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pc版打不开:从商鞅变法到小平改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1:23:20
从商鞅变法到小平改革——中国大陆改革开放30年感言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李随安2009年01月05日15:56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E-mail推荐:


  中华文化是一种具有浓郁的守旧色彩的文化,在这一灰色的文化天空里,商鞅变法和小平改革是两道炫目的闪电。

  改造中华文化,振奋民族精神,需要商鞅和小平这样的具有创新意识、头脑敏锐的改革家。

  中国文化存在一股强大的守旧倾向,它表现为崇拜祖先、美化先人、迷恋远古。这种守旧倾向可以说是思想上的自我窒息、精神上的慢性自杀;这种守旧倾向以及与之相应的习俗和行为方式束缚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扼杀了这个民族的生机。

  在这样的文化语境里,中国人普遍缺乏创新意识,且敌视新生事物,因循守旧被视为美德,奇思妙想遭人侧目,改革者被目为异类,发明创造被贬为“奇技淫巧”。所以,中国社会进步缓慢,封建社会特别漫长,在近代饱受发达国家的侵凌、

  虽然历代零零星星出现了一些富有创新精神的思想敏锐的改革家,但是在强大的守旧势力的阻挡下,他们大多步履艰难,其思想难以实施。

  然而,中国历史上有两个伟大的改革家创造了奇迹,他们是古代的商鞅和当代的邓小平。之所以说他俩创造了奇迹,是因为:首先,他们虽然身处守旧的文化语境,却冲破了禁锢他们的传统文化的罗网,具有非凡的创新思想;其次,他们具有非凡的行政能力,使自己的改革思想得到实施,从而改变了国家的面貌,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商鞅、小平生活的年代虽然相距两千多年,但是他们面临的时局和社会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有诸多相通之处。

  一、面临的严重局势很相似

  秦国当时落后于关东诸国,国力不振,“君臣废法而服私,是以国乱、兵弱而主卑。”楚国和魏国侵占了它的国土。其它国家看不起它,认为它与边境少数民族处于一个档次。中原各国举行盟会,秦国不能参加。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中国不也面临这样的局面吗?当时,整个国家处于封闭半封闭的状况,左的幽灵依然掌控国民的头脑,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困苦,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高、形象不佳。

  面对危机,秦孝公渴望变法图强;面对难局,当时的中国人渴望实现四个现代化。

  二、进行改革,首先要战胜守旧派

  古代和当代这两次改革都面临守旧派的阻碍。

  秦国当时存在守旧势力,其代表人物为甘龙和杜挚这两个大臣。甘龙说:“圣贤之人是不用改变民众的习俗来推行教化的,明智的人是不改变原来的制度来治理国家的。遵循民众旧习来施教,不用费多大力气就会得到成功。依据旧有的制度来治理国家,官吏民众都很熟悉,就不会引起混乱。如果现在要变法,不按老规矩办事,天下的人就会议论。”杜挚说:“没有百倍的好处,不必改变旧的法制;没有十倍的功效,不用更换旧的东西。遵守古法没有错,依照旧礼俗不会出偏差。”

  对他们的观点,商鞅进行了批驳。他这样批驳甘龙:“一般常人,总是安于旧的习惯;没有远见的所谓有学问的人,也往往局限于自己所熟悉的老一套。这些人一般地做官当老爷,照常规办事还可以,但要他们有一番作为就不行了。三代不同礼,成就了王业;五霸不同法,也都成就了霸业。聪明人根据需要制定新的法度,愚笨的人只能受法度的管束。贤明的人根据情祝变更礼俗;不贤之人只能按照旧的礼俗行事,受新礼俗的约束。那些习惯老一套的人不配与我等商量大事;受旧的规章制度束缚的人不配和我等商量变法革新。”

  对杜挚的观点,商鞅这样批驳:“前代的政教各有不同,该效法哪个时代呢?过去的帝王走的并不是同一条道路,该依照哪个帝王的故礼旧法昵?治理天下不能只按照一个道理,为了国家的利益,就不一定要效法古代那一套。成汤(殷代开国之君)和周武王并没有遵循古代的制度,也兴旺发达了起来;殷纣王和夏桀没有改变旧的那一套,却照样灭亡了。可见,违反古代制度的,不一定受到非议;依循旧礼教的,也就不值得赞扬了。”

