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动和绫清竹什么时候:初中作文-议论文更高追求:语言有神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3:19:26

议论文更高追求:语言有神采

 

[写作困惑]

曾看到 华君武的一幅名为《加盐》的漫画。画面上有两个人,一人问:“怎么把盐洒在报纸上?”另一人答:“这篇文章淡而无味。”

这幅漫画无疑是在讽刺我们报上的一些文章满口说教、味同嚼蜡,而这种味道实际上是指文章尤其是议论文的语言的文采。

我不喜欢写议论文的原因,除了立意很难高、新,说理很难深、透以外,那就是:

语言很难有特色,很难不干巴,自己写起来如挤牙膏,老师读起来味同嚼蜡。

 

 

【作家在线】

 

[作家范文]

红薯未必就好卖

唐知县那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名言,把人们耳膜都磨厚了。好官这么说,不好的官也这么说,老百姓对某官不满意也这么说,只是各有意味罢了。好官说这话透着正气,不好的官说这话含着丧气,老百姓说这话带着怨气。

其实,红薯并不是那么好卖的,未必是个官就卖得了红薯。我请教过卖烤红薯的,才知道卖烤红薯有很多学问。首先,要会挑选红薯,什么干面,什么水囊;什么纯种,什么杂交;什么上化肥,什么上家肥;什么旱地生,什么水地长,等等,一眼就能识别。如果你是外行,买进了杂交的、上化肥的、水地长的红薯,那准卖不出去,非赔本不可。其次,要会操作技术。何时大火烤,何时小火煨,何时出炉,是很讲究的。火太大,是烧不是烤,外焦内不熟,一准难吃,谁买?同时,还要会作宣传。要懂得一点红薯相关知识,如它的营养价值,吃红薯的禁忌(忌空腹吃,忌与柿子或香焦同吃),以及有关红薯的轶闻趣事,如孙中山、毛泽东爱吃烤红薯等,以便宣传,广告学上叫POP广告,比那种“干面香又甜,不甜不要钱”的干叫喊更能招引消费者。因此,不能把卖红薯看得太简单太轻松、  从知识技能上看不是所有的官都会卖红薯,而对“不为民做主”的官,还有一些心理、功利等因素使他们卖不了红薯。一是抹不开。他们“出有车,食有鱼”,忙有下官侍候,闲有小姐三陪。你突然叫他支个炉子吆喝着卖红薯,他丢得下面子,放得下架子吗?二是舍不得。当官时那乌纱、那交椅、那银子,一切的一切,都因卖了红薯而丢失,他们怎能舍得?三是玩不转。由于脱离实际,他们除了画圈剪彩坐主席台读讲稿碰杯祝酒外,什么也干不了,你说他们咋会卖红薯?

一般说来,能“为民做主”(注入“为人民服务”的新意)的官,回家也能“卖红薯”。泰安市那位检察长公丕汉、石家庄市那位纪委书记姜瑞峰,就是“为民做主”的官,他们铁骨一身,“黑脸”一副,反贪治邪,为民除害。公丕汉在泰山压顶之时,召开家庭会议,对儿女说:“如果不叫我干了,我就带着你妈回家卖红薯。我不但会卖红薯,还会种红薯。”愿我们的领导干部都有公丕汉这种气魄这种本事。不会卖红薯的人也不要紧,只要有这分诚意,可以学可以练。我建议有关部门或仁人志士办个“卖红薯培训班”,对他们进行培训。(亦杰)

 

[范文启示]

这是一篇驳论文,说理透彻,辩驳有力。从语言方面看,本文的特点是:准确、简练而又形象活泼,句式整齐,气势感强。

美学家朱光潜说:“说理文要写好,也还是要动一点感情,要用一点形象思维。”可见采用形象化议论,即物明理,借象喻理,寓情于理,能使文质兼美,色彩斑斓,增强可读性,富有感召力。

 

[实用兵法]

议论文语言的基本要求

1.准确严密

语言越准确严密,则说理越有力严谨。

例句:

□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的标志之一。

句中的“之一”准确地说明了“自我批评”只是我党和其他政党区别的所有标志中的比较重要的一个。

□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回学生的情愿,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

句中的“略有知觉”用词极有分寸,带有讽刺意味,痛斥了国民党的麻木不仁,揭露了国联的险恶用心。

2.概括简明

示例:

兴趣产生的巨大力量是不可思议的:兴趣,可以使舍勒去尝氢氰酸;可以使蒙诺索夫以白帮别人干活40天而换一本《算术》书;可以使列文为发明显微镜而足足磨了10年玻璃片……有了兴趣,以苦为乐,乐在其中;没有兴趣,以乐为苦,度日如年。我国古代学者早有“痴迷而成长”的论断;“好之不如痴之,不痴不成才”“书痴者文必工,世痴者技必良”。当然“痴 ”的前提是“好”,即爱好,离开了“兴趣”,怎能达到“痴”的境界?

古今中外的各种事例信手拈来,语言概括简练,并自然地切换到“议”上来,目的明确,针对性强,论证有力。

 

[木郎点招]

如何使议论语言准确严密

议论文语言要准确、严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副词的使用

副词有表示程度、范围、语气等不同作用,它们在议论文中对动词、形容词的修饰、限制与补充,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议论的力度。

示例: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其中“极端”一词最大程度地修饰动词“负责任”;形容词“热忱”,充分肯定了这位国际主义战士的责任意识、为民意识。

□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

“有些人”指的是“少数的一部分人”,因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的是少数人,这样说才符合事实。

2.近义词的使用

大多数词都有近义词,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从而准确表达自己的态度与主张。

示例:

□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吗?

其中“抛弃”与反问句式相结合,强烈地表现毛泽东所提倡的彻底地进行自我批评,一定要改正错误的坚决态度,“遗弃、舍弃”都表达不出这种决绝。

□这个胜利将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防线,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

“冲破”一词用得准确。在本句中,“冲破”指“战线”上的一段被突破,它既突出了革命力量的锐不可挡,又很有分寸地表现了中国革命胜利在国际上的影响,如改用“冲垮”,则表示“战线”全部崩溃,则过分夸大,不符合当时的情况。

3.关联词语的使用

恰当运用关联词,准确表达各个分句的意思及其逻辑关系。

示例: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

“只要……就……”强调论证了白求恩的这种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是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的最基本条件,它是向白求恩学习的核心,是成为有益于人民的共产党人的基础。

□因为学习不但要靠理解力,还要靠记忆力,而理解力和记忆力无论有多强,要理解和记住刚学会的东西,总要有一个过程,哪一个人如果想一下子就把什么都学会,其结果必定要吃大亏。

关联词“不但”“还要”“而”“无论”“总要”等体现了说理的层递性,删去这些关联词则会减弱说理的力量。

 

[木郎提示]

议论文的语言要有气势

议论文语言,除了准确严密、概括简明的基本要求外,还要有气势。因为:议论文要把道理说透,让人折服,语言的气势不可少。

□方法一:借助恰当的修辞手法和特殊的句式,使语言产生气势。

示例:

古人尚且知道这种道理,宣扬这种道理,难道我们还不如古人,还不懂得这种道理吗?

——运用反问,强烈地呼吁我们今人不但要继承古人的思想,更要将之发扬光大、超过古人,语气强烈,毋庸置疑。

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统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

——运用排比,把日本帝国主义以及国民党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一一列出,而且反复强调“友邦”的熟视无睹,可见“友邦”与日本人与国民党的同流合污,以不可反驳的气势对敌人给予了有力的回击。

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

——反复用“无耻”和“光荣”作对比,国民党的无耻与李公仆烈士的光明磊落形成鲜明对比,强化情感,增强说服力量。

□方法二:中心句反复出现,构成排比气势。

做法:

(1)每个段落最好用中心句开头,这样“一目了然”,层次也很清楚。

(2)用小标题代替中心句。

示例:以 “杂”为话题作文——

一同学从这样几方面展开论述:

杂,意味着变化;

杂,意味着进步;

杂,也是一种美。

另一同学讲怎样成为“杂家”:

要“杂”,就要有海纳百川的勇气和胸襟;

要“杂”,就要有贯通古今的眼光;

要“杂”,就要有思考,有选择,有提炼,有发展。

还有一同学用小标题,从三个领域来谈:

文化学术离不开“杂”;

社会发展离不开“杂”;

自然界也离不开“杂”。

 

[实用兵法]

议论文语言也要神采生动

1.借助描述

做法:在说理的同时,借助文学手法,或描写,或叙述,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形象,从而引起读者共鸣甚至叫绝。  

□试比较:以“作秀”话题写作——

有同学这样开头:

作秀是表现自己才华的手段,我们要作秀。

一同学这样开篇:

风拂过水面,留下粼粼波纹;骆驼走过沙漠,留下深深脚印;哨鸽掠过天空,留下串串欢韵;岁月流过树林,留下圈圈年轮。它们,都展示了自己,而我们从时代的舞台走来,该留下点什么呢?

后者以形象的描述展开议论,又扣紧话题。

□欣赏一下文学大师的形象说理:

革命终于起来了,一群臭架子的绅士们,便立刻皇皇然若丧家之狗,把小辫子盘在头顶上。(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皇皇然”的“丧家之狗”,并不悠哉游哉;“盘在头顶上”的“小辫子”,已不敢大摇大摆。这些“丧家之狗”和“小辫子”们的神态和心理跃然纸上,不仅赋予了论述形象以鲜明的个性特点,更有力地支持了观点。

2.善用修辞

有人说“修辞是作文的魔水”,这于议论文也不例外。结合具体情节运用修辞,既有助于阐明道理,又可增加文章的风趣和吸引力。假如长句、短句、对偶、排比、设问、反问……源源从笔下涌出,使文章腾挪跌宕,波澜起伏,不仅可阅,而且可诵、可品。

□习作《一千个0比不上一个1》中有这样一段话:

一千个0比不上一个1;一千次承诺比不上一次付出;一千句空话比不上一次实践。0,看起来大腹便便,再加上“一千个”,更给人一种貌似强大的感觉,实则它依然代表着空无,代表着虚伪;1,看起来虽然骨瘦如柴,但它代表着真实,代表着存在。俗语说“君子动口不动手”,但在这些情况下,动动手却更有君子之风。

这段议论文字,由于排比、比喻、拟人、对比、引用等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说服力,同时也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感情。

□再来看鲁迅先生怎样进行比喻说理: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们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拿来主义》)

如此议论,不仅使深奥变浅显,枯燥变生动,而且让人在发笑之时,深受启发,大感其悟。

3.巧引故事

这几年《小故事大道理》一类的书大行其道,为什么?用故事说理比干巴巴地板着面孔训人更能让人接受。

示例:

邓拓的《从三到万》的观点是:

一般地说,学文化应该一点一滴地慢慢积累,特别是初学的人不宜要求过急。

这道理浅显,如果没有点出彩之处,恐怕很难让读者感兴趣。于是作者先讲了一个明清人的笔记中记载的一个笑话故事 

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楚士始训之搦管临朱。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其子辄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曰:儿得矣,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也,请谢去。其父喜,从之。具币谢遣楚士。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万氏者饮,令子晨起治状,久之不成。父趣之,其子恚曰:天下姓氏夥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

故事讲完,读者兴趣来也,作者趁热打铁告诉读者故事背后的启示:

这个故事比较通俗易懂,有的相声演员也曾讲过。人们大都当做笑话,而不把它看成一个严肃的讽刺性故事。我则以为我们应该从这个故事中吸取一些学习方面的经验教训。

4.博取求新

新鲜才有味道,有味道才能抓住人心。

□方法一:巧妙地引用或化用成语、俗语、古语、谚语、歇后语、流行的新语汇和流行歌曲的歌词等。

示例:

一同学论证要正确对待生活时写道——

鲁迅先生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虽然在今天,人生中并没有那么多的鲜血,生活也不惨淡。但我要说:敢于正视困难,正视“荆棘”的人也是真的猛士。朋友,青春是美好的,前途是光明的。让我们挺起胸膛,走自己的路吧!

