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39周胎儿图:定义道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0:23:48

阅读笔记:道德的定义

前日看新闻报道,某地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一辆载鱼的货车倒在地上,鱼撒了一地。司机忙着把鱼捡回车上,围观的群众则一拥而上,纷纷用手里的各种袋子捡鱼,司机忙着制止,可谁也制止不了,现场一片狼藉...真可谓人心不古。

记得古代称赞某官员治理有方,则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路遇事故则群起而抢,实在与主旋律不和谐。试想文革时期大搞群众运动,社会一片混乱,搞打砸抢的人应该不在少数。

从中可见经济转型时期,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即社会道德体系的缺失。那么道德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关于道德的阅读笔记如下。

一、道德定义和来源。

道德的定义。在汉语词典,道德指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和一定阶级的舆论约束对社会生活起作用。在英语词典,moral 解释为Rules or habits of conduct, especially of sexual conduct, with reference to standards of right and wrong。

当代马克思主义伦理认为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关于善恶、是非的观念、情感和行为习惯,并依靠社会舆论良心指导的人格完善与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规范体系。孙国华主编2000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法理学》”中的观点,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经济关系最终决定、按照善恶标准来评价并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维持的规范、原则和意识的总称。从本质来看,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一种社会现象。

唯心主义者认为道德源于天赋的良心或者后天而得的良知。

天赋的良心说。斯多亚派强调了对道德律的意识(良心),这一意识主要是作为理性存在的,是人的灵魂的支配部分,是神的声音。而到了基督教教父和经院学者那里,这个神就是基督教的上帝,良心就是上帝写在人心中的法。良心是一种超越个人意识的共识,这种共识是上帝赋予的。奥古斯丁把经规描述为“被写出的良心”,而唯有上帝才是其作者。托马斯则区分和描述了良心的不同作用∶一方面是普遍的、根本的良心,另一方面是具体应用的良心。到了近代,巴特勒详细地阐述了“良心”(conscience)这一概念,他把良心看作是一种能辨别善恶的心灵知觉能力,认为良心是一种人心中的据以赞成或反对他的欲望和行动的支配原则,而自身并不直接趋向于行动。良心具有一种普遍性和优越性,也实际地存在于绝大多数人的心中。但他的良心理论对主观原则与客观道德法则的联系,以及良心这一支配原则的本身构成这两个问题的阐述尚有明显缺陷。康德曾经有一句著名的话: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康德认为良心是作为理性存在的人本来就具有的,是天赋的,绝对的,良心实等于善良意志、义务意识、内心法则,是对普遍道德律的绝对尊重,因此普遍的道德法则就处于更优先的地位。在良心的先验上,康德这一点和卢梭一致,卢梭一向认为“天赋良心”。卢梭说过:“人心中的自然状态,就是历史的零度状态,人心中的良心,就是天国的火种。”

后天而得的良知说。而叔本华则较强调良心的主观一面,认为良心是“道德的自我决定”,另一方面,费尔巴哈强调良心与幸福、利益的关系,认为良心受人际利益关系的制约,“良心是在我自身中的他我”。后来的黑格尔则又达到了某种综合∶他认为良心是一种积极追求在主观和客观上都是善的东西的伦理意识。

二、道德既是自律又是他律。

道德具体到每个人的内心,道德是自律;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和规范,道德是他律。道德作为一种规范性制度既存在于外部世界,也存在于内部世界。而日常所谓制度主要是依靠法治的约束力,努力的去填补人性的漏洞。宣扬道德至上和宣扬制度万能都是虚伪可笑的,从现实原则出发,也只能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只不过,“有机”不是容易的。

三、道德属于上层建筑。

每个社会阶层,都有体现该阶层的利益的道德,权力阶层则控制社会的主体道德形式。。对此,恩格斯说:“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或者是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当被统治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时,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他们未来的利益。”在中国的封建时代,儒家的道德理论控制着社会的道德方向。在西方宗教社会,宗教道德控制着社会的道德方向。

当中国从人治社会转为法治社会,原有的社会道德体系坍塌,出现社会道德危机。随着新的社会阶层逐渐稳定,新的道德体系也逐渐确立。旧的城乡二元结构已开始改变,城市成为社会的中心,2004年中国城镇化水平达到40%,市民阶层道德将成为中国社会的主体道德形式。

四、经济学讨论道德问题吗?

茅于轼认为,道德是非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是理性判断,而道德的实践则纯属价值判断。作为理性判断,道德可以成为经济分析的对象,即经济学要讨论道德问题;作为价值判断,道德纯粹是每个人发自内心的感受和选择,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实践”,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欣慰和不安,即是道德力量之所在。在这里,经济学是无能为力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经济学不讨论道德问题。

茅于轼认为,道德是“为了大家的利益而要求牺牲自己一时的利益的一种行为规范”。这一解释有两点,一是道德看作是一种行为规范和制度安排,这就使之成为经济学,特别是制度经济学的考察对象;二是这一解释集中于为了(他人的)利益而牺牲利益(个人的)。道德的两个重要属性,即“公共服务”和“社会共识”。一方面,道德是一种隐含契约,其内容是我愿意为社会提供道德服务,如果人们都作出同样的承诺,我就可以享受社会为我提供的道德服务。另一方面,从道德是社会共识出发,道德的基本要素就是全人类共同的道德信仰,如仁爱、诚实、守信、慷慨、宽容等。道德不仅产生于由于经济斗争的需要,而且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把道德作为一种契约,体现了“经济学节约爱”的本质。在这种意义上,有钱人是道德最少的人,因为他在个体与社会的博弈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但统计上“为富不仁”不具有显著性。由此可知,茅于轼的观点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