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黏米饭的做法:准提行者的戒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5:06:00

准提圆咒特点:
      1、 解行和合:依显教,须得依教生信,依信生解,依解起行,行成得果。今准提咒不令生解,但诵持之便得道果。
      2、 入世圆融:在对世间名利富贵追求中,圆满自己的法身慧命。因持颂准提咒,“所求之事尽得遂心,一切罪业亦得消灭,自然超凡入圣”。           
      3、 易修易成:没有戒律的门槛。“准提不拣染净得持诵故,不问在家出家饮酒食肉有妻子等皆持诵,不同余咒须要持戒方得诵习”。         
      4、 无需传承:此法广传普传,依经依本念颂即可,佛母自然加持,修持人与佛母之间,不需要中间的司法传承者或灵媒。不同余宗只有依上师可学,而准提法人人可修,人人可传。           
      5、诸咒总持:準提咒,總含一切諸真言故。“一切真言,不能含準提,如大海能攝百川,百川不攝大海”。修习准提一咒,所有的咒的功德体用全部可得,如如意宝,随心所用。并可以和任何一法同修而无障碍。       
      6、 壇法易辦:“若求息灾息并、增财增慧、怀爱聚人、破除障碍而做坛法,但以一新鏡,未曾用者,便是壇法。”


准提行者的戒律 近住戒:八关斋戒

导读:
近住戒即八关斋戒是准提行者的戒律,十斋日又叫做准提斋,在辽、宋、明、清就是准提法修行者的持戒方法,现在学院在高老师的倡导下重新提出了准提八关斋戒的思路,使准提宗的建立在理论上又向前走了一步。

我们居士因现代工作生活竞争激烈无瑕守戒,或为屡屡破戒而烦恼悔恨时,不如按照经典记载精进修持一日一夜的八戒斋,在准提十斋日受持一日一夜功德回向极乐净土,可以永离轮回之苦。我们一生最少具戒受持一次,或有方便者每年应受持一次,更有福报机缘具足者,每月受持一次。如此修行,生死问题解决,当无后顾之忧,安心生活于当下,好好工作、生活。

学院本次八关斋戒的目的是我们在家的居士拿出一天的时间来专心如法严格修持八关斋戒,体验出家人的生活,平时可以活在当下,好好工作、负起家庭、社会的责任,满足出世入世两不误的愿望。

如法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各经典已述说清楚,信受佛语,如法修行,功德广大。特别《观无量寿佛》经上说,如果有人受持八斋戒,凭着这种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土,定能获得中品中生。 此种解脱之果报,实乃修行者的本怀。

准提法网络佛学院  徐劲松

准提行者的戒律 近住戒:八关斋戒
高七师集

 
一个宗派能否相传不衰,而且愈传愈广,不仅要看他的教理和传法方式,也要看其戒律的内容而定了。有史以来的人类世界,不知已有过多少宗派,而到目前为止,真正能流传下来的却寥寥可数。
戒律的形式与功用,不唯有利于佛教徒的修行,更要能够增进人类大众乃至一切众生的幸福,并适合这个时代的特定,否则的话,便会受到自然的淘汰!
戒律两字的意义,也是各有所指,戒是有所不为,律是有所当为;戒是不能如此,律是应当如此;戒是各人的持守,律是团体的活动。所以在梵文中,戒叫做尸罗(Sīla),律叫做毗奈耶(Vinaya),不过,有时也可将戒律二义通用的,故也不必硬把戒律二字的定义分割开来。


 准提近住戒为佛制戒

  自古以来,学佛的人就可分为两种——在家人和出家人。因为出家人不用为生活奔波,托钵乞食,或接受居士供养,可以毫无牵挂地将所有身心都投入到修行当中,所以对出家人的要求就比较高。作为出家人,就应终身受持沙弥戒与比丘戒等等。

而作为在家人,则需要面对各种生存的压力、世事的牵绊,所以佛陀对在家人戒律方面也指定了相应的戒律。作为在家人,也应受持不同层次的居士戒。作为准提行者应该以八关斋戒这个近住戒为自己的戒律修行内容。
只有佛陀在即将示现圆寂之际,曾经制定的一个言简意赅的简略戒规,其中对戒律的界线留了稍许的余地:就是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允许戒律随着时代的变迁、区域的不同而因地制宜。在以后因各地的风俗习惯而无法完全依照戒规执行的时候,也可以在不违背大原则的前提下适当地入乡随俗。除此之外,谁也没有权利对戒律进行根本性的更改。
出家众修持出家戒,在家人修持佛陀传授的五戒或八关斋戒。
我们准提宗不提倡对于近事戒律的改革,而是提出受持近住戒,我们准提行者就是要严格的选择八关斋戒来修行,时代的特定和末法的共业,决定了我们要选择受八关斋戒,而不是要改变戒律。


佛教七众弟子,即由所受别解脱戒的不同而安立。如受近事戒者的便为近事,乃至受比丘戒的便为比丘。七众别解脱戒,连近住戒在内,共有八种戒相:
一、比丘戒;
二、比丘尼戒;
三、正学女戒;
四、沙弥戒;
五、沙弥尼戒;
六、近事戒;
七、近事女戒;
八、近住戒。
正学女戒,即包含在沙弥尼戒内,故七众别解脱戒,实际只有四种:一、比丘戒、比丘尼戒;二、沙弥戒、沙弥尼戒、正学女戒;三、近事戒、近事女戒;四、近住戒。
三四为居士戒,近事、近事女所受有五戒,广如《优婆塞五戒相经》等说。 不杀生、不不与取、不欲邪行、不妄语、不饮酒,为近事五戒。近事女五戒同。
近住戒亦名八关斋戒。有人不能终身持戒的,就受近住戒,只持一昼夜。过了一昼夜后,要再持又可再受。因为受持的时间短,所以要求比五戒高,一切要如阿罗汉。近住戒有八条,就是将五戒的“不欲邪行”改为“不非梵行”,加上“不涂饰香鬘歌舞观听”,“不眠坐高广严丽床座”,“不食非时食”等三条共为八条。广如《佛说斋经》、《八关斋经》、《优婆夷堕舍迦经》等说。

八关斋戒属于别解脱戒

为什么称为“别解脱戒”呢? 就是谁受持该戒,谁就会得到永久解脱的意思。比如说,两人当中一人受戒,而另一人不受戒,则受戒的人可以获得永久的解脱,不受戒的人就不能获得解脱。

  而在具备出离心的前提下,所受持的戒体,就属于别解脱戒。守持别解脱戒,就可以令我们获得永久的解脱。

别解脱戒可分为大乘的别解脱戒与小乘的别解脱戒。如果要使所受的戒体成为小乘的别解脱戒,就必须具备出离心。出离心是小乘别解脱戒的起码要求,如果具备了出离心,则所受的戒体至少可以算得上是小乘的别解脱戒。比如说,佛教认为:在走路的时候无意间踩死蚂蚁,或者在烧火以及点灯的时候,无意中烧死了飞蛾、小虫,因为当事人不是故意而为,即没有杀生的动机,所以就既没有犯戒,也没有罪过。但有些外道却认为,以上行为也有杀生的罪业;另外,有些外道认为:即使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如果没有人将水井、河流等处的水给予自己,自己却擅自饮用,就犯失了不予取戒(盗戒)。尽管外道的戒律比较严谨,但这些戒律却只能称之为戒律,而不能称之为别解脱戒。

为什么这些与外道相同的戒律不属于别解脱戒呢?因为,在不具备出离心的前提下,所有的戒、定、慧,都只能属于世间的戒、定、慧,其果报充其量就是在以后流转六道轮回的时候,可以享有好的善报,除此之外,绝不会让我们超越轮回而获得永久的解脱。比如说,如果断除了杀盗淫妄酒,最多只能临时性地让我们脱离恶趣,投生善趣,却不能彻底脱离六道轮回,所以不能称之为别解脱戒。

对于末法众生,出离心的直接表现就是是否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因此,在受戒之前,需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只有在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真正的近住戒,我们在受戒之前,最好也要了解往生极乐世界的重要性,认真学习善导大师的九品往生的思想,否则,受戒就只能成为一种形式,而不能获得戒体。至于极乐世界的内容,我们以前已经讲过多次。希望大家多读净土经典。

总而言之,无论所受持的戒条再多、再严格,如果不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则所受持的戒体都不是准提宗所特有的。

  一切有部认为:我们所受的戒体,是一种称为“无表色”的物质, 就是绝不违背自己所受戒条的决心。但仅仅有决心,还不能成其为戒体,只有在自己有了决心,并参加了受戒仪式之后,才能具备戒体。如果自己舍弃了当初的决心,并作出犯戒的行为,原有的戒体就不复存在了。因为八关斋戒的戒体是一天一夜,所以很容易圆满,把功德回向到极乐世界,一次的八关斋戒的体相用就完成了。


佛设八关斋法之缘由
 
世俗之人,事务繁忙,无暇修道,佛慈悯为令其种出世之因,将来证三乘道果,又为了配合其生活型态,故制在家之出家戒,即八关斋戒,使其能够过着与出家人一样的生活,亦能得入涅盘之门。
对于出家人来讲,本来佛教就是教育,寺庙就是学校,应当带领四众走修行的道路,这是寺院主要的任务。但是今天,佛门也可以说是衰败,表面上看寺庙都修得很好,烧香拜佛的人也不少,但是实质上因为生存保障的问题,多数是旅游经营商业化,不然就是搞经忏,真正讲修行太少太少。所以我们觉得佛教寺院要振兴没有别的路,那就是走“持戒修行、弘法利生”这条道路。除此之外,表面上的繁荣绝不是佛教的振兴。
根据律制要求,八戒乃是沙弥十戒的前九戒,只要受了沙弥戒,就应终身须持八戒,至于比丘戒,更不用说,已经包括了八戒,所以,出家诸众,乃自然而然是终身受持八戒的。弘一大师惟其主张出家诸众也要修一日的八关斋戒,必须加以说明,弘一大师之所以说出家诸众也当受八戒者,正因今世的出家诸众,殊少依律而行。

对于在家人来讲,这个八关斋戒是佛陀为了在家弟子制定的、暂时的出家修行的戒律与斋法。因为在家修行的人,家庭的、社会的种种事务很繁忙,要想出家修行,障碍也很多,搞不好出家不了,在家的事业也做不好,反而给不信的人带来负面影响。佛陀悲悯在家弟子让他们能够过一日一夜的出家人的清净生活,种出世的善因;又能够适应在家人生活的特点,所以特别制定了在家人的出家戒,就是八关斋戒。 这样在家众,平时可以活在当下,好好工作、负起家庭、社会的责任,若有时间又可以拿出一天的时间来专心修八关斋戒,满足出世入世两不误的愿望。


持八关斋戒的功德利益:

一、往生资粮
想要求生净土的人, 受持此戒功德殊胜。《观无量寿佛》经上说,如果有人受持八斋戒,凭着这种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土,定能获得中品中生。
二、消灭罪障
凡是想忏悔罪障的人,必须受持此戒和斋。《优婆塞戒经》说,受持八戒,除五逆重罪外,其它罪障都可消除。
三、免除横祸
凡是想要求得自身、家眷平安吉祥,永免遭受各种飞灾横祸的人,必须受持斋戒。《四天王经》说,凡是受持此斋戒的地方,恶鬼必然远离,此处必定平安无事。所以,如果能在六斋日精进持斋守戒,那么福报必定增长,灾难必然消除。
四、远离恶道
如果有人行为举止一向不够检点,现在很害怕自己会堕入三恶道,那么就必须受持此斋戒。《十善戒经》说,持八关斋戒的人,一不堕地狱,二不堕饿鬼,三不堕畜生,四不堕阿修罗(阿修罗道众生,善恶夹杂,也可以列入恶道)。
五、福报优厚
如果有人担心因世乱米贵,会遭受饥饿之苦,那么就必须受持斋戒。《佛说护净经》上说,一天持此斋戒,即可得到六十万世不愁吃穿的果报。
六、成就迅速
如果年高体弱,恐怕将不久于世的人,或者身陷牢狱,性命朝夕难保的人,想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成就殊胜的果报,那么必须受持此斋戒。八关斋戒的持法,只以一日一夜为期,时间很短,但功德极为殊胜。经上说,优陀羡王夫人,病已垂危,临命终的前一天求受八关斋戒,死后即刻得生天上。
七、来世贵尊
若有想求来世贵尊的,则必须受持斋戒。《佛说普达王经》说,一个国王的随从,曾随国王斋戒一天,死后便转生为王子。
八、得生天上
要想来世求生天界的,必须受持此戒。经上说,有一天女,相貌极为庄严,容颜超群,天人见了都赞叹不已。释提恒因便问天女过去曾作过何种善事而获得此种福报。天女便作了一首偈语回答说:“昔于迦叶佛,受持八戒斋,今得生天上,获此端正报。”
九、脱离病苦
《药师经》说,若有人想要解除疾病之痛苦,那么应受持八关斋戒。
十、临终欢乐
有念佛的功夫,但尚没有得到一心不乱,担心临命终时没有把握往生的人,必须持此斋戒。《药师经》说,受持此斋戒的人,凭此种善根,如果听到药师如来的名号,临命终时,将有八位大菩萨来迎接他往生净土。
十一、得相好身
如果见佛相好,心生欢喜,想在来世获得这种庄严相貌,就必须持此斋戒。《长爪梵志请问经》说,有一婆罗门,问佛往昔曾作何种善业而获此种庄严好相。佛说持八分净戒(即八关斋戒),若能一天一夜,或者常随从师父受持,都能获得此种果报。

十二、成佛道缘
想求得速成佛道的人,必须受此戒。《阿含经》说,受持八关斋戒,可以获得漏尽通,入于涅磐城;若求生四圣法界,也可随愿而成。

 

