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魔的小家教 书包网:摄影知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6:08:18

 摄影知识  




                                            选择适当的分辨率

数码相机比较典型的分辨率分别是:640x480(30万像素)、1024x768(80万像素)、1280x960(120万像素)、1600x1200(200万像素)、2048x1536(300万像素)、2272x1704(400万像素)、2560×1920(500万像素)等等。除了最高分辨率,目前大多数数码相机都有几档较低的分辨率可供选择,那么在实际拍摄中应该如何选择呢?我们来探讨一些基本的原则。


首先,分辨率是影响图像效果的重要指标,拍摄时使用的分辩率越高,所能记录的图像信息就越丰富,大的图像尚可适当缩小(舍弃一些图像信息),而小的图像要放大就困难了,因为图像信息不可能失而复得。如果条件允许,应该尽量使用数码相机所能达到的最高分辨率拍摄(个别低档机型的插值分辨率除外),从而给后期处理和图像输出留下了更大的自由空间。

  然而,数码照片要以图像文件的形式记录,要记录更多的信息就要用到更多的记录元素,分辨率越高的数码图像文件体积就越大,高分辨率拍摄需要占用较大的存储空间和比较长的处理时间。在外出拍摄时,由于存储器件的容量有限,图像分辨率越高,所能拍摄的张数就越少,在抓拍时,高分辨率拍摄所占用的相对较长的处理、存储时间可能使你错过精彩的镜头,因此,分辨率的选择也应当以够用为限。

  那么怎样的分辨率才算够用呢?这要依所拍照片的预期用途而定。

要求最高的是大幅面输出和杂志印刷,色彩精度相同时,图像分辨率越高,输出、印刷效果越精美。以杂志印刷为例,图像精度最低要求为300dpi,16开满版图片需要约3200x2400的分辨率,因此,必须以最高分辨率拍摄。对于生活照及旅游纪念照,一般输出照片的片幅在5x7吋以下,最佳精度为400万像素,事实上无论是利用数码彩扩还是彩色打印机输出,200万像素数码图像的输出效果已经完全可以和传统胶片放大相媲美,因此如果存储空间有限,不妨使用300万或200像素的分辨率拍摄。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消费理念的改变,利用网络存储以及光盘刻录等手段来保存自己的照片并通过计算机显示器或投影仪来欣赏的摄影消费观念正逐步为年轻人所接受,许多数码相机用户拍摄的大量照片并不需要输出,基于目前显示器和投影仪的分辨率,80到120万像素已经足够,200万像素则已经留有余地。  
640x480 局部 2560x1920缩小为640x480局部
大量的数码图片被用于网页制作以及网络贴图,对于这种用途的图片,640x480的分辨率可以满足大多数情况下的需要,1024x768的图像则足以进行润色、切裁。实际对比可以发现,用较高分辨率拍摄的图像利用软件缩小成低分辨率与用较低分辨率直接拍摄的图像视觉效果几乎相同,后者图像锐度似乎还更好一些。当用低分辨率拍摄时,你会惊喜地发现平时捉襟见肘的存储卡一下子变成了海量存储器,而且拍摄时再也不用盯着相机的存储指示焦急地等待了。





                                         数码相机的基本用法

    数码相机具有先进性、多功能的特点,故使用前必须先作一些设置工作。如:分辨率的选择、曝光补偿的选择、自动平衡的调整、感光度的设定,这些将直接影响到所拍照片的成像质量。
  
   数码相机设有多种拍摄质量的选择,分为:标准、精细、超精细(最高分辨率),其最高分辨率是由各款数码相机的CCD元件的性能所决定的,CCD像素越高,最高分辨率也越高。
  
   数码图像的压缩格式直接影响图像文件的大小。选择从表面上看 压缩格式可大大节省数码图像所需的信息空间,增加拍摄的照片数量。分辨率不会随着电源的关闭而更改或消失。
  
由于拍摄时光线和环境的变化,我们需要经常手动调整数码相机的曝光补偿。数码相机设有自动调整曝光补偿的设置,在曝光补偿设置中标有“+、-”数轴,“+”指增加曝光,“-”指减少曝光。在背景很亮而主体逆光时,你需要将补偿值调向“+”端。在黑色或深色背景前对主体拍摄需要将补偿值调向“-”端。当然,如果你追求一种特殊效果,可不这样调整曝光补偿。
  
   随着光源的色温变化,照片的颜色也会出现偏色。如:在钨丝灯光下,照片偏橘黄色,荧光灯下呈黄绿色。虽然数码相机的白平衡是自动设定的,但为了让照片更艳丽完美或追求一些特殊的艺术效果,可手动来调整白平衡。
  
   一般数码相机都可设定多种感光度,如:佳能数码相机可设定ISO50、ISO200、ISO400、ISO1600等,以适应不同的拍摄要求。在拍摄快速运动的物体、现场光线暗、闪光灯亮度不足或不能使用闪光灯的情况下,就需要设定感光度来拍摄。
  
   最后注意,您在拍摄前一定要查看一下液晶显示屏上曝光数值设定,当拍摄条件不理想时,不妨多用几种补偿设定,多拍几张比较选择。删除不理想的画面重新拍摄,这正是数码相机的优势。


                                      摄影器材基础知识--镜头

镜头:通过透镜给底片一个清晰的影象。

1.作用:使光线汇聚在底片上,结像清晰。能纳入大量光线,使在1/1000秒内的曝光充分,极大程度消除像差。

2.质量要求:有汇聚光线的能力,把来自物放的光线聚集成像。 没有畸变,使一个平面的物体所结的影象有是一个平面。 影象的外貌形态与景物的外貌形态必须相象。

3.镜头的纳光本领:在限定时间内纳入光量的多少(快-慢) 口径:有效口径,相对口径,可变 f/8, 通光直径是镜头焦距的1/8。

4.光圈:调节镜头纳光量的大小,光孔大小用f/表示。 你知道吗,f/1.4最大还是f/64最大?呵呵,错了吧,f/1.4最大。 f/1.4的镜头指的是最大光孔为2.8的镜头。

5.焦点距离:基本上是从镜头中心到胶片上所形成的清晰影象上的距离。 积聚越大,形成的影象越大。

6.镜头的镀膜:因反射失掉光线,镜头反光损失光量,降低反差,清晰度,损失色彩,质感,层次和色彩饱和度。 在透镜片与空气接触的表面加增透膜,为紫色、橙色、蓝色。

7.镜头按焦距分类:

标准镜头--特征:视角50度,接近人眼,保持物质逼真,有效口径最大。

广角镜头--特征:焦距比所摄底片对角线小,视角大,60-90度,90度以上为超广角。f:17mm-20mm超广角。

鱼眼--特征:最先为科研设计,视域广阔,能达到甚至超过180度,两种,一种画面呈圆形,一种呈矩形,视角150以上。

长焦--特征:焦距大于底片对角线长度,视角小,空间深度感弱,有效口径小。

变焦--特征:转环变焦,推拉变焦,同一镜头不同焦距,通过变焦环是镜片组先后移动。

近摄镜微距镜头--特征:可变透视镜,增(减)距镜

肖像镜头--特征:85mm-135mm




  如何端稳你的相机

端稳你手中相机的最好的方法并不是完全握住它。如果可能,把它放在三脚架上,桌子上,岩石上,栅栏柱上,小汽车顶上,或其它坚固平稳的物体上。意思是说带一个独脚架,夹子,球头或是其它轻巧便利的三脚架替代品。但当你只有你的相机,相机背带,而你所使用的镜头光圈能拍到的快门速度大概慢于你手能握住的快门速度时,那么,你可以放弃,而选用闪光灯(这在当时并不是一个坏主意或者你可以按右边图中所介绍的办法,做一个非常有效的的人工三脚架。  

  正如你所看到的,保持平稳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双手握住相机。通常倾向于左手紧握住相机的左边时,右手紧贴机身握住镜筒。这种方法不仅轻松而且稳固,是通向成功的捷径,同时也是舒适的关键。如果你按图中所示的方式销微加以变化而更加适合你的话,那你就按你自己的方式来吧。我们注意到摄影师提起食指悬在快门按钮上按动快门,比起使劲地挤压快门而导致相机摇动,这样很容易平稳地释放快门。一些摄影专业人士告诉,我们他们有时为了获得支持力而用双肘支撑在双胸前,呼气,然后吸气,直到快门释放(一种老式的拍摄方法)。  

有时在拍摄时除了用两只腿制造出一个糟糕的人工三脚架以外,没有任何可以替代的物品,如果你能找到一个入门方法,你将会撑住自己或靠在一个角上,找一个干净平稳的地方坐下来,你握住相机就能平稳的多。把相机背带缠在手臂上或是挂在脖子上可以帮助稳固相机。因此当拍摄时将相机紧贴在脸颊上或是前额上。最后,放松,尽量慢慢规则地呼气,吸气,不论怎样使你平静下来。放弃那些咖啡,尼古丁和酒精。  

  1、用脸支撑:用双手紧握,把它紧贴在脸上,可以轻松而稳固地端稳相机。  

  2、垂直握住:左手支起相机,然后右手转四分之一到左边,但是不太固定。   

  3、翻转相机:顶朝下,水平紧握相机,使相机背面紧靠额头,得到额外的支撑。

  4、如果你能依靠:入门方法是尽量撑住自己来求得额外支撑,比如象树,建筑物,别的坚固物和不移动的肩膀或更高的物体。  

  5、依角:斜着你的肩,背靠一角,可增强相当大的稳定性,特别是当你适当地握住相机,然后慢慢地释放快门。  

  6、只能站着:双脚和双肩保持在一条线上,稳稳地站在地面上,肘部支撑在胸前或两侧。  

  7、当你慢速拍摄时,坐在地上双肘支撑在膝上会让你感到舒服。 



拍好数码相片的笨办法[1]

                                  不用和善用闪光灯
    
    有的文章介绍说,美国的摄影记者无论什么时候都用闪光灯,似乎闪光灯是不可缺少的,是拍好相片不可缺少的条件,可是我照猫画虎却屡屡失爽。仔细想想可能我是囫囵吞枣了,人家可能用的是外置大功率辅助闪光灯吧?!以内置闪光灯而言,功率那么有限,光照距离和范围那么小,要想把较大范围内的景物都照到且光照均衡是不可能的,所以只宜于在需要突出特定主题时使用,这是我的第一点体会。第二,拿闪光灯在室内拍人物,往往影像平板,缺乏层次,或者因为光源单一而反差生硬,有时还会拍出红眼来,对于戴眼镜的朋友那就更难办了,往往拍得他两眼“银光闪闪”,漠无表情,而令我和他都懊恼不已。
    所以我自承无能,从光学摄影时代起就尽量迥避使用内置闪光灯,室内光线不足宁可使用夜景功能来提高感光功能。现在用上了400万像素级的数码像机,感光性能获得了极大提高,一般光线条件下都能拍出好相片来,更是变本加厉,把“强制不闪光”优先作为室内外摄影的一种基本手段了。但是这并不说明闪光灯就没有用了(光线太差时你当然还是非用它不可),只不过是把闪光灯的使用放到了第二位,作为一种重要的补光手段就是了。譬如说在逆光条件下或是在阴影下拍摄人物时,用闪光灯就能大大提高影像质量,有时甚至还缺它不可。在室内摄影如果光源来向太单一,造成光影畸亮畸暗时,也需要用闪光灯来补光。这一类的用处还是不少的。
    当然,我非摄影大师,更非使用闪光灯高手,在这方面也可能矫枉过了正,如有不妥之处,请影友不吝指教。


--  拍好数码相片的笨办法[2]

                                     扬长还要注意避短
    数码相机的摄影响应比较迟钝,从按下快门到摄影启动的这段时间明显要比光学摄影长得多,所以拍摄运动中的物体时往往抓不住或抓不准镜头。相机有连拍功能的影友不妨用这个功能来弥补其不足。

--  拍好数码相片的笨办法[3]

                                  关于构图

    要拍出好相片,首先要构图好
    关于构图,已经有很多文章教我们如何运用黄金分割、井字格焦点等原则,用不着我这样的眼高手低者哓舌了。我只想着重补充一点,那就是画国画有一条原则:注重“留白”,也就是说不要把画面填得太满,这对摄影一样有用。
    对于构图,有的朋友喜欢将相片拍得对称性很强。对于我,除非是想突出表现摄影主体自身的对称性,否则我宁可偏移一点角度拍摄,因为过于对称容易给人“死板”的感觉。
    线条过于横平竖直容易流于刻板,要学会用另一组线条来打破主体线条的控制。
    色彩的运用很重要,但我觉得光线明暗及其对比是影响意境的更重要的因素。
    以上这些观点本来应当用些具体的图像来予以论证,才不至于像论禅那样抽象,但因占用篇幅已经太多,只好留待以后再来交流了。


--  拍好数码相片的笨办法[4]

                                   善用摄影处理技术
    相片拍得再好,总会有缺陷。不要紧,图象处理软件可以帮你忙。现代摄影技术包含数据获取、数据(图像)处理以及数据储存与输出3大基本环节。未经处理的图像只是一个半成品,经过图像处理并储存或输出(如打印或印刷)的才是成熟的最终产品。我曾见到有的摄影比赛强调要用原始拍摄相片,不允许进行图像处理,我感到十分迷惘不解。 要知这对于使用入门级相机的影友是很不公平的,这种比赛实质上会变成变相的相机大赛,有意或无意地成为高档相机的宣传推销员。摄影作品的水平应当综合表现在外业摄影水平和室内图像处理水平两个方面上。图像处理的首要目的是提高摄影成果的还原度,并进而提高主题的艺术表现能力,所以不应加以排斥。譬如说这次三月影赛中广受好评的一幅作品表现了朦胧之美,我不知道这幅作品是否百分之百地真实再现了拍摄场景,但即使拍摄主体原来是清晰的,是作者用虚化(柔化)镜头的技巧将它表演成朦胧之美的,我想也不会有人因此去否定它的成功。同样的,用室内图像处理方法也可以同样可以将摄影主体虚化或称柔化,例如应用“滤镜”中的“模糊”或“柔化”功能可以轻易地达到同样效果,那又有什本质的区别而不准其入选呢?

    最有名的图像处理软件有PHOTOSHOP和ACDSEE。ACDSEE功能简单些,但易学易用,我用它来作相片的宏观处理。PHOTOSHOP功能十分强大,但使用比较复杂(我也不期望能把它全部学会),我平常只用它的部分基本功能来对个别相片做细节的补充处理。
一般情况下,在外摄成果输入电脑以后,我都会用ACDSEE把所有相片“过”上一遍。包括:
纠正偏斜。本来相片有点偏斜也不影响大局,甚至会另有情趣。但是除非是有意摆成某个角度的,一般我都会把无意的偏斜纠正过来,因为它不符合我们的视觉习惯,叫人看着“不顺眼”。纠正时通常以地平线或楼房等直线景物作为基准,仰拍或俯拍时平行线条会因透视原理向某点倾斜集中,这时就以相片中线为准。
    裁剪画面,把它裁成比较满意的构图。一般来讲,1600x1200像素已能满足家庭应用需要了,但对于可能需要裁剪的画面,我会提高用2240x1680的规格拍摄,裁剪后仍调整为4:3规格,以尽可能保证成像不低于1600x1200像素。
    调整亮度和对比度。ACDSEE的“自动级别”功能是纠正亮度和对比度的很有效手段,尤其是低档相机照的相片往往感光不足,使用的效果更为明显,有需要的朋友不妨一试。"自动级别”后的缺点是:有时用后会出现轻微色偏。这时,包括原来就有色偏的成果,可以用“调整”项中的“红/绿/兰”功能来调节,提高相片的色彩还原度。


--  拍好数码相片的笨办法[5]

                                   多拍精选

    现在的数码相机功能越来越强大,有些功能甚至是专业级光学相机都不具备的,譬如说白平衡调节、包围式摄影、场景模式摄影、多点区域评价测光、多点对焦及偏移对焦等等,而且自动曝光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和完善,所以从道理上推论,似乎用数码相机拍出好照片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容易。
    要想拍出更多一点好相片,尤其是在恶劣环境条件下拍出好相片,这有赖于你对你的摄影器材的熟悉和深刻了解,能做到扬其长而避其短,还需要有点摄影基础知识和美学修养,更重要的是还需要有经验的长期积累,功到才会自然成,所以并非唾手可得的易事。我在数码摄影方面还是个新兵,经验不多,碰的钉子却不少,拍得满意点的相片往往百不得一,认真回忆体会一下,也还能总结出一点东西来。下面一些“笨招”对于还在摸索经验的影友也许有点参考价值。这些笨招是:多拍精选

    “多拍”,从宏观上来讲就是多实践,多积累经验。从具体来说就是不妨多试试镜头,以多为胜,多中选优,或者在探索出最优方案后重新精心拍摄某一场景。这是一个笨招,可确实是充分发挥数码相机优势的绝招,光学摄影友是没法学的。你看,光学相机摄影要用胶卷,当场没法知道拍得满意不满意,要洗出来才知道。以多为胜吧,必然要浪费大量胶卷,成本太高,所以光学摄影友往往是惜“镜”如金,轻易不按一下快门的,及至精思细量地抓住镜头拍上一张,回去冲洗后才能知道结果,如果不够满意那就难了,时过境迁想补救已来不及了,所以老友们常常感叹光学摄影是门充满遗憾的艺术。

    数码摄影则不同了,影像现时储存在机内的磁性载体上,又可以现时回放观察,不满意消去重来就是了,这就是数码摄影的一大优势。所以我现在往往是先确定一个专题,围绕专题选定若干个场景,每个场景先围着它转几圈,拟出不同角度、不同光线条件(逆光、顺光、测光、补光等)下的拍摄方案,然后就毫不吝惜地猛拍一气,有时同一角度同一方案也重复拍上好几张,然后就停下来回放,不满意的镜头当场就删,往往十去七八,只留下两三张做初选成果。然后再拍摄下一个场景,依此泡制,直至完成一个专题。一般来讲,拍上二三百甚至四五百个镜头也不过就留七八十张回来。回来完后存入硬盘,再用ACDSee放大回放,又删去一部分。然后用ACDSee的编辑功能回放做初步图像处理,一般一是纠正偏斜,二是必要时加以裁切以完善构图,三是用“自动级别”功能纠正弥补个别相片曝光上的不足。经过这道工序以后的相片就可以认为是初步成品了,再拿回到ACDSee上放大回放一遍,过于平庸的再删除一次,这样每个专题也就不过剩下二三十张甚至十几张了。

--  拍好数码相片的笨办法[6]

                                   对焦和测光

    不要轻视对焦和测光设定这些基本操作
    对焦是摄影的最基本操作,可说是没人不会的,可是当我自检某些相片拍得不好的原因时,有时问题偏偏就出现在对焦这个环节上。如果你用的是全自动摄影方式,请一定做好半距锁焦,否则就可能因失焦而使主题模糊。 如果你用的是程序控制方式(programnormal,半自动摄影方式的一种。它的特点是光圈和曝光时间是相机自动选定的,而测光方式、对焦方式和白平衡条件则是可以手动选定的),情况就又不同了。这个数码摄影特有的方式和功能,光学相机是没有的,如果你不善于利用它的特点,还像全自动摄影那样对待它,就有可能弄巧成拙,反而被它拖累了。

    程序控制方式下的对焦方式通常有区域对焦、重点对焦、远景对焦、近景微距对焦等好几种,重点对焦时有的还可以将聚焦点改变至偏离中心的某个特定位置(相机不同会有不同的功能),所以你不能再以一成不变的简单方式来对待复杂的功能,而要善于根据不同情况应用不同的功能。一般情况下,对焦的默认方式是重点对焦,年前我去花市拍花卉,因为跳舞兰很小就凑得很近,但怎么拍都不够清晰,甚至出现失焦现象,后来才悟出是因为没有将对焦从默认方式改为近距方式所致。又譬如拍树荫下的人物,你就一定要注意采用重点测光和重(单)点对焦,还要注意拍摄主题的半距锁焦,否则你也很难拍出满意的作品来。

--  拍好数码相片的笨办法[7]

                                  曝光时力求保持相机的稳定
    对于新手和老年影友来讲,有时相片影像模糊并不是由于对焦不准,而是因为相机把持得不稳。一般情况下,对于新手来说,当曝光速度低于1/60秒时己有可能影响成像的清晰。对于老手,如果曝光时间长于1/30秒而无依无靠时,一样也有可能出问题。要保持相机稳定,一是要持机姿态和力度正确,二是要按快门键的力度适当。要练出这个基本功看来似乎很简单,却非一日之功可得,人老了更可能怎么也练不出来了。那怎么办呢?我有几招笨办法:其一最简单,就是给身体或手找个依靠;其二,把相机皮带挂在脖子上,把相机向前抻至皮带拉紧,就形成了3点支撑,持相机的稳定度就大大提高了,我用这个办法在曝光速度长至1/8秒时还拍出过不少相当清晰的相片,你也不妨试试;第三个办法就是脚架加快门线(线控快门触发器),不过有的相机不具备快门线接口,快门线也相当贵,相应的有效替代办法就是利用延时功能。如果你的相机有2秒延时功能就最好了,“脚架+2秒延时”就是最稳当而方便的办法。没有2秒延时功能也不要紧,就好用10秒延时,浪费点时间就是了,效果一样好。
    说到角架,我的教训是一定要买个好点的。为了不舍得在这方面多花钱,我先后买过两个较便宜的脚架,结果第一个脚管太单薄,一碰就颤,还容易回缩;另一个则是用久了就水平转动不灵活。没办法只好又去买了第三个,最后花的钱加起来足够买一个顶级名牌的还有余,真是可笑。

--  长焦镜头的特点和效果

                                 长焦镜头的特点和效果

长焦距镜头是指比标准镜头的焦距长的摄影镜头。长焦距镜头分为普通远摄 镜头和超远摄镜头两类。普通远摄镜头的焦距长度接近标准镜头,而超远摄镜头的焦距却远远大于标准镜头。 以135照相机为例,其镜头焦距从85毫米- 300毫米的摄影镜头为普通远摄镜头,300毫米以上的为超远摄镜头。长焦距镜头按其光组结构的不同,又可分一般远摄镜头、倒置远摄镜头和反 射式远摄镜头三种。
  使用长焦距镜头拍摄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视角小。所以,拍摄的景物空间范围也小,在相同的拍摄距离处,所拍 摄的影像大于标准镜头,适用于拍摄远处景物的细部和拍摄不易接近的被摄体。

  二是景深短。所以,能使处于杂乱环境中的被摄主体得到突出。但给精确调 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在拍摄时调焦稍微不精确,就会造成主体虚糊。

  三是透视效果差。这种镜头具有明显地压缩空间纵深距离和夸大后景的特点。

长焦距镜头在使用时,一般都是用来拍摄较远的景物。由于空气的吸收及漫 散射光线的影响。所以,拍摄的影像反差较小,加之尘粒消光较严重,要达到十分精确的调焦是不容易的。使用300毫米以上的超远摄镜头拍摄,还难以将各 色光聚于一点,因而产生副光谱问题。基于上述情况,所以,有时所拍摄的作品的成像质量不高。

  虽然使用长焦距镜头要受到不少因素的影响,但其优点却是主要的。在远距离拍摄风光人物、旅游摄影、人物肖像摄影(在拍摄贴证件用的标准照片时,应 用100毫米左右的普通远摄镜头拍摄,以减少影像畸变,如果用105毫米的镜头其效果最好),在看台拍摄舞台、体育比赛等照片,在动物园拍摄动物,在 野外拍摄禽兽,加辅助镜进行近拍……等等,在这些众多的领域中,无处不是它的用武之地。

  使用长焦距镜头拍摄,一般应用快速感光胶片及快速快门,如使用200毫米的长焦距镜头拍摄,其快门速度应在1/250秒以上,以防止手持相机拍摄 时照相机震动而造成影像虚糊。在一般情况下拍摄,为了保持照相机的稳定,最好将照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无三脚架固定时,可采有如图1-2中的几种姿势 拍摄。

  超远摄镜头一般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使用,使用进不能单用普通的三脚架 固定照相机,否则,超重的镜头会将固定在三脚架上的照相机底座弄坏。所以,必须使用一种能有支撑镜头支架的那种三脚架固定照相机,无这种特殊的三脚架 时,可用两个三脚来固定,一个固定照相机机身,一个固定并支撑超远摄镜头。最好使用快于ISO400/27度的胶片,以保证有足够的快门速度。


--  广角镜的特点和效果

                                   广角镜的特点和效果

广角镜头是一种焦距短于标准镜头、视角大于标准镜头、距长于鱼眼镜头、 视角小于鱼眼镜头的摄影镜头。广角镜头又分为普通广角镜头和超广角镜头两种。135照相机普通广角镜头的焦距一般为38-24毫米,视角为60-84度; 超广角镜头的焦距为20-13毫米,视角为94-118度。由于广角镜头的焦距短,视角大,在较短的拍摄距离范围内,能拍摄到较大面积的景物。所以, 广泛用于大场面风摄影作品的拍摄。在摄影创作中,使用广角镜头拍摄,能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一是能增加摄影画面的空间纵深感;二是景深较长,能保 证被摄主体的前后景物在画面上均可清晰的再现。所以,现代绝大多数的袖珍式自动照相机(俗称傻瓜照相机)采用38-35毫米的普通广角镜头;三是镜头 的涵盖面积大,拍摄的景物范围宽广;四是在相同的拍摄距离处所拍摄的景物,比使用标准镜头所拍摄的景 物在画面中的影像小;五是在画面中容易出现透视变形和影像畸变的缺陷,镜头的焦距越短,拍摄的距离越近,这种缺陷就越显著。 所以,在拍摄人像时,不宜近于0.6米,以免产生透视畸变,假如使用普通广角镜头拍摄贴证件用的标准人像照片时,最好拍成半腰或齐膝像;使用超广角镜 头拍摄这种人像照片时,最好拍成全身像,然后在放大过程中进行剪裁,以获得标准的人像照片,这样就可以避免透视畸变。当然,有时在拍摄人物肖像时,为 减缓被摄者脸部的某些缺陷,也可以有意识地利用这种透视畸变。如被摄者额窄下颚宽,采用略高的俯视角度拍摄,可以使其缺陷抵销;反之,则可以采用低角 度仰摄。

  在使用广角镜头拍摄全身人像时,如果采用低角度拍摄,仍然会产生畸变, 但有时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弥补被摄人物本身的某些缺点,如有个别的被摄者的 腿较短,上身较长,采用这种角度的拍摄,会使腿在画面上表现出一种修长的效 果,增加其美感。

  使用广角镜头拍摄,除了会产生透视畸变外,还会产生边缘畸变。这种畸变 主要是由于镜头后方到胶片的视场边缘的斜投射角引起的。在拍摄群像时,容易 使画面边缘的被摄体变得矮胖。



--  数码摄影入门九法
    数码摄影入门之一 首先要清晰

    什么叫清晰,这是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因为我们的要求不同,我们对清晰的概念也是不一样的。这里联系到3个概念,即对焦精度、景深选择和抖动。

    对焦精度,现在的dc都AF了没有什么可以说的,除非你要拍的主体不在相机的对焦范围里,或者现场极度昏暗,AF还是可以保证质量的。除非你有更高的要求,比如获得超焦距等等,这些是高级手法,应该在无忌里讨论这里不讨论。

    其次是景深,说道景深就需要给出另一个概念:弥散圆

名词解释:

    弥散圆:弥散圆. 在焦点前后,光线不能汇聚到一个点,点的影象变成模糊的扩大的圆形光斑,这个光斑的外圈就叫做弥散圆。

    显然,当弥散圆的尺寸小到一定程度后,人眼将认为其是一个不可分辩的一个点。这时我们就会觉得在焦段前后一段距离里所有的像都是清晰的。这就产生了“景深”。景深内的弥散圆称为就称为容许弥散圆

    可见容许弥散圆的概念是一个随着人观察分辩力的变化变化的,景深是随弥散圆的可接受程度在变化。

最后是抖动

    说一个故事,15年前我初学摄影是在高中的兴趣小组,老师是印尼的归国华侨。那时的我根本没有兴趣听老师的理论课,仗着家境不错,就只会浪费胶片。在一段时间的拍摄后,一次少年宫有一个摄影比赛(俺那年代惨啊,这种机会是已经极难得的展示自己的机会了)黑白片子被要求必须放大到8寸以上才可以参加。在老师的放大机下,我的片子里的对焦不实和抖动被无情的放大到足够让我沮丧的的程度!这时我才知道老师说的那些“清规戒律”有多重要。

    对持稳相机,我现在可以达到:相对135的50mm焦距下,手持1/4秒可能在LCD上看不出抖,手持1/30放大到7寸内看不出抖,手持1/125秒放大到A3幅面肯定看不出抖。

    正确的手持方法是用相机的眼平取景器,这时你的左手托住相机左肘紧紧的支撑在肋部形成一个3角,右手持握把手,右肘也紧紧的支撑在肋部也是一个3角,同时2支手臂也自然形成一个3角,有点物理知识的人应该已经感受到它的稳定了。手部动作:拇指控制多功能拨盘,食指轻轻放在快门上,调匀呼吸,就像扣动枪机,做到“有意瞄准,无意击发”此时高手已经达到人机合一的境界,十步一击,一击必杀!

