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语音读字软件:何时再有宋教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2:31:01
何时再有宋教仁?读《血祭共和——追记宋教仁》作者:李云飞来源:作者赐稿来源日期:2011-9-3本站发布时间:2011-9-3 19:28:13阅读量:997次

  罗永常同志的长篇传记文学《血祭共和——追记宋教仁》于2011年4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后,立刻就赠送我一部。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于昨天(8月6日)才开始看。但拿起来一看,就被吸引住而不想再做别的事情。可以说,这部书无论是结构的安排,人物的刻画,语言的运用都可堪称精品(我将另文论述)。但看完后,最使我难忘的是这部书的思想内容,是宋教仁和其他的革命党人的英雄事迹。对照着今天的一些现状,我禁不住要问:我们何时再有宋教仁?

  一,何时再有人像宋教仁那样能从小就具有崇高的理想?

  宋教仁,字得尊,号遁初,别号渔父(实为渔夫,后以讹传讹干脆为渔父),于1882年出生于湖南省桃源县仙瑞乡上坊村(今漳江镇渔父村)一个世代书香之家。宋教仁的始祖于明嘉靖年间由江西省丰城县迁来桃源,最初“以耕商其家”,到第三代“始命其子侄习儒”。

  到宋教仁这一代,已是宋家到湖南的第十五代。对于清王朝来说,则面临着更加严酷的民族危机。国亡家破的特定时期,西风东渐的社会环境,造就了宋教仁这样的中国第一代现代知识分子。这代知识分子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都是强烈的民族主义者和反帝国主义者。因而他从小就忧国忧民,立志报国,对腐朽的清王朝嫉恶如仇,势不两立。

  16岁那年,宋教仁由父母作主,媒妁之言,聚了一个比他大4岁的方姓大户人家的女儿为妻。新婚燕尔,他与妻子“过门”去拜望岳父岳母。岳父请一帮乡绅作陪。岳父与乡绅大谈皇恩浩荡,宋教仁立即质问:“当今灾荒连年,国有豺狼当道,列强横行于国土之上。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汉种快灭,国家即亡。不知皇恩如何浩荡?”宋教仁接着说:“我们齐心协力,满清皇帝是可以赶跑的。”乡绅劝道:“方家姑爷莫被异端邪说迷惑,误了前程。”宋教仁反驳:“误了个人前程事小、误了国家前程事大。”因话不投机,被岳父“请”出家门。

  1902年,宋教仁投考文普学堂,作文题是《汉武帝论》。宋教仁写道:“武帝经营西域,扩充领土,奠定了大汉基础,其功远在高祖之上……如今……暗无天日……当不惜杀一人(指那拉氏),以安万世之天下”。

  1904年,日俄战争在我国东北境内爆发,无数同胞死于他们的枪炮之下。宋教仁悲愤万分,写下“要当愤慨煮黄海,手挽倭头入汉关”的诗句。

  二,何时再有人像宋教仁那样能抵制得住不正当的诱惑?

  凡是人,都具有欲望。而人的欲望主要有生存欲、性欲、权力欲和贪物欲等四种。宋教仁能正确对待生存欲和性欲,能抵制得住权力欲和贪物欲的诱惑。宋教仁的这番作为,简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03年,由黄兴、宋教仁领导的华兴会起义失败,宋教仁不得不流亡日本。在日本,宋教仁遇到了他的红颜知己日本姑娘千代歌子。但凡男人,都很难经受起女色的诱惑,因而自古就有“英雄难过美人关”之说。千代歌子不仅人美心美,而且能帮助宋教仁的事业发展,对宋教仁一片痴心。如果按当时的习俗和宋教仁的实际情况:妻子比自己年龄大且长年不在身边,以及其他革命党人的作派,如孙中山家中有妻1891年另聚陈翠芬为妾,1901年又聚一日本姑娘大月薰为妻,因而宋教仁完全可以再聚千代歌子为妻,宋教仁也的确心动。但,宋教仁一想到在家庭中为他孝敬母亲、抚养幼儿的妻子,与她离异于心不忍;将千代歌子纳为妾又觉得对不住她,更加重要的是,不能使另外一个对自己也是真心爱他的女子再跟着自己受苦受难,因而毅然斩断情丝。

  1912年,宋教仁成为民国政府的农林总长,依然孤身一人赴任。袁世

  凯为了拉扰宋教仁,亲自出马,将他的所谓干女儿嫁给宋教仁。这是一次

  赤裸裸的女色诱惑,且伴有权力的诱惑,但最后还是遭到宋教仁的拒绝。

  1907年,宋教仁为保卫国土不被日本人占领,开始搜集大量史证,写成《间岛问题》一书。日方得知后,愿出高价收购,遭宋教仁拒绝。

  1909年,在中日关于领土争议谈判中是《间岛问题》一书使中方获胜。在满清王朝统治中国的269年间,就领土归属争议谈判达数十次,这是唯一取胜的一次。满清王朝便赏给他四品京堂(最低相当于现在的厅局级官员),请他回国做官,被宋教仁断然拒绝,并把朝庭的赏金全都分给那些交不起学费的留学生。他感慨道:“吾著此书,是为保吾国一块土,并非为个人赚几文钱”。

  1912年8月,在宋教仁的倡议和组织下,中国国民党成立,宋教仁被推举为代理理事长。这年冬天,袁世凯派国务秘书洪述祖给宋教仁送来三十万元大洋,以拉拢宋教仁。宋教仁委婉退掉。

