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可by金银花露番外:邓聿文:推动中国文化自觉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5:54:40
邓聿文

  日前结束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使命,要发展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确是摆在中共和中国面前的一个时代课题,需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化是什么?简单地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安身立命之所,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区别于他民族、他国家的本质标志。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暂时的经济落后,但不能没有文化和历史的记忆。如果失去了文化之根,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也就失去了存在之价值。

应改变文化上的守势和弱势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之邦,也是世界上唯一文化不曾中断的民族和国家。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来源于其包容和开放性。在中国历史上,土地也曾被异族侵占过,但文化从来没有被别的外来文化所征服和同化,相反,随着异族铁骑而来的其他文明,一踏入中华土地上,反被中华文化所同化、融合,变成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生命力所在。

  只是到近代,中华文化和异质的基督教文化相遇,首次开始不自信,并由此伴随着国力的衰弱,在长达近百年的历史上,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去中国化的、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全面引进西方的制度和文明,五四的激进者甚至提出了废汉字全盘西化的主张。这种文化发展的不自信到改革开放后,也并未得到根本的扭转。

  尽管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中国也开始有意识在海外传播和推广中国文化,但是,在和西方文化的竞争中,中国文化并未彻底改变自鸦片战争以来形成的被动局面,西方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识,还停留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阶段,对中国改革以来发生的包括文化在内的巨大社会变迁,未有一个合乎客观实际的相对正确的认知,尤其对中国基于自身历史条件和环境选择的发展道路,不能很好理解。中华文化的不自信还表现在,中国在改革中创造的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只有在得到西方的肯定后,才能被自身所肯定和接受。这无疑会削弱中华文化对外的解释能力,使中国的发展受到文化上的制肘。

  应该说,现在是改变这种文化上的“守势”和“弱势”的时候。在中国经济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的背景下,我们要想在世界上有更大的作为和影响力,就不能单单靠同世界各国发展经贸的互利互惠关系,还必须要有被世界所接受的文化和价值观,通过文化和价值观来影响人、说服人。因此,没有一个与经济实力相称的、被世界所认知和理解的现代形态的中华文化,中国的大国地位是无法奠定的,没有中华文化的复兴,也就没有中国的真正崛起。

复兴文化始于自觉    要想复兴中国文化,首先对这种“复兴”要有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诚如六中全会所指出的,“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或者用已故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话说,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一定要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文化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如此,就是一个“文化自觉”的过程。
从费孝通先生的这个话来看,对本民族的文化发展首先有这种自觉意识的,一定是从事文化创造和传播的知识分子。但就中国的情形而言,正如上面引述六中全会的话语所示,关键是政府对文化发展的重要性,要有自觉。政府惟有真正认识到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文化发展规律有一种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有一种主动担当,才能主动去发展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型和创新发展;否则,如果还像过去一样重经济轻文化,或由于与政绩难以挂钩,致使文化在经济社会中处于弱势,那么,文化自觉最终会变成一个空洞的口号,甚至会搞偏,红红火火闹一闹“文化”,好像文化就自觉就繁荣了。

政府对文化发展应引导扶持 

  但是,文化发展要靠政府自觉去推动,并不表示政府就可以对文化大包大揽,不尊重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以政府的好恶为文化的好恶,假如这样,就不是在发展文化,而是在糟蹋文化,败坏文化。政府虽然对文化发展起关键作用,但在文化的创造与传播上,必须界定好政府作用的发挥方式。换言之,政府既要积极有为但又不乱作为。这就需要政府首先在思想观念上,打破各种束缚,敢于将文化创意与商业模式相结合,创造出生机勃勃的文化生产力;在运作模式上,从主要通过计划配置过渡到主要依赖市场化手段配置文化产业资源;在政府功能定位上,要积极有为但不越位,从宏观层面对文化发展、文化产业进行引导扶持,但决不参与市场具体运作。将文化和文化发展变成政府垄断的事情和领域,事实会有害于文化的发展。文化是最需要创造性,最需要个性和随心所欲的,最需要小干预的。政府只要把握好文化发展的方向,制定好文化发展的规制和政策,加强对文化发展的总量、结构和质量调控,做好引导、扶持和服务工作,就可以,至于具体的产业运作和文化创造,就交由个人和企业去做。因此,政府应逐步从文化产业领域中退出来,让民间资本大规模进入,充分发挥个人的文化创造力。

  一个古老大国的新生,是需要文化做支撑的。中华文化曾经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和感召力,必然使得中国人以文化大国乃至文化强国来期许自己;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承载的国际期待和肩负的国际责任,也必然要求通过中华文化来传播和谐理念、完善中国表达、树立中国形象。所以,增强文化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自信心,对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发展文化,以及对如何确立文化发展目标、谋划文化发展战略、提出文化发展举措,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长远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这一角度看,此次中共全会把文化发展作为主题,确有必要。

  作者是中国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