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化脓不可以吃什么:曾国藩的待人处世之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4:55:52

曾国藩的待人处世之道

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 段旭

[阅读:67 次] 日期:10/07/07  来源: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 [字号:大 中 小]

    历史是一本永远都读不完参不透的书,历史中的人物事迹却是可以带给我们无限的指导意义,今天,我想通过历史中的一个人物的生平经历来为我们的实际工作做一些启示。
    他是毛泽东和蒋介石双双敬佩的人!
    他的家书、日记是无数学者研究的对象!
    他被称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他就是曾国藩!
    毛主席曾经说过:毛铁炼成钢,是要经过无数次的敲打的。纵观由古至今,能够在史册上留名的人无不是经历过大大小小的困难才成就一番事业。曾国藩一生征战,功勋显赫,更以理学大师,中兴名臣定格在历史的簿册上,却又有卖国贼的恶名,他的人生经历对于我们是一堂非常深刻的课程。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生于1811年,卒于1872年。曾国藩6岁读书,28岁中进士。初授翰林院检讨,一直到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升礼部右侍郎、署理兵部左侍郎。咸丰帝即位后,他先后兼任过兵、工、刑、吏等侍郎等职。他一生严于治军、治家、修身、养性,实践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
    他被封为官场“楷模”,成为官场中以老成持重、灵活多变坚忍不拔著称的“理想人物”。他不是军人,却为清廷建立了丰功伟业;他不是哲人,但留下的文稿字字珠玑,饱含人生哲理。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对他这位赫赫有名的同乡评价甚高,他在1917年至友人信中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奉为终生学习的楷模,并亲自从《曾国藩家书》中摘录出许多语录,吟诵参悟。
    总结开来,曾国藩的待人处世之道有以下四个方面值得借鉴:

    1.胸怀大志,宽容雅量
    2.用心做人,克己自强
    3.知人善任,宽严相济
    4.以诚待人,众望所归

    1.胸怀大志,宽容雅量
    曾国藩认为,做人应该从立志开始。在他看来,君子立志,应有包容世间一切人和一切物的胸怀,有内以圣人道德为体、外衣王者仁政为用的功业,然后才能对得起父母的生养,他信奉:“有志者事竟成”。
    一个人的志向不是天生的,是在后天的生活中确立的,尤其是在平庸琐碎的生活中,内心的思想与现实的强烈落差下形成。曾国藩就是这样领悟的,他出身农家,环境并不优越,但他就是在平凡的环境中,凭借心中的志向和过人的毅力,最终成为国之重臣。曾国藩说,人如果能立志,那么他就可以做圣人,做豪杰,还有什么做不到的事情吗?他又何必要借助别人的力量呢?古书上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就是说,我想得到仁,这仁也就到了。我想做孔子、孟子那样的人,于是就日夜孜孜不倦地攻读,一心一意地去钻研他们的学问,谁能够阻止我成为孔孟那样的人呢?如果自己不立志,即使天天与尧、舜、禹、汤这些圣人住在一起,那也只能他们是他们,我是我!
    曾国藩在处理与左宗棠的关系上颇能表现出他的雅量品性。
    左宗棠原本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40岁前犹在私塾教书,办团练时,受到了曾国藩的赏识,在咸丰十一年,曾国藩力保左宗棠督浙江军务。可是左宗棠有恃才傲物的特性,常表现为与曾国藩过不去,人称其“恩将仇报”。尤其是在“幼天王事件”中,二人以致反目,彼此不通书信。待左宗棠任陕甘总督出征西北时,对友人说:“我和曾国藩不和,如今他总督两江,恐他在饷源上卡我脖子,坏了我的功业。”曾国藩并没有借机报复,而是不遗余力地为其筹饷。这等气度,真真值得我们敬佩。
    2.用心做人,克己自强
    曾国藩出生在湖南山村,耿直的民族特性,使他去“伪”而崇尚“拙”;一生坚守宋明理学,使得他不愿取“巧”而尚“诚”。曾国藩要求自己待人以敬为主,但他并非是端着个理学臭架子,让人望而生畏。实际上他是个十分诙谐的人。曾国藩为人处世不露锋芒,一生兢兢业业,在自己的道德修养上一刻不敢放松。其一生于“克己之学”从不稍懈,坚持终身。曾国藩“克己”的内容非常广泛,从治学治家至个人生活,从治政治军到处事待人,无不自查自省。
    曾国藩在京官至二品时,总被人戏称为“一品”大人,这是为什么?因为他给自己规定每餐只吃一个荤菜。二品大臣,相当于现在的部级官员,能坚持这样做真的很不容易。
    同时曾国藩坚信“刚柔并济,克己自强”。在他看来,不管是待人以恕,或克己以忍,都不能是柔弱的表现。曾国藩一生刚强,坚而不脆,以为古来豪杰以“难禁风浪”四字为大忌。他自述道:“吾家祖父教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又说:“至于‘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孟子所谓‘至刚’,孔子所谓‘贞固’,皆从倔强二字做出。”这种倔强的性格,使曾国藩虽屡次受挫,却依然刚毅,勇往直前。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行止,他的“克己之学”,使他在穷困潦倒时坚而不拔,在功成名就时谦而不傲;使他经受了阶级斗争的风暴,越过了满汉矛盾的险滩,走出了同僚倾轧的陋巷;使他学识渊博,为人清正,终身廉洁,晚节纯粹。
    3.知人善任,宽严相济
    人才,是世间最宝贵的财富。在晚清,人才却是奇缺,龚自珍曾仰天长啸: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曾国藩也曾感慨国中无人。因此,他对人才倾注了很大的心血,他物色和栽培人才,选拔和推荐人才,只要这个人却有所长,哪怕他给曾国藩的印象并不好,甚至与他心存隔阂,他都会任用和举荐。可以说,发现人才的本领,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的首要本领。其价值往往超越了所发现的人才的价值。所以说,知人不易,得人不易。要知人就要善察人,要得人就要善用人,不察不用,即使人才在身边,也会视而不见。曾国藩本身在识人善用方面就是一个能家。
    有个小故事可以说明曾国藩的识人之术。有一次李鸿章带三个人去见曾国藩,请他给三人安排职务分派工作。不巧曾国藩有饭后千步走的散步习惯,他们到的时候曾国藩正好不在。于是,他们就只好在门外等候。不久,曾国藩散步回来,李鸿章上前禀报来意,请老师当面考察三人的能力。谁知,曾国藩摇摇头说,没有这个必要了。我现在就分派工作面向门庭、站立左边的那个为人忠厚、办事小心,让人放心,让他去负责后勤军需部;中间那个有些阳奉阴违、心口不一,难以信任,不宜重任;右边那位颇有将才的气质,将来定可独当一面,需要着力磨砺。果然,右边的年轻人没有辜负曾国藩的厚望,在日后的征战中脱颖而出,受到了军政两届的关注,并因为战功显赫被册封了爵位,不仅如此,他还在垂暮之年,毅然复出,率领台湾人民重创法国侵略军,扬名中外,他就是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
    在广揽人才的同时,曾国藩强调分辨良莠,既广求人才,又不博收杂进,他有一套自己的任人之道,也有一套用人之道,在曾国藩这个理学名儒心中,道德、纲纪是分量最重的,因此,对于人才中缺乏德的人,他都是有针对性的使用,甚至在关键场合重用。对于手下的悍将,他针对将人的本性,把优点缺点都列出来,让其选择,并在处理时公私分明,只参功名,不及私恶,成就其一代英名。对于手下的降将,他采取“宽在名利,严在礼义”的原则,银钱慷慨大方,绝不计较;是非曲直必须分清,绝不姑息。
    4.以诚待人,众望所归
    曾国藩以诚实结人心,众望所归,在他对幕府的人才和对外的外交中都有所体现。
    他的幕府人数众多,贤才如云,分工详细,任何方面的事情都有人辅佐。而他对待幕僚的态度正是一个诚字。
    曾国藩在外交方面也反映出了他以诚待人的特质。曾国藩的孙女婿曾经口述过这样的一件事:李鸿章从南洋调到北洋接替曾国藩时,曾国藩问他今后如何与洋人打交道,李鸿章答道:门生也没有打什么主意,我想,与洋人交涉,不管什么,我只同他打痞子腔。曾听后,良久不语,徐徐启口说:呵,痞子腔,痞子腔,我不懂得如何打法,你试打与我听听。李鸿章一听老师对答话不满,连忙改口说:门生信口胡说,错了,还求老师指教。曾又是一阵不语,然后注视李鸿章说,依我看,还是用一个诚字,诚能动物,我想洋人也通此人情。虚强造作,不如老老实实,推诚相见,想来这比痞子腔总靠得住一点。所谓痞子腔,是一句方言,说明白了就是流氓腔。籍隶合肥的李鸿章大概是想用他家乡的青皮流氓的混办法来对付洋人。但曾国藩的头脑还是清楚的,知道洋人不会吃这一套,所以主张还是应该讲诚信,老实,凭实力讲话。
    说起来,曾国藩的诚信思想来源于传统的儒家思想“忠诚笃信”四个字,他将其归纳为 诚信理和,诚就是老老实实,推诚相见,正是他这种以诚待人的精神,使得曾府人才济济,后世学者统计,曾府中精英人士多达八十余人,后来官至总督、巡抚、尚书、侍郎的有李鸿章、李翰章、左宗棠、刘蓉、唐训方、彭玉麟、倪文蔚、李宗羲等十余人,还有科学技术专家如徐寿、李善兰等。拥有这些人才组成的智囊团参谋其事,曾国藩能够获得成功也是不难理解的。
    毛泽东说:“所谓团结,就是团结跟自己意见分歧的,看不起自己的,不尊重自己的,跟自己闹过别扭的,跟自己作过斗争的,自己在他面前吃过亏的那一部分人”。曾国藩幕府的幕僚们的确包含了以上所有的类型,而他,正是将这些人全部的团结起来,共成大业。但是,曾国藩毕竟是一位封建士大夫,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卫道士,他愚忠的价值取向和庸俗的为官之道贯彻其思想行为的始终,与我国现代特别是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格格不入。在不少人盲目推崇国学的文化背景下,对这些糟粕的东西要认识清醒严加提防。但曾国藩的为人处事之道还是有其相当的思想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