八关戒斋简介

斋, 广义言之,指清净身心,而慎防身心之懈怠;狭义而言,则指八关斋戒,或特指过午不食之戒法。斋之梵语为 upos!adha,巴利语uposatha,音译乌逋沙他、布萨陀婆,略译为布萨。原为古印度之祭法,即每隔十五日举行一次集会,令各自忏悔罪过、清净身心,于此日,祭主并行断食而住于清净戒之法。至佛陀时代,尼干子等外道亦沿用此风,集会一处而持断食等四戒;由是,佛陀亦允于僧团中采用此一行事。
  准此可知,‘斋’之本意原为清净之谓,后渐转指不过中食(过午不食)之法;能持守此法者,称为持斋;持斋期间所食之物,或法会时所供养之食,称为斋食。此外,以食物供养僧侣亦称为斋;此类之法会则称斋会。于原始佛教、部派佛教时代,斋食乃特指午前所食之食(又称中食),午后食者即非斋法,此系就其‘食时’而言;至大乘佛教时代,乃以慈悲禁杀之意,转而侧重于‘食体’,故以素食为斋,如我国佛教徒多将素食习称为‘吃斋’、‘持斋’;然严格言之,其与戒律中‘斋’之本意并无直接关系。
中阿含卷十四大天□林经、增一阿含经卷十六等,举出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等六日为六斋日,惟不以断食等苦行为旨,而强调忏悔、清净等精神。于此六日必集僧众诵呗说戒经,使比丘安住于净戒中以长养善法;在家二众亦须于六斋日持守八戒而增长善法。又杂阿含经卷五十、长阿含经卷二十忉利天品等,于六斋日外,另举出每年正月、五月、九月等‘三长斋月’之说。
斋的意义是“清净”,从事相上说,过中午而食者,即为杂乱不净,所以三世诸佛,皆是过中午不食的;从根本上说,身口意的三业清净,便名为斋。


戒,在佛教,从大体上分,共有两大类别:一是渐次戒, 一是顿立戒。所谓渐次戒,是指在家的三归五戒,出家的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不受三归五戒,不能受沙弥沙弥尼的十戒;不受沙弥沙弥尼的十戒,不得受比丘比丘尼戒; 因其须要逐次上升,级级增加。故称渐次戒。在家二众,加上出家的五众,共为七众佛弟子,均以渐次戒而得名份序次。

所谓顿立戒,是指八戒与梵网、缨络之菩萨戒,这两种戒是在七众戒之外的别解脱戒(梵语波罗提木叉),此戒与彼戒,虽然同为佛戒,但是不受三归五戒,同样可以直接来受八戒与菩萨戒(瑜伽菩萨戒则仍为渐次戒)。

八关戒斋的内容是这样的: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非梵行(不淫〕。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六、不著香华(曼)。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
七、不坐卧高广大床。
八、不非时食。
如下:一、不杀生戒,断一切有生命的动物之生命,叫做杀生。佛制受八戒之居士不得杀害有生命的众生叫“不杀生戒”。凡有命者,不得故杀。若自杀、教他杀、方便杀、咒杀、堕胎、破卵,与他毒药,令命断者,并得罪。 若受五戒者,不方便吃素,当吃三净肉(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
  二、不偷盗戒,凡是有主物,不与而取,便叫做盗。凡有主物,不得盗心故取。若自取、教他取、方便取、咒取、因寄取、迷惑取、抵债不还、偷税、冒渡等,并名盗罪。
       
三、不淫戒,淫者男女交合,以染污心,行秽恶行,名不净行,亦名非梵行。在家受五戒者,不得与夫妻以外一切男女作不净行,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语戒,心口相违,说虚妄不实的言语,欺诳他人,叫做妄语。凡是存心骗人,不论利用何种方法,使得被骗的人领解之时,不管能否达到妄语的目的(如求名闻利养),即成妄语罪。
    菩萨唯观有情义利非无义利,自无染心,惟为饶益诸有情故,覆想正知而说异说,说是语时,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诸功德。”小乘律中虽无此文,若为解脱命难等,亦宜准是开听。
  五、不饮酒戒,禁戒不得饮,具有酒色、酒香、酒味三者,饮了能醉人之酒。
  是酒—虽无酒色、酒香、酒味——不能饮(能醉人故);非酒—虽有酒色、酒香、酒味—应饮(不能醉人故)
  
六、不着香华鬘,不香涂身;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戒,此戒有刺激男女性欲及放逸,包括不得戴耳环、项链、手镯、指环、手表、领带。如今人之用香粉、香肥皂也。(此等皆含刺激性欲之作用。包括不得用香水、香油、脂粉、香皂。包括不得听弹琴、吹笛、歌唱,不得围棋、陆博、射箭、驰马、算命、试剑,不得往观戏剧、无益之影片,一切歌舞技艺与杂耍。

七、不坐卧高广大床戒,一尺六寸非高,阔四尺非广,长八尺非大。关于律中的(床)这样东西,中国人可能还不大明白,床在我们是专门用来睡觉的,但在西域,床的含义较广,睡觉用的叫做床,起居用着坐的也叫床,床有大小及高矮不等,有的高大得须要好多人来抬,有的卑小得可用一只手轻轻地移动。 明白了床的含义之后,我们可以解释高广大床了。澫益大师十戒威仪录要注释称:(床足高一尺六寸,座时脚不挂空,过此量者,即名为高;但可容身转侧,过此即名为广。)这是根据四分比丘戒单随法八十四条而来。
在家人、受了八关戒斋的日子,应该男女夫妇分床分房睡,如果家里只有双人大床,没有单人小床,不妨特为自己购置一张单人小床,专备六斋日卧用。否则虽受戒斋,亦不得戒斋。
八、不非时食戒,从清晨明相出现至日正中,为食之时。从日过中至次日未天亮之前,非食时故名非时。非时而食,名为破斋,食入咽结罪。八关戒斋中的过中午不食是非常要紧的一条,而且是最主要的一条。受八关戒斋而不持此(不非时食),固然不成戒斋,出家而不持(不非时食),便不能为俗人作八戒阿阇梨(师)。不非时食,是说过了日中之后,除了饮水,不得再吃任何食物。俗人也许不惯中后不食,到了晚上也许会饥饿难忍而反增烦恼,甚至形成胃病。这一点,如你万不得已,你可以方便吃糖减饿、,喝果汁,不得吃果子肉。

  
我们看来,就可知道,此八戒中,除了六七八的三条戒,其余前五条戒,则与五戒相同,不过第三条的“不邪淫”,在此改为“不淫”了。也就是不非梵行。梵行就是净行,就是清净的行为。非梵行就是不清净的行为;这里就是指的淫欲。五戒只戒邪淫,所以在家居士夫妻生活,不算犯戒。而这里要求的是出家人的戒,那就是不淫,就是断淫。 八关斋戒要求很高,不光是不能有淫欲的行为,就是淫欲心都要克服。你如果在持戒的一日一夜当中,起了淫欲念头,那你这个持斋就不清净。正因为要求高,虽然时间短,而他的功德非常之大,这个就是八关斋戒的最大的特点。如果在受持八关斋戒这一天有条件去寺院住一天更好,没有这个条件,在家里夫妻最好能够分房分床,这样保持三业清净。

不过,八关戒斋与沙弥十戒的最大区别,是在仅于六斋日的一日一夜受持,不像沙弥戒是须要终身受持的。正因沙弥终身受十戒,故其最高可证阿罗汉果,八关戒斋一日一夜受持,虽种出世正因,也不能即身而证阿罗汉果。但是佛陀慈悲,因为世上尽管有很多人希望信佛学佛, 而期走出生死之道,然由各各不同的差别因缘,使得许多人皆无法走出这一生死之道,有的为了他们本身的职业,使其无法自由决定自己所向往的生活方式;有的为了社会的牵制;有的为了家庭的责任;有的为了妻子儿女的抚养等等,所以,希望走上出世之道的人很多,能够走上出世之道的人则很少。因此,开出一个方便法门,使那些向往出世生活的而又无法达到目的的人,也有机会来过过出世的生活。八关戒斋,就是此唯一广大的方便法门。

怎样算是戒斋清净

八关戒斋,看来仅仅八条,要求受持清净,实也不太容易。身不作恶:不杀,不盗,不婬,不着香华曼、不香洎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不坐卧高广大床,口不作恶,不妄语,不饮酒,不非时食,只要决心来做,是可能做得到的。至于要使意不念恶,那就很难了。最难控制的是妄念的纷纷涌现,并且不绝如缕,心志稍不集中,妄念便会趁隙而入,妄念之中,有善有恶有无记,美的不妨,无记亦无多损,恶念之来,念杀生、念偷盗、念婬欲,念妄语,念饮酒,乃至念非时食,只要一念生起,不论念过去、念未来,均为斋不清净,唯其若未涉及身口二业,仍不是破戒。因此,闭关修斋戒和到寺院受持更好一些。

佛在优婆塞戒经卷五中说:(若欲受斋,先当敕语,遮先诸恶,乃得成就;若先不遮,辄便受斋,不名得斋。)可见,受斋之先,不但先从身心清净而作准备,更要以口宣告他人,使得他人也知道我要受持戒斋了。

如何才能做到戒斋清净,澫益大师于优婆塞五戒相经笺要的末后说:凡斋戒日,不得鞭打众生;不得身口作不威仪事;不得起贪欲、瞋恚、烦恼等邪觉,更须修六念。以上四禁,若有犯者,虽不破斋,而斋戒不清净。

受了八关戒斋,为防妄念业生,为增戒斋功德,最好的方法是专持六念:

一、念佛,佛为慈悲导师。念佛的法门,能除愚痴,念佛的实相;能除恶意;念佛的相好,能除怒习。

二、念法:法为诸佛之母。佛所说法,无量无边,但以三十七道品,能够逐层而上,完成修证之功,所以应念三十七道品,

三、念僧:僧为人天福田。根据佛说斋经的记载,此所谓念僧,是念的真实僧,或胜义僧,乃是证得四果与向四果的四只八辈的圣僧。但凡夫比丘僧,也应恭敬供养,此处所谓念,乃是念其功德,所以要念胜义真实僧,平日依止学习,仍当以持或有素的世俗僧为主。因为梵语僧伽Sangha一字,意为和合众,或者单译为众。印度四人以上即为众,所以比丘尼四人以上,可称为僧伽,俗人四人以上,也可称为僧伽。

四、念天:天上长寿安乐。因为受持八关戒斋一天一夜,其功德即可感生欲界六天的果报,所以一心念念,生天的果报,长寿安乐。

五、念戒:持戒三业清净。八关戒斋,虽仅八条,然其戒力的范围,亦可大至无穷无极,持一杀戒,即可于一切众生份上得不杀的功德,余戒亦可类推准知;八戒的究竟;亦能具摄定共戒(由定而发,又称禅戒,由定力而自然不犯,故称定共戒)、道共戒(证得圣果阶登圣位,虽不受戒持戒,也能与戒相应而—往清净、故称道共戒)、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这是大乘菩萨戒的境域了)。因为五戒是一切戎的基础,八戒自也更是一切戒的基础了。

六、念施:普济一切贫穷。贫穷有三种:财产贫穷、修福修道的方法贫穷、做人处世的胆识贫穷。所以布施也有三种:财物布施、佛法布施、无畏布施。财物能使众生的物质生活改善,佛法能使众生的精神生活充足,无畏能使众生铁肩担道义,择善刀从,勇猛直前。根据智度论的解释是这样的:持戒之人不犯他人的财物,且以自己的财物施与他人,称为财施,能为他说法,使之开悟得道,称为法施,一切众生皆有畏死之心,持戒之人无杀害之心,能使众生没有畏惧感,称为无畏施。

以上介绍了许多的名相,枯燥无味,对于初入佛门的人来说,的确是件困难的事,单把六念的内容分辨清楚,已经很不容易,再要一心一意地念此六念,那就更不容易了。不过,这是修此八关戒斋法门的一种规定,如能如法做到,自是好事。万一于一时之间用不上六念的工夫,改用持名念佛念菩萨的圣号,也可通融,比如小乘经中的念佛,那是念佛的功德相好,在净土宗中的念佛,却是专心持念阿弥陀佛的圣号。如果再有方便法门,比如持咒、诵经、礼忏,那也可以 。比如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说:若未来世众生,于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乃至三十日…,能于是十斋日,对佛菩萨,诸贤圣像前,读是(地藏)经一遍,东西南北,百由旬内,无诸灾难,当此居家,若长若幼,现在未来,百千岁中,永离恶趣。 还有药师经中也说:(受八分斋戒……复应念彼(药师)如来本愿功德,读诵此(药师)经,思惟其义,演说开示。
八关戒斋的条件与受法

唯有人类可受戒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中说:(凡得波罗提木叉戒者,以五道而言,唯人道得。)八戒也是波罗提木叉戒,故除人类而外,异类众生,上至天人也不得戒。又说:(虽处处经中,说龙受斋法,以善心故,而受八斋,一日一夜得苦心功德,不得斋也。)又说:(一男、二女、三黄门、四二根,四种人中,唯有男、女得戒。)也就是说,虽在人类之中,也只有生理正常的
男人与女人,才能得成。

犯五逆破净戒者不得戒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中说:(如果男女中,若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僧轮(以上为五逆),污比丘尼、贼住(非法而住僧中者)、越济人(为了生活非为佛法而出家者),断善根,如是等人,尽不得戒。)

优婆塞五戒相经中说:(犯佛弟子净戒人者,然后永不得受五戒乃至出家受具足戒。)所谓(净戒人)是指守持不婬戒的人,如果他人坚持不婬戒,初次诱逼,与其行婬,便称破净戒了。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以及受持八关戒斋日的优婆塞与优婆夷,均不得使之破戒,否则自己便永无求受任何佛戒的资格了。不过,通常均以破女尼的净戒为主,破
男人的净戒,总不是寻常的。 所以在家修戒不如在寺院里面好些,可以避免夫妻之间的干扰。

受持的时限

关于受持八关戒斋的时限,各经论中,所说不一。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中说:(问曰[受八戒法]得二日、三日乃至十日,一时受不?答曰:佛本制一日一夜,不得过限。若有力能受,一日过已,次第更受,如是随力多少,不计日数也。)

