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界之一拳系统:是谁在制造痛苦? 中国佛教净土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0:29:00
没有人能够免于痛苦,若能够真切地看到这一点,痛苦就会减少一些;减少的原因是你对痛苦的容忍度更大了。痛苦的问题是一个普世的难题,所有人都被它折磨并将一直被折磨下去。只要能看到痛苦是无可避免的,心就对它有了更大的接纳度;如果对痛苦的排斥有所减弱,它对你的伤害也会同时减弱。认可痛苦并接受它,并不是完全根除痛苦的方法,但它对最终止息痛苦产生帮助的作用。在这里,认可并接受痛苦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不把痛苦自我化,痛苦是一个普世的现象。其二是,若能看到痛苦无法完全避免,就可以对其产生一定的容忍度,这可以暂时性地使痛苦不再漫延,并减弱你对它的排斥。
是谁在制造痛苦?是贪欲;是谁在制造贪欲,是自我感。自我感——贪欲——痛苦,这是一个心理系列,它们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有必要对内在痛苦生起的这个心理机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是消除痛苦的前提条件。自我感的存在使贪欲的生长有了坚实的基础,贪欲是制造各种心理痛苦的最基础最直接的材料。这个心理系统的原理反向也可以讲得通:如果自我感消失则贪欲消失,如果贪欲消失则痛苦消失。
排斥和躲避痛苦不是消除痛苦的正确方法,但人们基本上都一直在这样做。实践证明,有意识地注视痛苦,痛苦就会减少。为什么注视痛苦可以减少痛苦?因为注视时,你的目光是在观察上,而不是制造自我感或增强贪欲。在观察时,心理上的自我感或贪欲会较为淡漠或暂时不存在,所以在科学而纯粹的观察中,一般不会产生痛苦。
人们基本上都有一种清晰或模模糊糊地自我存在的感觉,几乎是所有的人都不愿意放下那个自我存在的意识。当然,关于自我感,人类基本上不思维这个问题,自我感是与生俱来的,这个主题从不列入一般人探讨的范围。
在自我之感下,必然地会产生贪欲。贪欲的表现形式是永远无法满足,永远有匮乏感,似乎一刻不停地要为满足欲望而奋斗下去。贪欲呈现在心理的层面是永无休止地屯积,这是推动轮回之轮的动力。而在情感的层面上,它表现为渴爱——无比地饥渴,对金钱、权利、个人利益永无休止地渴求。
无晚之心一直从自我的圈子出发去衡量一切外在的事物,当与自己的观点或利益相应时产生喜欢的情绪,反之则滋生痛苦。如果反复地观察这个心理机制,就能发现一个事实,如果一个人对外界的接受程度更宽泛一些,其痛苦会减少一些。这里所说的接受程度,本质上是指自我感的大小。一个人能够接受的面越宽,痛苦就越少,如果能无限地接受一切,心理上就永远不再有痛苦——接受的程度扩展到无限。
痛苦的强度与贪欲的强度成正比,贪欲与自我感成正比。一般来说,在当下一刻的自我感有多大,就会引生同等量的贪欲——这是心的法则。自我感强烈,则贪欲强烈,贪欲强烈则痛苦强烈。同理,自我感较弱,则贪欲较弱,贪欲较弱则痛苦较弱。生活中你可以在自己的心理上检验这一内在机制,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理之中,如果你对此有兴趣,你可以保持这方面的观察,藉由这种观察可以了解人类心理中一个最隐蔽的运行机制。了解这个运行机制就是了解自己并了解人类,其直接的利益是痛苦的减少。
心为什么要习惯性地培养自我感?因为它错误地认为没有自我感就无法生存,所以人类的生活基本上都处在培养自我感的进程中。基本上,在人们的意识中,如果没有强烈的自我感,他们就认为不是生活,也不是活着。人类本能地要培养自我感,他们甚至于认为活着就是要培养自我感,展现自我,这是人类心理习性中一个最普遍的潜在习气。
这对人类来说,没有自我感的生活显然是一种威胁,所以人类无意识地把自我感视为一项最重要的目标来培养。他们千方百计地要培养它,这是人类盲目培养自我感的内在心理机制——它非常隐性,人类自己几乎无法觉察。
智慧无量的佛陀清楚地看到,自我感为痛苦的唯一根基。如果自我感一直存在,痛苦则无法完全断除。而如果一个人有能力把自我感连根拔除,那么,所有痛苦也将随之永远消失。在人类那里,痛苦与自我感紧密相连,所以在佛陀的教法中,先行断除的是自我感而不是贪欲。
如果自我感存在,从本质上来说,贪欲就无法完全断除。贪欲生长在自我感之上,是自我感的附属品。当自我感被完全断除之后,贪欲就失去了生长的基础——它迟早会枯萎并消亡。
怎样断除自我感呢?佛陀在《大念住经》中教导的四念住方法可以断除自我感。当通过科学地观察,发现身与心只不过是一种无常的生理与心理现象时,最先从根本上断除的就是自我感。自我感本来是一个虚幻不实、由心理臆造出来的假想体。断除自我感是证悟初果须陀洹的直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