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善戒经:吴天昊:未来三十年中国取代美国只是假设和幻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5:41:27

吴天昊:未来三十年中国取代美国只是假设和幻觉

     前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发表相关言论,鼓吹中国将在30年后成为世界经济中心。而中国与美国的关系,正如美国当年与英国,美国取代英国,正如未来中国取代美国。

  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对比美国及欧洲各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与动荡,中国是少数几个保持继续高速增长的国家之一,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同时,很多人相信,未来三年内,如果中日均保持目前的增长速度,中国将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些,都使中国的国内民族情绪高涨,奥运的成功,以及G20国峰会在中国的举行,都使人产生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未来霸主的幻觉。

  事实上,中国未来30年成为存在严重的发展危机,经济结构的失衡,快速增长时代的终结,新兴国家的兴起等,都将制约中国崛起,同时,在全球化时代,新的国家交往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使现代国家与传统帝国迥然不同,妄言美国衰落只能是臆想,美国仍然在高山之颠。

  (一) 中国“高速”神话即将破产

  张维迎认为,再过三十年,预计中国的GDP应该占到世界的23%,也就是相当于1700年前的水平,超过美国的18%。”

  但是,张维迎的这种假设,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这个前提就是,中国和美国,都保持目前的发展速度不变。

  问题是,中国未来三十年能保持目前的高增长吗?

  不能。

  就全球大国崛起的规律而言,未来中国,将结束高速增长期,陷入一个超过三十年的乃至更长的低增长期。

  中国绝不可能永远高速增长。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持大约平均10%的年增长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制度红利,是国家从垄断走向市场开放大幅度降低制度成本的必然。而这种飞跃,只有在国家的重大变革的转型期才出现。

  从近现代以来大国崛起的轨迹来说,一个国家的飞跃期,不可能无限长久。全球历史上,能够如中国一样保持30年左右高速增长的非常罕见。

  美国从内战结束后的1880年代到20世纪初期的崛起,以及二战后到60年代的所谓黄金时代,两次持续繁荣期,均不过二三十年。而英法等国只出现过一次,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大约是30年左右。

  而事实上,国家的增长,正如一个行业的增长,是有周期的,从高速发展的飞跃期,到平稳发展的稳定期,乃至接近“零增长”的长期徘徊期,直到发生大的社会变革,开始另外一个高速发展期。

  同样,中国的高速发展,也不可能永远持续。2008年与2009年是中国的分水岭,2008年,中国GDP增幅为9,3%,跌破10%,2009年更预期为8%,或者可为未来的先兆,即:中国从飞速发展的高原期,逐步进入平原期。

  中国本次高速增长之后,还能有第二次高速增长吗?

  全球历史上,100年内发生两次高速发展的先例,唯有日本与德国,非常少见。

  日本从明治维新到20世纪初近30年,从60年代到80年代的二十余年,两次的飞跃其实也是一种制度红利,也就是依靠社会经济变革。前一次是明治维新,后一次是在美国主导下扫除封建残余的二次现代化。德国的两次飞跃,从本质上说,亦是拜制度红利所赐。

  国家飞速发展的内在驱力,一为全面深刻的社会经济变革,中国的高速发展,就是典型的革命性的社会变革所致;一为技术革新或者新兴产业勃兴。如英国当年的崛起,就是拜工业革命所赐,美国最近20年的亚高速发展,就是得宜于计算机为代表的新技术,新能源产业的兴起。

  中国目前的第一次社会变革的动力基本释放完毕,如果不能完成新的重大社会变革,则将神话不再。未来将是漫长的增长缓慢期,甚至是严重的停滞,如90年代以后的日本。而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兴起,更多与全球大环境相关,中国在此方面希望不大。

  中国未来的希望,在于继续深化变革,从社会结构,权力运作模式,经济结构,文化等领域,进行广泛改革,而并非目前只敢改革经济领域,告别“跛足巨人”。

  (二)三座大山压顶

  张维迎认为,中国目前向美国输出资本,正象征着中国的强大。正如当年美国取代英国之前,借钱给英国一样。

  先拯救,再主宰,是很多人关于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之王的美好设想。

  事实上, 中国无法成为救世主,甚至,中国更需要自救。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着经济结构的重大失衡,如新的三座大山,恐非几代愚公不能搬动。

