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与女明星:中国文化之——龙行天下[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2:15:24
        中国龙的形成过程是中华民族多元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远古的神话传说中,龙或作为创世神与盘古齐名;或积极参与了伏羲与女娲的婚配。从而繁衍了人类,鉴于神话传说与民族起源难以割舍的关系,可以说所有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都领受过龙的福祉,都可以称为龙的传人。          龙是中国人独特的文化创造,观念创造,符号创造。
          中国人在重大节日特别是春节有‘舞龙’的习俗,相传‘舞龙’是承继殷周‘祭天’遗风,现在在世界上有华人的聚居的地方都会有‘中国龙’的身影。各地区因为‘舞龙’制作材料的不同,有‘草龙’ ‘火龙’ ‘板凳龙’等等。一人持火球挥舞在前,数人或数十人舞动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不时的鞭炮齐鸣 烟花连天,这种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场面,极大的刺激了人们的精神,振奋和鼓舞了人心,因此‘中国龙’成为了维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乐章,也体现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无往不胜的豪迈气概。
       中国龙有着腾飞 振奋 开拓 变化的寓意,中国龙的精神就是奋发开拓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中国龙是中华先民结合了鱼 鳄 蛇 猪 马 牛等动物和云雾 雷电 虹等自然现象集合产生的一种神物,至今应该有八千以至万年以上的历史。中国龙作为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参与者和见证物,中国龙的精神就是团结 凝聚的精神,同时龙又是水神,普降甘霖,司水 理水是龙的天职。
      中国有龙的节日,农历二月二称为‘龙天节’或‘青龙节’,民间谚语‘二月二 龙抬头’,二月二这天傍晚东方地平线出现龙角星,这天天龙的身子还没有显现,所以民间称‘龙抬头’在民间的说法是在二月二这天,朦胧中的龙要醒来,在这天人们要焚香 祭祀龙神,祈求龙神抬头,准时行云布雨,保佑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其实这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用二十八个天区来划分日月五星行径的轨迹,即黄道带,表示日月五星在天空中的位置,这二十八个天区同时又被划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东青龙 西白虎 南朱雀 北玄武合称‘四神’或‘四象’,按东西南北分为‘四宫’,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将四象附会为四种动物,东宫七宿像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所以称为‘东青龙’,四象的出没和特定的节气有关,农历二月一前后为‘惊蛰’气。 因为恒星的不动的,当地球公转位置使巨龙星座与太阳在同一方向时,太阳光会淹没星光,人们就会看不到该星座,而过了一段时间后地球位置转变了,巨龙星座又重新出现了,周而复始,远古先民依据这一规律来判定节令。
        在封建社会龙又是皇权的象征,帝王们自命为‘真龙天子’,只有皇家的服饰和居所才可以用龙的图案,其实所谓的‘真龙天子’不过是维护皇权至大而编造的神话而已,没有客观现实的根据。
        无论是‘画龙点睛’的神秘还是‘叶公好龙’荒诞与神奇,但对中国龙的起源和神秘却是数以千年来学者们永远难以割舍的话题和论点。
       中国龙到底是现实有过的生物还是先民在远古无知时代创造的虚拟物呢?
       各种资料证明,中国龙在起源源头上有其自然原型,但本质上属于综合创造 观念创造 文化创造并非自然界现有实物。中国龙固然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某种原型,但其本质上并不是自然界的现有实物。基于一种文化观念的文化创造的文化符号。中华文明两大特征独立起源的原创性和连绵不断的持续性,这两大历史特性又在中国龙的身上得到集中体现,这正是学者研究中国龙所内涵的深层意义所在。
       学者徐乃湘 崔岩眴认为‘龙是以蛇为基础的’;李埏说‘龙是蛇变而来的,是古人以蛇为基本依据为蓝本依照蛇的形象与特征,在附加某些想像创造而来的’。
         学者何星亮在《中国图腾文化》一书中,更加明确了龙的图腾标志作用‘中华民族有一个共同的图腾神—龙,它没有地域之分,也没有民族之别,数千年来各族人民把它视为神灵,虔诚的崇拜和祭祀,它既是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同时又是帝王和皇权的象征’,‘在历史上,龙是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又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曾起过凝聚中华民族的作用’。
