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莱雅价格: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3:09:37
必修二专题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每课名题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8小题,共0分)
1.(2011年1月绍兴市高三期末质检17题)“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不能反映(    )
时期
所送嫁妆
20世纪80年代
被褥、“红包袱”、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机
20世纪90年代
被褥、“红包袱”、高档组合家具、影碟机、彩电、冰箱、摩托车
A.这一民俗保留了传统特色             B.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接受
C.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       D.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
2.(2011年1月常德市质检11题)《申报》上有这样一则征婚启事:“一、面貌端庄,中等身材;二、学不在博而在有专长;三、高尚的人格;四、身体壮康,精神饱满;五、对于女子情爱,专而不滥,诚而不欺;六、经济有相当的独立;”征婚启事中的这些内容主要说明当时(  )
A.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B.出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潮
C.婚姻风俗获得彻底改革                 D.勇于争取自己的择偶权利
3.(2011年5月湖州二模18题)1912年1月1日,《民立报》以《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为题发表文章,作者将传统的“匹夫”巧妙了换成“匹妇”,所要表达的思想应包括
①女性要处于社会主导地位        ②男女平等的观念
③女性应参与政治生活            ④救国必须要依靠女性
A.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②④
4.(2011年3月江苏四市一模8题)“文明婚礼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得男女之同意,以监督自由。”这里的“文明婚姻” (    )
A.彻底冲破了传统婚姻的束缚       B.表现出新旧杂陈的某些特征
C.体现出契约性的原则             D.采用了简单化的形式
5.(2011年5月徐州市三模12题)下表是对上海、哈尔滨两地居民择偶标准的调查统计,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
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    单位:%
项目
年代
1948—1966
1967—1976
1977—1986
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26.6
28.8
12.66
15.6
本人成份、政治面貌
30.5
23.5
15.5
13.9
学历
10.6
11.7
12.6
25.3
A.计划经济时代更注重家庭出身和本人政治面貌
B.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注重个人能力和文化水平
C.婚姻观念很大成程度上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
D.新中国成立后西方思想文化深深影响婚姻习俗
6.(2011年山东烟台一模20题)20世纪初,中国某征婚广告写道:“(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下列对材料评述正确的是(    )
A.强调女子“不缠足”说明当时封建制度已被推翻
B.提出夫妇“可离婚”说明妇女解放潮流已经兴起
C.强调女性“须识字”说明当时掀起扫盲运动
D.提出“女可再嫁”说明新文化运动已经爆发
7.(2011年江苏高考9题)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①平等性            ②广泛性            ③继承性            ④深刻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8.(2011年沈阳教学质量检测第7题)清《漱华随笔》中记载我国某民族婚俗如下:男家宗族亲友及新婿,共往女家问名。由年长者致辞,谓:“某家男某虽不肖,今已及冠,应聘妇以为继续计。闻尊室女,颇贤淑著令名,愿聘主中馈,以光敝族。”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文明影响下的中国婚俗已发生质变
B.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已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C.中国婚俗仍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
D.政治运动对婚姻习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9.(2011年1月南京模拟5题)民国时期,皖南徽州地区“书报之传递不易也,而新闻绝少……货物之输运不便也,出者停滞,入者价贵”。江南铁路通车后,“一般民众往日之穿土布者,今日多改为洋布;往日之用自制器具者,今日多改为舶来品……徽州,已变成了都市,徽州人一向守旧的思想,也因而起了划时代的变化。”上述材料说明铁路使徽州(    )
①商品价格日渐下降   ②市场上洋货流行
③思想观念逐步解放   ④生活习惯日趋文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2011年5月太原市二模28题)据李景汉《北平郊外乡村生活》记载:1930年对北京地区所作的调查发现,京郊一个村子里,已婚117名妇女中缠足者仍有31人,占27%,男子中带发辫者尚占十分之一,并仍以“没辫子不好看”和“带惯了”等理由拒绝剪辫。这一现象表明
A.传统陋习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
B.人们的审美观念呈现出多样化
C.当时北京地区社会风气较为自由
D.辛亥革命在农村地区的影响有限
11.(2011年1月汕尾市高三调研7题)下表所列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哪一组最具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征(    )
组号
流行服饰
流行语
阅读
文娱形式
A
列宁装
最可爱的人
苏联小说
扭秧歌
B
唐装
时间就是金钱
古典文学
看电视剧
C
军装
破四旧
毛选
学唱样板戏
D
中山装
上网
时装杂志
跳交谊舞
12.(2011年5月厦门市质检19题)1908年,上海《图画日报》上刊载了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位乡下私塾先生前往城里的新式学校任教,把电灯当作鬼火,吓得彻夜未眠;讲解新教材的课文时牵强附会地把孟德斯鸠当作曹操(字孟德)。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A.上海已成为国际大都市           B.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传入中国
C.启蒙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         D.西式教育取代了中国的私塾教育
13.(2011年4月南通市调研7题)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
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
C.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
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
14.(2011年1月南通市一模8题)1900年蔡元培在“征婚启事”中提出:第一,对方不缠足;第二,对方应识字读书、通文墨;第三,一夫一妻,自己不娶妾;第四,丈夫先死,妻子可以改嫁;第五,夫妻意见不合可以离婚。这说明(    )
A.废止缠足已经成为社会时尚          B.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影响深远
C.传统婚姻观念受到新的挑战          D.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已动摇
15.(2011年5月福建四地六校考前模拟21题)上海竹枝词中有云:“清晨相见谷(好)猫迎(晨),好度由途叙阔情。若不从中肆鬼汁(赚钱),如何密四叫先生。”出现这样的表达方式是(   )
A.自然地理决定的 B.传统文化导致
C.中西交融的结果 D.外国侵略的体现
16.(2011年1月苏北四市期末12题)《申报》曾刊登如下公告:“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20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该公告颁布的时代背景是(    )
A.维新派倡导变革社会习俗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C.新文化运动兴起                    D.五四运动解放人们思想
17.(2011年4月嘉兴二模19题)图是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所设计的服装。此后几十年,它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当时中山装大为流行的原因不包括(    )

A.它广泛吸收了欧美服饰的优点
B.孙中山个人崇高的政治威望
C.它让人“见其服而知贵贱”
D.它表达了国人对民主共和的崇尚
18.(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7题)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19.(2011年5月莆田市质检17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女性“足的革命”推动了“鞋的革命”,妇女不再以穿自己纳的鞋为满足,喜欢穿花样繁多、美观大方的欧式鞋。下图是民国时期非常流行的一款国产欧式女鞋广告。以下对民国时期国产“欧式”女鞋流行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西方文明的冲击                      B.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化
C.西方生活观念在国人中普遍确立        D.“抵制洋货、倡用国货”运动的推动
20.(2011年3月台州市调研15题)右图是1913年章太炎在报纸上刊登的征婚广告,该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    )

A.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依旧带有浓厚的保守思想
B.征婚成为当时社会主要的求偶方式,社会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C.婚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1.(2011年5月聊城市二模11题)1872年《申报》报道:“上海地方妇女之蹀躞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或遇相识之人,欢然道故,寒喧笑语,视为固然。若行所无事者,甚至茶轩酒肆,杯酒谈心,握手无罚……日甚一日,奠能禁止。”对该报道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传统道德礼教受到冲击 ②妇女解放思潮悄然兴起
③女子逐渐融入都市新生活 ④辛亥革命推动社会生活变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2.(2011年3月淄博市一模11题)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剧摄制于19世纪末              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C.民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 D.世界电影开始进入有声时代
23.(2011年1月杭州市质检8题)“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礼堂所备证书,由证婚人宣读,介绍人、证婚人、男女宾代表皆有颂词,亦有由主婚人宣读训词,来宾唱文明结婚歌者。”材料能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中西合壁,土洋并存成为此时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B.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C.民国政府倡导旧式婚礼的稳定性
D.新文化运动已经蓬勃开展
24.(2011年1月烟台市高三期末调研19题)下表所列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哪一组最具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征(    )
组号
流行语
流行服饰
文娱形式
阅读
A
最可爱的人
列宁装
扭秧歌
苏联小说
B
时间就是金钱
唐装
看电视剧
古典文学
C
破四旧
军装
学唱样板戏
毛选
D
上网
中山装
跳交谊舞
时装杂志
25.(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6题)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A.1998--1900年        B.1901--1911年
C.1912--1927年        D.1928--1937年
26.(2011年3月肇庆市一模16题)1871年12月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某记者在广州的一篇游记,描写广州“宽阔的珠江、清式和西式的阁楼、宝塔、博物馆、清真寺、大厦、仓库、商铀等等,这些建筑物看上去并没有分成街道,而是毫不间断地紧紧挨在一起。远处可见英国领事馆的小教堂,上面有钟楼和高高的十字架。”下列关于当时广州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广州是唯一的对外开放城市         B.广州传统的商品经济已经瓦解
C.广州是中西合璧的对外开放城市     D.西方文化的传播导致传统文化已消失
27.(2011年4月江西重点中学质检30题)《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1950年以后,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好莱坞的电影受到批判,后来遭到禁演,苏联和中国的电影取而代之;西方人的服装和西服受到批判,旗袍和其他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中国服饰也遭到了批判;开始流行中国式的服饰,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中山服、解放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的毛式短上衣。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建国初期社会物资比较匮乏                 B.受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C.冷战与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                 D.受苏联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28.(2011年3月蚌埠市质检17题)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征:如唐之“丰满华丽”,宋之“理性美”,民国的“中西合璧”,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多姿多彩”。这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
A.“百家争鸣”、商业繁华、政治民主、经济全球化
B.富强开放、理学盛行、民主共和、经济全球化
C.“百家争鸣”、理学盛行、新思想萌发、百花齐放
D.富强开放、民族融合、中体两用、百花齐放
29.(2011年3月泰安市一模13题)下表所列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哪一组最具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征

30.(2011年3月济宁市质检22题)观察下图,图片内容反映出当时我国(    )

A.物质供应较为紧张                 B.与苏联的关系更为密切
C.女性缺乏审美情趣                 D.社会生活带有政治色彩
31.(2011年4月吉安二模29题)右图为南京金陵女子大学1919届毕业生在1935年20周年校庆时的合影。这反映了(    )

A.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没有改变
B.中国妇女的地位在逐步提高
C.中国已经实现了男女平等
D.妇女受教育的状况已经与男子相同
32.(2011年3月濮阳市一模13题)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料说明当时(    )
A.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 B.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
C.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        D.西餐已由通商口岸进人内地
33.(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6题)图5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
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4.(2011年5月河南平顶山调研30题)在汉语中,外来事物名称常加有夷、胡、番、西、洋等字,以上诸字中“洋”字出现最晚,但其构成的词语却是最多,鼎盛时期有400多个。如“洋布”、“洋钉”、“洋楼”,“洋车”等,可是到了后来,数量急剧下降。以下关于“洋”组词的兴衰分析不当的是(    )
A.其兴反映了天朝上国心态变为正视西方文明
B.其兴反映了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影响渐深
C.其衰与盲目自大、盲目排外心理有关
D.其衰既由于政治原因,也由于中国日益走向近代化
35.(2011年4月浙江上虞调研15题)阅读“张一元”企业大事年表(部分),以下结论相符合史实的是(    )
时间
事件
1900年
安徽人张文卿于北京花市创办张玉元茶庄
1906年
在前门大栅栏开办第二家茶店,始称“张一元”
1930—40年代
开始利用电台、电影等手段进行广告宣传
①企业创办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清政府放松了“民间办厂”的限制
②在第二家茶店开业初期,经常有穿着改良的旗袍的女子和穿着西服的男子出入茶店
③二十年代开始中国人自办的电台与商业活动密切相关,非常重视广告播报
④“张一元”企业还可以通过商情类报刊进行广告宣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36.(2011年3月蚌埠市质检9题)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大众传媒的变迁
C.民主政治的发展                 D.思想领域的变化
37.(2011年1月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期末12题)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    )

①欧风美雨的影响 ②社会变革的推动 ③服饰质地的不同 ④服装款式的差异
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38.(2011年5月烟台市三模12题)下表摘自《格致汇编·互相问答》。对清末民初社会生活习俗中出现的新现象,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序号
提问人
籍贯
提问内容
回答要点
27
某君
广州
请问照相新法
详细介绍
43
某君
烟台
西人饮苦酒(啤酒),言能补身,不知用何料何法制成,能否多饮?
发表专文详细介绍
135
友人
上海
美国近有人以电线传声,数十里之远都能闻知何人言语,此事甚奇而不可解,何理?中国人能造否?
