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ol怎么看生日:【知识】说说格律诗中的“拗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4:30:32
百度贴吧 > 丰润原创文学吧 > 浏览贴子
吧主: 浭水97 一缕斜阳暖
共有4篇回复
只看楼主

【知识】说说格律诗中的“拗救”

浭水97
22位粉丝
核心会员
7
1楼
在格律诗中,不论是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也不论是上句还是下句,凡是句子中的平仄安排不合格律的,这个句子就称为拗句,句中不合格律的字称为拗字。拗句有时可以采取补救的办法,就是在本句或邻句中,改变其他字的平仄安排,这种方法称为拗救。凡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拗救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 当句救
当句救是指在出现拗句的本句的适当地方,选一个字,把这个字的平仄作相应的改变,使全句读起来声调仍有高低,不会由于出现拗句而影响声律的和谐。但必须注意这个补救的字,不能用在句末。例如
李白的五律《宿五松下荀妪家》,其颈联为“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其格律安排应该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出句完全合律,而对句第一字应平声,现在用了仄声“月”字,如果不救,就成了“仄平仄仄平”犯了孤平,因此第三字必须改为平声,现在用了平声字“明”,对句变成了“仄平平仄平”,就合律了。
又如杜甫的《后至》中:“远在剑南思洛阳”本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应平而用了仄声,如果不救,就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犯了孤平。现在补救,第五字应仄,改为平声字“思”,就成了“仄仄仄平平仄平”。不拗了。
另一种在出句中自救的方法,被成为特定的平仄格式。如七言中的“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种格式即“仄仄平平仄平仄”。其特点是将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
如张籍的七绝《凉州曲》的第二首中后两句“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其出句本来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其第六字应仄,现在用了平声字“恩”为了补救,将应平的第五字改为仄声“主”字,成了“仄仄平平仄平仄”。
又如五言诗的“平平平仄仄”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种格式即“平平仄平仄”,如杜甫的《月夜》,尾联是“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出句应该是“平平平仄仄”现在第四字用了平声字“虚”,那么应平的第三字改为仄声字“倚”,成了“平平仄平仄”,但这里必须注意,七言的第三字和五言的第一字必须是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了。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是一种特定的平仄格式。
(二) 对句救
所谓对句救,就是当句中出现拗字,而在本句中没有条件补救时,便在下一句的适当位置进行补救。例如唐代温庭筠的五律《商山早行》中的颈联,“榭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此联的平仄应该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现在上联第三字应该平声处,却用了仄声字“落”,
成了拗句,对句第一字本来可平可仄,现在用了仄声字“枳”,如果 不救,就犯孤平。所以必须改为平声字,一个“明”字,既救了本句也救了上句。这种情况在唐诗中是累见不鲜的,我们不再举例了。
(三) 半拗句可救可不救
杜甫的《寄杜位》中“逐客虽皆万里去,悲君已是十年流”其平仄
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下句平仄对,而上句第五字应平,却用了仄声“万”,而上下句都没有救,以至造成仄声三字尾。又如韦应物的五律《淮上喜逢故人》中的颈联,“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按格律应该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出句第三字应平,却用了仄声“一”,造成三连仄,同样上下句都没有救。由此可见,凡诗句由于内容需要,而出现拗句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固然可以在本句或下句采取补救,但如果受字面限制,也不必勉强去救。
回复
2010-10-13 13:13

一缕斜阳暖
29位粉丝
铁杆会员
8
2楼
谢谢吧主发来这个有价值的资料,好好学习!
回复
2010-10-13 13:54

春风wqj
14位粉丝
核心会员
7
3楼
认真学习,感谢吧主!
回复
2010-10-13 17:33

须发凝霜
4位粉丝
核心会员
6
4楼
很值得一读,谢谢吧主!
回复
2010-10-13 17:48
【第三章】诗律之拗句与拗救
大乘初期

追忆落枫
193位粉丝
核心会员
6
1楼
六、拗句和拗救
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拗句。
如果拗了,就要“救”!一般来说,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位置补偿一个平声。
常见的有:
回复
2011-09-07 16:00
大乘初期

追忆落枫
193位粉丝
核心会员
6
2楼
1、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换成“平平仄平仄”。七言则变成“(仄)
仄平平仄平仄”。但是要注意,一旦用了这种格式,五言句第一字,七言句第三字就不再
是可平可仄的了!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里是很常见的,几乎和常规的律句一样常见:
[唐]王维《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唐]杜甫《恨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到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这两首的第七句就是这种格式!
回复
2011-09-07 16:01
大乘初期

追忆落枫
193位粉丝
核心会员
6
3楼
2、
本句自救、
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孤平,即:仄平仄仄平),第三字应
该补偿一个平声,变成“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 仄)仄仄平平仄平”。
例如:〔唐〕李白《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拗)惊天(救)上人。
回复
2011-09-07 16:03
大乘初期

追忆落枫
193位粉丝
核心会员
6
4楼
3、对句拗救
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
句第三字改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了“(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
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如:〔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拗)尽,春风吹(救)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回复
2011-09-07 16:05
大乘初期

追忆落枫
193位粉丝
核心会员
6
5楼
4、第2、3种拗救情况可以联合使用!
5、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
可救可不救。
6、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平平仄仄仄”,七言则是“仄仄平平仄仄仄”,不要救,但是很
少用。
例如:〔唐〕杜甫《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入声)不(入声)转,遣恨失吞吴。
第三句就是“平平仄仄仄”。
回复
2011-09-07 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