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宇升到六品是哪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回顾//薪酬制度改革是一个科学的系统工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0:09: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回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导下,我国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前15年主要以“破”为主,破中有立,即突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后十五年主要以“立”为主,立中有破,即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工资分配制度。概括起来,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4年。解放思想,恢复按劳分配原则。这是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改革的初步启动时期,随着重新确立按劳分配原则和国家调整国营企业管理体制,对企业放权让利,工资分配改革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国家先后5次为企业、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增加了工资,根本改变了职工工资水平长期不动的局面;二是对企业恢复了奖金和计件工资制度;三是批准有条件的企业简化归并了工资标准,在少数企业还试行了浮动工资、自费浮动升级等办法。这一阶段改革带有探索的性质,重点是偿还旧账,尚未打破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旧的分配体制。
    第二阶段:1985年至1991年。打破两个“大锅饭”,调整分配关系。随着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国营企业普遍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结合第二次利改税,工资分配实行了重大改革。一是在全国推行了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办法,开始探索运用地区、行业工资总挂钩等手段调控企业工资总量,与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脱钩,实行分类分级工资管理体制。二是国家发布国营企业参考工资标准,打破僵化的八级工资制度,许多企业试行了浮动工资制、结构工资制、岗位工资制等基本工资制度,内部分配形式逐步实现灵活多样。三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改革了原有的职务等级工资制,实行了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四是引入再分配调节手段,开征了工资调节税、奖金税和个人收入调节税等。这一阶段改革还带有较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
    第三阶段:1992年至1999年。确立改革目标,培育新的分配机制。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全面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与此同时,中央明确提出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探索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根据这一精神,工资收入分配制度进行了以下改革:一是确立了“市场机制决定、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这一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目标。二是进一步改革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推行岗位技能工资制,探索按生产要素分配办法。三是改革工资总量管理方式,改进完善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办法,部分企业开展了工资集体协商的试点。四是进一步改革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国家机关实行职务级别工资制,事业单位根据不同行业等情况分别实行了符合各自特点的工资制度。五是加大了运用法律和经济等手段调节工资收入分配的力度,建立了最低工资制度和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等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个人所得税制度。由于这一阶段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分配秩序比较混乱,体制外收入差距过大和国有经济单位内部分配平均主义问题同时并存。
    第四阶段:2000年以来至今。工资分配制度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我国进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新时期,中央提出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要求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工资分配制度全面深化改革。一是加大了对经营管理人员的激励力度,在许多企业经营者实行年薪制的基础上,部分企业试行了股权激励办法、企业年金制度和规范职位消费。二是建立健全科技人员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实行按岗位、按任务、按业绩定酬的办法。三是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四是探索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部分企业开展了企业内部职工持股、技术要素入股等试点。五是继续扩大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工资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实施范围,全面建立最低工资制度。六是进一步深化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实行职务级别工资制;改革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