这是说明八戒唯有一日一夜受,不得数日连受,也不得单受白天而不受夜间,或单受夜间而不受白天。

求受的方式

优波塞戒经卷五中说:「如是(八)戒者,不得一时二人并受。」八戒只能一人一人地单独向八戒师求受,其中的原出,根据灵芝律师的解释是:(不得多者,恐人参混,心不专一。泛论归戒,独受为佳,则心不他缘,法无通滥。今多众受,于理难通,终成非便。)(行事钞资持记卷三九)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中说:「夫受斋法,于何人边受?(出家)五众边。」优婆塞戒经卷五也说:(不得佛像边受,要当从人。)可见,八戒应向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前求受。但在成实论及智度论中,又许可自誓受。成实论中说:(若无人时,但心念口言:我受八戒,亦得成受。) 」如果不是没有能授八戒的出家五众的情形之下,当然还
是向出家五众,求受八戒的好。受八戒,可往寺院中求受,也可在自家中请八戒师来授。澫益大师则说:(优婆塞受斋,就寺为便,优婆夷受斋,就家为便。)男人去寺院,女人则在家。但此没有硬性规定,唯视实际情况,随缘求受八戒的好了。
印光大师对于五戒是开示可以在家受持,因为难以观察僧众的戒律功德是否合乎传戒师的要求,所以到了近代多数大德开许佛前受戒,如印光法师下文:
但于佛前恳切至诚,忏悔罪业一七日,自誓受戒。至第七日,对佛唱言:“我弟子福贤,誓受五戒,为满分优婆夷(优婆夷,此云近事女,谓既受五戒,堪事佛故。满分者,五戒全持也),尽形寿不杀生,尽形寿不偷盗,尽形寿不淫欲(若有夫女,则曰不邪淫),尽形寿不妄语,尽形寿不饮酒。”如是三语,即为得戒。但自志心受持,功德并无优劣。


斋日的准备

八戒虽以六斋日为常经,但逢佛菩萨诞日,自己的生日,父母的死亡日,或为六亲眷属作诸功德之日,以及一切纪念,怀恩、修福、祈祷之日,均应酌情受持八戒。
受持八戒之前,身口意三业,即应消净下来,故于增一阿舍经中说:(若受八戒,先须忏罪。)又如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若人欲受八斋,先恣情女色,或作音乐,或贪饮啖,种种戏笑,如是等放逸事,尽心作已而后受斋,不问中前中后,尽不得斋,若本无心受斋,而作种种放逸事,后遇善知识,即受斋者,不问中前中后,一切得斋。若欲受斋,而以事难自研,
不得自在,事难解已而受斋者,不问中前中后,一切得斋。)
上文所言的(中前中后),应于说明:八关戒斋的求受时间,应以持斋日的清晨为正规,最少也该是立中午以前,今日的泰国,就是在中前受的:(每逢佛日和星期天,早晨七八点钟,就有很多男女佛教信徒,手里拿着鲜花香烛,和私人简单用的东西,陆续来到佛寺做早课与听僧人说法……说法之前,先为信徒们说三归五威……信徒中也有受八关斋戒的……受五戒与受八戒 。)

如何纳受戒体

关于他授:自己非時食這一條沒有,就不能給人家授八关斋戒,授了人家不得益,也不能發這個戒體。所以說一定要本身自己持戒清淨的,才能夠給人家如法地授。
受八關齋戒的居士,每天,照規矩是天亮了之後日出之前,就要受八關齋戒,到明天天亮就是一晝夜。假使你離開寺院比較遠,或者有其他的事情耽擱了不能一早受的話,也可以在早齋以後,乃至中飯之前,都可以受,總之要早晨,下午就不行了。
授戒之師,一定要本身自己持戒清淨的。才能夠給信眾如法的授,否則戒弟子不得益,也不能發八關齋戒的戒體。而現今叢林中精嚴持戒,尤其是持午的道場少之又少。那麼,假若戒師於授八戒日,也“不非食時”,而於平日晚間受“藥石”,如是則授戒弟子得宜否?能發戒體否?
佛法難聞,真僧難遇,正所謂末法時期也。如比丘戒師平時晚間受食者,則於授齋戒之一天,晨起懺悔,至少一日不犯,則受戒弟子也可得戒體。


自誓受

南山律说,如无师现前,开许在佛前自誓受。受持之日期长短,或一日一夜,或每月六斋日、十齋日,或每年三长齋月,或一年,或尽形寿,随各人之志愿,及其力所堪能而自定之。
这是说別解脫律儀(具足戒),非必定依表業而發。还有就是我们这个仪轨前的:若千里内无僧,得从佛前受(八近住戒)。那当然要有一个仪式(自受仪轨)了。


 弘一大师曾经根据「佛说八种长养功德经」,录编一篇(受八关斋戒法),现在照抄介绍如下:
  归命一切佛,惟愿一切佛菩萨众,摄受於我。
 
  我今归命胜菩提,最上清净佛法众。
  我发广大菩提心,自他利益皆成就。
  忏除一切不善业,随喜无边功德蕴。

  先当不食一日中(案即一日夜中过午不食),后修八种功德法。(以上三说)
  我名某甲,唯愿阿阇梨摄受於我,我从今时,发净信心,乃至坐菩提场,成等正觉,誓归依佛,二足胜尊;誓归依法,离欲胜尊;誓归依僧,调伏胜尊。如是三宝,是所归趣。(以上三说)
  我某甲净信优婆塞(案受八戒者,正属在家二众,亦兼通於出家诸众,如《药师经》中所明。此文且据在家者言,故云优婆塞,若出家者,随宜称之),唯愿阿阇梨,忆持护念,我从今日今时,发起净心,乃至过是夜分,讫於明旦日初出时,於其中间,奉持八戒。所谓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非梵行,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非时食,七、不华庄严其身及歌舞戏等,八、不坐卧高广大床。我今舍离如是等事,誓愿不舍清净,禁戒八种功德。(以上三说)
  我持戒行,庄严其心,令心喜悦;广修一切,相应胜行;求成佛果,究竟圆满。(一说)

又诵伽陀颂曰:
 
  我发无二最上心,为诸众生不请友。
  胜菩提行善所行,成佛世间广利益。
  愿我乘是善业故,此世不久成正觉。
    说法饶益於世间,解脱众生三有苦。
 
以上文中 ,均系弘一大师原文。

惟其主张出家诸众亦得八戒者,必须加以说明:根据律制要求,八戒乃是沙弥十戒的前九戒,只要受了沙弥戒,就已终身须持八戒,至于比丘戒,更不用说,已经包括了八戒,所以,出家诸众,乃自然而然是终身受持八戒的。但是,弘一大师之所以说出家诸众也当受八戒者,正因今世的出家诸众,殊少依律而行。

现在再录「在家律要广集」卷四中的(受八关斋法)如下,用供参考:
先应教受三归法:

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夷),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
次应教受戒斋法:

我某甲若身业不善,若口业不善,若意业不善:贪欲、慎恚、愚痴故。若今世、若先世,有如诸佛尽寿不杀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杀生。
如诸佛尽寿不偷盗,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偷盗。
如诸佛尽寿不婬欲,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婬欲。
如诸佛尽寿不饮酒,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饮酒。
如诸佛尽寿不著香花曼,不得涂身,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著香花曼,不得涂身。
如诸佛尽寿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
如诸佛尽寿不坐高广大床,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坐高广大床。
如诸佛尽寿不非时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非时食。
我今以此八关戒斋功德,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普与众生,同生净士。(如果各人自有愿求,均可加入回向)

这篇(受八关戒法),似较弘一大师根据(佛说八种长养功德经),所录编的还要简要,三五分钟之内,就可把这堂受八戒的佛事做好。

准提行者自受八戒仪范

一、请圣

香花迎,香花请。弟子某甲一心奉请尽虚空、遍法界十方常住佛法僧三宝降临坛场证盟受持八关斋戒。(三次)

二、佛前忏悔

弟子某甲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今对佛前求忏悔

弟子某甲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罪障皆忏悔

弟子某甲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罪根皆忏悔

三、八戒三皈

弟子某甲尽形寿皈依佛
              尽形寿皈依法
              尽形寿皈依僧(三次)

发誓

弟子某甲皈依佛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天魔外道。
              皈依法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典籍。
              皈依僧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众。(三次)


四、正受八戒

(一)、如其圣者阿罗汉之清净,尽形寿不杀生,我弟子某甲一日一夜不杀生,能作行持。
(二)、如其圣者阿罗汉之清净,尽形寿不偷盗,我弟子某甲一日一夜不偷盗,能作行持。
(三)、如其圣者阿罗汉之清净,尽形寿不淫欲,我弟子某甲一日一夜不淫欲,能作行持。
(四)、如其圣者阿罗汉之清净,尽形寿不妄语,我弟子某甲一日一夜不妄语,能作行持。
(五)、如其圣者阿罗汉之清净,尽形寿不饮酒,我弟子某甲一日一夜不饮酒,能作行持。
(六)、如其圣者阿罗汉之清净,尽形寿不坐高广大床,我弟子某甲一日一夜不坐高广大床,能作行持。
(七)、如其圣者阿罗汉之清净,尽形寿不著香花鬘涂身、歌舞倡伎等,我弟子某甲一日一夜不著香花鬘涂身、歌舞倡伎等,能作行持。
(八)、如其圣者阿罗汉之清净,尽形寿不非时食,我弟子某甲一日一夜不非时食,能作行持。(三次)

五、发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六、送圣

七、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以此功德,回向准提法,现前及当来,

遍扬十方界,一切众生闻,得无尽利益,

善愿皆成就,往生佛净土,究竟成佛道。

 

受了八关戒斋以后

舍戒

本来,八关戒斋的受持,仅仅一日一夜,故也无所谓舍戒,既然受了,就不该舍戒,也用不着舍戒的。但是为防万一,在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中,也有舍八戒的许可:(若受斋已,欲舍斋者,不必要从五众而舍斋也!若欲食时,趣语一人,斋即舍。)也就是说,如因逆缘,或因烦恼,或以饥饿难忍时,只要向一个懂事懂话的人一说,便算舍斋。在义钞中也说:(若
有染心,将欲犯戒,宁可舍已为之,后还忏悔亦得。)五戒十戒同此。这是说:不能守持,应舍戒,以后要受,忏悔之后,仍得再受。

称呼

前面说过,八戒是七众戒之外的顿立戒,受了三归五戒的人,可以加受一日一夜的八关戒斋,未受三归五戒的人,同样可以求受八关戒斋。但是,这有一个称呼上的问题:受了三归五戒的人,称为优婆塞(近事男——亲近三宝承事三宝)与优婆夷(近事女),加受了八戒,乃至菩萨戒者,仍然称为优婆塞与优婆夷。如果不受三归五戒而仅斋日受八戒者,称为什么呢?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将这称为(中间人),也就是说,受持戒斋之日,称为优婆塞优婆夷,平日则不名的优婆塞优婆夷了。
又有将受了八戒的在家男女,称为(近住男)与(近住女)的,这是说:八关戒斋是出世正因,出世的究竟(不是菩萨道的究竟)则是阿罗汉果,所谓「近住」,是指所住境地接近阿罗汉,或者是指亲近阿罗汉而住,因其心乐于出离世间,故又较(近事)优胜了一层。如婆沙论中说:(受八戒者,名曰近住,谓近阿罗汉住故。)实际上也应如此,通常受八戒的人,多半是先受了三归五戒的人,不受三归五戒,单受八关戒斋,那是很少有的。

功德

受持八关戒斋,虽仅一日一夜,如能受持清净,其功德之大,乃是不可限量的。佛说斋经中说:(奉持八戒,习五思念(即六念),为佛法斋,与天参德,灭恶与善,后生天上,终得泥洹。)受持八戒,虽生天上,必将泥洹即(涅槃),而得了生脱死,这是多大的功德果报了?

优婆塞戒经卷五中说:(受八戒者,除五逆罪,余一切罪,悉皆消灭。)又说:(若能如是清净,受持八戒斋者,是人则得无量果报,至无上乐。又说:弥勒出时,百年受斋,不如我(释尊)世一日一夜。)又说:(善男子!是八戒斋,即是庄严无上菩提之璎珞也。)

阿含经中说:(若于六斋日,奉持八戒一日一夜,福不可计。)
涅槃经中记载一个广额屠夫,于日日中,杀无量羊,后遇见舍利弗,即发心受八戒,经一日一夜,命终得生天上。
想要求生净土的人, 受持此戒功德殊胜。《观无量寿佛》经上说,如果有人受持八斋戒,凭着这种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土,定能获得中品中生。


普劝受持八关戒斋

受持八关戒斋,既有这样大的功德八关戒斋的要求虽严,但是因为是精进的放在一天来修。往往比平日松散的修持五戒要容易做到。我人学佛目的,绝对多数是希望出离生死的,不说受持八关斋戒的福报有多少,就单单说一天的八关斋戒功德可以让我们往生西方净土的五品(中品中生),我们就是再忙也应每年受几次八关斋戒阿。

 


(八关斋戒其他事项)

斋戒前清洁身体,中午食物必须是全素,不能有荤腥(包括鸡蛋)。严格禁酒,哪怕是做菜时放进一滴也不行。任何含酒的食物(比如腐乳等)都不能食用。
午饭必须一次吃完,中途不能起身。一旦起身就表示用餐完毕,不能再坐下去继续吃饭。所以要注意,一次性的将所有食物,包括汤水,全部都摆在眼前,不要中途再起身去取餐、倒水。实在不行时可以请别人代劳。
午餐结束后立即漱口。
持戒当天要严格遵守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喝酒的戒律(注意,不仅仅是不邪淫)。即使是亲朋好友的东西,未经他本人同意也不要自己取用。
持戒当天不能涂香、不能佩戴珍贵物品比如珠宝等等。牙膏、香皂、洗发水、沐浴露、护肤品等任何含有香料的物品都不能使用。不能佩戴手表、项链、耳环、戒指等饰品,所用的念珠中也不能串有珊瑚、金银、松石、象牙等贵重物品。
持戒当天不能歌舞娱乐,包括不能唱歌、跳舞、看电视、玩游戏等等。
持戒当天最好禁语。实在不方便时应当尽量用笔写少语。

忏悔(于戒中若有违犯,即须向人说悔其罪,以净戒根,恢复清净戒体。)
  《资持》云:“梵云忏摩,此翻悔往,有言忏悔,梵华双举。准《业疏》云:“取其义意谓不造新罪。忏谓止断未来非;悔谓耻心于往犯。””
   准《业疏》须具五缘:
一、请佛菩萨为证。二、诵经咒。三、说己罪名。四、立誓言。五、如教明证。能灭根本重罪,令净戒复生;亦能灭七逆罪,使重报轻受。
  ○蕅益大师云:“破戒之罪,虽由取相忏灭,不堕三涂;然其世间性罪仍在,故至因缘会遇之时,仍须酬偿夙债,除入涅盘或生西方,乃能脱之不受报耳!可不戒乎!”
  
