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吧 魔王大人txt:徐晓东老师讲座——经方为何经久不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6:33:18

徐晓东老师讲座——经方为何经久不衰

2009年11月27日晚上,我们邀请了徐老师为我们讲座,徐老师讲课幽默,希望下次还能请到他,呵呵~~

                                     经方为何经久不衰

                                                   徐晓东老师

今天我们展开一个讨论“经方为何经久不衰”。今天我们搞群言谈,大家都能够发发言,说出你对中医的、经方的思考,这个在网络上讨论是十分多的。我在给我的学生上方剂课的时候,经常会介绍给他们网络上一些好的内容,我也非常关注这些方面的问题。

那接下来我先开个头。

我的第一个观点是,学中医,如果离开张仲景的方,那就是一句空话。请大家记住。为什么呢?古时候我们叫中医为“方脉家”,称医术为“方技”。日本人称我们中医为“汉方”,为什么都要点一个方字,可见方剂对中医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大家知道不管你是什么学派,你看病,交给病人的就是一张方子,而他就体现了你的功力、水平、所花的功夫,你所有的东西,你不要看他就几味药,开的好就可以愈病,开的不好就可以杀人,所以这个方不是简单的,所以它是中医的根本、内核。你抓住了方,我甚至可以说你抓住了根本。所以我们民间称中医为“汤头”,像上面的“方脉家”、“汉方”都是一个意思“方”。但是古往留下来的方子可谓说是汗牛充栋,有这么多,我们随便举个例子。中医的方剂的数量,宋代的《太平圣惠方》,我们学方剂的人都知道,有100卷,16834首,这个是有史以来有官方编撰的第一本方书,之前都是私人的,像《外台秘要》、《千金方》、《千金翼方》,官方的再往后有《圣济总录》(上次我们在杭州开方剂分会的会议,由我们学校主持,买了《圣济总录》作为礼物,那时杭州书店的都被我们买回来了),它有两大本,200卷,两万多首,后来想想也没什么意思,谁会去看,翻翻都挺麻烦,找不到的。在这个后面还有一本《普济方》,那就更多了,61379首,总共有476卷,后来全国有二十几个院校,由南京中医药大学牵头,组织编写《中医方剂大辞典》,比《普济方》还多,有11大册,花了十年的功夫。当然还有明间的,献方运动,在文革期间收集的方子到现在来说都是十分有价值的,那时是不能造假的,现在就不同了。既然那么重要,那我们怎么学呢?都学,那是没有必要的。我们相对于“字根”、“词根”,我们有方根,就是《伤寒杂病论》的方子,即《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本书的方剂并没有很大的数量,而在其中经久使用的实际上是不多的,大概在100章左右。这个方根呢,其实不是张仲景一个人的(我们可以去看看梁东的一个弘扬中医文化的节目-“中医太美”,重新认识中医的一个讲座,它有很多新鲜的东西,时间是每周六晚23点到24点,是讲国医堂,请了很多有才华的人,节目比较轻松,易于学习),是汉以前的医家之集大成,是秦汉以前的医家的经验。最重要的是他的方成为后来历代医家临床治病的重要的基本的手段,他们在他的方子的基础上总结、运用、验证、证实并不断的发展,所以有一个话我很赞成:“伤寒论”叫“伤寒学”,“伤寒论”已经不是它本身了,它包括历代的医家,大家都在用它的方,但每个人用方都有自己的经验、心得以及重新的发现和认知,这些人积累起来已经不是伤寒论原来的样子了,应该说是整个学问,就好像我们现在说的“红楼梦学”,历代对《红楼梦》的研究形成了一门学科。所以这就不能简单说是几张方子了,而是几千年的中国人通过临床实践,用自己的身体加以验证并发展的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的结晶。每一代人、每一个医家都在用,特别是著名的医家,用了以后肯定是有效的继承下来,无效的淘汰,这个跟我们现在的实验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现在开发一张方子要做这个那个实验,这个看起来很人性化的,不在人身上试,现在动物身上试,动物命比较贱,人命比较重要的,是很尊重,但是你在人身上已经试了的结果为什么不尊重呢,非要叫小老鼠点头呢?所以这个就是中医的优势和伟大之处,中医任何的实验都是灵肉结合的,生物性、精神性和社会性是结合的。这个人吃你的方子,他有当时的环境,心境、心绪,这些在动物身上是没有办法体现的,那么这样的结果是很真实的反应他的结果和疗效。所以这点被我们大家都认可的话,那么这些在人身上的试验,删选出来的张仲景的有效的方的珍贵与重视是无可争议的。所以历代的医家都是把这两本书里选择的方剂弄清楚,认为他们是我们作为一个医生所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临床上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后世的医家无一例外。所以我列举几位医家对仲景方的评价,比如陈无几说,仲景之方是群方之主;张元素说,仲景药为万世法;王厚朴说,万世不易之法当以仲景为祖;朱丹溪说,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所以我们说仲景之方是中医的跟、中医的魂,正如刘渡舟所说。如果这点大家都能认识的话,我们可以说,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是因为在数千年的实践当中证明它是有用的、科学的,在临床上是能够解决问题的。而方,是中医的核心,中医的根本,我们称中医就是方脉、方剂、汉方。因此我的结论,学中医,离开仲景方就是一句空话。

