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起死第三种人:一呼六吸调息法——补肾强肾其实很简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3:06:45
全身放松,端坐在椅子上,眼睛微闭,口微张,然后吸满一口气,吸到不能再吸为止,再用鼻孔慢慢呼气,分六次呼出,呼气的节奏要均匀细长,身体始终保持放松状态。第六次呼的时候将意识引到腰肾处。然后体会一下,腰肾部是不是有一种轻松舒适、微微发暖的感觉?

一个回合就是吸六次,呼三十六次。一次做六个回合就可以了,此时对呼吸的要求是吸满一口气,呼的时候分六次,要求呼的时候细、慢、匀、长,久而久之坚持一段时间后,自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为道家极为珍视的河洛数息法,传承非常隐秘。

肾水的生成问题,还带出了如何补肾的问题。古人说的是肾的气,现在一般说的是肾的形,体用不分。不明白这个问题,那么补肾就会存在很大的误区。事实上,补肾一直存有误区。关于肾水的生成,一般认为,肾在下,主水。总认为是阴亏,用六味地黄丸补肾,结果是越补越亏。甚至有些医家也不明就理,还美其名曰虚不受补。实际上肾在下,主水,指的是肾与水的关系,犹如一个盛水的器皿,并不是生水的地方。河图在论述事物的生成时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说法。这可能是最早关于“肾属水,来源于上”的论述。

其实古人早就在论著中点明了水火既济的奥秘,如《尚书洪范篇》就有“水性下流,火性炎上”的论述。水之源一定在上,下流者其气一定在上。同样的道理,上炎之火其质一定在下。所以古人的小周天产药,先天真火启动是从下丹田开始。丹者,赤也,赤者,红火之象。丹田真火发动,全身活力四现,暖洋洋的犹如沐浴之方起。有些前人认为,左肾右命门,实际上左右两边都是肾。丹道医家认为命门的真正位置在小腹。小腹一凉脑门一热,人就不行了。所以养生上贵在脑门常凉,小腹常暖。尤其是小孩,小腹一凉就容易出问题。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是肾虚,殊不知,肾虚在中医里分为肾阴虚与肾阳虚两种。按我这些年的临床经验来看,真正肾阴虚的比例很少,大部分人是肾阳虚。其实从上古医家一直到医圣张仲景,一直沿用温补肾阳的方法来补肾,其中最著名的是八味丸。古人不仅用它来温补肾阳,还用来治疗消渴症(相当于现在的糖尿病)。到了宋代,有一位精通儿科的大医学家钱乙,为了补充小儿先天不足等五迟症,将八味丸减去了附子、肉桂两味,变成了六味地黄丸,去滋补小儿先天形体的不足,取得很好的疗效,成为一剂千古名方。可惜,不明就里的很多后世医家一直陷入肾属阴,肾虚就是肾阴虚的这一谬误里,错误地把它当成了**肾良药,一味补阴,自然会越补越亏。按照丹道中医的传承,六味地黄丸真正的效用是补肝的,肝主疏泻条达,具有生发之气。所以说能够对小儿的生长发育有很好的帮助。因为**,形体基本定型了,所以对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就不大了。在补肝方面,用六味地黄配合柴胡类的方剂,对慢性肝病患者有着非常好的疗效。古人认为,乙癸同源(中医认为,乙代表肝木,癸代表肾水),即肝肾之气同源,是非常有道理的,六味地黄丸补肝即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那么肾阳虚,主要指的是肾的封藏固摄的能力下降了。此时会产生男性的前列腺炎,尿频,女性的漏下,带下及性冷淡等症,都与肾阳虚就关。比如几克重的一个塑料袋能盛十几公斤的水不漏,这个塑料袋就类似于我们人体这中的肾阳之气,有封藏和固摄的作用。只有它坚固了,水才不会外溢。所以水外溢的时候不是水本身的问题,而是塑料袋的问题,即肾阳的问题。引起肾阳虚的问题有很多,比如古人说的寒从脚下起,脚一暖人就暖了,泡脚按摩足底和站站养生桩都能补肾阳。

现在我们回到开篇的天一生水补肾法中来,我介绍的这种一吸六呼的调息法古人也叫进阳火,分六次呼出来是把阴气退出来。身体的阴气少了,阳气自然就平衡过来了。我们每次用调息来补肾的时候,一个回合就是吸六次,呼三十六次。一次做六个回合就可以了,此时对呼吸的要求是吸满一口气,呼的时候分六次,要求呼的时候细、慢、匀、长,久而久之坚持一段时间后,自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