传声电器,新发明不久之方法,介绍原理
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          ②旧的社会陋习已经彻底革除
③日常生活科学知识逐步为国人所认识        ④沿海城市居民生活崇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9.(2011年4月湛江二模17题)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斗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该材料说明了(    )
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    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
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40.(2011年2月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联考25题)成语“衣冠禽兽”常用来指道德败坏的人,说他们徒有人的外表,行为却如同禽兽。其实它的原意并非如此。衣冠作为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重视,在衣服上绣以飞“禽”走“兽”的区别,文官从一品至九品为:鹤、锦鹤、孔雀、雁、白鹇……武官从一品至九品为:麒麟、狮、豹、虎、熊……上述服饰的功能是(    )
A.御寒功能     B.标识功能  C.装饰功能   D.遮羞功能
41.(2011年江苏高考7题)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2.(2011年1月龙岩市高三质检19题)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这主要反映当时中国(    )
A.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 B.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C.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D.改革开放改变着社会面貌
43.(2011年3月湖南高三十二校联考7题)戊戌变法期间,有人作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反清革命   B.易服、废止缠足  C.全盘西化   D.倡导婚姻自由
44.(2011年1月合肥市高三质检6题)下图是中国不同时期的服饰,可见服饰变化(    )

A.表明人们的等级观念日趋淡漠       B.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C.反映不同阶层和职业贵贱有别       D.展示中国服饰由开放到保守
45.(2011年3月广州市一模17题)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泥塑金身,三寸金莲。民国成立以后,朝拜者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为娘娘祝寿。这主要表明(    )
A.尊孔复古思想开始盛行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D.废止妇女缠足得到认可
46.(2011年3月莆田市质检9题)下列诗词中,能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风尚的是(    )
A.簷前新叶覆残花,席上余杯对早茶      B.西域移来不夜城,自来火较月光明
C.雪亮玻璃窗洞圆,香花爆竹霸王鞭      D.空巷无人尽出嬉,烛光过似放灯时
47.(2011年3月汕头市一模17题)我国休闲活动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休闲方式,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民国时期:戏曲、逛游艺场、电影、集邮、聚赌、茶馆
B.新中国初:卡拉OK、蹦迪、健身、泡吧、电视、收藏、旅游、探险
C.文革时期:体育、交谊舞、集邮、电影、样板戏、喝咖啡
D.改革开放后:看样板戏、唱语录歌、跳忠字舞
48.(2011年4月天津河西区一模6题)某历史文献有如下记载:“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帽店日夜赶制帽子,仍然供不应求。”这种情形最早应该出现在(    )
A.戊戌变法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                     D.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49.(2011年4月宁波二模17题)周启多是宁波籍抗日航空烈士,1914年农历二月出生于镇海一个大户人家,1925年随父母到天津居住,同年考入南开中学。1936年,报考了南京空军军官学校。“七七事变”后随军内迁到云南,1940年元旦,他在驱逐日机时牺牲。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活动中他不可能经历的是(    )
A.在宁波时穿长袍马褂                    B.在天津时坐有轨电车上学
C.在南京时吃到淮扬菜                    D.在昆明的广播中得知张自忠殉国
50.(2011年3月深圳市一模18题)《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此后,各省纷纷效法。这说明(    )
A.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      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
C.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
51.(2011年4月天津五校联考4题) 1913 年1月, 《大公报》有文章描述当时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的现象:“于是有所谓女子北伐军, 女子敢死队, 有所谓女子同盟会, 女子参政团, 女子自由党。” 这旷种现象反映了(    )
A. 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 B. 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
C. 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 D. 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
52.(2011年4月琼海市模拟14题)下图显示的是20世纪60年代青年人身着绿军装的形象。绿军装在当时得以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观念          B.审美情趣        C.生活水平          D.国际潮流
53.(2011年1月温州八校期末联考12题)服装凝聚着时代的色彩,中国军服也不例外。以下是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不同时期的服装,请按顺序排列(    )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54.(2011年1月新疆高三诊断12题)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正确表明作者观点的是(    )
A.外来侵略引起服饰变化                B.中国人不适宜着西装
C.传统服饰仍有生命力                  D.中国服饰西方化
55.(2011年3月济宁市质检14题)1913年著名学问家章太炎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条件是:以湖北籍女子为限;须文理清顺;大家闺秀;要不沾染学堂中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该广告反映出当时的中国社会(    )
A.传统的道德观念被抛弃             B.西方道德观念占据主导地位
C.新旧社会风俗并行于世             D.出现了男女平等的发展趋向
56.(2011年4月天津市宝坻区一模7题)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是(    )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②③④
57.(2011年4月湘潭市二模12题)《申报》上有这样一则征婚启事:“一、面貌端庄,中等身材;二、学不在博而在有专长;三、高尚的人格;四、身体壮康,精神饱满;五、对于女子情爱,专而不滥,诚而不欺;六、经济有相当的独立;”征婚启事中的这些内容主要说明当时(    )
A.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B.出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潮
C.婚姻风俗获得彻底改革             D.勇于争取自己的择偶权利
58.(2011年3月湖南十校联考7题)“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其人辄顾影自怜,私心窃喜,贫贱者亦步趋恐后。”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女性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B.外来文化被广泛接受
C.近代社会发生剧烈变革 D.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0分)
59.(2011年3月濮阳市一模28题)(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同年代的择偶标准差异     单位:%
选择项目
择偶年代
1948—1966
1967—1976
1977—1986
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26.6
28.8
12.65
15.6
本人成分、政治面貌
30.5
23.5
15.5
13.9
学历
10.6
11.7
12.6
25.3
样本资料来自1996年在上海、哈尔滨对(55岁以下的已婚士性及其配偶为调查对象(共3200名)的入户访问
——徐安琪:《择偶标准: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
材料二: “解放前结婚要办嫁妆、坐花轿、请吹鼓手,这在新中国都被当成是封建迷信的资本主义的旧观念、旧风俗,要破除,要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思想、新风俗。早在50年代,大摆结婚宴席被批评为浪费、不经济。……1964年后人们继续提倡简单节约的婚礼,用新的结婚仪式取代旧的习俗,新娘不再用轿子迎娶,也不再穿红色的嫁衣,亲威、朋友,同事参加的茶聚取代了婚宴,在茶会上生产队的干部讲话,新郎、新娘讲述相互结识的经过。新郎新娘不是在‘天地桌’前,而是在毛主席像前向父母、亲威朋友鞠躬行礼。”
——罗梅君(德):《北京的生育婚姻和丧葬》
(1)概括材料一中择偶标准变化的趋势(4分)
(2)材料二中婚姻习俗在解放前后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2分)依据材料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2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如何认识上述择偶标准和婚姻习俗变迁所产生的积极作用。(4分)
60.(2011年4月杭州质检38题)(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4月28日)、《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民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1)上述两则材料表明《申报》对民主革命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材料二中把“中华民国”改为“中华民民”的用意是什么?(2分)学者们认为《申报》的祝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时代要求,当时的时代要求是什么?(2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要求?(2分)
材料三  ……一百年前,中国饱受列强欺凌,几乎亡国,国父领导革命,推翻满清,建立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向人民许下富强的承诺。一百年前,中国历史只有朝代的更替,人民不能当家做主。“中华民国”的建立,向人民许下民主的承诺。一百年前,中国社会贫富悬殊,文盲遍地。“中华民国”的建立,向人民许下均富与教育的承诺。
——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纪念辛亥革命九十九周年讲话》
(2)马英九在讲话中称“中华民国”的成立对人民许下一系列承诺,请结合史实概括指出孙中山一生是如何实践这些承诺的?(8分)
材料四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纷纷下令剪辫子,形成一股强大的剪辫运动的社会潮流,被人们称为“辫子革命”。……到1917年,“民国成立,于今六载,南方人民久已将辫发剪除净绝,间有垂乘拖豚尾者,亦千百人中之一、二耳。”
——摘自《孙中山与中国社会的变迁》
(辛亥革命后)社会风俗和人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
“老爷”、“大人”,不许府属官员坐轿。男人剪了辫子,女人裹脚大大减少。吸食鸦片不再被认为是一种体面的事。……
——摘自《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人教版教科书
(3)根据材料四,简要说明“剪辫运动”的实质。(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辛亥革命要采取剪辫子、改称呼、禁缠足等移风易俗的措施?(4分)
材料五  皇帝………加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
——金冲及《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
(4)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后“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是怎样“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的?(4分)
61.(2011年1月清远市一模38题)(28分)妇女服饰、地位的变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风气的折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朝时期,服饰样式多变,色彩绚丽,穿着比较开放,这才有了“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的佳句。
材料二:妇女的地位因为经济的关系而有相当大的变化。科技本身已改变并大大增加了妇女就业赚取工资的空间。……最惊人的变化首推出现了许多以女性为主要从业人员的职业:商店和办公室中的职业。……在1914年以前的几十年间,妇女的地位和希望无疑有惊人的陡变。这个情形最明显的征兆是女子中学教育不寻常的扩展。在法国,我们所讨论的这个时期,女子公立中学,由1880年的一所也没有,增加到1913年的138所。
——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
材料三:清末民初,近代中国第一部论述妇女问题的专著《女界钟》将婚姻自由与自追求由平等的革命要求结合起来,认为“曾是区区婚姻之自由而不能夺,而乃对万象以言革命,吾知其必无成”。……所以,在清末。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高涨,婚姻变革的浪潮汹涌而起。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当代中外女性服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服饰的特点?(3分)结合史实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这些特点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妇女的地位发生变化的表现?并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变化的原因?(不得摘抄原文)(7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当代中外女性服饰的特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原因?(4分)
62.(2011年1月三明市期末质检26题)(10分)妇女地位的变化折射出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风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男子是家长,掌握着家政大权,不允许妇女分割。统治者极力提倡所谓“别内外”、“勿听妇言”,来实现他们的目的。“别内外”,是保守妇女“贞操”的手段和伦理。……康熙时即墨杨姓家族《家法》规定:“异姓卑幼,妇人不许辄见。小姑之夫不见,侄婿非大事不见,趟侄婿大事亦不见”。
——摘自冯尔康《清代的婚姻制度与妇女的社会地位论述》
材料二  神州女界共和协济社上书孙中山……她们说:“某等窃思共和国既建设矣,国内必无不平等之人,男女平权,无俟辞费。此番改革,女子幸能克尽天职。或奔走呼号,捐募饷粮;或冒枪烟弹雨,救护军士;或创立报章,发挥共和,鼓吹民气;或投笔从戎,慷慨杀敌。莫不血诚奋涌,视死如归,侠肠毅力,奚让须眉?……际兹宪法将定,国会未集,敢代表全国女界,专诚请愿,气赐赞成,于参议院存案,俾国会决议时,为女界预留旁听及参政一席。数载后女子之政治知识既具,资格已备,乃可实行。”
——摘自1912年3月4日《时报》
材料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废除束缚妇女的封建制度。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教育的、社会的生活各方面,均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实行男女婚姻自由。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地区
北京代表团
天津代表团
河北代表团
福建代表团
妇女代表(人)
15
10
27
15
实有代表(人)
61
45
120
60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妇女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3分)
(2)概括材料二中“神州女界共和协济社”的政治要求及其理由。(3分)
(3)据材料三、四,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妇女地位发生的变化。(2分)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妇女地位的变化折射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2分)
63.(2011年5月三明市质检38题)(3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顺治二年(1645年),清廷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强迫各族人民改满服。……清政权还严厉禁止私藏明朝衣冠,不少人因为私藏“方巾”等明代服饰而被清政府扣上大逆罪名而遇害。……就这样,“剃发易服”政策的执行与清王朝相始相终,一直延续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为止。
——摘自百度百科名片之《剃发易服》
材料二  太平天国鄙视清代衣冠,开始起义时穿着传统服装打仗,而将清代官服“随地抛弃”,“往来践踏”。……当时除天王可袍上绣龙以外,其他高级官员须根据场合而定,低级官员则绝对不着龙袍,但缀有龙纹的朝帽却是大多数官员的首服。其他规定多来自《周礼》,以五行四神来确定背心图案、服装以及缘边的颜色。
——摘自庄华峰等著《中国社会生活史》
材料三  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宋恕等人认为:“盖欲化除文武满汉之域,必自更官制始;欲通君、臣、官、民之气,必自设议院始;欲兴兵、农、礼、乐之学,必自改试令始。三始之前,尚有一始,则曰: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其原由为:“盖耳目不新,则精神不振,主持不彰,则趋慕不一”。康有为有鉴于“今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故“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摘自刘力《衣冠之制的解体:中国传统服饰的近代化》
材料四  1912年1月12日,《大公报》上登文《易服以保存国货为要义》,它说:“易服不易料。……我国人民半恃丝绸以为生活存也,安可弃其料而不用哉?”……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给上海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复函中说:“礼服在所必更,常服听民自便,此为一定办法,可无疑虑。但人民屈服于专制淫威之下,疾首痛心,故乘此时机,欲尽去其旧染之污习。去辫之后,亟于易服,又急切不能得一适当之服式以需应之,于是争购呢绒,竟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极其流弊,诚有如来书所云者。”
——摘自《论辛亥革命前后的服饰改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清初“剃发易服”政策的特点,并指出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9分)
(2)据材料二评价太平天国的服饰变化。(6分)
(3)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改易服饰”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8分)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的“易服”改革带来了什么影响?(8分)
