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亲游戏大厅手机版:中医百科1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9:38:05
疾病名称 郁证
疾病科属 内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证。临床表现为心
情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痛,或易怒善哭,以及咽中有异物梗阻、失
眠等各种复杂症状。西医中的神经衰弱、癔病、精神抑郁证及更年期综
合症等,有以上表现者,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1、临床以气机郁滞所引起的气郁症状,如精神抑郁、情绪不宁、
胸胁胀满疼痛等为特征。
2、大多数患者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等情志内伤的病史;病
情的反复常与情志因素密切有关。
3、本证多发生于青年中年女性。
郁证的发生,是由于郁怒、思虑、悲哀、忧愁七情所伤,导致肝失
疏泄,脾失运化,心神失常,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病变主要部位是
肝、脾、心三脏。本证初病多实,以六郁见证为主,其中以气郁为病变
基础。病久则由实转虚,引起心、脾、肝气血阴精的亏损,成为虚证类
型。临床上虚实互见者亦较为多见。实证治以舒肝理气为主,依其病情
分别配以行血、化痰、利湿、清热、消食之剂;虚证则以益气血扶正为
法。
肝气郁结型
[证见] 精神抑郁,善叹息,嗳气,胸胁胀痛,腹胀纳呆。苔薄白,
脉弦。
[治法] 疏肝理气解郁。
[方药]
1、 主方:逍遥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柴胡12克,当归10克,白芍12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佛
手9克,郁金10克,枳壳10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肝郁化火者,可加
牡丹皮10克、栀子10克、龙胆草6克。
2、 中成药逍遥丸,每次10~15克,每日2次。
3、 单方验方
⑴ 苏梗合剂(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苏梗25克,柴胡、陈皮、青皮、枳实、薤白、升麻、旋覆花、
瓜蒌各10克,厚朴、香附各15克。水煎服。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5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⑵ 解抑清心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柴胡、制香附各10克,龙骨、牡蛎、石菖蒲各20克,广郁金、
大生地黄各15克,黄连8克,淡竹叶6克,朱砂2克。水煎服。
气滞痰郁型
[证见] 咽中不适,如有异物梗塞,咯之不出,吞之不下,但饮食
自如,并随情志变化或轻或重,胸胁胀闷。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 化痰利气解郁。
[方药]
1、 主方:半夏厚朴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法半夏12克,厚朴10克,苏叶9克,茯苓12克,柴胡10克,
枳壳6克,香附9克,生姜6克。水煎服。若痰郁化热者,加黄芩10克、
括蒌皮9克、川贝母10克。
2、 单方验方
⑴牛豆半朴方(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半夏、茯苓、苏叶、牛蒡子、山豆根各9克,厚朴6克,生姜
3片。水煎服。
⑵畅舒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旋覆花(包)、党参、法半夏、炙甘草、酸枣仁、柏子仁各
10克,代赭石(先煎)、大枣各30克,生姜3片。水煎服。
忧郁伤神型
[证见] 精神恍惚,心神不宁,悲忧善哭,时时欠伸,舌质淡苔薄
白,脉弦细。
[治法] 养心安神。
[方药]
1、 主方:甘麦大枣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味
处方:浮小麦30克,甘草10克,大枣15克,茯神12克,熟枣仁15克,
合欢花12克。水煎服。
2、 中成药安神补心丸,每次15粒,每日3次。
3、 单方验方:柔意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炙甘草、大枣、白芍各6克,淮小麦、牡蛎各30克,百合、
生地黄、龙齿、黑芝麻各12克,麦冬、柏子仁、竹茹各9克,陈皮2.4克。
水煎服。
心脾两虚型
[证见] 多思善虑,心悸胆怯,面色不华,头晕神疲,纳呆。舌质
淡,脉细弱。
[治法] 健脾养心,益气养血。
[方药]
1、 主方:归脾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黄芪20克,党参18克,白术12克,茯神12克,远志6克,酸枣
仁15克,当归12克,龙眼肉10克,郁金12克,大枣5枚。水煎服。
2、 中成药
⑴补血宁神片,每次5片,每日3次。
⑵归脾丸,每次10克,每日3次。
3、 单方验方:健脾养心汤(彭文杰等《中医杂志》1986.7)
处方:朱茯神、黄芪、人参、远志、甘草、酸枣仁、当归、龙眼肉、
制附子、龙骨、白术各10克,甘草5克。水煎服。
阴虚火旺型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5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证见] 眩晕,心悸,少寐,心烦易怒,或遗精腰酸。舌红少苔,脉
弦细数。
[治法] 滋阴清热,安神。
[方药]
1、 主方:滋水清肝饮(高鼓峰《医宗已任篇》)加减
处方:山萸肉12克,生地黄15克,山药15克,茯苓10克,牡丹皮9克,
白芍12克,栀子9克,黄柏6克,熟枣仁15克,珍珠母30克。水煎服。
2、 中成药知柏地黄丸,每次10克,每日3次。
3、 单方验方:养阴安神汤(徐勤治等《辽宁中医杂志》1980.6)
处方:酸枣仁、浮小麦、珍珠母各30克,白芍、麦冬各15克,黄芩、
牡丹皮、生地黄各10克,黄连、阿胶各6克。水煎服。
1、 饮食疗法
⑴小麦50~60克,水煎服。适用于忧郁伤神型郁证。
⑵百合30克,水煎,加适量冰糖服。适用于阴虚火旺郁证。
⑶党参15克,龙眼肉12克,大枣5枚,乌骨鸡肉200克,共放炖盅加
适量水,隔水炖服。适用于心脾两虚型郁证。
2、 预防调护
⑴避免忧思郁虑,防止情志内伤,是防止郁证的重要措施。
⑵适当参加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增强体质。
⑶医务人员应重视心理治疗和护理,协助患者消除情志致病的因素,
增强治病的信心。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5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月经过多
疾病科属 妇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者,称为月经过多,也
称经水过多。本病可同时兼见月经周期或经期的异常。
1、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在一定时间内又能自然停止,是本病
的诊断依据。临床上可以周期正常,或同时兼见周期提前、推后或经期
延长。
2、如经量特多,经期延长时,应注意可能发展为崩漏。
3、月经过多,应作妇科检查或B超检查,确定有无子宫肌瘤。如属
上环后出现月经过多,应注意节育环的位置或其副作用。
月经过多的病因、病机,与月经先期基本相同。主要是气虚统摄无
权,血热迫血妄行,或血瘀瘀阻冲任,新血不得归经。
本病应根据月经的色、质,结合脉证,辨别虚、热、瘀。一般月经
量多、色淡、质稀,气虚脉证者,为气虚;量多,色紫或深红者,多属
血热;量多、色紫暗有块,伴有腹痛者,多为血瘀。治疗时着重辨证止
血,目的在于尽量减少出血,防止失血过多。宜用安冲固冲,调经治本
之法,慎用温燥走而不守之品,以免动血耗血。
气虚型
[证见]月经量多,色淡红,质清稀。面色huang白,气短懒言,
神疲乏力,心悸怔忡,或小腹空坠。舌淡,脉细弱。
[治法] 补气摄血固冲。
[方药]
1、主方:举元煎(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北黄芪20克,党参30克,白术15克,升麻15克,炙甘草9克,
何首乌20克,阿胶15克(烊化),乌贼骨15克,茜草根15克,益母草30
克。水煎服。
如小腹冷痛,形寒怕冷,四肢不温者,选加炮姜炭、破故纸、鹿角
霜,以温经固冲止血。如血块较多,小腹痛或有子宫肌瘤者,选加三七
片、失笑散、荔枝核、七叶一枝花,以化瘀止血止痛。
2、中成药
(1)四君子丸,每次6克,每日服3次。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9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2)生脉饮,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二稔汤(罗元恺验方)
处方:岗稔根50克,地稔根30克,川续断15克,制首乌30克,党参
30克,白术15克,熟地黄15克,棕榈炭12克,炙甘草9克,桑寄生30克,
赤石脂20克,功能益气养血止血,主治崩漏及月经过多属气虚者。
血热型
[证见」经来量多,色深红或鲜红,质稠粘,或有小血块。常伴有
心烦口干渴,便结,溺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
1、主方
(1)保阴煎(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生、熟地黄各15克,黄芩15克,黄柏10克,白芍15克,淮山
药30克,川续断15克,甘草6克,地榆30克,藕节30克。水煎服。
(2)若血热出血过多,则气随血伤,热随血泄,证见倦怠乏力、
心悸气短、懒言少寐等,治宜益气养阴、凉血止血,方用安冲汤(。医
学衷中参西录))加党参、炙甘草。
处方:白术20克,北黄芪30克,党参30克,炙甘草9克,生龙骨20
克,生牡蛎20克,生地黄15克,白芍15克,海螵蛸15克,茜草根:5克,
川续断15克,益母草30克。
2、中成药
(1)紫地合剂,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2)紫地宁血散,每次:瓶,每日3次。
血瘀型
[证见]径来量多,色紫黯,有血块,或伴有小腹疼痛,或月经期
长,持续难净。舌有瘀点或舌质紫黯,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止血。
[方药」
1、主方:失笑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味
处方:五灵脂10克,蒲黄10克,马鞭草5克,鹿衔草15克,三七末
3克(冲服),益母草30克,海螵蛸5克,茜草根15克,党参20克,何首
乌20克。水煎服,
临床还要根据血瘀偏寒、偏热、偏气滞的不同,随证加减。如有子
宫肌瘤者,宜参照“癥瘕”等论治。
2、中成药
益母草流浸膏,口服,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3、三七末3克,开水冲服,每日1~2次。
1、针灸疗法
主穴:隐白、太敦、三阴交、关元。多用艾条悬灸。隐白、太敦也
可用小柱直接灸,疗效更好。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9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9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月经过少
疾病科属 妇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明显减少,甚或点滴即净,或经期缩短不
足两天,经量也少者,称为月经过少,又称经水涩少。相当于西医月经
不调中的月经稀少。
1、月经周期正常,经量很少,甚或点滴即净;也有经期缩短不足
两天,经量亦少,为本病的诊断要点。本病常为闭经的前驱表现。
2、月经过少可与月经周期异常并见,如月经先期量少或月经后期
量少。
3、如属口服避孕药或肌注避孕针而导致月经过少,则应停药,并
可参照本病论治。
4、月经过少的诊断,一般是指连续发生二次以上:如一贯月经正
常,突然月经过少者,应注意是否受孕早期的先兆流产,或异位妊娠所
表现的少量阴道出血,必须进一步做有关检查以鉴别。
月经过少,有虚有实。虚者多因先天肾气不足或房劳多产伤肾。肾
气不足,精血不充,冲任匮乏,血海不盈而致月经过少;也有气血来源
不足或久病大病失血,以致血海空虚,经血乏源而月经过少者。实者或
因血瘀,或因痰湿,邪阻胞脉胞络,血行不畅,以致经量减少。
月经过少应从月经的色、质及有无腹痛等辨其虚实。一般经色淡、
质稀、腹无胀痛者,为虚;经色紫黯、夹血块、腹痛者,为血瘀;经色
淡红、质粘腻、形体肥胖者,为痰湿。属于先天不足者,经水素少;后
天损伤者,则经水逐渐减少。骤然经量减少者,则多为实证。
本病虚证多,实证少。故治疗重在滋肾养血,充养天癸,使任通冲
盛,血海满溢。即使是瘀滞或痰湿,慎不可过用攻破,以免重伤气血,
使经血难复。
肾虚型
[证见]经量素少,或病后或反复流产后经量明显减少,经色淡黯
质薄。腰酸膝软或足跟痛,或头晕耳鸣,或少寐多梦,或阴中干涩。眼
眶黯,或面斑多。舌黯红少苔,脉细弱或沉细尺弱。
[治法] 补肾养血调经。
[方药]
1、主方:归肾丸(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9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处方:菟丝子20克,川杜仲15克,枸杞子15克,山萸肉15克,当归
15克,熟地黄15克,山药30克,云苓30克,香附10克,巴戟天15克,肉
苁蓉15克,何首乌20克,紫河车15克。水煎服。
若偏于肾阴虚者,选加二至丸、生地、玄参。若偏于肾阳虚者,选
加淫羊藿、仙茅、补骨脂、益智仁。
2、中成药
(1)滋肾育胎丸,每次6克,每日3次。适用于偏肾阳虚或肾阴阳
俱虚。
(2)六味地黄丸,每次6克,每日3次。适用于肾阴虚。
血虚型
[证见] 月经量少,或点滴即净,或行经时间不是两天,经量涩
少。经色淡无块、伴有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心悸怔忡。舌淡红,脉细
弱。
[治法] 养血调经。
[方药]
1、主方:滋血汤(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加减
处方:当归15克, 川芎10克,白芍15克,熟地黄20克,党参20克,
白术15克,云苓20克,淮山药30克,北黄芪15克,枸杞子15克,山萸肉
15克,鸡血藤30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归脾丸,每次6克,每日3次。
(2)养血当归精,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养血补肾汤(刘熙政《湖北中医杂志》1982.6)
处方:当归、鸡血藤、丹参、炙黄芪、菟丝子、覆盆子、紫河车各
15克,川芎,甘草,熟地黄各10克,木香6克。
(2)化裁四物汤(张作超《广西中医药》1986.9)
处方:当归9克,川芎4克,熟地黄15克,仙茅根15克,淫羊藿12克,
鹿角胶10克(烊化),香附12克,紫河车15克,益母草12克,鸡血藤15
克,巴戟天15克,北黄芪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肾虚、血虚两证型虽不相同,但由于肾虚,精不足以化血,血虚不
足以生精,精血同源而互生,同为月经的物质基础。因此,临床上常在
补肾中佐以养血,或在养血中又佐以滋肾,使精充血足,经源充盛,而
经水自调。
血瘀
[证见」经行涩少,经色紫黯,有血块,小腹胀痛拒按。舌质紫黯,
或有小瘀点,脉细或弦涩。
[治法] 活血化瘀调经。
[方药]
1、主方:桃红四物汤(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当归15克,川芎10克,赤、白芍各15克,熟地黄20克,桃仁
15克,川红花6克,益母草30克,鸡内金12克,香附子12克,丹参20克,
枳壳15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益母调经九,每次10丸,每日3次。
(2)益母丸,每次:丸,每日2次。
痰湿型
[证见] 月经量少,色淡红,质粘腻,月经常后期或稀发。形体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9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肥胖,胸闷呕恶,或带下量多。舌淡苔白腻,脉滑沉细。
[治法] 化痰燥湿,温肾健脾。
[方药]
主方:苍附导痰丸(叶天士《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加减
处方:云苓20克,法半夏12克,陈皮6克,苍术10克,香附子12克,
枳壳15克,神曲15克,制南星9克,党参20克,破故纸15克,淫羊藿10
克,当归15克。水煎服。
1、针灸治疗:温针疗法
取穴:关元、中极、肾俞、三阴交、足三里、血海等穴。每次取3
~4个穴,每穴灸1~2壮,灸后留针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经
期暂停。
2、饮食疗法
(1)当归生姜羊肉汤:瘦羊肉250克,当归15克,生姜15克,煲汤。
饮汤食肉,每天1次,连服数天。适用于虚证月经过少者。
(2)益母草30~50克,鸡蛋2只,加水适量共煮。去渣,剥壳取蛋,
加少量红糖再煮片刻,饮汤吃蛋。每日1次,连服数日至经来。适用于
血瘀月经过少者。
3、推拿按摩疗法
腰骶部按揉数次,再以双手拇指点按肾俞、命门、八骰穴,至有酸
胀感为度,然后再提拿肾穴数次。每日1次,30次为1疗程。宜于经期前
后施行。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9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月经后期
疾病科属 妇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月经周期延后七天以上,甚至四五十日一行者,称为月经后期。如
在初潮后一二年或更年期,经期时有延后,并无其他证候者,是生理现
象,不属本病。月经后期又称经水后期,经行后期或经迟。相当于西医
的月经失调、月经稀发。
1、本病的诊断依据是月经周期延后六天以上,又未超过三个月,
并连续出现两个月经周期以上者。
2、育龄期妇女月经周期突然延后,应注意是否妊娠;兼见有少量
阴道出血或腹痛时,应排除早孕期妊娠疾病,如异位妊娠、流产、葡萄
胎等。
3、可根据而要做妇查或妊娠试验以助诊。
月经后期的病因病机有虚实两端。虚者营血亏损,或阳虚生化失期,
以致经血来源不足,血海不能按时由满而溢,实者气滞血亦滞,或寒凝
而血瘀,以致冲任阻滞,血海不能如期满溢,发为月经后期。
发病的辩证,应根据经色、经量、经质及全身症状,辨其寒、热、
虚、实。一般来说,后期、量少、色淡、小腹冷痛或绵绵痛者,属寒属
虚;后期、量少、色黯有块、小腹胀痛者,属实。
本病的治疗是调整月经周期,以温经养血、活血行滞调经为主,应
着重于平时治疗。
血虚型
[证见] 经期延后,量少或正常,经色淡红,无血块,或小腹绵
绵痛。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或萎黄,心悸少寐。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 补血调经。
[方药]
1、主方:大补元煎(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党参20克,淮山药30克,当归15克,熟地黄20克,杜仲15克,
山萸肉:5克,枸杞子15克,炙甘草6克,鸡血藤30克,香附子12克,益
母草30克,丹参15克。水煎服。
若兼气虚,少气懒言,乏力自汗,四肢不温者,可选用归地滋血汤