  第一座大山,内需与外需失调。

  中国经济的外需依存度达到了70%,是全球经济大国中,对外经济依存度最大的国家。中国一直沾沾自喜的所谓“全球第二大债权国”,,正反映了其外向型经济的特质。本次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海外订单将急剧减少,对经济造成重创。在浙江,广东等众多靠出口拉动经济的地区,成千上万的企业倒闭。

  受消费水平所限,内需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改变。加上外需急剧萎缩,未来中国经济将面临巨大考验。

  第二座大山,产业结构的不平衡。

  本次中国的长期通涨,表面上看是热钱过多,实际上则是因为产业结构极度不合理。大量的钱涌入地产等暴利行业,真正需要钱的行业,则资金紧张。造成实体的普遍萎缩。

  近几年来,中国的国有企业,垄断与集中趋势日益加强。在印度诞生米塔饵钢铁等世界性巨头的时候,中国的钢铁行业,却靠行政命令,制造一些全运会冠军。效率低下的中石油中石化,因其垄断贸易权,使上千家效益良好的民营石油企业无法生存。

  垄断企业的膨胀与民营企业的萎缩,将伤害中国未来的经济根基。

  第三座大山,社会结构的不合理以及由此产生的畸形消费。

  最能说明中国消费结构畸形的是,穷如中国者,竟然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大国,而中国最流行的手机,却是“山寨机”。

  这两种极端消费,其实表明了中国社会贫富分化严重。极端富有者,追求畸形的高消费,而庞大的低收入者,则是一种大面积的低端消费。

  为什么中国企业迟迟不能完成产业升级?其根源,并非企业短视,而是因为中国的主流消费群体非常贫穷,他们并无足够的购买力,只能消费低端产品。企业无足够的利润,自然无法完成产业升级。

  在北京,一边是豪华的别墅,里面住着山西煤老板,一边是古老的四合院,住着城市贫民。如果中国不能消除过大的贫富差距,形成足够的中产阶级,实现国民收入的增长,将陷入长期动荡之中。

  我们非但无救世的能力,更需要先自救。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一直只是半开放,即经济领域的开放与政治领域的封闭,后起的越南,已经走在我们前面,大国崛起,永远不只是器物文明,社会体制的改革,主流价值的普世,才是未来强盛之道。

  (三)后发劣势使中国崛起更为艰难

  张维迎只看到中国的“后发先至”的希望,却忽视了落后于时代对于国家崛起的巨大局限。

  从全球历史来说,大国的崛起,均有其独特的时势。

  西班牙,荷兰的崛起,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文艺复兴之后,世界走上近代化的开始,发现新大陆之后,海外贸易与海外殖民成为新的发展模式,荷兰与西班牙刚好处于当时的航海中心地带,故此富强。

  而后起的英国,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国家,其崛起的本质,既在于引领工业革命的先声,又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国家,在当时世界上处于先发优势。其后崛起的法、德、美以及更后起的日、俄,均崛起于世界的前列,当时完成国内革命和初步工业化启蒙的国家,放眼全球,不过十余国,而整个世界,尚处于旧时代蒙昧的尾声。甚至日本因为在亚洲早崛起几十年,就可以打败庞大的中国。

  但是,当今日中国崛起之时,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持续至今,全球民族国家,均已经启动现代化历程,中国并无先发优势。

  此外,作为后发国家,中国的崛起必然受到既有大国制约。特别是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崛起,某种意义上具有依附性。二战后两国均由美国占领和完成现代化改造,美国逐步将其培养成卫星国,他们共同的特性是:高素质的国民及由此造就的丰富人力资源、贫乏的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可以纳入美国的体系,而不太可能成为独立的不可控的经济体。与美国经济的巨大互补性,是日本、德国迅速崛的重要原因,台湾、韩国某种意义上也是走的这条路。

  但是中国与美国非常类似,都是资源消耗大国,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丰富的人力资源。日韩的崛起得宜于与美国的互补,而中国注定是美国天然的对手。目前,占世界GDP总量的5.5%左右。但是却消耗了世界能源消耗的15%左右。仅次于美国。钢材消费大约占世界钢材消耗的30%。水泥消耗超过世界水泥消耗量的50%以上。