(5)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清初至民国初年“易服”的认识。(6分)
64.(2011年5月潍坊市二模27题)(25分)时代不同,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奢则不孙(恭逊),俭则固(寒酸)。与其不孙也,宁固。
——《论语》
材料二  明朝后期“(暴富之家)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簪拟无涯,逾国家之禁也。”
——嘉靖《太康县志》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反映的不同消费观念。(4分)并指出材料二消费观念反映的社会现象。(3分)
材料三   鸦片战争之后,崇尚洋货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消费品都要带个洋字”。民国初年,出现了倡导使用国货运动,“消费品都要带个华字”。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中国出现“崇尚洋货”和“倡导国货”的原因。(8分)
材料四   山东城镇居民“九五”时期消费结构表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消费支出构成(%)
100
100
100
100
100
食品支出
43.6
40.9
39.6
37.1
34.7
衣着支出
17.4
16.7
14.0
13.6
13.2
设备用品及服务
9.4
9.5
10.4
12.2
11.2
医疗保健支出
3.9
4.5
4.5
4.9
6.4
交通通信支出
4.9
5.5
6.2
6.0
7.0
娱乐文教用品及服务
10.0
11.2
12.8
13.3
14.2
居住支出
6.7
7.1
7.9
8.2
7.9
杂项商品及服务
4.6
4.6
4.6
4.7
5.3
(3)据材料四概括这一时期山东城镇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5分)
(4)综上所述,你认为影响消费观念的因素有哪些?(3分)
65.(2011年1月龙岩市高三质检35题)(3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
——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材料二  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据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材料三  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E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  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  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主要目的。(8分)
(2)材料二是否表明20世纪初中国传统家庭制度发生了变化?结合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相关知识证明你的判断。(8分)
(3)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材料二所述20世纪初的中国“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6分)
(4)你认为材料四中家庭改革后的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2分) 概括上述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6分)
66.(2011年1月汕头市质检13题)(28分)家庭是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家庭制度的变迁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大约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婚姻家庭就受到越来越激烈的挑战。这种挑战首先发生在西方国家,而后逐步扩大到婚姻家庭价值观念很强的东方社会。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青年知识分子高呼婚姻自由,在结婚自由成为社会风气的同时,离婚自由也成为人们的诉求。
——摘自贾秀堂《民国时期离婚现象再探讨》
材料二: 辛亥革命之后至建国之前,据一些地区的不完全估计,我国粗离婚率大约在0.6‰左右,处于相对比较低的水平。
材料三: 1950年~1953年我国由法院受理的离婚案件总数从18.6万件猛升到117万件,粗离婚率首次突破1‰,高达1.99%。……90年代的中国,平均每10对结婚的就有1对离婚。
——据叶文振/林擎国《当代中国离婚态势和原因分析》整理
请回答:
(1)工业革命后西方婚姻家庭受到挑战的原因有哪些?(8分)
(2)材料一、二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后离婚率整体不高的因素有哪些?(8分)
(4)你如何看待离婚问题。(6分)
67.(2011年4月济南二模27题)(25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晨)书房榻上的秦孝廉坐了起来,穿上贴身舒适的棉布内衣,外面罩上青色的
湖丝长衫,然后将挂在墙壁上的长剑取在手中。来到院中,他舞起了一套四十八式太极剑。舞毕回房后,身旁侍立良久的小厮举着一个茶托走上前来。秦孝廉将长剑交与小厮,取了茶托上的一盏茉莉香茶,边饮边读起了《朱子语类》。
——据《一个开封人的一天,·明朝版》整理
(1)依据材料一,从物质、精神生活两方面归纳明朝的时代特征。(8分)
材料二  孙宝瑄瑄在1907年《忘山庐日记》中写道:夜诣味莼园,览电光影戏,观者蚁聚,俄顷!灯熄,白布间快马人物,变动如生,及奇。能作水腾烟起,使人忘其为幻影。
——武斌《百年流行时尚》
(2)材料二所描述的娱乐活动是什么?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原因和影响。(8分)
材料三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沂蒙根据地掀起了广泛的扫盲运动,组织群众学习文化,成立了各种“识字班”,按年龄、性别分班。由于女青年班坚持得最好,成绩也最突出,所以就习惯称女青年为“识字班”。至今,在山东的费县、沂南、诸城、临朐等地的方言里,仍把未婚女青年称为“识字班”。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设立“识字班”作用。(4分)
(4)随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现代化。有人感慨现代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也有人忧虑现代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的巨大灾难。你同意哪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5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沦结合,条理清晰。
68.(2011年3月济宁市质检33题)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如何,是观察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妇女虽然是人,但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虽然可以拥有财产,但不能完全支配财产,也不能享有全部的公民权利,法律把她们当作抚养子女者看待。
——郭超英、颜海英《古希腊妇女的社会地位及演变》
妇主中馈(家中饮食等事),惟事酒食衣服之礼耳,国不可使预政,家不可使干蛊(主事)。如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正当辅佐君子(丈夫),助其不足,必无牝鸡(母鸡)晨鸣,以致祸也。
——颜之推《颜氏家训》
(1)据材料一,古代希腊与古代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有何相同之处?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社会根源。(4分)
材料二  (工业革命)为妇女工作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但妇女的待遇很差,而且,往往只能从事又苦又累薪水又少的工作。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妇女为就业而受教育的机会增加了,越来越多的妇女掌握了各种职业所必须的才能。妇女参政的愿望也日益强烈,欧洲许多国家的妇女要求享有选举权,女权运动应运而生。
——《中国大百科·女权运动》
(2)工业革命为什么能为“妇女工作开辟了一个新时代”?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是怎样逐步促进妇女解放的?(5分)
材料三  中国妇女解放大事记
时间
举措
1949年
新中国第一份全国性妇女刊物《新中国妇女》创刊
1950年
新中国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规定男女平等、婚姻自由
1986年
卫生部、劳动人事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联合下发的《女职工保健工作暂行规定》,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次为女职工“五期”保健制定明确规定
1992年
全国七届人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3)据材料三,概括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提高妇女社会地位,我国政府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努力?(4分)
(4)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哪些因素促进了近代以来妇女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4分)
69.(2011年5月湖州二模38题)(26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动,启动了社会观念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光季年,中外通商而后,凡西人之以货物运至中国者,陆离光怪,几于莫可名言。华人争先购归,以供日用。初祗行于通商各口岸,久之而各省内地亦皆争相爱慕,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
——《申报》
材料二  在上海商业化、市场化程度更高的条件下,购用洋货标志身份和财力的附加社会值更高,人们这种观念更为膨胀,因而争相购用,相习成风。而一些既物美且价廉的日用洋货如洋布、火柴、洋油、洋钉等广受人们欢迎 。
—李长莉《以上海为例看晚清时期社会生活方式及观念的变迁》
材料三  (时论一)“洋货之价较土货倍之,且数倍之。外观虽五色迷离,用之实易于窳败……谓我堂堂中国,自有朴而耐久之物,足供人之取求,何必忘其本原,转以银钱易此瑰奇之货。”
(时论二)“以其所有易我中国之所无,中国之人喜新厌故,无不趋之如鹜,是不啻以中国之利源,悉听西人之取携,而我亦莫之抗也。”
(时论三)“欲禁民人不用洋货,势所不能,则莫如中国自行筹赀,逐一仿造,庶几将中国之货易中国之钱,富者可便于购求,贫者更开无数谋生之路。按之和约亦所准行。而来华之洋货日稀,即银钱流出日少矣。”
——《申报》
(1)指出材料一、二反映的社会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三则时论对于洋货所持的态度并概括其各自的出发点。(9分)
(3)根据上述材料,概述材料一现象对近代中国社会观念所产生的影响。(7分)
70.(2011年4月宁波十校联考38题)(27分)家庭是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家庭制度的变迁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大约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婚姻家庭就受到越来越激烈的挑战。这种挑战首先发生在西方国家,而后逐步扩大到婚姻家庭价值观念很强的东方社会。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青年知识分子高呼婚姻自由,在结婚自由成为社会风气的同时,离婚自由也成为人们的诉求。
一一摘自贾秀堂《民国时期离婚现象再探讨》
材料二:辛亥革命之后至建国之前,据一些地区的不完全估计,我国粗离婚率大约在0.6%左右,处于相对比较低的水平。
材料三:1950年~1953年我国由法院受理的离婚案件总数从18.6万件猛升到117万件,粗离婚率首次突破1%,高达1.99%。……90年代的中国,平均每10对结婚的就有1对离婚。
——据叶文振/林擎国《当代中国离婚态势和原因分析》整理
请回答:
(1)工业革命后西方婚姻家庭受到挑战的原因有哪些?(8分)
(2)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回答: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一、二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5分)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后离婚率整体不高的因素有哪些?(8分)
(4)你如何看待离婚问题。(6分)
71.(2011年3月揭阳市一模38题)(28分)社会风俗的变迁往往是历史变革的缩影,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北魏孝文帝关于社会风俗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历史作用。(7分)
(2)20世纪20年代,中国沿海城市出现了一股婚姻自主的潮流,请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8分)
(3)建国初期,“着列宁装、讲俄语”成为时尚,请分析其出现的历史原因。(4分)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个性化、时尚化、快捷化,请分析这些趋势出现的原因。(9分)
72.(2011年5月北京顺义区二模37题)(36分)  服装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
探究一  服装与古代政治
“乾天在上,衣象,衣上阖而圆,有阳奇象。坤在地下,裳象,裳下两股,有阳偶象。上衣下裳,不可颠倒,使人知尊卑上下,不可乱,则民志定,天下治也。”
(1)依据材料概括古代穿着服装的主要史实。(4分)结合所学,指出这样穿着服装的作用。(2分)
探究二  服装与近代欧洲
14 15 世纪欧洲服装发生了许多变化,贵族男女追逐时尚,贵族妇女争奇斗妍,男子不拘礼节;衣服式样有大衣、外套、外罩、上装、短装、衬衫、短披,连衫长裙、晚礼服等;衣料品种增多,有绸缎、丝毛混纺、呢绒、各种皮毛等。服装力求摆脱古老习俗,追求时兴。东方服饰中的装饰和纽扣被欧洲人吸收,男人外套上排一列纽扣或宝石,甚至内衣纽扣也用宝石和纽扣装饰。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14、15世纪欧洲服装变化的原因和影响。(10分)
探究三  服装与民国社会生活
1912年登出民国新服制草案:“国务院现已将民国服制议定,大别为三:(一)西式礼服,(二)公服,(三)常服。礼服纯仿美制;公服专以仿西式制用……。
1912年10月3日,“男女礼服服制”公布,……第十二条,关于大礼服及常礼服之用料,如本国有相当之毛织品时,得适用之。”孙中山的临时政府制订了一系列服制。这些服制除了少数几个还留有一点封建等级主义的遗毒之外,大多数服制都以职业分工作为制定的标准。
(3)阅读材料,概括民国时期服装的特点。(6分)结合所学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6分)
探究四  服装与新中国的发展
(4)服装是社会变迁的一种特殊载体。阅读下表,结合所学,任选其中一个阶段,概括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2分)从建国50年服装的发展变化中你得出了哪些认识?(6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服装发展简表
时 间
服装的主要颜色和用料
主要服装
特点变化
温馨的50年代
蓝、灰、黑、土布
列宁装、布拉吉
以加工布料为主的衣着消费
革命的60年代
绿、卡其布
军装
初醒的70年代
颜色搭配有对比
棉布、条绒
军装
喇叭裤开始流行
开放后的80年代
多种颜色搭配
多种布料
旗袍、西装、
两用衫、裙子
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的衣着消费
五彩缤纷的90年代
颜色可以任意搭配
各种高档服装面料
服装种类繁多
个性化、成衣化、高档化的衣着消费
必修二专题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每课名题4)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送嫁妆”反映了民间习俗的发展;从“嫁妆”的内容变化看反映了现代化的发展;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2.B
解析:本题考察近代中国生活习俗的变迁。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材料中对男女双方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体现了男女双方要求平等的愿望,因此D项不能选。材料中没有提及A项所述;以上征婚启事属于开明思想的出现,并不占据当时中国主流习俗,因此C项错误。
3.C
解析: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来看,其背景为民国成立,①④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4.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根据题干信息,“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属于中国传统婚姻特征,“取得男女之同意”说明尊重男女双方的意愿是新式婚姻的体现,因此应选B。
5.D
解析:不符合事实。新中国成立后婚姻观念很大成程度上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其他选项符合题意和事实。其他选项符合史实。
6.B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反映了20世纪初要求男女婚姻自由的主张。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7.C
解析:本题和浙江文综卷相近,使用了同一材料。从费孝通的回忆“此事发生于北平时期”“参加人民代表大会”等信息,可判断出他参加的会议是1949年9月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因为这次会议中北平改名为了北京,建国前参加代表较为广泛的只有这次会议。联系材料中出席会议的代表涉及各个阶层,而且各个阶层代表在一个会场一起讨论问题,这些反映了这次会议的广泛性、平等性,从这次会议对于新中国建立的重要意义也充分体现了深刻性,本题选C项。第③项继承性可排除,本次会议与以前的旧政协会议无联系。“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的平等性、广泛性和深刻性。材料无法体现继承性,排除③。
8.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晚期中国风俗习惯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反映的是男女婚事仍然是家族的大事,需要家族长辈从中游说定夺。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9.C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从题干来看,江南铁路通车后,并没提及商品价格问题,因此排除所有带①的选项。
10.A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930年已经是民国时期,京郊村子里妇女缠足者仍占27%,男子中带发辫者尚占十分之一充分说明传统陋习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11.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习俗变化过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A项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50、60年代的生活场景;C项是文革时期;B项和D项反映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生活场景。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12.B      13.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服饰变迁。近代服饰五花八门,各有所好,西装和中山装只是新派人士所喜,谈不上最流行,故排除D项;近代中国着装多样,主要是受鸦片战争后西方社会风潮传入所影响,非辛亥革命导致,故排除B项;题干中“1912年”,表明所描述现象与辛亥革命有关较为准确,五花八门的服饰背后浓缩的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故排除A项,答案选C。
从时间1912年9月8日看辛亥革命已经完成,成立了中华民国,必然对人们的服装有影响。“西装东装,汉装满装”表面讲的是东西服装,汉满服装,实际上讲的是当时东西思想,新旧思想的并存,而这些又对服装产生了深刻影响,因而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对社会的冲击是十分明显的,也就带来了穿着打扮的纷繁复杂。所以选C。
14.C
解析:从材料1900年的时间点可以排除BD两项,B项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D项应属于1911年辛亥革命的影响,A项“废止缠足”只反映了材料中的部分信息,没有全面反映。本题应选C项,五项征婚要求反映了“传统婚姻观念受到新的挑战”。