    当然,绝对不抖是不可能,即使使用捷信,至少它还有按固有频率出现的震动吧,就看大家的要求了。

    呵呵,题外说一个知识:最好防抖是使用专门设置的闪光灯,现在的闪光灯从点燃到熄灭可以轻易的达到1/1000秒以上,不少高级闪灯(这里说的高级是相对初级玩家的)达到1/1w秒也不希罕的,并且没有机械震动。


 数码摄影入门之二 准确的曝光


    曝光的定义,如果予以科学的解释的话,即是:光线的强度乘以光线所作用的时间。定义中的“光线的强度”,是指CCD受光线照射的强度,即照度(以I代表照度,单位是勒克司)。定义中的“光线所作用的时间”, 是指感光片受爱线照射的时间,即曝光时间(以T代表曝光时间,单位是秒)。曝光量的计算单位是勒克司·秒。以E代表曝光量,即可得到曝光公式如下:

E(曝光量)=I(照度)×T(曝光时间)

    依据这一公式,若要取得一定量的曝光量,则光强度愈大,曝光时间愈短;光强度愈小,曝光时间愈长。如果光的强度增加一倍,曝光时间就需减少一半,假如光强度为2,时间为4,曝光量则为8;如果光强度为4,时间为2, 曝光量仍为8。

    富士S2Pro拍摄,先对水面点测,手动调整到该值,曝光出现剪影效果。

等量曝光

    我们清楚地了解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开戾得较大的光圈要比收缩得较小的光圈能让较多的光线通过镜头到达胶片上,较低的快门速度要比较高的快门速度能让光线较长时间地停留在CCD上。由此可以演变为以下情况:光圈f/1.8与快门速度1/500秒相组合,和光圈f/4与快门速度1/100秒相组合,所获得的曝光效果是一样的。它们又和中级光圈f/8与中等快门速度1/25 秒相组合所获得的曝光效果是一致的。这就叫作"等量曝光"。

    上述三组曝光组合的曝光量是相等的,体现在底片上的密度是一致的,体现在CCD上的影调层次、色调还原与再现是一致的。但是它们三者之间在画面效果上存在着两个重要差别:一是由于光圈的大小形成了不同的景深;二是由于快门速度的高低构成动体影像的不同清晰程度。

    由等量曝光的原理使我们知道,不同曝光组合的等量曝光,可以获得底片密度相同的曝光效果。然而,以摄影实践中,应该根据拍摄题材和被摄对象的不同,在可以产生相同密度的若干曝光组合中,选择最佳的一组曝光组合,来表现所拍摄的主题。这就是选择曝光的概念。

    贴一张我最近在曝光控制方面比较满意的pp,是室内离机闪光,先对闪光灯测光,然后对反光板测光,不断调整反光板的距离和角度使之光比相差2.5挡,后面背景在左上角有意受光产生虚影来平衡画面。

    那些富有经验的摄影家,从摄影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中得知,尽管每组快门和光圈均能产生等量的曝光效果,而画面中景深与动体清晰程度却大不相同。具体采用哪一种曝光组合,必须认真考虑。是用较小的光圈去获取较深远的景物清晰范围呢?还是用较高的快门速度去抓取被摄动体的“凝固影像”?或是用极短的景深使背景虚化以突出主体?还是以较慢的快门速度增强动体的动感?等等。这一切都需要摄影者动脑筋来思考并加以选择,这决不是那些“自动相机”所能解决的,因为“自动相机”并无思维能力。具有形象思维能力的人可以得心应手地操作照相机去完成自己的构思,这或许就是相机的“自动曝光”与人的主动“选择曝光”的区别所在。

    什么叫准确曝光。正确曝光的含义简单说来应该是:在适当的时间里让CCD受到适当的光量照射。

    说到曝光不得不先说说亚当斯的区域曝光。风光摄影的泰斗美国摄影家A.Adams对摄影界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创立了“区域曝光”的概念。不说了其实我自己也没有全部理解,里面的理论足可以写一本书了。但现在我的拍摄都是建立在这部分的理解上。

    我们为什么可以看到多变的图像几何结构?学过素描的朋友会很容易理解。图片无非是从白亮的高光到色彩饱和的中灰到全黑的暗部的连续的过渡。这种过渡让我们分辨出物体的轮廓。

    最传统的拍摄手法在数码领域依然是最有效的。当你看到一个画面你想要表现什么,也就说你想要它体现最饱和的色彩和最丰富的细节,就对准它点测,然后按照测试值曝光,出来的片子一般就不会让你失望。当然你如果希望其他部分也体现出一点细节,你就必须使用反光板、吸光板来使这些地方控制到你的CCD的宽容度的范围内,或者变换角度和等待光线的变化来减小光比。反之也一样,你如果希望某部位出现纯黑、纯白,那就让这些部位偏离曝光值5档以上,就可以看到你想看到的东西。明白点测和手动对一台相机的重要了吧。

    当然实际的拍摄没有这么简单。特别使纪实类的片子。你要限制光线,同时光线也在限制你,除非室内静物,完美的光线可遇不可求。但机会往往稍纵即逝。这时,经验变得很关键。包围曝光是一个有效的手段。但不是万能,至少包围测光不能改变客观光比。布勒松语“你得不停的改变角度”角度的改变不单单是为了改变构图,往往更多的是在改善光线对你的限制。可以利用的东西太多,比如水面的反光,白色的墙壁等等包括许多不可预见的情况,比如薄云可以使阳光变柔。

    写到这里我有点写不下去了,还是水平太浅,有许多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自己的思考还是重要。还是这句老话,关键是相机后你的脑子。

--  数码摄影入门之三 黄金分割

    构图一词是英语COMPOSITION的译音,为造型艺术的术语。在《辞海》中,谈到“构图”为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称为“章法”或“布局”。

    首先说构图里的分布和造型,这里不得不提到2个名词:九宫格和趣味中心

   说九宫格前先说著名的黄金分割

    自从古希腊人发现黄金分割以来这种比例就被认为是美学的最佳比例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其实黄金分割是造型艺术中的一种分割法则。亦称黄金分割率,简称黄金率。它的分割方法为,将某直线段分为两部分,使一部分的平方等于另一部分与全体之积,或使一部分对全体之比等于另一部分对这一部分之比。即:在直线段AB上以点C分割,使(AC)2=CB×AB,或使AC∶AB=CB∶AC。

    实践证明,它的比值约为1.618∶1或1∶0.618,被称为黄金比。黄金比最早是由古代希腊人发现的,直到19世纪被欧洲人认为是最美、最谐调的比例。黄金比广泛用于造型艺术中,具有美学价值,尤其在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的长和宽的比例(如书籍开本)设计中容易引起美感,故称为黄金分割。20世纪中,法国建筑师Le科布西埃发现黄金比具有数列的性质。他将其与人体尺寸相结合,提出黄金基准尺方案,并视之为现代建筑美的尺度。法国还产生了冠名为黄金分割画派的立体主义画家集团,专注于形体的比例。

    在实际运用中,黄金比多只采用近似值。最简单的方法是按照数列2、3、5、8、13、21……得出2:3、3∶5、5∶8、8∶13、13∶21等比值作为近似值。这种分割方法亦用于优选法。

    再说说九宫格,九宫格的源头可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一种构图模式,但巧的是它与黄金分割有着惊人的理论联系!大家们把画面的上下左右用黄金分割来做出4条线,我们惊奇的发现这就是我国古人所说的九宫格!

    人们发现在九宫格的4条线交汇的4个点是人们的视觉最敏感的地方,在国外的摄影理论里把这4个点称为“趣味中心”。顾名思义,被反复证明的是当被摄主体处于或发布在这4个点附近最容易得到“眼球”:)


  数码摄影入门之四 对称平衡呼应

说说对称、平衡和呼应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把构图结构称为“章法”或“布局”,“展纸作画章法第一”。位置经营如同围棋,下子格格皆可落,切勿乱迷。素纸也可处下落墨,切记不可胡乱抒笔。棋有棋路,画有画理,一笔走失如棋败局。古人将章法(构图)比作下棋,摄影变如此,也要有一定的章法与布局,置阵布势。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过,“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及地方部位”。

1、水平位置,这样拍摄出来的影像不会歪斜,你可以以建筑物、电线杆等与地面平行或垂直的物体为参照物,尽量让画面在观景器内保持平衡。

2、色彩平衡性良好,画面要有较强的层次感,确保主体能够从全部背景中突显出来。如补色平衡(下图),所谓红花绿叶配就是这个道理。同色平衡,穿黑色衣服的人一般不安排在深色背景下拍摄。

3、前景有均衡画面的作用。有时我们在画面上发现空缺不均衡的时候,比如天空无云显得单调时,用下垂的枝叶置于上方,弥补画面不足之处;有时画面下方压不住,上重下轻的时候,可用山石、栏杆做前景,色调深使画面压住阵脚,达到稳定、均衡的作用。前景运用虚焦点的表现手法,给人们一种朦胧美的感觉。

4、空白。它是沟通画面上各对象之间的联系,组织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纽带。空白在画面上的作用,如同标点符号在文章中的作用一样,能帮助作者表达感情色彩。

    画面上留有一定的空白是突出主体的需要。要使具有视觉的冲击力,就要在它的周围留有一定的空白。这可以说是造型艺术的一种规律。人们对物体的欣赏是需要空间的。精美的艺术品,如果将它置于一堆杂乱的物体中很难欣赏到它的美,只有在它周围留有一定的空间,它才会放出它的艺术光芒。一幅画面如被实体塞满,就会给人压抑的感觉,画面上空白留得恰当,才会使人的视觉有回旋的余地。“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就是这个道理。

    现实生活中,一切稳定的物体都有均衡的形式:桌子四条腿是稳固的;盖房子如下面小上面大,就给人一种不稳固的感觉;挑担子一头重一头轻,使人走路不便;劳动中人们的姿态显然是求得身体均衡以合乎这一劳动特点的姿态……。许许多多的生活现象培养了人们要求均衡的心理,并且在人们的审美过程中起作用。画面在一般情况下应该是均衡,安定的,使人感到稳定,和谐,完整。利用人们要求均衡的心理因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强调画面的表现力:

a、对称式构图,对称一直是我们民族强调的东西,历来的皇宫。都城都是对称布局的。它强调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氛,“四平八稳”的对称均衡中显示出一种古朴的庄重的关系。

b、虚实呼应式布局,就像江南园林。在一些强调幽雅、恬静、柔媚的抒情性风光画面中,要求的是变化中的均衡画面上可以有疏有密,有虚有实,但整体要求是均衡的。一幅田园风光里比如左下角有一头耕牛,右上角的天空里最好应该有一片云。

    对比和反差也是常用的平衡手法,记得有一幅名作是一只白胖的白人的手握着一个非洲饥民小孩的手(在网上我找不到这副pp,只能让大家想象了)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大小对比的效果,为了充分表现pp的内容,使观众对主体形象有鲜明印象,往往需要采用大与小,长与短等对比手法来加以表现。


--  数码摄影入门之五 线条与三角


    人们在构图中还经常采用一种“定向线簇”,它常常能收到“光芒四射”的效果。在大多数情形下,它把观众的视线引向主体,其完整的效果形成了一种从主体沿着直线向外放射的气氛。这是一种达到形象化效果的简易方法。摄影构图的另一基本技巧,是运用能将观众带入画面的“内引线条”。虽然内引线条有许多复杂的形式,但最易于识别和最易于获得成功的是C形、S形及富于透视感的斜线。

    “C形线条也是一种有效的内引线条,但拍摄时须注意透视线条不得从任何一个底角弓I入。一般而论,内引线条不得从任何一角开始,而要从底边中心略偏一处的某测开始。”

    至于S形线条,也有人称之为“形体线条”。这是霍加思最先作为一种优美的构图线条提出的。因为它来自妇女的优美身段:一种稍稍拉长的“S”形。作为——种常用的构图线条,它确实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S形线条的魅力
    在利用线条进行构图时,有一点须引起注意,即画面中的直线,特别是和边框平行的直线,不能毫不间断地从画面的一边伸向另一边。否则,很容易出现下列的情形:原来的意图是只想拍一张照片,而结果却好像是两张互不相关的底片印到了一张相纸上。这个问题在拍摄自然景物时,例如在地平线居中,天空和地面各占一半画面的情况下最容易发生。如仍纠正这种毛病?在美国摄影家B·克莱门茨和D.罗森、菲尔德合著的《摄影构图学》一书中指出,只要使“这种直线的延续性中断,而且使某一部分画面的图形伸进另一部分画面,照片的整体感就会牢固地建立起来”。

    对角线的构图是一种导向性很强的画面,使用这种构图往往是作者希望把读者的目光明显的导向某事物,或表现线条本身的魅力,因为大家都知道矩形画面里最长的线条就是对角线。还有一个常用情况就是当2个趣味中心不明显但需要产生某种联系的时候,作者也需要一种形式来关联他们。看图,是体现桥梁宏伟的名片,闪光的桥梁主体横跨2个角似乎要跨出画面的外面。

    前文里提到的留空白,常见的留空白往往是一个几何体,而几何体里最简单,最善于表达情感的非3角形莫属,正3角形往往表达一种稳定的情绪,多用在建筑,成年男子,成功人士等场合。这里如果有年纪大一点的人可能还记得当年的课本里有一幅描写大庆劳模王进喜的图片就是使用里正三角的构图,表现主体的刚毅和力量。

    非稳定的三角构图,可以活泼画面,多用在多变的女人身上,下图就是一个范例。当然也有用这种构图来渲染一种不稳定的、烦躁的情绪,但我没有找到合适的图片示范。

    谁都知道,作曲家和钢琴几乎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把主人公安排在琴房这个环境,应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关键是人物在画面上占据的面积大小问题。纽曼的这种处理包含了某种艺术的辩证关系在内。我们知道,有的物象在画面上占据面积大,可能是画面主体,也可能不是主体,有的虽然看来显得小,倒可能是主体,这就看作者如何处理作品题材内涵和动工构成因素了。一般说来,有生命的、起主导作用的、运动着的、富有变化的,总是更重要、更突出些,相反的情况总是显得重要性不如前者。而在艺术表现上,形体虽大,如果只是属于陪衬物体,又能起着引导视线、突出主体的作用,那么,大的看似为大,实际在观赏者心目中显得小,而小的表面看似小,实际上在观赏者心目中觉得很大。纽曼正是这样理解和处理这幅作品的人和物的关系的。作者为什么只取钢琴的上部而不取下部,人物置于一角而不居中?"我们认为,这出于以下考虑,一是琴面、琴盖、支柱有概括意义,已足以交待主人公的职业和身份;另一方面,从艺术上考虑,为了运用形式美的规律构成画面,人物、琴盖、支柱和琴面构成的三角构图,能够吸引人的视线,引导人们的视觉运动,形成以人物为中心,由人至支柱再到琴盖,两个三角形构图关系,这样既突出了主体,又为读者广泛联系和回味提供时空条件。这是符合观众的欣赏心理的巧妙的艺术处理。"


--  数码摄影入门之六 名家名言

各大名家说构图
    有些人或许对构图有天赋。不过,根据美国摄影家维利·奎克的看法,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够通过应用一些基本法则,达到具有相当水平的摄影构图能力。为此,他提出了一些简单的方法。他认为,依据这些方法,任何人都能在短时间内学会拍出较好的照片。

    维利·奎克指出,摄影者最易犯的错误是拍摄点取得过高,与被摄体离得太远,致使画面出现各种各样与拍摄目的毫无关系的东西。

    他说:“请记住,画家是 把东西画进画面,而摄影者则是从画面去掉一些东西。” 他说:“一张照片应该只有一个趣味中心,画面上不能有无用的东西。如果你对某个物体是否有助于画面抱有怀疑,你就应尽可能地把它放弃掉。” 这里就是人们常说的摄影是“减法的艺术”

    奎克认为:“这并不是说,趣味中心非得准确地置于交叉点上不可。正因为如此,实际上趣味中心常出现在交叉点附近。”

    奎克指出:“每一幅照片都应保持一定的平衡。这就是说,对主要被摄体的安排,不能使画、面出现向分量大的一边倾倒。但平衡并不意味着将两个同样大小和同等形状的东西置于对称的位置。这里的关系,只要你看一下在玩跷跷板的孩子就知道了。跷跷板两边的孩子,小些的一个必定坐在离中央远些的地方,而大的孩子肯定坐在靠近中央的地方。”

    奎克认为:“把突出的线条安排,指向趣味中心,是拍摄一幅悦目照片的另一个要素。这些线条被称为主导线,有效地利用主导线,可以创造出惊人的照片。把主导线安排成对角线,会产生有力的动感。

    “线条常常在照片中提供一个边框。这可以通过选择视点来进行,例如在树下通过树枝框住画面上的被摄主体。此时通常使用小光圈,以使整幅照片清晰。这样做,也有可能使边框过于突出,但安排适当,会得到好照片。
    “在一幅照片中,地平线的位置会给人以强烈的印象。拍摄时,地平线要尽量避免处在照片的等比线上,因为这样做会把照片均分为两半,给人以呆板的感觉。

    地平线处在画面下方,会给人以宁静的感觉,而处于上方,给人的感觉则是活泼、有力的。 “此外,横幅画面可以产生安宁、平静的感觉,而竖直画面则会产生动态效果。”

    奎克认为,以上方法如果运用得好,你的照片将会出现明显的改观,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很快就会学会鉴赏构图,从而为你增添摄影的乐趣。

    达柯 认为,有时“如果线条与视觉产生了共鸣,一簇线条本身就能成为一个主体”。

    美国摄影家L.小雅各希斯认为:“构图是从摄影者的心灵的眼睛做起的。构图的过程也被称为‘预见’,就是在未拍摄某一物体之前或正在拍摄的时候,就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图像或印象。通过经常析自己和别人的作品的构图,就会使自己的这种预见本领更加娴熟,变成一种本能。”这就是我常说的用脑子拍照。

    奥地利摄影家伊涅斯特·哈斯对此也有同感,对于构图,他己达到手中无剑,剑在心中的境界,他认为、“构图在于平衡,每个人对平衡的处理都各有不同。”正如同武功达到最高境界时,已没有招式名称,只凭自己的功力去化解。他认为:“你越能忘记你的器材,就越能集中你的题材和构图,这时相机只是你眼睛的延续,再没有其他意义。”小雅各布斯还认为:“构图的最基本的因素是线条、形式、质感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空间。当然色彩同样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会聚的线条一般能说明透视关系,但并不是所有的照片都非要表现出透视的深度不可。许多杰出的作品都是平面图案。在取景器中的某个景物或人物的肖像,都是根据摄影者个人的感受进行安排的。就是所谓摄影里所有的控制是服务于你想表达的情绪。

    “在大多数情况下,每幅照片中都有一个或一组形状或形式起主导作用,而照片中的色彩、体积、位置和其他形状等,都是为主导因素服务的。……构图中的对比,是指大与小、明与暗、近与远、主动与被动、平滑与粗糙、色彩的浓艳与轻淡等等的对比。要多利用这些相互对立的因素,通过它门使主体影响整个构图。例如,恰当地利用对比法则,照片就会具有强大的魅力。”

    摄影家瓦尔特·德·格鲁伊特对摄影构图作阐述。他认为:“每一种构图都是以排列次序为基础的,就像我们从哥士达心理学和信息学原理中所了解到的那样,构图可以用多种方法获得。它产生于相似事物的组合以及对相反事物的强调。排列次序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形态和色彩的疏密和对比也会产生排列次序。排列次序是以一种美学上的均衡为基础的,而均衡则从复杂、矛盾和动态之中造就和谐。”

    他说:“任何人,只要懂得把照片分成单个的构图成分,借以得出它在美学上的一致性和合理性来审查照片的具体效果,就都会成功地创作出好的作品。"

    "要获得令人满意的照片构图,须经常分析照片。” 他提出的分析照片构图的最重要标准是:

    1.人物和环境的关系以及反差情况。 2.照片所传递的信息的价值以及类似事物。 3.照明和纵深。4.突出的线条和照片的画幅。

    对于如何获得较好的摄影构图,格鲁伊特提出了以下重要建议:

    a.画面所提供的信息不能造成视觉上的混乱。

    b.人物和环境的关系要有助于传达照片的意图。

    c.应当避免由于人物和环境之间的含糊关系而可能产生的错觉。

    d.明与暗的关系或者彩色对比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e.除了人物和环境在形式上的关系之外,对人物和环境的心理上的权衡也是 十分重要的,因为每个视觉印象都立即作出喜欢或不喜欢的判断。无偏好的估价意味着根本没有反应。

    f.表现与我们熟悉的物体相类似的东西,使人容易辨认,从而能比较迅速地予以理解。因此,重复内容是必要的。

    g.照片的复杂程度一定不能太低(感官刺激不够),也不能太高(感官刺激过分)

    h.每个人对每幅照片的美学评价总是不一样的,而且这种评价是受感情支配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众的认识,他的经历和他的敏感性。

    i.形式主义和时髦风尚是不能持久的。这种缺乏独创性的缺点,是不可能用技术补偿的。

    j.照明、透视、重叠和影纹的层次变化,有助于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上体现出明显的纵深感。

    k.不寻常的透视效果,有助于使照片生动活泼。

    l.有意识地使用突出的方向线和选择适合主体的画幅,会加强照片的效果。



--  数码摄影入门之七 用光的艺术


    说白了,玩摄影就是在玩光线。就如同素描,光线的表现力就是一幅好pp的“魂”下面先讨论几个概念:

    任何一种光线都存在着三个要素,即强度、方向和色调。

光的强度

    强度描述的是光线的强弱程度,各种光源所发出的光线都有一定的强度。强而直接的光会造成明显的阴影,并且清楚呈现出物体的轮廓,所以常用来勾勒物体轮廓;强光也可增加被拍摄主体的明暗、色彩对比。弱而散的光可以减弱被拍摄主体的明暗对比,使物体表面看来平滑细致。

    对于摄像的照明,在影室内,强光源常常要作为主光来使用,是拍摄照明的主要来源。而弱光源要作为辅助光来使用,它可以减弱主光所造成的强烈阴影,同时不至于投射出多余的影子。但是光线过强,往往收不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强光下形成的阴影会过于夸张,光影效果不自然。

    拍摄时,如果光线过强,可以通过加装漫射屏或反射板等方法,来削弱光线的强度。和强光相比,散光的光影效果较为柔和自然。可以使主体受光面均匀,反差适中,受光源的方向性局限小。另外还有一种光线就是所谓“漫射光”阴天里的那种没有明显方向性的光线就是所谓漫射光。漫射光不像前面提到的那2种光源,它几乎是没有阴影的,著名摄影家布列松就是驾驭漫射光的高手。



--  数码摄影入门之八 光照度强弱


    光照度,即通常所说得勒克司度(lux),表示被摄主体表面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光通量。1勒克司相当于1流明/平方米,即被摄主体每平方米的面积上,受距离一米、发光强度为1烛光的光源,垂直照射的光通量。光照度是衡量拍摄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

    夏天中午阳光最强的时候,室外光照度可达到100000lux以上,很容易形成明显的阴影,这并不一定是一个很理想的拍摄环境。而大多数室内照度都在300lux以下。照度不但同光源的发光强度有关,而且和光源到被摄主体的距离也有关。一般情况下,当被摄主体到光源的距离不变时,被摄主体的照度与光源的发光强度成正比;相反,当光源的发光强度不变,但与被摄主体距离发生变化时,被摄体上的照度大致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使用闪灯时的光圈变化就是根据这个原则来的。还有一个法则就是:当一个光源照射于前后两个主体上时,光源越近,那么这两个主体获得的照度差异越大;光源越远,这两个主体接受到的照度越接近。这样的变化在上期的“构图”里得到了运用不同的反差,会造成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

    说到这里我希望大家不要和上期说的概念做混淆,上期说的是光的方向性,照度是指强度。2者有相当的联系,但,是不同的。强光更加容易得到方向性,可是如果假如满屋这个方向都是5wlux的强光拍出来的pp也是没有方向的用光。又比如在微距的环闪下所有的影子都被“消灭”此时又何来的方向?相反,窗边的肖像,不要看室内的照度相当弱,但是方向性极强,常常用于刻画成年人的稳重和矜持等。

    现在就光的方向做具体的分类。

    所有的光都具有方向性,这个概念容易理解。根据光源与被摄主体和摄像机水平方向的相对位置,可以将光线分为顺光、逆光、侧光三种基本的类型;而根据三者纵向的相对位置,又可分为顶光、俯射光、平射光及仰射光四种光线……


--  数码摄影入门之九 光的方向

    现在就光的方向做具体的分类。所有的光都具有方向性,这个概念容易理解。根据光源与被摄主体和摄像机水平方向的相对位置,可以将光线分为顺光、逆光、侧光三种基本的类型;而根据三者纵向的相对位置,又可分为顶光、俯射光、平射光及仰射光四种光线。

1、顺光

    相机与光源在同一方向上,正对着被摄主体,使其朝向镜头的面容易得到足够的光线,可以使拍摄物体更加清晰。根据光线的角度不同,顺光又可分为正顺光和侧顺光两种。

    正顺光就是顺着镜头的方向直接照射到被摄主体上的光线。如果光源与相机处在相同的高度,那么,面向摄像机镜头的部分全部能接受到光线,使其没有一点阴影。使用这样的光线拍摄出来的影像,主体对比度会降低,像平面图一样缺乏立体感。在这样的光线下拍摄,其效果往往并不理想,会使被摄主体失去原有的明暗层次。这里就不给图了,绝大多数的机载闪灯照明下的照片就是这种光线。

    而侧顺光就是光线从相机的左边或右边侧面射向被摄主体。在进行拍摄时,侧顺光是使用单光源摄像较理想的光线。多数情况下一般用25°~45°侧顺光来进行照明,即相机与被摄主体之间的连线,和光源与被摄主体之间的连线形成的夹角为25°~45°。此时面对相机的被摄主体部分受光,出现了部分投影。这样能更好地表现出人物的面部表情和皮肤质感。既保证了被摄主体的亮度,又可以使其明暗对比得当,有了立体感。台湾影楼那种很“靓”的照片大多是这种光线。

2、侧光

    侧光的光源是在相机与被摄主体形成的直线的侧面,从侧方照射向到被摄主体上的光线。此时被摄主体正面一半受光线的照射,影子修长,投影明显,立体感很强,对建筑物的雄伟高大很有表现力。但由于明暗对比强烈,不适合表现主体细腻质感的一面。不过许多情况下这种测光可以很好的表现粗糙表面的质感。