说罪文:

  先礼敬佛菩萨三拜,然后找一位忏悔主(法师或同受五戒者)顶礼一拜长跪合掌作如是说。
  犯者:大德一心念,我优婆塞(夷)○○,有故○○,犯(中)下品可悔恶作罪,及此方便恶作罪,此所犯罪,我今于大德前,从清净来,并皆发露,不作覆藏,由发露已,便得安乐。(三说)
  忏悔主:汝见罪否?
  犯者:我见罪。
  忏悔主:将来诸戒能善护否?
  犯者:能护。
  忏悔主:善。
  犯者:尔。

 


参考资料:

八戒近住分别门

海公上师的《律海十门》之第四门“八戒近住分別門第四

(八戒颂句及授受仪式与种种解释)


  一 总 颂(八戒颂句)
  二 近住律仪之总义
  三 近住名诠之分别
  四 近住戒八支之分别
    ①一日夜不杀害
    ②一日夜不盗取
    ③一日夜不淫欲
    ④一日夜不妄语
    ⑤一日夜不饮酒
    ⑥一日夜离高胜床座
    ⑦一日夜离歌舞装饰等
    ⑧一日夜不晚黄昏食
  五 近住授受之仪式

 
八关斋戒是在家居士学习出家生活的“学处”,所以叫“近住”,亲近出家之行而住,清净受持,以此为亲因,随行者之发愿回向,能感阿罗汉果乃至佛果,诸具慧之三宝弟子,无不发心受持。这里提醒一下,发愿回向很重要。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薰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花,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花上,莲花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花乃敷。花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若有四众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及余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有能受持八分斋戒,或经一年,或复三月,受持学处,以此善根,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正法,而未定者,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大菩萨,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无尽意菩萨、宝檀华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弥勒菩萨,是八大菩萨,乘空而来,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华中自然化生……。
对这两段文特别学习。也要如此发愿回向如说修行,付诸行动。
  
 
  一 总 颂(八戒颂句)

  皈依佛法僧  净心持八戒  不杀不盗取  不淫不妄说
  不饮用诸酒  香花鬘涂身  歌舞娼妓等  坐高广大床
  非食时而食  竟日夜不犯  并供养三宝  和尚阿阇黎
  一切如法教  奉行无违逆  于上中下座  三业常恭敬
  复方便勤求  坐禅及诵经  乃至诸学问  劝助作福等
  广开涅槃路  闭三恶道门  作出家之基  增长正业行
  从诸果诸向  罗汉道果成
 

   八关斋戒是近住戒。 近住跟近事两个有一点差异,都是居士,但是八戒叫近住,五戒叫近事,这个有差别。差别在哪里?下边就要讲。
  “皈依佛法僧,净心持八戒,不杀不盗取,不淫不妄说,不饮用诸酒,香花鬘涂身,歌舞娼妓等,坐高广大床,非食时而食,竟日夜不犯。”这八条戒,一昼一夜不犯,这是八关斋戒。我们说所有的戒都是尽形寿的,只有这个八关斋戒是一昼一夜的,不能尽形寿,因为在家人他的条件不能长期地受八关斋戒。也有的人住在庙里边一辈子受八关斋戒的,这些人个别的是有,但是不能每一个居士都叫他这样做。同时呢,八关斋戒的受,也是要今天受了之后,明天还要再受,不能说受一次终生受持,这个不行的,决定是一天一夜。
  “净心”——出离心、菩提心、清净的心,持八关斋戒,“不杀不盗取”。我们这个戒呢,就是说,别解脱戒里面有声闻的——专门是声闻的,也有共菩萨的。
  它的戒相就是“不杀不盗取,不淫……”,这个“淫”就不是邪淫了。 八关斋戒不邪淫的话,那你受了这个戒夫妇还能够做淫欲的事了?那不行的。
  “不妄说”,不妄语。
  “不饮用诸酒”,什么酒都不能吃,天然的酒、人工做的酒、稻谷(种子)做的酒(米酒)等等,这些都不能吃。
  “香花鬘涂身,歌舞娼妓等”,这是合一条,涂香、涂花、擦胭脂、擦什么膏等等,那么“歌舞娼妓”,“歌”,唱歌,“跳”,手舞足蹈就是跳,我们前面说过的,你手舞足蹈就是跳,不一定要台上去跳舞才是跳,也不一定跳舞厅才是跳、跳舞;“娼妓等”,就是那些妓乐的事情。
  “坐高广大床”,那一般指高的、新的、特别华丽的床,那怎么高呢?过去有尺寸,一肘一尺高,这么高。反正一般的考虑,人有高低,你坐在床上,两个脚能挨到地的,这个可以;脚挨不到地了,比你小腿还要高,那就是高的床。
  “非食时而食”,过了午之后,到明天天亮之间,这个是非时食的时候,不是吃这个食的时候,你去吃东西了,那就是犯一条。
  “竟日夜不犯”,一天一夜,时间是一天一夜,不是终生的。
  那么受了这个之后,是不是就够了呢?还要供养三宝,“并供养三宝,和尚阿阇黎”,自己的和尚,“和尚”是亲教师,“阿阇黎”是轨范师。受沙弥戒就是和尚、阿阇黎都有了,八关斋戒是一个就可以了。但是其他教诫你的那些师父们也属于阿阇黎,依止师也是阿阇黎了。
  “一切如法教”,一切都要如法地听他的教导而行;“奉行无违逆”,一切如法的教都要奉行,不能违背他;“于上中下座”,出家人的里边上座、中座、下座,都要恭敬,“三业常恭敬”,身口意都要恭敬。有的人身很恭敬,磕头、顶礼,嘴里也说得好,心里不恭敬,这个就是有欠缺,心里也要恭敬。身口固然要恭敬呢,心里还要恭敬。那么有的是身口都不恭敬,心里更不恭敬,那就不行了。受了八关斋戒,这些都要做的。
  “复方便勤求,坐禅及诵经”,这些还不够,还要方便,假使你有时间、有机会,要殷勤地求坐禅、诵经。“禅诵”了,出家人的事情,就是要么是禅,要么就诵。
  “乃至诸学问”,这些还不够,还要“学问”,各式各样的学问;还要“劝助作福等”,劝人家,帮助人家做培福的事情。当然自己还要做了,你做了之后还要劝人家做;人家力量不够,你帮助人家做。
  “广开涅槃路”,要走向涅槃,涅槃的路就是涅槃的资粮广泛地积集起来,走向涅槃的路。“闭三恶道门”,三恶道的门,那些造三恶道的恶业不要做,把它门闭掉。
  “作出家之基”,这个近住戒,就是居士亲近出家人,准备将来发心要出家的,这是出家的基础。“增长正业行,从诸果诸向,罗汉道果成”,增加你的正业正行,身口意三业。那么他将来的果报呢,“从诸果诸向”直至“罗汉道果成”,诸果诸向到罗汉道,大阿罗汉就是佛,不一定仅止于这个二乘罗汉。

  二 近住律仪之总义

  近住律仪之总义者 俱舍颂云:
  近住于晨旦  下座从师受  随教说具支  离严饰昼夜

  “近住律仪之总义者”,这是一个颂,它把近住的一些戒相、要做什么事情、将来的趋向跟目的都讲了,那么它里面如何受。
  “近住于晨旦”,“近住”就是受八关斋戒的居士,“于晨旦”,每天,照规矩是天亮了之后日出之前,就要受八关斋戒,到明天天亮就是一昼夜。假使你离开寺院比较远,或者有其他的事情耽搁了不能一早受的话,也可以在早斋以后,乃至中饭之前,都可以受,总之要早晨,下午就不行了。
  “下座从师受”,要受的时候,他要在下,不能坐在师上——高于师,他要在师父下边。仪式当然是胡跪合掌,并不是说他坐在地下,跟师父一样坐著那不行的。这个“下座”就是说他处的地方要比师要低,不能高。“随教说具支”,随了佛所教的,佛的时教;“说具支”,这个八条不能少一条。“具支”就是说——近事戒能受,支分可以一支、二支、三支、乃至满支,而这个八关斋戒呢,要么不受,要受八条都要受。
  ……“离严饰昼夜”,就是不准搞那些装饰品。我们的念珠,有些请来流通处的念珠,上面有个须须头的,比丘是不准用的,装饰品都不能用。

  三 近住名诠之分别

   近住名诠之分别者,俱舍论云:
  如彼阿罗汉清净体上,半月一次清净居住者,近住是也,如彼清净之体,随时学故。有他解云:谓近住者,尽其所有寿命中间,于三宝律仪等,不远居住故。谓是于此解脱高位等,能作接近之方便者,名为近住,唯于善根作增长培植而已。再布萨宣说中云:诸近住者,于时时中,此近住律仪应作受持守护想。

  “近住名诠之分别者”,什么叫近住呢?它的名字怎么解释呢?“《俱舍论》云”,什么叫近住?“如彼阿罗汉清净体上,半月一次清净居住者,近住是也”,他跟阿罗汉一样清净的体,就是他的体和阿罗汉一样,就是出家了,出家的清净体相,半月一次,清净地安住在里边的,这叫近住。“如彼清净之体,随时学故”,要像清净的出家的具足的阿罗汉果,像他一样清净的体,随时来学习。这是一个,《俱舍论》的解释。
  “有他解云”,另外一个解释,“谓近住者,尽其所有寿命中间,于三宝律仪中不远居住故”,他一辈子对三宝、那些出家的律仪不太远地住,就是近住,相近而住。“谓是于此解脱高位等,能作接近之方便者,名为近住”,也就是说对解脱的高位——成阿罗汉果,能够做亲近的方便。也就是说亲近出家人的最高的体,受具足戒的,近住,亲近而住。“唯于善根作增长培植而已”,但是他毕竟还不是出家的体,只能接近了,所以对于善根作增长的培植,并不是真正的得到——于诸善根作增长,培养它,这样子。“再布萨宣说中云:诸近住者,于时时中,此近住律仪应作受持守护想。”

  四 近住戒八支之分别
    
  ①一日夜不杀害
  ②一日夜不盗取
  ③一日夜不淫欲
  ④一日夜不妄语
  ⑤一日夜不饮酒
  ⑥一日夜离高胜床座
  ⑦一日夜离歌舞装饰等
  ⑧一日夜不晚黄昏食
    

五 近住授受之仪式
  

 关于他授:自己非時食這一條沒有,就不能給人家授八关斋戒,授了人家不得益,也不能發這個戒體。所以說一定要本身自己持戒清淨的,才能夠給人家如法地授。
受八關齋戒的居士,每天,照規矩是天亮了之後日出之前,就要受八關齋戒,到明天天亮就是一晝夜。假使你離開寺院比較遠,或者有其他的事情耽擱了不能一早受的話,也可以在早齋以後,乃至中飯之前,都可以受,總之要早晨,下午就不行了。
授戒之師,一定要本身自己持戒清淨的。才能夠給信眾如法的授,否則戒弟子不得益,也不能發八關齋戒的戒體。而現今叢林中精嚴 持戒,尤其是持午的道場少之又少。那麼,假若戒師於授八戒日,也“不非食時”,而於平日晚間受“藥石”,如是則授戒弟子得宜否?能發戒體否?
佛法難聞,真僧難遇,正所謂末法時期也。如比丘戒師平時晚間受食者,則於授齋戒之一天,晨起懺悔,至少一日不犯,則受戒弟子也可得戒體。


自誓受

南山律说,如无师现前,开许在佛前自誓受。受持之日期长短,或一日一夜,或每月六斋日、十齋日,或每年三长齋月,或一年,或尽形寿,随各人之志愿,及其力所堪能而自定之。
这是说別解脫律儀(具足戒),非必定依表業而發。还有就是我们这个仪轨前的:若千里内无僧,得从佛前受(八近住戒)。那当然要有一个仪式(自受仪轨)了。


自受八戒仪范

一、请圣

香花迎,香花请。弟子某甲一心奉请尽虚空、遍法界十方常住佛法僧三宝降临坛场证盟受持八关斋戒。(三次)

二、佛前忏悔

弟子某甲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今对佛前求忏悔

弟子某甲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罪障皆忏悔

弟子某甲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罪根皆忏悔

三、八戒三皈

弟子某甲尽形寿皈依佛
              尽形寿皈依法
              尽形寿皈依僧(三次)

发誓

弟子某甲皈依佛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天魔外道。
              皈依法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典籍。
              皈依僧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众。(三次)


四、正受八戒

(一)、如其圣者阿罗汉之清净,尽形寿不杀生,我弟子某甲一日一夜不杀生,能作行持。
(二)、如其圣者阿罗汉之清净,尽形寿不偷盗,我弟子某甲一日一夜不偷盗,能作行持。
(三)、如其圣者阿罗汉之清净,尽形寿不淫欲,我弟子某甲一日一夜不淫欲,能作行持。
(四)、如其圣者阿罗汉之清净,尽形寿不妄语,我弟子某甲一日一夜不妄语,能作行持。
(五)、如其圣者阿罗汉之清净,尽形寿不饮酒,我弟子某甲一日一夜不饮酒,能作行持。
(六)、如其圣者阿罗汉之清净,尽形寿不坐高广大床,我弟子某甲一日一夜不坐高广大床,能作行持。
(七)、如其圣者阿罗汉之清净,尽形寿不著香花鬘涂身、歌舞倡伎等,我弟子某甲一日一夜不著香花鬘涂身、歌舞倡伎等,能作行持。
(八)、如其圣者阿罗汉之清净,尽形寿不非时食,我弟子某甲一日一夜不非时食,能作行持。(三次)

五、发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六、送圣

七、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以此功德,回向准提法,现前及当来,

遍扬十方界,一切众生闻,得无尽利益,

善愿皆成就,往生佛净土,究竟成佛道。

  
 


丙四 近住戒八支之分別


  近住戒八支之分別者  俱舍頌云:
  戒不逸禁支  四一三如次  爲防諸性罪  失念及憍逸
  釋頌云:若離婬欲、盜取、殺害、虛誑之四根本戒,是自性罪,能棄之尸羅支分四也。若離飲用醉心變轉之諸酒物等能棄者,是單獨之不放逸支,以諸律儀不具足,悉由放逸而成之故也。不非時食等能棄之最後三支者,以此能生懊惱,應隨時隨順厭離故,是當具猛勇之禁約支也。如是八支,一日一夜能斷棄者,是近住律儀之總相。