15.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化的英语,即 “洋泾浜”英语。中国化英语的出现反映的是中西交融的结果。
16.B
解析:剪辫易服是辛亥革命后的社会习俗,同时在当时也有反清反封建的含义。选择B项。
17.C
解析: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孙中山阐述该服装的思想和政治含义: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四维”(即礼、义、廉、耻),前襟的五粒纽扣和五个口袋(一个在内侧)分别表示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还有监察权在领口(纽扣)和内侧(口袋),以彰显监察权的人民监督作用);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间突出的袋盖,笔山形代表重视知识分子,背部不缝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据此ABD三项说法正确,C项不符合所学。
18.A
解析:本题从社会史的角度考查婚姻习俗的演变。注意此题为反向选择题,要注意逆向思维的运用。因为婚姻习俗的总体趋势是删繁就简,旧式婚姻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当繁琐。习俗的演变,城乡差异巨大,B项是正确的推断;C项正确地表达了婚姻习俗演变的历史过程;从材料中“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可以推断出D项的合理性。
19.C
解析:本题考查了影响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根据所学,ABD三项说法正确,正是这些因素影响下,民国时期中国妇女的穿着有了很大变化和进步。C项“西方生活观念在国人中普遍确立”说法较绝对,与事实不符。
20.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根据材料中“染学堂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分析,体现了1913年章太炎仍然存在封建礼教的思想,希望女子有“从夫”的封建观念,因此应选A。BCD三项分析不全面。
21.A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了传统道德礼教受到冲击;妇女解放思潮悄然兴起;女子逐渐融入都市新生活。本题选①②③项,第④项“辛亥革命推动社会生活变革”排除,时间上不吻合。
22.B
解析:从题干中可知,〈定军山〉是京剧,同时又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京剧是中国传统戏剧,用西方电影形式来呈现,显然是中西合璧。
23.A
解析:分析材料,光绪、宣统年间,婚姻习俗发生了重大进步,反映中西合壁、土洋并存的特征。B项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出现于新中国成立后。CD项与材料中“光、宣之交”前提不符可排除,据此本题选A项。
24.A      25.C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分析辨别问题的能力。新内阁、新官制、新教育、实行阳历、鞠躬握手,这一系列的新现象都是在辛亥革命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故选C。
26.C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城市建筑融入了西方建筑元素。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27.C
解析:社会生活是时代的缩影,反映时代体征。从材料看,建国初期,中国各地对所谓“资产阶级”文化抵制和批判,这反映了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抵制;同时,体现意识形态、个人崇拜的服饰受到推崇,这反映出当时国内政治特点。故C最佳。
28.B
解析:文化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29.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时代特点的掌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采取“一边倒”即倒向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故列宁装和苏联小说比较流行,人们的业余娱乐方式较少,由于抗美援朝等运动,军人成为人们心中“最可爱的人”,故A项符合建国初期的特征。B项中“时间就是金钱”“唐装”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出现;C项内容是文革时期的;D项“上网”是90年代出现的。
30.D
解析: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从图片可以看到“革命友谊”四个字,明显带有政治色彩,手中拿着红宝书,也说明我国当时社会生活具有政治色彩。
31.B
解析:古代中国的妇女是不能到外面抛头露面的,题干反映女性不仅可外出,而且还可享受教育,说明中国妇女的地位在逐渐提高。
32.C
解析:把握关键词“《航海述奇》”以及材料中表达的对西餐的态度可判断选择C项。
33.A
解析:本题以乡村知识分子的日记作为切入点,以辛亥革命后民国初年的社会情况(尤其是社会习俗)为载体,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难度稍大。解题的关键在于扣住日记中的关键词“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变乱”、“竞袭洋夷之皮毛”等,这些词语影射出该乡村知识分子的立场守旧,对辛亥革命持否定态度,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虽然涉及社会生活的变化,但不足以表明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以及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排除B、D;同时材料真实反映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化,故排除C。总之,材料里作者称辛亥革命为“变乱”,又用“竞袭皮毛”表达了对辛亥革命的不认同。故选A项。
34.C
解析:洋字是中国对西方事物的一种称呼。随着近代中国大门被打开,一些洋货涌入中国,但是,洋字数量在中国逐渐下降,在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中国日益近代化,中国近代工业发展起来,不需要进口外国产品了。对外国事物从夷到洋,反映了中国人的态度由敌视转为正视,认识到外国工业文明的先进。
35.B
解析:本题通过“张一元”企业的发展,考查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根据所学,第①项说法错误,企业创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清政府放松了“民间办厂”的限制;第②项改良旗袍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后,西服是在鸦片战争后,1906年改良旗袍还没有出现。③④项符合所学,本题选B项。
36.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因此应该是中国思想界的变化。
37.C
解析:根据所学,影响近代服饰变化的原因有: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吸收;社会政治、思想变革等。本题选C项,③④项反映的变化,而不能作为原因。
38.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旧的社会陋习的革除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彻底革除,因此,排除含②的选项。正确答案为C项。
39.C
解析:从材料中“四寸斗高跟”、“三寸金莲”、“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可以看出既受西方影响,也有中国旧的陋习。从人群的分布看也是各个阶层都有,所以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从材料看中国的传统陋习并未被完全改变,排除A。材料反映的时间是1933年,与新文化运动关系不大,排除B。民族工业的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也是不符合史实的,排除D。正确答案为C。
40.B
解析:从材料中“文官从一品至九品:、“武官从一品至九品”,说明不同“衣冠禽兽”是一种身份、等级的象征,具有标识功能。ACD都是服饰的功能,但与题干不相符。
41.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阅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和图片信息中可了解到,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也反映出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据此本题选①②。第③④项“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体现出男尊女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西式帽”的出现,表明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广告未宣传博士帽的实用功能;帽式差异体现不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42.D      43.B
解析: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是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反映,本题考查的则是社会政治生活对社会习俗的影响。解题要注意题干的前提条件“戊戌变法期间”,显然A项是要排除的,与史实不符,同然,C项也是错误的;D项材料并没有涉及与体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反映的历史现象是改革下的易服,“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显然反映古代中国的缠足的废止。
44.B      45.D
解析:注意“三寸金莲”、“ 民国成立以后”和“大脚锦鞋”,而“尊孔复古”与“大脚锦鞋”相反。BCD逐一缩小范围并具体化,与题旨最吻合最般配的是D。题干中从“三寸金莲”到“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的变化,反映民国以后废止妇女缠足得到认可,ABC材料并未体现。
东岳娘娘“三寸金莲”的塑像,说明妇女缠足,民国以后朝拜者自制大脚鞋,说明废止妇女缠足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故选D。A项明显错误。一件事情不能说明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和妇女地位的提高,B、C的说法也不准确。
46.B
解析:“西域移来不夜城,自来火较月光明”反映的是电灯的使用,故B正确。
47.A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对我国不同时期的休闲方式有一定的了解。回答本题可采取排除法,B项说法错误,新中国成立初,物质生活水平较为落后,不可出现卡拉OK、蹦迪、健身等休闲方式;C项说法错误,文革时期,阶级斗争是日常生活主题,各种娱乐活动基本消失;D项说法错误,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活动不断增多,“看样板戏、唱语录歌、跳忠字舞”出现在文革时期。本题正确的应是A项。
48.B
解析:失去辫子,即剪辫易服最早始于辛亥革命时期,选择B项。
49.D
解析: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A项可选;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B 项可能;淮扬菜是江苏菜系的代表,C项可选;1928年后,地方广播电台纷纷出现,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张自忠将军于1940年5月牺牲于枣宜会战中,比周启多迟。D项不可能。
50.A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清末废除跪拜请安之礼反映的是风俗习惯的改革。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51.A
解析:从题目反复强调女子的各种活动,这与古代女子受到束缚形成鲜明对比;再结合1913的时间界定,可以反映出辛亥革命后女子地位的提高,也反映出当时男女平等的趋势。故选A
52.A
解析:1961年,毛泽东的《为女民兵题照》——“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这首诗不胫而走,很快被谱上曲子,并深入到年轻女孩心中。她们纷纷穿起军装式样的衣衫,引为骄傲,“不爱红装”成了青年女性革命化的标志之一。从那时起,戴上军帽,穿上军装,腰扎皮带,足蹬解放鞋,代表着当时服装美的最高时尚。而当时的红卫兵们以洗得发白的绿军装为时尚。身着军装,头戴军帽,臂戴红袖章,腰扎皮带,肩挎“为人民服务”的军用书包,胸配毛主席像章,是当时最为时髦的装扮。“文革”时期,军装更成为最时髦、最体现革命化的服装,所以正确选项应该为A。
53.B
解析:第①项是红军军服;第②项八路军、新四军军服第③项是1927年南昌起义部队穿着的国民革命军的服装;第④项解放军军服。本题选B项。
54.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中国服饰沿革历史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作者认为在中西融合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的民族服饰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55.C
解析:“征婚广告”即为当时的新风俗,“不沾染学堂中平等自由之恶习”可以看出社会上存在自由平等的习气,又说明旧的要求女子三从四德的旧风俗依然存在。所以正确答案为C.
56.A
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新潮冲击下引起社会生活变化的相关内容。①改良旗袍是传统旗袍是西方开放的短袖裙子结合的产物②中山装是中国传统服饰与西装的结合的产物③两式洋楼则是中西建筑融合的产物,而④京剧是中国传统戏剧种类,不能体现中西文化碰撞,故A是正确答案。
57.B
解析:征婚启事确实表明当时提倡婚姻自主,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从征婚启事可以看出这是女性的征婚,并且对男性提出了“专而不滥,诚而不欺”等要求,这就表明女子在积极追求自主,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而能出现此种情况,表明当时出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潮,给了女性说话,行动的权利,不然。女子征婚怎会见诸于报端了。所以这些内容应该主要是为了表明出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潮。故正确答案为B。
58.C
解析: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时代变迁的缩影。由材料可知,近代上海妇女的流行服饰影响全国,无论富贵还是贫贱纷纷效仿。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变迁日益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
二、非选择题
59.(1)1977年后对家庭出身、社会关系的关注度比1976年前呈总体下降趋势,但略有波动;本人成分、政治面貌关注度持续下降;学历关注度持续上升。(4分)
(2)解放前结婚办嫁妆、坐花轿等;茶聚取代了婚宴;新郎新娘不是在‘天地桌’前,而是在毛主席像前鞠躬行礼。(2分)新中国对旧观念、旧风俗的批判;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思想、新风俗的传播;社会对消费、不经济习俗的批评;对毛主席的崇拜。(2分)
(3)择偶标准的变迁有利于减少政治生活对婚姻的严重影响,促进平等观念和重视教育风气的形成;(2分,答出2点即得满分)婚姻习俗的变迁有利于冲击传统观念,形成删繁就简的婚俗和勤俭节约的风尚。(2分,答出2点即得满分)。
60.(1)态度:从漠视、非议到认同、赞赏。(2分)
用意:强调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强调主权在民。(2分)时代要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2分)
理由:当时中国深受列强侵略和君主专制的束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限,国家积贫积弱。(2分)
(2)建立中国同盟会、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并为维护民主共和发起“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斗争;倡导移风易俗,并采取一系列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措施;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国共合作。(8分,其它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3)实质:是移风易俗的社会变革(也是反清革命的举措)。(2分)
原因:旧的风俗习惯会阻碍革命。移风易俗会让人们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推动社会进步。  (4分)
(4)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等人复辟帝制相继失败;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了全面进攻;五四运动以后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的潮流不可阻挡。(4分,讲出1点得1分)
61.(1)服饰特点:款式多样、色彩绚丽、开放(3分);
原因: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4分)
经济: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如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西域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长安城市布局的完善、广州和泉州等沿海港口城市的兴盛(举出两例即可,4分);
文化:文学、艺术的发展,如“诗仙”李白、张旭和怀素的草书、吴道子的绘画等(举出两例即可,4分。)
(2)就业机会增多、追求婚姻自由。(3分)
变化的原因:工业革命的进行、近代教育的发展、救亡图存的需要、辛亥革命、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写出其中的4点就可有4分)
(3)特点:外露、紧束、开放、多元(写出其中的2点就有2分)
原因:民主政治的逐渐完善、第三次科技革命、全球化加快、中国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自由民主的社会风气等。(写出其中的4点就有4分)
62.(1)地位:地位低下。(1分)
主要原因: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强化男权;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妇女在经济上没有主导地位;封建理学的影响。(2分)
(2)要求:女子有参政权。(1分)
理由:中华民国成立,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女子在革命中做出了重大贡献。(2分)
(3)妇女地位大大提高;男女平等;参政议政。(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2分)
(4)人性解放;政治民主;社会开放。(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2分)
63.(1)特点:以满人样式为基准;强制;残酷;时间长。(6分)
目的:巩固满洲人对全国的统治;削弱被征服民族的反抗意识。(3分)
(2)评价:是反清斗争的一种形式,具有进步意义。(3分)
存在等级尊卑,具有落后性(封建性)。(3分)
(3)思想:“易西服”是政治改革的开端和关键。(2分)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近代西方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改易服饰”对维新变法起推动作用;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6分)
(4)影响:促迸中国服饰近代化;冲击传统习俗,促进观念变革。(4分)
国货滞销,制约民族工业的发展。(4分)
(5)认识:“易服”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服饰从等级、尊卑走向大众化,具有进步性;“易服”与政府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关;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促进了“易服”;民族交往、中外交流是“易服”的重要因素之一;“易服”在与世界接轨的同时,要保留自己的民族特色。(6分)
64.(1)观念:材料一:提倡等级、崇尚节俭。材料二:逾越等级、追求奢生(4分)现象:封建制度的衰落;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重利奢靡的风气。(3分)
(2)崇尚洋货:西方列强人侵;洋货大量涌入;西方工业产品优势;工业文明冲击。(4分)倡导国货:民族危机加深;实业救国思潮;民族工业发展;民国政府倡导。(4分)