  商鞅曾对秦孝公说过这样的话:“有独到见解、作法高明的人,总会受到世俗常人的讥笑和反对。愚笨的人往往在事情发生后还不知为什么,而聪明的人,则能预见到事情的苗头。对一般的人,不能和他们去商量革新创造,只能做好了让他们去坐享其成。做大事业的人是不跟一般人商量的。至于说到法呀、礼呀,这些本来就是为了便于治理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所以圣贤的人,只要能够使国富民强,就不必按旧的制度去办,没有必要遵守老规矩。”

  这段话的实质就是要秦孝公“解放思想”!

  而阻挡中国变革的教条主义者,打出了“两个凡是”的旗号:“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他们视而不见晚年毛泽东的严重错误、文化大革命给中国造成的巨大破坏、中国当时所处的艰难局势,一味地主张保持旧的路线政策,按部就班走下去。在这一十字路口,中国何去何从?

  邓小平批驳道:“……‘两个凡是’不行。按照‘两个凡是’,就说不清为我平反的问题,也说不通肯定1976年广大群众在天安门广场的活动‘合乎情理’的问题。把毛泽东同志在这个条件下讲的移到另一个条件下,这样做,不行嘛!毛泽东同志自己也说过,他有些话讲错了……毛泽东同志说,他也犯过错误。一个人讲的每句话都对,一个人绝对正确,没有这回事情……马克思、恩格斯也没有说过‘凡是‘,列宁、斯大林没有说过‘凡是’,毛泽东同志自己也没有说过‘凡是’…… ”

  小平大声疾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他坚决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主张实事求是、“摸着石头过河”,也就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方针政策。他这样生动形象地诠释自己的思想:“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在小平的倡导下,开展了一场全国性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通过这场大讨论,扫除了守旧派的教条主义障碍,中国大陆因此而进行了一场很好的思想解放运动。1978年12月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中国大陆的历史因此而发生了伟大转折。

  三、商鞅和小平采取的改革措施很相似

  商鞅的改革指向秦国的土地所有制。他的措施有:“废井田”,“开阡陌封疆”,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权,鼓励开辟荒地,按照土地的面积征收赋税。这样,就从法律上废除了原先的土地制度,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这在当时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措施,其它国家早已实施。另外,商鞅鼓励生产,生产粮食、布匹多的减免赋税。

  小平的改革首先从土地制度着手:保持国家对土地的所在权,把土地的使用权授予农民,具体来说,就是:废弃原先的效率低下的“大呼隆”生产方式,把土地分给单个农户耕作,推行“包产到户”、“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耕作效率迅速提高,以前被压制的生产力被释放出来,中国农村的面貌因此而为之一变。

  商鞅变法的另一项核心内容是改革行政机构:取消原先的封邑,实行县制,把全国划分为41个县,县令等县一级官员由国君直接任免。这样,加强了中央的权力,提高了行政效率。

  小平的改革具有多个层面。在农村的改革取得成效之后,又开始在城市实行改革:党政分开,政企分开,实行股份制,明晰产权……小平改革并未因他的去世而停顿,他倡导的改革现在仍在持续,正在向深层次推进,如,推进民主化,实行村社选举……当前中国改革的广度、深度和复杂性是2000多年前的商鞅变法所无法相比的。

  四、商鞅变法和小平改革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持续了近20年的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获得巨大发展,秦国从贫穷落后的国家一跃而为战国七雄中最强盛的国家,秦孝公富国强兵的愿望实现了。由于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秦国才能够扫平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显而易见,商鞅变法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从1978年开始到今年,小平倡导的改革已经持续了30年,中国因这场改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中国经济连续30年保持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07年的5%以上,对外贸易总额占全球的比重由不足1%上升到8%左右。现在,中国的GDP已经进入世界前列,超过德国成为第3名已是指日可待。国外的中国问题专家预测:中国的GDP可能在2020年将超过日本,在2030年将超过美国。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和沉闷僵化的状况,打破了束缚人们的思想和体制桎梏,中国从一个半封闭的国家变成向世界开放的国家,中国人的思想观点、精神面貌、行为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人这种思想上、精神上的变化较之于中国物质财富方面的进步,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因为这意味着民族性、国民性的改变。现在,崛起的中国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中国模式”成为世界性的话题。小平改革不只是改变了中国的航向,而且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现在我们只是看到了这场壮美戏剧的序幕,30年、50年之后,才是这幕戏剧的高潮!