  下邊它就八個支分,近住有八條戒,這八條戒是怎麽的呢?也是引《俱舍論》。所以說《俱舍論》印度是一個根本教,很多解經的論都是引《俱舍論》來解釋的。這裏也是把八關齋戒根據《俱舍論》的頌來解釋。
  “俱舍頌云:戒不逸禁支,四一三如次,爲防諸性罪,失念及憍逸。”我們學過的都知道了。這八條,四條是性戒——殺、盜、婬、妄,一條是不放逸支,三條是禁支。那麽,四、一、三,戒支、不放逸支、禁支,一共是幾個支分?三類的支分,總加起來是八條。這八條裏邊,戒支是四條,不放逸支一條,禁支是三條,按照次第。“爲防諸性罪,失念及憍逸”,爲什麽要加這下邊的四條呢?要保護使不犯性罪;“失念”,不要把正念失去;也不要憍逸,一憍逸就容易犯罪了,失了正念也容易犯罪。這樣子不放逸、禁支可以保持我們不失正念,也不因爲憍逸而犯根本的性罪。
   “釋頌云”,這個頌怎麽解釋呢?“若離婬欲、盜取、殺害、虛誑之四根本戒”,出家人不婬放在第一的,在家人不殺放在第一。這個是有區別,出家人婬戒特別重視。所以說這個居士八關齋戒,它這裏也是把不婬放在前頭。“若離婬欲、盜取、殺害、虛誑”,就是四個性罪、四個根本戒,“是自性罪,能棄之尸羅支分四也”,就是戒支。能夠遠離婬欲、偷盜、殺害、虛妄語,這四個根本戒,這個是自性罪能棄之尸羅,四個根,四個支分。就是說戒支有這麽四個,是防止那些自性罪——性罪的,能夠把這個性罪去掉的尸羅,就是戒——戒支。
  “若離飲用醉心變轉之諸酒物等能棄者,是單獨之不放逸支”,第二個酒戒呢,離開飲用那些醉心的,使心麻醉、轉變——本來是正知正念的,變糊塗了。“諸酒物等能棄者”,“諸酒”,這是很明確的,“物等”,那就是包含五辛、煙之類的。那麽煙能不能吃?有的人說五戒裏面沒有說煙,八關齋戒也沒有說煙,但是“物等”就是包了。
  這是不放逸支,一個,不逸支就是一條,這是單獨的只有一支的不放逸支。爲什麽要立一個不放逸支呢?“以諸律儀不具足,悉由放逸而成故也”,所以能夠“律儀不具足”,就是要犯戒的話,都是放逸。所以放逸是犯戒的一個直接的條件,所以我們現在自己要檢點一下,你一天到晚放逸不放逸?我們說“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就是一天到晚叫你不要放逸的。如果你感到放逸,睡睡懶覺,白天沒有事躺在床上——舒服舒服,這個放逸的,那個對犯戒就很接近了。放逸就是導致犯戒的東西,一定不要放逸。出家人是精進修行的,你要度父母衆生,自己要出離三惡道,要出離三界,你忙都忙不贏,你怎麽還有工夫去放逸呢?以前經裏有比喻:一房間的毒蛇,在那裏,隨時隨刻要把你咬死的,你怎麽還在放逸睡大覺呢?你睡著了,毒蛇跑出來把你一口就咬死了。你來不及地要提高警惕了,不能放逸的。所以說一切律儀不具足,都是放逸導致而成的,所以說不能放逸。那麽酒的東西更麻煩了,酒是能迷性的,把你的真心迷掉了。我們衆生無始以來的習氣,壞的東西多得不得了,正是靠正知正念把它鎮住,如果你把正知正念用酒麻醉掉了,那你不是一切習氣都翻出來了?一觸即發,就是乾柴烈火,只要一點火馬上就燒起來了,這個很危險的,一定要正知正念經常提起來。
  下邊,“不非時食等能棄之最後三支者”,最後三支——不著香花鬘塗身、不坐高廣大床、不非時食,這個,“能棄”,能夠把它除掉的,這個最後三支是禁約支。“以此能生懊惱,應隨時隨順厭離故,是當具猛勇之禁約支也”,這個能夠産生懊惱,懊惱就是對戒不順了之後心裏要起反悔的心,起煩惱心了,應該隨時隨地要厭離它。這些都是要禁止做的,而且要具猛勇的禁約支,要有猛、要有勇地去才能把它禁住,你如果不猛不勇的話,禁不住。有的人晚上他受了八關齋戒,實在熬不住了,就想吃一點東西。你不受八關齋戒不吃無所謂,有的時候受了好像非吃不可。這個什麽東西呢?就是衆生習氣。這個時候逼倒你就是要去犯戒了,那你要勇了、要猛了,你就是“我偏偏不吃,我就拼!”這個樣子你就勝過了;如果“現在熬不住,我只好吃一點,吃一點我把它少吃一點”,少吃一點吃得很有味道,“再吃一點”,再吃一點乾脆吃個大飽!反正總是吃了,就是這樣子。這個就是沒有勇猛了。
  “如是八支,一日一夜能斷棄者,是近住律儀之總相。”這個八條,一天一夜能夠把它斷掉,把它斷棄,一天一夜不犯的話,那就是近住律儀的總相,就是八條相。

 
  復各各分別者:
  
下邊還要仔細分別。“復各各分別者”,再仔細地一條條分別的話,上述是總的,下邊是別的。

  丁一 一日夜不殺害

  若凡具有生命之倫,下至螻蟻之微,亦不害心而作毀傷,何況明知故作殺害。故不說直然殺害,即畜藏兵器、棍杖、鈎網、獵具,於他有情,責打害命行爲,雖斷自命因緣,而亦不作。況復於他思想加害,並以惡心發起行爲,乃至能作害及生命之業,如是等決定棄斷,不作殺害生命之行。

  第一、“一日夜不殺害”,一天一夜不殺害,殺害什麽?“若凡具有生命之倫,下至螻蟻之微,亦不害心而作毀傷,何況明知故作殺害。”一天一夜裏邊凡是有生命的這一類。“有生命”的嘛,有人就是,我們也收到一些信,他故意跟你狡辯,他說一切植物都有生命,你們這個不殺生,那太寬了,連菜都不能吃了,飯(穀)也不能吃了,都是有生命的。我們說“有生命”就是“有情”,有心識的,沒有心識就是植物,不是屬於我們的這個的。所以我們說,“衆生”這個話,衆緣和合而生,那一切都在裏面;而“有情”,不能包一切,器世界就包不進去了。那麽有生命的,我們說有心識的,是有生命的,不是指那些植物的。所以說下至螻蟻之微乃至最高的天人,最高大的天人,我們學過《俱舍》知道,天人高度有幾個踰繕那 1,高得不得了。我們在五臺山清涼橋,在庫房裏有個四大天王的鞋,那麽大,一雙布鞋。四大天王已經給他們拆掉了,但是鞋一個還留在那裏,跟船一樣一個鞋,大得很;它塑像也塑得很大,因爲他本身四大天王是很大的。那麽“下至螻蟻之微”,小到蚊蟲、螞蟻那麽小的東西,都不以害心損傷。以害的心去損傷它都不做,何況把它明知故殺呢?不要說殺了,就是傷害它都不傷害,故意去傷害它的心都沒有。那麽誤傷就不在例此了,你不注意地傷了之後,不是故意的,那就不屬於這裏邊的。
  “故不說直然殺害,即畜藏兵器、棍杖、鈎網、獵具,於他有情,責打害命行爲,雖斷自命因緣,而亦不作。況復於他思想加害,並以惡心發起行爲,乃至能作害及生命之業,如是等決定棄斷,不作殺害生命之行。”這個就是嚴格了,不但是不殺,傷害也不能傷害;不傷害還不算,就是“畜藏兵器”,那些殺人的兇器,“棍杖”,打人的棍子、杖,及至釣魚的“鈎”、捕鳥的“網”,“獵具”,打野獸的那些工具,都不能藏,這些都要捨掉。“於他有情責打害命”的“行爲”,或者對他有情打他、害命等等,“雖斷自命因緣,而亦不做”,就是自己犧牲了生命也不做。這個就難了,很多人可以條件之下,可以不做麽就不做,等到逼到自己都沒有辦法了,就要做了。假使你說一個老虎來了,它要吃你了,你怎麽辦?菩薩當然是無所謂了,一般人就不行了,他就要自衛,要把它殺掉了。那麽在這裏你是受了八關齋戒,不能殺了,乃至犧牲自己生命都不殺,這個一般人不能理解的。我們說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上,卻是這樣的事情做了不少的。真正嚴格的呢,當然我們說你受了八關齋戒不一定就被老虎吃掉了,這個都是業報的問題,你沒有這個業報,老虎看了你都不吃的。印光法師,老虎還從他皈依了;我們說廣欽老和尚也不是嘛,他山洞裏老虎來了,他沒有事。假使要責打害命的事情,乃至自己斷命的因緣也不做,那何況不是害命因緣呢?所以說在受了八關齋戒之後,不但是不害命了,損傷、責打這些都不能做。有人說“我不殺就可以了”,你打人呢?“打人沒有打死,我可以的”,不行的!打不能打的,打野獸都不行,牛馬你打它都不行。那麽你說耕地它不走了,你不打它怎麽辦呢?那個時候爲了耕地開許,並不是故意去打它,那不要打了。
  “況復於他思想加害”,前面是身口二業,心裏邊的意業呢?心裏想害他的心思也不能要。“並以惡心發起行爲”,那些惡心發動行爲,那是因爲心的意發身口。“乃至能作害及生命之業”,作害及生命的那些職業,殺生的職業,釣魚、作廚師、那些劊子手。這些東西“決定棄斷”,決定放掉。那麽這又困難了,假使有的人他是當兵的,這一天你兵不當了,行不行啊?那你不要受了,當兵的職業你就不要受了;你如果沒有打仗的時候那當然可以受。“不作殺害生命之行”,殺害生命的事情,一點也不能做,邊邊都不能沾。並不是那麽簡單,就是不殺就完了。那裏包含的事情還蠻多的。

  丁二 一日夜不盜取

  他人實物,雖芝麻穀芥之微,亦不生起貪便之心,何況不與而取,乃至價格不作完全清白、物質失真、偷盜公然、私昧竊取,如是之類,縱至斷命因緣,亦不於他財物偷取,諸不應作,決心棄斷。

  第二、“一日夜不盜取”。他人的東西,一日一夜不能盜取,就是不與取了,人家沒有給你的不能拿。那麽小的芝麻,有人說五錢,五錢之下沒有關係——不行!“芝麻穀芥”,芥子、芝麻那麽小的東西,一顆芝麻也不要去拿他。不但不拿,“亦不生起貪便之心”,貪便宜的心都不能生起,心裏都不要生起一個貪便宜的心,何況實際去拿呢?拿的時候大的東西不說,芝麻那麽小的也不能拿。“何況不與而取”,心裏都不能起貪便宜的心——念頭都不能起,何況你……“乃至價格不作完全清白”,那些做生意的,價錢“不做清白”,就是亂開價;“物質失真”,就是假貨充真;“偷盜公然”,公然的盜,那就是強盜,公然地光天白日地搶東西;“私昧竊取”,晚上偷偷地、人家不知道摸口袋之類的,都是看人家不注意的時候做那些事情。
  “如是之類,縱至斷命因緣,亦不於他財物偷取”,就是自己的命斷了也不做。那麽這些,我們說凡夫要下狠心、勇猛的心才能夠下決心不做;見了道之後的斯陀含果,見道以上的聖者就是天然做到——道共戒,以斷命因緣他不會犯性戒的,殺、盜、婬、妄的事情絕對不會做的,他是天然不做,你也不要去強迫他,他自己不會做的。我們不是記得有個公案嗎:一個沙彌去乞食,跑到一個人家,那裏一個女孩子,看上這個沙彌,把他請進來,把門關了,要做婬欲的事情。這個沙彌就是斷命因緣也不犯婬。他就找一個藉口叫她出去一下,他拿把剪刀把自己殺掉了。這樣一來把那個女孩子也驚動了,感到無常,剛才還是一個端正相好的青年人,一下就成了一個可怕的樣子了,那是無常。1
  那麽斷命因緣也不做那些事情,“亦不於他財物偷取”,人家的東西,就是斷命因緣也去不偷取(不與取)。“諸不應作,決心棄斷”,那些不應做的,決定斷棄,決定要下決心,決定不做。不做到什麽情況?殺了你也不做,這個不容易了。


  丁三 一日夜不婬欲

  若是丈夫,於彼婦人,尚不貪心眼視,而況稍作不淨等行。故勿用說直然婬欲,縱欲與彼女人,以手觸、一席臥、根二行等,雖斷命因緣,亦決不作,堅心依附律儀,斷除一切婬欲不淨之行。

第三、“一日夜不婬欲”,一天一夜不做婬欲的事情。

  從男的方面來說,“若是丈夫,於彼婦人,尚不貪心眼視,而況稍作不淨等行”,就男的來說,對於其他的女人,心裏以貪欲的心,眼睛看都不去看,何況做一點點不清淨的那些男女不乾淨的事情,一點也不做。
  “故勿用說直然婬欲,縱欲與彼女人,以手觸、一席臥、根二行等,雖斷命因緣,亦決不作,堅心依附律儀,斷除一切婬欲不淨之行。”這個昨天有人討論,有人給我彙報,婬欲,他說不婬欲就是不男女的交媾就可以了,其他的沒有關係——不行!這裏就很明確地告訴你了,不要說“直然婬欲”——就是兩根交會不要說了,即使你跟女人手碰一下都不行;“一席臥”,一個床上臥當然不行,一個櫈子上坐也不行;“根二行”, 其次的,次於二根交接的事情,就是兩根不是直接婬欲的事情,那些男女的不淨的事情也不能做。
  那麽這樣子呢,就是說我們八關齋戒,不但是婬欲,女人碰也不能碰。那麽你仔細的話,東西也不能直接拿了,這是以比丘戒裏邊的標準來衡量了。這些事情雖斷命的因緣也決不做,就是把你殺掉了也不做,何況你自己願意以婬欲心去做呢?當然不能做了。那麽要這樣子“堅心依附律儀”,堅定的心、堅固的心依照律儀來做,“斷除一切婬欲不淨之行”,一切婬欲的不清淨的行動全部要除掉。這樣子你說你不進道,怎麽進道呢?就怕我們持戒馬虎,馬而虎之的,大的不犯小的常犯,那就不行了。這個就是大的固然不犯,小的斷命因緣也不做。那個樣子持戒的話,你戒德威光就大了。
  