          闻一多《伏羲考》的观点认为‘龙是一种图腾并且只有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的一种虚拟物,因为它是由不同图腾融合成为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关于中国龙最初来自于‘蛇’的观点应该汉代的帛画‘伏羲女娲’交合图,图中女娲持规,伏羲持距,在他们的头上方绘有太阳,下部蛇身绕成七道,蛇身绘有月亮,日月外围绘有白色星辰,并用线相连,整幅画布布满白色星象,用线连接,看上去密而不乱,井然有序。
         四川新津宝子山出土的汉代石棺画像中有一幅伏羲女娲交尾图,图中女娲举月为月神,伏羲举日为日神,呈现月神和日神交相映辉的影像。
         山东嘉祥武梁祠,东汉伏羲女娲石刻画像和新疆鞠氏高昌伏羲女娲帛画所证实,画像种女娲持规,伏羲持距。而规和矩正是测日影和晷天划地用的。
        传伏羲女娲为日月神,上身人形其下身相交为蛇形,而蛇却能随四时而动静,冬蛰伏 春苏醒 夏生长,秋隐匿于地下。其实汉代人在画伏羲女娲是一种在上古画像之像很大程度的复制,而中国在汉朝时对宇宙的认识有其明显的特征,富于哲学和科学史的意义。
         其实中国龙是中华先民在研究地球在其运行轨迹而幻化出来的影像产物,在人类的自然科学研究中,观察星象的目的就是治历明时,而从历法的角度去研究中国龙应该是一个最核心的立论点。
        史实证明中国的文化史又是一部人类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史,而中国的自然科学史又是一部人类最完整的历法修订史。中国龙从‘蛇’图腾融合许多不同图腾的过程就是中国历法一条完整而系统的修订过程。
        伏羲王在中国自然科学史的最大贡献就是‘立竿测日影’其自然科学的成果就是《易》图。史载‘伏羲王于天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以画八卦’八卦在中国历法体系中又叫四立 四象点,四立点就是立春(震卦)立夏(兑卦)立秋(巽卦)立冬(艮卦);四象又叫二分二至点二分点就是春分(震卦)秋分(坎卦)二至点就是夏至(乾卦)和冬至(坤卦)。四立四象点又叫八节在中国历法中尤为重要,‘授时之要首在于节’,节气属于阳历,而中国历法属于阴阳合历。
       谈到阴阳合历,我们必须了解中国哲学,实际上中国哲学在无文字时代已经十分完善,所以中国文字的形 意 理都极富哲理。中国人讲‘前后左右’因为人的眼光首先顾及的身体的前方,其次才是身后;‘左右’又有何解呢?因为中华民族是个敬天的民族,中国文化中‘天’就是自然,所以中华民族是个尊重自然的民族,因为‘天道左转 地道右旋’所以中国人称‘左右’;包括爷爷奶奶 父母 父子 兄弟 姐妹其称谓里包含这严格的伦理次序。
      而中国历法是阴阳合历,节气却属于阳历,那伏羲王之前中国应该是有阴历呢?中国人常讲干什么事情应该懂得规矩,那规和距的先后如何来定呢?那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伏羲和女娲的画像模式,看起来模式多变但必须尊重一个规矩,那就是女娲持规伏羲持距,而规和距却是中华先民在制历时量天和划地用的。
       以此逻辑《河图》《洛书》就是中国最早的历法即太阴历。
      对远古历史的探索神话是最直接的线索,王国维《古史新纪》已指出:远古传说固然不能不与神话结合,并且难免后人缘缔,然而不可视为杜撰捏造,其间会有宝贵的‘素地’与‘史影’。
        笔者用《嫦娥奔月》里蕴藏的数理来解释《河图》,桂树的属地应该是该故事发生的地点,据资料显示:桂树原产与我国的西南部,喜玛拉雅山东段,终年常绿,枝叶繁茂,秋季开花,花香四溢,2次开花相隔十五天左右,花期为9-10月,现四川 云南 广东 广西 湖南均有,所以说该故事应该发生在长江流域某一地区;而后羿射日的故事告诉我们当时已经是10进制,因为9是最大的单数,1是最小的单数,而10却是最小的复数,10-9=1,后羿把天上的10个太阳射去9个仅仅剩下1个;太阳是三足乌的化身,10个太阳就是10个三足乌,而《河图》外围的6 8 7 9相加正好也是30 ,难道这是毫无意义的巧合吗?
          远古时期,因为没有火的应用,白天有阳光,但晚上的活动却会受到朔望月的影响,人类在夜间的活动极大地受制于月亮的变化。所以人类会寻找其中的规律来利用月光,,远古先民观察并利用月行规律,并建立‘一月四分’的观象,每月初三新月生,初七八到上弦;十五月圆,十六始衰,二十三到下弦,三十而晦;观察从新月 上弦月 圆月 下弦月到晦这一变化过程大约三十天左右。
         人和自然是相类相通的,那月亮的月行轨迹和人又有什么直接关系呢?事实上月行规律和女性的生理周期是相通的,女性的成年标志就是‘月经’,女性生理成熟一般是从十二 三岁开始有月经,一般要持续女性的大半生时间,健康的女性月经一般每月的月经是很准时的,而女性是否怀孕就是依据月经来判断的,就是根据末次月经的具体日期前推或后推十四天,就是怀孕的具体日期,无论你是任何肤色任何语种的女性怀孕的时间却是一样的,就是九个月零七天,也就是277天。
        把这些自然规律从研究到归纳总结,这一自然科学的结晶就是《河图》,也就是中国远古先民的‘结绳记事’《河图》中的数理就像绳子上打的结记。《河图》的用法就是‘天道左转 地道右旋’,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以太阳出入作为作息时间的客观依据,太阳出入造成明暗交替的过程规律,必受到人类比较深刻的认识,于是依太阳出没为周期的‘日’应是最早认识的计时单位;自然,月亮的圆缺变化,又是一明显和意义重大的天象,说他意义重大,是因为月亮的亮光,对于人们夜间活动的安排是关键的要素。人们逐渐发现并掌握了月亮的圆缺周期为三十天,它有导致了一个较长时间单位的‘月’的产生;既然《河图》用以计时,那更长时间的‘年’的概念又是如何建立的呢?