(3)变化:由重温饱到重健康、舒适;由重物质到重文化、教育。(2分) 原因:改革开放深化;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们思想观念变化;城镇居民收入增加。(5分)
(4)经济水平、政府政策、社会风气、文化传统、居民收入等。(3分)
65.(1)特征:以血缘为基础,累世同居;共同生产,财产共有共享;家庭关系和谐。(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4分)
目的:宣扬儒家伦理道德,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4分)
(2)是(2分)。理由:政治运动(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对封建专制的冲击;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或商品经济的发展),动摇了传统大家庭制度经济基础;思想解放运动改变了人们的传统家庭观念。(符合题意即可得6分)
(3)政治上,传统的封建家长制不利于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经济上,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传统家庭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文化上,传统的封建家庭伦理观念阻碍了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不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6分,政治、经济、思想各2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新变化: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2分)
基本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社会化大生产);国家的政治变革(或政府政策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6分,答案若只表达为“政治因素、经济、文化因素”,只可给 2 分)
66.(1)①经济上:工业革命给提供了平等的工作机会,妇女经济地位提高;(2分)
②政治上:民主制度的发展、成熟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妇女的政治权利;(2分)
③思想文化上:人文主义、平等自由等思想观念的传播解放了妇女思想;西方女权运动的发展;妇女知识素养的提高。(每点2分,考生只要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4分)
(2)不矛盾。(2分)材料一中的离婚群体主要是接受了新思想的知识分子;(2分)材料二中则包括全体国民尤其是农民阶层。(2分)
(3)因素:①小农经济在农村占据主导地位;
②传统道德观念浓厚;
③民主思想在农村的传播有限;
④妇女在社会经济中处于从属地位;
⑤民众受教育程度相对比较低下。(每点2分,考生只要答出任意4点,即可得满分8分)
(4)①离婚率的提高反映了妇女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和民主化程度的不断加深;(2分)
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2分)
③离婚率居高不下影响社会稳定,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2分)
67.(1)物质特征:棉布成为主要衣料,茶叶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4分)
精神特征:注重养生;理学兴盛。(4分)
(2)娱乐;看电影。(2分)
原因:西方工业文明(或: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电影)传人中国。(2分)
影响: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传播了先进的技术和思想文化,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4分)
(3)提高了妇女的文化知识,促进了妇女地粒的提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了广泛的思想动员。(4分)
(4)观点一:现代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
理由:现代生活方式是人类享受现代工业文明的结果,体现了科技进步,是人类文明的进
步。如计算机网络、汽车交通、电视电影等。(5分)
观点二:现代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的巨大灾难。
理由:现代生活方式造成了众多社会、环境等问题,如汽车尾气、核泄漏造成的核污染,网络泛滥、食品安全等。(5分)
观点三:现代生活方式既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又差人类文明的巨大灾难。
理由:综合两述两种理由即可。(5分)
68.(1)地位:没有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低下。(2分)
根源:农耕时代,男子在社会生产中处于主导地位(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低下),妇女处于从属地位。(2分)
(2)原因:机器生产的出现和推广逐步解决了男女工人的体力差异问题。(2分)“解放”:使妇女从走出家庭,获得工作权,到获得受教育权,再到逐步获得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不断提高。(3分)
(3)利用舆论阵地,进行宣传和引导;依法保障妇女的各项平等权利;注重女性保健。(4分,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
(4)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或启蒙思想的传播);妇女自身的努力与斗争;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各国政府的努力等。(4分,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
69.(1)社会现象:洋货流行日渐成风。(2分)
原因:通商口岸的开放,洋货大量输入;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人们生活市场化;
购用洋货是个人身份和财力的象征;洋货物美价廉。(8分)(答出四点即可)
(2)态度:时论一、二反对(2分),时论三不反对。(1分)
出发点:
时论一从货物自身的品质出发(或国货优于洋货等);
时论二从国家经济利益出发;
时论三从历史发展潮流出发。(每点2分。共6分)
(3)冲击了节俭、实用的生活观和以中国为中心等传统观念;(3分)
推动了追求喜新好异、追求享乐、喜欢价廉物美等观念的形成;(2分)推动了中国重视工商业(与洋人争利)等近代社会新观念的形成。(2分)
70.(1)①经济上:工业革命给提供了平等的工作机会,妇女经济地位提高;
②政治上:民主制度的发展、成熟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妇女的政治权利;
③思想文化上:人文主义、平等自由等思想观念的传播解放了妇女思想;西方女权运动的发展:妇女知识素养的提高。(每点2分,考生只要答出任意四点,即可得满分8分)
(2)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2分)不矛盾。(1分)材料一中的离婚群体主要是接受了新思想的知识分子:(1分)材料二中则包括全体国民尤其是农民阶层。(1分)
(3)因素:①小农经济在农村占据主导地位;②传统道德观念浓厚;③民主思想在农村的传播有限;④妇女在社会经济中处于从属地位;⑤民众受教育程度相对比较低下。(每点2分,考生只要答出任意4点,即可得满分8分)
(4)①离婚率的提高反映了妇女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和民主化程度的不断加深;(2分)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2分)
③离婚率居高不下影响社会稳定,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2分)(要求一分为二从不同角度答出三点即可)
71.(1)穿汉服,改汉姓,说汉语,与汉族通婚等。(3分,任答三个要点)
历史作用:有利于民族融合;配合了政治经济等其他方面的改革;推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4分,任答两点,其他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2)政治: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民主平等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2分)
经济: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
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的影响(2分)
教育:女子逐渐接受新式教育。(2分)
(以上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答出四个要点,即可得 8 分)
(3)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苏联对中国经济建设的援助;中国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等。(4分)(任答两点)
(4)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受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互联网的发展;国家科技的进步等。(任答三点可得9分)
72.(1)史实:穿着服装不可颠倒,要遵守制度;有强烈的等级观念。(4分)
作用:规定社会成员之间的君臣庶民、尊卑长幼的关系。巩固统治者的统治。
(任意一点2分)
(2)原因: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国际贸易的交往;文艺复兴对思想的解放;东方文明的影响。(任意三点6分)
影响:进一步促进了人的精神觉醒;逐渐打破了封建等级制度;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任意两点4分)
(3)特点:①采用西式②要用国产衣料③要打破封建等级制度。(6分)
原因: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服饰改革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的影响;爱国主义精神的驱使。(任意三点6分)
(4)基本情况:50年代经济恢复和发展,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60年代经济建设有成功有失误。
70年代经济总体出现衰退,但也有所发展。
80年代,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
90年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任意一点2分)
认识:
政治从更始到极权、到宽松、再到开明
经济从恢复到停滞、到调整、再到快速发展
中西文化从隔绝到交流、再到融合
中国科技从落后到片面发展、到全面进步、再到与国际竞争
中国人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过程(任意三点6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必修二专题四: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每课名题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0分)
1.(2011年3月南京市二模5题)右图为上海造币厂2004年铸造的上海铁路博物馆纪念章,图案为130多年前淞沪铁路上运行的“先导号”机车。选择此图案是为了纪念(   )

A.中国出现的第一条铁路
B.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条铁路
C.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奠定
D.中国的第一条干线铁路顺利通车
2.(2011年3月江门市一模16题)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涵:“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且内地股匪未靖广……必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不能平安无事”。此函隐含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
A.毛鸿宾属于顽固派的代表人物           B.当时修路受到帝国主义势力的阻碍
C.修筑铁路不利中国马车事业和商业往来   D.义和团运动威胁到筑路安全
3.(2011年4月杭州质检19题)中国近代有人曾赞叹一种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之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这项发明是(    )
A.电话           B.有线电报        C.无线电报       D.广播电台
4.(2011年3月东北三校联考26题)“1830年以后的英国,公路和水路受到了铁路的挑战……短短数年内,铁路支配了长途运能够以比在公路或运河上所可能有的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和货物。”关于铁路运输业的发展表述正确的是(    )
A.内燃机的发明是人类进入铁路时代的先决条件
B.美国人为铁路交通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C.本身速度快、成本低的特点是其迅速发展的原因
D.第二次工业革命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科技环境
5.(2011年4月海口调研14题)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且内地股匪未靖……必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不能平安无事”。此函隐含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
A.毛鸿宾属于顽固派的代表人物           B.当时修路受到帝国主义势力的阻碍
C.修筑铁路不利中国马车事业和商业往来   D.义和团运动威胁到筑路安全
6.(2011年1月龙岩市高三质检14题)下表是《上海研究资料》记载的1889年和1926年上海外白渡桥通行的交通工具的变化情况(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该表反映了近代上海(    )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①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  ②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③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④传统的交通工具仍占有重要的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4题)右图为1878年天津首发的中国第一套邮票中的一枚。与该邮票设计理念无关的是

A.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B.近代西方佛手影响
C.“师夷长技”的思想
D.兴民权、倡新学思想
8.(2011年4月潮州市二模17题)1789年7月14日巴黎巴士底狱遭市民攻陷,这个消息在十三天之内已经传抵西班牙的马德里,但在距离法国首都只有133公里的皮隆尼(P6ronne),却是在第二十八天才获悉这件事情。当时导致消息传播速度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什么? (    )
A.巴黎与其他地区的革命分子意见不合,有意封锁消息
B.城市间的海上交通比城乡间的陆上交通更为便利快速
C.巴黎革命分子为迅速获得西班牙支持,积极向外求助
D.法国各地区发生的许多暴动和革命行动影响交通传播
9.(2011年4月天津市河北区一模4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老百姓乘飞机出行将越来越普遍。拉开中国民航序幕的标志是开通了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    )
A.上海          B.广州          C.南京           D.天津
10.(2011年5月苏、锡、常、镇二模6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的《字林西报》报道了美国研制“飞船”的新闻。由于报纸上并没有“飞船”的照片或图像,《点石斋画报》的画师把“飞船”画成一只“带有4只鸟翼的船”(右图)。从上述图文材料中,我们能得到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A.近代中国的绘画受到了注重写实的西洋画法的影响
B.当时中国人对西方科技的认识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C.近代中国的航空事业在西方影响下拉开了序幕
D.近代中国的一些报刊具有时效性足、可看性强的特点
11.(2011年3月江门市一模15题)因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李鸿章遭到了士大夫阶层的抗议和朝臣弹劾,迫于压力,清政府将其解职。但到1896年,李鸿章又被清政府委派出访欧洲,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的下列言论与历史事实较为接近的是(    )
A.《民报》抢先透露了李鸿章此次的出行计划
B.清政府为李鸿章专门包租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
C.李鸿章坐轮船游历了伦敦的泰晤士河
D.同盟会会员准备趁李鸿章出访之际暗杀他
12.(2011年5月北京朝阳区二模16题)阅读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从中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
上海
重庆
天气预报
1856年
1873年
1939年
电话
1876年
1882年
1912年
电灯
1881年
1882年
1906年
无线电
1896年
1909年
1928年
A. 科技传入引发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高潮         B.充分吸收了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
C.西方科技推动了社会生活的渐进性变化         D.民族工业主导了两地近代化进程
13.(2011年1月吉安市期末质检7题)近代诗人黄遵宪曾作诗《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该诗反映了(    )
A.中国近代居室建筑的西化倾向
B.交通工具近代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C.西装传人对中国服饰改革的推动
D.西方饮食文化传人对中国传统食俗的影响
14.(2011年4月浙江上虞调研15题)阅读“张一元”企业大事年表(部分),以下结论相符合史实的是(    )
时间
事件
1900年
安徽人张文卿于北京花市创办张玉元茶庄
1906年
在前门大栅栏开办第二家茶店,始称“张一元”
1930—40年代
开始利用电台、电影等手段进行广告宣传
①企业创办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清政府放松了“民间办厂”的限制
②在第二家茶店开业初期,经常有穿着改良的旗袍的女子和穿着西服的男子出入茶店
③二十年代开始中国人自办的电台与商业活动密切相关,非常重视广告播报
④“张一元”企业还可以通过商情类报刊进行广告宣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15.(2011年3月湖南高三十二校联考6题)这两年,我国高铁发展迅速,创造两车重联情况下的世界高速铁路最高运营速度。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
①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②带来了一些城镇的兴衰
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
④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6.(2011年3月淄博市一模16题)清朝黄遵宪曾作诗曰:“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这是在描写(    )
A.电话     B.汽车     C.电报     D.火车
17.(2011年5月咸阳市三模27题)“电话‘人之言语,轻者达数尺,重者达数丈,数丈以外,不复可闻。自有电话,则虽相去千里,而无语不可达矣。’”这是光绪十三年(1887年)国文教科书的一课,从中我们可以了解
A.电话在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   B.当时新式学堂已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
C.当时中国受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D.电话的应用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18.(2011年1月珠海市质检12题)在工业革命或科技革命的发明创造中,有许多新兴通讯和传播工具影响中国人的生活长达百年以上,且至今仍在广泛使用。下列通讯和传播工具中属于这种情况是(    )
A.电话            B.电报         C.电视           D.互联网
19.(2011年1月北京东城区高三期末统考16题)1924年l2月,北京开通有轨电车。民间竹枝词写道:“电车一动响郎当,来往行人上下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能够印证新式交通工具(    )