  丁四 一日夜不妄語

  雖無關礙無意笑語等,亦不虛假微少妄說,何況應棄非法過人增上虛假之言。故縱遭斷命因緣,而亦不作妄語,於是等虛僞作爲,妄語等口惡之行,決心斷棄不爲。

  第四條、“一日夜不妄語”,一天一夜不打妄語。“雖無關礙無意笑語等,亦不虛假微少妄說,何況應棄非法過人增上虛假之言”,這個就厲害了,無關緊要的、無意的、開玩笑的話,也不說虛妄的。一點點假的都不說,何況“應棄非法過人”,何況那些大妄語,非法過人的增上的妄語,這個更不能說了。這是犯根本罪的,自己說自己證果證道,說什麽天人龍來供養他,我看到什麽什麽等等,這個不能亂說,這是大妄語。小妄語是一般的妄語,這個是大妄語。小妄語可以懺悔,大妄語不通懺悔。那麽這裏就說得嚴格了,無關緊要的、開玩笑的、無意識的那些虛假的話一點點都不說。
  “故縱遭斷命因緣,而亦不作妄語”,所以說哪怕你殺了頭,也不打妄語。
  “於是等虛僞作爲”,虛僞的作爲,就是說假話的那些行爲,“妄語等口惡之行”,這個妄語裏邊包括什麽呢?包括那些綺語、惡口等等,這些口惡的行動決定要“斷棄不爲”。妄語、惡口、兩舌離間、綺語,這個口四惡都包在妄語戒裏邊的。

  如是殺害、盜取、婬欲、妄語四者,稱爲根本四戒者,是能轉成毀壞一切律儀之罪行,令其究竟,以致解脫涅槃之根本被焚,世間善法之種子燒煮,不復更能發生長養諸善法故。

  這四條根本戒,也是性戒,不管你受戒不受戒,犯了這四條都是有罪的,要墮落的。因爲這四條,爲什麽叫根本戒?“能轉成毀壞一切律儀之罪行”,這四個東西能夠把一切律儀毀壞掉,這個罪,使它“究竟”,這個罪,你要把它犯到最高究竟的罪,而把“解脫、涅槃”的可能性全部焚燒了——就泡湯了,沒有希望了;不要說解脫涅槃沒有,全部焚燒,“世間善法之種子”也給你燒煮。一個種子一煮的話還能出芽嗎?不能了。所以世間善法也破壞掉了,那就是什麽呢?三惡道去了。肯定下三惡道,而且還是地獄。
  “不復更能發生長養諸善法故”,這個四個根本一犯的話,一切善法,世出世間的——解脫涅槃的出世善法,世間的人天善法,全部破壞,再不能長養了。那就是注定到三惡道去的了。犯了四根本是地獄,沒有話說的。所以說是根本戒,這是最厲害的。

 

  丁五 一日夜不飲酒

  凡諸種子酒、人造酒,何種飲用之物,能令心作醉狂轉變之塗抹及飲質等,皆是飲酒一類。若凡此等能作醉狂轉變之質液飲物,雖斷命因緣,亦不飲用,障明智、增放逸,而能毀敗戒善,勇於行惡故。

  第五、“一日夜不飲酒”,這是不放逸支。“凡諸種子酒”,那是米、麥子做的酒;“人造酒”,人工做的酒;“何種飲用之物,能令心作醉狂轉變之塗抹及飲質等,皆是飲酒一類”,不管你哪一種酒,人造的、種子的,或者哪一種吃下去的東西“能令心作醉狂”,能“轉變”,使心失去自己原來的正常的狀態的,醉了狂了,能夠産生心醉狂轉變的塗抹的那些香料都包在裏邊,“及飲質等”,不一定是酒,吃了那種東西能使心醉狂的、迷醉的,全部都屬於飲酒一類。那就很寬,五辛都包進去了。五辛爲什麽呢?我們說蔥,生蔥,我們小孩子的時候就有這個話,“你這個人吃生蔥的”,就是說你這個人脾氣太大了。蔥生的吃下去就是瞋心大;熟的吃下去,婬心大。這都是轉變自己心理的,所以《楞嚴經》講這些也是不能吃的,這跟酒是一類,所以說都不能吃的。

  那麽刺激的一類東西,煙酒之類的東西都屬於“醉狂轉變之質液飲物”,塗抹的那些東西都不能吃、不能飲、不能用,“雖斷命因緣,亦不飲用”,就是你要斷了命了,也不能吃。
  
  “亦不飲用,障明智、增放逸”,把你的智慧障住了,增加放逸心,吃酒之後就要放逸的。一切習性,我們說,本來人有理智, “而能毀敗戒善,勇於行惡故”,一放逸,把戒的善法都毀壞掉了,而做壞事容易行惡,做壞事卻很勇敢。我們看以前的綠林好漢要去作案的時候,或者劊子手要行殺人的時候,都先吃酒醉,吃得醉熏熏的,膽子大了,那就不怕了;沒有吃醉的,害怕的。所以這個東西不是好東西。

  要“近念住”,要親近四念住而住,“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心裏要起這樣的念頭。“住正知”,正知正念,住在裏面。“如如具足”,不斷地這樣做,而且要具足地做。“所作能作”,這些所作的事情要能夠作,那就是說不飲酒裏邊,不但包括是不吃酒,還要做到下面的那些事情。
  我們說五戒是好受也不好受。也好受呢,這五條你做是蠻容易的,但是做到家的話,不容易。我們說真正做到家的,就是羅漢、佛了,一般的就是“學處”,從這個地方學,不斷地學。


  丁六 一日夜離高勝床座

  近住者於其住處,一日夜離美臥具、高勝大床。若純金裝飾器物、價值重大之床座臥具等,凡屬新造新購求者,悉不受用。易墮貪染,障高潔心,追求防護,擾亂不寧故。

  第六、“一日夜離高勝床座”。不一定是床,座也包在裏邊。
  “近住者”,受近住戒的人,在一天一夜裏邊,“於其住處”,在他住的地方,這一天一夜“離美臥具、高勝大床”,美好的、高勝的大床、臥具,還包括那些“純金裝飾”的那些東西,這些床座有的雕花的什麽東西,裝了金的等等,“價值重大”的“床座臥具”,不但是床,座位也一樣。 高貴的東西最好不要用。那麽這些近住的受了八關齋戒這一天,高貴的、價值重大的床座臥具都不能用;凡是“新造”的、“新購求”的,“悉不受用”,都不要去用它。反過來說,舊的、已經不是價值那麽高了,那麽也可以開許用的。
  爲什麽不能用呢?“易墮貪染,障高潔心”,因爲這是新的,價值高的,你坐在那裏肯定是起個貪染的心,感到這個很好,自己福氣大,坐這麽好的東西,把你高潔的心障住掉了。“高潔”就是說脫俗的、高貴的那些心,“貪染”的心一起來,高潔心當然沒有了。“追求防護,擾亂不寧故”,沒有的時候要追求,有了之後要防護,把你的心搞得不安寧,不能修道,所以說這個東西不要用。

  丁七 一日夜離歌舞裝飾等

  歌唱笑舞、妓樂諸戲,頭身插帶花鬘、及身塗香、佩帶莊嚴、爾茶、薑黃、脂粉、紅花等類,身面塗抹,以此色物轉成容顏殊妙之作,諸如是類,能作發起貪欲、害正費財、顛倒心神、難安住故,悉皆遠離。

  第七條、“一日夜離歌舞裝飾等”,一天一夜要離開歌舞裝飾,“裝飾”是裝飾品。
  一切唱歌跳舞、伎樂的那些遊戲,都要離開,爲什麽?這是妨道了,我們說個老實話,就是妨道。近住麽就是要向出家人學習了,這些東西都是妨道的。那麽現在就是無孔不入了,在你念佛、唱讚裏邊給你來個妨道的,以現在的歌曲的調來給你摻進來,你念起來唱起來感到飄飄然很舒服,好像很好聽——你已經歌舞伎樂的味道就帶進去了。我經常說,這個東西對在家人、他們沒有信佛的,或者居士,他們可以用一下,沒有進來的用這個把他接引進來是可以;你已經信佛了、出家剃了頭、在學道了,你再去用這個歌舞伎樂的調子來唱?
  
  “歌唱笑舞”,這些唱歌、跳舞,“妓樂諸戲”,那些看戲之類的,或者是下棋之類的。“頭身插帶花鬘”,頭上、身上插一些花,帶一些花鬘,或者身上“塗香”,“佩帶”一些“莊嚴”品,耳環子、金項鏈等等;“爾茶、薑黃”,這些都是顔料之類的,“薑黃”,看上去是黃顔色, “脂粉”是紅顔色的胭脂粉了,“紅花”也是紅顔色的。這一類東西在身上臉上塗了之後使人家好看。“以此色物轉成容顔殊妙之作”,把自己打扮得好看。
  “諸如是類,能作發起貪欲”,這樣做都是引起貪欲的,“害正費財”,把正事害掉,又花了很多的錢。
  “顛倒心神”,把自己心神顛倒,專門去搞那些財色名食睡的煩惱去了。“難安住故,悉皆遠離”,不能做到了,這些都要遠離。不要看小事情,這個對妨道是很厲害的。

  丁八 一日夜不晚黃昏食

  若過中食界限,乃至明日東方日出之間,於乾飯、餅餑、湯麵等熟食之食物,棄捨不食,身安息調、健康永年、世福綿遠、悲他有情、而後速出三界。一切有情皆依食住,能減食飲習氣,則世繫漸脫故。

  第八,“一日夜不晚黃昏食”,一日一夜,晚上,就是過了午之後,晚上不要吃了。“若過中食界限”,就是過了午時,中食一頓吃飯的時候,這個界限過了之後,“乃至明日東方日出之間”,到第二天太陽沒有出來、明相沒有現之前。第二明相,什麽叫第二明相?就是在屋子裏邊手伸出來能夠看到指紋了,這個時候可以吃了。如果外邊有點亮,朦朦亮,屋子裏邊手伸出來掌上的指紋還看不出,還不能吃。所以說受了八關齋戒,第二天很早吃早飯,實際上是不如法的。到第二天的東方日出之間,這個中間,非時,不能吃的。“於乾飯、餅餑、湯麵等熟食之食物,棄捨不食”,那些燒熟的餅、饅頭、湯麵、乾飯這些都不能吃。
  那麽這個《律海心要》是藏地的了,我們漢地的《四分律》那就是米湯也不能吃。要把米湯裏邊的米粒子都濾過才能吃,這還要害病了,沒有辦法,醫生說非吃不可才能吃。一般就不吃。那麽茶呢,當然是可以吃的。流質的一般可以,總是裏面不能有一顆一顆的那些粒子的東西,就不要吃了。那麽你們吃奶粉呢,要打打散,不要一顆顆的奶粉在裏面吞下去了,這不太好了。它明明化得了的,你把它化一化好了。
  “棄捨不食,身安息調”,這個過午不食有什麽好處?身安,息也調。你吃得脹脹的,氣也透不過來了,那麽少吃一點,晚上不吃呢,身也安,息也調,“健康永年,世福綿遠”,身體健康,“永年”,還能長壽,世間的福氣綿遠,你晚上不吃福氣也增大——少消耗一些財物嘛。
  
  “悲他有情”,這個就是餓鬼了。餓鬼,肚子餓得很,它晚上要吃東西的,你如果晚上大吃大喝,叮叮噹噹的,它聽了心裏難過,它自己吃不到,你們大吃,他們沒有吃,增盛他們的煩惱,所以悲憫他有情呢,晚上不要吃。“而後速出三界”,還有好處——能出三界。真正要修行成道的,晚上不能吃的。
  “一切有情皆依食住”,這是《俱舍》也有,舍利弗的《集異門足論》一開頭就這句話。一切有情都依靠飲食而住的,這是有情,就是三界流轉的有情,他都靠飲食的。“能減食飲習氣,則世繫漸脫故”,把飲食習氣只要稍微減掉一點,則世間上的繫縛就慢慢就解脫了。所以說你想離三界的話,連飲食都離不掉,你怎麽離三界呢?
  孟子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飲食、男女,人的欲望就在這裏頭。“男女”有的時候還不一定有,但是“飲食”是一刻都離不開。幾天不吃飯你就不能生存,這就是有情的業報了,他是煩惱業報就繫在那裏——非吃飯不可。但是我們說,得了初禪以後,禪悅爲食了,就不要飲食了。不要說出三界,出了欲界,這個飲食就可以除掉。那麽你飲食不肯除的話,欲界都出不了,何況出三界呢?