      《河图》是中华文化的源头,而文化有其明显的地域性和区域性,这一重大论点在《河图》中有得以验证。《通鉴外纪》载:‘帝受河图,见日月星辰之象,始有星官之书’;《河图》又是一幅星象图,因为中国处于北半球,先民从早晨的太阳东升和下午的日落方位来定位东和西的方位;那南北的方位又是如何定的呢?北半球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北斗七星,俗称‘北斗七星一把勺’,中国人用北斗七星来定位北方,而北斗七星一年四季的斗柄指向却是变化的,春东 夏南 秋西 冬北,而中华先民以此规律完成了对‘年’的建制,中国人过春节的对联上写‘斗柄回寅’,其意思就是说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方的寅位时新的一年就又要开始了。所以说《河图》有着合理的定位,人类文化的发展殊途而同归《河图》的定位和现代地图的定位是相同的,《河图》的上位的七数表示北斗七星,下位的六数表示南斗六星。
      《河图》中的五和十的数理是中国珠算的雏形,十是成数,十有其特殊的方向性,东汉数学家的《数术纪遗》载:‘珠算控带四时 经纬三才’四时四季也,三才指天 地 人或天道 地道 人道。因为十对三和四的一面是直线,所以《河图》计时的方式就是一年十二个月,每月三十天;下位由一的一面开始,因为‘天道左转’所以6 8 7 9就是一个朔望月的过程。
      ‘地道右旋’是预产表外围的数理的安排更是让人对中华先民智慧惊叹和神奇,无论你是何种肤色和语种都可以用《河图》推算你宝宝的预产日期,记住你末次月经的月形,倒推十四天(八和六是十四),然后把这天的月形标注于《河图》右方九数最下方的圆圈中,没看到同样的月形标注一次,标够九次,也就是九个月,那再过七天您可爱的宝宝就会“咿呀 咿呀”降落人间。正是这个原因所以中国人把生孩子叫‘坐月子’,把产妇叫‘月婆’,把新生儿叫‘月流子娃’,在‘月子’期间衣食住行不忌讳留下的病根叫‘月子病’,现在又有一个新生的职业把从事照顾人‘月子’的家政人员叫‘月嫂’,在中国每个人一生第一个重大节日是什么呢?那就是‘过满月’其实这天的‘小主人’就是那个咪在襁褓里‘天不知 地不晓’的您呀!每个人农历计时的生日这天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是特定的,月形也是特定的。
        《河图》中的一些数理影响着中国人的丧葬习俗和中国古代衡器的制作,包括中国的国粹麻将所谓的‘反抓正打’就是顺时针抓牌,反方向打牌,它其实就是《河图》的用法。
         只有伟大的民族才会有伟大的思想,只有伟大的思想才会产生博大精深的文化,文化以沟通为胜业,文化交流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文化一旦产生其交流是必然的,没有文化的交流就没有文化的发展,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融合,而且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才会产生高一层的文化,这也是必然的发展规律。
       在看问题的同时还要会提问题,有朋友提出《河图》用以计时,年月日的概念都很成熟,但和现代历法不符呀?一个回归年为365天,如果依据《河图》的计时方式一年十二个月,一月三十天那一年才360天呀。这其实就是通常把《河图》《洛书》称为《河洛图》的核心原因。那《洛书》又有何解呢?当然依据上古传说《女娲补天》和《女娲造人》来解释《洛书》有其特殊和合理的地方。中华先民利用北斗七星的指向的变化规律完成对‘年’的建制;利用月的朔望月过程这一规律完成对‘月’的建制;利用太阳的东升西落的明暗过程完成对‘日’的建制,综合了各种自然规律而作《河图》。
       女娲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其地位也是一个谜题,有时在三皇之上,有时不在三皇的序列,女娲是人首蛇身,相传曾炼五色石以补天,并抟土以造人,制婚丧嫁娶之礼,延续人类生命,造化世上生灵万物。按历史记录女娲生于凤州(凤县),立都于凤城(河南济源市西北)大约时间是公元前7700年左右,山西太行山 吕梁山 中条山 等地有众多的女娲活动遗址。
       《淮南子 览冥训》在‘往古之时,四极崩,九州裂 ,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炙而不灭,氺汪洋而不息,猛兽食歂民,折鹰椽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翼,积芦灰,以止淫水’。
         相传女娲在天台山顶以巨石为炉,取五色土为料,又借来太阳神火,历时九天九夜,炼五色巨石36501块,然后历时九天九夜用36500块五色巨石将以补天,剩下一块遗留在天台山中汤谷的山顶上。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的《女娲补天》有多种版本,不论传承的方式有多少种,但其传说中的数字却是永远不变的,‘五色石’‘36500’这些数字确是谁也无法更改的。
