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f:乘风忽登举 仿佛见众仙——道教与佛教关于死亡的别称(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6:24:31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会产生大量的词汇,这些词汇又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之下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同样根据一些特定的死亡称谓,我们可以从中推断出死者的身分、职业、信仰、性别以及生者与死者的关系等的信息。特定人物的特定死亡别称也反映了我国广博的文化内涵。

一、道教中的死亡别称

道教产生于东汉末期。此时朝廷已腐败到了极点,皇帝公开卖官鬻爵,大肆聚敛,官吏则雪上加霜,贪脏枉法,敲诈勒索,加上战祸连年,天灾不断,广大人民在生死存亡的边没挣扎。蔡文姬的《悲愤诗》留下了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下边写被掳时的景况:“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最后写回到故乡时的所见:“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城郭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这真是到了“生民百遗一,千里无鸡鸣”的悲惨境地了。在这种境况下,生存成了首要的危机,人们迫切需要寻找解脱和祐护之途。道教于是应运而生。东汉顺帝年间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东汉熹平年间张角创立太平道,这些都是早期的道教。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经东晋道士、医学家葛洪,北魏道教徒寇谦之和南朝齐梁年间道教徒、医药学家陶弘景等人的改造,道教成为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宗教信仰。它适当吸收了儒家和佛教的一些东西,使道教的理论更加系统化,得到了历代君主的青睐,开成了中国古代儒、释、道三教鼎立之势。

道教和道家是不完全相同的。道教是中国本土生长的宗教,而道家则是中国的一个哲学派别。但道教取材于道家学派,道教把老子尊为教主,称为“太上老君”,把庄子尊为“南华真人”;把《老子》和《庄子》二书称为《道德经》和《南华真经》;在理论上也吸收并发挥了道家的清静无为,抱素守朴的养生理论,特别是尊奉“道”为道教的基本信仰和基本教义。但是,从其思想渊源上看,要上推到原始社会的巫术和秦汉以来的神仙之术。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和科学知识的贫乏,人们就把一些自然现象,尤其是给人们带来灾祸或死亡的现象都归于神仙鬼怪,于是产生了巫师来进行占卜吉凶,祈福禳福等活动。到了战国时期又出现了方士,所谓“方”者,神仙之方也。他们用炼丹修仙的方法求得长生,又以画符念咒一类的手段来通神驱鬼为人求福免灾。所以在汉代出现的“方仙道”和“黄老道”都是道教的前身。

在生死观上,道家和道教也有同有异。相同的是避世求生的目的,但道家认为死是自然规律,对死采取不患不哀的态度;而道教则把神仙之术发展开来,给人以长生不死的希望,也就是建立起一种长生不死的生死观。他们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抱朴子•内篇》)“我命在我,不属天地”(《抱朴子•黄自篇》),人只要能内修外养,修道养生,便可以获得长生。修炼的方法为服食金丹和安身养气等。

葛洪《抱朴子•论仙》说:人修道成仙有三等:“上士举形生虚,谓之天仙;中士游各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所谓道教的成仙,也即是人世生活的结束。

道教徒的死亡别称有如下几类:

1、羽化升天

羽化  “羽化”本指昆虫由幼虫蛹化为成虫,长出翅膀。后借此意指变化飞升成仙。道教徒老病而死称“羽化”。《晋书•许迈传》:“玄(指许迈,因信道改名玄)自后莫测所终,好道者皆谓之羽化矣。”

仙化  《书言故事•道教•羽化》:“道士亡,曰羽化、仙化。”原注:“羽化、仙化,讚其生羽翼,飞升为仙也。”

升天  “升天”即飞升登天,曹植有一首《升天行》,就描绘了幻想里的仙山:“乘蹻追术士,远之蓬莱山。灵液飞素波,兰桂上参天。玄豹游其下,翔鹍戏其巅。乘风忽登举,仿佛见众仙。”“蹻”(ju ,音觉),通“屩”,草鞋。“乘蹻”是一种乘“飞鞋”飞行的仙术,《抱朴子》中有“乘蹻可以周流天下”之说;“蓬莱山”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之一;“远之”就是远往;“灵液”指神水;“玄豹”是黑色的豹,神话中的兽;“鹍”,鸟名,即昆鸡。

遐升   “遐升”即升天,指死亡。清代王继香《<小螺庵病榻忆语>书后》:“薄寒中人,肺葳蕤而上逆,噩梦符谶,手芙蓉以遐升。”

化升  “化升”即羽化飞升。清代吴芗本《客窗闲话•神尼》:“来观神尼化升者,男女不计其数。”

骑鹤化  道教称安坐而死为“骑鹤化”。明代陶宗仪《辍耕录•夫妇入道》:“坐抱一膝而逝,方外者流谓之骑鹤化。”清代东轩主人《述异记•鹤化寄药》:“九峰山人颇有所得,晚年无疾,骑鹤化去。”道教中有很多骑鹤或化鹤成仙的故事,如前文的“跨鹤”、“鹤化”等别称中所述即是。由于道教的影响,民间也广泛采用了这些别称。

遗世  “遗”意为“遗弃”,本指“避世”,道教谓羽化升仙,后泛指去世。唐唐代陈子昂《续唐故中岳体玄先生潘尊师碑颂》:“遂解形而遗世,乘白云以上宾。”明代吴承恩《寿潘母杨孺人六秩序》:“而况乎韦背所天,已踰三纪,而熙翁遗世,又十余年矣。”清代陈梦雷《拟古十首•去者日以疏》诗:“遗世如浮烟,得失复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