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fa online3热刺阵形:教师成为学习者:学习型组织中的教师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4:04:11
教师成为学习者:学习型组织中的教师发展
“今天,世界整体上的演变如此迅速,以致教师和大部分其他职业的成员从此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即他们的入门培训对他们的余生来说是不够用的:他们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 在传统的学校里,教师可以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可以俨然知识的权威,恪守“一桶水”给“一杯水”的尊严;但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尤其是在当今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这种“权威”和“尊严”立刻土崩瓦解,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角色也受到较大的冲击。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是要向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发展。因此,学校如何营造一种宽松和悦的氛围,鼓励教师成为新知识的学习者,提高学习能力,加快知识更新,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教师转变,不仅是学校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值得探讨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从美国发展起来的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管理理论,给我们重新界定教师的角色,促进教师发展,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

一、学习型组织的界定与本质特征

“学习型组织”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它的提出者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P. M.Senge)。他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指出:学习型组织是21世纪全球企业组织和管理方式的新趋势。圣吉认为,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企业必须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更好,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

所谓“学习型组织”,中外学者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系统地看,学习型组织是指能够有力地进行集体学习,并不断改善自身收集、管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获得成功的一些组织;有人认为,学习型组织是指善于获取、创造、转移知识,并以新知识、新见解为指导,勇于修正自己行为的一种组织;还有人认为,学习型组织是指那些有意识地激励组织学习,使自己的学习能力不断增强的组织。综合以上观点,学习型组织就是能够不断地进行团队学习并推动其持续发展的组织。

与传统的组织相比,学习型组织具有许多特征: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Shared Vision);组织由多个创造性学习团体组成;善于不断学习;内部组织结构是扁平的,从最上面的决策层到最下面的操作层,中间相隔层次极少;倡导自主管理,使组织成员能够边工作边学习;组织要素与外部环境的互动超越根据职能或部门划分的“法定”边界;组织使成员丰富的家庭生活与充实的工作生活相结合;家庭与事业的平衡;组织领导者拥有新角色:设计师、仆人和教师。 其中,“善于不断地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在这一点上,学习型组织与终身学习的基本观念是一致的。

所谓“善于不断学习”,主要有四点含义:

一是强调终身学习。即组织中的成员均能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形成组织良好的学习气氛,促使其成员在工作情境中不断地学习。

二是强调全员学习。即企业组织的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都要全心投入学习,尤其是经营管理决策层,他们是决定企业发展方向和命运的重要阶层,因而更需要学习。

三是强调全过程学习。即学习必须贯彻于组织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之中。约翰·瑞丁(John Redding)提出了一种被称为“第四种模型”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他认为,任何企业的运行都包括准备、计划、推行三个阶段,而“学习型企业”不应该是先学习然后进行准备、计划、推行,不要把学习与工作分割开,而是强调必须边学习边准备,边学习边计划,边学习边推行。

四是强调团体学习。即不但重视组织成员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更强调组织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组织智力)的开发。

学习型组织通过保持学习能力,及时铲除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不断突破组织成长的极限,从而保持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学习型组织促成教师成为学习者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首先,建立学习型组织机制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学习型组织理论给我们揭示了一个最明白的道理:在21世纪中,最成功的组织必然是“学习型组织”。因为在未来社会中,任何组织能够持续发展的第一位的优势是:具有比竞争对手更强的学习能力。同样,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这不仅要求全体教师加强学习,参与到学习中,把学习作为学校和自身发展的第一需要。学校建立组织学习的机制,无非是提供给教师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和指引教师与学校一同发展。从这一点看,教师成为学习者是学习型组织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将全体教师纳入学习型组织机制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

“‘用学习创造利润’——这已被管理学界和企业界公认为当今和未来‘赢的策略’”。 学校的产品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学校要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更需要通过全体教师的不断学习和提高。教师作为一线的生产者,决定学校是否能创造出丰厚的利润,而决定教师质量高低的因素则在于自觉自愿的学习,通过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提高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其次,学习型组织是学校不断自身调整的需要。面对日新月异的形势变化,学校要不断地进行调整。通过学习,不断适应变化着的外部环境,不断明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不断调整学校发展的方向。可以这么说,在未来社会中,学校如果不能持续不断地学习,就不能恰倒好处地调整姿态,就难以生存下去,更谈不上发展。

第三、学习型组织是增强学校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有关学校发展的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层出不穷。学校要抓紧时机组织学习,不仅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而且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了解,这就为学校“全面增强体质”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周密策划的组织学习,不仅使教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提高了内部资源与知识的利用率,并不断创造出新知识,从而达到全面增强竞争能力的目的。

三、学习型组织促使教师成为学习者的若干策略

学校作为学习型组织可以通过以下策略促使教师成为学习者:

1.制定学校的学习政策

学校应该制定比较透明的政策,把训练和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作为教师培养的目标。近年来,国内外已在这方面达成共识。例如,英国提出“完整型”教师培养目标,除了教师要具有优良的个人品质、精湛的教育教学技能外,还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学校可以鼓励教师采取一些有效的方式。