           学者认为《女娲补天》实际上就是一次历法改革。
       《河图》的数理性黑白圈看起来是无序的,但其中却有特定的规律,表示1 3 5 7 9月份为白圈;表示2 4 6 8 10月份的为黑圈。在《洛书》中五数居中,1 3 7 9月居于四极四正之位,2 4 6 8居于四角。实际上《女娲补天》的故事,就是女娲在《河图》计时的基础上,对中国历法实行大小月的区分,1 3 5 7 9月为大月各补一天,共计五天。就是说《河图》在《洛书》的补充下中国历法实现了一个回归年为365天的中国最古老的历法体系,和现在的公历相同有大小月的区分。因为《河洛》历法中以北斗七星的指向纪年,以月形变化纪月,所以《河洛》历法应该属于太阴历。
         如果说‘建历纪为人类文明之始’,那么中华文明就不应该以五千年来计算了,五千年是以文字时代划分的,因为在远古的中国已经有《河洛》太阴历法的使用,那中华文明应该最少有万年的历史了。
       《太平御览》载:女娲在造人之前,正月初一创造鸡,初二创造狗,初三创造羊,初四创造猴,初五创造牛,初六造马,初七这一天才开始用黄土和水造人。其实这一说法和《河图》上位的‘七’有某些特殊的内在联系。
          女娲用黄土捏了两种人,吹了口气,泥人就活了,就成了男人和女人,随着女娲的不断劳动人越来越多,女娲太累了,就用树枝在泥水里糌料些泥水,乱甩,那些泥点也变成了人,泥捏的人就成了上等人,泥点变得人就是平民百姓。其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女娲时代已经有了劳动分化,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由于劳动的分化就有了阶级出现,有了阶级就有了组织,也就有了国家的概念。
        女娲是补天造人之神,其实是指女娲卦日月制历法化节令和定十二时之事。
        《史记》载‘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颁历于是也成为君权统治的象征。
         中国是农业之国,农时和季节有密切关系,因此授时颁历一直是历代君主的要务。
         在古代称帝者,必须是天文历法的掌管着,从神话的意义讲,帝为日,他‘能成命百物’是‘生无之主’‘兴益之家’所以‘帝’的主要功能是主时令,节气,含有历法的功能,因此谁掌握了天文历法权,谁就能称王于天下。
        得到《河洛图》的帝王 涉及到伏羲 黄帝 尧舜禹商汤周文王 周武王 周成王等。根据《尚书 顾命》篇的记述在周成王的葬礼和周康王的即位典礼上,都陈列着《河图》这应该是一件可信的史实,在当时应视为贵重的宝物,那么她就或者有着非同寻常的来历,或者是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关于《河洛图》的来源与内容,古今多有异议和论述,《尚书》记载《河图》与‘天球’有关,是一件与天道有关的宝物。
          孔子在论述中也提到《河图》谓:‘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的感叹。
          历史的时空可以淹没一切的一切,但却不能阻挡文化的传承,从《河洛图》在公元前7700年的女娲时代到伏羲时代(有学者认为伏羲时代和仰韶文化想吻合那应该在公元前五十世纪左右)再到公元前2700年左右的黄帝时代,尧为天子(公元前2400年左右)商汤(公元前1766—1122年)周朝(公元前1122年—255年),周朝的周文王到孔子(公元前551—479)就有五百年的时间差;就是女娲到孔子时的七八千年间,因为治历明时是国家行为所以《河图》一直在国家的宝库中,未能在民间流传,这也是造成《河洛图》一直是个难解之谜的一个最大原因。
        《河图》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是无字的哲学‘天道左转 地道右旋’是其用法,天人合一的辩证法是其最根本 最核心的内涵,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世界观在中华文化的承传和发展中是其最核心的理念。
          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本质是一种整体宇宙观,其辩证法本质是一种系统辩证法 具体辩证法;中华文化的辩证法和宇宙观,不是单纯的要求要素分解,原子还原,而是多要素 整体性 综合性 开放性 复杂性的大系统。
         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宇宙模式和思维模式。
       《河图》上位的‘七’数是中华文化永久性的地域性烙痕,天人合一的宇宙模式和思维模式一直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延绵不绝,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以后的中国历法修订又有何影响呢?