(《中医妇科治疗学》):当归,熟地黄,鹿角霜,党参,白术,桑寄
生,枸杞子,山萸肉,香附子。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0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2、中成药
(1)当归丸,大蜜丸每次1丸,小丸,每次6克,每日3次。
(2)乌鸡白凤丸,每次1丸,每日2~3次。
血寒型
[证见] 月经延后,量少,色黯有血块,小腹冷痛,畏寒肢冷。
苔白,脉沉紧。
[治法] 温经散寒调经。
[方药]
1、主方:温经汤(陈自明《校注妇人良方》)加减
处方:党参20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桂心5克(焗
服),莪术12克,牡丹皮15克,牛膝20克,甘草6克,艾叶15克,鸡血
藤30克,香附子12克。水煎服。
为经量过多者,去莪术、牛膝加炮姜。
虚寒型
[证见] 月经延后,量少或正常,经色淡暗,质清稀,小腹冷痛,
喜暖喜按。形寒肢冷,腰膝冷痛、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苔
白,脉弱无力。
[治法] 温肾扶阳,祛寒调经。
[方药]
1、主方:艾附暖宫丸(沈金鳌《沈氏尊生书》)加减
处方:艾叶15克,香附子10克,当归15克,川续断15克,吴茱萸12
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黄芪15克,熟地黄15克,肉桂5克(焗服),
益母草30克,鸡血藤30克。水煎服。
2、中成药
附桂理中丸,每次1丸,每日服2次。
气滞型
[证见] 月经延后,经量少或多,经色黯红,有血块。胸胁、乳
房、小腹胀痛。舌质暗红,或尖边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 理气活血调经。
[方药]
1、主方:乌药汤(李杲《兰室秘藏》)合四物汤(陈师文等《太
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台乌15克,香附子10克,木香10克,当归15克,川芎9克,
甘草6克,生地黄15克,赤、白芍各15克,柴胡10克,郁金12克,益母
草30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逍遥丸,每服1丸,每日3次;或每次6克,每日3次。
(2)木香顺气丸,每次:瓶,每日2次。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0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0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月经先后无定期
疾病科属 妇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七天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
本病以月经周期紊乱为特征,可连续几个月提前又出现一次退后,也可
连续几个月推后又一次提前,无一定规律,故《景岳全书·妇人规》称
之为“经乱”。
1、本病的诊断依据是月经周期不固定,时或提前,时或推后七天
以上,并连续出现三个月经周期以上的异常。
2、本病的经量一般不多,经期不长。为出现经量过多或经期延长
时,应与崩漏相鉴别,也可发展为崩漏。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气血失于调节,而导致血海蓄溢失常。临床常见
的病因病机是肝郁、肾虚,或肝肾因病发为月经先后不定期。
本病的辨证主要是结合月经的量、色、质及脉证,分辨肝郁或肾虚。
治法重在疏肝补骨,调理气血冲任,使气血和调,冲任安和,周期恢复
正常。
肝郁型
[证见] 月经周期先后不定,经量或多或少,经色紫红有块,或
经行不畅。或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胸闷不舒,善叹息,暖气食少。
舌黯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 疏肝理气调经。
[方药]
1、主方:逍遥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柴胡12克,白术15克,当归15克,云苓20克,白芍15克,甘
草6克,薄荷9克,郁金15克,香附子12克,淮山药30克,益母草20克。
水煎服。
2、中成药
逍遥丸,每次1丸,每日服3次。
肾虚型
[证见] 月经周期先后不定,量少,色淡黯。或腰骶酸痛,夜尿
多,头晕耳鸣。舌淡黯,苔薄,脉细尺弱。
[治法] 补肾益血调经。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0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方药]
1、主方
(1)固阴煎(张介宾《景岳全书》)加佛手散
处方:党参20克,熟地黄20克,淮山药30克,山萸肉15克,菟丝子
20克,远志6克,五味子9克,炙甘草9克,当归15克,川芎9克。水煎服。
(2)若肝郁肾虚,则肝肾同治,方选定经汤(傅山《傅青主女科》)。
处方:菟丝子20克,熟地黄20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云苓20克,
淮山药30克,柴胡10克,炒荆芥9克,山萸肉15克,香附子12克。水煎
服。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0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月经先期
疾病科属 妇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十余日一行者,称为月经先期,也称
经期超前、经行先期或经早。相当于西医的月经过频。
1、本病的诊断依据是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并非偶然一次,也
可伴有经量、景色、经质等改变。
2、若月经周期提前十余日一行者,需与经间期出血相鉴别;若月
经提前同时伴有月经量多、经期延长时,则应与崩漏鉴别。
月经先期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气虚和血热。气虚则统摄无权,充任
不固;血热则热迫血行,血海不宁;也有由于血瘀,瘀阻冲任,新血不
安,使月经提前来潮者。
月经先期的辨证,着重于经色、经质和经量的改变;结合舌、脉,
辨其属虚、属热、属瘀。一般经色淡、质稀、唇舌淡、脉弱者,属气虚;
经色紫红或深红、质稠、唇舌红、脉数者,属血热;经色瘀黯有块、舌
黯、脉弦(或涩)者,属血瘀。
月经先期的治疗,重在调整月经周期,使之恢复正常,故须重视平
时的调治,按其证候的属性,或补气,或清热,或化瘀,以调理冲任。
气虚型
[证见]月经周期提前,经量增多,经色淡,质稀。神疲肢倦,或
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补气摄血调经。
[方药]
1、主方:补中益气汤(李杲脾胃论))加减
处方:党参25克,北黄芪5克,炙甘草9克,当归12克,陈皮6克,
升麻15克柴胡6克,白术15,云苓20,龙眼肉15克。水煎服。
若兼见腰骶酸痛、夜尿多者,为脾肾气虚,宜脾肾双补,原方去升
麻、柴胡、陈皮家菟丝子、熟地黄、山萸肉、川续断、川杜仲之类,以
补肾固冲。
2、中成药
(1)归脾丸,每次6克,每日3克,开水送服。为兼肾虚者,也可
早、午服归脾丸,晚上服六味地黄丸或金匮肾气丸。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0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2)补中益气丸,每次6克,每日3次。
血热型
1、实热
[证见] 月经提前,经量较多,经色深红或紫红,质稠浓。或面
红口干,心胸烦躁,大便干结,溺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数。
[治法] 清热凉血调经。
[方药]
主方:清经散(傅山《傅青主女科》)加减
处方:牡丹皮15克、地骨皮15克,白芍15克,生地黄20克,青蒿
10克,黄柏10克,云苓20克,桑叶15克,女贞子20克,旱莲草20克。水
煎服。
如若月经提前,兼见胸胁乳房胀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
黄、脉弦数者,为肝郁化热之征,治宜清肝解郁调经,可选丹栀逍遥散
加减。
2、虚热
[证见] 月经提前,经量少或多,色红较鲜。或伴颧红,五心烦
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养阴清热调经。
[方药]
1、主方:两地汤(傅山《傅青主女科》)加减
处方:生地黄20克,地骨皮15克,玄参20克,麦冬15克,阿胶15克
(烊化),白芍15克,女贞子20克,旱莲草20克,山萸肉15克,龟板15
克。水煎服。
2、中成药
六味地黄丸,每次6克,每日服3次,连续服食一、二个月。如虚火
较明显者,亦可改服知柏地黄丸。
血瘀型
[证见] 月经周期提前,经量少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小腹胀
痛,或有癥瘕。舌质黯红或舌尖边有瘀斑,脉弦或兼涩)
[治法] 活血化瘀,调经固冲。
[方药]
1、主方:桃红四物汤(吴谦《医宗金鉴·妇科心法》)加减
处方:桃仁15克,川红花6克,当归15克,川芎9克,白芍15克,熟
地黄20克,益母草30克,乌贼骨15克,芡草根15克,山楂15克,川续断
15克。水煎服。
2、中成药
益母调经丸,口服,每次10丸,每日1~3次。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0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0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早泄
疾病科属 男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早泄是指性交时间极短即行射精,甚至性交前即射精的病证。属于
西医男性性机能障碍疾病。
1、性交时间极短(不足2分钟)即排精,甚至性交前即过早射精者,
称为早泄。
2、在未同房时,或睡眠中,发生精液自遗者,是遗精,应予以鉴别。
遗精之证常因禀赋素弱,肾气不足,或恐惧伤肾,或手淫成性,伤
及肾气不足,封藏失职而早泄;或心有欲念,相火妄动,肾失封藏而早
泄;或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郁化火,或肝经湿热,扰动精室而早泄;
或心脾亏虚,摄纳无力,导致肾元封藏先固而致早泄。按照脏腑辨证,
早泄可分为相火亢盛、肾气不固、肝经湿热、心脾亏虚及肝气郁结等证
型。总的治法是补肾滋阴,清肝补脾。
相火亢盛型
[证见] 早泄,性欲亢进,面部烘热,腰膝酸软,五心潮热,眩晕,
头痛,目赤耳鸣。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滋阴降火。
[方药]
1、主方:知柏地黄丸(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加味
处方:熟地黄24克,山茱萸12克,山药12克,知母9克,黄柏9克,
牡丹皮9克,茯苓12克,泽泻9克,龙骨25克(先煎),牡蛎25克(先煎)。
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知柏地黄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淡盐水送服。
(2)大补阴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补肾固精汤(漆浩《良方大全》)
处方:生地黄15克,山萸肉15克,山药15克,覆盆子12克,当归
10克,枸杞子15克,女贞子15克,鹿角胶10克,韭菜子10克,龟板胶
15克,黄精15克,五味子6克。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7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肾气不固型
[证见] 早泄,性欲减退,腰膝酸软,面色晦暗,小便频数,甚
则不禁。舌质淡红,苔白,脉细弱。
[治法] 益肾固精。
[方药]
1、主方:金匮肾气丸(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味
处方:熟地黄24克,山萸肉12克,淮山药15克,泽泻9克,茯苓9克,
牡丹皮9克,附子9克,肉桂3克(冲服),沙苑蒺藜9克,龙骨30克(先
煎),牡蛎30克(先煎)。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金匮肾气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淡盐开水送服。
(2)五子衍宗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3)金锁固精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1)补肾摄精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山萸肉100克,锁阳30克,鹿角胶10克,芡实20克,知母
50克,龟板胶10克,熟地黄30克,沙参30克,煅龙骨25克(先煎),煅
牡蛎25克(先煎),地锦草20克。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金樱子酒(伍爱平等《家用偏方治百病》)
处方:金樱子500克,党参50克,续断50克,淫羊藿50克,蛇床子
50克,白酒2500毫升。上药置酒中浸泡半个月起用,每早晚各服25毫升。
肝经湿热型
[证见] 早泄,阴茎易举,口苦纳呆,胸闷胁痛,阴囊热痒,尿黄,
便秘。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 清泄湿热。
[方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处方:参见“遗精”之肝火亢盛型。
2、中成药
(1)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2次,开水送服。
(2)甘露消毒丹,口服,每次9克,每日2次,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清热祛湿早泄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龙胆草6克,黄芩10克,炒栀子10克,苍术10克,炒黄柏10
克,车前子10克,薏苡仁15克,黄连5克,泽泻9克,莲子心9克,煅牡
蛎25克,牛膝为引。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
肝气郁结型
[证见] 早泄,精神抑郁,胁胀少腹胀痛,胸闷太息,口干苦,少
寐多梦,苔薄白,脉弦。
[治法] 疏肝理气。
[方药]
1、主方:柴胡疏肝散(张介宾《景岳全书》)
处方:参见肝气郁结型阳痿。
2、中成药
(1)舒肝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2次,开水送服。
(2)逍遥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2次,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疏肝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柴胡20克,香附9克,当归20克,白芍50克,沙参40克,山
萸肉50克,五味子10克,菊花30克,牡丹皮10克,焦栀子15克,云苓
15克。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7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取穴:气海、命门、阴谷、肾俞、京门。取任脉、背俞、督脉、
足少阴肾经穴。针刺用补法或艾灸。肾俞、京门是足少阴肾经的俞募
穴;俞募相配以固肾气;气海为原穴,原穴是脏腑原气留止之处,与
命门配合以补益肾气,固涩精关;阴谷是肾经之合穴。诸穴配合,补
肾气固精关而止早泄。本法主治虚证的早泄。
2、饮食疗法
(1)金樱根炖鸡:金樱根60克(切碎),母鸡1只(经500克),
去内脏洗净。将金樱根放入鸡腹内,加清水适量,放瓦盅隔水炖熟,
调味后饮汤吃鸡肉。适用于相火亢盛型早泄。
(2)泥鳅煮虾肉:泥鳅50克,虾肉50克。泥鳅放入清水中,待排
尽肠内污物,洗净。将油烧熟,放入几片生姜,入泥鳅煎至金黄,加
水3碗,放入虾肉,共煮汤食。适用于肾气不固型早泄。
(3)糖渍金橘:金橘500克(洗净),放在铝锅中用勺压扁去核。
加糖250克腌渍一日,待金橘渍透糖后,再以小火煨熬至汁液耗干。待
冷后拌入白糖250克,放于盘中风干数日,装瓶备用。每次吃3~5个,
每日2次。适用于肝气郁结型早泄。
3、推拿疗法:清法清法是运用刚中有柔的手法在所取穴位的部位
上进行操作。取背俞、任脉、足厥阴孔穴。心俞、肾俞、关元、中封
一般轻揉类手法,以清心降火,滋阴涩精。本法主治相火亢盛型早泄。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7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痄腮
疾病科属 儿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痄腮又称温毒、搭腮肿,是由风温邪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5~9
岁小儿为多见,常发生在冬春两季。临床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
其主要特征。相当于西医的流行性腮腺炎。
1、有流行病史和接触史,发生腮肿前可有轻度发热。腮肿先见于
一侧,继见于另一侧,或两侧同时肿大。肿大以耳垂为中心漫肿,边缘
不清,按之有弹性感及压痛,张口不利,咀嚼疼痛,颊内腮腺管口红肿。
2、本病应与发颐相鉴别。发颐常见于热性病如伤寒、温病之后,
肿大部位仅限于一侧,腮部红肿,边缘清楚,触诊时有波动感,挤压腺
体时腮腺管口有脓液流出。
3、本病多数患儿在急性期中,血清淀粉酶和尿淀粉酶的含量均有
轻至中度的升高,且与腮腺肿大程度成正比。有条件者,亦可作病毒
分离和血清学检测。
1、痄腮病因为外感风温邪毒,从口鼻而入,壅阻少阳经脉,郁而
不散,经脉壅滞,气血流行受阻,故腮颊漫肿疼痛。厥阴经与少阳经互
为表里,足厥阴经绕阴器,邪毒传及厥阴肝经,故较大儿童可并发少腹
痛、睾丸肿痛。若温毒炽盛,内窜心肝,扰乱神明,则出现高热、昏迷、
惊厥等变证。
2、痄腮的辨证应辨别证之轻重和变证。轻证者,发热不高,腮部
肿痛不甚,精神、胃纳如常;重证者,壮热烦躁,头痛口渴或呕吐,腮
部肿痛严重。变证者,可见腹痛、睾丸肿痛,或昏迷、抽搐。
3、痄腮总的治疗原则:治宜疏风清热,消肿散结为主。
温毒在表
[证见] 轻微发热或无热,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
便,咽红,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消肿散结。
[方药]
1、 主方:银翘散(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牛蒡子10克,桔梗6克,板蓝根15
克,夏枯草10克,浙贝母10克,僵蚕6克,芦根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每日1剂。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4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2、 中成药
⑴银翘解毒片,口服,每次2~3片,每日3次。
⑵板蓝根冲剂,口服,每次1包,每日3次,开水冲服。
3、 单方验方:消肿解毒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金银花、板蓝根、大青叶、连翘、海藻、昆布各12克,黄芩、