  此後四者,稱爲支分戒,雖非大惡,而能助成根本大罪,世稱自好之流,亦不免干犯,以放逸無禁制故,智者應思。

  “此後四者,稱爲支分戒”,這個後面四個是支分。前面是根本戒,四條,殺盜婬妄是根本戒,後面是“支分戒”,它的支分,不是重的。
  “雖非大惡,而能助成根本大罪,世稱自好之流,亦不免干犯,以放逸無禁制故,智者應思”,這所有的這四條戒,雖然看起來不是很大的過錯,但是“能助成根本大罪”,就是能夠造成根本罪的因素,後面這四支不禁止的話,前面四個根本就沒有保障。所以說我們要把後面四條抓住,尤其是酒戒——迷性的。我們那一天不是講過嘛,酒吃醉了,五條戒都犯完了。比丘戒四根本是核心,犯了之後,涅槃性就沒有了。那麽要保護這四個不犯的話,等於是城堡一樣的,有七道防線,一層一層一層……。你一層防線破了還有第二層,第二層……,一直到最後一層。你如果二百五十條好好守的話,不會破到根本去的;如果你不守的話,放逸懈怠的話,那最後它直接沖到你四根本,涅槃性破掉了,那就完了,慧命就斷掉了;法身慧命一斷的話,你成佛得解脫的希望就沒有了。生命斷了之後,下一輩子還可以再來;慧命斷了之後,那就永劫沈淪了,那危險的。
  
  “智者應思”,那麽我們有智慧的人好好思惟,只有碰到佛教才告訴你這個東西,一般人不知道的,以爲這個沒有關係的,做了可以做的。

 
 


 

    附錄:近住授受之儀式
 
    (此是在師面前受。錄自《律海十門講記》)

  近住授受之儀式者。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具有信心,欲於聖者八支具足之近住戒中住者,晨起從於比丘、或婆羅門、或其他具戒等隨一智者、現前行之,皆復相應。淨身淨意,於適合所作處,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啟白、應如是說:弟子某名,從於此時依戒受持竟,若一日間、日落夜分、至次日日出之中間,應不殺生命,而且背捨殺業,棄諸棍杖、兵械、弓箭、殺具、羅網、漁獵、害生毒藥什物等,時生慚愧,發起本具慈悲之心,令其具足能行。於諸有情有生命物、一切大小愛命、乃至細若蟲蟻之微,以後決不斷彼之命,而且於背捨殺生之業等,應能作者。
  如其聖者阿羅漢之清淨,盡其命終之時不作殺生,並背捨殺生業等,棄諸棍杖、兵械、殺具,於諸有情一切大小愛命、乃致細若蟲蟻之微,決不斷彼之命,而且背捨殺生業等。
  如是等、我弟子某名、從於此時受持竟,若一日間、日落夜分、至次日日出之中間、能作不殺生命,而且背捨殺業,棄諸棍杖、兵械、殺具,慚愧時具,本有慈悲具足能行,於諸有情含生之類、一切大小愛命、乃至細若蟲蟻之微,以後決不斷彼之命,並背捨殺生之業,決定能作也。
  今此初分,如彼阿羅漢聖人清淨學處,並能隨時習學,隨時精進練修,隨時能作實行。(以上是具足式,以下略說者當念先說戒相之文意,條條以次加入)

  “近住授受之儀式者”,那麽前面近住的戒,八條分別地仔細講完之後,近住戒該怎麽授受?
  “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具有信心”,自己要有信心。沒有信心的話,“喔,大家受,我也跟著受”。我想起一個事情,有一次外地兩個居士有什麽事情來,碰上了,住在這裏,第二天來隨喜聽經,看到聽經之前大家受八關齋戒,他們也參加了。哦,我想這兩個人很不錯。受了之後,後來回去了。沒有好久寫個信來,說:那一天他來,大家受戒,他們也不好意思,也跟著受了;受完之後回去想一想,他們兩個越想越不對,“哎呀,這條我受不了,那條受不了”。他們是在家人,以爲這是受沙彌戒了。他說:咳,在家人怎麽受出家的戒呢?受不了的!趕快……想了半天,這樣子亂受又不好,只好來寫個信跟你抱歉,他們要捨戒——八關齋戒一天一夜早就完了,還捨什麽戒呢?它又不是沙彌戒,他也不懂什麽戒,他們是硬了頭皮,大家來受,他們又不好說不受。這樣子受,本來就不得戒。沒有信心又沒有出離心,你得什麽戒呢?不要捨了,開始就沒有得什麽戒。
  既要有信心,“欲於聖者八支具足之近住戒中住者”,他的心裏明白,聖者就是要親近聖人的,跟聖人的戒體等流下來的那個八支,這個八條具足的近住戒,要在這個裏住,就是要受那個戒。那麽他既要有信心也願意受這個八支的戒,然後“晨起”,早上起來,到有比丘的地方,或者婆羅門或其他“具戒等隨一智者”。當然我們中國,就是佛法僧的地方以比丘爲准,到比丘面前去。邊地和其他的地方找不到比丘,那麽就在其他的人——受過八關齋戒的,“現前行之”,在他們面前受戒,“皆復相應”,這個都可以。
  “淨身淨意”,那就是說,我們經常跟你們說,受戒之前要自己觀想自己沐浴乾淨,穿了乾淨的衣服,就是淨身,把身體要洗乾淨。受比丘戒你們都是做到了,在登壇之前沐浴、穿新淨的衣服,而平時呢,八關齋戒也要重視。就是沒有做到呢,也要自己觀想自己洗乾淨了。身淨了之後還不行,還要“淨意”,心裏邊要乾淨,心裏邊把這些煩惱東西都息下去。
  “於適合所作處”,殿上,或者其他可以受八關齋戒的地方。“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啓白、應如是說”,“偏袒右肩”是印度的一個禮節,就是表示恭敬,“右膝著地”,這個也是表示恭敬的禮節了。右膝著地,左膝是翹起的,你們受安居的時候就是這個樣子的儀式。“合掌”,實際上合掌是這樣子了,這樣叫合掌,你們在安居都知道了,放在左膝蓋上,合掌。這是合十,這是合掌,兩個掌合起來(上師於講席中演示)。“合掌啓白”,合掌向上面呈白。
  怎麽說呢?“弟子某名,從於此時依戒受持竟”,現在這個時候,弟子什麽人這時候受了戒之後,一天一夜當中,“若一日間、日落夜分、至次日日出之中間”,就是現在開始這一天,乃至到晚上太陽下落,一直到第二天太陽出來,這中間就是這八條東西要受持。“應不殺生命,而且背捨殺業”,不但是不殺害生命,而且殺害的工作、事情也要放掉;“棄諸棍杖”,那些刀杖的東西都不能藏,都把它捨掉。“棄諸棍杖、兵械、弓箭、殺具、羅網、漁獵、害生毒藥什物等”,害生的毒藥什麽東西,各式各樣的東西,都要捨掉,並且“時生慚愧”,時時刻刻生起慚愧心,“發起本具慈悲之心”,我們本來有的慈悲心要把它發起來,“令其具足能行”,不但發起來,要真正能夠具足地做到。因爲殺就是不慈悲,把殺業捨掉,還要把對立面的慈悲心,具足地把它生起來。“於諸有情有生命物、一切大小愛命、乃至細若蟲蟻之微,以後決不斷彼之命,而且於背捨殺生之業等,應能作者”,對那些傷害有情生命的東西,不管大的小的,只要它是愛命的有情,乃至小到蚊蟲、螞蟻之類的,決定不斷它的命,“而且於背捨殺生之業等,應能作”,不但是不殺,而且殺生的那些事情也要背捨——不做。那麽就是“應能作”,不但是受戒的那一天要做到,以後也經常要這麽想。
  “如其聖者……”,這個話很多了,我們現在授的儀式是根據我們清涼橋對居士授的儀式,把裏邊精華說出來,因爲說那麽多你們根本說不來。這個文也是反復的很多,叫你背下來自己來說呢,恐怕你情願不受了,背不下來嘛。
  “如其聖者阿羅漢之清淨”,跟阿羅漢一樣清淨。爲什麽阿羅漢是清淨的?因爲這個是,出離的最高的果是阿羅漢,菩提的最高的果是佛。這裏是講出離,那些壞事不做,以阿羅漢的標準,那麽大阿羅漢也就是佛了。跟聖者阿羅漢一樣的清淨,他“盡其命終之時不作殺生”,“盡其命終之時”,一輩子,他不殺生的,並且“背捨殺生業等”,也把那些殺生的事情全部背捨的,就是不幹的;“棄諸棍杖”,這是阿羅漢的功德,他天生具有;不要說阿羅漢,就是初果阿羅漢他就有自然的道共戒,不殺生的,斷命也不殺生的。那麽我們要跟阿羅漢一樣清淨,“棄諸棍杖、兵械、殺具,於諸有情一切大小愛命、乃至細若蟲蟻之微,以後決不斷彼之命,而且背捨殺生之業等。”這是提一個標準,要跟阿羅漢一樣清淨,他阿羅漢怎麽做的,看看前面差不多,那就提到阿羅漢高度的標準來做。
  “如是等”,像阿羅漢的這樣清淨一樣,“我弟子某名、從於此時受持竟”,到現在授八關齋戒,受了之後,“若一日間、日落夜分、至次日日出之中間”,到太陽下去到第二天太陽出來這個中間,也能夠做到“不殺生命”,而且也“背捨殺業,棄諸棍杖、兵械、殺具”,同時還要“慚愧時具”,經常起慚愧心,“本有慈悲具足能行”,本來有的慈悲的佛性能夠把它發展起來,全部把它發揮出來。“於諸有情含生之類,一切大小愛命、乃至細若蟲蟻之微,以後決不斷彼之命”,要跟阿羅漢一樣,不斷它的命,並且要“背捨殺生之業,決定能作”。
  “今此初分,如彼阿羅漢聖人清淨學處,並能隨時習學,隨時精進練修,隨時能作實行。”現在是受戒了,以後就是隨時隨地要跟阿羅漢一樣子,向他學習,精進地練修,隨時能夠要做到。
  這是第一條殺生的戒,受的時候要這麽說,說這麽三段。

  如其不殺生乃至背捨等,如是若不與取、不淨行、虛妄語、及飲用能作醉迷之酒物、入於放逸處所、歌舞妓樂、花鬘香油著身、佩帶莊嚴、裝飾身相、高勝床座、及非時食等八支應斷止者。
  如其聖者阿羅漢之清淨,盡終壽命中間,不殺生乃至不非時食等,於非時食等八支業背捨。
      如是我弟子某名,亦能從於此時受持竟,若一日間、日落夜分、至次日日出之中間,離非時食等八支,並背捨殺生乃至非時食等業,決定能作也。
  於此八支,如其聖者阿羅漢之清淨學處,我亦隨時習學、隨時精進練修、隨時能作行持。(如是三說)

  那麽下邊,“如其不殺生乃至背捨等,如是若不與取……”,“不殺生”一直到“背捨”那麽長一段。那麽這樣子,“不與取、不淨行、虛妄語、及飲用能作醉迷之酒物、入於放逸處所、歌舞妓樂、花鬘香油著身、佩帶莊嚴、裝飾身相、高勝床座、及非時食等八支”,這下面還有七支,“應斷止者”,這是第一段。
  第二段,“如其聖者阿羅漢之清淨,盡終壽命中間,不殺生乃至不非時食等”,從殺生開始到非時食這八條全部說,“於非時食等八支業背捨”,八支背捨。
  “如是我弟子某名,亦能從於此時依戒持竟,若一日間、日落夜分、至次日日出之中間,離非時食等八支,並背捨殺生乃至非時食等業,決定能作也。”這是簡略的話了,要具足說的話,每一條都像第一次這麽說。
  “於此八支,如其聖者阿羅漢之清淨學處,我亦隨時習學、隨時精進練修、隨時能作行持。(如是三說)”說三遍,那得說很多時間了。那麽我們現在根據我們的傳承,就是用現在這個比較簡略的方式,也就是自己也不要說那麽多,只說個能持就完了。如果你自己說那麽多的話,八條,一條就是那麽多,你說八條,早就忘掉了,不曉得說什麽去了。好,今天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裏。

  昨天講到受八關齋戒的一些儀式,要說很多話,那個要說幾番幾番的,每一條戒要說幾番。當然,這是正規地、具足地說。我們的道場,就把它簡略,使那些受的人容易受持,容易問答,所以把它簡略了,意思還是一樣的。那麽這說過之後,每一個戒說三次,那我們也說三次,但是因爲時間關係,第二、第三次略了,照規矩三次都要具足地說。

  復次師云:善哉善哉,如理成就,並開示受者,生起高上脫俗之心,及有暇難得,與八戒近住之大功德勝利等,乃至發願竟,而爲成滿。

  三次說好之後,“復次師云”,授戒的師他就說,“善哉善哉,如理成就。”這個我們每天都說的,“很好!你能夠受了八關齋戒”,這樣子三次說了之後,戒體得到了,“如理成就”,就如法地如理地成就了。
  “如理成就”之後還要開示受戒的人要“生起高上脫俗之心”,高貴的心,要脫離世間那一套的心——出離心。“及有暇難得,與八戒近住之大功德勝利等”,還有要開示“有暇難得”。我們說八有暇就是離開不能學佛法的那些惡道、那些長壽天、無想天,還有盲聾喑啞、世智辯聰這些等等,都是不能親近佛法、學法的那些,八個難。這八個難離開叫有暇,這個是不容易得到的,做了人也不一定就是有暇。那麽這樣子能夠有暇乃至信佛,能夠受八戒,那是很不容易,難得。
  那麽受了八關齋戒之後有什麽功德勝利?那就是功德很大。我們經常講的,一天一夜八關齋戒,至心回向西方的話還是可以生中品(注一),只是一天一夜,這個功德就極大。其他的,各種經論說的很多(注二)。“乃至發願竟”,最後還要發願“衆生無邊誓願度……”,我們也這麽發了,“而爲成滿”,這個,對八關齋戒說的儀式圓滿,到此圓滿。

  (注一)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戒香薰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花,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讚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花上,蓮花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花乃敷。花既敷已,開目合掌,讚歎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中生者。(《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注二)《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等

  你們這些學了之後,做比丘的都要會給人家授八關齋戒。授八關齋戒,一般說不一定是五年(戒臘)。我在清涼橋的時候,大概第二年,上海的居士來,要受八關齋戒,海公上師就叫我給他們授。所以說八關齋戒——五年以上是更好了,一般說就是要這八條都持得清淨的,就是晚上絕對不吃的,這樣的人授戒,戒弟子得益。如果他本身晚上不太清淨,要吃一點東西或者弄點米湯或者什麽東西,糕點、水果之類的,那你給人家授,自己非時食這一條沒有,就不能給人家授了,授了人家不得益,也不能發這個戒體。所以說一定要本身自己持戒清淨的,才能夠給人家如法地授。一般說比丘是最好的。所以說做了比丘的,我們都有這個責任。那麽當然了,能夠五年以上的是更如法,實在那時候五年以上的人找不到,那麽自己能夠清淨受持這八條的比丘僧,也可以。 “如比丘戒師平時晚間受食者,則於授齋戒之一天,晨起懺悔,至少一日不犯,則受戒弟子也可得戒體。”
  如果给你授戒的那位师父,当天也曾持午的,那你也得到戒体的。

 

 

附录:

近事戒: 居士尽形寿五戒的具体规定

近事戒从内容上没有近住戒严格,但是要求是尽形寿来受持,而八关斋戒只是一天一日。
  
(一)不杀生

  居士五戒中的不杀生,与十不善中的不杀生是不相同的。十不善中的不杀生,是指不杀害所有的生命,而居士五戒中的不杀生,是指不杀害特定的生命,也就是指人类。

  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既然戒律只要求不杀人,是否就表示允许杀害其他生命呢?决不可能!