       《中侯据河纪》载:伏羲王与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遂法之,以画八卦。
       《古书 图书集成   职方典》:上古伏羲时,龙马负图出于河,其图之数,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伏羲则之,画八卦。
        《周易 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着关乎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伏羲:一作‘伏羲’ ‘包羲’ ‘庖羲’‘宓羲’远古传说中的部族首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渭水》载:‘母曰华胥,履大人迹而生包羲于城纪’伏羲王生于城纪,徒与陈仓,都于陈,相传在位一百五十余年传十五世,伏羲氏发源于城纪,发展壮大后沿渭河谷地进入关中,岀潼关,傍俙山 王屋山 太行山东迁,而后折向东南,都于陈,而去世与河南淮阳,这一活动区域大体和仰韶文化古遗迹的分布相吻合,而伏羲王的行动遗迹和生态迁徙或文化迁徙尚待研究尚待研究。
         而现代人企图从某条河流来解说《河图》的来源和出处,这应该是纯粹的唯心论,文化的传承往往是有其精髓性的部分,对文化的研究我们应该有着崇敬之心。
        伏羲王载中国文化的传承史上最伟大的创举就是立竿测日影,这一方式的简单与科学,但其所得到的科学成果却是让后来人永远无法逾越和企及,伏羲王立竿测日影开创了人类科学史上利用工具探索与研究自然的先河。
         谈到伏羲王立竿测日影不得不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道’,何谓‘道’?‘一阴一阳谓之道’,‘道法自然’,道生于阴阳但阴阳不是道,最原始的‘道’就是‘一’,是伏羲王立竿测日影描述日影盈缩的符号‘一’。
          中国‘道’的奠基人老子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构成‘’和本源,道是万物的主宰,道又是宇宙万物的最终根源,宇宙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的,‘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道’既物‘有物混成’,‘道’是最初立竿测日影的自然科学研究中的科学产物,是刻画日影盈缩的符号。
       ‘道’又有客观自然规律的含义‘道法自然’,道本身又是永恒存在的,不会随外物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因外力的作用而改变其性质,又是周而复始的运动而不止息,‘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它‘无状而状  无物之象’,‘迎之不见其首  随之不见其后’,‘视之不见 听之不闻’永恒存在而又不能直接感知。
       ‘道’又有方法论的含义,儒学的奠基人孔子曾问‘道’与老子,二千五百年前的洛阳,中国历史上的两位伟大的圣哲在此相聚,伟大的如同日月相映辉,庄子《秋水》篇就是这一史实的记录,最核心的一句就是‘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衔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慎失,是谓反其真’。西方有学者认为‘人类最伟大的征服是对马的征服’,人类用缰绳制服野马,跨上马背驰骋于天下,开创了人类的远征文明;但这种方式对‘蛮力’十足的牛却无效,人类用小小的木棍儿衔住牛鼻,利用牛的蛮力开创了人类的农耕文明。
        而远古的中华先民只用一根简单的立杆,靠测量日影的盈缩,就掌握了地球的运行轨迹,试问这又该用什么样地词汇来赞美?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伏羲王立竿测日影,发现地球在其轨迹上运行的始点和终点是特定的,不是随意的更不是人为的。事实证明影响人类科学发展的不是人类的思想而是所处时代的劳动工具。伏羲王立竿测日影,实际就是对节气点的测定,‘授时只要首在于节’,中国历法的置闰不是人为的,而是以每年的冬至日而定。
         立竿测日影,夏至这天日影最短称为‘日至’‘短至’或‘夏至’,因为这天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所以用阳符‘一’来表示;到冬至这天北半球这天日影最长所以叫‘长至’或‘冬至’这天北半球 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先民为便于记录和区分就用阴符‘--’来表示,这就是所谓的‘两仪’。
         有人把阳符‘—’和阴符‘--’叫阳爻和阴爻,这似乎有些片面性,爻的本意‘交也’。
         一味的以故释古,对文化的研究只会永远停步不前。
         事实上 ,中华先民对夏至日和冬至日的测定,其实就是对南北回归线的测定。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因为中国地处北半球这天就是中国的夏至日;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这天就是中国的冬至日。用现代科学解释,在中国的夏至日这天而在同经度的澳大利亚就是冬至日,在中国冬至日的这天就是澳大利亚的夏至日,反之亦然。
        那‘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用现代科学如何解释呢?
        当先民对夏至点和冬至点的测定后,发现有一个特殊的交点,就是所谓的‘爻’,就是太阳光直射赤道对南北半球的影响,在这个同时会对南北半球形成春分和秋分两个节气,当然这决定于太阳光的运行方向,运行向北半球,北半球就是春分,那南半球就是秋分,反之亦然。这就是中国历法的四象‘春分 秋分 夏至 冬至’,四象又叫‘二分二至点’;在冬至到春分,春分到夏至,夏至到秋分,秋分到冬至,的运行中完成了对立春 立夏 立秋即立冬这‘四立点’的测量,‘四立’和‘四象’点在中国历法中称‘八位’,在历法制定中‘八位’尤为重要,‘八位’在《易》图中就是八卦。
         因为中国历法是阴阳合历,每年过了冬至经小寒 大寒的第一个朔日就是中国的新年,而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所以在《易》图中冬至(坤卦)是一年的结束,立春(震卦)是新的一年开始。