3、顶光、俯射光、仰射光

    顶光通常是要描出人或物上半部的轮廓,和背景隔离开来。但光线从上方照射在主体的顶部,会使景物平面化,缺乏层次,色彩还原效果也差,这种光线很少运用。尤其是在那些“到此一游”的人像片里,正午的照射光线往往会使人物的鼻子下方和眼袋下面出现极重的阴影,非常难看,所以需要表面这种情况的出现。当然特殊情况下顶光运用的好也有成功的范例。

    俯射光是这三种光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一般的照明在处理主光时,通常是把光源安排在稍微高于主体、和地面成30°~45°角的位置。这样的光线,不但可以使主体正面得到足够的光照,也有了立体感,而形成的阴影也不会过于明显。不过这种光线很少单独使用,大多是在影棚里与其他辅助光混合使用,如与侧顺光位配合等,会产生很好的效果。还是不给图,大家把自己的婚纱拿出来里面就有不少是广泛使用的,我的图片就不贴了,避免麻烦。

    仰射光又叫底光、脚光,也是一种不多见的打光法。将光源置于主体之下向上照射,会制造一种阴森恐怖的效果。一般电影中使用较多,为了刻画反面人物的阴险可憎,往往会使用很硬的底光。这就不给图了,想要看效果的朋友可以在晚上面对镜子用手电从自己的下巴向上照看看效果。不要用这种方法来吓mm哟!不道德的。

    摄影中的逆光我个人认为是最俱表现力的一种光线,但使用上最复杂,难度也最高。


--  详说数码相机的各种测光模式

测光的意义

    接连两期,我们介绍了相机的快门与光圈,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自动测光系统。简言之,有了光圈和快门的相机,具有控制入光量的能力。可是到底要进来多少“光”,才不会 Under 或 Over曝光标准呢?过去在电子摄影科技尚未起步的阶段,相机的光圈和快门端赖使用者手动调整,类似现今“M”全手动模式。摄影师要想获得准确的主体光线,必须使用手提的测光表,量测光线以期达到准确的曝光效果。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傻瓜相机、数码相机,甚至高阶的单眼相机皆以具有 CPU运算能力的测光技术,应用在现代机身上,使其对焦更快,测光更准,操作也更人性化。

TTL测光

    在规格表上常见的一个名词“TTL测光”?这是一种以经过镜头的测光方式(英文:Through TheLens)量测光线的方法,简称为TTL测光。这项技术发展于1964年,主要的目的是在取代测光表这一类需要外带的测光工具。在摄影时,使用者半按快门之后,激活 TTL 测光机制,光线先经过镜头的折射,进入机身内的测光感应器,这个有点类似今日 CCD 感光器的原件,会将光讯号转成电子讯号,交于CPU运算之后得出适当的光圈和快门值。TTL测光的最大好处就是,所测得的光量,就是标准底片曝光量,特别适用于习惯在镜头前加装滤境,或是使用大型蛇腹相机等,透过 TTL 就不需要再增减曝光补偿,直接按下快门拍照。

四大测光标准

    大多数的数码相机或传统傻瓜相机,都会在规格表之中罗列以下这四种测光模式:

中央平均测光

    最广为采用一种测光模式,也是相机厂商内定之测光模式之一。这个模式是考量到一般摄影者大多习惯将对焦部位置于画面中间,因此负责测光的感光原件,会根据来自画面中央某一比例的测光值,搭配另外一搜集画面中央以外的测光数据,经过 CPU 对数值加权平均之后的比例,取得到拍摄的建议测光数据。以Nikon系列的相机来说,其著名的中央重点测光模式,以中央部位占75%(范围依照各种相机厂牌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余占了25%逐渐延伸至边缘。在一般正常拍摄条件下,中央重点测光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测光模式,但是果画面主题不在中央或是逆光拍摄,中央重点测光就不适用了。

中央部分测光

    这种模式不同于“中央平均测光”是对画面占大范围的平均区域((约为3~12%)视相机厂牌不同而有所区别)进行测光。中央部分测光模式是适合要求比较高的专业摄影人士的需求而设计的,可针对一些特殊的恶劣的拍摄环境应用之,能更加确保算出画面中主要表现对象部分所需要的曝光量。应用范围包括:舞台、逆光等场景中这种模式最为合适,不过由于区域测光(矩阵测光)模式的兴起,这种模式现在已经较少于相机中出现了。

点测光(SPOT)

    为了克服中央平均测光的不足之处,厂商研发出此种点(SPOT)测光模式(1~3%),来避免逆光状态下对主体测光的影响;点测光的范围是以观景窗中央的一极小范围区域作为曝光基准点,根据这个区域测得的光线,作为曝光数据。这是一种相当准确的测光方式,但对于新手来说,怎样去区别一个测光点,变成了一个需要学习的技巧,错误的测光点所拍出来的画面不是Under 就是 Over,造成严重的曝光误差。由于点测光技巧,还可以用在日益盛行的数码相机“Macro微距拍摄”上,因此初学者必须尽力学好这种测光方式,初步可以选则主景中的中间调来作为测光基准点。

区域测光(或称评价测光)

    这种测光方式属于近代新开发的技术,约在 15 年前 Nikon率先开发这种独特的区域测光功能,其余中央重点测光之最大不同点,便是它将画面区域成数个区域,各自独立运算后再统合整理,取得一个完整曝光值。早期的Nikon机种将测光区域区域成八大块,各自独立运算每个测光区所得的数值,并由相机内建的数据库来作曝光值的统合与判断。剔除画面中的边界值,例如OVER的部位,所求得的曝光值,不但具有准确的效果,连带着带动新一代相机自动化之发展。目前,Nikon 不管是传统相机或是数码相机多配备有256区域区域测光功能,其它厂牌如: Canon、Minolta也有类似的设计,不过相机内建之数据库与处理能力不同罢了。也就是说,区域测光的准确性,不仅在于所属的硬件能力,还在于背后的数据库大小与辨别能力。过去,Nikon为求曝光准确度,在构建数据库时拍摄了近万张照片后,分析归纳其曝光数值,作为数据库判断的依据。经过使用者的验证,这种模式适合用于拍摄风景、团体照片等,实际上也是众多业余,甚至是专业摄影师于平时使用得最多的一种模式,特别是在拍摄顺光、前侧光,或者大面积亮度均匀的场景时最为有效。

测光的原理

    测光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假设所测光区域的反光率均为18%来给出光圈快门组合参数。“18%”这个数值来源是根据自然景物中中间调(灰色调)的反光表现而定,一般白色表面可以反射近90%的光线。标准灰卡是一张(8X10英吋)的卡片,将这张灰卡放置于主景同一测光处,则所得之测光区域的整体反光率就是18%,之后按相机测光所给出的光圈快门组合去拍摄,得到的照片就会是准确之曝光。
    但是如果测光区域的整体反光率大于18%,例如对着一张白纸测光,按相机自动测光所给出的光圈快门组合去拍摄,得到的照片会是Under 的情形,白纸会被在照片上看来是灰纸。所以,拍摄反光率大于18%的场景,需要增加 EV曝光补偿值。同理,如果测光区域的整体反光率低于18%,例如对着一张黑纸测光,则得到的照片将会是OVER,黑纸也会被拍成灰纸(深灰)。所以,拍摄反光率低于18%的场景,需要减少曝光。
    不过,现实的测光情况就没有那么单纯,复杂的自然界光影,光线和色彩等,往往会干扰测光的准确性。甚至,什么时候选择中央重点、点和区域测光?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曝光补偿?补偿多少?到最后都要依靠拍摄者自己去累积经验来判断。掌握测光基本原理和所用相机测光模式的区域范围、透过比较了解和实际操作对主景的拍摄比较能准确判断。




  人像摄影技巧篇
拍好肖像的6招

拍好肖像的6招(1)——长焦距

  什么镜头拍肖像最好?一只中等望远的变焦或定焦镜头就能胜任。如果使用35毫米胶片拍摄的话,这就意味着应使用85至135毫米焦距的镜头。因较短的焦距(50毫米以下)拍肖像常常会夸张人物面部的特征,有时会使鼻子显得比实际的大,你会因此而让朋友们扫兴。

  使用经常被称为人像镜头的85至135毫米的较长镜头时,透视则有所压缩,这样面部特征就会表现出正确的比例。而若要使用200毫米以上长焦距镜头的话,则会使面孔显得太平。

  用中等望远镜头来拍摄肖像效果比较好。上图用35毫米广角镜头靠近拍摄的面容太难看。而下图用 105毫米长焦距镜头拍摄的肖像压缩了透视和面部特征,把被摄者表现得自然悦目。
 
拍好肖像的6招(2)——靠近点

没有经验的人像摄影师拍摄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在拍摄时没有尽可能地靠近。如果你拍摄的人物在画面上太小,以至于其面容和表情不能成为照片上一目了然的表现中心,那么效果就差了。解决的办法就是再靠近一些拍摄。你可以走上前去靠近被摄者,或者是使用较长焦距的镜头拍摄。

  近产生美。著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说,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对人像照片来说这当然是对的。上边的照片是在15英尺距离上拍摄的,既算不上肖像,也算不上是市容照片。在下图中,由于靠近了被摄者,其效果没人怀疑它是肖像,而且是一幅成功的肖像。顺便说一下,上图还存在另一个常见的问题,即人物的头部处在画面中央。在人像构图时,要尽量使关部处在画面的上半部分。

拍好肖像的6招(3)——选择简单的衣着

令人目不暇接的彩色服装只会转移观众对被摄者的注意。要采用朴素的设计和沉静的色彩。如果你打算拍摄有些随意的肖像,手头上可以常备一件简单的汗衫。若为大土拍照,把一块红色或蓝色的绸缎料子围搭在她的上身用别外固定,能够代替露肩的或敞领夜礼服。如果你在拍摄时遇到被摄者身着不台时宜的服装,则要想方设法改变这一点。可以在构图上把画面处理得紧凑些,从而避开那件华而不实的衬衫,或在布光时把那件衬衫部位留在阴影里,并使面部相对更亮一些。

人物的看装要保持简单。花哨的着装会使人们把对被摄者五官的注意力转移到人物身上(上图)。在色彩方面,保持简单的着装通常是行之有效的。鲜艳的原色能为人像增添生气(下图)。但要注意选择能与被摄者的本色般配的服装。如果可能的话,让被摄者自己选择衣服颜色,这效果会最理想。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什么颜色会让他们最好看。如果他或她身着颜色匹配的服装的话,被摄者的天蓝或采色眼睛将会更加明显。(红、绿、蓝的补色是黄、品红、青——编者注)

 
拍好肖像的6招(4)——使用大光圈

好了,你在起居室里建立了一个小摄影室。你肯定能为孩子们拍出比超市中设立的自拍摄影摊更好的照片。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应避免使用 f/11到f/22的小光圈。用小光圈对于在强光下拍风光是好的,但是对于拍摄人像则会出问题。小光圈能使背景显得相当清晰,会转移对被摄者的注意。f/1.8至f/4的大光圈能使背景虚化,使之处于焦点之外,而让母亲和孩子成为母子照片中唯一让人关注的目标。不过,大光圈有可能使景深太浅,如果被摄者的一只眼睛比另一只离相机更远,那么距离较远的那只眼睛也许会处在焦点之外。补救的办法是在取景时舍弃背景,这样就可以使用较小一挡的光圈,或者是调整被报者的头部位置,使其双眼与相机的距离相等。

  你所要展示的是你的被摄者而非背景。在上边这幅用f/16拍摄的人像上背景相当清晰。人们就会试图分辨那是什么或那是哪里。而在下边这幅用f/2.8拍摄的更为有力的人像上就根本不存在背景会分散注意力的问题。人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摄影师所希望的地方:被摄者身上。然而虚化背景并不总是必须的。你不妨试拍一种环境人像,为此,你需要保持周围背景清晰,通过环境特点和细节来对被摄者加以介绍。

拍好肖像的6招(5) ——试用竖画面构图

人像摄影新手常犯的错误之一是把人像拍成横画面。这种横画面的构图对于群像来说是好的、但当你拍摄单人时就要把相机转到竖画面的位置。坚画幅取景比较适合单人肖像,因为这种画幅与头部本身或头与上身的立式长方形造型相对应。立式结构也适合干拍夫妻照片,特别是当他们拥抱的时候。能让两口子亲密无间的浪漫情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采用横画幅时要注意一些问题。例如,上图的横幅人像虽然不错,但是请注意作者采取的从胸部剪裁的方式使画面显得生硬而不自然。对人物最自然的剪裁要选择在身上最窄的部位,如脖子和腰。下图对被摄者的竖画面取景采用了这样的部位剪裁,就取得相对平衡而令人满意的构图。

拍好肖像的6招(6)——要避免刺目的光线

  拍人像最忌讳的就是使用从头顶上直射下来的阳光。它将在眼窝、鼻子周围和下巴底下造成黑影。为了避免这种破坏性的光线效果,职业人像摄影师喜欢选用开阔的荫凉场地,如晴天时大树底下,四周有大量的反射光可以对局部阴影进行补光,在人物脸上形成流畅的没有阴影的照明。

如果你不得不在正午时分抓拍人像,你可以很容易地自己创造一个开阔的背荫条件,即让被摄者把背对着太阳,从技术上说这叫逆光。这对于你的相机测光表会形成一种挑战,下面介绍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为了改善上图用直射阳光拍摄的效果,可用一把半透明的白伞遮挡中午的阳光。另一种办法就是采用这光照明来解决问题,不过被摄者周围的强光会干扰你的测光表而造成人物曝光不足。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你应靠近被摄者直接从其面部测取曝光读数。或者如果你的相机带点测光劝能,那么就用它测取被摄者面部的反射光好了。


--  使用自然光拍摄人像


使用自然光拍摄人像(1)

寻找优美的光线并没有什么诀窍。优美的光线就在我们身边,有时甚至阴天也能找到忧美的光线,摄影师需要的是培养发现优美光线的眼力。我喜欢使用自然光是出于多种理由。首先,因为在使用现成的光线时,你会有一种简单和不加摆布的感觉,拍出的结果看上去会很自然。顾客喜欢这种形式,而且它会使顾客有机会放松并享受拍照的乐趣。

  我喜欢使用户外光线拍照的第二个理由是,如果你能找到一个光线自然、均匀的地方,比如说在大草坪上有一块阴凉地,你可以把拍摄对象带到那儿,然后让他们自然放松,你可以集中精力拍摄你想得到的表情和姿势。

当你给孩子们拍照时,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我的态度始终是让孩子们在四处玩耍,在他们放松和高兴时给他们拍照。如果你使用过多摆布的光线,你就不能做到这一点。即使你使用自然光,如果你利用像反光板之类的东西把光线反射到周围,反光板将会给拍摄对象所处的位置带来一些限制。你会发现,你需要把孩子们的活动限定在某一范围内,结果使他们失去行动的自由。

  当我拍摄幼儿时,比如说瞒跚走路的小孩,这时用光往往成为第二位的问题,而且我还发现,如果表情特别好的话,这就不算什么问题了。

  有时候我只用35毫米的自动相机抓拍,给孩子们拍出的照片是以他们周身洒满光线为主要特色。父母们认为照片漂亮极了。

  我为拍摄这类作品所使用的胶片要具有足够快的感光速度,能让我选择凝固住动作的快门速度,同时我还要求取得高质量的效果。

  如果我使用黑白胶片拍摄,我会选择富士尼奥潘 1600胶片,因为它的颗粒对这种速度的胶片来说不仅相当细微,而且具有使我的照片产生边缘自然柔和的效果。

  对于彩色胶片来说,我通常选择富士彩色800或富士克罗姆普罗维亚400,我对这两种胶片进行交叉冲洗(即用E—6工艺冲洗富士彩色800和用C-411艺冲洗富士克罗姆普罗维亚400——编注),以取得当代的老照片效果。

  处理明亮日光的最令人满意的方法是将拍摄地点选择在带顶的阴凉地。让拍摄对象处在光线经过某种自然过滤的地方,例如门廊或树下,这样拍摄对象脸上的光线会变得比较柔和,但是因为受到太阳反射光的照射,仍然保持清晰和明亮。

  它还意味着,如果你靠近测取被摄对象脸部的读数,那么人物脸部及靠近脸部的周围环境将会曝光合适。而较明亮的背景则会稍微曝光过度,从而使你的被摄对象更加突出。

  我在外景场地不喜欢过多使用的一种光线是逆光。我经常看到长着一头金发的模特儿跑过草地,光线从她头发后面照射过来的情景,我认为目前这种样子看上去己经过时了,我设法避免拍摄这种照片。

使用自然光拍摄人像(2)

  我还倾向于避免使用像辅助闪光这类手法,我认为使用辅助闪光拍出的照片有明显的人工斧凿的痕迹。我从来不认为需要使用辅助闪光灯:甚至在光线最暗的情况下,我仅使用长时间曝光,并且想方没法利用我所具有的条件。

  像富士彩色8O0或1600这样胶片的现代乳剂完全能很好地适应这种情况,并且会取得很好的结果。

在室内拍摄时,你不需要局限于使用人造光源,因为来自窗户或天空光这样的光线可能同样很有效。许多摄影师喜欢让拍摄对象处于靠近窗户的位置,在另一边放一块反光板,把光线反射回来。这当然很奏效。然而这意味着你所控制的只是小部分区域的光线,而你的拍摄对象却没有多少活动空间了。

  我宁愿把他们拉到房间靠里面的地方,让光线照到他们。这会使他们能坐在不同的位置上,摄影师也有更多的工作空间。这还意味着,在他们身后屋内较暗的部位将会更深地陷入阴影中,能让观众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拍摄对象身上。

  即使在室内,我一般也不使用反光板,宁愿让室内的自然光来照亮画面。如果我确实使用什么的话,那将是一块6X4英尺的反光板,它可以把光线反射到很大的区域,而且它还让我在工作区有更大的空间。

当我在室内拍摄时,我会按照“在室内建立一块自由工作区”的想法去进一步拓展。我有一间大而明亮通风的摄影室,其主要特点是在它的两个角落涂有不同的颜色。我可以利用这两角墙面作背景,并用一个5英尺的柔光箱和一盏辅助灯照亮它们。柔光箱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它能够照亮整个区域:因为我不使用传统的帆布背景,这样我也不用为使用不同的光比操心,因为我所做的并不要求达到完美均衡的布光。相反我设立了一块广阔的话动区域,我的拍摄对象可以在其间移动,这使拍摄对象和我的行动都可以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自由。

  实际上我在室内所做的与我在室外做的没什么两样。我甚至不使用背光灯和头发灯这样的照明工具,因为所有这些东西会限制我的自由,使我无法让拍摄对象迅速地移动到不同的位置。

  当前,摄影师应当采取一种更为灵活的态度,不必为需要达到技术上的完美而过多的担心。像富土彩色800这样的现代胶片是非常宽容的,从宽容度和细微颗粒角度讲,它们会提供更大的余地,以至于你有许多试验的自由。

让像光斑这样的东西出现在你的照片上,即使这违背所谓的规则。时装摄影师们一直在这样做,它看起来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手法。




-
人像姿势的摆布


(1)

   摄影师有时对如何让被摄对象摆姿势感到特别困扰。有些人认为摄影师只要站在相机后面不时地喊几声让被摄者朝哪个方向移动一下身体,其他一切就会有条不紊地进行并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要想拍摄一幅成功的照片,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控制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目前销售好的照片往往是那些用较轻松的手法拍出来的影像。

    就拿给孩子们拍照来说,你更得适当地加以控制。孩子们生性好动,让他们一动不动地呆在那儿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问题在于优秀的摄影师并不希望孩子们显得死气沉沉,或者让他们摆出生硬的姿势,因为那样无法准确地再现孩子们的实际形象。

    一种比较好的办法是先进行一些初步调查,以便在户外找到一块光线好、背景合适的地方。你还要检查一下周围有没有会破坏你的画面的东西,比如看上去像从被摄者头上长出来的柱子,然后再把孩子们带到拍摄场地。

    你要给拍照的孩子们找点事干,这一点很重要,这样他们可以放松,显得自然。我常常要末他们为我寻找某种东西,让他们随意地玩起来。然后,当孩子们表现自然时。我会把这一场面拍下来。这就是让他们做点什么事的例子,而不是就孩子的姿势应该是什么样,设法推出你自己的想法。

    这种工作方法常常会产生连贯一致的系列照片,可以作为相册的一部分来出售,或者作为多幅形式的一套照片来出售。

    我常用35毫米相机拍摄,以便自己有最大的灵活性,并且使用富士尼奥播1600胶卷,困为它的感光速度快,而且颗粒细腻,可以使我的照片产生一种自然柔和的效果。正是由干这一点以及目前家庭拍快照不大常用黑白胶片这一事实,成为我的照片有别于孩子父母们拍摄的照片的原因。

    本文附图中那个小女孩父母带她来拍照时只有22个月大。就摄影师来说,这个年龄的孩子最难拍摄了,因为小孩注意力持续的时间非常短,几乎可以肯定她会不停地到处乱跑。我决不会拍出让她坐在摄影室里摆出一种姿势的照片。我会让她在户外玩,让她有一定的自由,然后再靠近拍摄,这样我就能拍出一套非常成功的照片。

(2)

    当某个人来到摄影室坐下来要求拍出一种全新的面貌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当然,成年人比孩子更关心自己照出来的模样,我常听人们对我说,他们不喜欢自己的鼻子、下巴或胸脯,或者他们认为自己太矮、太胖或有其他缺陷。我设法用摆姿势的方法使得大部分被摄对象脸型显得好看,同时掩饰了他们的缺陷。一幅让人喜欢的照片与让人讨厌的照片之间的区别往往就在干所处位置的不同,或是构图的精心程度。

    例如,如果某人胸部显得大一些。你给他们拍正面的护照式照片,也许会突出了这一点。然而,让他们坐在地板上,就可以让他们看上去显得苗条一些,并且能够有效地掩饰这一缺陷。

    要记住,服装是另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因为所穿服装的新颖式样和风格可能对表现一个人的面貌具有重要影响。例如,短上衣可以掩饰粗胖的胳臂,而宽松的衣服可以使瘦弱的人看上去显得丰满。

    优秀摄影师的全部本事在于:创作出能讨好被摄对象并使他们自我感觉良好的照片——这一点将会在随后他的照片销售中反映出来。

    对于这种有如重塑全身般效果的照片,我使用富士彩色SuPera 100胶片,这是因为它的反差大,色彩艳丽。它几乎使我的照片具有透明片的效果,而且这一点对许多顾客具有吸引力。

    没有哪一套摆姿势的方法能适应各种场合和每一位顾客。你要学会基本规则,然后把它们用干前来拍照的每一个人,因为每一个人都需要你以一种稍微不同的方法来对待。如果你陷入老的框框,把每个顾客都安排在传统的帆布背景前,不顾每个人的需要以同一种方法给他们摆好姿势拍照,那么你就是粗制滥造重复做一件事情,而不是让顾客有机会展示他们自己。 总之,你在拍摄时要敞开思路,摆姿势时要多一点灵活性。



  前 言

  这堂课虽名为夜间摄影,但内容对于静态景物而言,包含所有需长时间曝光的摄影;对于动态景观与人物而言,包含在微弱光源下之写实与记录摄影。因此,比较适切的说法,应称为「微光摄影」。摄影本身是底片上的感光乳剂受光产生变化的结果,所以不论现场多么黑暗,一定要有光(不一定为可见光),否则无法在底片上成像。

  首先,我们先谈谈拍摄主体为静态景观或物体。

  壹、静态景观

我们都知道,感光度高的软片相较于感度低的软片,一般而言其粒子较粗、反差较低、色彩较不饱和、解像力较差,因此影像品质不佳。既然主体是静态的,那么何不采用高品质的中低感度软片,以求得粒子细腻、色彩饱和的照片呢?因此,在微弱光源下拍摄静态景物,大多利用长时间曝光。长时间曝光对于构图、测光、软片的选择与冲洗的影响,就是我们要注意的重点。

  (一)夜间摄影的特点

    我们为什么要晚上拍,为什么不白天拍?晚上拍和白天拍有什么不一样?晚上拍有些什么好处?我们必须先了解夜间摄影有什么独特处与优点,在拍照时才能善加利用其特点来营造与众不同的作品。

    白天由于雾气或车辆排放废气导致空气污染,甚或夏日空气受热扰动的结果,对于距离稍微远一点的景物,常常觉得有些模糊,好似披上一层白纱一般,尤其身处于台北市更是如此。夜间空气污染等所造成的效应较低,影响较小,可被忽略。

    白天拍照常受天候影响,在阴雨的日子里拍照常需考虑许多问题,如色温、反差等;而夜间摄影对于阴天并不受影响,雨天则更是拍照的好时机。因此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有心情、不懒惰,都可以拍摄。

    摄影是减法的习题,在夜间对于主体往往更能够去芜存菁,因为我们不想要的,就不要让它受光就好了。

    由于长时间曝光的关系,在曝光期间我们更可从容不迫地对照片动许多手脚,如局部加减光、闪光灯补光等,甚至主动地利用光源营造画面,因此,创作的空间更广大。这点为与日间摄影相较时最大的优点。

    由于晚上景物之背景或不受光处较为黑暗或全黑,不论在拍照时使用重覆曝光装置,或拍负片在印相时底片重覆叠放照片,都将更为容易。

    当然,晚上拍摄时由于光线不足,不易引人注意侧目,比较不会不好意思;而且由于必须使用三角架,不像白天偷懒不用,因此照片往往较少有振动模糊的问题。

  (二)器材装备

机身:不论MF或AF相机,都必须具备B快门,否则在拍摄时会有极大的限制。测光方式最好内藏局部或点测光 (Spotmeter)功能。该注意的是,电子快门相机当快门开启时,便一直在耗电;而机械快门除测光外并不耗用任何电能,因此电子相机在长时间曝光时,须额外准备电池,以备不时之需。还有,相机上状态显示面板最好有内藏照明,以求方便。

  镜头:各型焦距镜头皆可能使用到,变焦镜头可作特殊效果。另外,镀膜镜头可有效减低光斑问题,值得注意。

快门线:使用B快门时,一方面未免手按下相机上的快门挚时产生振动;另一方面快门线按下後可卡住,使得我们作数分钟至数小时的长时间曝光时手不必一直按著。此外,白天拍摄时亦可使用,可避免按下快门那一刹那对相机所产生的振动。由此可知,快门线是不可或缺之物。快门线有机械式与电子式的,机械式快门线较便宜、不易损坏且完全不耗相机里的电源;电子式快门线较轻、振动减至最低、长度可较长,但只要快门开著,它就一直在耗用相机内的电池。

  三角架:这当然是必备物品,而且理论上是愈重愈好。不要小看晚上的风,太轻的三角架在曝光时间较长时,还会受到空中飞的笨蛾「误撞」或地上爬的小甲虫「误击」而产生轻微的振动。至于该带多重的脚架,请依自己的体力与天候状况求取一平衡点吧。

  点测光表:这项说了等于白说,因为多少人有能力买点测光表呢?不过目前有很多新式电子相机已含有局部测光功能,或者是换上长镜头使测光角度变狭(当然也较麻烦),或者是情况允许趋近目标测光。反正由于夜间光度的不平均,对某些局部部份测光往往是必要的。

具微棱环之对焦屏:微棱环 (Microprismcollar)是指对焦屏上圆形或环状如毛玻璃似的辅助对焦部份,它是对焦物所产生的双影重叠成单影时,即为对焦完成,从前裂像圈(Split-image rangefinderspot)对焦未出现以前,对焦皆为双影重叠式的。现在流行的裂像式对焦在光线微弱的时候,往往半黑半亮极难使用,此时使用微棱环较无此问题。至于自动对焦相机,由于科技的发达,在很微弱的光线下也勉强可对焦。若暗到不可自动对焦(AF相机多半没有裂像式或微棱环对焦屏,须另外采购),只好用估计的,反正夜间摄影常用小光圈以获取大景深,只要主体落入景深范围即可。

  遮光罩:在不遮住画面的原则下,越长越好。夜间由于周遭常有许多光源,使用遮光罩可减轻光线经过镜头折射後,在底片上所产生的碍眼光斑。

  闪光灯与闪光灯延长线:不须为TTL式的,只要知道其 Guide Number即可。使用闪光灯时常常只用来当作辅助光源,而不做为主光源。另,延长线为必要,否则闪光灯几乎无用武之地。

  橡皮遮光眼罩:有碍光线自观景窗进入,会影响到相机内藏测光表的运作,而夜间摄影由于测光主体黑暗,所受影响更大,故须有效阻止光线进入观景窗。

.滤镜:夜间摄影除保护镜( Skylight或 UV镜)与色温矫正滤镜外,很少用到滤镜,而保护镜也最好是多层膜(Multi-coated)镜片。其他型式的滤镜都是为了作特殊效果而使用,如星光镜、倒影镜与各色滤镜等等。我们应注意的是,要为创作而使用滤镜;不要为了使用滤镜而创作。

  其它所需配件还有暗袋、黑色卡纸、小手电筒、清洁用具、防雾用品、垂直观景器 (Right Angle Viewing Attachment)等,完全视需要与否而携带。

  (三)软片的选择

  就感光度而言

以选择中低感度软片为主,但一方面低感度软片,如 ASA25,由于感光度低一级曝光时间增加一倍,对于长时间曝光来说时间增加一倍相差很多(还须计入互换不依定律所产生的效应则相差更多);另一方面现今的中感度软片,如 ASA 50, 100, 200等,品质都相当优异,因此我建议各位还是使用 100度或 50度的软片即可,不须使用25度软片与自己过不去。

  就正负片而言

  大家都知道,正片色彩较负片丰富,但其宽容度较小,因此失败率较高;负片宽容度较大,失败率低,但在印相时往往无法自己控制(黑白软片可)。还有一项因素,正片对于大亮度比的表现比负片来得好,因此夜间景物的重现正片要较负片善于记录与表达,故我强烈建议大家采用正片来拍摄,还可训练大家测光的准确度。

  (四)取景构图

      由于光源与黑暗处反差相差大,因此画面上景物的相对位置给人的构图感更为明显。构图虽有许多原则,但首重平衡。一般归纳出来常用构图形式皆适合,如井字构图、三角构图、S型构图、对角线构图、L型构图等。取景除了要有突出的主题、适当的陪衬外,画面构成须安定而有内涵。但要注意一点:我们不应先学构图原则再拍照,而应多拍多尝试後自行归纳出均衡稳定的构图,如此才不会被众多原则所奴役。

  (五)测光与曝光

      对于初学者而言,测光往往是最被关心的,该用多大光圈多少快门,被认为是学习的重点。但是当大家拍得多经验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内行的时候,就会发现测光跟其它应考虑的部份比较起来,简直是小 CASE。为什么呢?