贯众、僵蚕各9克,牛蒡子、柴胡各6克,草河车10克。水煎服,每日1
剂。
热毒蕴结
[证见] 壮热烦躁,头痛呕吐,口渴欲饮,神疲纳呆,腮部漫肿疼
痛拒按,咽红肿痛。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 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药]
1、 主方:普济消毒饮(李杲《东垣试效方》)加减
处方:柴胡6克,板蓝根15克,牛蒡子10克,黄芩10克,玄参10克,
黄连6克,蒲公英15克,僵蚕6克,夏枯草10克,马勃6克,甘草6克。水
煎服,每日1~2 剂。
高热烦躁者,加生石膏30克、寒水石10克。腮肿较硬者,加海藻15
克、昆布10克。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6克(后下)。睾丸肿痛者,加
龙胆草6克、小茴香10克、荔枝核10克。头痛呕吐者,加姜竹茹10克、
玉枢丹1.5克(吞服)。昏迷抽搐者,加钩藤10克、紫雪丹1克(吞服)。
2、 中成药
⑴清瘟解毒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⑵小儿化毒散,口服,每次0.6克,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3岁
以内小儿酌减。
⑶五福化毒丸,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水蜜丸每次2克,每日2~
3次,温开水送服。
⑷普济回春丸,口服,周岁每次半丸,2岁每次1丸,每日2~3次。
⑸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3克,每日2次。适用于有睾丸炎时。
3、 单方验方:银翘板蓝根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各15克,白僵蚕、柴胡各10克,升麻、
甘草各6克,蒲公英20克,玄参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1、外治法
⑴青黛散以醋调敷腮部,每日3~4次。
⑵紫金锭(玉枢丹)或金黄散以水调匀后敷患部。
⑶天花粉、绿豆各等分,研成细末,加入冷开水调成糊状,外敷患
部,每日3~4次。
⑷鲜蒲公英、鲜马齿苋、鲜芙蓉花叶、鲜丝瓜叶,任选一种,捣烂
外敷患部。
2、针灸疗法
针刺翳风、颊车、合谷等穴,强刺激。发热者,加曲池、少商;烦
躁者,加神门;并发睾丸炎者,加血海、三阴交;抽搐者,加印堂、百
会、人中。
3、饮食疗法
⑴银花牛蒡粥:金银花30克、牛蒡子15克,水煎取汁200毫升,另
取粳米100克加水煮成稀粥,将起锅时加入药汁,并以白糖调味,分次
服用。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4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⑵蒲菊饮:蒲公英30克、野菊花30克水煎取汁200毫升,加适量白
糖调味,代茶频服。
⑶板蓝根夏枯草饮:板蓝根30克、夏枯草20克水煎取汁200毫升,
加白糖适量,代茶频服。
⑷海带海藻汤:海带、海藻各120克,水煎服。适用于痄腮合并睾
丸肿痛。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4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癥瘕
疾病科属 妇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妇女胞中结块,伴有或痛或胀或满或出血者,称为癥瘕。癥者,坚
硬不移,痛有定处;瘕者,推之可移,痛无定处。大抵癥属血病,瘕属
气病。但气血密切相关,癥瘕亦难分割,故统称为癥瘕。
西医所称的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属于癥瘕。此外,子宫内膜异位症
所致的肿块、陈旧性宫外孕包块以及炎症性包块,均属中医癥瘕范围。
肿瘤有良性与恶性之别,以子宫及卵巢的肿瘤为多见。本节讨论良性癥
瘕。
1、妇科检查发现盆腔有包块,或在子宫,或在附件,也可在宫旁
组织间。或伴有痛、胀、满的自觉症状,或兼见月经异常或经期外的不
正常出血。
2、必要时借助B超检查或CT扫描,或核磁共振,以了解肿块的部位、
大小及性质。
癥瘕的形成,多与正气虚弱、血气失调有关。常见的有气滞血瘀,
痰瘀互结而成。
癥瘕的辨证,重在辨善恶、辨血气、辨新久。大凡恶性肿瘤或良性
肿瘤恶变时,肿块生长迅速,病程短,妇科检查肿块固定,实质性或半
实质性,硬或结节状不平,常有腹水,且多为血性,可查到癌细胞;良
性肿瘤生长慢,病程长。妇科检查,见肿块活动,呈囊性或囊实性,表
面光滑者,一般情况好。良性肿瘤癥瘕,病在气者以胀满为主,癥块不
坚,推之可移;病在血者以胀痛为主,癥块坚硬,固定不移。本病的治
疗,病在气者,以理气行滞为主,佐以活血化瘀;病在血者,以活血破
瘀散结为主,佐以理气。病在痰瘀互结者,又当化痰消瘀。新病体质较
强者,宜攻宜破;久病本质较弱者,宜攻补兼施,或先攻后补,或先补
后攻,随证施治。
气滞血瘀型
[证见] 胞中结块,积块不坚,推之可动,或积块坚硬,固定不移。
下腹胀痛或胀满,或月经不调,或腰酸痛;面色晦暗,肌肤乏润,舌类
边瘀斑,苔薄白,脉弦或涩。
[治法] 行气活血,消癥散结。
[方药]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7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1、主方:香棱丸(严用和《济生方》)合桂枝茯苓丸(张仲景《金匮
要略》)加减
处方:木香10克,三棱12克,莪术12克,枳壳15克,川楝子12克,
青皮9克,桂枝9克,牡丹皮15克,赤芍15克,桃仁15克,云苓20克,土
鳖虫12克。水煎服。
如属子宫肌瘤,加荔枝核、海藻、浙贝母、珍珠母,并按平时、经
时肌瘤对月经的影响情况,随证加减。如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结节或子宫
腺肌病,则宜加强化瘀软坚止痛之功,去青皮、川楝子、云苓,选加水
蛭、鸡内金、三七末、当归、九香虫、延胡索。如为慢性盆腔炎之包块,
可加败酱草、毛冬青、蒲公英、连翘、七叶莲之类。如为输卵管积水包
块,宜佐以利水疏肝通络,加猪苓、透骨消、路路通、泽泻、炮山甲之
类。
2、单方验方
(1) 橘荔散结丸(罗元恺验方,见《新中医》1990.8)
处方:橘核,荔枝核,川续断,小茴香,乌药,川楝子,海藻,岗
稔根,莪术,制首乌,党参,生牡蛎,风栗壳,益母草。水煎服。
(2) 肌瘤内消丸(王耀程《中医药学报》1990.2)
处方:山慈菇,夏枯草,射干,海藻,首乌,远志,上药各等分。
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次服1丸,每日3次,3个月一疗程,
一般服1~3个疗程。
(3) 宫癥汤(吴定信《中医杂志》1981.1)
处方:当归、炮山甲、桃仁、莪术、香附、续断、夏枯草、怀牛膝
各12克,王不留行、三棱各9克,昆布15克,薏苡仁30克,水煎服。
痰瘀互结型
[证见] 下腹包块时或作痛,按之质不硬或略硬不坚。带下量多,
色白质稠;月经常后期,或停闭不来,形体多肥胖,胸脘痞满、痰多、
舌淡黯,苔薄白,脉细滑。
[治法] 化痰消瘀,软坚散结。
[方药]
主方:三棱煎(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加减
处方:三棱12克,莪术12克,青皮9克,法半夏12克,麦芽30克,
浙贝母15克,桃仁15克,丹参20克,海藻15克,赤芍15克,山慈菇15克,
皂角刺12克。水煎服。
如体质肥胖气虚者,加北黄芪、党参以健脾益气。如月经后期、闭
经,应配合调经之品。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7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跖疣
疾病科属 皮肤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跖疣是发生于足底的赘生物。古医籍有称之为牛程蹇。本病西医称
为跖疣。
1、多见于成年人。皮疹发于足底、趾间。
2、皮疹为黄豆大或更大的角化性丘疹,暗黄色,表面粗糙不平。
除去表面角质后,下有疏松的乳白色角质软芯,软芯周围常有散在的小
黑点,这是乳头血管破裂后,有微量血液外渗凝成的小血块。皮疹多时
可融合成片。
3、局部有明显压痛。
4、病程缓慢,有时可自愈,但亦可复发。
5、本病应同胼胝及鸡眼相鉴别。胼胝为表皮角质层成片增厚,表面
光滑,无角质软芯,压痛不明显。鸡眼为一圆锥形角质栓,有角质中心
核,尖端深入皮内,底部呈圆形稍高出皮面,无疏松的角质软芯,压痛
很明显。
跖疣多因邪搏于肌肤,或因怒动肝火,肝旺血燥,筋脉不荣,以致
气血凝带,加之足底部受压及摩擦,而发生皮疹。本病的治疗一般采用
外治为主,如皮疹数量较多者,可结合辨证治疗。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养
血平肝、活血通络。
参照寻常疣论治。一般可用治疣方,疼痛明显者加石决明30克(先
煎),质坚而厚者加穿山甲12克(先煎)。水煎服,每日1剂,可复渣
再煎服。
外治法
1. 去疣膏或千金散局部外敷。
2. 乌梅肉置盐水中浸泡一昼夜,捣为泥状,每次少许敷患处。
3. 木贼、香附、板蓝根、乌梅、威灵仙各30克,大青叶15克,煎
水浸泡患部。每日1剂,可复渣再煎,每剂浸泡2~3次,每次30分钟。
4.五妙水仙膏点涂疣体,再用胶布封包。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3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3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中风
疾病科属 内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中风是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斜、半身不遂、语言不
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僻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病证。西医的脑血管意外、
面神经麻痹,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1、 发病急骤,口眼歪斜,舌强语蹇,半身不遂;或卒然昏倒,神
识昏蒙或不省人事。
2、 常发生于中年以上,老年尤多。
3、 病前多有头痛、眩晕、肢麻、心悸等症状,多因暴怒、饮食、
劳倦诱发。
4、 本证应与厥证、痫证、痉证鉴别。
5、 作CT等检查,常可发现脑部病变。
中风之发生,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与心、肝、肾三脏
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过度,或外邪侵袭等诱
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张,
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隧,而形成上实下虚、阴阳互
不维系的危急证候。其病机不外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
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
其中以肝肾阴虚为其根本。
临床上根据有无突然昏仆,而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中经络者病位
较浅,病情较轻,无神志变化;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重,多有神
志变化。治疗前者宜豁痰熄风,活血通络;中脏腑者,当分闭、脱证治
之;恢复期宜标本兼顾,并可配合针灸、按摩等方法治疗。
中经络
Ⅰ、风痰阻络型
[证见] 突然口眼.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肌肤麻木,甚则半
身不遂。舌苔薄白,脉弦滑。
[治法] 祛风化痰通络。
[方药]
1、 主方:牵正散(杨倓《杨氏家藏方》)合导痰汤(严用和《济
生方》)加减
细览页面 页码,1/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4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处方:白附子12克,僵蚕10克,全蝎5克,法半夏15克,胆南星12
克,地龙10克,陈皮6克,钩藤15克,甘草6克。水煎服。痰瘀交阻者,
可酌加丹参20克、桃仁10克、赤芍12克。
2、 中成药
⑴川芎嗪注射液,150毫克或复方丹参注射液20毫升加入10%葡萄糖
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
⑵益脑复健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
⑶脑血康口服液,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3、 单方验方:熄风化痰汤(湖南中医学院验方)
处方:钩藤15克,半夏、天南星、天麻、红花、生姜、桂枝各10克,
竹沥10毫升,甘草5克,鸡血藤30克。水煎服。
Ⅱ、阴虚阳亢型
[证见] 平素头晕痛,耳鸣目眩,少寐多梦,突然发生口眼.斜,
语言不利,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舌红苔腻,脉弦细数或弦滑。
[治法] 平肝熄风潜阳。
[方药]
1、主方:镇肝熄风汤(张锡纯《衷中参西录》)加减
处方:代赭石30克,白芍、天冬、玄参、菊花各15克,钩藤、龟板、
龙骨、牡蛎各20克,天麻12克,牛膝18克。水煎服。
2、中成药参照风痰阻络型中成药。
3、 单方验方:赵氏中风方(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天麻、黄芩、钩藤、玄参、怀牛膝、丹参、夏枯草各9克,
生地黄12克,生牡蛎、石决明各30克。水煎服。
中脏腑
Ⅰ、闭证
[证见]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面红,目赤,口噤,气粗,肢体偏
瘫,或兼拘急。舌质红苔黄,脉弦滑。
[治法] 清肝熄风、开窍。
[方药]
1、主方:羚羊角汤(费伯雄《医醇賸义》加减
处方:羚羊角0.3克( 锉末冲服),菊花、夏枯草各15克,石决明、
龟板各30克,生地黄、钩藤各20克,白芍15克,牡丹皮、天竺黄、黄芩
各10克。水煎服。
若痰湿偏盛、苔白腻,属阴闭者,宜用豁痰熄风、开窍,方用涤痰
汤加减:法半夏15克,陈皮10克,茯苓、竹茹、胆南星、枳实各12克,
钩藤20克,石菖蒲9克,甘草6克,天麻10克。水煎服。
2、中成药清开灵注射液,4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250~500毫升中,
静脉滴注,每日1次。
3、单方验方:化痰通腑汤(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验方)
处方:全瓜蒌30~40克,胆南星6~10克,生大黄10~15克,芒硝
10~15克(熔化)。水煎服。
Ⅱ、脱证
[证见] 神志昏糊,面色苍白,口开,目合,气息低微,汗出肢冷。
舌痿,脉微欲绝。
[治法] 回阳固脱。
[方药]
1、 主方:参附汤(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加减
细览页面 页码,2/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4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处方:人参15克,熟附子12克,山萸肉15克,五味子6克,龙骨、牡
蛎各30克。水煎服。
2、 中成药
心脉灵注射液,20~4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250~500毫升中静脉滴
注,每日1~2次。
Ⅲ、后遗证
[证见]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
[治法] 益气活血,化痰通络。
[方药]
1、主方:补阳还五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
处方:黄芪30克,地龙、赤芍各15克,当归尾12克,川芎、桃仁、
红花各10克,丹参、鸡血藤各20克。水煎服。若语言不利者,选加石菖
蒲10克,胆南星、郁金各12克。口眼.斜者,选加白附子12克、僵蚕10
克、全蝎5克。兼肝阳上亢者,选加石决明、代赭石各30克,白芍、菊
花各15克、钩藤20克,天麻12克。
2、中成药
⑴川芎嗪注射液,15毫克加入10%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
日1次。
⑵华佗再造丸,每次1丸,每日3次。
⑶中风回春丸,每次1丸,每日3次。
⑷散风活络丸,每次3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⑴ 血换解方(方药中验方)
处方:水蛭50克,郁金20克,川芎30克,共研粉。每次10克,每日
3次。
⑵ 中风回春方(河南省中药研究所验方)
处方:当归、丹参、白花蛇、蜈蚣、地龙、红花、忍冬藤,制成片
剂,每片重0.3克。每日3次,每次5~6片,1个月为1疗程。
1、针灸疗法
⑴半身不遂:上肢取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穴;下肢取环跳、阳
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穴。一般刺病侧,用泻法。病久者也可先针
健侧,后针病侧。
⑵口角.斜:取地仓、颊车、牵正、合谷、内庭、太冲穴。按病部
酌加取迎香、水沟、阳白、下关等穴。一般刺患侧,用泻法。病久可左
右均刺。
⑶中风不语:取金津、玉液放血,针内关、通里、廉泉、三阴交等
穴,用泻法。
⑷中风闭证:取水沟、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人中等穴,用
泻法或点刺出血。⑸中风脱证:灸关元、神阙、百会,刺气海、关元、
足三里。
2、头皮针
选对侧运动区为主,并可配足运感区,失语者用语言区。
3、推拿疗法适用于中风恢复期的半身不遂。推拿手法:推、L、按、
稔、搓、拿、擦。取穴有风池、肩井、天宗、肩髃、曲池、手三里、谷
谷、环跳、阳陵泉、委中、承仙。部位于:颜面部、背部及四肢,以患
侧为重点。
细览页面 页码,3/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4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4、 饮食疗法
⑴黄芪炖南蛇内:黄芪50克,南蛇肉200克,生姜3片,共放炖盅内,
加水适量,隔水炖熟,油盐调味,饮汤吃蛇肉。
⑵五指毛桃煲猪脊骨:五指毛桃50克,猪脊骨300克,加适量水煲
1小时以上,加盐调味服食。
以上二方适用于中风后遗症。
5、 预防调护
⑴中年以上,经常头晕痛,血压偏高,肢麻肉瞤者,此乃中风之先
兆,应戒除烟酒,忌肥甘厚味,避免精神刺激,保持乐观情绪,血压高
者应适当药物治疗。
⑵对中脏腑者,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脉搏、血压等的变
化。
⑶对肢体瘫痪者,应注意经常变换体位,注意局部保暖,按摩患肢,
防止褥疮发生。
⑷对恢复期患者,在综合治疗同时,鼓励病人积极进行功能锻炼,
以促进瘫痪肢体的康复,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变形等。
细览页面 页码,4/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4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中 风 病 广州中医药大学内科教研室 傅志慧