作者直引鲁迅的话、化用但丁的话,不仅使观点更有力,也使文章凭添了新鲜感。

□方法二:运用散文化的语言。

示例:

那一棵被拦腰砍断的小樱桃树呦,如一枚永不流失的鹅卵石,如此清澈真切地躺在我的记忆之河里。仍记得华盛顿那幼小的心灵是怎样执著的选择了诚实,仍记得他的父亲是怎样的语重心长:“孩子,樱桃树没了还可以再长,一个人如果失掉了诚实,那是多么可怕!”这位美利坚之父无庸讳言拥有众多的美德,但他赢得无数尊敬和信赖的诚实却是他伟大人格中一个耀眼的亮点。

作者首先连用两个比喻,将小樱桃树比作“永不流失的鹅卵石”,将记忆比作“河”,以强调华盛顿的故事给自己的深刻印象;然后又用语言描写突出华盛顿之父对华盛顿拥有诚实美德的肯定。这样,形象的描述代替了枯燥的议论,使读者对华盛顿的诚实品德有了亲切的深刻的印象,对文章主题的凸显也起到了十分有力的作用。

 

[木郎点招]

议论语言神采生动的其他方法

1.题目新颖、别致

题目是作文的眼睛,好的题目会让评卷者眼睛为之一亮,顿生好感。

拟题技巧多种多样,这里举几例:

□《破玻璃和污迹哪去了》、《对,就这么办!》

——使用大众口语,生动活鲜,褒贬分明。

□《呼唤晴朗的天空》、《走出乌云的太阳》、《一千个零比不上一个一》、《中国人失掉公德心了吗?》、《君子动口不动手》、《美的回归》

——运用比喻、象征、拟人、反诘等修辞手法,既鲜明、生动,又表达出褒贬之情。

□《将心比心》、《良剑期乎断》、《姑娘你慢些走》

——恰当引用成语、名言、歌词。读者喜闻乐见,倍感亲切。

□《1+1>2》、《10-1=0》

——学生最熟悉莫过数学等式,但这几个“等式”却叫人“莫名其妙”,很好地激起了阅读者兴趣。

2.开头文气、生动

也举几个例子:

□习作《知人者善,自知者明》开头:

人在仰视时易低估自己,俯视时易低估别人;得意时易自狂,失意时易自卑。这些对人对己的认识显然都是错误的。人贵有自知之明,也贵有知人之明;不可妄自尊大,也不可轻视别人。有道是:“知人者善,自知者明”。

——句式整齐大气,巧引妙论,步步为营,文采飞扬。

□一文论证“理论是实践的指导”这一观点,开头道:

茫茫大海上,一船正劈风斩浪而行。目的地:彼岸。靠什么才能不迷失方向?指南针。人生征途,遥不可知。人生目标的追求,如何才能不迷路?理论,尤其是科学理论的指导。

借形象助说理,生动活泼,增强吸引力。    

3.结尾精思、巧构

议论文的结尾或总结观点,或发出呼唤,或启人思索,但要把握一点:以情

动人。

示例:习作《如何对待普通学生》结尾——

我希望社会各方面能理解、尊重那些非优等生,让他们同样迅速成长,为那

些小树苗创造良好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与湿度,小苗会长得高大粗壮,森林不

就不断扩展了吗?气候不就变得更快、更好了吗?

有呼唤,有反问,情理兼具。

 

 

【佳作验招】

 

[上榜佳作]