  中国GDP却只有美国的大约四分之一不到,资源消耗却仅次于美国,中国消耗的资源,比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加起来的总和还大。如果中国要达到美国同等发达程度,纵使集全世界的资源亦不可得。如果全国每个人都如美国一样,能够一家一辆车,则全世界的钢材将会不够用。

  在美国已经拥有先发优势的情况下,中国在未来很长的时期内,都无法取代美国。同时,中国的崛起,也意味着与美国等大国争夺世界资源和市场。

  (四) 新兴市场崛起对中国的制约

  金砖四国上周在俄罗斯召开会议,讨论国际经济与金融局势。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之中,关于新兴国家兴起,并逐步取代传统强国的假设,已经普遍流行。

  目前,中国在金砖四国之中实力最强。于是,关于中国领导新兴市场,集体取代美国,成为一种梦想。

  假使美国保持零增长,而几大新兴国家保持目前的增长势头,要追上静止不动的美国,尚且需要数十年时间。更何况“月亮走,我也走”,在新兴市场逐步发展的同时,美国也在同步发展,仍然具有强大的自我调整能力,远未到日落西山的时候。

  同时,众多新兴国家,都存在着自身的重大缺陷,这些缺陷,将在未来几十年内,阻滞其追赶既有强国的步伐。在金砖四国之中,俄罗斯资源丰富,休克疗法之后,已经完成了社会转轨,但是,俄罗斯人口总量继续下降,劳动力储备严重不足将会制约其经济的发展;巴西的能源不足,长期依赖进口,并且国内贫富悬殊巨大,社会结构极不合理;印度未来人口资源丰富,但是其种姓制度根深蒂固,同时,基础设施与工业落后,需要长时间的弥补;墨西哥与南非,越南等,目前均只是地区性强国,尚且不具备成为全球未来一极的实力。

  新兴国家的群体崛起,反容易出现均势竞争的格局。难以有某一家远远超越众人,一枝独秀,直追美国。

  更值得注意的是,未来的新兴国家的崛起,不仅面临着与美国等传统强国的竞争,也面临着新兴国家之间的竞争。俄罗斯希望能够重振大国雄风,恢复全苏联类似的地位,巴西则要从一个“未来永远在未来”的国家,成为一个“今日之国”,而,印度,则一直宣称要成为未来的亚洲世纪的主角。

  新兴市场的群体崛起,将中国陷入均势竞争中,不仅要与美国竞争,更要与印度,俄罗斯等新起势力竞争,如在石油产业,俄罗斯就对中国有绝对优势,中国在远东仰仗其石油资源。这种竞争,将严重制约中国未来发展空间。

  (五) 美国会象英国一样衰落吗?

  张维迎认为,中国取代美国,正如当年美国取代英国一样。问题是,帝国的衰亡,其周期未可预测,美国目前虽然遭遇挫折,却仍在昂扬上升,而非坠落在地。

  自世界步于近代和现代以来,曾经诞生的世界性霸主有西班牙、英国、美国。而此前两大霸主,都已经日落西山,其衰亡历史,很容易使人联系到目前的美国,于是,华尔街危机稍起,美国衰亡论便甚嚣尘上。

  问题是,美国会象英国一样衰落吗?

  在中国了望未来的时候,我们却发现,美国,仍然站立在高山之颠。

  荷兰,西班牙与英国曾经的衰落,很大原因,是因为其母体与海外殖民地之间,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矛盾。以西班牙为例,其16世纪鼎盛时期,殖民势力范围遍及欧、美、非、亚四大洲。

  但是在西班牙本土,各种奢侈品消费兴盛,制造业等实体经济日益萎缩,英国、法国、荷兰的加工业占领了西班牙国内和殖民地的市场。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击败。由于母体经济的残缺,西班牙国内经济缺少自我调整能力,其海外殖民地或独立建国,或被新起帝国侵吞,西班牙从此一蹶不振,最终被英国取代了霸主地位。

  英国的衰落过程与此类似,持续两个多世纪成为世界霸主之后,英国本土的工业,也日益空心化,金融等高利润行业,才是本土商人热衷的事情,随着法国,德国、美国,乃至后来的日本和俄罗斯均逐步进入现代国家行列之后,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的惟我独尊地位逐步被打破,在一战和二战之后,英国对于海外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削弱,此前依靠海外资源掠夺的优势几乎荡然无存;英国也由此衰落。