教学要求: 1 .熟记中风的病名概念,证侯特征。 2.理解中风的病因病机。 3.掌握中风的诊断,鉴别诊断,辩证要点 及各证型的辩治。
病名概念:
中风是由于阴阳失调,
气血逆乱,使风、火、痰、瘀
痹阻脑脉或血溢脑脉之外。
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语言不利、偏身麻木或不经昏
仆而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又
名“卒中”

..±..ò:
源流:
1、《内经》对中风的病因和临床
表现论述:
昏迷期:仆击、大厥、薄厥。
半身不遂期:偏枯、偏风、痱风。
 《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
走于上,则为大厥,
厥则暴死,气复返
则生,不返则死。”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
,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
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素问·通评虚实论》 “仆击、偏枯……肥贵人 则膏粱之疾也。”

2、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
节病脉证并治》首创中风的病名
及临证分类法,“邪在于络,肌肤
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
于腑,即不识人;
邪入于脏,舌即难
言,口吐涎。”

3、“唐宋”年代是对病因重新 认识的分水岭 唐宋以前:认为“正虚邪中”以 外风立论。 唐宋以后:以“内风”立论。 金元:刘河间:“心火暴甚” 李东垣:“正气自虚” 朱丹溪:“湿痰生热” 王 履:“真中风”、“类中风”
明代:张景岳:“内伤积损” 李中梓:“闭证、脱证” 清代:叶天士:“肝阳化风” 王清任:“气虚血瘀”创立
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 晚清: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
中西贯通,认识到中风是因年老
体衰,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充
犯脑。
范围 急性
脑血管病
缺血类
出血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主症:神昏、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
言语謇涩或不语、
偏身麻木。
兼症:头痛、呕吐、
烦躁、抽搐、痰多、
呃逆、二便失禁或
不通。
【证候特征】
昏、瘫、喎、謇、麻

【病因病机】
气血亏虚→瘀阻脑脉
积损正衰
(年老气虚) 肝肾阴虚→阳亢风动 风气痰
烦劳过度→阳气升张→阳化风动
火血瘀→横窜经络→中
五志化火→心火暴盛
情志过极 相上互→蒙蔽清窍→风
肝阳骤亢→肝风暴动
饮食不节 煽逆结
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热动风

病机: 虚(肝肾阴虚、气虚) 火(肝火、心火) 痰(风痰、湿痰) 风(肝风) 气(气逆) 血(血瘀) 病性:本虚标实证,上盛下虚证。 病位:脑、与肝、脾、心、肾有关。
【诊 断】 1、临床表现: (1)中经络: 口舌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
偏身麻木。(四大主证) (2)中脏腑: 神识昏蒙、口舌歪斜、语言不利、半
身不遂、偏身麻木。 (五大主证)
2、发病特点: 病发突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 3、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本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老年尤多。 5、头颅CT、MRI、脑脊液、眼底 检查。

正常眼底 视神经乳头水肿

【鉴别诊断】 1、中风(中经络)与口僻的鉴别。 中枢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

周围性面
周围瘫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

 2、中风(中脏腑)与厥证、痫病的鉴别
中脏腑 厥 证 痫 病
同点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异点 昏迷时间一
般较长,伴
口舌歪斜、
语言不利、
半身不遂。
昏迷时间较
短,醒后如
常人。
醒后如常人
, 发 作 时 有
抽、叫、涎,
有反复发作
病史。

3、中风(中脏腑)与痉病的鉴别
痉病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角弓
反张为临床主证,
病发时可伴高热、
神昏,但无口舌
歪斜及肢体偏瘫。

4、中风(中经络)与痿病的鉴别 痿病——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 日久不用而致肌肉萎缩或瘫痪的 病证。临床以 双下肢痿软无力 多见,发病缓慢, 病程长。

【辩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分期辨证: (1)急性期: 中经络发病后1至2周; 中脏腑最长不超过1个月。 (2)恢复期:发病后2周或 1个月至半年。 (3)后遗症期:半年以上。
..±..ò: .±D..úò.±êêμ.¤.a.÷£.áù′2.à..
..·..¢ìμ×..¢e..a.¢.ê
μ.¤.£
急性期以标实证为主,临床多见
肝风、痰浊、瘀血、腑实证。
恢复期、后遗症期以本虚为主,
临床多见气虚、气阴两虚、
肝肾阴虚证。亦可见 虚实
夹杂证。

2. 察神 观察神志 观察瞳仁
神清——辨中经络,病位浅,病情轻度。
神昧——辨中腑, 病位较深,病情中度。
神昏——辨中脏,病位深,病情重度。

3、辨顺逆 若神志昏愦,双侧瞳仁大小不等,项强 或抽 搐 ,吐血,呃逆频频, 为病势逆转。 中经络 中脏腑



4、辨闭脱:
闭证:牙关紧闭、口噤不开、
两手握固、肢体强痉、大小便闭。
昏、瘫、痉(噤)、闭。

脱证:目合口开、
鼻鼾息微、手撒肢软、
二便自遗、汗出肢冷、
脉微细欲绝。
闭证 脱证
愦、瘫、软、开、遗

..±..ò: .t.¢..á...ò
.±D..ú£o..±êì.D°
.D...£
o.....¨·.,..èèμóìμ,...a
í¨...¢í¨.D
oèè.£
二、治疗原则
急性期:治标祛邪
中经络:平肝熄风,清热涤痰,活血
通络、通腑泻热。
中脏腑:闭证 ── 醒神开窍,涤
痰、熄风、通腑。
脱证 ── 扶正固脱、
救阴回阳。

恢复期、后遗症期:扶正祛邪。 益气活血,滋养肝肾, 育阴熄风。
三、分证论治
(一)中经络
1、肝阳暴亢
主症:四大主症+肝火症脉
治法:平肝泻火通络
方药:天麻勾藤饮
《杂病证治新义》
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川牛膝、
杜仲、黄芩 、 桅子、益母草、
朱茯神、 夜交藤。