第一,鼓励教师善于从自身的经验中学习。相对于请有关专家进行培训而言,从自身经验中学习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学习方式,这也正是对“温故而知新”教育原则的运用。从组织自身的经验中学习,其精髓就在于使教师能够运用辨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与事物。面对成绩,要会分析是在怎样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取得的,要懂得过去所取得的成绩都是在特定的领域、范围和程度上取得的,因此具有局限性,是相对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新的领域、范围和程度上不断扩展成绩;面对不足,要分析存在不足的原因是什么,分析哪些是主观原因,哪些是客观原因,要能够对症下药、克服不足,特别要会认清哪些是有价值的失败。在这里,有价值的失败是指能使人产生顿悟、透过表象而看清事物本质的失败。从一定程度上讲,从这种失败中吸取教训,其价值并不亚于从成功中总结经验。

第二,提倡向同行学习。古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向同行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因为同行对事物与环境的判断等会有很多“共同语言”。因此,学习型组织的学校要倡导教师之间的学术交往,设置学术交往的平台,供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虚心向同行学习,不仅可以使自己获益,而且还可以激发创新的灵感。

2.强调“做中学”的策略

“做中学”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一般认为,教师需要三种知识,即:主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 本体性知识即专业知识,教师首先应具备自己所教学科的扎实和精深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要随着学科前沿理论的发展而不断补充更新。实践性知识是指在有目的的教学活动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及相关知识,也就是经验性知识,这种知识具有独创性,常常表现为教学特色或教学艺术。条件性知识即教师具备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学科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与教学有关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边缘交叉科学方面的知识。获得这些知识,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三种途径:①阅读:有关教学理论和教学研究方法的论著;②合作:与大学或研究机构的教学研究专家合作进行实验研究;③研究:教师针对实际问题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3.直接参与研究,巩固和转化学习成果

参与研究应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而不仅仅是外来的压力(如上级行政部门的指示、校长的要求或者伙伴竞争等)。教师直接参与研究,不仅能及时把握和控制研究的过程,更能深切地体验研究对自身发展和改进学校工作的意义所在。

美国教育学者埃利奥特提出“教师应成为行动研究者”。指出教师从事教科研转变思想的过程。他认为有两种方式:第一,教师将研究者提出的方案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以便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上的转变先于教学策略的变更。即“思先于行”。第二,教师针对某些实际问题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我监控、评价,教师最初对问题的理解可望在评价过程中得到修正和改进。可见改变教学策略的行动先于理解力的发展,即“以行动促思考”。

应该说,与其他外来的专家学者相比,教师处于一个有利的研究位置,拥有最佳的研究机会。因此,使教师成为研究者成为可能:一是教师在“教育中”研究教育。教师在工作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与自己的教学工作紧密相关;二是教师“通过教育”研究教育。教师通过研究来检验自己对教育问题的看法是否正确,检验自己解决问题的设想和办法是否有效,而不是关在书房里冥思苦想;三是教师“为了教育”研究教育。教师为了改善自己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主动去研究教育问题,使自己的教育行为更加合理、有效。他们研究的出发点是为了工作,着重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 

教师所进行的研究是一种特定的“教学研究”。是对教师自己的教学进行思考和探究,而是力图使教学以更有效的方式展开,使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教师在自己的研究中找到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管理策略时,就有可能熟练地解决种种“教学困惑”、减少无效的重复劳动,在不一定增加工作时间的前提下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研相长”的效果。

4.实施“校本培训”

所谓“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与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继续教育形式。继续教育作为教师学习的一个方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其他继续教育形式相比,校本培训以教师所在的学校为主体,培训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紧密联系,避免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一种“组织内部传递知识”的学习活动,促进内部的交流、学习和研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能力和教师学习的有效性、针对性。校本培训的形式有很多,如校内书面或口头报告、师徒结对、集体学习、假期短训班、校际间的观摩与交流、专题研究,等等。组织学习不仅是某些部门、某些个人的事,而是要求全体成员、所有部门都积极行动起来,促进知识在组织内部快捷流畅地传播。

5.确立问题中心模式,开展“系统地解决问题”的学习

“系统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一种学习活动。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把问题圆满解决,不仅可以学到许多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而且还可以提高组织和个人的综合能力,如提高理论和实践、学习和应用相结合的能力。一个小小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可能引起学校管理行为的重大改变,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国内外有关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模式有许多类型。 如“师徒结对”式、集中培训式、学位课程模式等。其中,日本的问题研修模式对于造就新型教师有许多可借鉴之处。这一培训方式的特点是联系中小学教育实际问题,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日本有些地方规定,新教师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在任课担任班主任的同时,要学习研究制订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研究教材,以及学习研究如何管理班级,如何进行道德指导和保健安全指导等,以此来培养新教师的任教使命感,获得广博知识,提高他们教育和教学的实践能力。

6.专家的现场指导

专家的现场指导对教师成为学习者有直接的帮助。学校要提倡和引入专家学者与教师共同参与研究。专家可以在以下几方面指导和帮助教师:研究课题的确定;研究方案的设计;研究的实施;最终撰写研究报告。但是,要注意专家是“局外人”,他的指导和帮助不是“包办代替”,而是提高教师对教育研究的认识,促使掌握研究的方法、手段和技术,进而促进工作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