第二个观点,我们要讨论经方为何经久不衰,实际上这个是被很多人用来攻击中医的一个论据——中医几千年前方子都还在那用,一点都没有进步,有的人还认为现在的中医还不如古代的中医。历史是进化的,社会是进步的,为什么中医老停滞不前呢,到现在还1800年前?对西医来讲,哪怕是一年前,甚至几个月前出来的东西到现在都有距离,那才叫进步,叫日新月异,而中医2000年前的东西还拿来用,还沾沾自喜。怎么理解这个问题呢。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讨论,各抒己见吧。

邬思远发言:

我首先要提到一个人——黄煌,为什么经方经久不衰呢?我受他的影响很大。他说看病要先辨体质后辨症,他喜欢把人分为麻黄体质、半夏体质等等,这样分就是一个指针。为什么1800年前用的是麻黄,现在用的还是麻黄?中药是以偏纠偏的一个问题,跟西医不太一样。虽然说西医学是用来辨病的,中医学是用来辨症的,他的指向就是用来辩症,只要有了这个症就能使用这张方剂,而经方他又是一个比较小的方剂,药味比较少,指针比较明确,后世的很多方子化裁开后就比较大,大了后就不太适合初学者学习使用。中医学的先进性在于它在人身上做实验,几千年的实验,他是成功的,而他的经方是比较小的,指针是比较明确的,这个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研二的一个学姐李瑞芝发言:

经方为何经久不衰,关键一点还是疗效。临床治病,我感觉就是不择手段,能治好就是最好的。经方是千百年来临床经验检验过的,正如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而现在有些人说中医是伪科学,现代医学起步也就是近两三百年,是在进步的过程之中,而我认为经方为何经久不衰,是因为它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虽然现在国家是强调创新的,但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中医来说更多的应该是去继承,先把老祖宗的东西继承下来再去创新。

陆锡纯发言:

我觉得中医经久不衰,和自然非常相像。我长于农村,喜欢到处乱逛,所以觉得什么东西跟自然长的比较像的他就有道理。前面徐老师讲的伊尹的《汤液经法》,其实我看过桂枝汤的故事,他说其实桂枝汤是烧菜烧出来的。有一次给别人治感冒,那人问我的时候,我正好在烧鱼头汤,因为没有药,就给了一碗鱼头汤,放了许多辣椒,我说喝了之后盖上被子发点汗就好了,他喝了之后果然好了。其实桂枝汤里面有四味药,烧菜的时候经常用到,桂枝,《神农本草经》上叫母桂,现在用的桂皮,我估计就是母桂,就是和桂枝一起用的。然后红枣、生姜不用说了,还有甘草也可能用,然后白芍,那时候感冒比较多,会用到。所以我觉得其他也可能可以烧出来。其实中医治病,不用那个症,这个症,像黄煌说的那样,可能比较好理解,但是我记得陆渊雷他说过一句话,学医者,从伤寒入手,始而难,终而易。刚开始学中医的话,从伤寒论入手是很难的,但会越学越简单,到后面都是相通的,而后世杂书中入手就是始而易,终而难,让我们学中基、中诊,刚开始比较好理解,后来会越学越浑。我学中医第一本是伤寒论,刚开始有点浑,后来就开始明白了,就是自然,越接近自然就越好。中医治病的根本就是以偏纠偏,什么都是偏的,中医春夏秋冬用药不同。药都是酸苦甘辛咸具备的,烧菜也逃不出这些味道。以偏纠偏不过是四辛五味。他都是和自然相近的,而西药都是苦的,挂进体内的盐水都是冷的,它和自然太不相像了,所以呢,以后没准发展到最后就是中医了。其实在大自然中能发现很多东西的。我记得张仲景的芍药甘草汤,不过是酸和甜,能治很多很奇怪的病,比如脚后跟痉挛,他酸甘化阴,我用过糖葫芦来治这个病,效果也可以。