2、风痰阻络 主症:四大主症+痰瘀症脉 治法:化痰熄风通络 方药:化痰通络汤 ( 法半夏、茯苓、白术、胆南星、 天竺黄、天麻、香附、丹参、 酒大黄。)

3、痰热腑实 主症:四大主症+腑实症脉 (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通腑泄热化痰 方药:星蒌承气汤 ( 生大黄、芒硝、栝蒌、胆南星 )

4、气虚血瘀 主症:四大主症+气虚血瘀症脉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 黄芪、赤芍、川芎、 桃仁、红花、地龙、归尾 )

5、阴虚风动
主症:四大主症+肝肾阴虚症脉
(头晕头痛、耳鸣目眩、
腰酸腿软)
治法:滋养肝肾,潜阳熄风
方药: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 生龙骨、生牡蛎、代赭石、怀牛膝、龟版、
白芍、玄参、天冬、川楝子、麦芽、茵陈篙
甘草 )

(二)中脏腑 1、风火闭窍
阳闭:五大主症+闭证共证
+肝风肝火症(肢痉、项强、口噤、抽搐)
治法:清肝熄风,醒神开窍
方药:①天麻勾藤饮 合大承气汤
② 安宫牛黄丸

2、痰火闭窍
阳闭:五大主症+闭证共证
+痰热症(鼻鼾痰鸣,项背身热,烦躁,便秘)
治法:清热涤痰,醒神开窍、
方药: ①安宫牛黄丸
②羚羊角汤《通俗伤寒论》
( 羚羊角、钩藤、桑叶、菊花、生地、
白芍、竹茹、川贝、茯神、甘草。)

3、痰湿蒙蔽心神 阴闭:五大主症+痰湿症(面白唇暗,静卧 不烦,肢软,四肢不温,痰涎壅盛) 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①苏合香丸 ②涤痰汤《济生方》 ( 法半夏、陈皮、茯苓、胆南星、竹茹、 人参、石菖蒲、 枳实、甘草、生姜。)
脱证 元气衰败:五大主症+五脏败绝症候 治法: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方药:参附汤加味《校注妇人良方》 ( 人参、熟附子、生姜、大枣。)
后遗症 ..±..ò: 1 .¢°.éí2..ì
.÷.¢£o..ì±£...èí£....é£..úéà.·D±£.
...¢£o..Dé.ae..¢..
..·¨£oò......aí¨..
·.ò.£o21...1..ìà..ò.á...′í.·
1 、半身不遂
主症:偏瘫,肢软,肢麻,口舌喎斜,
兼症:气虚血瘀症脉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ò: .÷.¢£o..ó..àé..òê§ó.£.
...¢£o.úéà.·D±.¢á÷..£...ì±£....é
£¨ìμ×èéà...¢..£.
..·¨£oì.·..ˉìμ£.D...í¨..
·.ò.£o.aó.μ¤..ò.
主症:言语謇涩或失语;
兼症:口舌喎斜、流涎,偏瘫,肢麻
(痰阻舌窍症脉)
治法:祛风化痰,宣窍通络
方药:解语丹《医学心悟》
(白附子、石菖蒲、远志、天麻、全竭、
南星、羌活、木香、甘草。)
2 、语言不利