  一张夜间摄影作品的曝光正不正确,见仁见智。同一张作品,有人认为亮一点好,因为看起来比较灿烂辉煌;有人认为暗一点好,因为看起来比较有气氛,所以各有好处。由此可知,曝光的正确与否,完全视个人有否达成心中所要表达的意念为准,旁人只能提示建议,而无法代他决定。

  各型软片对于交互失准 (Reciprocity Failure)所造成的曝光不足程度皆不相同,因此很难决定计入交互失准後的曝光时间与光圈大小。

  即使是经验丰富的高手,也无法正确估计出他所要的曝光值,仍须上下包围曝光後才能检取他最喜欢的那一张。

由上述原因可知,测光并没有一致通用可遵循的准则。但无论如何,我们仍须依测光表的指示得出一启始曝光值,以做为上下包围曝光之准(不一定是包围曝光范围的中间值)。在微光下测光主体昏暗,恐怕会超出相机内测光表能测光的范围,怎么办呢?我想拥有点测光表的人不多,现今有很多电子式相机的测光表能测到 30秒以上,但有些机械相机仅能测到 1秒,怎么办呢?

  ◎ 6400度法:这不是专有名词,只是学长口口相传下来沿用而已。首先把相机上 ASA感光度转盘转至最大感光度(通常为 ASA 6400),测光後再将测光值一格格倒算回目前所使用的真正 E.I.值,如此等于在某一感度下扩大了测光范围。

    当然,我们不一定非转到 6400度,只要测光表能有所指示即可。但是,这样推算出来的曝光时间就是正确的吗?不,因为还忽略了软片本身的另外一项特性--Reciprocity failure。

◎ Reciprocity Failure:有互换不依、交互失准、相反则不轨等译名。如果软片能遵循Bunsen-Roscoe Law,即Exposure = (light Intensity) *(Time),那么没有这个问题;但是由于软片上银粒子之原子能阶的特性,使得软片并不完全遵循此定律,其结果为在曝光时间很长(一秒钟以上)或很短(1/10,000秒或更短)时,软片会呈现曝光不足的现象,此现象即为交互失准。

    解决交互失准问题,只有增加曝光量。增加曝光量有两个方法,即放大光圈与加长曝光时间。其中放大光圈没有问题,但加长曝光时间必须注意的是,由于时间增加交互失准效应越来越大,因此往往所需加长的时间比想像中的还多,所以在可能范围内,放大光圈比增加时间更容易计算与控制。

    问题是,究竟要增加多少曝光量呢?底下的表一,详细列出部份软片在固定光圈下,矫正交互失准所需的曝光补偿,可为参考,但却不推荐实际应用,因为我们决定测光之决策都不一定正确,那么交互失准补偿得这么准确有啥用?我个人的建议是你只要大略记得:对于柯达的正片, 1秒钟以上增加半格, 5秒钟以上增加一格,20秒以上增加一格半;对于富士的正片, 10秒钟以上增加半格, 20秒钟以上增加一格,100秒以上就要增加两格了。

  ◎ Color Shift:色偏。长时间曝光除了有交互失准效应外,还会产生软片色平衡偏移,其成因是由于软片上三层乳剂感光速度不一致所导致,结果为虽曝光标准但色彩不正确。

    色偏的解决之道为使用细微的色温矫正滤镜,或是使用负片,因为负片可在放大成照片时以滤片矫正。另外, FUJI Reala软片可自动调整色温,虽不完全但已有不错的效果。

    除了商业摄影等专业领域外,色偏所造成的影响并不重要,相反的,可好好利用色偏的特性来产生特殊与变化多端的气氛。因此,善加运用反而增大了创作的空间。

    明了了对局部测光决定曝光值的细节,我们来看看究竟在构完图後,如何知道应测哪一个地方呢?随著各人心中的构想,而有各式各样的画面组成,很难有统一的准则。我想,可以考虑下面几种方法:

  估计在画面中,哪一个部分你希望它是中灰度,则以该部分为准测光,但要注意避开光源等高亮度部份,因为它会严重影响测光表。

  先测画面中高亮度而你希望有细节的部份,再测暗部你希望有细节的部份,然後取两者的平均值做为曝光之准。

  灰卡在夜间摄影时很少用到,但对于主体明确且可及的情况下,可将灰卡置于主体附近,使其与主体受相同的光照,对灰卡测光以决定曝光。

  若画面内各处受光平均,且无任何光源等高亮度部份,则使用中央重点或矩阵测光等平均式测光者,可直接拍摄。

  使用矩阵等分区平均测光者,若画面中亮点多暗部少,则须加一至二格曝光;若亮点少暗部多,则须减一至二格曝光。

  记住在某些情况下自己或别人所给予的经验曝光值,做为曝光启始值。表二有些经验值,可做为参考。

    须铭记在心的一点:不论用何方式决定,都必须善用包围曝光,如此才能产生最满意的作品,尤其对于自认为重要与难得的情况,更应如此才不会错过,留下遗憾。

    至于曝光期间可善用许多技巧,来增进作品的特色,这些技巧完全凭拍摄者天马行空地想像加以创新或组合。举例如下:

  Focus effects:利用故意失焦使光源产生圆点或环形光点的效果。

  Lens effects:可利用变焦镜头在曝光期间同时变焦,产生放射状效果。

  Shutter effects:手持相机长时间曝光,或架脚架在曝光期间旋转相机。

  Multiple exposures:可重叠影像或同物不同时拍摄。

  善用滤镜。

  在曝光期间直接以黑卡纸作加减光技巧。

  善用闪灯补光,可披上各色玻璃纸制造各种颜色的光线。

  使用灯光型正片来拍摄。

    (六)分类说明

    都市灯海

  若以平均式测光,记得一定要加一两格,否则将只留下光点,不怕曝光太多,只怕曝光过少。建议对于一百度软片而言,光圈 f8,时间 1分钟以上。取景范围不要太大,不然画面会过于杂乱。

  庆典彩牌

  拍摄前多构思,以免落于俗套。善用多重曝光与加减光技巧,避免反差过大。由于多为近景,光圈尽量开小,可至 f16。人多车多干扰多时,宁可不拍。

  都市夜景

  当夜暮低垂後,都市就展现出另一幅人工的风貌,这个都会风情是由霓虹灯、路灯与高楼大厦中家家户户的灯光构成的。此时镜头所要捕捉的对象包含:人工光源下的都会景观,与光源本身表现出来独特造型与色彩。

都市夜景,除了在地面上拍摄外,可找寻如天桥、高楼等以高角度拍摄。测光上可任凭相机内的平均式测光,视画面亮暗面积比例决定曝光补偿。由于夜间拍摄人工建筑结构往往只见灯饰造型,而建筑本身几不可见。为求结构与灯饰兼得,可同物不同时重复曝光:即在黄昏结构仍可见时曝一次光,不移动相机待夜间灯光打开时再重复曝一次光,如此兼得二者,记得第一次曝光时曝光量需比正常减两格左右。同理,此法在黎明时也可运用。

  烟火

拍摄烟火一定要使用B快门与快门线。同一张底片烟火不要太多,若画面包含地面景物,则可能须配合加减光技巧使地面景物显现。一般而言,烟火照片多用来与其它景物照片叠放成一张,增加特色,当然在构图时就应事先安排。至于光圈, 100度软片,近距离时使用 f11(对于某些高亮度烟火需用f16),中远距离则开到 f8或 f5.6。

  对于淡水河国庆烟火而言,若是为了叠片,则拍摄地点仍以淡水河岸最适。由于烟火多且密,因此曝光时 间三到五秒即可,记得使用黑卡纸随时遮掉会破坏画面的烟火。光圈开 f11。

  大自然夜景

这里指的是,没有人工光源直接照射下的世界,因此光线的来源有二:一是月光,另一可能是云层反射远处的人造光线。通常,散射光所占比例重,画面受光分布均匀,但由于光线微弱,往往无法直接测光,就算测得出来也有很大的误差,所以曝光值决定几乎都靠经验,在加以包围曝光。我的建议是,在天气清朗满月的情况下,对于一百度软片以光圈 f4, 20至 30分钟为起点。要提醒的是,虽然是黑夜,但天空并不会全黑,而且常是画面中最明亮的部份。

  另外,野外雾气凝重,要注意保温,让相机温度渐与外界调和,以免镜头水蒸气凝结。拍摄时机,以黎明前最好。

  雨景

  雨时或雨後,是拍摄夜景不可多得的时机,除空气清新外,地面上的反光可增进情趣,如霓虹灯在水泥地上的反光,多采多姿变化多端,充满想像空间。当然,雨具的准备须充分,雨衣、雨伞、塑胶袋与乾毛 巾不可或缺,相机一定要用透明塑胶袋包裹,再于镜头处打开拍摄。

  庙宇等室内景观摄影

室内微光摄影,测光最好使用局部测光,为了表现气氛,有时并不一定非曝光「正确」。闪光灯若使用得当,可使主体更具说明性。多注意光源色温问题,对于日光片,钨丝灯呈现黄色,日光灯呈绿色,钠汽灯呈更深的黄色,水银灯则呈蓝绿色,若当时色温非所需,只好改用灯光片、负片或以滤镜调整。

  星迹与月亮

  星迹的拍摄,须选择清朗无月的天空,以美丽的前景或剪影配合。将光圈全开,才能摄入亮度较小的星星。星星约每四分钟相对于天球北极或南极移动一度,可视所需弧长决定曝光时间。

月球的拍摄,若希望能保留月面的细节,曝光量随著月亮的圆缺与位置有很大的不同。满月且位在中天时,对于一百度软片,光圈 f8-f11、1/250秒可得;但刚升起或即将落下时,快门可能须降到 1/15秒;此外,弦月亦须增加曝光量。记住快门速度不要太慢,否则月球的移动会损害清晰度。

  至于月蚀的拍摄,可利用重复曝光,展现月蚀的过程。其中,曝光的时间间隔起码在五分钟以上,以免月亮影像重叠。



                                             摄影的构图美学

    其实摄影的构图,并没有既定的规则,基本上只要能够明确地突显主题、吸引观赏者走入作品情境,就是一张好的照片。

    构图是引导观赏者进入摄影家内心世界的视觉途径,构图美学虽然因人而异,但是一般来说,简洁有力的构图比较容易震撼人心。

    摄影与绘画不同,绘画的构图是一种加法、而摄影则是减法。初学摄影时,每个人都会把眼睛所看到的景物,全部拍摄在同一画面上;后来随着经验累积,摄影者将愈来愈懂得去芜存菁的道理。 


    有很多爱好摄影者都曾经有过这种经验,那就是旅行时、一群人都站在同样角度摄影,可是每个人拍摄出来的画面却不太一样,主要原因就是构图上的差异。同样的风景和人物,由于构图不同,就呈现出不同的感觉。

    出国旅游时,由于摄影时间有限,所以行前最好多看一些当地资料与图片,事先了解其风景与人文特色。拍摄时,充分发挥“眼到手到”的工夫,适当地利用建筑物或大自然环境作为构图,例如:山水倒影、水平线、垂直线、S形、对角线、光影对比、线条、前景、框景~~等。

    旅游摄影中如果需要人物作为搭配时,可以耐心等待适当人物出现,或者经过安排设计。设计中的人物可请同伴担任,不过必须力求自然、安排得不落痕迹。

    人物摄影的构图,以主角的眼神与视线方向为主;拍摄半身或七分身照片,应注意手部摆放位置。

    旅游拍摄纪念照时,最好避免人物后面或头部“长出”柱子、树枝,这些都是摄影构图基本原则。   


                                   照片的灵魂  


    光线是一张照片的灵魂,所以喜欢摄影的人,也必须充分了解光线的特性,适当地加以选择运用,才能拍出一张绝佳的摄影作品。

    其实在摄影过程里面,观察光线的来源、角度、种类、颜色和变化,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光线的来源可以分成自然光和人工光两种;自然光是指日光,这种自然光的强弱和色质,是人类无法控制的。而人工光源是指人造的各种灯光,摄影师可以依照需要及喜好,控制光源的强弱、角度和色温。
 
    旅游摄影时,最令人关心的通常就是天气问题,天气是影响光线的主要因素。良好的天气不仅将影响旅游心情,对摄影更是有所帮助。

    随着拍摄角度不同,光线又可分为正面光(顺光)、逆光、斜侧光和顶光等。“正面光”是指光线从相机后上方直接照射在被摄体上,这种光线不会产生阴影与明暗效果,适合旅游时拍摄一般纪念照。   


    “逆光”是指光线位于被摄体后方,也就是将相机直接对着光线方向。逆光摄影,会使得旅游照片充满立体感和戏剧化,旅游时拍摄日出日落,就是属于逆光摄影。由于逆光摄影会使主体本身变得较暗,所以曝光时经常需要加以补偿。目前有些傻瓜相机,已经设计有“逆光补偿”装置。

    “斜侧光”是指光线从主体左侧或右侧照射过来,这种光线会使旅游照片产生明暗、阴影和反差对比效果。 


    拍摄风景照片,最好的时机是在清晨或黄昏;利用逆光或斜侧光拍摄人像,最好在早上10点以前、下午3点以后。

    中午12点以后、下午2点以前,“顶光”过于强烈,无论拍摄风景或人像都不太适合,所以个人建议:这时,不妨找一家气氛不错的餐厅或咖啡馆,坐下来吃饭或喝杯咖啡,还可顺便拍点室内照片呢! 



--  逆光摄影的艺术效果

    一、逆光摄影的基本特征
    摄影的本质是光,光是摄影的命脉和灵魂。刘半农先生曾说过:“景物虽好,而不能采取适当的光,画面仍是死的。”  
    逆光拍摄是摄影用光中的一种手段。广义上的逆光应包括全逆光和侧逆光两种。它的基本特征是:从光位看,全逆光是对着相机,从被摄体的背面照射过来的光,也称“背光”;侧逆光是从相机左、右135°的后侧面射向被摄体的光,被摄体的受光面占1/3,背光面占2/3。从光比看,被摄体和背景处在暗处或2/3面积在暗处,因此明与暗的光比大,反差强烈。从光效看,逆光对不透明物体产生轮廓光;对透明或半透明物体产生透射光;对液体或水面产生闪烁光。  如果我们能将逆光摄影的手段运用得当,对增强摄影创作的艺术效果无疑是很有价值的。
    二、逆光摄影的主要艺术效果
    逆光是一种具有艺术魅力和较强表现力的光照,它能使画面产生完全不同于我们肉眼在现场所见到的实际光线的艺术效果。它的艺术表现力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能够增强被摄体的质感。特别是拍摄透明或半透明的物体,如花卉、植物枝叶等,逆光为最佳光线。因为,一方面逆光照射使透光物体的色明度和饱合度都能得到提高,使顺光光照下平淡无味的透明或半透明物体呈现出美丽的光泽和较好的透明感,平添了透射增艳的效果;另一方面,使同一画面中的透光物体与不透光物体之间亮度差明显拉大,明暗相对,大大增强了画面的艺术效果。
    第二,能够增强氛围的渲染性。特别是在风光摄影中的早晨和傍晚,采用低角度、大逆光的光影造型手段,逆射的光线会勾画出红霞如染、云海蒸腾,山峦、村落、林木如墨,如果再加上薄雾、轻舟、飞鸟,相互衬托起来,在视觉和心灵上就会引发出深深的共鸣,使作品的内涵更深,意境更高,韵味更浓。
    第三、能够增强视觉的冲击力。在逆光拍摄中,由于暗部比例增大,相当部分细节被阴影所掩盖,被摄体以简洁的线条或很少的受光面积突现在画面之中,这种大光比,高反差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产生较强的艺术造型效果。具体地说,首先,它能使背景处于背光之下,曝光不足,色彩还原差,使背景得到净化,从而获得突出主体的效果;其次,它能生动地勾勒出被摄体清晰的轮廓线,使主体与背景分离,突现被摄体外形起伏和线条,强化被摄体的主体感;再次,它能深入地刻画人物性格,由于整个画面受光面积小,面部与身体的大部分处于阴影之中,形成以深色为主的浓重低调画面,有助于表现人物深沉、含蓄、肃穆或忧郁的性格。同时,由于影调反差对比度较大,明暗光线布局强烈,既可使人物面部的某些缺欠借助强光加以冲淡,又可利用背光的暗影予以隐匿,以取得扬长避短之效。
    第四,能够增强画面的纵深感。特别是早晨或傍晚在逆光下拍摄,由于空气中介质状况的不同,使色彩构成发生了远近不同的变化:前景暗,背景亮;前景色彩饱和度高,背景色彩饱和度低。从而造成整个画面由远及近,色彩由淡而浓,由亮而暗,形成了微妙的空间纵深感。
    三、逆光拍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逆光拍摄有较强的艺术效果,但要拍好逆光照射下的景物,是有一定难度的。主要是它的反差大、变化多,而且主要部位大都处于阴影之中所至。因此在逆光拍摄中,一是曝光时不要被画面中大面积阴暗背景的光线所欺骗,而应以被摄主体的亮度读数为依据,其余在所不计。如拍摄朝阳或落日,则应以太阳的亮度为测光的主要依据;拍摄低调人像时,则应以人物的高光部位为测光依据。二是在逆光拍摄中,近景,特别是拍摄人像时,应选择适当的辅助光(用闪光灯或反光板等补光)。三是拍摄剪影时,应以明亮的背景亮度作为曝光依据。四是逆光拍摄花卉时,应选择较暗的背景予以反衬,以造成较强的光比反差,强化逆光光效,达到轮廓清晰,突现主体的艺术效果。五是由于相机还对着强光源,要注意眩光的干扰。应有遮挡措施(用适当的尽可能长的遮光罩,或用手、帽子、纸板等在镜头前遮挡),或略向旁偏移,调整为拍摄角度等办法,防止太阳或灯光直射镜头,使眩光消失后再按动快门。

--  镜头焦距


    「镜头焦距」是相机镜头最重要的特性之一,为了让传统摄影者很容易地了解消费级数码相机的镜头焦距之意义,我们常常将其转换成 135相机的等值焦距。「镜头焦距」指的是平行的光线穿过镜片后,所汇集的焦点至镜片间之距离。基本上,若是被摄体的位置不变,镜头的焦距与物体的放大率会呈现正比的关系。
即: 放大率=影像尺寸 / 被摄体尺寸光学变焦  

    所以,像是 Nikon CoolPix 990数字相机的镜头焦距为 38 mm - 115mm ( 相当于 135 相机 ),我们便说它是 3X 的光学变焦,意谓原始的镜头焦距为 38mm,经过镜头系统的伸缩改变,最大可以将镜头焦距调整到 115mm。在相同的拍摄距离下,可以将被摄体放大三倍。

数码变焦  
    今日的数字相机已经演进成小型的计算机一般,内部含有操作系统,可以执行既定的程序。透过韧体上程序的演算及光学系统的配合,我们可以将被摄体再做局部放大,以插补的方式仿真出光学变焦的效果。「数码变焦」必然会损耗掉影像的品质,在一般的拍摄状况下,我们都不建议使用「数码变焦」的功能。但我们也知道「较差的相片」胜过「没有相片」,在某些特殊状况下,我们还是会动用「数码变焦」的功能。

光学变焦 VS 数字变焦  
    光学变焦的影像品质胜过数码变焦,请尽量采取光学变焦的功能。光学变焦及数码变焦的计算 :
    若一相机的光学变焦为 3X,数字变焦为 4X,则该相机合并运用光学变焦及数字变焦功能,可以达到 12X 的放大能力( 虽然...这不太实际 )。



--  景深的原理与应用
景深的原理与应用(一)
①景深的概念
    摄影时,必须对好焦点,景物才能结成清晰的影像。但是,在有些情况下,例如拍摄位于不同距离上的多种景物时,片样选择调焦目标,焦点对在哪,哪才能把全部景物拍清楚,就是一个颇费斟酌的问题。动体摄影,主体的位置不断移动,调整尤为困难。遇到这种情形,片样才能不失时机而又有把握地拍出清晰的照片呢?这些都是需要应用景深的理论与方法来解决的实际问题。
    首先让我们做一个小小的实验。把一架装有后部磨砂玻璃调焦设备的照相机,或具有景深预测装置的单镜头反光镜箱放在三角架上,以45°左右的角度对向一排成行的白杨树,从中选择一棵距离适中的作为调焦目标目标然后一边转动光圈环,一边仔细观察。这时就会发现,随着光圈的开大和缩小,景物的清晰范围也在不断地变化。光圈放大时,景物的清晰区就缩小;光圈收小时,景物的清晰区就扩大。这个清晰范围在摄影上就叫做景深。不论我们向任何物体调焦,在该物体的前后都会形成一个或大或小的清晰区,因此景深又称为区域对光,凡是位于这个区域内的所有景物,皆能结成清晰的实像,其它景物则留下一片模糊的虚影。
    根据镜头成像的理论,焦点只有一个,即唯有调焦目标才能在感光片上结成清晰的影像,在调焦目标前后会出现一个清晰区--即景深。
  ②制定景深的标准
    什么叫清晰,什么叫模糊,这些字眼相当含混,各人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因此,必须对景物的清晰度定出一个客观的标准,作为衡量景深的依据。这个标准规定:
第一,物体分散圈 的直径在四分之一毫米以内。
第二,观看照片的距离为25厘米(明视距离)。
    例如,有一幅照片,在明视距离上观看,影像清晰的部分,说明其分散圈的细度合乎标准,没有超过规定的四分之一毫米时,在眼睛看来几乎是一个"点",并不感到是一个斑,也就是说其清晰度是符合要求的。照片上影像模糊的部分,就说明分散圈超过了规定的限度。根据这个标准,摄影时凡是位于景深范围以内的景物像的清晰度都能达到要求,看起来不会有模糊的感觉。
    分散圈与镜头焦距有关;各种镜头的焦距长短不一,对分散圈直径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对长焦距镜头的焦距长短不一,对分散圈直径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对长焦距镜头可以放宽一些,对短焦距镜头就严格一些。一般规定,分散圈直径都限制在镜头焦距的千分之一以内。按照这个标准,一只250毫米的镜头,其分散圈直径为250毫米/1000,也就是1/4毫米。用这种镜头拍摄的照片在明视距离上观看,像的清晰度是够标准的。如果镜头焦距为500毫米,分散圈直径则为1/2毫米,比规定的大了一倍,看起来就成为模糊的了。问题不是500毫米镜头的清晰度不够标准,而是观看照片的距离没有相应地拉开。由于焦距增加到原来的两倍,所以观看照片的距离也必须增加到原来的两倍,即放在500毫米处观看,则分散圈就不是一个圈而是与"点"无异,影像仍然是清晰的。观看照片应以焦距作为观看的距离,因此以明视距离作为标准,就只能以250毫米镜头拍的原版照片为限。如果镜头焦距小于250毫米,比如是50毫米,分散圈直径为1/20毫米,把照片放大五倍,观看距离也增加五倍,分散圈直径还是够标准的。
    以千分之一焦距作为分散圈直径的限度,是个最低标准,不少镜头规定的清晰度标准比这要高一些,如为焦距的一千五百分之一等。因此,在计算景深时必须考虑到这个情况,否则就会产生较大的误差。
  ③影响景深的因素及其规律
  ●光圈、摄距与焦距对景深的影响
    光圈与景深成反比。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例如f16 的景深大于f2。
摄距与景深成正比。摄距远,景深大;摄距近,景深小。例如聚焦于10米的景深大于聚焦于1米的景深。
    念头焦距一景深成反比。镜头焦距长,景深小,镜头焦距短,景深大。例如焦距100mm的镜头其景深效果小于焦距28mm的镜头。
  ●运用景深的三条要点
    除了光圈、摄距、焦距影响景深大小外,摄影者对模糊圈的要求,即可允许的模糊圈大小,对景深大小也密切相关。可允许的模糊圈较大小,对景深大小也密切相关。可允许的模糊圈较大时,如采用接触印相或小倍率放大制取照片,景深就大些;可允许的模糊圈较小时,如采用高倍率放大制取照片时,景深就小些。
    光圈、摄距、镜头焦距以及可允许模糊圈大小对景深影响的规律,均是相对而言的,即这四个因素在其中三个因素相同时,另一因素对景深大小的影响规律成立。否则这些"规律"就不一定成立。例如,镜头焦距75mm对焦在2米处,f16的景深是1.5--3.1米,而对焦在5米处,f11的景深为3--11米。光圈小的(f16)景深是1.6米,而光圈大的(f11)的景深则是8米了,这是由于摄距不一所至。
    摄距与景深成正比的规律还有一个前提,这就是摄距在超焦点距离以内。如果摄距超出了超焦点距离,那第,摄距越远,景深不是越大,而是越小,与原规律相反了。