         过了冬至(坤卦)从立春(震卦)的阳气生,到春分(离卦)的阳气主,再到立夏(兑卦)的阳气胜阴气衰,再到夏至(乾卦)的阳气达到极盛,是太阳光从直射南回归线到直射北回归线的一个运行过程,是从阴气极盛到阳气生再到阴气衰而阳气达到极盛的过程,而形成春夏的过程,也是中华先民立竿测日影,日影从最长到最短的过程。
       过了夏至(乾卦)从立秋(巽卦)阴气生,谚语‘早上立了秋,晚上凉嗖嗖’,到秋分(坎卦)的阴气主,到立冬(艮卦)的阴气盛而阳气衰亡再到冬至的(坤卦)阴气达到全盛,是太阳光从直射北回归线到直射南回归线而形成的秋冬过程,也是中华先民立竿测日影日影从最长到最短的过程。
        中国有谚语称‘冬至至短  夏至至长’或‘冬至至冷 夏至至热’一说,这一四季的变化过程,中华先民不用看天不用观地,只是观测日晷上的日影盈缩就可以完全的表现出来,而这一过程是一个‘物极必反’的一个相对变化过程,这也是万物变化所遵循的最基本规律,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极端发展,这些性质就一定会在转化为其反面,这一条最基本的自然规律,也就是自然幻化之‘道’,老子谓道‘周行而不殆’万物的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可是有一点却是共同的,也就是它充分而自由的发挥其自然能力从弱到强,又有强道弱的基本过程。
          这一自然矛盾之统一规律,也就是辩证矛盾法,最直观 最简明的表达出来,那就是《易》图。
        《易》图是一幅被中华先民微缩了的与地球同行的模型,无论是科学发达的今天还是未来,人类任何人为的方式都不能在如此小的平面,如此简单的色序和符号,来如此全面而直接的表述和描述地球在其运行轨迹上的运行规律。
          ‘伏羲王于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遂法之以画八卦’,就是伏羲王在《河洛》太阴历法的基础上加入节气,使中国历法实现了阴阳合历,因为受到中国文化源头《河图》天人合一宇宙模式和思维模式影响,《易》图和《河图》的方位序列是相同的,因为《河图》上位的‘七数’为中国文化地域性的烙痕,北斗七星表示北方,《河图》方位为上北下南,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是中国的夏至日,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为中国的冬至日,按照《河图》上北下南的排序,《易》图上方为夏至(乾卦)下位为南是冬至(坤卦);因为《河图》的用法是‘天道左转 地道右行’所以《易》的排序遵循‘天道左转’这一规律,在中国历法中立春是每年的第一个节气,所以从左到右的排序就是震卦(立春)离卦(春分)兑卦(立夏)乾卦(夏至)巽卦(立秋)坎卦(秋分)艮卦(立冬)最后是坤卦(冬至),到冬至也就意味着一年的结束。
        《易》图是周日视和周年视合成图,按周日视讲,《易》图是封闭体系,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时是夏至(震卦)这天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但在同时在同经度南半球的澳大利亚这天是冬至(坤卦),澳大利亚这天夜晚最长,白天最短,反之亦然;当太阳光直射赤道是,南北半球就会同时产生春分(离卦)和秋分(坎卦)两个节气,如果北半球是春分(离卦),那南半球就是秋分坎卦),以此类推,北半球是立春(震卦)南半球就是立秋(巽卦),北半球是立夏(兑卦)南半球就是立冬(艮卦),反之亦然。
         作为中国历法体系来讲《易》图是周年视是一个螺旋开放体系,它不能单独使用,《易》图和《河洛》太阴历法配合使用,每年过了冬至经小寒 大寒的第一个朔日是中国的新年,所以说中国的‘年’不是人为的节日,是中华先民在日 月 星三象互证的自然科学研究中的智慧结晶,中国‘年’将会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节日。
        正是因为中国历法由女娲在‘结绳记事’的《河图》的基础上,用《洛书》的补充,是中国有了最原始的历法《河洛》太阴历。到伏羲王时代,伏羲王立竿测日影对节气的加入使中国历法实现了阴阳合历,这也就是我们看到的汉代石刻画和帛画,女娲持规,伏羲持距图。这实际是中国历法实现阴阳合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是记述。女娲为月神,伏羲为日神,而他们下体盘曲为蛇状,这实际就是为什么学者研究中国龙最初的影像为蛇的原因。
           那中国龙到底是什么呢?很肯定的回答:中国龙是中华先民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对地球在其运行轨迹上运行规律的影像描述,这一影像最直观的实物就像一条蜿蜒盘曲的蛇,也就是中国历法体系的《河洛》太阴历数和《易》图的太阳历数的“阴阳控制论”。
       数千年来人们不论对《河图》《洛书》和《易》如何解释和论证,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易》图依《河图》《洛书》而作。这三者可分又不可分,分开讲这三者的承传史是中国的文化发展史又是中国无文字时代的历法修订史。不可分的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是中国历法的大框架。
         《河图》《洛书》即《易》图是中华先民在远古无文字时代智慧的结晶,是与日 月 地互‘动’的哲学,只有真正的了解了其中内在联系和蕴涵的深刻义理,我们就会了解‘与日月合其明,与天地合其德,与四时合其序’的真正意义。            
          中华文化史是一部完整的人类自然科学史,又是一部人类最完整的历法修订史,《河图》天人合一的核心理念一直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中国的历法修订,中国龙是中华先民在自然科学研究对地球在其运行轨迹运行规律的影像描述,是中国历法体系的《河洛》太阴历数和《易》图的太阳历数的“阴阳控制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中国龙文化的观念是中华文化的固有文化观念和核心理念,它象征着天人合一的宇宙模式和思维模式,中国龙的形象不仅蕴涵着深刻的辩证法的发展观,而且蕴涵着阴阳互补的整体辩证法和系统辩证法;中国人通过龙的形象,龙的观念,龙的哲学表现出来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哲学理念和独特的文化观念。
        那中国龙是何时由一条蜿蜒盘曲的‘蛇’蜕变成腾云驾雾,施雨布云,飞天入海集各种动物形像为一身的‘龙’呢?