  但是,当今的美国,与西班牙、英国却大为不同。

  本次全球性经济危机虽然起自美国,但是美国的受损程度却并非最重。无论是传统的强国还是新兴国家,其经济受损程度,均超过美国。更重要的是,美国的实体经济,仍然非常强健。

  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大国不是被称呼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也不是以精益制造著名的日本、德国,而是美国。更让人想象不到的是,在很多后发国家牺牲农业,造成普遍的结构性矛盾时,美国竟然超越中国、印度、埃及等传统农业大国,成为世界第一农业大国。

  西班牙与英国本土日益成为虚体经济体,其衰落时,已经变为本土的空心的奢侈消费与海外实体,而美国仍然拥有强大的实体经济,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服务业和新能源、新技术等新兴产业,美国仍然走在世界前面,而且产业结构非常合理;

  西班牙与英国过于依赖海外,其经济是外生性增长的,而美国一直是一个内生性的经济体,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国内市场;具有巨大的自我调整能力和抗击风险的能力;

  西班牙与英国的资源依靠武力掠夺,所以一旦武力失败,也失去其资源控制能力,而美国从100多年前开始的“门户开放”政策起,就以贸易为主要的资源获取渠道。在全球500强中,美国企业约占一半,而在全球化浪潮中,这些世界性巨头整合全球性资源的能力日强。

  美国与当年的衰落时期的霸主西班牙、英国有巨大的不同,这就是美国能够仍然维持世界霸主的根源。

  (六)全球化与“非暴力时代”使美国强盛久远

  张维迎所言中国取代美国,断定美国未来必然衰落。事实上,这种简单武断的类比,其实是一种冷战思维。美国今日所处的时代,与英国截然不同。在全球化时代,新的国家交往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使现代国家与传统帝国迥然不同, 不可简单以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等古代帝国,英国,西班牙等近代帝国类比。

  美国的强大,不仅在于站立山颠,执天下之大象。更在于沉潜于山谷,虚心汇聚天下资源。

  在某种意义上说,美国的强盛,得宜于全球化与“后暴力时代”,它有两大特征。

  其一是,与古罗马与近现代的西班牙、英国动用军队地他国的征服不同。美国更多是借助全球化的进程,通过跨国公司进行网状的资源整合,在这里,看不到政府与军队的影子,而是以个体的企业为具体的资源整合的主体。而这种跨国企业,其业务分散在全球,其对于全球的资源利用,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也是分散的。如IBM,其研发中心设在印度,利用印度的人力资源,其采购中心部分设在中国;而在全球数十个国家,都有销售网络;而从一九六七年,麦当劳在加拿大开第一家国外分店开始,其在全球一百个国家共拥有分店超过三万家。

  这种资源利用和经济扩张的方式,使美国的影响既随全球化扩展,又不会遭遇到具体的挑战。这与传统的帝国遭遇到殖民地的抵抗即土崩瓦解有天壤之别。这种渗透是无形的,而且是分散的。其主体是跨国企业,而非国家。美国的航空母舰暂时开不到的地方,麦当劳和可口可乐早就到了,这是以前的世界性霸主无法比拟的。

  其二是,与传统的通过武力掠夺占领资源不同的是,美国更多的体现了现代性。主要通过自由交易和互惠互利的原则,来获得外部资源。

  与历史上最强盛的任何帝国都不同的是,美国的强盛,并没有建立在外部的扩张之上。无论是古代的罗马帝国,还是近现代的西班牙与英国的资源依靠武力掠夺,所以一旦武力失败,也失去其资源控制能力。

  而美国是一个富有雄才大略的国家,其从100多年前开始,即提出极度富有远见的“门户开放”政策,以贸易和交换为主要的资源获取渠道,其海外虽有驻军,却基本没有殖民地。

  这种以为交易和互惠而非控制与武力略夺的新的交往方式,使美国获得了更为久远的利益。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在某种意义上说,美国即为天下溪。它对于全球资源的控制,并非建立在暴力掠夺上,而建立在成为全球资源自由交流的中枢之上。通过为天下之溪,会聚全球性的资源。