【现代研究进展】 1、对中风病因病机的研究。 2、对中风辩证论治的研究。 (1)通腑泻下法治疗急性期中风。 (2)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
钟某,男,68岁,有高血压病史十余年, 近年来常感头晕。 昨晚因事与人争吵后,突然仆倒,不知 人事,面色潮红、口眼歪斜、牙关紧闭、呼 吸气粗、口臭身热、躁动不安、两手握固、 大便七天未解,右侧肢体偏瘫,舌红,苔黄 腻,脉弦滑而数。 请回答:诊断: 辩证: 治法: 方药: 病 案
 疾病名称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中浆)
疾病科属 眼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本病是以中心视力减退,伴视物变形、变小、变色而外眼端好的常
见眼病。多发生于成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常为单眼发病,也有双眼者;
有自愈和反复倾向。属中医“视瞻昏渺”、“视感”、“视瞻有色”范
畴。
1、自觉视力减退,眼前有一固定黑影,视物变形、变小、变色。
2、眼底检查:黄斑区网膜水肿呈局限性圆形,其周围有反光圈,
或颜色暗红,中心光反射减弱或消失,常伴有黄白色点状或斑片状渗出
物。水肿消退、渗出物吸收后,视力提高,中心光反射恢复,黄斑仍可
遗留少量黄白色点状渗出或不规则的色素沉着。有时会复发。
3、本病须与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脉络病变(中渗)相鉴别。二者均
有视力下降,眼前中心暗影,中心视野可有相对暗点或绝对暗点。“中
浆”以黄斑部视网膜水肿、渗出为主要特点;“中渗”则以黄斑部渗出
性病灶和圆形、弧形出血为主要特点。
4、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于色素上皮脱离区有荧光素渗漏至神经上
皮下,呈喷出型或冒烟状,也可呈扩散型或称墨渍样弥散。
本病多因湿热内停,水湿上蒸清窍,郁久成痰,壅塞黄斑;或因脾
虚水停,水湿上泛于目;也有因情志不舒,气滞血郁,目窍不利者;更
有因劳神过度,致真阴暗耗,精血不足,不能上荣于目,水湿乘虚积滞
目络。
本病以黄斑区水肿、渗出为主要见证。水肿为水湿停聚黄斑,渗出
物为水湿积久成痰,痰湿气血凝结。视力下降,眼前黑影、变视等均因
黄斑水肿、渗出,痰湿阻遏清窍之故。若全身兼心烦失眠,痰多胸闷,
舌苔黄浊,为痰热与湿热阻碍气机,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头重胸闷,
为湿热上扰;食少便溏,为脾虚不运。面色不华,少气乏力、舌淡,为
脾虚见证。见黄斑色暗红,为气滞血郁,壅遏目窍。眼内干涩,为肝肾
精血不足,目失濡养。
脾经湿热夹痰上扰型
[证见]视力下降,眼前黑影、视物变形,黄斑水肿渗出。全身见心
烦失眠,痰多胸闷。舌苔黄浊,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化痰。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7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方药]
1、主方:温胆汤(孙思邈《千金方》)加减
处方:法半夏10克,陈皮6克,茯苓20克,竹茹10克,枳实10克,
薏苡仁30克,车前子12克,泽泻12克,黄芩12克,连翘10克。水煎服,
复渣再煎服。
若兼便溏溲赤,加滑石15克、木通10克、栀子10克。黄斑色暗者,
加茺蔚子15克。眠差者,加琥珀末3克(冲)、夜交藤10克。
2、中成药
参照“云雾移睛”中成药。
3、单方验方:昆藻二陈汤(袁志冲《中西医结合眼科》1984.4)
处方:法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乌梅,昆布,海藻,牡蛎,
胆南星,枳实,生姜。
脾虚湿滞型
[证见]眼症同上。全身见食少便溏,面色少华,少气乏力。舌淡苔
白腻,脉迟缓。
[治法]健脾渗湿行滞。
[方药]
1、主方:五苓散(张仲景《伤寒论》)加味
处方:茯苓15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白术15克,桂枝6克,苍
术10克,薏苡仁25克,党参12克,茺蔚子12克,法半夏10克。水煎服。
若病程日久,黄斑水肿久治不消,素体虚弱者,加黄芪、楮实子、
菟丝子,桂枝改用肉桂。渗出物多者,加浙贝母、鱼古、丹参、鸡内金。
2、中成药
参苓白术散,口服,散剂或水泛丸每次各6克,胶囊每次3粒,每日
2~3次。脾阳虚寒者,服附桂理中丸。
气滞血郁型
[证见]自觉症同上,黄斑区色暗红,有黄白色点状渗出,色素沉着,
水肿较轻。全身有情志不舒,肋痛,口苦咽干。苔薄黄,脉弦。
[治法]清热疏肝,行气活血。
[方药]
1、主方:丹栀逍遥散加减(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牡丹皮12克,栀子10克,柴胡10克,当归10克,茯苓15克,
白术10克,赤芍15克,丹参15克,茺蔚子12克,毛冬青15克,香附10克,
车前子10克。水煎服。
2、 中成药
参照“云雾移睛”中成药。
3、 单方验方:复方逍遥散(德州市中医院眼科《中西医结合眼科》
1985.4)
处方:牡丹皮,栀子,当归,杭菊,柴胡,云苓,白术,薄荷,泽
泻,升麻,五味子,地肤子,蒲公英,生地黄,甘草。
若为陈旧性者,去牡丹皮、栀子、地肤子、蒲公英,加丹参、磁石。
肝肾不足型
[证见]视物变色、变形,眼内干涩,黄斑水肿较轻,有黄白色渗出
物及色素沉着。全身见头晕耳鸣,腰酸,脉细。
[治法]补益肝肾,明目散结。
[方药]
1、主方:明目地黄汤加减
处方参见“云雾移睛”肝肾不足型之方药,酌加丹参、茺蔚子。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7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本病早期,黄斑水肿明显时,酌加车前子、薏苡仁、苍术,以加强
利水渗湿。若于后期,水肿已吸收,则酌加枸杞子、楮实子、女贞子。
渗出物久不吸收者,酌加山楂、昆布、海藻、牡蛎。
2、中成药
参照“瞳神紧小症”中成药。
3、单方验方:驻景丸加减方(陈达夫验方)
处方:楮实子25克,菟丝子25克,茺蔚子18克,木瓜10克,薏苡仁
30克,三七粉3克(冲),鸡内金10克。炒谷、麦芽各30克,枸杞子15克,
淮山药25克。水煎服。
早期黄斑水肿为主者,加黄豆卷、茯苓、萆薢、芡实。渗出物瘀积
者,加郁金、丹参、牛膝、山楂、昆布。
1、针灸疗法
取穴:风池、医明、合谷、三阴交、承泣、球后、四白、攒竹。用
平补平泻法。
2、光明合剂配合耳针疗法(陈瑞铭等《福建中医药》1986.4)
光明合剂:千里光15克,夜明砂、木贼、白蒺藜、何首乌、谷精草
各9克,蝉蜕3克。耳针:耳穴目1、目2、肝、皮质腺、取患侧耳穴,2
~3天针一次,留针30~60分钟;也可1天1次,双耳穴交替使用。
3、针刺治疗验方(彭格非《新中医》1983.5)
方法分四组。一组:主穴为睛明、健明、健明1、球后、承泣;配
穴为太阳、风池、医明、足三里、合谷、曲池、肝俞、肾俞。每次取1
个主穴、2个配穴。二组:取颈部向阳1、向阳2。三组:取头部新明1、
新明2。四组:取阳明穴(新穴,位于太阳穴与阳白穴连线颞侧1/3处)。
以上四组每天均针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3天可进行第二疗程。四组
疗效均无显著性差异。
4、饮食疗法
(1)湿热型:清热祛湿粥:赤小豆30克,白扁豆20克,薏苡仁20克,
芡实20克,川萆薢10克,赤茯苓15克,木棉花20克,灯芯花10克。将川
萆薢、茯苓、木棉花、灯芯花煎水取汁,加入赤小豆、扁豆,薏苡仁、
芡实适量共煮粥食。
(2)痰湿型:昆布30克,海带30克,黄豆60~90克。加水适量,共煮
至熟烂,加盐或糖食用。
(3)虚证:参照“医翳内障”饮食疗法。
5、预防调护
本病有自愈倾向,但容易复发。患病时需积极医治,且需注意避免
情绪刺激,过用目力、过度劳累及熬夜,注意调理饮食,少食辛辣刺激
之品,保证足够睡眠,以减少复发机会。若反复发作,黄斑病变严重,
则视力难以恢复正常。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7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重舌
疾病科属 口齿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舌下疼痛,肿起一块,色红或紫,形似舌下重生一舌,称为重舌。
本病与西医的舌下腺炎或舌下、口底间隙感染相似。
舌卷短缩,舌下血脉肿起,质软,形似小舌之状,其色或红或紫;
或见肿物连贯生和莲花,脉管恕张,颌下 核肿大压痛;或见舌腹肌膜
溃破,流涎流血。舌体转动不利,语言不清,吞咽受阴,颊下多呈浮肿,
饮食时剧痛,口流热涎。
足太阴脾经之脉连舌本散舌下,心主舌,在窍为舌。由于过食辛辣
炙 ,脾以受热,或由于情志不遂,夜睡不宁,心火上亢,心脾积热,循
经上冲舌本,散于舌下,令舌腹之经脉瘀滞肿胀,形如新增一小舌,故
出现重舌之疾;或由于小儿胎毒内蕴,而肾气未充,肾水无以济心炎,
毒自上逆,随心经上冲于舌,壅热于舌下盘肪,形成本病。本病与心脾
等脏腑关系密切/由于心脾积热或胎毒内蕴所致。故总的治疗原则是清泻
心脾,凉血解毒。
心脾积热
[证见] 过食辛辣热毒之物,舌下日渐肿大,舌背抬起,舌卷短缩,
舌下筋脉紫胀,痛不可忍,如火灼样。言语不清,饮食不下,发热,烦
躁,便秘,口臭,口流热涎,颏下 核肿痛。舌红,苔黄,脉洪数。
[治法] 清泻心脾。
[方药]
1、主方:导赤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处方:生地黄15克,木通12克,竹叶15克,甘草梢10克,石膏30克
(先煎),栀子15克,防风10克,金银花12克。水煎服。若大便秘结者,
加大黄、芒硝。热毒较盛者,加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
2、中成药
⑴ 六神丸,口服,用量服法风牙痈。⑵复方板蓝根片(冲剂),
口服,片剂每次3片,每日3次,冲剂每次1包,每日2~3次。
胎毒内蕴
[证见] 小儿舌下发红肿胀,拒乳哭闹不止,口角涎多,甚至研究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6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员颈项胸前也湿透,烦躁不眠,高热,指纹紫滞。
[治法] 清心解毒
[方药]
1、主方:黄连解毒汤(王焘《外台秘要》)加味
处方:黄连15克,黄芩3克,黄柏3克,栀子4克,灯芯草3扎,犀角
0.5克以水牛角30克代,先煎。水煎服。若语言不利者,宜通关开窍,
可用安宫牛黄丸。
2、中成药
⑴清开灵口服液,口服,每次1瓶,每日2~3次。
⑵儿科七厘散,口服,每次1岁以下1/2瓶,1岁以上1瓶,每日1次。
外治法
1、舌下吹用冰硼散或薄荷研末合冰片少许掺口,或吹凉心散,每日
2~3次。
2、若溃烂者,吹锡类散。舌下出血者,用炒蒲黄末。涎出量多者,
用圣惠方。
1、针炙疗法初起应急泄其热,用三棱针刺出恶血,或针金津、玉液
二穴,约5分处,出血,然后用淡盐水漱口,再吹冰硼散。也可针刺少商、
合谷二穴,强刺激,不留针。
2、预防调护
⑴注意口腔卫生,经常漱口,减少重舌破溃后及针刺后染毒。
⑵避免进食煎炒辛辣之品,防止脾胃积热,上冲于舌。小儿要用心护
理,经常保持颈项及涎液流经部位的清洁,避免发生皮肤损害。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6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肘关节脱位
疾病科属 骨伤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肘关节脱位是最常见的关节脱位,多发生于青壮年,儿童与老年人
少见。根据桡尺上关节与肱骨远端所处的位置,可分为后脱位、前脱位、
侧方脱位、分离脱位及骨折脱位等,其中后脱位最为常见,分离脱位极
少见。
1、伤后肘关节肿胀、疼痛,屈伸活动功能障碍。
2、有弹性固定,肘后三点关系发生改变。
3、肘关节后脱位者,肘窝饱满,肘后部空虚,呈靴形肘畸形,弹
性固定于45°左右的半屈位。
4、肘关节前脱位者,肘关节过伸,肘前隆起,可触及脱出的尺桡
骨上端,肘后可触及肱骨下端,前臂掌侧较健侧略长。
5、肘关节方脱位者,可呈肘内翻或肘外翻畸形。
6、肘关节分离脱位者,肘关节的左右径或前后径明显宽。
7、肘关节正侧位照片,可明确脱位于的类型及了解有无并发骨折。
1、肘关节脱位多因传达暴力或杠杆作用等间接暴力所致。肘关节
伸直、前臂旋后位跌倒时,手掌着地,尺骨鹰嘴尖端撞击肱骨下端鹰嘴
窝产生杠杆作用,使肘关节囊前壁被撕裂,肱骨下端向前移位,尺骨鹰
嘴突则向后移,造成肘关节后脱位。由于暴力作用不同,尺骨鹰嘴还可
向内侧或外侧移位,形成肘关节侧方脱位。若肘关节屈曲位跌倒,肘尖
着地,暴力由后向前,可将尺骨鹰嘴推移至肱骨的前方,而造成肘关节
前脱位,多并发鹰嘴突骨折。若跌倒时前臂过度旋前,脱位的肱骨滑车
纵形劈开上桡尺关节,造成环状韧带和骨间膜断裂,桡骨头移位到肱骨
下端的前方,尺骨鹰嘴移位于肱骨下端的后方,形成前后型分离脱位。
若暴力使前臂旋后时,暴力将环状韧带撕裂,使尺桡骨上端分别移位于
肘关节内外侧,而肱骨下端正处于其间,形成内外型分离脱位。
2、肘关节脱位时,肱三头肌健和肱前肌腱被撕脱、剥离、骨膜、
韧带、关节囊均补撕裂。由于筋肉损伤,脉络破裂,瘀血留滞,故肘窝
部形成血肿。若处理不当,该血肿易发生骨化,日后可致关节屈伸不利,
筋肉挛缩。
整复方法
1、 新鲜肘关节后脱位应尽早给予手法整复,可采用拔伸屈肘法: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4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患者端坐,助手立于患者身后,以双手握其上臂。术者站在伤侧前面,
以双手握住患肢腕上,置前臂于旋后位,与助手相对拔伸,然后术者以
一手继续保持牵引,另一手的拇指抵住肱骨下端的前侧向后推按,其余
四指抵住尺骨鹰嘴向前端提,并顺势屈肘,若听到入臼声,则脱位已整
复。
2、 新鲜肘关节前脱位患者端坐或平卧,一助手固定患肢上臂,另
一助手握住患肢腕部,顺势牵引前臂。术者用两手拇指由肘前顶住脱出
的尺桡骨上端向下后推入,余指由肘后抵住肱骨下端向上前端提,若听
到入臼声,则脱位已整复。
3、 肘关节侧方脱位患者端坐,两助手分别握住患肢上臂和腕部。
术者双手握住肘部,若向外侧脱位,则两手拇指置于桡骨头部位向内推
按,同时其余手指置于肱骨内髁向外板拉,如有弹跳感,则脱位已整复。
若为内侧脱位,则手法相反。
4、 肘关节分离脱位前后型脱位者,两助手分别握住患肢远、近端,
顺势拔伸牵引,然后逐渐将前臂旋后。术者先用拇指按压桡骨头使其复
位,然后再用拔伸屈肘法整复肱尺关节。内外型脱位者,在两助手拔伸
牵引下,术者用两手掌同时对挤尺桡骨上端,内外侧移位矫正后,肘关
节逐渐屈曲即可复位。
5、 肘关节骨折脱位先整复脱位,再整复骨折。整复脱位时,应避
免骨折块夹在关节腔内。
6、 陈旧性肘关节脱位
应先作尺骨鹰嘴牵引1周,然后可在臂丛麻醉下进行手法整复。首
先充分进行舒筋手法,达到筋松骨活的要求后,再由两助手相对拔伸,
术者在肘部用手法矫正侧方移位,随后再整复后脱位或前脱位。复位手
法应轻柔,复位不成功时,不必强求,可考虑假性复位或手术治疗。固
定方法复位后用绷带作肘关节“8”字固定或直角托板屈肘90°位固定,
并用三角巾悬吊患肢于胸前。固定时间2~3周。骨折脱位者,骨折的处
理原则上应服从于脱位,固定时间不宜过长。关节积血较多者,可行穿
刺抽吸、加压包扎。
药物治疗
1、 初期治法: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⑴ 主方:活血止痛汤(赵竹泉《伤科大成》)处方:当归12克,川
芎6克,乳香6克,苏木6克,红花5克,没药6克,地鳖虫9克,三七3克,
赤芍9克,陈皮3克,落得打6克,紫荆藤9克。水煎服,每日1剂。
⑵ 外用方:
双柏散(上海中医学院《中医伤科学讲义》)
处方:大黄2份,侧柏叶2份,黄柏1份,薄荷1份,泽兰1份。共研细
末,用凡士林调煮成膏,外敷患处。
2、 中期治法:和营续损,舒筋活络。主方:舒筋活血汤(钱秀昌
《伤科补要》)
处方:羌活6克,防风9克,荆芥6克,独活9克,当归12克,续断12克,
青皮5克,牛膝9克,五加皮9克,杜仲9克,红花6克,枳壳6克。水煎服,
每日1剂。
3、 后期治法:补养气血,温通经络。
⑴ 主方:舒筋汤(广东中医学院《外伤科学》)加减
处方:当归10克,白芍10克,姜黄6克,宽筋藤15克,松节6克,海桐
皮12克,羌活10克,防风10克,续断10克,甘草6克,黄芪15克。水煎服,
每日1剂。
⑵ 外用方:舒筋活血洗方(上海中医学院《中医伤科学讲义》)
处方:伸筋草9克,海桐皮9克,秦艽9克,独活9克,当归9克,钩藤9
克,川红花6克,乳香6克,没药6克。解除外固定后,煎水熏洗患肢。合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4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并损伤性骨化者,可加醋(后下)煎水,熏洗患处。
练功活动
脱位整复后,应鼓励患者早期进行练功活动,固定期间可作肩、腕
及掌指关节活动,解除固定后逐渐开始肘关节主动活动,活动时以屈肘
为主。但必须禁止肘关节的粗暴被动活动,以免发生损伤性骨化。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4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子痈
疾病科属 男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子痈是指睾丸与附睾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临床表现以一侧或双侧睾
丸、附睾急性肿痛、拒按为特征,类同于现代医学的急性附睾——睾丸
炎。
1、睾丸附睾一侧或双侧突发肿痛,轻角即有剧痛,畏寒,发热,
小便涩痛等者,可诊断为子痈。
2、本病应与卵子瘟、囊痈、腹股沟斜疝嵌顿、水疝、子痰、精液
囊肿相鉴别。
子痈多由感受寒湿,郁而化热,壅而作痛;或嗜食肥甘,湿热下注,
结于睾丸、附睾;或房事不节,忍精不泄,瘀精浊血与湿热交作,结而
成痈;或房事不洁,或应用不洁尿道器械,为毒邪污染,发为痈肿。
本病辨证有急慢性之分。按其病理进程,结合病因可分为初期、酿
脓期、溃脓期及慢性期等四期。初期伴有恶寒发热、小便短赤等。酿脓
期伴有阴囊焮红灼热、壮热不退等。溃脓期伴有肿痛大减、收口而愈、
热退等。慢性期伴有结块,按之较硬而痛,阴囊下坠等。总的治法是清
热解毒,活血透脓,益气养阴,化瘀散结。
初期
[证见]一侧或双侧睾丸、附睾肿痛,质硬,拒按,恶寒发热,小
便短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消痈。
[方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
处方参见“阳强”肝胆湿热型方药。
2、中成药
(1)牛黄解毒丸,口眼,每次2片,每日3次。
(2)西黄丸,口服,每次2片,每日3次。
(3)复方穿心莲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清热泻火汤(余孟学验方)
处方:龙胆草20克,茯苓20克,荔枝核20克,橘核20克,川楝子20