         伏羲王依《河图》《洛书》而作八卦即《易》图,伏羲《易》之后有三易,炎帝做《连山》黄帝做《归藏》周文王做《周易》。
        因笔者愚笨炎帝之《连山》希望有识之士来加以解释。
        黄帝做《归藏》,黄帝是‘人文初祖’,轩辕黄帝是一位学习 运用哲学理论来推动社会变革的伟大思想家,黄帝时代是中华文化从无文字的图腾文化时代转化为文字文化的伟大时代。轩辕黄帝以他不可比拟的历史功绩,被尊为‘五帝’之首,成为中华民族的‘血脉’和‘人文’的始祖。在中国的文化承传史对黄帝的记载‘黄帝师于风后,风后擅于伏羲之道’及‘黄帝易之于伏羲易以一而贯之’。
       轩辕黄帝是《河图》《洛书》承传者,沈约为《竹书纪年》做注云‘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
       《通志》载:‘帝受河图,见日月星辰之象,始有星官’。
        黄帝时代,农业 经济和技术突飞猛进,得到现代考古探索和考证,以现代考古发现和部分可知,其中陕西 四川 河南 山西南部 河北及安徽西部,都有黄帝时代的遗迹,和历史的龙山文化相吻合,龙山文化是承仰韶文化而来的。
        《史记   五帝本纪》载:黄帝‘获宝鼎,迎日推策’又‘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享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财物。即黄帝获得上古传下的宝鼎,于是观测太阳运行,黄帝继承了伏羲八卦的精髓,在周而复始的天体运行中锲而不舍的探索日月运行的始点和终点,推算历法,预知节气日辰,黄帝顺应天地四时的规律,推测阴阳变化,讲解生死道理,论述存与亡的原因按照季节教民播种百谷草木,训化鸟兽蚕虫,测定日月星辰以订历法,收集土石金玉以供民用,身心耳目,饱受劳苦,有节制的使用水火木材及各种财物。
       《世本  律历志》载: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叟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桡作甲子,隶首作数术,容成综此六术而著《调历》也。这段文字看起来平淡无奇,寥寥数笔,但我们用历史审慎,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解析这段历史,却会发现黄帝时代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中多少无法破解的秘密呢?
         事实证明没有前人的科学知识积累,就没有科学的发展与创新。
         ‘羲和占日,常仪占月,叟区占星气’《吕氏春秋》载‘羲和占日,占日者,占日晷影之长短也’。黄帝命星历官羲和在伏羲《易》的太阳历数更加的科学与观测;星历官常仪和叟区对《河洛》太阴历数加以系统和完善;在《河洛》历法和《易》图的阴阳合历的历法基础上加以发展与创新,就是‘大桡作甲子’,甲子就是天干地支的统称,天干地支在中华先民在自然科学探索中用来记数 记序 记时定方位的符号元素,天干就是甲乙丙丁 戊己庚辛 壬癸统称十天干;地支就是子丑寅卯 辰巳午未 申酉戌亥统称十二地支。干支纪年法就如同天干的十齿齿轮和地支的是齿轮来交合纪年,但天干的甲和地支的子在第一次交合为甲子后,以此类推为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到天干的癸和地支亥最后一次交合为癸亥正好是六十次,从甲子年到癸亥年正好六十年,这就是中国历法的‘甲子理论’。
         在‘甲子理论’中十天干往复运行六次,十二地支往复运行五次,也就是所谓的‘五行’,‘五行’是黄帝时代对《河图》《洛书》及《易》的中国历法的‘阴阳控制论’的基础上加入‘甲子理论’。这也是中国历法所独有的和独创的两大特点,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创,这是中国历法的第一个特点,是在四时八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确定月名 月序和设置闰月的凭藉,也是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节气由太阳位置决定,直接反映太阳的视运动,,在中国历法系统中有固定的月份和日期范围,使中国历法由较强的阳历性质。中国历法一直配合采用干支来纪年(年 月 日 时),这是中国历法的第二大特点,5000年来中国干支纪时与历法数序记时,即互相配合又各成系统。
         实际上中国历法的干支纪时系统是这个特有的阳历历法体系,中国历法体系的年 月 日都是依据自然界的日月星辰的规律来决定,也就是‘道法自然’,‘年’是对地球运行规律的描述,‘月’是对月行规律的描述,那‘甲子理论’呢?‘月’是月亮绕地球运行30天左右完成一个运行周期,‘年’是地球绕太阳运行365天完成一个运行周期,那‘甲子理论’就意味着地球绕太阳60圈才完成一个运行周期,中国历法体系以立春节气为岁首,以交接日为月首,那‘甲子理论’的甲子点的定位用现代科学又该如何解释呢?对现代科学来说它又有何意义和深刻蕴涵呢?