  美国的对于全球的资源控制能力,更多通过跨国公司体现。在金融领域,美国的十大

  银行,其投资遍及世界各地,在中国,很多知名的新兴公司,背后都有美国大银行的背影,蒙牛背后的摩根,无锡尚德背后的高盛等。在基础资源领域,美国的埃索、美俘等,控制了全球石油的流动。在大众产业领域,微软,IBM、可口可乐、麦当劳、福特汽车、通用汽车等,风靡全球。甚至在下游产业链,沃尔码成为全球数十万家供应商的销售商,以及全球上亿消费者的提供商。而美国,则似乎是一个扩大化的沃尔码:它本身并不拥有更多资源,但是,却是各种资源的聚汇之地。

  在全球500强中,美国企业约占一半,而在全球化浪潮中,市场自由度的加强,使这些世界性巨头全球性资源整合能力日益增强。

  (七) 美国软实力让中国望尘莫及

  纵使如张维迎所言,中国的GDP未来三十年超过美国,也并不代表中国就比美国强大,就可以取代美国的世界中心地位,在国家竞争中,除了硬实力的比拼之外,软实力的影响更为深远。

  美国的强盛,不仅仅在与器物文明,更在于制度文明。

  有一本书,叫做《上帝,国家,可乐》,在国家与企业的背后,还有上帝的影子。而上帝,则更多的是一种价值观与文化的象征。正如哈佛大学诺伊(Joseph Nye)所言,美国的强盛,不仅在于硬实力,也在于软实力。

  在商业领域,美国亦仍为全球之王者,在商业文化,商业环境与具体的企业治理领域,均领先于全球。

  知名商业杂志《财富》有两个知名的排行榜,一个是《财富》全球500强排名,一个是全球最受尊敬的企业。耐人寻味的是,最受尊敬的企业名单,与全球500强的名单,竟然有非常大的重叠。在2008年全球最受尊敬的十大企业苹果, 伯克希尔哈撒韦, 通用电气,Google,丰田汽车,联邦快递等,全部都在全球500强之列。

  以“义”为主的最受尊敬的企业,与以“利”为主的全球500强的惊人重叠,似乎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

  一个企业要赢得全球性的尊敬,在企业责任,道德伦理,社会公益,造福公众等方面,都需要作出表率。美国商业巨头能够突破国家限制,被广泛地接受和推崇,就在于它们身上,体现了普世的道德与价值观。企业如此,国家亦如此。

  美国不仅是世界上最为庞大的经济体,也是世界上最为自由的经济体。黑人奥巴马,也可以成为当今的美国总统。美国显示了强大的包容能力和无与伦比的自由精神。美国建成了自由开放的帝国主义(Liberal Imperialism),这正是英法称霸世界时,因自囿於欧洲传统的傲慢优越、无法转型而没落的原因。亦是东亚等富有威权主义传统的国家无法达到的彼岸。美国将现代商业精神发扬光大。

  这种自由的经济体,提供了良好的商业环境,在美国注册的外国公司,当为全球之冠。我们所熟知的很多所谓“中国公司”,很多就是在美国注册,如饮料行业的龙头娃哈哈,其实却在美国加洲的洛杉矶注册,当很多出自美国的跨国公司在国内市场和全球自由发展时,很多中国公司,却仍然在国有企业的夹缝中求生存,躲避权力的伤害。而当中国出现三聚氰胺危机的时候,美国早在100多前的牛奶危机之后,就已经就食品安全立法。经过上时间的商业社会的演变与进化,美国拥有比较完善的商业法则与商业环境,这也是其一大优势。

  中国在软实力上,与美国尚有巨大差距。前不久的三聚氰胺事件,乃至早几年的苏丹红事件等,无不体现中国道德的缺乏,把梳子卖给和尚一类的欺诈与权谋,使中国社会缺少规则意识,目前,世界上只有新西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南非等少数几个国家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绝非仅仅是意识形态的原因,还包括对中国的商业环境,法律完善程度,市场开放程度,以及公平,诚信等商业道德的不认同。

  中国要为世界所接纳,成为世界主流国家乃至领导者,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完成普世价值、道德、社会规则方面的现代化与全球化,打造国家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