--  景深的原理与应用(二)
④最小景深与最大景深
    对景深的控制是摄影的主要技术之一,运用这种控制,我们可以缩小景深,仅仅清晰地表现重要的物体而使其突出,让不需要的物体虚糊而被隐去;我们也可以扩大景深,使所有的被摄体在阵面上都清晰地展现,表现出它们的每一处细节。尽可能采用最小景深或最大景深的调节,能增强上述效果。这也是对景深的两种最主要的应用。
  ●获取最小景深
    在一幅照片上,小景深效果能使环境虚糊、主体清楚,这是突出主体的有效方法之一。景深越小,这种环境虚糊也就越强烈,主体也就更突出。摄影上又称这种小景深技术为"选择性聚焦"。景深越小,聚焦的选择性也就越强烈。
    在拍摄中,欲取最小景深的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最大光圈。如果由于光线太亮,使用最大光圈配合相机上的最快速度,曝光仍然过度的话,解决的方法之一是使用"灰色滤镜"(参见第七章第三节);方法之二是换用片速低一些的胶卷。除了使用最大光圈外,缩短摄距和换用焦距更长的镜头也能减小景深,但要注意摄距太近会使前后景物的透视过于强烈而导致失真感。
    在不影响构图效果的前提下,采用"最大光圈+尽可能缩短的摄距+长焦距镜头"能获取最小景深的效果。
  ●获取最大景深
    要想使所有的被摄景物在画面上都能较为清晰地现现,则需要尽可能大的景深,景深越大,被摄景物的清晰度也就越高。欲取最大景深的最简易的方法就是缩小光圈,尽可能使用相机上的最小光圈。如果光线太暗,当使用最小光圈时,相应的快门速度太慢,以至无法手持相机拍摄时,解决的方法之一是使用三脚架或类似的支撑物;方法之二是换用片速更高的胶卷;对于室内的拍摄,也可增强照明。
    除了缩小光圈可增大景深外,增大摄距或换用焦距更短的镜头也能增大景深。但是注意增大摄距时,成像也相应减小,换用短焦距镜头时,视角也相应扩大了。
    在不影响构图效果的前提下,采用"最小光圈+最短焦距镜头+超焦距,能获取最大景深效果。
  ⑤景深表与景深计算公式
    在拍摄实践中,当需要了解具体的景深范围时,可以查看相机上或书本上的景深表,也可自行计算出你实际拍摄时的景深范围。
  ●相机上的景深表
    大部分相机上都有简易的景深表可供查看景深范围。相机上景深表的位置有的在镜头筒上、位于镜头上光圈刻度与距离刻度之间,采用对称的光圈系数如"16、11…11、16"指出每一光圈在某种摄距时的景深,如用f16拍摄, 这种景深表上两个对称的f16标记所指向的距离刻度,一个指景深的远界限,另一个指景深的近界限。相机上的景深表有的位于相机的聚焦钮上,通常采用一组"U"字型的线条,用"U"字的两端在距离刻度上指出景深范围。
    相机上的这种景深表只能作为了解景深范围的一种参考,这是因为除了在相机上无法作出精确标度的客观原因外;厂家制定这种景深表的清晰度标准也有一定的随意性;更重要的还在于厂家并不了解你对不同照片的清晰度要求,也不了解你准备放大为多大尺寸的照片。因此,当你要求高清晰度影像时,或要高倍率放大时,就应该比实际使用的光圈大一、二档来掌握景深范围。如拍摄时用用f11,就按f8或f5.6的景深掌握,反过来,当你需要相机上f11所指示的景深范围时,就用f16或f22拍摄。这样才能在高倍率放大的照片上达到预期的景深效果,或者说能提高你的景深范围内的影像清晰度。
  ●表格式的景深表
    在摄影书籍上常常可以找到一种表格式的景深表,它们是列出一些镜头焦距与相应光圈、摄距的景深范围。这种书本上的景深表所指示的景深范围比相机上景深表的准确性要高。但是,不如相机上景深表使用方便。而且,在镜头焦距多样化的现代摄影中,这种表格式景深表的局限性就显得更大了。
    使用这种表格式景深表时,要注意它也是以某种模糊圈为标准的,当你需要更小的模糊圈时,也应按照比实际使用的光圈大一、二档来掌握景深范围。
  景深计算公式
    景深计算公式可以帮助你了解各种镜头焦距、各种光圈、各种摄距的景深范围。这种计算公式又是针对你所要求的模糊圈的,因而计算出的景深范围更准确、更可*,当然它比相机上的景深表与书本上的景深表麻烦得多。
景深计算公式如下:
         H×D  
景深近界限=-----
H+D-F
        H×D
景深远界限=-----
H-D-F
  H=超焦点距离  D=聚焦距离(镜头前节点至被摄体距离)  F =镜头焦距
  超焦点距离的查阅或计算详见第四节。
  让我们举例来说明这种公式的计算:50mm(0.05米)的镜头,f8的超焦点距离是6.25米(模糊圈标准为0.05mm),聚焦于4米时,f8的景深范围就是:
         H×D     6.25×4     25
  景深近界限=-----=--------=--=2.45(米)
H+D-F 6.25+4-0.05 10.2
         H×D     6.25×4     25
  景深远界限=-----=--------=--=11.36(米)
H-D-F 6.25-4-0.05 2.2

--  景深的原理与应用(三)

    当某一物体聚焦清晰时,从该物体前面的某一段距离到其后面的某一段距离内的所有景物也都是相当清晰的。焦点相当清晰的这段从前到后的距离就叫做景深。

  景深标尺
  人们或许会感到疑惑,对于确定的孔径,在焦点的前面究竟多远照片的清晰程度还可以接受?在焦点的后面究竟多远清晰的程度还可以接受?其实,答案可能就在照相机的镜头上。有些镜头本身就包括了一种让人们了解不同孔径景深的方法。
  取出照相机,观察镜头上的各种标记,不难找到景深标尺,如图3.20所示。如果镜头上具有类似的标记,即景深标尺的话,我们建议按照下页的要求完成其中的练习。如果镜头上没有这样的标记,无论如何也应该阅读完那一页的内容,因为其中包含了一个重要的概念。
  怎么读懂这条标尺呢?它告诉了什么信息呢?
  在图3.20中可以看到,距离标尺显示镜头聚焦在7英尺(即2米多一点),而孔径标尺表明孔径设置为f/8.
  那么,图3.20中的景深标尺告诉我们什么呢?它告诉我们,使用这只镜头并以f/8的也孔径聚焦在这一距离时,景深的范围大约是5~15英尺。为了知道这一范围,必须留意标尺两边的数字8。为什么是数字8呢?因为孔径设置在f/8。
  假设镜头仍聚焦在7英尺,如图3.20所示,但是孔径设定在不同的光圈上,比如f/11上,又会怎样呢?若是这样,我们就要关注标尺两边的数字11,并且会看到景深大约是4~30英尺。
  事实上,当该镜头聚焦在7英尺时,从图3.20就可以确定所有孔径所对应的景深.例如,观察图3.20就能够了解f/16的景深。如果说出,景深大约是6~9英尺。
  那么,有两个重要的结论应该记住:
  1. 孔径越小(即f值越大),则景深越大。
  2. 对于任意孔径,其焦点之后的景深大约是焦点前面景深的2倍。
  如果改变镜头聚焦的距离会发生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在图3.21中,可以看到同一只镜头聚焦在10英尺上。现在,f/11的景深是多少呢?标尺告诉我们,景深现阶段变成了5英尺到无限远。
图中所示的镜头是35mm镜头。对于其他不同焦距的镜头来说,景深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个简单的实验,找出答案。假设,我们拿。50mm焦距的标准镜头,并把距离标尺调到10英尺。然后在下面的表中,根据景深标尺的指示填写上每一级孔径的景深距离范围。倘若某些光圈值没有刻在标尺,将其忽略即可。
  现在,我们将这些结果与在图3.21中所看到的进行比较。例如,考察f/11的情况。在图3.21中可以看到,当35mm镜头聚焦在10英尺时,f/11的景深为5英尺至无限远。而相同设置下50mm镜头的景深是多少呢?其景深大约只有7~16英尺。很显然,使用35mm镜头具有更大的景深。检查其他孔径的情况,将会得到相同的结果。因此,这个实验证明了第三个结论:
  3.镜头的焦距越短,景深越大;镜头的的焦距越长,景深越小。无论镜头设置如何均是如此。
这是个重要的信息。假设我们要拍摄一幅从近到远狭长的景色,比如从一个站在几英尺远的滑雪者到遥远的山峰。50mm的镜头或许不能够提供充分的景深,即使运用其最小孔径也无法使邻近的滑雪者和远处的山峰都清晰。但是,广角镜头,比如一只35mm的镜头,或许就能够提供充分的景深。
  与此相反,如果我们拍摄一幅照片,要让清晰的主体与模糊的其他景物隔离开来,那么最好使用一只焦距较长的镜头。其狭窄的景深会提供"选择性焦点"的功能,而焦距较短的镜头是不具备这一特点的。
  后面,我们将会看到世界著名的专业摄影家是如何运用景深这一工具使其在创作过程中扮演角色的,我们也将学会如何将其运用到我们自己的照片中。



--  景深应用的技巧(四)
  多么清晰才算作清晰
  当我们说,在给定的孔径下景深范围以内的所有景物都是相当清晰的,这里所谓的"相当清晰"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一只50mm镜头聚焦在10英尺,其f/8的景深是从8英尺到14英尺。这是否意味着8英尺处的物体或者14英尺处的物体会像10英尺处的物体那么清晰?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焦点的清晰程度都是相对而言的。在我们的例子中,10英尺处的物体与8英尺或14英尺处的物体相比,其焦点是最为清晰的。这种看法基于如下的认识:所谓清晰,就是说被摄体上的点在照片里看来也应该是一个点。但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底片上每个精确聚焦的点却都是些像面包圈样的微小圆环。这种圆环非常之小,所以在裸眼看来似乎是一个点。
  如果被摄体的某点稍微有些模糊,那么在显微镜下这个点就会像一个稍微有些大、稍微有些平的面包圈。但是,只要对裸眼来说这个点看上去仍像一个点,那么我们就说其清晰程度还是可以接受。
  当这些点距离焦点平面越来越远时,它们所对应的面包 圈也会逐渐变大、变平,直至裸眼也能察觉到它们不再像点,而是像微小的模糊圈。那么,我们就说它们是模糊的。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原来那个对10英尺物体聚焦的例子。距照相机10英尺的一切景物都是非常清晰的,因为10英尺处的所有物点的底片上都将再现为很微小的圆圈。我们称这一距离为焦点平面。那么,10英尺处被摄体向前1英寸或向后1英寸的那些物点情况如何呢?它们会再现为稍微大并且稍微平的圆圈,但在裸眼看来仍像一些点。
  我们称为景深的距离是指焦点平面前面和后面的一段距离,这一距离内的所有点都会再现为足够小和足够圆的圆圈,并且据裸眼观察都被认作是一些点。换句话说,景深就是清晰度可以接受的一个区域。按照工业标准来说,在我们的例子中,8-14英尺内的物体都具有可以接受的清晰度,而比8英尺更近和14英尺更远的物体则被认为是模糊的。但是,事实是只有正好10英尺所处的物体才是准确聚焦的。
  现在,让我们来考察另外一个问题。还记得乔治·华盛大顿雕像(图3.7)的照片吗?对较小的照片来说看起来相当清晰,但是放大到11英寸×14英寸时却完全模糊了。因此,可接受焦点还部分地依赖于预期照片的大小。对于大尺寸照片和投影幻灯片来说,往往都需要更为精确的聚焦。
  所以,运用景深要十分精明。根据景深标尺得到的"焦点尚可接受"的被摄体,对更为苛求的眼睛或者拍摄的照片需要放到很大来表现精美细节的情况来说,其清晰程度未必可以令人接受。因此,只要有可能,就要尽所能使被摄主体聚焦精确。
   预视景深
  还记得本节课的前面我们所学过的有关SLR照相机的工作原理吗?通过取景器观看时,为了能够对最明亮的可能影像进行构图和聚焦,镜头总是将其孔径开至最大时,倒是方便取景了,但是景深情况怎么样呢?在最大的孔径下,镜头会呈现出最浅的景深。
因此,在仔细安排母亲坐在草坪上削苹果皮的画面时,会看到只有母亲是清晰的。你或许会说,太棒了!这就是我需要的。我恰恰想使她这唯一的主体位于清晰的焦点上来吸引观众注意力。随后,你就对她清晰聚焦,并拍下了这幅照片。但是,当你取回照片后,却十分惊愕,你发现有一棵树长在了母亲的头顶上。而且,那棵树也非常清晰。简直岂有此理,这棵树怎么变到这里的呢?
  当你对母亲聚焦时,树并没有在那里。至少,你并没有看到它,因为镜头孔径开至最大,比如说f/2,其景深非常之浅,只有母亲是清晰的。至于那棵树,它在母亲身后大约10英尺,只不过是一片模糊的颜色。然后,你就按下了快门按钮。孔径立刻收缩到预置位置,比方说f/16。但是,f/16具有非常大的景深。在f/16挡,不仅母亲是清晰的,那棵树也进入景深范围,并且在照片上表现出了可接受的清晰度。这就是树变到那里的原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些SLR照相机上具有景深预视按钮。在取景器中聚焦场景之后,可以按下预视按钮,把光圈收缩到选定的孔径。现在所看到的场景就与拍摄后胶片所记录的场景一样了。仔细地检查背景,确保没有清晰的干扰物体存在。当对所看到的一切感到满意时,就可以准备拍摄了。   区域聚焦
  拍摄运动的物体时,可以预置距离标尺并收缩镜头光圈,以获得最小的误差余量。这种技术就叫做区域聚焦。
  预先将距离标尺设置在估计要拍摄的距离上,比如下面的例子:
  拍摄舞蹈,大约6~英尺。
  拍摄篮球比赛,大约距边线15~20英尺。
  拍摄足球比赛,大约距边线30~50英尺。
  检查景深标尺,注意拍摄时孔径所对应的远近焦点界限。只要被摄体进入这个范围,即可确定得到了相当清晰的影像。
   超焦距

  假设我们位于足球场的边线上,想通过预置镜头获得最大的可能景深。我们的目的是得到满意的清晰度,从近在咫尺的运动员一直到数百英尺远的看台上的观众。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如果镜头上有景深标记的话,那么可以按下面步骤进行操作:
  首先,设置最小的可能孔径。在图3.22中就是f/16。这样就为这只镜头提供了获得最大可能景深的机会。
  其次,如图3.22所示,把无穷远标志的中心对准景深标尺右边的数字16上。这就使无穷远正好在景深范围内,并且是这只镜头孔径f/16上所能得到的最大可能景深;根据标尺可以看出,景深为3.5英尺到无限远。对于这只镜头来说,不可能获得更大的景深了。
  如图3.22所示的设置就称为这只镜头在f/16孔径的超焦距设置。这只不过是个想象的术语,其意思是对所有孔径来说该距离设置可以产生最大的景深。如果现在再回过去看图3.22会发现图中显示的距离设置值大约是7英尺。这一数值就是这只镜头在f/16孔径的超焦距。
如果使用f/16孔径,光线不够怎么办?是否可以针对更大的孔径设置超焦距。答案是肯定的。例如图3.23所示,同一只镜头设置在了f/11的超焦距上。由于无穷远标记对准了景深标尺右边的数字11上,所以可以知道这就是超焦距设置。景深标尺指示出此时的景深是5英尺到无限远。
  从这些例子中,已经不难知道如何针对任意孔径设置超焦距了。比如,设置某只镜头在孔径f/8的超焦距时,首先要找到镜头的景深标尺,然后转动镜头筒使无限远标记对准右边的数字8。这就是该镜头在f/8孔径的超焦距设置。这种设置可以使该镜头获得在f/8下的最大景深。
  从这只镜头上还能够得到更大的景深吗?当然能的。先将镜头孔径收缩至最小一挡,比如f/16,然后把无限标记对准景深标尺右边的数字16。这样就完成了该镜头最大可有景深的设置。
  知道如何设置镜头的超焦距,对于下面的拍摄情况,会成为非常便利的工具。
  拍摄风光照片时,往往希望从"框架图案",比如前景中的一棵树,一直到遥远的地平线都十分清晰。把镜头调整到其最小孔径的超焦距上,就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或者在本讨论开始时我们简略介绍过的足球场情况下,也可以这样做。即把镜头调整到最小孔径的超焦距上,就可以捕捉到适度清晰的一切景物,从近的在咫尺的球员到远处看台上的观众。
   自动照相机的景深
  对画面进行构图时,最初需要考虑的事项之一就是景深。是否要运用浅景深来加强画面?或者是否要运用大景深来加强画面?这是摄影者必须要决定的。
  如果照相机具有自动曝光功能应该怎么办?还是否能够决定景深?如下所述,这取决于照相机的性能。
  自动曝光系统主要有两种基本类型:
  1. 由拍摄者设置孔径,而由照相机自动设置"正确"的快门速度。这种称作光圈优先模式,因为拍摄者选择了孔径的大小。由于孔径是首先选择的,所以它具有"优先权"。
  2. 由拍摄者设置快门速度,而由照相机自动设置"正确"的孔径。这种称作快门优先模式,因为拍摄者选择了快门速度。由于快门速度是首先选择的,所以它具有"优先权"。
  如果照相机具备光圈优先的自动曝光模式的话,由于 可以选择孔径,因此能够继续创造性地控制景深。选择实现景深所需要的孔径即可。
另一方面,如果照相机仅具备快门优先的模式,那么就无法人为地直接控制孔径。照相机决定孔径时不会去顾及景深,这就是该模式的局限性。(但是,正像本节课后面将要介绍的,有一个"窍门"可以克服这一缺憾)有些照相机具备双重模式,既可以选择光圈优先模式也可以选择快门优先模式。由于能够选择最适合特定照片拍摄所需的曝光模式,这当然最好。此外,有些照相机还具备程序曝光模式,在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不需要多讲大家一用便知。

--  说说数码相机电池的
  数码照相机与传统照相机相比较,是非常消耗电能的。对于传统照相机而言,一块电池一般可以拍好几十卷,比如欧林帕斯全自动“傻瓜”相机,50%使用闪光灯,一块电池也可以拍20卷左右。数码相机就大大不同了,特别耗电,尤其是在使用闪光灯和打开LCD取景时,更是如此。
  现在数码相机使用的电池不外乎两种,一种是锂电池,一种是可充电的五号电池,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充电电池。这种充电电池,现在在市场上有两种,一种是镍氢充电电池,一种是镍镉充电电池。镍氢电池和锂电池不仅具有容量大,比能量高的优点,而且还没有“记忆相应”,而镍镉电池则不同,最大的缺点就是有“记忆效应”。正是由于他们之间所存在的“记忆效应”的巨大差异,常常让使用者产生(或接受)错误的概念,从而造成使用方法不当。
  先说说镍镉电池。镍镉电池投入民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现在国家已经明令淘汰,今后将不再继续生产了。但是目前市场上仍有部分积压的产品在销售。由于镍镉电池具有“记忆效应”,所以,在使用的时候,应该每次都将电能用尽,例如前些年的手机,还要专门配一个放电器,在充电前要先放电,然后再充电。否则,就会大大缩短电池的使用寿命。
  现在的数码相机、手机等,普遍使用的是锂电池,市场上销售的五号、七号充电电池,主要是镍氢电池,锂电池和镍氢电池都不具有“记忆效应”,因此,在充电前不需要进行放电。
任何充电电池(蓄电池)的放电次数(循环使用寿命)都与其放电深度息息相关。放电深度越大,循环使用寿命越短,反之亦然。假定每次只放电50%,可以使用800次的话,那么,每次放电100%时,最多不会超过300次。如果你使用的是锂电池或镍氢电池的话,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以延长电池的受用寿命。
  1、外出拍照时,应准备两块电池,电池不要用的太苦,要留有一定的容量,当数码相机出现电池电量警告时,应立即更换电池;
  2、要及时充电。每次外拍回来,不论是用多少,都要尽快给电池充电,千万不要放在一边,等下次使用前才想起充电;
  3、长时间不使用时,要将电池取出,不要放在相机里面;
  4、长时间不使用时,每三个月必须给电池充一次电。
  做到了以上几点,电池的使用寿命就会大大延长了。

--  摄影基础知识 --作者herro
1.焦距:相机的镜头是一组透镜,当平行光线穿过透镜时,会聚到一点上,这个点叫做焦点,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就称为焦距。焦距固定的镜头,即定焦镜头;焦距可以调节变化的镜头,就是变焦镜头。在摄影领域,焦距主要反映了镜头视角的大小。对于传统135相机而言,50mm左右的镜头的视角与人眼接近,拍摄时不变形,称为标准镜头,一般涵盖40-70mm的范围,18-40mm称为广角或短焦镜头,70-135mm称为中焦镜头,135-500mm称为长焦镜头,500mm以上称为望远镜头,18mm以下称为鱼眼或超广角镜头,这种范围的划分只是人们的习惯,并没有严格的定义。数码相机的CCD一般比135胶片小得多,所以,相同视角,其镜头焦距也短很多,例如,使用0.33\\\\\\\\\\\\\\"CCD的数码相机,使用约13mm镜头时,其视角大概相当于135相机50mm的标准镜头。由于各数码相机生产厂商所采用的CCD规格型号不同,所以,大家都采用“相当于35mm相机(即135相机)焦距”的说法。
2.景深在进行拍摄时,调节相机镜头,使距离相机一定距离的景物清晰成像的过程,叫做对焦,那个景物所在的点,称为对焦点,因为“清晰”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概念,所以,对焦点前(靠近相机)、后一定距离内的景物的成像都可以是清晰的,这个前后范围的总和,就叫做景深,意思是只要在这个范围之内的景物,都能清楚地拍摄到。
景深的大小,首先与镜头焦距有关,焦距长的镜头,景深小,焦距短的镜头景深大。其次,景深与光圈有关,光圈越小(数值越大,例如f16的光圈比f11的光圈小),景深就越大;光圈越大(数值越小,例如f2.8的光圈大于f5.6)景深就越大。其次,前景深小于后后景深,也就是说,精确对焦之后,对焦点前面只有很短一点距离内的景物能清晰成像,而对焦点后面很长一段距离内的景物,都是清晰的。
3.超焦距由于镜头的后景深比较大,人们称对焦点以后的能清晰成像的距离为超焦距。傻瓜相机一般就利用了超焦距,利用短焦镜头在一定距离之后的景物都能比较清晰成像的特点,省去对焦功能,所以,一般低档的傻瓜相机并不能自动对焦,只是利用了超焦距而已。正如前面所说的,“清晰”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超焦距范围内的景物并非真正的清晰成像,由于不在对焦点上,肯定是模糊的,,只是模糊的程度一般人能够接受而已,这就是傻瓜相机拍摄的底片不能放大得太大得原因。
4.AF(Auto Focus)自动对焦 自动对焦有几种方式,根据控制原理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
主动式自动对焦通过相机发射一种射线(一般是红外线),根据反射回来的射线信号确定被摄体的距离,再自动调节镜头,实现自动对焦。这是最早开发的自动对焦方式,比较容易实现,反应速度快,成本低,多用于中档傻瓜相机。这种方式精确度有限,且容易产生误对焦,例如当被摄体前有玻璃等反射体时,相机不能正确分辨。
被动式对焦有一点仿生学的味道,是分析物体的成像判断是否已经聚焦,比较精确,但技术复杂,成本高,而且在低照度条件下难以准确聚焦,多用于高档专业相机。一些高智能相机还可以锁定运动的被摄体甚至眼控对焦。
5.AE(Auto Expose)自动曝光 自动曝光就是相机根据光线条件自动确定曝光量。
从根本测光原理上分可分两种:入射式和反射式。入射式就是测量照射到相机上的光线的亮度来确定曝光组合,这是一种简单粗略的控制,多用于低档相机 。反射式是测量被摄体的实际亮度,也就是成像的亮度来确定曝光组合,这是比较理想的一种方式。
从测光计量方式上分,可以分点测光自动曝光、中央重点自动曝光、多点平衡自动曝光等,各有优缺点,分别适应于不同的光线条件或拍摄目的。
从控制过程上分,可分为光圈优先、快门优先、混合优先、程序控制、预定模式几种。顾名思义,光圈优先就是,先确定使用的光圈,相机根据计算出的曝光量确定合适的快门速度,这种方式适用于需要预定景深或者配合闪光灯调配光比的场合;速度优先就是先确定快门速度,让相机选择合适的光圈大小,使用于拍摄动体;混合优先是弥补单一优先的不足而先确定光圈或快门的范围,再由相机确定曝光组合;程序控制是让相机按照预先编定的控制程序曝光;预定模式,是生产厂家根据几种常见的光线条件,预设了比较合理的曝光参数供拍摄时选择,一般有:夜景、风光、人像、运动等几种。
6.红眼 指在用闪光灯拍摄人像时,由于被摄者眼底血管的反光,使拍出照片上人的眼睛中有一个红点的现象。
7.白平衡由于不同的光照条件的光谱特性不同,拍出的照片常常会偏色,例如,在日光灯下会偏蓝、在白炽灯下会偏黄等。为了消除或减轻这种色偏,数码相机和摄象机可根据不同的光线条件调节色彩设置,以使照片颜色尽量不失真,使颜色还原正常。因为这种调节常常以白色为基准,故称白平衡。
常见名词
明度
镜头明度的大小就是光通量的多少.口径大光通量多,明度就大,反之明度小.明度大小以光圈系数按倍数来计算.明度的大小是决定暴光的暴光的重要因数之一.

场曲
在一个平坦的影象平面上,影象的清晰度从中央向外发生变化,聚焦形成弧型,就叫场曲.原因是中心离镜头近,周边离镜头远.一般拍照团体人像,安排成弧型,就是纠正这一缺点.

有效口径
有效口径是指照相机镜头前镜的光束直径与焦距的比数.如光束直径是25mm,镜头焦距是50mm,则该镜头的有效口径就是1:2或者\\"f/2\\".有效口径是这一镜头的最大口径.

二道火快门
第一步先按下空挡,快门钮的一半;第二次按到底,快门才开.它能防止手振和减少按快门的时差,并能避免误碰快门钮,造成浪费.没有二道火快门的相机,误碰以下快门钮,就浪费一张底片.

反光板
锡箔反光太亮,可以用褶皱法使反光散射柔和;用白纸反光板也叫柔和;用白漆刷白的反光板,容易变黄失去反光效果。 柔光板 在太阳与被摄物之间,用白薄塑料布,尼龙布等,可以是光线柔和,降低反差。

反光伞
反光伞外观和普通伞一样。伞内面是银白色,反射能力强。使用时将伞安置在可以变换角度的云台上。用强光灯照射伞内,散射出的光线很柔和,阴影亦淡,是理想的光源。拍人像特写时,不受强光的刺激,最适合于拍摄人像和静物。

装饰光
装饰光主要是打出眼神光,使用的是较小的灯。或者在其他光种达不到的地方,细部加强亮度,表现质感和轮廓。亦用这种灯光消除人物面部的缺陷,如使瘦削的面庞显得丰满些。

白头
指的是一种摄影镜头。平时我们使用的大多是镀了膜的镜头,因为是增透膜,所以反光比较少,于是镜头看起来是淡紫色的。而我们现在说的是那种没有镀膜的镜头,所以反光比较多,看起来泛着白光,所以称为白头。

立体感
通过光线,影调,色彩的处理,表现出物体长,宽,高的形状,再平面上再现三度空间的被摄对象,就有了立体形状的感觉。一般多用侧光,逆光来拍摄。

内震
内震是指按快门时相机内部的震动。如单镜头反光相机没有防震设备的快门,震动就大,响声也大;机械镜间快门震动就小;纵向帘幕快门比横向的震动要小些。各种快门都有内震,电子快门也有,只是震动的大小不同而已。内震会引起相机微动,影响清晰度,声响也会惊动被摄对象。所以高级相机装置有防震设备。

GN镜头
自动闪光控制的镜头,称为GN镜头。可以配合手动闪光灯而自动调校光圈,效果很好,而且没有倒易率失效的问题。GN镜头的自动闪光和自动闪光灯互有长短,但是不能一起使用。  

滤镜因数
镜头上加用滤镜后,要吸收一部分光线,所以必须增加曝光以补偿吸收光线的损失。不同性能的胶片和不同性质的滤镜,都有一定的增加曝光量的数值。这个数值就是“滤镜因数”。

胶片的分析力
胶片的分析力,是将物体蛋象在乳剂膜上(底片上)能细微的分析清楚。以线条来计算,以每毫米能分清多少线条来说明一种胶片能够记录的清晰程度。拍摄时曝光过度和不足,都能影响胶片的分析力。底片上能记录的分析力和摄影镜头的分析力有相关联系。


怎样拍摄夜景
1.拍摄夜景主要是指夜晚户外灯光或自然光下的景物,拍摄时以灯光, 火光,月光,霓虹灯,街道上穿梭汽车等主要光源。

2.拍摄时,首先要保持夜晚气氛,保持灯光照射的真实性,要使用三 脚架,快门线等附件,利用一次或多次曝光的形式。拍摄清晰景物时,须光圈小一点,快门放在B门或T门上,根据光的明暗去曝光.