语言,架起沟通的桥梁

人类与其它动物不同的一个地方是,人            题目采用比喻手

类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语言为人类彼此间的        法,且富有动感,生

沟通架起了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我们        动而准确。

才能了解彼此的需要,感受彼此的心情,分           

享彼此的悲喜。                                    提出中心论点。

语言,有时是化解误会的良药。赵国的

大将廉颇妒忌被赵王器重的蔺相如,扬言要            叙事简练概括,

使他难堪,而蔺相如却处处避免与之发生冲        目的性强。

突,众人不解,蔺相如的一句“先国家之急

而后私仇”道出了他的用意。这句话亦使廉

颇瞬间消除了对蔺相如的偏见,他负荆请罪,

最终与蔺相如成为刎颈之交。蔺相如的那句

掷地有声的话化成了一座桥梁,使两位大臣            扣住“桥梁”与

的心得到沟通,使廉颇了解到蔺相如高尚的        “沟通”,随时点题。

人格。可见,语言,是信息的载体,通过语

言,许多误会得以消除,不少心灵的隔阂能            用词准确、简明。

被冲破。

语言,是传递关爱与理解的信鸽。现代            从“语言有时是

社会许多家长常抱怨孩子老是以自我为中心,      化解误会的良药”、

总是不听自己的话,许多孩子也埋怨家长老        “语言是传递关爱与

是不理解自己,总是束缚着自己。这种状况        理解的信鸽”“语言

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一点是家长        上的交流如果不得当,

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太少。有的家长什么事都        就会造成沟通上的误

不让孩子做,只要求孩子好好读书,不要分        解”三个方面展开论

心,这不能算是关爱。真正的关爱应该是建        述,各段首句为中心

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有一些家庭会每天        句,既醒目又增强了

腾出一些时间来,让一家人能够说出各自内        全文的气势。

心所想的和所希望的。父母仔细聆听儿女的

心声,儿女默默记住父母的教诲和期望。彼            家长与孩子沟通

此的了解促进了彼此的沟通。语言就像信鸽        的事例,言简意赅,

一样,把一方的心声传送到另一方,从而理        既富有生活气息,又

解得以建立。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理解,令家        使感情显得真挚。

长找到表达关爱的最佳方式,亦令孩子体恤

家长,懂得该如何报答父母。彼此的语言交

流,令沟通与理解的大门敞开。

语言上的交流如果不得当,就会造成沟

通上的误解。冯妇葬身火海的寓言,发人深            蔺相如、冯妇一个

省,如果语言表达准确,这种悲剧完全可以        正例,一个反例,相互

避免发生。因此,学好语言的表达,对沟通        映衬,对比鲜明。

是大有裨益的,架好语言这座沟通的桥梁,            从内容上看,本文

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彼此理解。                    紧扣“语言与沟通”的

有了语言,沟通才会变得顺畅;有了语        关系展开议论,切合题

言,沟通才会如此多姿多彩。    (佚名)        意,中心突出。

 

[满分作文]

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

接受还是付出,就如哈姆雷特的生还是死一样是一个困扰人的问题。我们且不作任何评述。看如下三段:

  一、亡国·复国

  春秋的历史是龙的叱咤。这个时代豪杰辈出,成王败寇的定律一次次被验证。我所要提到的就是为人所熟知的勾践。他是一个亡国之君,为了复国,他卧薪尝胆,他付出了太多才有了三千越甲涌进姑苏的一天。身为一个君王,他付出了高贵,身为一个人,他付出了尊严。相形之下吴王夫差就只知坐享江山,高床软枕美人在怀,终于沦为阶下之囚。昔日的亡国之君上演了一出王者崛起的传奇。  成败就在得失之间,懂得付出才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二、瀑布·礁石

  小桥流水,雅致至极,但总觉得缺少一种气势。瀑布则不一样,万千水珠如九天银河飞泻直下,让人心怀钦慕。看似柔弱的水却蕴含了如此骇人的力量。为了体验在空中飞扬的瞬间,为了成就那堪称惨烈决然的壮美,水珠付出了生命,甚至不惜粉身碎骨。再看那海边的礁石,浪打千回,却只知接受,最终被挫伤了锐气,磨平了棱角,还浸透苦涩。

  有时付出便能造就短暂但绚烂的一次成功,而接受却最终会被岁月掩盖锋芒。

  三、人生·赌注

  人之初,性本善。但在物欲横流的今日,你却不得不承认有些人的人性在蜕变。只知索取,不知回报成了他们的人生信条。其实人生便是一场赌局,你想赢便要下注。只有付出,你才会有赢的机会,或许你会因此血本无归,但做一个旁观者,只想不劳而获,那么你没有开始