一个台湾的女学生的发言:

我在台湾的时候也尝试着去了解中医,其实不太懂,后来有机会到这边来学。经,在我们台湾的解释是不变的道理。其实张仲景蛮从人的想法上去做考量的,他因为家族生病的关系,所以他痛病思痛,把他的总结变成经方,所以这个东西是从人的观点出发的,所以非常能感受人生病的感受。再者,你看经方的组成(查一下台湾字的写法),是从大自然出来的,人是大自然孕育出来的,所以当人生病的时候,并不是只是单个部位在生病,比如头痛,应从整体去考量。所以,中医是从整体出发,这样才能治本。

徐哲锋发言:

经方为何经久不衰,基本观点我还是赞同的,它是从临床出发的。我觉得,西医发展到这个阶段,他的能力比较局限,对很多方面的认识还没有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在治病上存在不足,中医最大的优势是千百年来积累的经验和方法,可以很好的解决西医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达到中西医互补。西医和中医其实只是两个规矩而已,而如何把他们都运用好,才是关键。

一个同学的发言:

经方为什么经久不衰,其实他蕴含了一个法。伤寒论108方,到后来发展成成千上万的方子,因为有个法。我有看一个病人,他有神经性头痛,上班8小时之后要吃散利痛来止痛的,辩症后,我认为他是肝郁有火,我听过徐老师的一次讲座,其中讲到酸枣仁汤,它是从整体上对病人进行治疗的,然后我加上了些辅助的药,使他完善。在西医这么发达的时代,怎样去定位中医呢?治疗几个病人后,我发现,中医其实效果非常好,如果辩症正确,几帖药就可以有效果。

好了,大家 都讲的挺好。邬思远讲的经方的这样一个运用的体质和辩症表现,同学们讲的经方实际上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很多自然的方法,因此能经久不衰。台湾同学说,经,就是不变的道理,也很同意自然的观点的。还有最后一个同学讲的,实际上我觉得,那不是完善的问题,而是怎样运用的问题,不是比他原来的构思好,而是现代的水平研究都是会有影响的。现在我想做一个发言。我想从两个方面论述。第一个,从理论上,两种基础,自然是从自然上来的,但他是提取的,他是有精华的,已经赋予了某一种医理,鱼头汤治病实际上也是从桂枝汤里得到启发的,觉得他可以辛甘化阳,酸甘化阴,这样来的,所以这里头还确实有中医与西医不同的道理。从理论上,中医看病,是从病原体的反应上进行调整的。我们经方治疗疾病,他不是对病原体本身做出一种处理,这个病原体在我们中医叫做邪,致病的因子,任何内外导致我们生病的原因,是去机体对他做出的这种反应。外感风邪的时候,机体肯定会做出反应,不管风寒本身是什么,我们身体会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反应,这一系列反应是我们经方所针对的对象。而西医,会千方百计找出病原,如果找不出,就没办法了,所以现在很多病都没办法治疗。并且反应是有一定的稳定性的,而这种稳定性,我认为是经方历久不衰的原因。有似症,用似方。只要有这个反应,就可以使用。对反应可以做进一步研究,可以参考黄煌的经方沙龙。这是中医的局限性,也恰恰是他的优势,在非典的时候,西医根本找不到病原体,完全没有办法,而中医是调整自己的反应,使他有能力去驱除它,是我们机体本身各种反应得到解除,使我们机体的自然疗能和本身的抗力得到恢复和提升,并不一定要去除病邪,而只是使他不危害机体本身,与他共存。如果你认可这点,那么中医是没有什么病不能治疗的。从实际上来说,经方历数千年的临床实践,对这种反应不断的做出调整,他被证明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