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C.推动了城市人口的增长     D.取代了原有的出行方式
20.(2011年3月淄博市一模16题)清朝黄遵宪曾作诗曰:“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这是在描写(    )
A.电话     B.汽车     C.电报     D.火车
21.(2011年4月安徽江南十校16题)右图是现存于国家博物馆的珍邮,对其判断最合理的是

A.“大清邮政”表明该票是清政府直接印制的
B.该票很可能是清朝初年使用的
C.该票现存数量应该较大
D.加盖相关印文,该票才可以作为邮票使用
22.(2011年5月南通市三模7题)19世纪70年代,英国人主办的《北华捷报》曾评论“对于中国官员来说,铁路意味着胡作非为,意味着废除长期受尊重的习惯和传统、骚乱和毁灭”。这说明
A.中国当时还没有出现铁路            B.一些官员希望借建铁路之机中饱私囊
C.当时一些政府官员反对修建铁路      D.通过建铁路实现自由富强成为社会共识
23.(2011年3月南昌市一模6题)洋务运动时期,国内有人反对修筑铁路,”闻泰西诸国专尚机器,如织布、挖河等事,皆明以一器代数百人之工,暗以一器夺数百人之业,夺之不已,又穷其巧为铁路,非外夷之垄断哉!然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何者?外夷以经商为主,君与民共谋其利者也,中国以养民为主,君以利利民而不言利者也。议者欲以铁路行之中国,恐捷径一开,而沿途之旅店,服贾之民车,驮载之骡马,皆歇业矣.是括天下贫民之利而归之官也”。对这段言论评价最确切的是(    )
A.发现引进现代机器生产将带来的失业问题
B.客观分析中西国情下君民关系的不同
C.过分强调铁路对传统社会经济造成的冲击
D.主张防范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在华垄断
24.(2011年1月河南安阳高三期末14题)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25.(2011年1月中山市高三统考5题)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群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    )
A.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 B.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C.追求自由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0分)
26.(2011年5月宁德市质检38题)(37分)阅读下列中外交通史的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板块一  古代城市交通管理
引文
出处
城内街巷及人众中,无故走车马者,笞五十。若有公私要速而走者,不坐。
《唐律疏议》
犯夜(在闭门鼓后、开门鼓前通行)者,笞二十,有故者不坐。
《宋刑统》
京城内外街道,若有作践,掘成坑坎,淤塞沟渠,盖房侵占……俱问罪枷
号一个月发落。
《明律》
(1)据上表内容,概括中国古代中后期城市交通管理的特点。(4分)
板块二   近代城市交通与公共秩序
《上海洋场竹枝词》:“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谁说中华生命重,噬人虎口日增加。”“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
《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载:“过往车轿必须靠马路左侧通行;独轮车必须在马路左侧紧靠人行道通行,不准乱窜。”
(2)以上竹枝词反映了当时中国城市交通出现什么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于哪一类城市?据上述两则材料,指出采取的解决办法。(10分)
板块三  近现代铁路建设与发展嬗变
1 9世纪后期四国铁路里程统计表(单位:千米)
国别
德国
美国
英国
中国
时间
1875年
1890年
1890年
1894年
里程
27960
26900
32000
483
一一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等

(3)据以上统计表,比较19世纪后期中外铁路建设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据图14与《南昌铁路局史志》材料,概述福建铁路建设的发展变化。(14分)
板块四  综合探究交通发展的轨迹
(4)综合以上材料,简要总结我国交通管理与建设的发展史,并说明交通在国家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9分)
27.(2011届福建名校样本分析38题)(3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蒸汽机及机车的发明大事记
时间
国家
人物
发明
1705年
英国
纽科门
大气式蒸汽机,在英国及欧洲大陆得到迅速推广
1765年
英国
瓦特
开始改良纽科门蒸汽机,后来制成“万能蒸汽机”
1767年
英国
铁轨出现,车辆是靠人力或畜力推动的
1769年
法国
库纳
蒸汽机车,以每小时4.5公里的速度在大街上行驶
1801年
英国
特里堆克
蒸汽机车拖着5节车厢的煤,在煤矿的铁路上缓慢行驶
1825年
英国
斯蒂芬森
蒸汽机拖着32节客、货运车厢,以每小时24公里的速度在斯托克顿——达林顿铁路正式投入商业运营。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铁路运输出现的条件。当时欧洲报刊曾就谁是“火车之父”展开争论。你认为谁是“火车之父”?请说明理由。(11分)
材料二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清政府遂搁置修路倡议。1881年,李鸿章请求在唐山至胥各庄建一条运煤铁路,在答应不用机车改用骡马拖拽等条件下,清廷同意修建。1882年,经过反复疏通才允许改用机车牵引。
早期中国铁路建设和技术发展迟缓,机车车辆和其他铁路设备多赖于进口,各种设备和器材十分杂乱,仅机车就有英、美、法、德、日、捷和比利时等国的190多种型号,机车车辆轨距达四五种之多,由此形成了世界各国机车车辆和装备器材齐聚中国的独特景观,中国铁路被讥讽为“万国铁路博览会”。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早期修建铁路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万国铁路博览会”的看法。(10分)
材料三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中国向外国贷款建筑铁路占40%,自筹资金修建的铁路仅1 200公里,占总里程的14%。
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意中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据袁昶估计,庚子前后,仅顺天府穷民之中,“失车船踮脚之力,而受铁路之害者”即在万余人以上。
(3)根据材料三,分析铁路建设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8分)
材料四  鹰厦铁路于1954年动工兴建,1957年竣工通车,曾经长期是进入福建的唯一铁路线。鹰厦铁路初建为战备线,线路技术标准低。
2005年9月,福厦铁路开工建设,设计速度为每小时250公里。它连接了福州和厦门,全线设14个站,全长273公里,总投资超过144亿元,于2010年建成通车。
(4)结合材料四及历史背景,分析建设鹰厦铁路、福厦铁路的不同原因。(8分)
28.(2011年1月福州市质检27题)(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安德森说,“……前现代的帝国与王国竞能够轻易地维系他们对极度多样而异质并且经常是居住在不相连的领土上的臣民的长期统治。”各地人民效忠的通常不是一个现实国家,而是经由文字和经典从古代继承下来且已沉淀力集体无意识的伦常制度,它维系着一个抽象的国家观点。……交通落后成倍放大了国土的距离。当时中国国土面积比整个欧洲还大,路上走一年半载,未必能从京城到达最偏远的边疆,更别说全国的有效管理了。
——程巍《清末电报网与国家统一》
材料二  秦王朝将中央政府统一规划的交通建设视为执政要务之一,除了“决通川防,夷去险阻”之外,还由中央直接主持,“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昊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汉书·贾山传》)。……政务军务紧急时,还可以通过驿传系统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赵充国自金城申请军事计划至汉宣帝批复后颁下,往返不过7天,驿递行速达到每天400公里以上。
——王子今《古代交通与秦汉文明》
材料三  1919年5月4日的北京学生运动能立即席卷全国,……与电报快捷传递消息和社会动员的功能密不可分。电报,其重要性在于,在交通系统远不足以把全国连为一体时,……电报系统至少可把全国连为一个时间共同体,这是后来全国同步的社会和思想运动的技术基础,而这样的全国运动训练了国民的现代国家共同体意识。
——程巍《清末电报网与国家统一》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安德森认为中国是“抽象的国家”的理由。(3分)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汉王朝加强对“抽象的国家”控制的措施。(4分)
(2)近代中国人自办电报始于何时何地?(2分)根据材料二、三,与古代“驿骑传递”相比,近代电信技术有哪些特点?(2分)
(3)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在我国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6分)
29.(2011年4月巢湖市二模35题)(28分)铁路建设关乎国计民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末列强加紧资本输出,激烈争夺在华铁路的修筑权。
国名
在中国投资修筑的铁路
共计
英国
2800英里
6420英里
俄国
1530英里
德国
720英里
比利时
650英里
法国
420英里
美国
300英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铁路修筑的特点及影响。(6分)
材料二: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上半期中国铁路修筑情况简表
时期
铁路修筑情况
发展状况及结果
19世纪
下半期
1876年
中国境内最早铁路一沪淞铁路出现(英商)
赎回、拆毁、掷入大海
1881年
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一唐胥铁路通车
以骡马曳引车辆。引发十年的铁路之争
1888年
宫廷专用铁路建成
太监四人贯绳拖拉
20世纪
上半期
1909年
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
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1911年
全国铁路总长9292千米
清政府自主修筑铁路5574千米
民国以后
各条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修建了杭江、同蒲铁路
但铁路建设始终未入正轨
(2)依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上半期和19世纪下半期相比,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的结果有何不同?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有哪些?(12分)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末,高速列车开始在广(州)深(圳)铁路上奔驰。2003年,在上海,世界上第一条磁悬浮列车投入商业运营。2008年中国拥有了第一条时速超过300公里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2009年中国又拥有了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的高速铁路——武广客运专线。预计到2020年,中国200公里及以上时速的高速铁路建设里程将超过1.8万公里,将占世界高速铁路总里程的一半以上。
——人民网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高速铁路建设给国民经济和百姓生活带来的影响。(6分)
(4)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铁路建设的认识。(4分)
30.(2011年3月台州市调研38题)(26分)一个国家的领土规模、防御能力与行政效能,取决于这个国家交通系统的完备程度。就此方面而言,交通系统乃是统一国家维持其生存的首要条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的交通建设,在道路和河渠方面,以及馆舍邮驿,都很注意。道路之开辟者,有驰道,通西南夷道,通南越道,裹斜道,回中道,子午道,飞狐道,马援所刊道和峤道。尤其秦之驰道,“东穷燕弃,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1937年
材料二:……私行人职事五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爵国公以上,欲投驿止宿者,听之,边远及无村店之处,九品以上勋官,五品以上及爵,遇屯驿止宿,亦听。并不得辄受供给。谓私行人不应入驿而入者,笞四十。辄受供给,准赃虽少,皆杖一百。……邮驿本备军速。
——《唐律疏义》
材料三:自道光二十二年五口通商,九十余年来中国门户洞开,外洋风雨,如潮袭来。一方面,中国的许多权利横被侵蚀。又一方面,西洋的新文明不断地输入。……中国交通事业和以前不同,交通工具之科学化,以机械的力量逐渐代替以前使用的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交通组织逐渐商业化,凡各种新交通工具之利用,均可以普通的交易方式行之,没有阶级上的限制。
——《交通史航政编》
材料四:若和世界先进各国相比,中国距现代式的模式之形成,尚相去甚远。……中国政府之力尚不能完全控制国境内的一切交通事业,中国自办的交通机关尚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因循浮惰营私的情形尚不能真正铲除;中国尚无能力在交通事业的建设上,作全部分的甚至一极小部分之材料上及机械上的自给,一根电线或一条枕木有时也要向洋人购得。领域太狭,普及的范围太小。这方面的人才还不太够用,专门研究的独立机构也甚为稀少。九十年来的历史实在包括了不少的空白及断烂的以及灰色的篇幅,总老使人感觉着这种新事业,并没有好好的拼命作过。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1937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道路的修建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全国性的驿站隶属什么机构?(2分)分析指出材料中所示唐朝驿站的主要特点(6分)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交通工具的发展与使用有什么变化?(4分)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障碍。(4分)
31.(2011年4月安徽江南十校36题)(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此,人类征服了时间和空间。自远古起,人类一直以坐马车、骑马或乘帆船所需旅行的小时数来表示不同地方之间的距离。但现在,人类能够凭借汽船和铁路越过海洋和大陆……这一阶段使世界统一起来,统一的程度极大地超过了世界早先在罗马人时代或蒙古人时代所曾有过的统一程度;并且,使欧洲对世界的支配成为可能,这种支配一直持续到工业革命扩散到其他地区为止。
——摘编自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回答“这一阶段”交通进步的表现及影响。(8分)
材料二
第一计划
一筑北方大港于直隶湾。
二建铁路系统,起北方大港,迄中国西北极端。
三殖民蒙古、新疆。
四开浚运河,以联络中国北部、中部通渠及北方大港。
五开发山西煤铁矿源,设立制铁、炼钢工厂。
第二计划
一东方大港。
二整治扬子江水路及河岸。
三建设内河商埠。
四改良扬子江之现存水路及运河。
五创建大士敏土厂。
第三计划
……
第四计划
一中央铁路系统。
二东南铁路系统。
三东北铁路系统。
四扩张西北铁路系统。
五高原铁路系统。
六创立机关车、客货车制造厂。
——摘编自孙中山《实业计划》(1919年)
(2)依据材料二,回答孙中山实业计划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计划为何未能实现?(12分)
材料三  “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全面加快实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铁路营业里程跃居世界第二,并昂首跨入高速时代,高速铁路里程世界第一,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2003年以来,铁路建设项目批复投资总规模超过4万亿元,已完成投资1.5万亿元。到2012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1万公里以上。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0年10月6日)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我国铁路迅速发展的原因,并概括中国近代、现代交通事业发展的不同特征。(8分)
32.(2011年3月蚌埠市质检32题)(14分)铁路建设的发展见证了近现代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和冶金工业的发展引起对改进过的运输工具的需要,这种运输工具可以运送大宗的煤和矿石。……l830年以后,公路和水路受到了铁路的挑战。……将蒸汽机安装在货车上,这方面的主要人物是采矿工程师乔治·斯蒂芬森,他首先利用一辆机车把数辆煤车从矿井拉到泰恩河。短短数年内,铁路支配了长途运输,能够以比在公路或运河上所可能有的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和货物。到1838年,英国已拥有500哩铁路;到1870年,拥有15500哩铁路。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分析铁路运输业在英国诞生的条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1830年到1870年,英国铁路运输业获得飞速发展的原因。(5分)
材料二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劳之灾易招”;火车飞行,“路稍有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
材料三  19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建设铁路,如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等。同时,列强激烈争夺庐汉、粤汉、津镇铁路的修筑权。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归纳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业缓慢发展的原因。(3分)
材料四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京沪高速铁路的建成将对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哪些重大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就近代以来中国铁路的发展谈谈你的认识。(6分)
33.(2011年5月宣城市三调36题)(2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普鲁士的带动下,全德兴起了私人和国家联合建设铁路的热潮,对煤炭、铁轨、机车、车厢等巨大的需求,有力推动了……创办企业的热潮。当时,人们开发新矿山、建设新工厂、修筑新铁路、向股份制公司投资,几十家新式银行陆续开业,社会游资被大量集中起来投入生产,同时,英、法、荷等外国资本源源不断进入莱茵区……工业革命迅猛前进。--《世界经济通史》
材料二  1889年清政府成立中国铁路总公司,向比利时银公司借款兴建北京卢沟桥至汉口的卢汉铁路。这条铁路先由政府拨款修建卢沟桥至保定及汉口至滠口两段。1906年北京至汉口全线通车。张之洞从1889年起,以武汉为中心,创办了汉阳铁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在湖北新建了卢汉铁路,督办粤汉铁路、川汉铁路。由于诸多的因素,粤汉、川汉铁路激发了四川的保路运动,清政府被迫调集湖北地区的新军前往镇压。
材料三 下列左图为光绪元年(1876年)为兴建川汉铁路所发行的股票;右图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铁路分布图
材料四  早在1894年,(孙中山)就十分重视交通运输的重要作用,主张仿效欧美,建立“全国四通八达、流行无滞”的铁路交通网。辛亥革命以后,他更强调“民欲兴其国,必先修其路”,“振兴实业,当先以交通为重要;计划交通,当先以铁道为重要。                     ——《孙中山思想与泛珠江三角区域经济》
请回答:
(1)世界上最早的铁路出现在哪个国家?(2分)据材料一归纳当时德国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清末铁路发展的特点。(4分)有学者提出“川汉铁路搞倒了一个王朝”,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8分)
(3)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孙中山在当时为什么大力倡导修筑铁路网?(4分)这一设想能否实现?请简要说明主要理由。(4分)
(4)综合以上材料,就铁路交通与国家经济的发展谈谈你的看法。(2分)
34.(2011年5月龙岩市质检38题)(37分)铁路对一个国家的国计民生有着重要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1年伦效世博会上,工程师们指着火车不无炫耀地说:“这是我们的钢铁奴隶,我们喂他煤,他千百倍回报我们,以老鹰的速度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创造这样神奇的机器,还有什么能阻档人类的进步?”