3.胶卷可使用日光型,可使用ISO50,ISO64,ISO100等感光度更高一 些的片子。低感光度的胶卷,曝光时间可长一些,拍出来后片子的颗 粒会更细些。可以完美地表现出夜色的美好

雨景拍摄


雨天是摄影者最不喜欢的天气,不论是在下大雨或下小雨,都很少人拿着照相机到外边拍摄景物,甚至有人认为雨天根本不能拍摄风光。

大家都知道,有光线就能摄影。我们在晚上可以拍摄夜景,白天当然更可以拍摄雨景,而且可以拍摄有动态的雨景,就是雨天的晚上,也右以拍摄雨夜景。雨天的景物也有它独特的情调,何况雨天也是人们生活中必有的情景。为了反映更多的生活情景,丰富风光的内容,雨景也是我们不可缺少的拍摄题材。

拍摄雨景时,为要在照片上表现雨景中的雨条,除了选择大雨外,还必须要有较深色调的背景作衬托才行。如果雨中景物的背景是天空,那么雨天的天空必须是白色的浓密云层,即使雨下得非常大,也因背景与雨条同是白色而不能显现。背景越近,雨条越易显现,背景越远,景物场面必然大,雨条也不易清楚显现。因此,拍摄雨景所取的景物范围不宜过大,更要避免白色的天空占据大部分画面,而影响景物中的雨条的表现。

下雨时景物的光亮度,一般是比较弱的。因此,拍摄雨景时一般都要用较大的光圈及较慢的快门速度,才使雨景有足够感光为显出景物空间中还没有落地的雨条和能掌握雨中动态,应站在较高的位置拍摄。一般用1/60秒的快门速度拍摄雨景,就能显现出空间中还没落地的雨条,如果使用较快门速度拍摄雨景空间的雨条变较短,使用更慢的快门速度能获得较长的雨景,便景物中的动态可能就会不够清晰。

在小雨天气下拍摄景物,因小雨在景物中不够显现,故不能表现出雨条。但是,利用毛毛细雨在拍摄深色调的树林或山层,由于景物中没有阳光照射而尽是深圳特区色的物体,毛毛细雨在深色的物体间就会如雾层一样,显现出远浅近深的色调。如果取景范围不很大,以近处的物体明亮度作曝光基调,也能在景物中表现出如雨如雾的烟雨情景。



儿童摄影


捕捉自然的表情
    为儿童拍照的成功之道,在于抓住儿童的自然神态。几乎所有婴儿照片都具有这种纯真的素质。婴儿在日常的生活环境中拍照,不会觉察到相机的存在。但是孩子到了4-5岁的年龄,当相机镜头对着他们时,他们的反应极为敏感,自然流露出来的好奇心,常常为做作的姿势和表情所代替。儿童照片中,这类装模作样之态,真是比比皆是。只有在按下了快门、拿走了相机之后,孩子才会恢复天真的本色。
    大部分孩子不会按照要求摆姿态。指定孩子摆出某种姿势,结果总是稚趣几无。一些热切拍照的大孩子,因为要尽力合你的意,常常动作过火。而另一些孩子则可能对摆姿势很不起劲,只想快点结束了事。如果你想纠正孩子的上述反应,一般情况下结果更为糟糕。所以,除了拍摄模特儿,切忌去指导孩子摆什么姿势。
    但是,如果孩子喜欢自己选择的某种动作,那么,不需要对姿势作任何指导,你也能捕捉到天真烂漫之态。让孩子的活动顺乎自然地进行,会出现许多拍照的机会,它远胜于可能是挖空心思才设计出来的场面。那些未经过组织安排而呈现的意料不到的情景,倒使你有可能拍出不同凡响的照片。应该抓住对象转瞬即逝的表情和一晃而过的场面进行拍摄,而不是试图去摆布孩子。

拍摄系列组照的方法
    给已到懂得照相年龄的孩子摄影,可选择一些孩子喜欢的活动场面,如临睡前听故事,在游泳池里嬉戏,等等。然后,构想好用几张照片把活动经过有头有尾地表现出来。这就是拍摄系列组照的方法。如果你只要拍摄活动结束时的单张照片,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从活动一开始,就应让孩子尽情地玩;不要预先设计好下一步的动作,然后叫孩子照着做。拍摄也要与活动开始同步进行,使得拍照也成为活动的组成部分。拍摄系列组照可使你得到一组有故事情节的照片,其中最有吸引力的照片,也能够作为出色的单张照片派用处。
    系列组照应该表现完整的活动经过。第一张交代场景,其余一些照片表现活动的进行,最后一张是活动的结束。开头那张照片应该详细显示这个孩子(或者一群孩子)及其主要玩具或者游戏使用的材料,点明活动的场所。背景一定要简单,与所拍摄的活动相协调。接下来的照片可以是特写镜头,特别是脸部表情的特写。在活动进入高潮时,不要使镜头有所遗漏。最后一张照片表现活动的结尾,使故事情节完整无缺。

寻找拍照的机会
    除了睡觉,孩子所做的每件事,都是儿童时代无数经历中的一次新奇遇。请注意观察孩子日常生活中多采多姿的活动场面,它们可能适宜拍一组系列照片。应立即把这类场面启示下来,因为偶然的发现,常常很难在事后回忆起来。
    大部分孩子会重复进行他们喜欢的活动,这时候就是拍照的时机。但是,你不必把拍照的机会仅仅限定在会重复出现的场面上。你可以用礼物来引起孩子的兴趣,尽可能激发他们活跃的天性,转而创造出新的机会。例如,对喜欢美术的女孩子,你赠她一套画片,就会出现小画家在工作的场面供你拍照。他也可以送只南瓜给一个男孩,说不定能拍出一组雕刻圣诞节南瓜灯的照片呢。
    在赠送礼物前要作好一切拍摄准备。孩子第一次看到礼物时,最为兴奋,这是拍摄完整一组照片的好时机。第二次、第三次使用礼物,孩子的兴趣就会降低。虽然这时候也能拍出照片,但是孩子的兴奋程度已经大大低于第一次看到礼物时的反应了。
    有些场面转瞬即逝,来不及拍下你想拍的全部照片。因此,你必须将同样的场面设法再重现一遍。你在三天里给同一个孩子分别送三次生日蛋糕,每次都能取得很大的成功。蛋糕上的奶油是很少会失去吸引力的!
    如果让照相机也“参加”到孩子的游戏中,那么在孩子的脑子里,拍照就与玩乐联系在一起了。在这之后,再为年龄大些的孩子拍照,就会受到欢迎。但是,你还应该设法获得孩子进一步的合作。当摄影模特儿,不论年龄大小,都应取得报酬。你应按常规酬谢你的小模特儿。在拍完最后一张照片之后,就该立刻给孩子一些小额的酬谢,如请吃一顿快餐,送一只小玩具或者一本画册等。如果总是拍完照即致酬谢,那么拍照一定会成为十分愉快的事情。这样,下次再拍的时候,孩子们一定会采取良好的合作态度。当然,如果你打算出售或者出版这些照片,就有必要与孩子的父母或监护人作出一些安排,包括签署模特儿同意书.
请助手配合工作
    有一个愉快活泼的孩子,这是拍出优秀儿童照片的首要条件。但是,如果不注意一些细节不调和之处,也可能会损毁照片的完美。请助手配合工作,对预防和纠正许多这一类问题大有裨益,从而使摄影师能全神贯注,勾划尽可能完美的画面,或者不失时机抓住稍纵即逝的动作。孩子的母亲常常能提供这种帮助,诸如把孩子散乱的一绺头发理齐,把衣服的褶抚平,如果拍摄的是婴儿,她还可以配合做许多必要做的事情。假如有一个熟悉你那套工作方法的固定助手,工作效率就会更高。
    在你正式拍摄的阶段,助手应该站在你旁边,最好稍微靠近一点。如果两个人分得很开,并且都在移动,就会成为两上分散注意力的因素。当孩子感到厌倦或者不自在的时候,你可叫助手在你背后打手势,如模仿小丑的动作,随手拿起什么家伙假装敲你的头。这样,有时会引逗出快乐的表情来。不过,过分滑稽古怪的动作应该慎用;只有当孩子全然没有反应,你感到绝望的时候,方可使用。

照 明
    在环境不易控制的条件下拍摄儿童照,往往难以获得足够的照明。在户外,如果阳光从主体背后照来,可以在相机旁边布置反光板或闪光灯作为辅助光源,使脸部得到很好的表现。逆光能够把主体与背景区分开来,这对拍摄深色头发的孩子尤为重要,因为深色的头发很容易与阴暗背景或树丛背景相混合。
    快速上电的电子闪光灯也是户外摄影极好的辅助光源。无论是使用正规的反光板,还是临时凑成的反光板,你都可以用眼睛观察到物体阴影部位接受反射光的强弱程度。反光板对焦点平面快门牌号照相机特别有用。因为要凝住儿童玩耍时的动作,非得使用很高的快门速度不可,而焦点平面快门照相机使用这样快的速度时,闪光灯不能与之保持同步,所以需要用反光板提供必要的照明。室内使用反射闪光照明,光线柔和均匀,光感自然,照明范围大。在照相机上或相机旁使用一盏亮度较弱的辅助闪光,可以表现出孩子的眼神光。不过,你得通过测试,才能确定在实际拍摄环境中反射闪光的正确曝光时间。不要忘了记录灯具、照相机和被摄主体的位置,镜头光圈的大小,以及其它重要情况。如果在曝光之前把上述细节都写下来,那就更好。你可以画一张拍摄场地的草图,标出各点之间的距离和灯具的高度,当你把胶片冲洗出来加以研究时,你一定感到惊异:许多东西你已经忘记了呢。
    闪光灯经反射形成的漫射光感觉柔和,能很好体现儿童的特点。不过,你也可能希望照片细节丰富、质感强烈。使用直射闪光灯能获得这种表现。为了使效果更佳,至少应使用两盏灯具:一盏作主光,布置在离照相机较远的位置;另一盏作辅助光,安置在照相机上或照相机附近。这两盏灯光形成的三角形光照方案,避免了仅由照相机附近一个光源照相所产生的浓重黑影和光线平板的缺点。照相机内装闪光灯能用来引发安装在一定距离处的从动照明灯具。这种不用电线连接的从动闪光灯,能够作照相机外照明主光源,照相机内装闪光灯则作为辅助光源。双灯头电子闪光灯也可作同样的照明安排。照相机外光源中最强的灯光要置放于孩子所面对的方向。如果孩子未能朝向预定的强光位置,那么,所形成 的阴影部位应该补加适宜的照明。

拍摄小经验
    拍摄属于孩子的东西。告诉孩子,你想拍摄他们的洋娃娃、填塞玩具,或者积木房子、沙聚城堡,介是不要提醒他们,你将同时为他们拍照。假如孩子认为你在拍摄他们所持有的东西,即使他们也被摄入照片,表情仍会显得自然。你可以为孩子钟爱的洋娃娃布置一个生日庆祝会,然后请孩子一起参加,要知道,洋娃娃也有它们的生日呢。
    预先作一次闪光。一些年龄较小的孩子,在相机按下快门后,常会对着闪光灯的光现出惊奇的笑容。如果观察到是孩子对闪光灯感到诧异,就可另备一盏手动闪光灯,先作一次闪光,一俟孩子的表情作出反应,立刻再用常规的照明拍摄下来。
    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把照相机的位置降低至孩子眼睛的高度或者更低些。在孩子(特别是刚刚学步的孩子)眼中,周围是庞然大物和巨人的世界。从较低的视角拍出照片,就有些象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你也能拍摄孩子碰到的困难,如怎样想办法对付四周骇人的大家伙,如在爬椅子时遇到麻烦,等等。
    孩子在家庭这个安乐窝里,或者在熟悉的环境中,最感轻松舒适,在这些地方也最能拍出好的照片。但是,只要给孩子提供他们感兴趣的娱乐,你就能在任何地方拍摄儿童照。当孩子玩乐的时候,他们不再注意周围的环境,即使在陌生的环境中也是如此。一些职业摄影师采用所谓“跟随拍摄”的技巧拍摄儿童人像。他们在打着么射光的摄影室里布置几个游乐场地,让孩子无拘无束地在里面玩,伺机按下快门。只要顺应孩子的天性去拍照,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你都能捕捉到生动活泼的神韵。


初学者常犯的毛病


主次不分(喧宾夺主)
    常常看到公园里留影的人们,摄影者与被摄者离的远远的,而使用的相机并不带有变焦镜头,自然我们可以断定这不会是一张成功的留影。因为摄影者搞不清他所要表现的是什么,是人物,还是风景?从构图安排和主题构思上讲,照片只能包含有一个主体,而其它内容应以主体为中心,起陪衬作用,并更好地突出及表达主体内涵。
从室外的风景照而言,一般有以下两种情况:
    (1)以人物为中心。绝大多数情况应归在此列。我们到风景点旅游或是周日到公园闲庭信步,拍下留影照主要作为日后的美好回忆,可选择代表性的建筑、花丛、草地、湖水等等背景来衬托主体人物。人物在画面中应占据主要篇幅,成为视觉中心,若能进一步通过表情、动作等内容生动再现人物的内在气质,那必将使其值得永久珍藏!
    (2)以风景为中心,用人物作点缀。多用于表现特别的景致。如拍大佛像,以画面中占了很小比例的人来反衬佛像之大,以表现古文明之伟大成就;再如杭州太子湾公园,春天草坪养护期间,圈起保护的大片大片嫩绿的草地连绵至远处墨绿的青山,再加上孩子们吹的泡泡随风飘逝,形成绝妙的人造自然景观,在构图中把绿色作为主体,人物点缀其生机,以展现那种人间天堂的美景。

阴阳脸与黑面鬼
    这里指的是拍摄人像时由于不注意光线运用所造成的后果。“阴阳脸”是指人像面部受到90度侧光的照射,一半黑,一半白。这种方式的拍摄往往表现强烈的戏剧效果,若作为生活摄影就不太合适。“黑面鬼”是指逆光人像曝光不足的后果。若拍摄人物背影或侧面,倒是可以达到剪影效果,而拍摄正面人像,最好是适当加以补光,比如用闪光灯或是反光板之类的工具加以弥补。对于初学者,往往不注意光线在整体构图中的作用,或者总是习惯性地使用一成不便的某种光线,所以难以提高。先了解光线的基本知识,再动手实践,勇于突破,才能跨越自己。

头上长树
    由于照片的平面造型特点,一不小心,容易把远处的树枝、电线杆“嫁接”到主体人物上,仿佛从头上长出来一样,使原先可能很好的照片美中不足。其实只要在拍摄的时候,稍加留意,再通过变换角度就可以避免。事后还可以通过软件修正的方式加以解决。


怎样拍好日出日落
    从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升或在太阳即将西沉的时候,地面上都有一定的朝霞或晚霞遮盖着太阳散射的光线,而显现出一轮没有光芒散射的圆圆的太阳,这就是拍摄日出或日落的时候了。太阳刚出或刚落时,地平线上的天空常常会有一些逆光的有色云彩,我们可等到太阳云彩而没有光芒散射时拍摄日出或日落景色。这样,不但可避免太阳散射而底片上产生光晕,并可使景物的天空部分不至仅有孤单的太阳存在。

    太阳刚出或即将落逆照山层时,山层间因没有水的反光,就完全与有太阳的天空成为黑的色调的对比。因此,在山峦上拍摄日出或日落景色,只有在云彩遮盖部分太阳或在放大是增加天空部分的曝光,才可使天空与山层的色调较为均衡。

    在太阳刚出或将落的时候,天空没有一些云彩也是常有的现象。为避免天空过于单调,利用一些较为稀疏的树叶、枝干作为空旷的天空部分的前景,能帮助景物画面结构的均衡。但枝叶过多或过重,就会遮盖大部天空而影响画面的均衡。

    太阳的形象和色调在早晚是没有多大的区别的。如果要从照片上来区别日出或日落,应当通过景物和色调去区别,因为早晨地平线的天空一般都比较清朗,太阳上升时就会很快地散布射光茫。黄昏时候的地平线上天空一般都较为混浊,太阳离地平线尚远时就没有散射的光芒了。从色调来区别,早上天空色调偏红带黄,而黄昏色调带品红。

    因此,拍摄日出时,太阳刚升上地平线就应该立即拍摄,不能错过。拍日落就可以从没有光芒散射的时候开始,直到将进入地平线的时候为止,都可以从容不迫地进行拍摄。


怎样追随拍摄
    按照一定的拍摄常识,拍摄高速度的动体需要用高速度的快门,否则运动体容易模糊.但是,有时为了得到动体清晰,背景模糊效果的照片,也可以使用比较慢的速度拍照,这就需要采用追随拍摄法.

    追随拍摄法简称\\"追拍\\".其拍摄特点是照相机跟着运动体的方向移动,在追随的过程中按动快门.这样移动体比较清晰,背景和前景形成横线状的虚影,主体十分突出,给人以强烈的移动感.

                                追随拍摄的方法和要领:

(一)快门速度

    追拍的快门速度不可太高,那样容易把移动体和背景都拍清晰而缺乏动感.追拍应该使用较慢的快门速度,一般多采用1/30秒或1/60秒,快门速度越慢,背景越模糊.但1/30秒以下的慢速度由于不好控制,容易把整个画面都拍模糊,因此速度也不宜过慢.此外,快门的快慢还与头的长短有关。


(二)拍摄角度

    一般应使照相机方向与移动体方向成垂直角度(应小于90度).拍照时,照相机与运动体平行同步移动.这种追随角度,可以使运动体的快速动感得到很强烈的表现.这种与运动体平行方向的追随拍摄又叫\\"平行追拍法\\",是最常用的一种追拍方法.

    另外,根据运动体的不同运动方向,还可采用其他角度的追随拍摄方法,例如纵向追随,弧形追随,斜向追随,变焦追随等.



怎样拍摄建筑物


    拍摄建筑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展示设计者在建筑规模 上,外形结构上都有很成功的设计,反映现时期的建筑风格。

如何拍好建筑,摄影者就得运用多种手段来表现对象。
    1.拍摄建筑物时,由于现时期的建筑以高层为主,墙面多用于玻璃,要表现出建筑物的豪华气派,一般多使用 专业相机,镜头和胶片平面之间可以 作多角度的调整,照出片子来建筑物就不会有很大的变形.

    2.正面光拍摄建筑物接受平均照明,光线平淡无力,缺乏立体感。逆光可到阳光照射,不能显示建筑物的局部比鲜明立体感强,所以一般适宜于早晨拍摄。



正确测定曝光

                                 入射式测光
    入射式测光是从主体位置把测光表对着相机。这种方法主要是测光线的强度,完全不考虑主体反光这个因素。很明显,只有在拍摄的景物范围内光线条件变化很大的时候,才有必要从主体的位置去测光。如在近距离内使用人工照明,光线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显著地减弱,所以,必须从主体的位置测定,才能测出光线的正确强度。在室外阳光下拍摄时,则总是在接近相机的位置测光。
    由于人射式测光所测的是投射在平面上的光线,所以测光表的受光角必须很大,足以包括180度的范围。要做到这一点,可在测光表的测光口上加一个球形散光罩。这样测出的数字是以主体的平均反射率为17%为基准的。对于反差较高的物体,必须作一定的校正:负片的曝光应比测光表上所所的略多一些,而反转片则应略少一些。由于这种方式的测光不能进行选择性侧光和点式测光,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得作一些估计工作,还得有一定的经验。如果光线难于测定,通常需要另测一次反射光,以便和入射光测出的数字互相比较。要是这二者差别太大,就应找出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并对曝光作相应的校正。


                                          反射式测光
    用这种方式测光的时候,总是把测光表从相机的位置对向被摄体。为了得到精确的结果,测光表的测光角和所用镜头的视角应大致差不多。测光角如果大大超过镜头的视角,就应该把测光表放到离主体较近的地方,使测光表的视场和镜头大致一样。在反射式测光中,测光表显示的是主体的平均反射光,同时,它还把测光角内一切其它反射光都测量进去了。
    只要最强的高光和最暗的阴影部份的测定值和整个景物的重点平均测定值相差不大,这种测光方式总能提供准确的曝光值。如果景物中有小块极亮或极暗部分,所测出的总平均值必须加以校正。其校正程度视所用胶卷的类型和这些极亮或极暗部分在画面上的重要性如何而定。
    如用的是负片,最好对应表现层次的阴影部分作选择性的近距离测光,并对测得的曝光值降低1级曝光值(即开大一级光圈)。
    如用的是反转片,则正好相反。景物的明亮部分(不一定是最亮的高光部分)仍应表现一定的层次,因而应测出其曝光值,并对测出的结果开大1/2一三级光圈。对于选择性测光(点式测光),这种方式的效果最好,因为测光表所测的只是物体上小面积的突出部分。
    用一个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测光角的测光表,或用一只校推测光表靠近主体的地方,是很容易进行选择性的点式测光的。
    如果我们了解及掌握这两种测光方式的原理,无论用那一种方式都能得到良好的、一致的效果。我们知道有两种测光方法:1.平均测光(或叫总体测光)。2.选择性测光(或叫点式测光)。在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根本不同之处。
顾名思义,平均测光(总体测光)测定的是物体的总亮度;它把最亮部份和最暗部分综合起来同时测定,从而提供一个平均亮度值,并以适当的速度优圈组合显示出来。对于低反差的物体或明暗面积分布均匀的花纹(如斑马)来说,用这种方法测光,就能得到不但可靠,而且是最合适的结果。如果只要得到物体上某部分的绝对正确的曝光,比如肖象照片中皮肤颜色的准确再现,就应用选择性测光,并以所得的测定值作最终确定曝光的基础。其余不那么重要部分,可让它稍为曝光过度或曝光不足。如有点式测光或点测光附件,选择性测光就会顺利得多。


                                              物体反差的测定
    有些新式测光表的使用范围很广:它不仅能测定适当的速度/光圈组合,还可以用来测定物体的反差范围。这种反差范围必须限制在某种程度以下,不然就无法如实地再现主体。
    “反差”这个词可用于各种不同的场合,规解释如下:
    影象反差:是胶片乳剂准确再现的影调范围。
    物体反差:是物体表面最亮部分和最暗部分的差别。也可以叫作总亮度范围。
    光线反差:是指不同光源亮度之间的相对关系,例如主光与辅光的关系。
    要正确估计反差在摄影中的作用,就得了解各反差值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并把这种关系和胶片所能达到的反差范围联系起来考虑。
    1.影象反差是物体反差和光线反差的乘积:
                      影象反差=物体反差X光线反差
    2.某一胶片感光乳剂的反差范围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它的用途:主要作放映用的反转片,它的反差范围远远大于制作照片用的负片。
    人们的眼睛对色彩和反差的感受极其主观,也极不可靠。要想精确地测出反差并得到最佳曝光测定数,就得有一个高质量的手持测光表,能测定入射光,也能测定反射光。
    首先,要测定物体反差(或叫总亮度范围),它是由物体各部分的反光性和色值决定的。所以用反射式测光法测出几个局部的数值就可得到物体反差。例如,光圈为f5.6时,测出的最亮部分的快门速度为1/500秒,而最暗部分为1/30秒,这两档快门速度就是物体的亮度范围。就是说,物体反差决定于这两档快门速度的比率,即
30 1

——— = ———=1:16(物体反差)
500 16
    测定光线反差也很简单,因为我们可以从每个光源测出其入射光的亮度。比如,在同样的光圈下,如测得的主光的快门速度为1/100秒,辅光为1/30秒),则.
30 1
光线反差为: ——— = ———(1:3)
100 3
    这样,我们就能在所得到的这些反差值的基础上计算出影象反差:
                 物体反差X光线反差=影象反差
1 1 1
—— X —— = —— = 1:50
16 3 48
    假投拍摄者必须用小于1:32的影象反差才能使彩色负片有良好的再现能力,那他只有把光线反差从1:3改为1:2,才能把影象反差从1:50降低到1:32。这意味着物体的光线反差要小些,平谈些。这样,就可得到一张影象反差为1:32的负片,用它来印制照片,就能表现出完美的色调范围。
    根据高光和阴影的测定值确定了物体的反差值以后,下一步就可以算出适当的曝光了。我们可以把最初选定的f5.6作为拍摄用的光圈,然后把1/500秒和1/30秒之间的速度,即1/125秒,作为正确曝光的速度,也可以用其它任何相应的速度和光圈组合来代替1/125秒和f5.6。
    适用于反转片的光线反差一般为1:3,在这个反差范围内,物体的亮部和暗部的色调关系和色彩可以得到真实的再现。换句话说,只要最亮的灯和最暗的灯的差别不超过因数3,就不会由照明反差过大而产生任何曝光问题。负片可能接受的照明反差较大,可达到1:6。但这两类胶片的影象反差都必须压缩到1:32,这样透明片或负片才能作为原底,用来印刷和复制。然而,如要得到最佳效最,最好用1:16那样低的影象反差。
    另一方面,如果透明片只打算用来放映幻灯,影象反差可以达到1:200此这么大的反差范围,对物体反差和光线反差自然能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光线反差不仅在摄影室里就是在室外,都有很大的作用。在纬度适中地区,阳光明朗的时候,光线反差为l:5,在薄雾的时候为1:4。浓雾会改变平常室外光线的性质,把通常日光下的反差完全消除,使光比下降到1:1。总的说来,拍摄者控制光线反差的手段是很多的,他可以给阴影部分增加一些光线,以达到光比平衡,也可以用反光板来达到同一目的。


怎样的照片才是好照片

好照片的共同特点有下列几点:
    主题明确
    照片的主题一定要明确,能从背景跳脱出來。
    浓度范围大
    要在照片上有很大的浓度范围。
    线条有秩序
    画面上的线条不能太过零乱,最好是有方向性,或辐射状的排列。值得注意这里的秩序的是视觉上秩序而非概念上的秩序。画面上要能表现出丰富层次的变化。
    造形重复
    造形的重复 ,能使照片富有节奏感。
    有立体感
    能在照片上表现出立体感。拍出质感要將物体的特殊质感表现出來。
    有想像空间
    物体的局部能给观者更多的想像空间。
    图与地的比例适当
    图与地的比例必须适当才不至于显的空洞或过于拥挤。
    有光影感
    能捕捉光影的变化。反差不能太弱 反差太弱,整个画面的力量就显的不够。


摄影构图的画面设计

    摄影构图的画面设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构图的均衡美。在 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过以下的体会:一把椅子倾斜了给人产生不稳定的感觉,担心坐下去会摔跤。而大多庄重、尊严 的东西又是很对称的,比如古代宫殿门口的石狮子,给人以尊严和雄伟,它是成双存在的,给人以对称美的感觉。因此,摄影作 品的画面均衡,在构图时十分重要。
1.对称和均衡在画面中的运用
    对称,象征一种高度整齐的程度。比如蝴蝶,它的形体和翅 翼花纹的对称美,一直为人们所欣赏。在摄影作品中对称的画面 也常可见到,特别在舞台摄影中用的较多。但大多数摄影作品, 在构图中都不是追求一半对一半的对称,而是刻意于画面的视觉 均衡。
    因为在摄影的构图中,绝对的对称会给人一种静止的,拘谨 的和单调的感觉,生活中人们的审美要求仍然以追求均衡为多。过多的运用对称会使人感到呆板,缺乏活力。而均衡是为了打破 较呆板的局面,它既有“均”的一面,又有灵活的一面。均衡的范围包括构图中形象的对比,人与人,人与物,大与小,动与静 明与暗,高与低,虚与实等的对比。结构的均衡是指画面中各部分的景物要有呼应,有对照,达到平衡和稳定。画面结构的均衡, 除了大小、轻重以外,还包括明暗、线条、空间、影调……等均 衡的作用。
2.构图中的主次关系
    拍摄生活照片,主要是以人物为主,因此在设计画面时要注 意主体和陪体的关系,主要人物和 次要人物的关系,人物与背景的关系。一幅照片如果只有主体而无陪衬,画面就会显得呆板而无变 化,但陪体不能喧宾夺主;主体在画面上必须显著突出,要弃繁就简,必要时可改变拍摄位置和角度,或是搬动不必要的东西, 以达到画面简洁,突出主体。有些人物照片被杂乱的背景所淹没,主体的人物被挤到一边,这是很遗憾的事。在照片画面的主次关系上可以掌握以下两点: ①如果遇到杂乱的背景,可以采取放大光圈的办法,让后面的背景模糊不清,以突出主体。②选择适宜的角度进行拍摄,避 开杂乱的背景,可以使人物的形象突出。
3.构图中“黄金分割”的运用
    所谓“黄金分割”,也就是“黄金比例 ”A:B=B:A+B, 将之运用于美术和摄影的构图中往往提5:8的比率来表示,对于 实用,尤其是摄影的构图来说,已经是足够准确了。 在具体的摄影构图中,可将其应用于情节对比、虚实对比、 动静对比、大小对比等。


黄金分割的作用
①处理好画面的稳定感
    稳定在摄影作品中一般指景物的水平线、垂直线是否正确。
②处理好画面的空白
    空白指画面上的空间,一般在拍摄动体照片时,必须注意运 动方向的前方要留有一定的空白,这样有助于加强运动的空间感。 在人物拍摄时,人物视线的前方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这样就不会 留下阻碍的感觉。
③调整视觉重点的位置
    照片上最能吸引人的那一部分,就是视觉中心。若要突出主 体形象,就要安排在视觉中心的位置上。


  
怎样拍摄花卉

拍摄花卉,要求把各种不同花朵的千姿百态和艳丽多彩的丰姿, 通过照片表现出来.