克,昆布20克,海藻20克,生牡蛎20克(先煎),海浮石20克(先煎),
柴胡15克,黄芩15克,白术15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桅子10克,沉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3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香2克(研未冲服)。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
酿脓期
[证见]睾丸、附睾肿硬剧痛,或有跳痛,阴囊掀红、灼热,脓成,
按之中软,有波动感,壮热不退。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透脓。
[方药]
1、主方:仙方活命饮(陈自明《妇人良方》)
处方:金银花15克,甘草6克,防风6克,陈皮9克,当归尾6克,乳
香6克,没药6克,贝母6克,天花粉15克,穿山甲6克,皂角刺6克。水
煎服,每日1~2剂。
2、中成药
(1)牛黄解毒丸,口服,每次2~4片,每日3次。
(2)活血消炎丸,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加味活血消痈汤(赵炳南验方)
处方:夏枯草9克,紫草9克,牡丹皮9克,红花9克,桃仁9克,泽
兰叶9克,三棱9克,莪术9克,赤芍12克,白芍12克,小茴香6克。水煎
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
溃脓期
[证见]穿溃流脓,其色黄稠,睾丸、附睾肿痛大减,继出黄色脂
水,收口而愈,热退,微热,脓出清稀,身困乏力。舌质红,苔薄黄,
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除湿。
[方药]
1、主方:滋阴除湿汤(冷方南《中医男科临床治疗学》)
处方:当归12克,川芎9克,熟地黄24克,炒白芍15克,知母12克,
黄芩9克,柴胡10克,地骨皮15克,泽泻10克,贝母10克,陈皮6克,生
姜3片,甘草5克。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知柏地黄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六味地黄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慢性期
[证见]睾丸、附睾有结块,或大或小,按之较硬而痛,阴囊下坠
感。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涩。
[治法]软坚散结,化瘀止痛。
[方药]
1、主方:橘核丸(严用和《济生方》)
处方:橘核10克,木香6克(后下),川楝子12克,桃仁9克,延胡
索9克)桂心3克(冲服),枳实9克,厚朴9克,海藻9克,昆布9克,海
带9克,木通9克,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橘荔散结片,口服,每次4~6片,每日3次。
(2)橘核丸,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外治疗法:
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每日更换1次,并用阴囊托带托起阴囊,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3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若脓已成,则应及时切开排脓,畅通引流。必要时可行病睾切除。脓腐
未去者,可用红粉纱条引流,外盖黄连膏纱布;脓尽而渐生新肉者;则
用生肌玉红膏纱布换药,直至伤口愈合。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3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紫斑
疾病科属 内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血液溢出肌肤之间,皮肤表现青紫斑点或斑块的病证,称为紫斑,
也称之肌衄。西医的血液病、维生素缺乏症等所致皮下紫癜,均可参照
本证辨证论治。
1、皮肤、粘膜出现大小不等的斑点,颜色或红或紫或青,压之不褪
色。好发于四肢,尤以下肢为多见。
2、可伴有鼻衄、齿衄、大小便出血,甚至颅内出血。久病出血多者,
可出现贫血征象。
3、本病应与风疹、麻疹、丹毒、痒疹等相鉴别。
4、血液检查有些可见血小板减少,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骨髓检
查可见异常等。
紫斑虽在肌肤,但其发生与血脉及脾胃有密切关系,外感与内伤均
可致病。临床常见证候主要有热盛迫血、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瘀血内
阻四类。治以清热、养阴、凉血、或益气、化瘀为大法。
血热型
[证见] 肌肤见青紫斑点或斑块,或伴有鼻衄,齿衄,便血,尿血,
或有发热,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
1、 主方:凉血地黄汤(唐容川《血证论》)加减
处方:生地黄30克,黄连10克,牡丹皮12克,赤芍15克,玄参15克,
栀子12克,黄芩10克,水牛角30克,茜草根15克,紫草30克。水煎服。
热盛者,加石膏30克。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2克。
2、 中成药
⑴ 紫地宁血散,每次8克,每日3次。
⑵ 云南白药,每次1克,每日3次。
3、 单方验方
⑴ 白仙消癜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白癣皮50克,血见愁30克,茜草25克,仙鹤草50克,牡丹皮
20克,地榆炭20克,生地炭20克,双花20克,丹参30克,三七20克,羚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6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羊角10克(锉细末),紫草20克。水煎服。
⑵ 消斑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牡丹皮、黄芩、栀子、槐花各10克,生地黄、当归各15克,
茜草根12克。水煎服。
⑶ 栀子地黄汤(丘和明等《血证要览》)
组成:黑栀子,生地黄,赤芍,当归,黄芪。水煎服(原方无份量)
⑷ 水牛角汤:水牛角60克,水煎2小时,取汁顿服,每日1~2剂。
阴虚型
[证见] 皮肤青紫斑点,时发时止,常伴有鼻衄、齿衄或月经过多,
颧红,心烦,口渴,手足心热,或有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降火,宁络止血。
[方药]
1、 主方:茜草根散(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茜草根18克,侧柏叶20克,黄芩12克,生地黄15克,阿胶12
克(烊化),玄参12克,龟板25克,旱莲草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2、 中成药参照血热型中成药。
3、单方验方
⑴ 消紫癜Ⅱ方(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生地黄、熟地黄、知母、牡丹皮、赤芍、玄参、升麻、阿胶
各9克,甘草6克。水煎服。
⑵ 养阴消癜汤(田凤鸣等《中国奇方全书》)
处方:石斛50克,生地黄、生石膏各30克,龙齿、沙参、白茅根各
20克,白芍、天花粉各15克,龟板、牡丹皮各10克。水煎服。
气虚型
[证见] 久病不愈,反复发生肌衄,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苍
白,纳差。舌淡,脉细弱。
[治法] 补气摄血。
[方药]
1、 主方:归脾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党参18克,黄芪15克,白术12克,当归10克,茯苓15克,
龙眼肉10克,炒地榆15克,仙鹤草20克,阿胶12克(烊化),大枣5枚。
水煎服。
2、 中成药归脾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⑴ 消紫癜Ⅰ方(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炙黄芪、党参、仙鹤草各30克,旱莲草15克,白芍、白术、
阿胶(烊)、生茜草、砂仁拌熟地黄各12克,大枣10克。水煎服。
⑵ 益气消斑汤(李宝顺《名医名方录》)
处方:黄芪60克,益母草、鸡血藤、党参、当归、川芎各30克,赤
芍20克,红花10克。水煎服。
瘀阻型
[证见] 肌肤瘀点紫暗,面色晦暗,胸或腰腹固定疼痛。舌质紫暗
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 活血化瘀止血。
[方药]
1、 主方:桃仁四物汤(武之望《济阴纲目》)加味
处方:桃仁12克,红花10克,当归12克,川芎9克,赤芍15克,生
地黄15克,丹参20克,茜草根12克,益母草20克,鸡血藤30克,大枣5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6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枚。水煎服。若气虚者,加党参15克、黄芪18克。
阴虚者,加麦冬15克。
2、 中成药云南白药,每次1克,每日3次。
3、 单方验方:消癜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鸡血藤30克,赤芍、当归、熟地黄、大枣各10克,茜草、丹
参、党参各12克,旱莲草15克,牡丹皮12克,三七粉(冲服)1克。水
煎服。
1、饮食疗法
⑴ 紫草大枣汤:紫草50克,大枣30克,加适量水煎煮,吃枣喝汤。
适用于血热型。
⑵ 水牛角茅根汤:水牛角50克,茅根30克,水煎加白糖适量,代
茶饮服。适用于血热型。
⑶ 甲鱼炖茜根仙鹤草:甲鱼1只(去内脏),茜草根15克,仙鹤草
30克。将药先煎,去渣取汁,再加入甲鱼炖熟,加盐调味服食。适用于
阴虚型。
⑷ 花生衣芪枣汤:花生衣30克,黄芪20克,红枣15枚。加水共煎,
吃枣饮汤。适用于气虚型。
⑸ 红枣汤:红枣30枚,煎汤连枣服。适用于各型紫斑。
2、预防调护
⑴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防止碰伤、跌伤,保护皮肤清洁卫
生,防止感冒,避免接触各种诱发肌衄的“不正之气”。
⑵ 忌食油腻、辛辣、香燥等生热动火食物,以及鱼、虾、蟹、牛
乳等腥味之品。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6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紫癜
疾病科属 儿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紫癜亦称紫斑,是小儿出血性疾病中一种常见的疾病。临床以血液
溢于皮肤、粘膜之下,出现瘀点、瘀斑,压之不退色者为其特征。本病
多发于学龄儿童,常见于西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过敏性紫癜等疾病。
1、起病较急,紫癜反复出现,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的皮肤、粘膜。
皮疹多样,小者如针尖样,大者则成瘀斑或血肿,亦可融合成片。皮疹
颜色初起淡红或鲜红,压之不退色,数日后转成淡紫淡青而逐渐消退。
急性起病时,常伴有鼻衄、齿衄、便血、尿血或呕吐、腹痛、关节肿痛
等症状。
2、本病属于血证范畴,应与温热病所出现的斑疹作鉴别。温热病
的发生多与四时不正之气有关,每有传染性,先见高热、头痛,后见斑
疹,起病急,传变快,甚则昏迷、抽搐。
3、实验室检查:若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正常,
血块收缩不良,抗血小板抗体测定阳性,束臂试验阳性,则提示为血小
板减少性紫癜;若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和血块收缩等均正
常,则提示为过敏性紫癜。
1、紫癜的发生,主要由外感邪热、脾虚气弱、肝肾阴亏而致。外
感邪热,热毒炽盛,内伏血分,则迫血妄行;脾虚气弱,脾不统血,
气不摄血,则血不循经;肝肾阴亏,阴虚火旺,血随火动,均使血离常
道,外溢肌表而成紫癜。
2、本病之辨证应首辨病情之缓急,继辨证之虚实。病发初期,病
情发展较急,斑疹量多,斑色鲜红,常见发热面赤,口渴烦躁,舌红脉
数等候,此属血热内壅的实证。如症情发展缓慢,紫斑时现时隐,并见
低热、盗汗,手足心热,舌尖红,苔少,脉细数者,多为阴虚火旺之侯。
如病程较长,斑块色淡,面色白光白或萎黄,神疲乏力者,则为气血俱
虚之候。
3、本病的治疗总原则:血分实热者,治当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阴
虚内热者,治宜滋阴降火;气不摄血者,治宜益气摄血;兼有血瘀者,
治当兼用活血化瘀之品。
风热伤络
[证见] 发热,微恶风寒,紫斑多发于四肢,以下肢及臂部为甚,常
细览页面 页码,1/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1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呈对称性分布,斑色鲜红,成丘疹或红斑样,大小不一,或融合成片,
面部微浮,舌红苔微黄,脉浮数,或伴有皮肤搔痒,恶心呕吐,腹痛便
血,尿血,关节肿痛等证。
[治法] 疏风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
1、主方:银翘散(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牛蒡子10克,黑荆芥10克,薄荷6克
(后下),赤芍10克,牡丹皮10克,生地黄15克,蝉蜕8克,白茅根20克。
水煎服,每日1剂。皮肤搔痒者,加白藓皮10克、地肤子10克。关节肿痛
者,加秦艽10克、防己10克。尿血者,加大小蓟各10克、旱莲草10克。
便血者,加地榆炭10克、苦参10克。
2、中成药
(1)银翘解毒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2~3次。
(2)羚翘解毒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
疏风止斑汤(朱大年《实用中医儿科手册》)
处方:防风6克,荆芥6克,薄荷3克(后下),山栀子6克,牡丹皮
4.5克,丹参6克,鲜生地黄12克,白芍6克,茜草6克,茯苓10克。水煎
服,每日1剂。
血热妄行
[证见] 起病较急,皮肤紫癜大小不等,斑色鲜红,心烦口渴,发
热便秘,可见腹痛便血、鼻衄齿衄或尿血,血色鲜红或紫红。舌红,脉
细数有力。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
1、主方:犀角地黄汤(孙思邈《千金要方》)加减
处方:水牛角30克(先煎),生地黄15克,牡丹皮10克,赤芍10克,
紫草10克,生石膏30克,茜草根10克,山栀10克,茅根30克,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2剂。尿血者,加大小蓟各10克。便血者,加地榆炭、
槐花炭各10克。腹痛者,加白芍10克、木香6克。便秘者,加生大黄10
克(后下)。
2、中成药
(1)牛黄清宫丸,口服,每次1/2~1丸,每日2~3次。
(2)牛黄清脑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次。
(3)小儿清热解毒口服液,口服,每次5~10毫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白仙消癜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白藓皮50克,血见愁30克,茜草根25克,仙鹤草50克,牡丹
皮70克,地榆炭20克,生地黄炭20克,金银花20克,丹参30克,三七10
克,羚羊角10克(剉细末),紫草20克。水煎2次作4次服,每日1剂。
阴虚火旺
[证见] 皮肤瘀斑时发时止,兼有鼻衄齿衄,低热盗汗,心烦不宁,
手足心热,两颧发红,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药]
1、主方:大补阴丸(朱丹溪《丹溪心法》)
处方:生地黄15克,知母10克,牡丹皮10克,玄参10克,龟板20克
(先煎),女贞子10克,旱莲草10克,茜草根10克,侧柏叶10克,阿胶
10克(烊冲),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低热者,加鳖甲15克(先
煎)、地骨皮10克。盗汗者,加五味子6克、牡蛎30克(先煎)。
细览页面 页码,2/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1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2、中成药
(1)大补阴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3次。
(2)六味地黄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3)知柏地黄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3、单方验方:滋阴茜地汤(梁剑波《儿科百例》)处方:茜草根
8克,生熟地黄各10克,焦山栀、黄柏、知母、黄芩各5克,阿胶4克,
炒龟板、煅牡蛎各20克,牡丹皮、地榆炭各6克,当归3克。水煎服,每
日1剂。
气不摄血
[证见] 紫癜反复出现,瘀点或瘀斑色较淡,病程长,面色萎黄或
苍白,神疲乏力,纳差食少,头晕心悸,或有便血。舌淡,苔薄白,脉
细软。
[治法] 补气摄血。
[方药]
1、主方:归脾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当归10克,熟
地黄15克,阿胶10克(烊冲),芍药10克,仙鹤草10克,炙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剂。瘀点、瘀斑多者,加血余炭10克、茜草10克。肢冷
便溏者,加熟附子10克、肉桂6克(焗)。出血多、汗出厥逆者,加人
参10克(另煎)。
2、中成药
(1)归脾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
(2)人参归脾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2次。
3、单方验方:阿芪景天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阿胶、党参、当归、熟地黄各10克,制首乌、黄芪各12克,
黄精、景天三七、槐花炭、炒白术、莲子肉、山药各15克。水煎服,每
日1剂。连服30剂为1疗程。
血瘀气滞
[证见] 瘀斑色深而暗,时有腹痛,伴恶心呕吐,大便下血,或有