一一摘引自《塔里斯水晶宫史话》
材抖二 1880 年刘铭传上《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商务、矿物、厘梢、行旅者,不可肆述。而于用兵尤不可缓。中国幅员辽阔,北边绵亘万里,毗连俄界,通商各海口有与各国共之,划疆而守则防不胜防……若铁路告成,则声势联络,血脉贯通,裁兵节饷,并成劲旅。防边防海,转运枪炮,朝发夕至。……十八省合为一气,一兵可抵十数兵之用。将来兵权、饷权俱在朝廷,内重外轻,不为疆臣所牵制矣。”
一一摘编自《清史稿·交通志》
内阁学士张家骧(光绪帝的师傅)上奏反对修建铁路,他列举三大弊端:一是若铁路造成,商旅辐揍,洋人觊觎,何以应之?二是铁路沿线遇到田亩、屋庐等,必至贻害民间; 三是建设铁路会影响招商局(注:清廷官营企业)海运收入。
一一摘编自姜鸣《起草修建铁路的幕后人物》
材抖三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将投资的重点集中到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方面来,并以此作为其巩固“势力范围”和伸展侵略势力的手段。湖南、湖北、广东三省绅商要求收回粤汉铁路主权的斗争,是全国收回路权斗争的发端,1910 年斗争达到高潮。1911年清政府以“国有”为名,企图再将川汉、粤汉铁路主权出卖给帝国主义,终于激起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摘自章开沅《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
材抖四  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变化图


(1)材料一中的火车“千百倍回报我们”指的是什么?( 4 分)联系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分析火车发明与使用的相关历史因素有哪些?( 4 分)
(2)材料二中刘铭传主张兴建铁路的理由有哪些?(8分)结合材料一指出材料二中关于铁路兴建争论的实质。(2 分)
(3)从材料二到材料三,中国铁路命运发生了什么变化?( 3 分)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收回路权斗争的原因及其影响。(8 分)
(4)你从材料四的两幅图表中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4 分)综合以上材料你可得出哪些历史认识?( 4 分)
必修二专题四: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每课名题4)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1876年,上海怡和洋行英商在未征得清政府同意的情况下,采取欺骗手段在上海擅筑,擅自修建了淞沪铁路(从吴凇到上海),于1876年7月建成通车,全长15公里,经营了一年多时间,这是中国最早办理客货运输业务的第一条铁路。后来清政府用28万两白银将其赎回,全部被清政府赎回拆除了。
2.A
解析:材料反映毛鸿宾是反对修铁路的,B、D两项均与时间不符;C项说法错误,铁路固然会打击中国传统运输业,但明显有利于中国商业往来;当时修铁路是时代潮流,毛鸿宾反对说明他是顽固派的代表,选择A项。
3.A
解析:从材料中的信息:人手能用、能得声可以判断是电话。
4.C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中铁路事业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铁路时代到来的先决条件是蒸汽机的发明,排除A。最早的火车是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的,早期的铁路事业最发达的是英国,排除B。铁路事业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排除D。铁路运输具有速度快、低成本的特点,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5.A
解析:考材料信息提取、理解能力。题干中叙述了“此路一开”的后果,从这一角度来看,毛鸿宾是反对建铁路。因此,A项正确。
6.B      7.D
解析:本题考查维新变法思想,意在考查考生正确分析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注意“1878年”这一关键信息,而兴民权、倡新学思想出现在维新变法时期,故D项与邮票的设计理念无关。邮票既体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要素,又是西学传入的结果,所以其他三项都能体现邮票的设计理念。
8.B
解析:本题考察世界近代通讯的传播。根据题干信息“1789年”分析,属于法国大革命时期,人们的消息传递主要是传统的方法。A项说法错误,法国大革命是各阶层参加个革命活动。C项史实错误,D项在材料中分析不出。
9.D
解析:本题单纯记忆。
10.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图中获取后效信息的能力。图片所展示的素材除“飞船”外直接取于现实生活,体现了绘画的现实性。依据时间判断,材料中的“飞船”应当是飞机,图中的“带有4只鸟翼的船”反映了当时国人对西方科技认识存在局限。通过画报报到西方的科技,体现了近代中国一些报刊的时效性和可看性特点。近代中国的航空事业拉开序幕是在20世纪20年代。答案C。
11.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时间的记忆。关键词1896年,《民报》创办于1905年;客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同盟会建立与1905年,故选择C项。
12.C
解析:从图表中反映西方科技传入中国,重庆(内地)传入时间要晚于上海(沿海),而纵向比较天气预报等技术从西方发明到传播到中国的时间越来越短,由沿海到内地的时间也是越来越短,ABD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正确。
13.B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一刻转万周”应该指的是火车。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14.B
解析:本题通过“张一元”企业的发展,考查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根据所学,第①项说法错误,企业创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清政府放松了“民间办厂”的限制;第②项改良旗袍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后,西服是在鸦片战争后,1906年改良旗袍还没有出现。③④项符合所学,本题选B项。
15.A
解析:考查交通运输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生产带来的影响。交19世纪末,中国正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火车传入中国,这是交通运输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出行,可促进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交通便利地区,特别是交通枢纽中心,发展迅速,带来了一些城镇的兴衰;交通便利,也有利于西方列强的军事、经济入侵,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16.D
解析: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电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是于1882年,时间与题干不符;汽车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是在20世纪初,与题意不符合;电报在中国发展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与题意不相符;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于19世纪中期传入中国,与题干中的诗所述特点相符,正确选项。
17.B
解析:考查材料综合分析理解能力。AD材料中无从体现,C项说法错误,电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题干材料是引自于国文教科书,因此,说明当时新式学堂已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答案为B。
18.A
解析:根据材料“影响中国人的生活长达百年以上”可以排除电视和互联网,中国出现电视最早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互联网是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仍在广泛使用”应是电话,本题选A项。
19.B      20.D
解析: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电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是于1882年,时间与题干不符;汽车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是在20世纪初,与题意不符合;电报在中国发展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与题意不相符;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于19世纪中期传入中国,与题干中的诗所述特点相符,正确选项。
21.D
解析:A项从“大清邮政”无法判断该票一定是清政府直接印制,从“1 dollar”可以判断谈票应该是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打开后中外交流加强的背景下出现的,由于是现存于国家博物馆的珍邮,故存世量应该极小,该票原是印花税票,由加盖“大清邮政当一元”可判断D正确。
22.C
解析:从题目反映出的信息来看,中国官员把修铁路的行为定性为胡作非为,定位为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甚至毁灭。可以总结出中国部分官员对修铁路表示强烈反对。故选C。其他选项不符题意。
23.C
解析:材料是反对修筑铁路的言论。从材料中“议者欲以铁路行之中国,恐捷径一开,而沿途之旅店,服贾之民车,驮载之骡马,皆歇业矣.是括天下贫民之利而归之官也”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修筑铁路对传统社会经济造成强烈冲击。
24.A
解析:本题选自2009年高考上海卷。“乘客不分男女座”体现了不分男女、等级的特点,是对封建社会男女有别的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冲击,B.C与材料无关,D项材料没有体现。
25.B
二、非选择题
26.(1)立法管理;惩罚严厉;方式简单。(4分.只要答对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
(2)问题:车辆增多、交通混乱、威胁安全。(4分.只要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类别:通商口岸。(2分。只要答对符合题意的类别即可)
办法:设立红绿灯;靠左行驶;各行其道。(4分。只要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差异:中国铁路里程明显少于德美英三国。(2分)
原因:中国经济落后;观念保守。(4分)西方受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发达;制度先进。(4分,只要能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变化:“一五”计划期间,福建建成鹰厦铁路。(2分)改革开放后,福建铁路建设技术不断提高,进入高速时代,运营里程增加。(2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4)发展:我国交通管理与建设历史悠久。(2分)到近现代,交通管理渐趋规范,建设速度加快、水平提高。(3分)
地位:交通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关系到保障人民生命与财产的安全;关系到国防安全。(4分。只要能答对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
27.(1)条件: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铁轨道路的出现;蒸汽机车的发明和改进;工业革命促进工业生产的飞速发展,对运输需求的增长。(8分)
①库纳:最早发明蒸汽机车,并成功行驶。(2分)
②特里维克:铁路与蒸汽机车真正结合,具备了火车的性质和功能。(3分)
③斯蒂芬森;运量大、速度较快、正式投入商业运营,是真正实用的火车。(3分)
(注:答①且论述正确得2分,答②或③且论述正确得3分。)
(2)特点:受顽固派阻挠,起步艰难;引进外国技术、设备,并开始自制;技术发展缓慢、标准混乱。(6分)
看法:一方面,广泛引进各国铁路先进技术,便于参照对比,吸收利用,有利于创新;另一方面,缺乏统一技术标准,不利于铁路的普及和发展。(4分)
(3)影响:活跃了闭塞地区的经济,推动了商业城镇的发展;带动了与铁路相关行业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交通运输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生活,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冲击旧观念,促进社会转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铁路修筑权,便于对中国输出资本和掠夺财富(或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8分,答出四点即可)
(4)新中国成立初,厦门(或福建)处于国共两岸军事对峙前沿,鹰厦铁路修建便于解放台湾,巩固新中国政权;我国实施“一五”计划,开展工业化建设。(4分)改革开放后,福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一国两制”和平解放台湾方针的提出,台海关系走向缓和;两岸“三通”呼声的加强及各种交流频繁。(4分,答出两点即可)
28.(1)理由:国土面积太大,中央政府难以有效治理;交通落后,国内各地区之间联系十分困难;主要靠儒家思想(“伦常制度”)维护统治。(3分,每点1分。)
措施:修驰道(加强全国道路交通网建设);建立和健全驿传制度;建立中央集权制(皇帝制度);强化思想控制(或:统一思想以巩固国家统一)。(4分,每点1分。)
(2)1877年(或19世纪70年代),台湾。(2分)
特点:速度更快,效率更高;距离远,范围广。(2分)
(3)作用:有利于加强国内各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有利于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辖和治理;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大大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或:现代国家共同体的意识);推动了全国性反帝爱国运动的发展;为民族民主革命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或:技术基础)。(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满分。其它答案如果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9.(1)特点:半殖民地化。(3分)影响:铁路成了列强疯狂掠夺中国资源和财富的得力工具;铁路修到哪里侵略者的势力就扩展到哪里;用铁路可以运兵,便利了军事上侵略以及镇压人民的反抗;加快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3分)
(2)19世纪下半期,铁路被毁或受到阻碍。但是到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铁路虽然还没有步入正轨,但在自主筑路总里程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4分)
主要原因在于①中国人的爱国热情②清朝官员改变了观念③铁路是新生事物,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④商办铁路和保路运动兴起。⑤筑路权收归国有(8分)(答出任意4点即可)
(3)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促进了铁路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3分)(言之有理皆可)对百姓生活的影响:缩短了出行时间,使人们生活更加方便、快捷、舒适。(3分)
(4)铁路建设关乎国计民生,利国利民。政治制度、经济发展、观念更新、科技进步是铁路建设的关键因素。(4分)
30.(1)有利于巩固政权;密切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有利于信息的传递;有重要的军事价值;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任答三点即可得6分)
(2)兵部;(2分)具有军事和行政上的职能;兼有馆舍功能;专供贵族及官员使用。(6分)
(3)驱动力的变化,由畜力逐渐转化为机械力;交通工具逐渐商业化,并且没有阶级的限制。(4分)
原因:西方先进技术的传入与使用;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4分)
(4)政府的腐败无能;技术的落后;人才的缺乏;领域的狭窄,无法起到辐射带动作用等。(4分)
31.(1)表现:出现汽船、铁路。(2分)
影响:推动人类征服时间和空间,使世界统—程度大大加强,使欧洲对世界的支配成为可能。(6分)
(2)特点:计划宏伟,以交遥建设为中心。(4分)
原因:政局混乱,战争不断,缺乏稳定的政治环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艰难,缺乏资金;近代科技和建设人才缺乏;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8分)
(3)原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国家重视铁路建设,制定《中长期铁路网规划》.(4分)特征;近代呈现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发展困难;现代交通在国家独立的前提下迅速发展。(4分)
32.(1)条件:工业生产的发展;蒸汽动力推广。(2分)
原因:工业革命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英国的政治民主化改革(代议制的完善)使政局稳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铁路本身具有速度快、运输成本低廉的特点。(任意三点别得3分)
(2)原因: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资金和技术的匮乏;受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外国列强的阻挠和侵略。(任意三点即得3分)
(3)重大影响:①加速我国铁路现代化进程,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②促进沿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以及沿线思想文化交流和观念转变。
