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橙光游戏魔法时代:构建新型的和谐校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2:16:27

构建新型的和谐校园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

今天,我准备在这里和大家谈谈有关“和谐”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近年来,“和谐”一词成了我国社会发展建设的一个“关键词”。刚结束不久的党的第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胡锦涛总书记也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教育是未来的事业,对于学校来说,“和谐”也是一个重大而永恒的主题。那么,作为一名在校学生,应该如何理解和谐的内涵并实践和谐的理念呢?我认为最紧要的是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第一是人与物的关系,也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中国自古便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天人合一”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道德经》里就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说法。按照古人的看法,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皆由自然所生,天人合一,万物同源,人和自然本不可分,从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确立人和自然亲和相处社会观念。

但是,近现代以来,由于简单的利益追求和人类自身的一些陋习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从大的方面看,人类社会表面上的繁荣进步的背后,自然资源正在迅速减少甚至枯竭,生产生活排放的废弃污染物质已经大大地超过了环境承受力,一些地区洪水、干旱肆虐,沙尘暴频频发威……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处在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或是走向新的更高的和谐状态,或是矛盾迅速激化,大自然的报复可能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从此不再适合人类居住。

从我们身边的小方面看,个人与周围环境也应该和谐相处,在这里我想举两个例子,应该可以帮助大家理解人与自然,特别是我们与我们的校园环境的关系。

第一个事例是: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国庆节后的天安门广场,随处可见的口香糖残迹,显得格外刺眼,40万平方米的天安门广场上竟有60万块口香糖残渣,有的地方不到一平方米的地面上竟有9块口香糖污渍,密密麻麻的斑痕与天安门广场的神圣和庄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第二个事例是:在一些国家的公共场合或旅游名胜,经常会有用中文写成的标语,如“请不要大声喧哗!”“请不要随地吐啖!”“请不要乱扔垃圾!”“不准进入草坪!”等等。为什么在非汉语的国家却有专门用中文写成的警示标语呢?人家回答是,因为有这些行为的大都数是中国的游客。

我不想再对这两件事作出评价,只想引用一位文化学者的话来表明我的观点,他说:“不文明行为也是国耻!”当然,从更深层的角度看,这种人是漠视环境的存在,漠视人与环境的和谐。

其实不要说太远,就在我们当中,就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有些人随地吐痰,从四楼往下吐,飞流直下三千尺;有的人穿着拖鞋进校园,嚓嚓地像鬼子进村。以前,我跟学生作过一个比喻,随地吐痰就像是随地大小便,穿着拖鞋在公共场合到处走就像是一个人穿着内裤目中无人到处游荡。这比喻可能不太合适,当却可以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社会不光只有“我自己”这么一个人,个人的言行得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相和谐。一所学校,光有宽敞明亮的教室和先进的教学设施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我们每一个人的文明言行与之协调,这才是真正的和谐。

第二是人与人的关系。只要有人群,就有人际关系;作为学生,我们的人际关系相对简单,无非是同学间的关系和师生间的关系。

本来,同学关系应该是最为纯洁的关系,是一个人一生所有人际关系中最为美好的一幕;但在我们中间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有些同学总认为同学之间是学习竞争的对手,如果有人向他请教什么问题,明明自己懂了,也故意装不懂,不愿意帮助其他同学。其实既然是同学,就是共同学习,一起进步,你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并不意味着你损失了,反而是你对问题不光理解了而且能把问题讲清楚,在这个过程中你得到的提高和进步是更大的。当然,还有其它一些类似的现象,我们可以独立思考与判断。有关同学关系,我还想借用孔子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要总是担心和埋怨别人对自己的误解和非议,而应该首先提醒自己是否真正理解别人。如果我们大家真正领会、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建立一种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一种团结向上、互相帮助的学习氛围就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困难。总之,和谐的同学关系应该是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待人,诚心与共,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另一颗真诚的心。

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这么说,天底下没有哪个老师是不为学生好的,也没有哪个老师是故意为难学生的。仅从这一点看,老师的无私精神就是值得敬佩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尊师重道的国家。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老师给了我们知识的雨露和思想的启迪,使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幼稚走向成熟,珍惜老师的付出、尊重老师的劳动是学生的重要品质之一。当然,在我们学校,绝大多数的同学对老师的劳动是尊重的。但是,也有个别同学不能尊重老师的劳动,上课与老师作对,抬扛,搅乱课堂秩序;有些同学背后乱评价老师,说三道四,挑拨师生关系;还有些同学,路上碰到老师要么是视而不见,要么是避之唯恐不及,所有这些都不是和谐校园应有的现象……同学们过后可以设身处地地好好思考一下,是不是这样。

第三是个人自身内在心理环境的和谐。

从学习的角度看,内在心理环境的和谐主要表现摆正学习心态的问题。《礼记·大学》有“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心”是基础,只有“心正”了,个人的身心和谐了,才有所谓有“齐家”和“治国、平天下”。如果把这个观点引申到我们的学习上,道理也一样。它至少说明一点,那就是良好的学习心态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前提。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学习跟不上的所谓“差生”,在原来的学习中都有过辉煌,也有相当强烈的学好的愿望,但是由于某一次成绩落后了,心理上承受不了,结果对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成绩因而不断下降,破罐子破摔。特别是像我们学校的学生,可以说,能够考入我们校的学生本来就是厉害的角色,可是偶尔一次的挫折,某一次考试的失败就让你一蹶不振,实在是很可惜。这都是没有摆正学习的心态,内心不和谐的表现。

从另外一个层面看,内在心理环境的和谐也表现在日常的个人修养和为人处世上。《礼记·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话的意思是要求我们的想法表现要合乎法度,要表里如一。但是在我们当中,还存在不少的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的现象。有些同学甚至公开撒谎,在校园里,随便问一个穿拖鞋的同学为什么穿拖鞋,得到的回答百分一百是“脚痛”,随便问一个上课期间走出教室的同学,得到的回答也百分百是“上厕所”,虽然我们无法肯定是不是真的“脚痛”了,或者真的去上厕所了,但大家心里明白,应该不会都是真的吧……古人在个人修养上强调“慎独”,就是要特别注意一个人独处时的思想和言行,而如果在大庭广众之下尚且如此,“独处”的时候的情形我们就难以描绘了。当然,我们也不要认为,个人的思想别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中国有很多名言都在提醒我们要注意端正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应该言行一致,如“举头三尺有神明”、“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平时去深入思考……

总之,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健全而和谐的心态,并能正确处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与校园环境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就将拥有一个更为和谐的校园。

同学们,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的最佳状态,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是和谐让世界有规律地发展,是和谐让你我和睦相处,也是和谐,让学校教学有序有效,让校园生活荡漾着惬意与舒适。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构建新型的和谐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