  十不善是不需要由谁来制定的,本体、自体的不善(自性罪),是在任何时间、任何条件、任何环境下,都不可能对包括佛陀在内的任何人有所开许的。一旦有人违反,而去杀害了其他生命,就必然会承受堕入地狱的果报。但不杀生戒的对境,就只是特指人。在守戒的时候,就必须遵守不杀人的戒条。虽然杀害其他生命从根本上来讲不会违犯居士五戒,但也会违犯居士戒的支分或者类似的戒条。

  偶尔放生的时候也可以看到,在放生念经之际,有的居士一旦被蚊虫叮咬,就会在不经意间,随手“啪”的一下就结束了蚊虫的生命。虽然这不一定是故意杀生,但因为有了很长时间的串习,所以一不注意,就会有这种动作。在此再一次重申,无论对境是动物还是人,杀生的罪业都是十分严重的,我们不应该因为戒律没有规定,就随意地去杀害其他生命。

   违犯每一种戒条,都需要具备四个条件:第一个为对境;第二个为思想或者精神;第三个为行为或者行动;第四个为究竟或者结果。这四个条件是确定是否犯戒的分水岭,如果所有条件都完全具备,就会彻底犯戒。下面一一就不杀生戒的详细界线进行讲述:


  1、对境

  杀生的对境,就是指人。人可以分为两种:第一为成人,这里所说的成人,是指已经出生的人,包括从呱呱坠地到撒手归西之间的所有人;第二种为胎儿,就是指尚未出生的人。

  从戒律对生命的定义来讲,并没有住胎一周、两周、一个月、两个月的分别,在精卵和合的那一刹那,就是生命的开始。从该瞬间直至新生儿出世,这一阶段的生命就叫做胎儿。因此,作为不想生育的夫妇,就必须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并力争做到万无一失。因为,如果故意堕胎,就属于犯戒。


  2、思想

  思想分观念和动机两方面:

  所谓观念,是指认定对境。如果观念已经错乱,则不犯根本戒。比如说,如果想杀死张三,而实际上却杀死了李四,即使具备了其他的所有条件,就事实而言,是实实在在地杀了一个人,但也不算犯根本戒。因为当事人的观念已经发生了错乱,并没有超越这条界线,所以不算彻底的犯戒;


  所谓动机,是指要有杀人的动机。如果没有杀人的动机,只是想吓唬对方一下,但对方却因为惊吓过度而死亡;或者只是想打对方一顿,却不小心失手将对方打死。这种意外的过失杀人,也不算彻底的犯戒,在忏悔之后就可以恢复。


  3、行动,

  小乘的别解脱戒非常重视外在的行为,犯杀生戒的判定标准之一,就是必须具备为了杀死对方而枪击、殴打、令对方服药或者其他导致对方死亡的行为。如果只是在内心计划、谋算,却没有付诸行动,就不会犯戒。菩萨戒与密乘戒在这一点上的要求往往要严格得多,在仅仅具备内心打算、念头的情况下,也时常会犯戒。


  4、结果

  对境死亡也是区分是否犯戒的标准之一。


  在确定对境是人,没有认错对象,具备杀人动机以及开枪等等的杀人行为,却没有最终将对方杀死,而只是使对方受了伤的情况下,就不算是犯根本戒。


  只有同时具备了以上四个条件,才是彻彻底底地犯戒。在了知了这些细微界线之后,就既可以善加取舍、防患未然,也可以在作出某些行为之后,根据以上标准来判定自己是否彻底犯戒,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补救措施。


  (二)偷盗


  1、对境


  偷盗的对境有三个条件:

  首先,必须是包括食物在内的所有财产。有人认为食物与饮料不包括在内,但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有人对此反驳道:如果食物不是偷盗的对境,那么在某个国家或者地区遭遇饥馑的时候,是否就可以随意地去偷盗急需的食物呢?这种说法既没有教证的依据,从逻辑上来说也站不住脚。因此,凡是财产,都是犯戒的对境;


  第二,就是所盗财产必须属于没有产权纠纷的合法主人,财产主人与当事人在所盗财产的权益上也没有任何经济上的纠葛。


  如果失主认为所丢失的财产不可能再找回,便放弃了寻找的念头,而从心里舍弃了该丢失物,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他人在之后偷取了该物,但因为当事人所偷取的是无主物的缘故,所以不算是犯戒。


  经书中也讲过,在释迦佛住世时的古印度,有的人是以浆洗衣服为生的,如果风将洗衣人晒在外面的衣服吹走了,洗衣人也产生了“这些衣服已经不可能失而复得,我只有自己赔偿衣服”的念头,如果有人在此之后去偷这些衣服,就不算是犯戒。


  但这只是戒律上的一种界定而已,在窃取财物的时候,除了有神通的人之外,又有谁能知道什么东西是主人已经放弃了的呢?所以,我们也不能胆大妄为地去钻戒律的空子。


  但是,荒凉无人之地的森林、矿产,却并不是无主物,而是属于国家的财产。因此,我们就不能无视法律而随意地去山上砍柴、伐木,或者私自开采矿藏;


  第三,就是所盗窃的财物必须具有一定的价值。这种价值,是用纯银的价值来衡量的。以目前的纯银价值来计算,就是人民币两元钱左右。如果价值达到了两元,则具备了对境的条件之一。


  偷税漏税也算是偷盗,当然,这里所指的偷税漏税,是指故意偷缴、漏缴价值足够的合法税金,如果是某些机关巧立名目的非法摊派等等,则不属于此范畴。


  另外,在乘坐飞机、火车等的时候,如果在运输单位没有同意的前提下,故意不补超重行李费,或者船票、车费等等,都算是犯戒。


  2、思想

  首先是观念不能错乱。如果准备偷盗的物品与实际偷到的物品不一致,也不会犯根本戒。虽然不会犯根本戒,却不能认为没有过失,因为无论如何这也是偷盗的行为。


  偷盗动机是违犯盗戒最重要的条件,如果没有盗心,则不会犯戒。


  另外,如果不是为了自己的生活,而是为了供养三宝、帮助乞丐,或者是为了孝顺与自己没有经济关系的父母,也不会犯根本戒。


  3、行动

  巧取豪夺、明抢暗偷,以及利用各种各样的手段非法地骗取他人财物,都属于盗窃的行为。

  另外,在借回他人财物之后,利用债主已经忘记的时机,而故意不归还,有人以为这样就没有行动,所以不算是犯戒。其实,虽然没有表面的行动,但该做的不做也算是一种行动,所以也会犯戒。


  还有,在借回他人财物以后,如果故意拖欠,而不按时归还,在拖欠期间致使该物因损坏而价值降低,则也有可能犯戒,因为通过这种行为,而有可能会使主人损失超过两元以上价值的财产。


  4、结果

  虽然戒律中有许多细微的划分方式,但最根本的界线,就是有否具备所盗窃的物品已经彻底地属于自己的想法。


  在已经据为己有的念头尚未产生之前,还不算是彻底犯戒。如果在此期间被人发现,则因为尚未违越这一界线的缘故,所以没有犯根本戒。


  因此,除了经济条件比较好、信心很大、在因果取舍方面非常谨慎的人以外,我们一般会建议年轻人在受盗戒之前要慎重考虑。其实,这只是因为盗戒的规定比较细微而已,如果在了知细微界限之后,守持盗戒也不是很难,希望大家也不要知难而退。

  (三)邪淫

  一般说来,邪淫包含非行境、非处、非境、非时、非量以及非法的行淫等等。

  所谓的非行境是指:与受种族、主人、国王保护的对象以及非法的对境,包括他人的性伴侣、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七代以内的亲属、僧尼、别人已经支付了钱财的人以及未成年的少男少女作不净行;

  所谓的非处是指:在除了密处之外的口腔、肛门等非行淫处作不净行;

  所谓的非境是指:在父母、老师、上师以及僧众等附近,三宝所依存在的佛塔、佛像、经书前(包括在佩戴系解脱、佛像、加持品等的情况下),于对方有害的地方(如凹凸不平的地面等等)、有光线的地方以及人群聚集的地方作不净行;

  所谓的非时是指:在白天、受持斋戒日、哺乳期、妊娠期、月经期间、生患不能作不净行的疾病期间、产妇尚未完全康复期间以及伤心忧愁之时作不净行;

  所谓的非量是指:在一夜之内作超过五次以上的不净行;

  所谓的非法是指:通过殴打等强迫手段所作的不净行。

  只要符合以上六种情形中的任何一种,并且具备对境、思想、行为以及结果四个条件,就会犯邪淫戒。另外,手淫以及同性之间的非梵行,也属于邪淫的范畴。

  当然,这里所说的邪淫,是针对在家人而言的,如果是出家人,则其内涵又有所不同,因为出家人必须从根本上断除不净行。

  在现代社会,由于世人观念的逐步开放,在邪淫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从政界要人到平民百姓,从大亨富贾到电影明星,各个阶层的人都卷入了性丑闻的风波,无以数计的家庭都遭到了婚外恋的沉重打击,即使处于热恋期的情侣,也是互相猜忌、貌合神离……

  虽然在佛陀住世之时,并没有如此猖獗的、涉及家庭伦理道德方面的社会问题,但佛陀却以其远见卓识预知到了这一点,并为在家佛教徒制定了这一戒规。这一戒规的制定,使很多重视因果、渴求解脱的佛教徒避免了因此而造成的家庭破碎、妻离子散。

  因此,作为佛教徒,为了防止家庭问题的出现,为了树立佛教徒的良好形象,为了缓解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为了自他的暂时安乐与究竟解脱,最好能克服一切困难而受持此戒。
 
(四)妄语

  1、对境

  所谓妄语是指:第一,说妄语的对方必须是会说话、能懂事的人;第二,所说的妄语是指特定的妄语,而不是指所有的妄语。

  所谓特定的妄语,就是谎称自己具备在欲界之内,也就是我们所生活的地球之内的普通人所不可能具备的,类似于自己可以看到天堂、地狱、前世、未来等等的功能,以及神通之类的超凡功德。一般日常生活中的妄语,不在犯戒界线之内,因此,妄语戒是比较容易守持的。当然,如果将日常生活中的妄语也纳入持戒的范畴,妄语戒就很难守持了。

  2、思想

  观念不错乱:是与其他戒条的规定一样,比如说,如果想说自己可以看到未来,却说成了可以看到前世,心中所想与口中所说不一致,就不算是犯根本戒。

  动机:要有故意骗人的动机,犯戒必须是故意而为,如果是有口无心,而不是有意去说,就不算是犯戒。

  3、行为

  必须要用自己的声音去说。通过电话来传递信息,也属于犯戒的行为之一。

  4、结果

  必须对方能听见并懂得其内在含义。除此之外,通过一些指示、暗示来表现、展示自己,则不属于犯戒。

  具体的细节不需要一个一个仔细地讲,你们只需依此类推即可。

(一)不饮酒

  什么叫做不饮酒呢?关于酒的概念,在经书中讲过很多,包括谷酒、酒粉、能醉、放逸之物等等。这些都是释迦佛在世的时候,也即两千多年前,世人所享用的酒类。其中的谷酒,也就是至今尚存的、用粮食酿制的酒类;所谓“酒粉”,是指带有酒精成分的粉末,用其泡水便可成为酒;所谓“能醉”,是指该酒必须具有使人喝醉的能力,如果无论怎样喝,也不会喝醉,就算不上是酒;所谓“放逸之物”,也就是指能醉,因为在醉了以后,就会放逸、懒惰、不精进、丧失意志,所以称为放逸之物。无论如何,只要有酒味,能使人喝醉,则不管是白色、红色、还是其他颜色,都称为酒。

  饮酒的概念,就是要一口口地咽下去。经书规定,只要吞下了超过一滴的酒,就算犯戒。如果是外用,虽然通过毛孔也可以让酒类进入身体,但却不属于饮酒。甚至在口腔需要消毒时,用酒类漱口,然后吐出的行为,也不算犯酒戒。

  有些食品以及药物里面也含有酒的成分,如果在食用或者服用的时候,发现有酒的味道,就应当用其他的食品和药物代替。如果在这些食品以及药物中,酒的味道并不明显,则即使食用或者服用也不算是违犯酒戒。

  另外,如果将一公斤的酒熬到只剩下半公斤,在原有的酒味以及醉人的能力已经彻底消失以后,用来泡药服用以治疗疾病,就不算是犯戒。

作为居士,最关键的是要受持杀盗淫妄的戒条,但因为在饮酒之后,人就会因迷乱而无法自制,在精神失控之后,杀盗淫妄的行为也就会随之而陆陆续续产生,所以,为了保护前四种戒体,佛陀就制定了酒戒。

  关于饮酒的规定,小乘佛教内部也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凡是饮酒,都属于罪业;另一种观点却认为:对于没有受持酒戒的人而言,因为酒也是一种饮料,在不喝醉的前提下,适当的饮酒也不算是罪业。

  但是,从戒律的角度而言,大多数人的立场还是站在饮酒就是罪业的一方。暂且不论饮酒是否有罪,只要佛陀在戒律当中明令规定不得饮酒,我们就应当严格遵照执行。

  受持一条戒的居士称为一戒居士;受持两条戒的居士称为二戒居士;受持三条戒的居士称为多戒居士;受持四条戒的居士,名称上也称为多戒居士;受持五条戒的居士,就是圆满居士。受持的戒条越多,资粮积累得越快,断除罪业的力量也越强。比如说,虽然受持三条戒与受持四条戒都称为多戒居士,但实际的意义却有着天壤之别。因此,受戒肯定是多多益善,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多受一些戒条。

  受持戒体的程序是:首先,在正式受戒之前,应当发菩提心,至少也必须要有出离心;其次,在受戒的同时,也必须受皈依戒,因为所有的戒律,都必须建立在皈依戒的基础上;第三个程序,才是正式受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