  赌,便已输得一穷二白。

  学会付出,你才能笑到最后,你才能锋芒毕露,你才能拥有机会。让我们牢记这句话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当你付出时,人生便已准备好了相应的回报。                                                 (常熟一考生)

[点评]

通过三个巧夺天工的小标题,分别从“历史”、“自然”、“人生”三个不同的角度,诠释了“接受与付出”的关系,揭示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深刻哲理。文笔飘逸,文采飞扬,富有激情和感染力。题目新颖、别致,结尾部分的再次点题,在完整结构的同时,更令人深思和回味。

 

[美文清赏]

文野之分

几只白天鹅飞到北京,北京人心里都很高兴。听说有人打死了一只天鹅,大家都叹起气来,埋怨这个人太野蛮了。

天津有个小孩,捡到一只天鹅。他把它带到家里,喂肥了,又送到动物园去。他不但没有吃天鹅的肉,有人建议他拔一根天鹅毛做纪念,他都不肯。人们听说后,又都高兴起来,大家都赞扬这个孩子思想好,认为他的行为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

对待一只天鹅,采取两种不同的态度,或杀、或救,便得到两种不同的评价:野蛮或文明。那么,这文野之分是不是就在杀不杀生上呢?当然不是。你在家里做饭,免不了要杀鸡、杀鱼,谁也不会说你野蛮。捕杀老鼠,人人觉得痛快。打苍蝇、灭蚊子,更是社会主义文明行为,年年都要号召大家动手的。可见问题不在杀,而在杀的是天鹅。天鹅是稀有动物,又受到大家的喜爱,你杀了它,吃了一顿天鹅肉,几十万、几百万人都看不成了。而且,此风不止,弄得不好,使整个天鹅都绝种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文明本来就和进步分不开。人类从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发展的历史,就是一天天进步的历史。这个进步,首先就意味着人对客观世界的规律懂得更多,因而使自己的行动更加符合客观规律,更加善于运用客观规律来为人类谋利益。所以,人们讲到文明,总是把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等等包括在内的。而野蛮则常常和愚昧、无知、落后联系在一起。特别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家都懂得了某些道理,只有某些人却还是不懂,或是不愿意照着做,甚至偏要反其道而行之,人们就更会感到这种行为未免野蛮。

人不但要认识自然,更要认识社会,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懂得社会发展的规律,这也是文明的更重要的内容。社会主义社会使每一个劳动者都成了社会的主人。这就使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在根本上大大地超过了一切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也正是在这一点上,那位天津小孩子的精神,比许多搞“雁过拔毛”的人们,不知高出多少倍。他懂得整个国家都是自己的,何必偏要拔下一根天鹅毛才算是自己的呢?而那位用枪打死天鹅想吃肉的青年,他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说仍旧用的是旧时代想问题的方法。

有的青年人往往觉得讲文明似乎就是低人一头。凭什么我要对人说“对不起”、“谢谢”、“你好”呢?他们觉得似乎只有比别人更凶、更狠,才算神气。其实,当他们不讲道理、不讲礼貌,举起拳头,自以为压倒了别人的时候,他们就把自己归到野蛮,至少是粗野的一类里去了。他们的粗话一出口,在精神上就比别人低了一大截。许多人至今还瞧不起为别人服务的人,认为那是低三下四。可是,一个清洁工,在勤勤恳恳地一扫帚一扫帚地扫马路,比另一个人在随地吐谈,肯定要高尚得多。前者为人们创造清洁和美的环境,后者则散布着污浊和细菌,虽然他也许打扮得很漂亮,却实在不文明。

商朝的领袖汤在他的洗澡盆上刻了九个字的铭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他是借洗澡的机会警惕自己,也要常常洗涤心上的旧污。历史在进步,人们的思想也随着向前发展,而不能停滞不前,更不能向后倒退,才能成为无愧于时代的文明的人。像毛孩那种生理上的返祖现象一样,精神上的倒退甚至“返祖”现象也是有的。这种现象可能会引人注目,但既然是倒退,就绝不是什么值得羡慕的好东西。把回到光屁股的时代称做“解放”、“现代化”,如果不是幼稚,就是热昏。为了不至于上当,很需要明确一下文野之分,懂得只有进步,只有前进,才有文明。                                                  (佚名)

