箭在弦上穿帮镜头图片:周瑞文油画作品欣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4:56:38

周瑞文油画作品欣赏  

       周瑞文,1945年 4月16日(农历三月初五) ,出生于中国浙江省海盐县橄浦区六里乡平丰村转水河一户农家。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附中和油画系。作品曾数十次参加全国、全省及国外美展,其中不少作品获奖或被国内外美术馆、政府、博物馆及艺术机构收藏。主要作品有《水巷深深》、《山水江南》系列、《农家清品》系列。多次参加中国艺博会和上海、广州、杭州艺博会,1995年获文化部艺博会拉舍尔奖。曾在杭州、澳门及东京、富士宫市等地举办个人油画展。作品在国内外百余家报刊发表,收录进50余册专业画集,入编《中国美术年鉴》等大型辞书。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介绍或专题报道,著有《中国当代艺术家画库·周瑞文》、《周瑞文油画选》《诗意江南·周瑞文作品集》等画册。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美术报》副总编,现任浙江省国际美术交流协会常务副主席,兼任浙江省油画家协会副主席。


 

 

 

 

 

 

 

                                                         
 

画家 周瑞文

 

田园抒情诗

——周瑞文江南风景油画的意境

文/范达明
范达明,著名美术评论家、浙江省美术评论研究会秘书长

 

    江南文化在一些文化研究学者那里被学术地叫做“审美一诗性”文化,同时也常常把它名至实归地称为“鱼稻文化”——审美一诗性文化的源头终究离不开其特有的物质或物产,而这些,当然首先应归结为江南特色的自然地理或地域气候的造化。
    如果就其所涉地域气候(如冷热寒暖温湿)与天气(如阴晴雨雪雾风)来说,则首推就是风景画——它没有人物出现,纯以自然或外部景观为表现对象,景物所处的气候与天气状况,就不能不是作品重要与主要的观照元素。事实上,对气候与天气的关注与描绘,一直是构成风景画表达其审美一诗性特色即抒情特色的最富表现力的元素。
    周瑞文的油画大多是纯风景画,他在《昨夜下了一场雨》(2005)中首要把握的正是景物所处地域气候与天气的特色或变化。作品并没有把鱼和稻直接描绘在画面里,但基本的暖黄色调,一种作物成熟的色调,显然成为这里气候温暖、雨水充足、土壤滋润肥沃的象征(眼前成熟的与其说是庄稼不如说是茅草——但远处可见有一大片桑树地),这应该又是一个江南庄稼收获季节的已经到来。
    标题中的“夜”与“雨”作为情境的关键词被诗意地转为已发生的过去时态——它们并未表现在实际画面中;我们所见的恰恰是翌日雨后初睛的明媚天气,并不灼热的阳光洒在澄明的田园里,似乎还感觉有湿润的潮气——夜对日,雨对睛,这是抒情诗针对不同天候所惯用的对比法或反衬法的修辞表达。而“雨”作为江南天候的惠顾也是“鱼稻”人家的期盼,它还巧妙地通过画面正中伸向远方泥路上大大小小的“积水潭”得到了间接的表现——积水从“雨”转化而来,是“雨”的一种结果或遗存。借助小路曲径通幽的延伸,由之而引导到一片衬托在天空里的远树林,作品有效地表达出透视空间的纵深感,赢得了相当写实的空间关系。
    这里,恰恰是小路上出现积水潭的描绘,使作者所选择的“远去小路”图式——田园风景画最经典(也最一般)的图式,表现出了它的不一般性——它真成了名副其实的“点睛”之笔:“雨”后泥泞路面形成的积水潭,在此成为画面明亮的“眼睛”,它看到了天空与云朵;换言之,积水潭具有着镜像的功能——天空与云朵在画中实际占据的空间差不多是窄窄的一条,它们被大片的田园作物与贯穿其中的小路一直逼到近乎画框的边缘位置,却有幸在路面诸多积水潭里又被映照出来——本是一体而分别于天壤的云与水,好像在此相望与相思……
    笔者这里的描述作为审美解读的体验好像也来了诗性,实际上它还是来自于画面的客观景物,这说明了画家在艺术创造中诉诸作品内涵意蕴的深度与丰富;而风景画固有甚至独有的抒情诗般的审美一诗性价值,也在此获得了有力的验证。
    此画另一重要的出彩之处,是近景处从右边画框之外投射来的那片暗冷而浓浓的阴影,这不是画家无为的杜撰,而是画面确立的雨过天晴天气下阳光自然投射的结果。它使画面有了基本的明暗与冷暖对比,也增添了画面的视觉力度与美感。
    类似上述“远去小路”图式的作品,周瑞文此前就画过一些,如《江南雪霁》(1997)、《早晨的风》(1999)等,也都直接涉及了天气及其变化。在《早晨的风》中,风的存在主要是通过树梢枝头忽而串起的两只飞鸟(它们呼应了此前已飞去的在画面更远处的鸟)来表达的。而在《江南雪霁》中,更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不凡的艺术努力——这无疑是这类作品中构图最完美的一件。就内涵的象征与隐喻的修辞表达而言,它与《昨夜下了一场雨》实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均是由结果而见起因(由积水而言下雨,由积雪而言下雪),而画面的实际天气都已转睛(此即“霁”之所谓也)。作品的要害恰恰是从“雪”的主题来表现江南,它揭示出了江南四季分明的特色——雪,江南也常有,因为也有冬季;当然它既不会是像北国风光那样积几尺甚至几米厚的暴雪,也不会像岭南或海南那样视雪如海外奇观之稀罕。而作品显示的灵性,在于抓住了江南雪可能出现的雪霁景色——晴日(或夕阳或朝阳)在雪地洒下那薄薄的极浅淡的暖紫色阳光,而阳光被遮档的地方同时也就拖出了长长的透明的蓝色阴影——这一景观在画家的眼里就有着超出常人视觉感受的美的魅力——而江南雪的特色,正是通过“雪霁”而获得了典型的表达:就像画面呈现的那样,雪不过下了薄薄一层就停歇,天也转晴了。画家充分掌握了想要表现降雪时间之短暂所应有的图像能指元素:天空再无雪飘,雪地洒满阳光,那浅浅积雪的路面,已让车滚过了车辙,还留下了人走过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