拍摄要求:
1.首先准备一架照相机,镜头最好有微距或皮腔,接圈,近摄镜等,因为有的花朵很小,所以相机前加用一些附加。还需用三角架,快门线,这样一来可使照片有更好的效果。

2.为了突出花朵的鲜艳,美丽,一般底色应有所反差,可选用白墙,天空,黑色背景,可使用大光圈,使背景模糊,突出主体。

3.要想拍出花朵的质感来,就要用光与光比,一般可利用自然光或灯光造成侧光,侧逆光或逆光效果。还可以使用反光板等,辅助暗处提高亮度,缩小光的反差。阴天时可用闪光灯增加反差。(须接闪光连线)



怎样拍摄人像

人像摄影既有文艺的共同性,还有自身的独特性。

拍摄人像既要真实,又要组织。利用摄影的技巧在用光,姿势,表情,构图,穿着装束,化妆等方面都能再现出这个人最佳的一面。真实和组织既有一定的对立性,也有相互制约性。十分真实的像不一定美,过分的装饰就会失 去像真。

例如:太胖的人拍得瘦一点,或太瘦的人拍得胖一点(实际上已经不真实了),这是人像摄影所应尽的职责。这在美上有所增色,而在“像真”上就有减色。但是,真实和装饰要掌握在一定适度,就会达到既不失真,又有形象 完美的艺术效果。



怎样利用室内自然光摄影

利用室内自然光摄影,可以使人物神态生动,自然保持现场的真实气氛。利用室内自然光摄影有下面特点:

使用彩色或黑白胶卷时,最好使用高感光度的卷片。一般室内的亮度不如室外,感光的速度很慢,所以即使用三角架拍摄,胶片速度太低,快门速度慢,会照虚。高感光的底片在调光圈上、都给有很大的余地,快

门速度会加快。

光比反差大,是因为室内的光线主要来自于窗户,所以被拍摄对象距窗口的远近、室内的墙壁、家具都对被摄对象有很大的影响。如人坐在窗口下,受光不均匀,面部就会一半亮一半暗。为了增加阴暗面的亮度,调节反差,可用铝箔白纸或白布做成的反光板,直接观察反光效果。这样做出的辅助光比较理想。

测光要测窗口及暗处,将两个结果取平均值。这样暗的地方不会太暗,亮的 地方也不会太亮。
黑白冲卷最好用D76微粒药液冲洗,使底片能获得很好的层次效果.



色调在彩色摄影中的运用

1、掌握自然光色温
大自然景物璀璨绚丽,是由各种色彩形成的,彩色摄 影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真实而生动的表现大 自然的万千气象。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彩色胶卷,都是日光 型的彩色负片。我们讲得自然光线和日光型彩色胶片相平 衡,是指这种彩色胶卷适合在晴天的自然光下拍摄。
但是,在彩色摄影中,自然光或日光又是难以掌握的 一种光线,它不仅在亮度上起变化,而且颜色也在不断变化。在阳光明朗的天气里达到正常色温,但在室外空旷地 段阴影中拍摄彩色照片就将太蓝,在树荫下拍摄的照片就将过绿,此外,早晨和傍晚、阴雨天都会产生色彩不准的 现象,早晨偏黄,中午偏蓝,傍晚偏红在以上气候条件下拍出来的人像,脸部颜色就会失真。这时候,红润的色调 要比绿色调容易讨好,因为蓝绿色象征着病态。但要表现自然景色,如日出和日落,就不需要去校正色温,因为我 们要反映的景色正需要红似火的色彩感情。再如辽阔的大海和月夜的景色,那种画面上统一的蓝色调在宁静和谐的 月色中,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
摄影者拍摄彩色照片时,在利用自然光条件下,必须掌握光与色的不同变化,并利用色彩变化效果获得理想的 彩色照片。
2、室内自然光彩色摄影
室内自然光具有色温变化大,光线强度低,而且配置 不均和明暗反差较大等特点。在室内自然光的条件下,首 先要掌握好色温,一般室内自然光线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同时被直射日光和天空散射光照明
一种、仅被天空光照明,色调偏蓝在室内拍摄人像或人物活动的彩照,要注意自然光明 暗反差,选择拍摄角度来调正窗外射进的自然光线,要防 止光影照射到人的面部,使用反光工具来提高暗部的亮度, 降低反差,既保持了明暗光比层次,又能表现人物的立体 感效果。
彩色摄影中,反光工具一般可用白色的布或锡 纸等,但必须与照明光源的色温一致,除特殊需要外,不 能用有颜色的物品作室内反光工具。



人物摄影知识

一、什么是人物摄影?人物摄影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人物摄影是以静态或动态人物为被摄对象,着重描绘其外貌和精神面貌, 从而直接表现人的一种摄影。凡是内容涉及人物而以人物为主体的各种题材,
都属于人物摄影的范畴。诸如:人像、家庭生活、亲朋欢聚、情侣相悦、婚寿礼仪、童年纪实、校园动态、老人晚景、旅游揽胜、时装穿戴、舞台演出、
体育活动、工作现场、佳节盛会、风土人情、社会新闻、人体艺术等,广泛多样,到处可选。总后说,摄影艺术领域里,与此相应的具体门类,除人像摄
影外,更有家庭、儿童、旅游、婚礼,以及体育、舞台、社会纪实乃至人体等多种摄影,各具特色,相互关联,又常兼归于人物摄影系列之内,统称为人
物摄影。
    自从1839年摄影术诞生迄今为止,人物一直就是摄影艺术中常拍常新的主要课题,而归纳人物摄影成功的关键,在于“形神兼备”。在现实生活中,每
个人的外貌和性格特征各不相同,精神面貌和更是知识界千变万化。一幅人物照片,如果抓住了被摄对象的神态和情感,但外貌没有表现好,就经不起细看,
缺乏应有的艺术表现力;反之,如果外貌酷似,而神态和情感未经刻划,则人物表现势必呆板,没有韵味。因此,人物摄影不能限于拍像,而是应当根据主
题,对人物的外貌扬长避短,突出美感,以便通过外貌,能更好地传达和刻划人物的精神面貌,从而使照片中的人物看起来比真实的被摄对象更美、更生动、
更有精神。只有首先作到“形似”,才能传神。
    为使人物摄影符合“形神兼备”的要求,摄影者除正确掌握照相机使用技术外,还要在观摩优秀摄影作品和学习有关摄影知识的基础上,经常对生活中
的各种人物细致观察,认真思考,养成敏捷的思维和判断能力,以便在人物摄影实践中,能别具慧眼,刻意求新,不失时机地选取题材,并抓住被摄对象典
型而生动的瞬间,拍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人物照片来。

二、人物摄影有哪几种拍摄方式?

    人物摄影的拍摄方式,不外乎摆拍、抓拍和摆抓结合三种。各有特点和要求, 又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分别构成人物摄影所不可缺少的造型手法。

    一、摆拍? 即整个摄影过程中,始终让被摄对象完全知道有人在为自己拍照,从而使摄影者可有较充分时间,在做好拍摄准备并对被摄对象加以摆布后,完成 拍摄。因此,这种拍摄方式也称为摆布,或者可以叫做主体全知的拍摄方式,为肖像照、团体照、纪念照、广告照等所采用。但在摆布的情况下,摄影者应多方 设法,使被摄者思想放松,以便配合拍摄。

    二、抓拍? 即整个摄影师过程中,根本不让被摄对象知道有人在为自己拍照,就由摄影者地直接摄取人物活动中的典型而生动瞬间。因此,也可以叫做主体不 知的拍摄方式。采用这种方式拍摄,也许构图、用光不尽人意,而被摄影对象却处于无拘无束的活动状态,神情举止都较自然。但被摄者需要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敏锐的眼力,在转瞬即逝的各种人物活动中,善于抓取被摄对象最典型、最完美、最耐看的时刻,及时按下快门。

    三、摆抓结合? 即整个摄影过程中,虽然让被摄对象知道有人在为自己拍照,但并不告知确切的拍摄时间,以便使被摄对象的注意力仍集中于所从事的事物, 而摄影者得以有一定的时间,选择最佳角度和光线,并经过较小范围的调整和摆布,在适当时间按下快门。这种拍摄方式,兼采摆拍和抓拍两者的长处,做到抓 中有摆,摆中有抓取。因此,又称为摆摆抓抓,也可以叫做主体半知的拍摄方式。

  三、人物摄影应选购哪种相机?

一般照相机虽都能用于人物摄影,但因型号和结构有所不同,性能和特点各有差异。 人物摄影究竟怎样选购照相机为好,通常可从摄影用途、个人爱好和经济条件三方 面来考虑。    

     1、摄影用途    这是指照相机的使用范围。初学者如果仅是拍摄家庭合影、个人留念的全身和大半身等照片,选购一架普通小型135照相机,即可应付自如;这类照相机一般装有标准镜头,既可以拍摄黑白人像,也可拍摄彩色人像。或者可选购一架“傻瓜”照相机;它体积小,构造简单,而且附带闪光装置,不仅使用方便,拿起来就可以拍照,又不需要另外单独购置闪光灯。如果拟将照相机用于人物题材艺术创作,就要考虑选购单镜头反光照相机;这类照相机一般可以更换不同焦距镜头,自动 化程度比较高,能用来拍摄全身、半身和头像特定等各种体裁人物照片。

     2、个人爱好    每个摄影者爱好不同,有的喜欢135照相机,有的喜欢120照相机;这两种照相机各有所长,各有特点,很难说哪种好,哪种孬。一般说来,135照相机小巧玲珑,便于携带,使用比较方便,每张底片的费用比较便宜。120照相机,有的可调换暗盒,可拍多种规格幅面,同时,由于底片幅面较大,照片的颗粒相对细腻柔和,容 易使人物脸部表现出层次丰富、质感真实的效果。

     3、经济条件    市场上,照相机型号较多,功能各异,结构不同,虽基本性能大体相似,但彼此价格却相差悬殊。征购照相机时,须考虑它的价格适应本人的经济条件。一般情况下,选购一架中档偏上的照相机,便可适用于各种人物摄影。    必须认识到,照相机档次高低与人物照片质量并无必然的联系。使用高档照相机,并不能保证每幅照片质量都好;使用普通照相机,也能拍摄出高质量的人物照片。重要的问题在于必须熟悉照相机的结构性能,并能熟练掌握操作技术。  

四、人物摄影应选择哪种镜头?

        照相机的各种镜头,虽都能用于人物摄影,但严格说来,人物摄影的镜头应有以下一些选择性:

    1、成像 人物摄影的镜头成像质量,既要结像清晰,又要有一定的柔和效果。因为人物摄影一般以表现脸部为主,镜头成像质量就应能达到层次丰富、质感真实、细节毕露、肤质滋润的要求。
    2、焦距 一般照相机上都装有标准镜头,即战 焦距近似所摄底片画幅对角线的长度。这种镜头,只宜拍摄全身或大半身人物照片。若用于拍摄半身人物或头像特写由于距离太近,往往引起人物影像透视变形,而且有的镜头如果在近于规定的最近摄影距离拍摄,就不能聚成清晰的焦点。所以,拍摄头像或特写人物,就要使用中焦或长焦镜头,其焦距一般需要越过标准镜头1—2倍,以135照相机为例,镜头的焦距需在105豪米以上,这样,照相机与人物距离,可保持1.5米以上,既能使焦点清晰,又可避免产生鼻大耳小等变形现象。在室内拍摄小合影照片,如果遇到缺少退步的情况,就需要使用短焦距镜头(即广角镜头),但容易出现近大远小和两边人物稍有变形的缺陷。
    3、口径 拍摄半身人物和头像特写,镜头的有效口径以大为宜,以便使主体清晰,背景略呈模糊,增强远近空间透视感,从而突出主体。另外,镜头的有效口径大,在光线略暗而又没有闪光灯的情况下,拍摄动态人物,仍可使用较快的快门速度。

五、旅游拍摄人物,要携带哪些摄影器材和附件?

    1、摄影器材旅游拍摄人物所要携带的摄影器材,一般以轻便为宜。通常,拍摄游览纪念照,持有一架普通小型135照相机或“傻瓜”照相机,就可以应用。假如准备进一步从事人物摄影创作,例如拍摄当地的一些风土人情等,最好携带一架可互换镜头的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并配上28—80毫米变焦距镜头一个,既便于适应摄影需要,又可缩小装备体积;或者,也可在使用该照相机原有标准镜头的同时,再配置24—28毫米广角镜头和85—105毫米中焦镜头各一个,以便选用。如果需要同时进行彩色和黑白人物摄影,最好能有两架机身,分别装上彩色和黑白胶卷,交替使用(倘若携带的是可调后背的120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则只需一架,便可应用)。
     2、附件不论携带什么照相机,镜头遮光罩和二号黄滤光镜都宜置备。如果条件允许,最好带上彩色和黑白摄影常用的各种主要滤光镜(包括UV镜、天光镜、偏振镜等)以及黑白摄影用的黄、红、绿等滤光镜。还可携带一只小型电子闪光灯或自制的反光板,以供辅助照明。为了随时保持照相机和镜头的清洁,要带上镜头纸和镜头刷,如果能带一个吹气球则更理想。旅游拍摄人物时,由于手持拍摄可较自由选择角度,所以,三角架使用次数不多,不必携带;但如能带上,以备不时之需,当然更好。此外,宜备置一本袖珍笔记簿,扼要记录拍摄情况,包括日期、天气、时间、场合、人物以及所用光圈、快门速度等,以便积累有关数据,随时参考,从而不断提高摄影水平。

六、黑白人物摄影常用哪些附加镜?

    黑白人物摄影中,照相机镜头前常用的附加镜,包括改变色光性质和改变成像结影两个系列。前者例如各种带色滤光镜、天空滤光镜、UV镜和天光镜等,后者例如柔光镜、晕化镜和近摄镜等,分述如下:

一、改变色光性质常用附加镜

    1、各种带色滤光镜这类滤光镜是由带颜色和光学玻璃精制而成,有黄、绿、红、橙、蓝等多种,分别以各种颜色命名。其作用是阻止或减少不需要的色光,相对地增多所需色光的通光量,以更改感光片的感色性。黑白人物摄影中,黄滤光镜最为常用,例如,在蓝天白云的情况下,拍摄室外人物,一经加用,就能吸收部分蓝色光线,使胶片上蓝天感光少些,从而在照片上出现天空略暗,而朵朵白云明显突出的效果;否则,蓝天白云会混为一色。成为白茫茫的天空,索然无味。黄滤光镜又能增强人物质感层次,并表现细腻逼真的肤色。它还具有透光范围大、阻光率低的特点,因此,加用浅黄滤光镜,只需开大半档光圈,而加用中黄滤光镜,也只需开大一档光圈。

    2、天空滤光镜这是一半淡黄或浅灰、一半透明无色的附加镜。由于它的有色部分边缘由深至浅,逐渐过度到无色透明,因此,又称为渐变滤光镜。其作用是调节天空与地面的反差。具体地说,有色部分能吸收天空的紫蓝光或减弱天空光亮的强度,限制天空部分在胶片上的曝光量,使地面部分在胶片上曝光量多些。使用时,有色部分应朝上,不需要增加曝光量。在逆光下拍摄人物时,加用天空滤光镜,效果更为理想。
    3、UV镜和天光镜UV镜多数是无色的,也有略带微黄色的;天光镜则接近无色或略带微红色。它们的作用主要都是吸收大气中的紫外线。紫外线对高山地区摄影的影响比较严重,常有碍于影像的清晰度。加用UV镜或天光镜后,就可以消除紫外线对感光片的影响,提高影像清晰度,特别是对远处景物的作用更为明显。由于UV镜和天光镜为无色或接近无色,不需要增加曝光量,对任何情况下摄影又没有副作用,因此,常被加戴在镜头上,用来保护镜头。

二、改变成像结影常用附加镜

    1、柔光镜柔光镜的作用,是对通过镜头的光线进行部分折射,使所摄影像既可保持一定的清晰度,而影调反差又能更为柔和自然。柔光镜的构造形式多样,一般是在透明玻璃上制有疏密不同的圆形波纹,或者是采用尼龙丝或其它纤维所织成的网片,从而达到使入射光分割折射的目的。加戴柔光镜后,拍摄妇女与儿童特写照片,能使影像获得柔润悦目的效果。

    2、晕化镜晕化镜的外形结构,是玻璃镜片中间开一个圆孔,四周呈砂粒状。因为中间镂空,加戴在镜头前,不会影响主体影像聚焦。拍摄人物时,将脸部安排在圆孔的位置处,可以得到正常的清晰度,而脸部以外四周的影像,由于镜片上砂粒状的影响,则呈现朦胧晕化的效果。加戴晕化镜拍摄人物,以使用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为宜,因为摄影者可以通过照相机的取景器,直接观察到影像晕化情况。

    3、近摄镜近摄镜又称为半身镜,是一种凸形的正透镜,加戴后,可以缩短镜头焦距,也从而缩短最近摄影距离,使人物影像扩大,充分利用感光片的面积。拍摄时,一般不需要增加曝光量,但要使用小光圈,以便增加暗深,防止底片四角虚松。在摄影实践中,近摄镜不宜拍摄人物特写镜头,因为摄影距离较近,容易产生变形缺陷。除上述常用附加镜外,还有多影镜、星光镜、中灰镜等多种特殊效果附加镜,经加用后,前两者可分别获得多影像和不同放射形光芒的效果,后者则能起到减少光线通光量的作用,这里不再一一详述。

七、彩色人物摄影常用哪些附加镜?

    彩色人物摄影,为了正确再现人物原有色彩,在正确色温光线照明下,一般只使用无色、中性灰或很浅色的附加镜,不宜在镜头前加戴黑白人物摄影使用的带色滤光镜。由于UV镜、天光镜、柔光镜、晕化镜、近摄镜以及其他各种特殊效果附加镜都是无色、浅色或接近无色的,因此,既被黑白人物摄影所使用,也适用于彩色人物摄影。
    其次,彩色人物摄影中,当照明光源的色温和彩色胶卷所平衡的色温不相符时,为获得正确的色彩还原,应在镜头前加用色温转换滤光镜。彩色胶卷一般分为日光型和灯光型两种,而市场上所售彩色负片多数是日光型。日光型彩色胶卷应在色温为5,400-5,600K的日光或电子闪光灯照明下拍摄,如果在钨丝灯照明下拍摄,就要加用色温转换滤光镜系列中用于提高色温的雷登80A蓝色滤光镜,并需增加曝光量两级左右。同样,灯光型彩色胶卷应在色温为3,200K的钨丝灯照明下拍摄,如果在日光或电子闪光灯照明下拍摄,就要加用色温转换滤光镜系列中用于降低色温的雷登85B橙色滤光镜,并需增加曝光量三分之二级左右。


八、人物摄影怎样布局?

    人物摄影的布局,要根据主题要求,简化和排除与主题无关的一切东西,将主体人物安排在主导位置。这个主导位置,不宜处于画面的中央,因为这样似乎使画面分为两半,显得呆板、生硬、缺乏艺术表现力。通常,主体人物可安排在黄金分割美感点上。所谓黄金分割,是造型艺术构图法则之一,即将一个线段分成两部分,使较大部分与整体之比等于较小部分与较大部分之比,其比值为1:1.618。该法则应用于摄影构图,就是采用这个比值,将摄影画面横直各画两条直线,使画面大约平均分成九格,取这四条直线在画面中形成的四个交叉点,定为黄金分割。一般地说,这四个交叉点公认为有美学价值,不论其中的任何一个,都是安排主体人物的理想位置,因为这个位置既有变化,又有稳定和舒畅的感觉,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
    此外,还须注意,人物和其他景物的安排,要主次分明、疏密有致,不可堆积充塞。有时,除了对主体人物的位置作适当安排外,往往还要通过另一此人物和景物,起到培衬或均衡的作用。关于动态人物照片,例如幼儿学步、自行车比赛等,则要在动态人物的前方,多留些空白部位,以便可有向前伸展的余地,从而符合平时观察事物的习惯。

九、人物摄影怎样掌握画面均衡?

    均衡,是力学上的一个概念,应用于人物摄影构图,就是指画面中的被摄对象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从而使人物照片能在视觉上产生稳定感、舒适感。为了掌握人物摄影画面均衡,一般要注意安排以下几个方面:

    1、人物头脸方面人物摄影的头脸,在视觉上,脸部为重,后脑较轻。因此,拍摄侧面像时,影像需偏后一些,甚至后脑的后面可不留空间,使脸部前方空间大于后脑。这样,既可给脸部的视线以伸展余地,又能保持画面的轻重平衡。但也有些表现“冲力”情节的题材,人物脸部前方空间小于后脑,以致画面有失重之感,这是根据主题需要而作的特殊位置安排。

    2、主体方面人物摄影不等式画面结构形式(参见本书《人物摄影有哪些画面结构形式?》条)中,被摄对象俯、仰或倾斜等姿势,往往导致失重不稳的感觉。为此,可通过主体自身的肩头可自身的手以及与主题有关的书、花、茶杯、扇子等陪衬物体作“衬垫”,就能使失重的主体起到稳重作用。

    3、主体与陪衬方面有景物作陪衬的人物摄影题材,在视觉上,人物为重,景物较轻。为此,可将人物所占空间的面积安排得小些,而对景物占有的空间则安排得大些,以取得画面均衡。例如,拍摄人物写字的半身场景,其中较大面积的人物,可安排偏于一边,与此相应,在桌子的另一边,可放置墨水瓶或砚台等物件,使画面得以保持均衡。

    4、明暗深淡方面军人物摄影构图中,对于明暗深淡,视觉上的轻重也有所不同,一般以深色为重,淡色较轻。通常,可用小面积的深色块面与大面积的灰色或淡色块面进行平衡。如遇某一部位太深或太浅,轻重不够协调,可在太深的部位选择淡色的景物作“衬垫”;也可在太淡的部位选择深色的景物作“衬垫”。但要严格注意,深底淡景与淡底深景,都要有一定的对比度,才能起到增减重量、平衡画面的作用。

    5、色彩方面军不同的色彩,视觉分量也不同。通常,暖色、艳色为重,冷色、晦色较轻。其平衡的规律,也要以小块面的暖色或艳色对应大块面的冷色或晦色。例如,人物脸部小块面的暖色周围,可安排块面较大的冷色;当拍摄暖调人物照片时,应尽可能使脸部肤色鲜艳,而将周围的暖色处理得晦暗些,既便于突出主体,又可使画面得到色彩均衡。



十、拍摄角度和距离不同对人物摄影效果有何影响?

   人物摄影中,拍摄角度和拍摄距离不同,直接影响摄影效果,分述如下:

    1、拍摄角度对摄影效果的影响人物摄影的拍摄角度,是指对被摄对象的拍摄方向,通常可分为正、侧、高、低四个基本角度。从正角度拍摄正面人像,着重表现人物脸形阔度轮廓;而拍摄正身人像,由于镜头正对身躯,便着重表现人物体形的阔度轮廓。从侧角度拍摄人物,易于表现脸形、体形的起伏线条。人物摄影角度的正与侧,还可对脸形起扬美避疵的作用。例如,挺直的鼻梁、微突的下巴,选用侧角度拍摄,可以表现优美起伏的脸形线条;对有些较长和扁圆的脸形,选用一定的侧角度,则可隐掩长和扁圆的脸形特征。对头额冲凸或鼻梁不挺,以及下巴后缩或颧骨高尖等脸形,选用正角度拍摄,就可掩饰这些特征,使人物形象美化。
角度高低,是指照相机的俯仰。高角度俯摄,由于镜头成像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对正面半身人像,能起突出头顶、扩大额部、缩小下巴、隐掩头颈长度等作用,使人物产生脸形清瘦的成像效果;拍摄全身人像,会使人物成像有矮小前倾的感觉,而身后地面显著,地平线上升;如果拍摄多人像,两边人物以及背景和陪衬物体的垂直线条会出现向外倾斜的变形现象。
低角度仰摄,对正面半身人像,会出现额部缩小、下巴扩大、鼻孔突出、头颈过长、脸形饱满的成像效果;而身后地平线则下降或隐掩;拍摄团体照,两边人物以及背景和陪衬物体的垂直线条会出现向内倾倒的变形现象。

    2、拍摄距离对摄影效果的影响人物摄影的拍摄距离,是指照相机与被摄对象的远近,关系到影像的透明效果。通常,拍摄距离不宜过近。否则,容易产生不良的透视变形。例如,近距离拍摄正面头像,往往会显示鼻子大、耳朵小的怪诞成像效果。一般地说,拍摄头像或半身人像,距离可掌握在2一3米左右,不宜近于1.5米。而全身人像的拍摄距离,可掌握在4一8米之间。团体照的拍摄距离,则可根据人物的多少和队形排列的长短,灵活掌握。

十一、人物摄影如何划分主体和突出主体?

    人物摄影的被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物,或多数人物;也可以是一个人物与其他景物的组合,或多数人物与其他景物的组合。人物摄影必须善于划分主体,才能加以突出,从而使作品主题得到确切的表达。

一、划分主体的原则
    1、处理人物和景物之间的关系,要以人物为主体。
    2、处理多数人物之间的关系,要认定其中的主要人物为主体,或以多数人物同为主体。
    3、即使只有一个人物,也要认定其主、次结构,例如,拍摄全身人像,一般以头部为主体;拍摄 半身人像或人物特写,一般以脸部为主体;拍摄人物脸部大特写,则一般以眼睛为主体等。

二、突出主体的方法
    1、要将主体安排在画面中的显著位置,一般还可给以占据较大画幅,以便使观众一目了然。
    2、通过光线、影调、色彩的对比作用,突出主体。例如,对明亮的主体采用阴暗或深灰色背景,对阴暗的主体采用明亮或淡灰色背景;运用逆光勾划出主体的轮廓;彩色摄影,则可利用不同色相和明度的对比,突出主体。
    3、运用光圈的作用,控制景深,使主体清晰,陪体或背景模糊,以虚衬实,突出主体。
    4、运用线条的作用,突出主体。通常 ,画面线条的交叉点或汇合点,可形成视觉中心,在这个位置安置主体,易于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十二、人物摄影怎样处理背景?