 

[面批作文]

人生最需要掌声

人生最需要掌声。

(从人生需要别人的赞赏的立意角度出发,所确定的标题既简明,又含义隽永。初见这篇文章就给人一种不同凡响、耳目一新之感。)

许多人时常慨叹:知音难求。何为知音,知音难道不是人生中的鼓掌者吗?(反问,强化语气。)

当年,余伯牙轻奏《高山流水》时,钟子期为之高声喝彩,于是钟子期便成了余老先生的知音。高山流水不断,流传着一曲千载称颂的金兰之交的赞歌。然而,水已去,人已亡,断弦有谁听。(散文化的语言,生动、精彩、文气。)人生中的喝彩者走了,生命也就枯萎了。

(注意了语段间的衔接关联,并用一句话串联起来,形成鲜明紧凑、互相照应,最终如复沓的音乐,主旋律的调子萦绕耳间,不绝余响。)

我又想起了一则故事:一个旅游者,在广场边遇到一个街头卖艺人,其琴声悠扬,令人感动,不少行人纷纷向钱罐里丢钱。眨眼功夫钱已装满了罐子,但卖艺人脸上并没有欣喜的表情。

“也许他需要掌声吧。”人群中一个小孩说了一句。(处处扣题。)

旅游者的心被触动了,他抬起手来为之鼓掌。果然,卖艺人那张黯淡瘦削的脸上绽开了笑容,眼睛里还溢出了感激的泪水。

(例举两个“予以喝彩”的例子,说明人生奋斗中掌声的重要作用。陈述事例简明概括,但紧扣“掌声”,目的明确。)

人生最需要掌声。(主题句反复出现,且独立成段,增强气势,强化观点。)

如果说,人生是那开放在四野的花朵,万紫千红,芳香四溢,而掌声则是那阳光雨露,滋润着每一朵花瓣;(花瓣的适用量词是“一片”,“一朵”不当)如果说,人生是那颠簸在海上的航船,乘风破浪,勇往直前,那掌声就是灯塔,引你挂云帆,济沧海。(连用比喻,把掌声比作 “阳光雨露”和 “灯塔”,更为形象地揭示了掌声的作用。“挂云帆,济沧海”是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化用。)同样,没有掌声的演出是可怕的,有谁受得了死一般的寂静;没有掌声的人生是可悲的,有谁愿意在压抑中生存。

让掌声响起来。(句末标点若改成“!”,则能更好的表现出强烈的呼唤语气。)

人生最需要掌声。(首尾呼应,气势贯通。)

 

 

【班门弄斧】

 

1.仿句练习。

(1)原句: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连用两个比喻,论证求知的作用,既增强了议论语言的生动性,又使抽象道理通俗易懂。)

仿句:一本好书就像                                ;读一本好书,好比                                                        ______。

(2)原句:绿,是什么?朱自清说,是碧玉,是鸡蛋清,是少妇的裙幅,是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

仿句:累,是什么?                                               

                                                                  

(3)原句:理想,是什么?流沙河说,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仿句:理想,是什么?                                                

                                                                 

    (4)阅读下面内容,再写一个支撑句,其句式要求与第一个支撑句相同。

事实告诉我们,古今留下了英名的人,总是创造了永存的事业。孔子、司马迁之所以为千秋万代传诵,是因为他们为民族文化宝库添了财富;          

_____                                                        ____。

3.任选一题。

(1)人生的每个阶段,乃至每一步都是美的。选择可能是伟大而又平凡的,过程可能是孤寂而又痛苦的,结局可能是朴素而又平凡的,梦想可能最终一无所获……但它却能擎起你心中的一片蓝天。它们共同谱写了人生壮丽的诗篇。

请以“人生之美”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性文章,要求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思考。

(2)以“有钱就一定幸福吗”为题写一篇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