③加快“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④有利于提振民族信心和展示综合国力。⑤铁路运输结构得到优化和完善等。(任意三点即得3分)
认识:①近代以来铁路的发展从无到有,新中国成立后取得重大成就;
②近代列强的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主观上也方便了对中国的侵略;
③铁路建设迅速发展民族独立是前提,经济发展是基础;
④铁路建设要真正服务于国计民生。(任意三点即得3分)
33.(1)英国。(2分)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私人和国家联合建设铁路;相关产业发展的需要;金融业的革新;外国资本的涌入。(4分,答两点即可,其它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2)特点:有统一领导机构;资金来源多样化;有些地方督抚强力推进;铁路布局主要集中在东部。(4分)理解:清政府为筹建川汉铁路,发行股票,向社会募集资金;20世纪初,清政府准备把川汉铁路修建权转让给外国,激起民众收回铁路利权的斗争;(4分)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导致湖北兵力空虚,为武昌起义成功提供有利因素。(4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3)交通先行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列强争夺在中国的铁路修筑权;顽固势力与封建迷信思想的阻碍;等等。(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它言之有理亦可得分)不能实现,理由:辛亥革命后,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局动荡,社会经济凋敝,缺乏资金和技术,列强对华经济控制。(4分)
(4)交通运输是联系社会生产的重要纽带;交通运输的发展状况直接反映着国民经济的活力;解决好铁路交通问题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经济的发展有助于交通问题的解决。(2分,答出一点即可得满分,言之成理亦可)
34.(1)“回报”:火车加强了地区(城市)间、国家间的联系;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4 分)因素:市场的扩大对交通工具革新的要求;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知识的进步和技术人员的探索。(回答其中两点即给4 分)
(2)理由: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国防;有利于减少军费的开支:有利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8 分)实质:近(现)代化问题上的观念冲突。(2 分,若回答新旧观念冲突给l 分)
(3)变化:从兴建铁路遭遇极大阻力(2 分),到甲午战争后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1 分)原因:帝国主义争夺路权;清政府出卖路权;爱国势力(人民和绅商)维护路权。(6 分)影响:维护了民族的利益;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2 )
(4)信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火车机车制造从修复组装、技术改进、自主创新到世界领先。(4 分)认识:火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中国近(现)代化进程艰难曲折;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自主创新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回答其中两点即给4 分)
必修二专题四: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每课名题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共0分)
1.(2011年1月三明市期末质检18题)2010年11月12日,新民网发表“省钱省力省时间,网络购物方兴未艾”的新闻。新闻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包括(    )
A.中国人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增强节俭意识  B.互联网在中国进一步普及应用
C.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网络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
2.(2011年3月南京市二模6题)1894年7月11日《申报》发表《战必胜说》一文,从中国传统的战胜之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认为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而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哉?”这表明战前(   )
A.中国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                B.国人对国情分析比较透彻
C.日本丧失天时、地利、人和              D.国人的心态具有盲目自信
3.(2011年3月聊城市一模16题)伊朗门事件、克林顿丑闻事件、美军虐俘事件、西方其他国家高级官员的丑闻屡屡被曝光。这突出反映了(    )
A.西方国家民主政治进程出现曲折  B.政府完全处于公民的监督之下
C.第三次科技革命负面影响增大    D.报刊、网络和电视等媒介监督作用增强
4.(2011年1月厦门市质检8题)一定时期的报纸反映一定时期的历史面貌。观察图所示报头,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

A.中华书局创办于1912年
B.民族工业迎来发展的春天
C.当时社会上农历与西历并存
D.广告成为企业宣传的手段
5.(2011年3月河南郑州市质检33题)《盛世危言》指出:“……置之,灾民流离困苦情形宛然心目。作奸犯科者,明正典刑,
……中历历详述,见之者胆落气沮,不敢恣意横行,自有……,(士君子)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郑观应在此盛赞的是(   )
A.修筑铁路      B.创办报刊        C.放映电影        D.开通电话
6.(2011年4月浙江上虞调研16题)《申报》在某一时期陆续报道了几篇新闻,其标题分别是:“宋教仁上海遇刺身亡”、“世界大战中的华工”“还我青岛”、“公共汽车开始运行”。由此判断,该时期是(    )
A.晚清时期                           B.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C.北洋军阀政府时期                   D.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7.(2011年4月宁波二模17题)周启多是宁波籍抗日航空烈士,1914年农历二月出生于镇海一个大户人家,1925年随父母到天津居住,同年考入南开中学。1936年,报考了南京空军军官学校。“七七事变”后随军内迁到云南,1940年元旦,他在驱逐日机时牺牲。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活动中他不可能经历的是(    )
A.在宁波时穿长袍马褂                    B.在天津时坐有轨电车上学
C.在南京时吃到淮扬菜                    D.在昆明的广播中得知张自忠殉国
8.(2011年3月淄博市一模11题)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剧摄制于19世纪末              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C.民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 D.世界电影开始进入有声时代
9.(2011年1月三明市期末质检8题)1896年8月10日《申报》刊登广告:徐园初三夜仍设文虎(灯谜)候教,西洋影戏,客串戏法。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西洋影戏”已遍布中国各地          B.中国人的娱乐活动更加丰富
C.“西洋影戏”伴随着优美的旋律        D.中国大众娱乐发生彻底改变
10.(2011年5月潍坊市三模16题)右图是1936年《申报》刊登的一则广告,从中你能获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①这是姜曦为她的诗词集做的广告
②1936年以前中国已出现电影和影星
③报纸在当时是一种重要的宣传媒体
④《申报》着重宣传农民形象和工农革命
⑤名称的西化成为一种潮流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⑤
11.(2011年1月芜湖市质检14题)《安徽俗话报》由陈独秀1904年在芜湖创办,是我国近代重要的白话报刊之一。由于陈独秀不仅是该报的创办人,还是该报的主编兼主笔,他的思想无疑会对该报的宗旨和宣传内容产生重大影响。它的创办对当时人们的影响主要有(    )
①开阔视野  ②关注国事  ③启迪民众  ④传播新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12.(2011年5月北京西城区二模16题)为避免“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而创办的报刊是
A.《时务报》     B.《民报》    C.《新华日报》     D.《新青年》
13.(2011年2月济南市调研14题)二十世纪上半期,欧洲发生这样的文化变迁:“巴黎、柏林或伦敦的嗜好和说话腔调,传播到国内最遥远的乡村,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开始被全国性文化取代,各国生活方式也愈来愈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列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媒介是(    )
A.广播和电影     B.铁路与飞机      C.报纸和杂志    D.网络与漫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0分)
14.(2011年1月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期末33题)(10分)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曾这样说:“社会各层次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美国《纽约时报》记者N.S.D在1871年12月24日游历广州时,对广州城市的繁华惊叹不已:“宽阔的珠江,清式和西式的阁楼、宝塔、博物馆、清真寺、大厦、仓库、商铺等等,这些建筑物看上去并没有分成街道,而是毫不间断地紧紧挨在一起。远处可见英国领事馆的小教堂,上面有钟楼和高高的十字架。”
——据郑曦原编(《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广州社会生活较早走向近代化的原因。(3分)
材料二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4分)
材料三

(3)阅读上图,指出这是哪一时期出现的什么交通工具?它的出现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15.(2011年2月温州一模38题)(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上海出过119种。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报纸34种,教会报纸5种,但仍在公开发行的只有31种。         ——据《大公报》(天津)之《最近报界调查表》(1905年)整理
材料二:《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
类别
篇数
比例
列强在中国
215
47.4%
经济/财政/商务
87
19.2%
总论(变法维新主张)
19
4.2%
——资料来源:潘光哲《开创“世界知识”的公共空间:(时务报)译稿研究》
引者注:《时务报》1896年创刊于上海,1898年停刊。梁启超任总主笔。
材料三:时四方新学士子喜康、梁议论新颖,群相呼应,起而组织学会讨论政治问题于社会问题。举其著者,如长沙之湘学会、时务学堂;……其它如算学会、农学会、天足会、禁烟会等,犹不可计数。而每会必有一种出版物以发表意见。于是维新运动,顿城活跃之观,而杂志亦风起云涌,盛极一时。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1)概括材料所示上海报业发展的特点。(7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时务报》刊载上述几类译稿的背景。(9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时务报》创办的积极影响。(10分)
必修二专题四: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每课名题4)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D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当时国人认为天时、地利、人和都对日本不利,而对中国有利,可以和日本一战,这说明当时国人盲目自信的心态,故D正确。其他三项不符合历史史实。
3.D
解析:考查媒体的监督作用。越来越多的官员的丑闻以及其它政治相关问题通过媒体披露,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
4.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题干信息“中华民国十年纪念”分析,应为1922年,中华书局创办于1912年,B项中民族工业发展的春天是从1912年至1919年,不符合题干。图上有“阴历”“阳历”字样,因此C项正确。从图上“大赠品”字样分析,有吸引顾客的目的,因此具有广告性质。
5.B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可知是对报纸功能的描述。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郑观应是中国早期维新思想家,出生于在十九世纪中期,根据题干中“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的描述,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应选B项。C项在二十世纪初期出现,电话不满足“知天下之事”的描述。
6.C
解析:本题“宋教仁上海遇刺身亡”、“世界大战中的华工”“还我青岛”、“公共汽车开始运行”分别是在1913年、1914—1918年、1919年、1924年。判断各选项的时期,本题选C项北洋军阀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政府统治在1912---1927年。A项清王朝结束于1912年;B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开始于1927年,结束于1949年;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开始于1912年1月1日,结束于同年3月12日。
7.D
解析: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A项可选;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B 项可能;淮扬菜是江苏菜系的代表,C项可选;1928年后,地方广播电台纷纷出现,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张自忠将军于1940年5月牺牲于枣宜会战中,比周启多迟。D项不可能。
8.B
解析:从题干中可知,〈定军山〉是京剧,同时又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京剧是中国传统戏剧,用西方电影形式来呈现,显然是中西合璧。
9.B      10.D
解析:材料是1936年卡尔登影剧院在《申报》上刊登的一则由姜曦主演的电影《年年明月夜》的广告,另《申报》创办于1872年,前后历时78年,记录了从清末到民国近八十年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据此本题第①项说法错误;第④项说法与实际不符,②③⑤说法正确。
11.D
解析:本题考察近代生活变迁。开阔民众视野、引导民众关注国事、启迪民众,解放思想  、传播新知识和新思想都是近代报刊的影响,故选D。
12.A
解析:根据引文“不能告之君”可知,创办报刊的目的是加强君民联系,体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主张。A由资产阶级维新派,符合题意要求。B由资产阶级革命派,C由中国共产党,D由资产阶级激进派。
13.A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说话腔调”这一关键词,能做到这一点的媒体只有电视和广播,故选A。
二、非选择题
14.(1)原因: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使其具有开放兼容的文化特征;清代闭关锁国后,广州是唯一对外贸易港口,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鸦片战争后,是第一批开放的口岸,最早受到西方冲击;近代生产方式产生较早,带动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毗邻港澳,易受西方风尚的影响。(答案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多个方面,如能从三个或三个以上方面作答,是最佳答案,任选3点,每点1分,不超过3分)
(2)原因: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清廷腐败,政治黑暗(或内忧外患,危机日重。(2分)    目的: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2分)
(3)第一次工业革命。早期火车。(2分)铁路交通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1分)
15.(1)上海办报数量居全国首位;办报者多元;国人自办占主体;大部分报纸没有持续下去。
(2)甲午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或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变革图强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实业救国”“设厂自救”的呼声高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维新变法运动的逐步展开。
(3)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推动了各种学会和组织的建立(或“推动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国人办报热潮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