       人物摄影中,人物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必须做到主次分明,使背景为人物服务,发挥应有的衬托作用。处理背景,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1、利用光圈 如果背景杂乱,可开大光圈,缩小景深,使背景模糊,人物突出。
    2、利用长焦距镜头 使用长焦距镜头拍摄,可使画面中包括的背景范围缩小,而人物所占面积的比例扩大。
    3、利用拍摄角度 采取仰摄、俯摄或改变拍摄点,能简化和避开杂乱而不必要的背景,有利于突出人物。
    4、利用距离 调整人物与背景的距离,借以突出人物。例如,人物离身后的树木越远,就越显著。
    5、利用光线 不同光线的运用,可造成不同的背景效果。例如,利用阴影作背景,能突出明亮的人物;运用逆光,既可将杂乱的背景隐藏在阴影里,又能勾划出人物轮廓,使人物与背景分开;利用天空,则可将人物摄成惹人注目的剪影等。
    6、利用色彩 通过不同色相和明度的色彩,可使人物与背景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人物。
    7、利用画幅 尽量使人物充满画面,从而相应缩小背景面积,突出人物。
    8、利用环境 选择与人物有呼应的景物作背景,表现环境特征,突出人物。例如,以炉台为背景拍摄炼钢工人的操作;用实验仪器作背景表现科技人员的科研活动等。
    9、排除景物干扰 处理有物体的背景时,要注意背景中有无某些物体与人物连成一线而影响人物的表现。例如,取景框内出现地平线恰巧处于人物颈部,或者人物头顶矗起树干、电线杆等现象,都需加以避免。

十三、人物摄影怎样选择姿势和面向角度?


    人物摄影中,姿势和面向角度同是人物造型的重点。姿势是指被摄对象的身躯、手足所表现的某种形态。面向角度是指被摄对象面孔的朝向,简称面向。两者因人、因事、因时而异,没有固定格式,但一般以美观自然为原则,适当进行选择和组织。


一、姿势 人物有胖瘦、宽窄、高矮等不同体形,选择或组织一定的姿势。


    1、正身 身躯正对拍摄镜头,易于表现体形的宽度,显示直线条,有庄重或呆板的感觉。
    2、侧身 身躯与拍摄镜头形成一定的侧角度,易于表现体形线条,对女性尤其能显示曲线美。对较胖的体形,拍摄半身侧身人像时,可将背部靠近画面边缘,就能得到隐掩体胖的效果。
    3、挺胸 身躯挺直,易于显示被摄对像精神振奋的气质。
    4、弓背 侧身而坐,胸不挺直,具有悠闲自在的特点。适宜表现休息、交谈、阅读、写字等情节,可用于各种年龄的半身人物造型。
    5、倾斜 不论身躯向任何角度倾斜,都能给人以活泼而具有动感的视觉效果。此外,对拍进手的照片,还要用手势加以配合。

二、面向角度

    人物摄影的面向角度有多种:正面朝向称为十分面,被摄对象在画面上两对称;九分面,脸部朝向与拍摄镜头构成18度侧角;八分面为36度侧角;七分面为54度侧角;六分面为72度侧角;五分面为90度侧角,这时,被摄对象在画面上只表现一只眼睛,也就是全侧面。面向角度的确定,也没有固定格式,但要掌握以下两点原则:


    1、根据脸形轮廓选择角度人物的脸形有长、圆、方等多种。摄影时,要结合脸形,选择角度。蛋形脸,正、侧角度都宜拍摄。圆形脸,对儿童来说,任何面向角度都无问题;而对成人来说,则宜采用七、八分面侧向,以便给以适当隐掩。方形脸,对男性来说,正角度拍摄,能显示阳刚气质;对女性来说,可选择一定的侧角度,以便对腮骨起隐掩作用。长形脸,宜选择七分面侧向,以便隐掩长度。
    2、根据脸部部位特征选择角度脸部部位,主要指额、鼻、面颊、腮骨等。对额部平坦、鼻梁挺直、面颊坦而微呈弧形、腮骨隐而不凸的人物,面向角度的选择性较大,任何朝向都可拍摄;而对额部冲凸、鼻梁凹塌、颧骨和腮骨高凸的人物,一般以选择正角度为宜,如果采用侧角度,就容易暴露上述不美部位的缺点。

十四、人物摄影有哪些画面结构形式?


    人物摄影的画面,因被摄对象姿势和面孔朝向的不同,而引起肢体轮廓和头脸五官等线条透视的变化,形成多种画面结构形式。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两种基本形式:


    1、对等式画面结构形式 人物摄影画面上,正身正面的半身人物,由于两耳、两眼、两肩都是左右对等,必然表现为对等式画面结构。例如,传统式的合影人像,排列整齐规则,左右对等,画面也表现为对等式结构。这类形式,具有庄重、肃穆的特点,但比较呆板。
    2、不等式画面结构形式人物摄影画面上,侧身、侧面或正面侧身的姿势,左右不等,或者一边是人物主体,另一边是景物陪衬,画面表现为不等式结构。例如,自由排列的合影人像,左右人物距离照相机远近不同,影像大小差异,高低起伏,画面也就表现为不等式结构形式。这类形式,易于显示变化、动感与生活气息,比较活泼。人物摄影造型,通常较多采用不等式画面结构形式。

十五、人物摄影怎样掌握被摄对象的表情?


    人物摄影中,表情指被摄对象内心世界受客观条件影响,在脸部的动态反映,是人物神态得以表达的一个主要方面,也是“形神兼备”的关键之一。进行摄影时,诱导表情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都喜欢表现出自然与喜悦,避免紧张和尴尬。另外,表情还要与人物脸形特点相结合,例如,缺牙齿、大口形或眼睛较小的被摄对象,就不宜大笑,以免暴露不美之处等。


一、掌握表情的方法

    1、熟悉被摄对象 拍摄前,应先与被摄对象随意交谈,从中观察并琢磨其表情动态和容貌特征,以便及时设计理想的表情。
    2、启发诱导拍摄过程中,摄影者与被摄对象的相互交谈,既便于摄影者观察和思考,又可消除被摄对象的紧张情绪,使有关摄影信息迅速传递给被摄对象,使之响应和配合,而容易流露自然、生动的表情。对善于自我表现的被摄对象,还可采用导演式方法,促使其表现出最佳表情。


二、掌握表情的要求
    1、要稳 在启发诱导被摄对象的交谈中,摄影者本身要做到自然大方,若无其事,语言生动风趣,才能引导出自然的表情。如果语言不当,就会造成紧张气氛,以致被摄对象难以流露自然表情。所以,摄影者自身的稳健,是掌握好表情的前提。
    2、要准 脸部表情的变化较快,特别是动态表情,转瞬即逝。摄影者要眼明手快,当机立断,当被摄对象脸部表情出现最佳状态时,及时启动快门,抓住最能表现被摄对象感情的典型瞬间。如果犹豫不决,动作迟滞,就会坐失良机,前功尽弃。




胶 卷
    在拍摄之前,你当然要考虑选择什么样的胶卷。是彩色胶卷呢,还是黑白胶卷?是负片呢,还是幻灯片?现在市面上许多种135胶卷可供你选择,主要是根据用途和个人的习惯来进行选择。
    胶卷的感光度是用来表示胶卷对光的敏感程度的。感光度的标准采用国际标准ISO(ASA)的度数来表示。数值越大表示对光的敏感程度越高,或者说胶片速度越快。同等条件下,快速胶片所需的曝光量要少。慢速胶卷有很好的锐度和颗粒细度,这对于成象质量有很大好处;而快速胶卷的锐度和颗粒度相对较差。我们通常所使用的都是ASA100的胶卷。另外有些照相机上有DIN21,DIN23等数值,这是一种老的感光度表示方法,现在已逐步淘汰,DIN21相当于ASA100。
    胶卷的包装合上都有ASA的数值,为了获得正确的曝光,摄影之前,应将照相机上的感光度设定好。也有一些照相机可以在胶卷装好后通过DX编码(一种印在胶卷上的码)自动设定感光度,绝大多数傻瓜相机都有此功能。
镜头
    现在大部分单镜头反射式照相机都可以方便地配用各种镜头。在选购镜头之前有必要对器性能和用途作必要了解。
1.标准镜头
    大部分135标准镜头的焦距在40-58mm之间,标准镜头的口径都很大,一般超过f/2.8,标准镜头适用于大部分场合的需要,它有适度的景深,结像锐利,光学畸变极小。所拍摄的景物效果非常接近于人眼的观察效果,这就是“标准”的来由。
2.广角镜头
    与标准镜头相比,广角镜头具有更短的焦距,更大的视场角。在室内或室外拍摄时,如果遇到场地狭小的情况可以用广角镜头;此外在拍摄宽广的风景时,广角镜头可以获得极好的效果。广角镜头在靠近主体拍摄时会出现透视效果的变化,离镜头近的物体会变的很大,这种夸张的空间效果可以用来强调前后物体距离感。当然,用广角镜头拍摄透视比例正常的人物面部特写就不恰当了。
    广角镜头的景深很大,而且对于相机的晃动是比较宽容的。所以用广角镜头时可以使用较慢的快门速度。
3.远摄镜头
    远摄镜头的焦距较长,视角较小,景深较短,适用于拍摄远处的景物。与广角镜头相反,远摄镜头会缩小距离感。由于远摄镜头的景深短,有时可以用它来虚化一些不需要的景物,从而突出主体。同样,也正是由于景深小,远摄镜头在使用时要精确调焦。远摄镜头对相机的晃动是很苛刻的,所以使用它时最好用三角架。
4.增距镜
    增距镜也称为倍增镜,将一个增距镜安在机身与标准镜头之间,就可以使标准镜头的焦距增大2-3倍。增距镜的优点是价格低廉,重量轻,缺点是降低了成象质量。使用一个N倍的增距镜时,远来的标准镜头的口径也就相应地降低了N倍,所以拍摄时,光圈指数应该相应地降低N倍。
5.变焦镜头
    变焦镜头可以说是广角、标准、远射镜头的组合,它很适合多种场景的摄影。一般来说,变焦镜头的成象质量较难保证,但由于变焦镜头可以从一个焦距很快地变到另外一个焦距而变无需移动位置,所以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喜爱。通常,变焦范围在2-3倍之间的镜头成象质量最好,如35-105mm,80-200mm等。由于变焦镜头中的镜片数较多,所以使用时要避免阳光进入镜头,否则会产生辉斑。变焦镜头在使用时应注意:为了保证正常的结像锐度,拍摄速度应不小于1/焦距。使用变焦镜头对焦时(特别是长焦距下),应先将焦距拉至最大值,调节调焦环,等焦距调好后再拉回到所需的焦距,这样操作的成象质量是最清晰的。
    选购变焦镜头时,应该注意调焦环旋转、推拉是否流畅,没有涩的感觉。200mm以下的变焦镜头在头朝下悬挂时,调焦环不应自动向下移。
6.镜头的保养
    照相镜头的保养非常重要,平时使用时要十分小心。如果有了赃物,可用吹气球吹除。一般情况下不要擦拭,一定要的话应该用高级镜头纸或麂皮。没有把握的话,不要用溶剂。照相机使用完毕后,应放在干燥处,在潮湿的环境里,镜头会长霉。商店里有一种塑料干燥箱效果挺好。

选择快门与光圈的最佳组合
  在同样的光线条件下,可以有多种快门与挂光圈的组合来使胶卷获得相同的曝光量。比如1/100秒+f/81/60秒+f/11可以获得相同的曝光量。在得到确定的曝光量后,常常由于以下原因,你会选择某一组特殊的快门与光圈组合:
    1.减少相机晃动的影响
        此时通常要选用1/125秒,一般不能低于1/60秒。当然对于长焦距镜头,速度应更快。
    2.为了凝固被摄对象的动作
        对于奔跑等快速动作,应采用1/250秒或1/500秒速度。
    3.为了控制景深

速度和光圈

光圈的选择
f/2 在微弱光线下为得到足够的曝光量而使用。景深最小,对任何镜头都是成象效果最差的。
f/2.8 用于光线不够亮的情况。景深小,焦点以外的景物均虚化,成象质量尚可。
f/5.6 用于阴天或阴影下,景深明显增大,对任何镜头都是成象效果最好的。
f/8 用于日光下户外摄影。适度景深,成象质量优良。
f/11 用于日光下户外摄影。很大的景深,成象质量优良。
f/16 可以获得最大的景深。
    速度的选择
B门 需使用三角架。用于夜间焰火,灯光,车灯轨迹的摄影。
1/15秒 需使用三角架。用于光线不够但需要获得较大景深时的静物摄影。
1/30秒 手持带标准镜头或广角镜头相机所使用的最低速度。
1/60秒  户外摄影时比理想光线略弱的情况下(如晴天下的阴影)使用。
1/125秒 户外摄影的最佳速度,相机晃动的影响甚微。适用于105mm以下中焦距镜头。
1/250秒 适于凝固中速运动物体的动作。在户外不需大景深时使用。适用于250mm以下长焦距镜头。
1/500秒 适用于快速运动摄影,如快速奔跑的人,跳水,篮球,自行车。
1/1000秒 适用于赛车,飞机,网球等高速运动物体。

曝光量的控制
    摄影时,照相机通过调节快门开启速度(简称速度)和镜头通光口径(简称光圈)来控制胶卷接受的光量。快门被用来控制外来光源对胶卷曝光时间的长短。快门速度在照相机上通常用1秒,1/2秒,1/4秒..1/60秒,1/125秒..1/500秒..等表示。“B”门是一个特殊的设定,当速度设定在B门时,快门按钮按下,快门打开;快门按钮松开,快门关闭,因此B门通常用于外来光极弱的情况,如夜景的拍摄。每一级快门速度相邻的一级是两倍的关系,如1/60秒的曝光时间是1/125秒的两倍。
    控制曝光量的另一种办法是改变镜头的通光口径(简称光圈)。照相机镜头的开合程度是通过镜头中的一组被称为光阑的叶片来实现的,开合程度用“f”数值表示,一般以1.4,2,2.8,4,5.6,8,11,16,22等标注在镜头上。光圈(f值)越大,孔径越小,通光量也就越小。与快门开启速度一样。相邻的光圈的通光量也呈两倍关系。

测光的选择
    有时,你面对的景物是由大面积的暗部或大块的明亮区域组成的高反差画面。对于这种情况,你就要利用在像机位置上所测得的曝光参数正确地分析一下,要是盲目地按它去曝光就可能导致失败。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按主体的被表现面的亮度去测光和曝光。如果你的像机可以手动,那么许多情况下就根据机内测光参数来调整快门和光圈;如果是自动像机,只要将像机上的测光感应装置对准你要拍摄的主体,同样可获得适当的曝光。如果从取景器中看,天空占了很大的比例,这时,测光表上显示只需很少的光。可若按照表上的数据去曝光,其结果可能是主体曝光不足。碰到这类情况,要想使主体有精确的曝光,正确的做法是将反射式测光表对准主体测光。有时主体位于逆光环境中,如果根据亮部测光,势必造成主体曝光不足。正确的作法是,将你的一只手背按主体的对应亮度举在相机前约30~40cm处,使相机对准手背测光即可。如果使用入射式测光表,则应将表的受光面置于与主体同样的光位下方可测光。假如你想测出画面各部位较精确的曝光值,一架有变焦镜头的内测光像机就很方便。只要将变焦镜头推到长焦一端就可以在一定距离之外测得你所需要的主体曝光值而无须靠近主体。有时在一幅画面中,大块的明亮区域占了很大比重,比如像雪原、浅色的沙滩、大面积的灰白混凝土建筑等等。在遇到这类题材时,如果完全按照测光表的读数去拍摄,其结果往往因曝光不足而使得画面太暗,亮部发灰。遇到如上这类明亮景色时,往往需要比测光表指示的增加一级曝光量。相反,在遇到大片的深暗景色时,例如一间处在阴影下的屋子,背后是一片暗色树林,为了忠实于现场气氛,碰到这类情况应该用测光表所指的数值低一级的曝光值去拍摄,才不至于使画面过亮。

景 深
    当一个光学镜头在对某个物体成象时,不仅这个位于焦点上的物体能在象面上成清晰的象,而且处在这个物体前后一段距离内的其他物体也会在象面上成清晰的象。这样的一段距离称为景深。
    影响景深的主要因素有镜头孔径(光圈),成象距离以及镜头本身的焦距长度。一般地有:光圈大,景深短;光圈小,景深长。
    对于相同的镜头,同一级光圈,所摄的物体离照相机越近,景深越短;所摄的物体离照相机越远,景深越长。
    对于同一级光圈,同样距离的摄影对象,长焦距镜头的景深短,而短焦距镜头的景深长。
    利用控制景深的办法,我们可以实现不通的创意效果。比如在拍摄开阔的风景时,你希望将一些树枝树叶作为充满情趣的前景,同时又希望前景和整个场景直至最远处的景物一样清晰,那么你可以选则广角镜头加上小光圈。在另一种情况下,你想拍摄一个主体,同时不希望把背景清晰地摄下以突出主体(就象阿土赏梅时所希望的那样),那么你可以选用大光圈,并且最好能用长焦距镜头。这样由于景深很短,主体以外的杂乱景物(比如其他的游客)就会被虚化。此外,还可以利用短景深虚化一些前景,使之成为美丽的色斑,从而为整个构图增添一些情趣。

闪光灯摄影
    在室内和阴暗的光线下可以使用闪光灯进行摄影。闪光灯的闪光时间很短,约千分之一秒,所以可以用闪光摄影来凝固快速动作。有些照相机(如镜间快门式照相机)的任何一级快门都能和闪光灯同步,但有些(如幕帘式快门照相机)则不行。所以使用闪光灯之前,应先搞清楚哪一挡是同步快门。大部份单反相机的同步档用“X”表示,也有的以字符的颜色(如红色)表示。
1.闪光灯的曝光计算
    用闪光灯拍摄时选用哪一级光圈取决于闪光灯自身发出的光量大小,胶卷的感光度及摄影距离。闪光灯的曝光量可以这样计算,f= GN/L GN:闪光灯指数,L:闪光灯距主体的距离。f:所需的光圈值。摄影时首先可遵循以下步骤:
    将速度设定在闪光同步档上;
    对焦;
    从调焦环上读出距离;
    用上述公式或从闪光灯背面的表里查出所需光圈值;
    调节光圈,拍摄。
2.闪光灯的几种使用方式
    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是将闪光灯直接装在照相机顶部的热靴内。但是这样的缺点是光线太平,看上去不够自然,因为自然界中几乎没有这样角度的光线。
    如果将闪光灯与照相机分离,使之从侧上方闪射,就能利用光的投影使主体形成一定的立体感,使画面更接近自然光效果。将闪光灯移开,需要一根闪光同步线。此时曝光计算中的距离应是闪光灯到主体的距离。
    有些闪光灯的灯头是可以转动的(如银燕、Achieve等),此时可以将灯头对着天花板或墙壁,使光线经过反射到达主体,这种光线非常柔和,与室外薄云遮日时相似。用彩色胶卷拍摄时,应注意反射体必须是白色或接近白色的,否则反射光会影响主体的颜色。用反射光摄影时,曝光量一般比正常情况要加一到两级。
3.使用闪光灯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使用闪光灯摄影时,如果主体是多个,最好能将他们安排在闪光范围内同一距离,否则会出现有些主体曝光过度,而有些曝光不足。
    尽量避免被摄对象背后有镜子、玻璃或高反射率的面,这些东西会在底片上留下反光斑。如果实在无法避免,可以改变摄影角度避开反射光。
    计算曝光量时,如果计算值处于两档之间,最好选用曝光量大的一档(f值小的一个)。
    两次曝光之间要有一定间隔,因为闪光灯充电有一定时间。要注意的是闪光灯上充电指示刚亮时并不意味着充电完成,而只是表明充电量已达到60-70%!!所以应再稍候一会儿。
    避免“红眼”。所谓“红眼”是指用闪光灯摄影时人或动物的眼睛出现红色或琥铂色。这是由于闪光灯离照相机镜头太近引起视网膜反射的缘故。为避免“红眼”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将闪光灯与照相机分离;增加环境光强度(如开灯、开窗);采用反射闪光法曝光。
照相机上的常见英文符号
A:光圈先决自动曝光模式
AE:自动曝光模式
AEL:自动曝光锁
AF:自动聚焦
ASA:胶卷感光度(美国标准)
AUTO:光圈或速度先决曝光模式
B:B门
BC:电池检测
DIN:胶卷感光度(德国工业标准)
DX:表示具有DX编码自动识别功能
F(或f/):光圈系数
ISO:胶卷感光度(国际标准组织)
LENS:镜头
MACRO:表示具有巨象(显微)摄影功能
MAN:非自动曝光标志
MC:表示多层镀膜镜头
P:表示程序曝光模式
QL:快速装片功能
R:红外线摄影标志
SLR:单镜头反射照相机
ST:自拍机
TTL:表示具有机内测光系统
X:闪光同步档
ZOOM:变焦距

遮光罩的作用
    遮光罩是套在照相机镜头前的常用摄影附件,有金属、硬塑、软胶等多种质地。她有如下作用:
    1.在逆光、侧光或闪光灯摄影时,能防止非成象光的进入,避免雾霭。
    2.在顺光和侧光摄影时,可以避免周围的散射光进入镜头。
    3.在灯光摄影或夜间摄影时,可以避免周围的干扰光进入镜头。
    4.可以防止对镜头的意外损伤,也可以避免手指误触镜头表面,还能在某种程度上为镜头遮挡风沙、雨雪。
    遮光罩有多种尺寸,应选用与镜头焦距相匹配的那种。镜头焦距越短,视角越大,遮光罩也就越短。如将标准镜头的遮光罩套在广角镜头上使用,势必产生画面四周不能成象的后果。反之,则不能起到遮光招应有的作用。使用变焦镜头时,最好能配用可自用伸缩的遮光罩。
    遮光罩广泛用于逆光摄影,一般说来可以避免眩光。但是,如果光源距离近,仍有可能发生眩光现象。此时,可以用手在光源所在的一侧遮挡遮光罩。眩光是否消除,要从取景器里观察清楚。

用光十忌  
(一)树荫花脸
    在树下拍照时,往往忽视树枝阴影.看着不很明显,可是洗出相片来,人物就成了花 脸,因此拍照时要注意避开树荫.

(二)阉鼻黑影
    中午拍照时往往会形成顶光效果,人物的额,眼,鼻,唇,颌下有黑影.这种顶光不适 合拍人像,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避开.如必须拍,可用闪光灯辅助,或头微微上仰些。

(三)脚光人像
    脚光往往是由于闪光灯从下往上闪射或水面等明亮物有强烈反光造成的,会使人物 的形象受到歪曲,因此也不适合拍人像,应尽量避免.

(四)光晕雾挡
    在较强烈的阳光或灯光下逆光拍摄时,镜头正对着光源,这时如不加遮光罩.强光射 入镜头会形成光晕,产生雾挡现象.所以逆光摄影时,镜头必须加遮光罩.

(五)身上白斑
    照片中的人物身上和脸上有很亮的白斑,这是由于室内自然光拍照时,阳光通过窗 户直射到人物的身上和脸上造成的.这种阳光直射部位和没有阳光直射部位形成十分悬 殊的反差,洗出照片来就形成与人物极不协调的一片片白斑块.因此在室内拍人像时,应 避开阳光的直射.

(六)明暗不均
    这也是室内自然光的亮度不均造成的.拍照时,应该在较暗的部分适当补光,或者改 变人物的位置,使人物面向窗户,这样光就会照得均匀些,亮度也就比较大,拍出片来效 果就较好.

(七)眼镜白点
    眼镜上的白点是因为使用闪光灯直射而在眼镜上产生的反光.拍摄时让人物的脸略 低些,用间接闪光法在斜侧闪光,可避免眼镜上产生白点.

(八)身后黑影
    室内摄影时,闪光灯从照相机位置直接向人物闪射,容易形成浓重的黑影.如果让人 物离墙远些,闪光灯比照相机位置高些,可消除或减弱黑影.而通过反光伞,反光板,或墙 壁屋顶间接闪光,消除黑影的效果会更好.

(九)投影干扰
    用侧光拍摄较多人物时,处理不慎,容易造成一个人的黑影映到另一个人的脸上,如 果变化被摄人物的位置或调整拍摄点,可避免这种弊病.

(十)人物红眼
    拍摄彩色人像时,如果用闪光灯直接向较暗处的被摄者闪射,由于当时被摄者眼睛 的瞳孔开得较大,会产生红眼现象.采用侧位或间接闪光,可避免这种现象.


常用滤光镜

  滤光镜是摄影常用的附件。业余摄影常用的是黑白、彩色通用滤光镜,如UV镜,天光镜、偏振镜、灰镜柔光镜星光镜等。
    购买滤光镜时应注意与照相机镜头的螺纹匹配和镜片的均匀性。均匀性可以这样检查,将滤光镜垂直于地面作上下左右移动,同时通过镜片观察镜后的物体,如果物体有波动现象则说明镜片的平整性不好。

1.UV镜
    UV晶是紫外线滤光镜的简称。UV镜大多数是无色透明的,也有浅黄色的。它能吸收大气中的紫外光,提高照片的清晰度。对于高山摄影和高空摄影,可以使远处的景物更清晰。此外UV镜还可以滤除雾的影响,故又称去雾镜。UV镜的透明度很高,对任何情况下的摄影均无副作用,所以常常安在镜头前起保护作用。

2.天光镜
    天光镜既能吸收紫外光,也能有效消除蓝色天空光所产生的偏蓝色调,使色调变暖。使用于风景摄影。与UV镜一样,使用天光镜时,也不必增加曝光量,因此也常用来保护镜头。

3.偏振镜(PL)
    偏振镜又称偏光镜,呈浅灰色。其主要作用是减少或消除费金属表面的强烈反射光,从而表现被摄物体细节或玻璃后面的景物;使蓝天色调变深,同时保证色彩和反差。使用偏振镜时应注意,偏振镜只能消除30~40度角的偏振光,其他角度的偏振光只能减弱;转动偏振镜其滤光效果也会发生改变。使用偏振镜需要增加曝光量;偏振镜怕高温、潮湿。

4.灰镜(ND)
    灰镜不改变景物反差和色调,由于较少镜头的进光量以抑止胶卷观光。常用于强烈光线下弥补光圈和速度的不足。

5.柔光镜
    柔光镜又称柔焦镜,其表面刻有许多同心圆细线,可使部分光线折射,以取得光线柔和,意境朦胧,降低反差的效果。柔光镜会降低反差,故不适用于光线暗的情况;光圈大小和镜头焦距对柔光效果有明显影响。光圈越大,焦距越长,柔光效果越好;使用时,应先调焦,再加柔光镜。使用时无需曝光补偿。

6.星光镜
    星光镜又称光芒镜,能使被摄物体上的点状光源产生光芒四射的效果。利用星光镜拍摄水面可产生波光粼粼的效果。根据产生光芒条数的多少可分为十字镜(4条),雪花镜(6条),太阳镜(8条)。使用时,要注意光圈大、点光源亮度高、面积小的星光效果强。无需曝光补偿。

端稳你的相机


  有时照相时会发现相片不清楚,先别急着找相机的原因,这很可能是因为照相时,你没拿稳相机。有的人照相时,会用力按快门,其结果可想而知。正确的方法是:
    1.两臂紧贴身体,不要悬空,如能将手臂支撑在固定物(如岩石,汽车)上最好;
    2.两脚适当分开站立;
    3.左手托住相机,右手操作,按快门时应缓慢地按下;
    4.让相机贴住你的脸部;
    5.按快门前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
    6.对于使用长焦距镜头的情况,最好左手在贴近机身处握住镜筒,右手握住机身并按快门。
    另外,使用标准镜头时,速度最好不低于60/秒,而使用长焦距镜头时,速度取决于焦距的长短,一般不应小于12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