         中国历法的‘阴阳控制论’和‘甲子理论’是中国历法体系所独有的和独创的两个大特点,这早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已经科学化 系统化,这两大理论的高度概括就是“五行八卦”,“五行八卦”不是一个平面的理论,谈到‘五行八卦’我们要谈的一个话题就是‘文物’,文物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 遗迹。可以从遗留下来的石器的精细程度来判断新石器时代或旧石器时代;可以从先民遗留下的陶器及残片的器形 釉色 图案来判断文化时代,历史学家由一些已知的文物判定中国的龙山文化就是承继仰韶文化而来的。每个文化时代都有其最具特色的文物古迹,但他们其中蕴涵着某些特定的联系,如同在演绎着人类的一部文明‘进化史’。中国远在黄帝以前图形文化时代文化 科学 天文学等一系列完善而翔实的知识体系,黄帝在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成就,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的继承和创新。黄帝时代是中国文化从图形文化转化为文字文化的伟大时代,而‘五行八卦’就是见证这一伟大历史时期最有意义和价值的‘文物’。
     ‘五行八卦’中国图腾文化和文字文化的结合体,是物像和数理文字的综合体。中国人所谓的‘书画同源’而‘五行八卦’就是其最完美的体现。
        只有从科学的角度了解了中国历法体系的‘阴阳控制论’和‘甲子理论’并将其中的数理科学化 数理化,您就会看到一条蕴涵着深刻义理的‘中国龙’。
        概括来讲中国文化的源头《河图》经女娲的修订,也就是《洛书》的补充,使中国有了最原始的历法太阴历,再到伏羲王时代,经伏羲《易》太阳历法的完善,使中国历法实现阴阳合历,这次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述,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女娲持规,伏羲持距’的‘中国龙’的最初形象,其雏形为‘蛇’。 到黄帝时代‘甲子理论’的完善,中国历法的‘阴阳控制论’和‘甲子理论’这两大框架的成型之日,就是‘中国龙’横空出世之日。中国龙就是中华先民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对地球在其运行轨迹上的运行规律的数理性描述,理论概括就是“五行八卦”,“五行八卦”包含的‘阴阳控制论’和‘甲子理论’蕴涵着中华先民数千年的心血和智慧。
         以上也许对中国龙的描述的线条太粗,破坏了中国相传了数千年的行云布雨,腾云入海的‘神龙’形象,但事实就是这样中国龙是‘科学龙’‘文化龙’。中华文明有两个特征:独立起源的原创性和延绵不绝的持续性,这两大特征也在中国龙的身上集中体现,这真是我们发掘中国龙文化的内涵和深层意义。
        黄帝时代是中国文化从图腾文化转化为文字文化的伟大时代,也是中国龙的成型时代。
        史载黄帝时代:仓颉造字‘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纹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
        世界各民族的文字,多是以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每一个字母是一个简单的音符,但不具备任何独立意义。中国文字,每一个字有形 音 义三方面要素构成,具有独特的语音含义,而且有两个以上的字 组成的词,就有包含天文 地理 历史或哲学理论极强的成语。
        以龙为属相的‘辰’字,在中国的天文历算中是少有的单音多用 多义字,辰不象卯为兔,子为鼠,丑为牛那样简单,日月天地间都有‘辰’的身影。
        黄帝时以天干以名日,以地支以名月‘日月之会是为辰’,意思是说太阳月亮一年十二次交会即十二辰。
         地支的子丑寅卯 辰巳午未 申酉戌亥这一组序数符号可以称为十二辰。
         时间的长度以‘辰’为单位,一天为一辰;昼夜分为十二时,也以辰称之。
         天体以‘辰’为名,以三辰统称日月星,实际表示所有天体。
         中华先民又将十二地支配于东 南 西 北四位,南方巳午未,西方申酉戌,北方亥子丑,东方子丑寅,这一系统里,镶嵌着辰龙之‘辰’,辰居东方而偏南,如此取位使得辰龙之‘辰’,与星空中的东方‘青龙’—恢弘磅礴的四象之一,呈叠影重合之态,中国古代天文学由此增添了色彩绚丽和气势恢宏的一笔。青龙又叫苍龙,它舒展于东方,龙头向南,龙尾向北,三十颗恒星的阵容,包括角宿二星  ,亢宿四星,房宿四星,心宿三星,尾宿九星,箕星四星,,这七宿角表示龙角,亢为龙颈,氏为龙头,房为龙要,心宿为青龙之心,尾宿和箕宿为龙之尾。   
       《事始》载:黄帝立子丑十二辰以名月,又以十二名兽属之。即十二地支和十二属相相配,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统称十二生肖。中国人又把出生的时间叫‘生辰’,而在生肖中的‘辰’才是一条集各种动物为一身的一条‘栩栩如生的龙’。
       ‘辰’在十二地支中位置特殊,居于第五位,在世界各个民族中从双手识数这一现象是共有的,人手五指,一人两手,合而为十。中国封建帝王为‘九五之尊’,中国汉字中这个特殊的‘辰’在十二地支中居于一个特殊的位置‘五’,而在十二生肖中与‘辰’  相配的就是最神秘的‘中国龙’。
        在十二生肖中,除了‘龙’其他生物都是自然界现实的生物,中国人在相互询问年龄时,有一个特殊的习惯,就是先报自己的年龄,再报自己的属相;如果年龄相仿,干脆只报属相,而受众的思维系统不会反映应该属相的形象,而是马上反映该属相在十二生肖中的排序,然后根据自己的生肖,立刻推算出对方的准确年龄。现代人讲‘数字化生活’而十二生肖这一应用,其实是中华先民繁复复杂的科学数理在现实生活最朴素的应用。在‘六十甲子理论’中十二地支运行五次,就是所谓的‘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