  能够正确处理情欲,能够抵制得住贪物欲和权力欲的人,并不意味着也能够抵制得住生命欲的诱惑。可以说,任何人都知道人的一生只有一次,因而不珍惜自己的生命的人几乎没有,宋教仁同样珍惜生命。但当一个人的生命与他的信仰或者理想不一致时,是先要生命还是先要信仰呢?这是真英雄还是假英雄的试金石。

  可以说,有的人或许能够抵制住一些其它的欲望的诱惑,但很难抵制住生命的诱惑。于是,有的人在理想或者信仰面前当了叛徒。但宋教仁不然。

  不仅宋教仁不然,其他绝多数革命党人也不然。为了推翻帝制,宋教仁与其他革命党人,都是为了信仰或者说为了理想抱着必死的决心,一次又一次地发动起义。

  1913年,国民党在大选中获胜。袁世凯一方面假惺惺邀请宋教仁赴京

  共商国是,一方面紧锣密鼓的在暗中策划杀害宋教仁。对袁世凯的阴谋活动,宋教仁并非没有察觉,但他为了理想,为了信仰,依然义无反顾、大义凛然。他说:“在这紧要关头,仁生有生的必要,死有死的道理。如若老贼对仁真的下毒手,也足以激励同仁奋斗,缩短老贼的政治寿命。为四万万同胞献出一颗头颅无所惜矣!”

  三,也是更加重要的是,何时再有人像宋教仁那样能为宪政献身?

  辛亥首义迅即百年,如何评价辛亥革命有人认为仍无定论。这话或许是对的,因为在以往我们的教科书中认为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只有1921年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就遭到一些人的反对。这话也不对,因为无论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都认为辛亥革命的意义是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帝制,实际上是家族制。从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政治体制就由家族制转向了共和制或者说政党制。

  对于政党制,世界上一直有两种制度存在,一种是多党制,一种是一党制。但,无论是实行多党制还是实行一党制,都必须要对权力制衡,因而在当时围绕着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就有了两种主张。用迟云飞先生的话说:“一种是希望建立强有力的政府,由一个强权人物领导国家,说穿了就是需要一个独裁者———袁世凯就是这个想法,北洋军人和当时的立宪派甚至包括梁启超都是这个想法,孙中山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这个想法。但宋教仁代表了另一种思路,他提出要在中国建立民主、法制政治,用西方式的政党政治、两党轮替来管理国家。从南京临时政府开始他就一直坚持要实现民主宪政。这个制度的前提是社会要充分法制化,特别是社会的精英、知识阶层要习惯法制、尊崇民主。”(见《宋教仁的失败在于民国精英缺乏民主观念》)

  宋教仁的这种主张尽管在《血祭共和——追记宋教仁》一书没有做过

  多的描写,但我仍然从书中看到了一些。

  一是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宋教仁起草的《鄂州约法》。《鄂州约

  法》共有七章十六条。约法宣布:人民一律平等,享有言论、集会、结社、

  自由通讯、信教、居住、保有财产、自由营业等权利;有人身、住宅不受侵犯、非依法律不得逮捕、不得搜查的权利;人民享有任官、考试、选举及被选举之权利,还规定了人民有纳税、当兵之义务等。

  其实,在《鄂州约法》里面还规定了三权分立的形式,比如说湖北的都督,要受到省议会和法院的制约。如果放大到全国,就是总统要受到议会和法院的制约。可惜,书中没有交代,只用短短一句叙述:“这部以三权分立为原则,贯穿着自由民主精神的《鄂州约法》是在战火纷飞中仓促草拟的”。如果不了解《鄂州约法》的人,对这句突然横来的话还有些莫名其妙。

  二是宋教仁1913年3月在汉口的讲演:“民国虽然建立,而阻碍我们进步的恶势力还整个存在,我们为了建设新的国家,就非继续奋斗不可。以前,我们是革命党,现在我们是革命的政党;以前,是旧的破坏时期,现在,是新的建设时期;以前,对于敌人,是拿出铁血精神同他们战斗,现在,对于政党,是拿出政治的见解同他们争夺。我们此时,虽然没有掌握着治理军队与国家的权力,但是我们党是站在民众方面的。中华民国的政权属于民众……世界上的民主国家,政治的权威是集中于国会的,在国会里面,能够占得绝大多数席位的党,才是有政治权威的党。……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在国会中获得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一个民主富强的大国。退而在野,也可以严密地监督政府,使其有所惮而不敢妄为;应该为的,也使他们有所惮而不敢不为。”

  《鄂州约法》是中国的第一个带有宪法性质的文件,它破天荒地以根

  本大法的形式,否定了中国延续了几千年度的封建专制制度,体现了自由

  平等的民主精神,描绘了共和国方案的具体蓝图。

  汉口的讲演,宣示了权力要受监督的思想,同时描绘了如何监督政府

  的蓝图,实际上是对《鄂州约法》的一些条文的具体阐述,这同样是破天

  荒的。

  看完《血祭共和——追记宋教仁》后,我更加清楚地或者形象化地感觉到宋教仁是中国议会制度的积极倡导者和政党政治的积极实践者,他一直梦想在中国建立国家权力受到约束和能够公正行使政府权力的宪政制度,并为此竭尽全力。即使在弥留之际,他明知被刺绝非私仇,可是还发电报给暗杀阴谋的授意者袁世凯,希望他:“开诚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俾国会得确定不拔之宪法”。

  这封电报,成为一个纯真的民主主义战士的点睛之笔,我在为他英年早逝(31岁)而心痛之余油然生出无限的敬意。孙中山因此挽宋教仁:“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写于2011年8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