  从商鞅变法和小平改革,我们得到珍贵的启示:

  1.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新的问题、面临新的形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千万不可采取封闭的、保守的、守旧的、教条的态度,而要勇于否定和抛弃曾经有效但是在新的形势下已经僵化的东西,采取新的方针政策,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会有生机,才能够发展,否则,必然会停滞、衰落。

  2.商鞅变法和小平改革,其核心内容都是对外开放,亦即放弃原先的与时代潮流格格不入的制度,借鉴和采用其它国家已经实行并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先进制度。例如,商鞅变法之核心内容之一“废井田,开阡陌”,并非商鞅在秦国的首创,而是借鉴、采取关东诸国早已实行的土地制度。商鞅原先是卫国人,在他到秦国后发现秦国仍然实行原先的土地制度,于是决定引进新法。

  改革开放这30年,中国打开国门,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政策、措施,与此同时,派遣留学生、官员到欧美、日本考察、学习行政管理、经济管理、产品营销的方法,甚至直接聘请外国专家来华工作……小平就是一个杰出的“留学生”,在法国的几年,他见识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社会管理模式、国家的运行方式,这一切无疑开阔了他的眼界,启发了他的思想。如果毛泽东在法国生活过,他对世界的认识、治理中国的方式可能就是另一个样子,残酷的文化大革命或许不会发生。。

  3.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领导人是否具有改革意识、是否具有先进思想、是否具有足够的行政能力,对于这个国家的改革之成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商鞅不是国家最高领导人,但是他有完整的改革思想;秦孝公手握权柄,但是不知如何富国强兵。但是,秦孝公全力支持商鞅,赋予商鞅推行改革所需要的足够权力和权威,商鞅才能施展才干,推行改革。

  邓小平具有深邃的思想,对世界局势、时代潮流有深刻的认识,对中国的实际状况、改革的必要性有透彻的理解,同时,他德高望重,具有卓越的行政能力。在他的主持下,中国的改革有条不紊地推行,国家机器为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任何阻力都可以扫除。在中国历史上,改革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早在战国初年,李悝在魏国、吴起在楚国推行新法,因遭到旧势力阻挠而失败;宋代的王安石变法、晚清的戊戌变法也没有成功。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改革者没有掌握最高权力,而掌握最高权力的最高统治者思想保守。

  4.改造传统文化、革新民族精神应该成为中国的重要国策。中华文化曾经铸就了光辉灿烂的成就,但是它也带有严重的缺陷,守旧是其显著的特征。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中国历朝历代都出现强大的保守势力,新生事物被视为洪水猛兽。到了近代,即使在遭到先进文明的痛击之后,中国人仍然不知进取,顽固偏执地抗拒外来先进文化。这里以中国人对火车的态度为例。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多次要求在中国修建铁路,都遭到拒绝。1876年,一个美国商人悄悄在上海铺设了一条窄轨铁路,中国政府得知后硬是花钱买下来,然后将之拆除。此时,鸦片战争已经过去了30多年,铁路已经在世界上得到空前的发展,铁路的长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中国的邻居日本已经开始了明治维新、并且已经学会了制造蒸汽机。这一事件不能不令今天的每一个中国人发出浩叹!这样一个守旧、僵化的民族怎能与蓬勃的时代潮流合拍,怎能完成自我的更新,又怎能不遭受先进民族的侵凌?!

  反对守旧,力求创新,这是商鞅和小平留给我们的最为珍贵的精神遗产。

  如果要使中华民族保持蓬勃的生气、不落后于世界潮流,就应该让创新精神渗入中华民族每个成员的每个细胞之中。

  参考文献:

  1.范文澜:《中国通史》(1),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5版,北京。

  2.翦伯赞:《中国史纲要》(1),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版,北京。

  3.彭邦炯,谢齐:《战国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年,北京。

  4.杨继绳:《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纪实》,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北京。

  5.温家宝:《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永恒动力——在2008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讲话》(2008年9月27日于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