关节肿痛,或有腹中积块。舌质暗紫,有瘀点,脉弦或涩。
[治法] 活血理气,消瘀止血。[方药]1、主方:桃红四物汤(吴谦
《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桃仁10克,红花6克,生地黄15克,当归10克,川芎6克,赤
芍10克,牡丹皮10克,延胡索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短气
乏力者,加党参10克、黄芪10克。时有腹痛者,加木香6克(后下)、
枳壳6克。关节肿痛者,加桑枝10克、牛膝10克。舌质紫暗者,加乳香6
克、没药6克。便血者,加地榆炭10克,侧柏炭10克。
2、中成药
(1)景天三七糖浆,口服,每次10~15毫升,每日3次。
(2)活血丸,口服,每次3克,每日2次。
(3)三七粉,口服,每次1.5~3克,每日2次。
3、单方验方:活血化瘀方(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川芎5克,丹参、赤芍、鸡血藤各10克,益母草5克。水煎服,
每日1剂。脾胃虚弱者,加山楂、麦芽、陈皮、白术、厚朴各10克。出
血较多者,加生地黄、牡丹皮各10克,小蓟15克。感染明显者,加麝香
少许,山豆根10克,黄芪、连翘各15克,板蓝根20克,大黄5克。
细览页面 页码,3/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1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1、外治法
百草霜15克,龙骨30克,枯矾30克,共研为细末,用湿棉条蘸药塞
鼻,可以止鼻衄。
2、针灸疗法
(1)针刺取足三里、曲池、合谷、血海等穴。适用于过敏性紫癜。
(2)耳针取脾、内分泌、肾上腺、肺等。适用于过敏性紫癜。
3、饮食疗法
(1)花生衣红枣汤:花生衣5~10克,红枣10枚,党参15克。水煎服,
每日1剂。适用于气不摄血之紫癜。
(2)红枣生地饮:红枣10枚,生地黄30克,紫草10克,甘草10克,
水煎当茶饮之。
(3)茜根水鱼汤:水鱼(鳖)1只,茜根10克,仙鹤草10克,调料
适量。将水鱼劏净,茜根、仙鹤草煎汤去渣,入水鱼炖熟,?拥髁戏 场
C刻旎蚋籼?剂,连服8~10剂。适用于阴虚火旺之紫癜。
(4)茅根生地饮:水牛角30克,生地黄15克,牡丹皮10克,白茅
根15克,白糖适量。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血热妄行之紫癜。
细览页面 页码,4/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1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足发背
疾病科属 外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足发背是发生于足脍部位的化脓性疾患,又称足背发,足附发。本
病有两种类型:一为足背焮肿疼痛,易溃易敛,位于皮肉,为痈属阳,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足背部急性化脓性炎症;一为足背微赤微痛,难溃难
敛,位于筋骨,为疽属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足部骨与关节的慢性化脓
性炎症。
1、常有足部皲裂、破伤或扭伤病史。
2、阳证初起足背红肿,灼热疼痛。身伴寒热,四肢酸楚。成脓时
肿势渐聚;溃后出脓黄稠,身热渐退。阴证初起足背微赤微肿,身热不
明显,或色紫暗,肿势散漫,成脓迟缓。溃后脓出清稀,或疮口紫暗下
陷,出脓如污血水。
3、患肢活动不利。
4、本病需与足部丹毒相鉴别。丹毒则皮肤出现水肿性红斑,灼热
疼痛,红斑界限清楚,渐向四周漫延,有时其上出现水泡,以其足背不
高肿,不溃腐为特点。
1、本病多由风湿热毒、积结三阳,或由于三阴精血亏损,湿热下
注,或因外伤染毒,气滞血瘀而成。
2、足腑为三阴三阳交接之处。伤于足三阳者,邪发自于表,病位
浅而体质不虚,属实证,红肿灼热疼痛明显而脓稠易敛。伤于足三阴者,
气血先自亏损,毒发之于脏,病位深而精血亏虚,属虚证,红热疼痛不
明显而脓稀难敛。治疗阳证以清热解毒,和营利湿为主,阴证以补托为
主。
阳证
[证见] 足附红肿,焮 热疼痛,恶寒发热,口干不欲饮,小便黄。
舌红苔黄腻,脉浮滑数。成脓溃后,脓出黄稠,脉静身凉,疮口易敛。
[治法] 清热解毒,和营利湿。
[方药]
1、主方:五神汤(邹岳《外科真诠》)合萆薢化毒汤(高秉钧《疡科
心得集》)加减
处方:金银花9克,紫花地丁9克,川牛膝9克,土茯苓30克,车前
子9克(包煎),川萆薢12克,秦艽9克,生苡仁12克,当归9克,牡丹皮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8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9我,连翘9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肿聚成脓者,加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
2、中成药:连翘败毒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1) 发背未溃方(田凤鸣验方)
处方:蒲公英20克,紫花地丁20克,金银花20克,连翘20克,牡丹
皮20克,赤芍20克,柴胡20克,甘草10克,丹参10克。水煎服,每日1
剂。(注:方名系由编者所拟。)
(2) 发背已溃方(高新赐《河南中医》1986.3)
处方:全蝎9克,大黄9克,穿山甲珠9克。水煎服,每日1剂。(注:
方名系由编者所)
(3) 蜂房散,参见“手发背”风热证单方验方。
阴证
[证见] 足背微赤微痛,肿热散漫,或疮色紫暗,边界不清,日久
方能成脓,脓出清稀,或出污臭血水。舌紫暗,苔白,脉细弱。
[治法] 温补脾肾,散结消肿。
[方药]
1、主方:阳和汤(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合十全大补汤(陈师
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熟地黄15克,附子9克,党参15克,鹿角胶9克(烊化),白芥
子6克,肉桂3克(焗服),白术9克,麻黄6克,炙甘草6克,白芍9克,当
归9克,茯苓15克,川芎9克。水煎服,每日1剂。
脓成难溃者,加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黄芪30克。
2、中成药
(1) 阳和丸,每次3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十全大补丸,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3次,温
开水送服。
(3) 小金丹,每次0.6克,每日2次,7岁以上儿童减半,7岁以下小
儿每次0.15~0.2克,重症成成人每次1.2克。打碎,温黄酒或温开水送
服,醉盖取汗。
3、单方验方
参照阳证单方验方。
外治法
1、阳证
初起外敷金黄膏、玉露膏。脓成后切开排脓。溃后先以八二丹、七
三丹药线引流,外敷红油膏。脓去新生,改用生肌散、生肌白玉膏收口。
2、阴证
初起用冲和膏、回阳玉龙膏或阳和解凝膏外敷。溃脓后掺阴毒内消
散,外敷阳和解凝膏。腐去疮面红活,改用生肌、生肌白玉膏收口。
1、饮食疗法
阳证参照“一般痈”,阴证参照“无头疽”。
2、艾炙
阴证可用匀柱灸其患处,翼 其阴证转 阳,以灸至知痛为度,每日
1次。
3、预防调护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8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1) 阳证患者应卧床休息,限制足附部活动,抬高患肢。阴证患者
应限制局部活动,以利其修复。
(2) 足部扭伤或破损应及时治疗,以防诱发本病。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8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艾滋病
疾病科属 内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
病毒(HIV)引起的一种新的病毒性传染病。本病发病过程始终有不同
程度、不同类型的发热表现,可属中医“温热病”范畴。
1、长期发热,超过一个月反复不愈,伴见慢性腹泻或持续咳嗽超
过一个月。体重减轻超过标准体重的10%。
2、有全身搔痒性皮炎,或反复发作的带状疱疹,或口咽部白色念
珠菌病,或全身性淋巴结病等临床表现。
3、全身性卡波济氏肉瘤或隐球菌性脑膜炎,而无已知的引起免疫
抑制原因或其他已知病因的患者。
4、有与艾滋病患者的同性或异性性接触史,或与其共用针头、注
射器吸毒等接触传染史。
5、抗HIV的血清抗体测定阳性。
艾滋病潜伏期长短不一,发病急,病情重。有长期发热,容易发
生斑疹(皮下出血),及吐、衄、咯、便、尿血等出血见证,容易引起
胃肠、肺、脑等部位的各种急性感染,容易发生颤抖、惊厥、麻木、抽
搐、痴呆、癫痫等神经精神症状。
从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当属伏气温病,它是由纵欲淫乱耗伤肾精,
再感温热邪毒而病,即“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的伏气温病发病机理。
伏气温病邪从里发(尤如病毒通过性交、静脉吸毒等途经血行感染),
由营血分转卫气分,先有里证而后有表证,或重复感染(病毒、细菌),
表里同病;又因患者素体阴精亏损,温热邪毒炽盛,伏气温病尤易邪陷
营血,内闭心窍,引动肝风,耗血动血,引起反复发热不退、各种出血
见证、神经精神症候等。综上所述,淫乱纵欲,肾精亏损,正气虚衰,
温热邪毒乘虚而入,伏于营血,是艾滋病的病因;邪正相争,正不胜邪,
真元溃散,脏气败露,气血逆乱,瘀痰结聚,阴阳忤乘乃至离决,则是
艾滋病的病机和病理过程。
艾滋病的中医治疗原则,根据中医传统理论及近年来临床报道的
经验,认为本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各阶段证候差异很大,不外正气亏损
为本、温热邪毒侵袭为标,不同病变阶段治疗侧重点不同,临证时应掌
握“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及“留人治病”等原则,分清标本缓急不同
论治。
细览页面 页码,1/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9&SelectID=1&ChannelID=6697 2004-8-18
辨证论治
伏热出表证
[证见] 发热,微恶风寒,或身热起伏,表浅淋巴结肿大,全
身出现地图样红色皮疹,头痛,肢体酸楚,口苦口干。舌尖边红,苔薄
黄或薄白干,脉浮数。
[治法] 清热解毒,透邪解肌。
[方药]
1、主方:程氏柴葛解肌汤(程钟龄《医学心悟》)加味
处方:柴胡10克,葛根18克,赤芍15克,黄芩15克,知母15克,
生地黄18克,牡丹皮10克,贝母8克,大青叶20克,金银花15克,甘草
6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腹痛腹泻者,去知母,生地黄,加藿香12克,白芷10克,救必应
15克。咳嗽、咽痛者,加杏仁12克、玄参18克、岗梅根18克。
2、中成药
代天宣化丸,每次温开水送服1丸,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银翘散加减(钟嘉熙《传染病中西医结合诊治
手册》)
处方: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荆芥10克,桔梗8克,葛根18克,
秦艽12克,大青叶15克,防风8克,牛蒡子10克,甘草6克。
痰湿蕴结证
[证见] 全身淋巴结逐渐增大,头重头痛,肢体困乏,脘痞纳呆,
大便溏薄,病程缠绵日久。舌淡红,苔白浊腻,脉弦滑。
[治法] 燥湿化浊,除痰散结。
[方药]
1、主方:涤痰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味
处方:法半夏12克,胆南星10克,橘红9克,枳实9克,茯苓25
克,党参18克,石菖蒲10克,竹茹12克,浙贝母10克,炒山甲12克,白
术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兼见皮肤湿疣者,去茯苓、白术、橘红,加白花蛇舌草30克、
七叶一枝花18克、土茯苓30克。皮肤斑疹、舌质瘀斑者,可加牡丹皮15
克、桃仁15克、紫草18克。
2、中成药
内消瘰疠丸,每次口服6~9克,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五味消毒饮合消瘰丸加减(钟嘉熙《传染病中西
医结合诊治手册》)
处方:金银花15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2克,
牡蛎30克,夏枯草18克,黄药子10克,海浮石20克,贝母10克,猫爪草
15克。水煎服,每日2剂。
热毒壅肺证
[证见] 发热日久,咳嗽频频,胸痛,喘息鼻煽,咽喉肿痛,
咯痰黄稠,口苦渴饮,肌肤甲错。舌红或绛紫,苔黄或干或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解毒,宣肺化痰。
[方药]
1、主方:普济消毒饮(李东垣《东垣十书》)加减
处方: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板蓝根30克,天冬15克,麦冬15
克,鱼腥草30克,桔梗6克,前胡10克,浙贝母12克,黄芩15克,杏仁
10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频咳无痰者,加百部18克、罂粟壳10克、桑白皮15克。痰多涌
盛者,去天冬、麦冬,加法夏10克、浮海石18克、瓜蒌12克。壮热、面
赤、汗出者,加石膏30克、知母15克、生地黄18克。
2、中成药
细览页面 页码,2/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9&SelectID=1&ChannelID=6697 2004-8-18
 清肺化痰丸,每次温开水送服1丸,每日服2~3次。
3、单方验方:黄连解毒汤合苇茎汤、泻白散加减(钟嘉熙《传
染病中西医结合诊治手册》)
处方:黄连10克,黄芩12克,栀子12克,黄柏12克,苇茎12克,
薏苡仁30克,冬瓜仁25克,桃仁12克,桑白皮15克,鱼腥草25克,地骨
皮12克,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2剂。
热毒内陷证
[证见] 身热夜甚,烦躁谵语,吐衄发斑;或高热,汗出,烦渴,
手足抽搐,甚或角弓反张,昏愦不语。舌红绛,苔少而干,脉细数。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救阴。
[方药]
1、主方:清瘟败毒饮(余师愚《疫疹一得》)加减
处方:生石膏30克,小生地黄25克,水牛角30克,川黄连12克,
黄芩12克,赤芍15克,玄参20克,连翘12克,牡丹皮12克,竹叶12克,
甘草8克。水煎口服,昏迷者鼻饲给药,每日2剂。
若吐泻不止者,加紫金锭1.5克(冲服)。抽搐不止、角弓反张者,
加羚羊角10克、钩藤15克、龟板18克。
2、中成药
清开灵注射液,每次30~40毫升加入 5%葡萄糖溶液250~500毫升
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
3、单方验方:化斑汤加减(沈庆法《中医外感热病学》)
处方:水牛角30克,羚羊角10克,紫草18克,生地黄30克,牡丹皮
15克,赤芍18克。水煎服,每日1~2剂。
邪毒伤阴证
[证见] 持续发热,进行性消瘦,五心烦热,面白颧红,神疲乏力,
周身不适,盗汗,或见口腔、舌面粘膜白屑散在。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 养阴泄火,生津和营。
[方药]
1、主方:当归六黄汤(李杲《兰室秘藏》)加味
处方:当归9克,生地黄25克,熟地黄18克,黄连9克,黄芩12克,
黄柏12克,黄芪18克,青蒿12克,龟板18克,旱莲草18克,糯稻根20克,
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便秘、腹痛者,加大黄6克(后下)、火麻仁30克、枳壳8克。手
足蠕动、麻木酸痛者,加龙骨30克、白芍15克、鸡血藤18克。咽喉肿痛、
糜烂者,去当归、熟地黄,加岗梅根25克、板蓝根20克、玄参20克。
2、中成药
(1)青蒿鳖甲片,每次温开水送服4~6片,每日3次。
(2)知柏地黄丸,每日早晚各服1丸,盐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右归丸加减(钟嘉熙《传染病中西医结合诊治手册》)
处方:熟地黄20克,山药25克,山萸肉18克,枸杞子12克,女贞子
15克,旱莲草18克,牛膝12克,赤芍15克,牡丹皮10克,银柴胡12克,
白薇12克。水煎服,每日2剂。
邪毒伤阳证
[证见] 面白无华或暗晦,神疲乏力,少气自汗,头晕头痛,畏
寒肢冷,便溏泄泻,小便清长或淋漓不尽,或见发热,腹胀腹痛,或见
皮下紫斑。舌淡暗,苔白润,脉虚大或微细。
[治法] 益气升阳,温中健脾。
[方药]
1、主方:补中益气汤(李杲《脾胃论》)加味
处方:黄芪25克,党参18克,白术10克,云苓25克,橘皮6克,升
麻10克,柴胡10克,当归12克,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2剂。
细览页面 页码,3/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9&SelectID=1&ChannelID=6697 2004-8-18
 其他疗法
若腹痛而口淡者,加桂枝10克、白芍15克、饴糖12克。腹痛而泄
泻、无肛门灼热感者,加干姜9克、白蔻仁8克、藿香12克。纳呆、脘痞
易呕者,加法半夏9克、厚朴9克、吴茱萸9克。
2、中成药
(1)北芪注射液,每次2~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
(2)丽参注射液,用8~12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亳升中静脉
滴注,每日1~2次。
3、单方验方:归脾汤加减(钟嘉熙《传染病中西医结合诊治手册》)
处方:党参18克,黄芪30克,当归12克,白术10克,茯苓25克,陈
皮8克,干地黄20克,冬虫草10克,黄精18克,阿胶12克(烊化),甘
草8克。水煎服,每日1~2剂。
1、饮食疗法
(1)银耳炖冰糖:用银耳30克、冰糖适量炖服,适用于长期咳嗽、
干咳少痰者。
(2)冬虫草炖杞子:用冬虫草15克、枸杞子15克炖服,适用于邪
毒伤阴者。
(3)龟煲土茯苓:用乌龟1只、土茯苓30克,煲汤饮服,适用于痰
湿蕴结、淋巴结肿大、皮肤斑疹糜烂者。
2、中药提取制剂调节免疫治疗
(1)甘草甜素,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增强T淋巴细胞活性,控
制艾滋病毒的增长繁殖。
(2)香茹多糖,可促进免疫球蛋白的产生,增强免疫功能,有抗
艾滋病毒与卡波济氏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