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有什么症状:经行、虚无、转世、得道、道法、寂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4:27:17

经行、虚无、转世、得道、道法、寂灭

 

经行  经行
  jīngxíng
  [follower of Buddhism go around a place for resting,etc.] 佛教徒因养身散除郁闷,旋回往返于一定之地叫“经行”
  雁荡经行云漠漠。——宋·沈括《梦溪笔谈》
  静坐和经行都是佛门修持禅定和智慧消除心的贪欲、嗔恨、愚痴缺陷的具体方法。静坐是在静中修定慧,经行是在动中修定慧,两者交替进行。从经律中可以发现,佛在世时对此两者同样重视,甚至在修智慧时经行的修法更有胜于静坐之处。可惜经行的修法为我国的佛教徒所轻视失传了很久了。
  经行中若专注于意守一处,如:呼吸,身体的某一部位,观想某一形象,反复默念一句话则是修禅定,可以压服烦恼使身心安乐;若经行中观察身、受、心、法,观察人生宇宙的自然现象则是在修智慧。经行中可以调节身体,也可以消除众多烦恼获得身心的清净安乐,大得可以体验整个世界,微细时可以观察组成身心的最微小的微粒和心念的真相,也可以体验每一刹那中物质与精神的众多生灭变化。其中的利益不是亲身实践的人所容易理解并获得的。
  下面收集了一些相关的解释:
  慈恩解云。西域地湿。叠砖为道。于中往来。如布之经。故曰经行于一定之地旋绕往来也。即坐禅而欲睡眠时,为此防之,又为养身疗病。玄赞二曰:‘西域地湿,叠塼为道。于中往来,消食诵经。如经布绡之来去,故言经行。’
  据大比丘三千威仪经卷上所载,适于经行之地有五,即闲处、户前、讲堂之前、塔下、阁下。
  另据四分律卷五十九所说,时常经行能得五利:(一)能堪远行,(二)能静思惟,(三)少病,(四)消食,(五)于定中得以久住。
  寄归传三曰:‘五天之地,道俗多作经行。直去直来,唯遵一路。随时适性,勿居闹处。一则痊痾,一能销食。(中略)若其右绕佛殿,旋游制底,别为生福,本欲虔恭。经行乃是销散之仪,意在养身疗病。旧云行道,或曰经行。二事总包,无分泾渭。遂使调适之事久阙东川。’
  十诵律五十七曰:‘经行法者,比丘应直经行,不迟不疾。若不能直,当画地作相,随相直行,是名经行法。’
  摩得勒伽六曰:‘比丘经行时,不得摇身行,不得大驶驶,不得大低头,缩摄诸根,心不外缘,当正直行。行不能直者安绳。’
  《四分律》卷五十云(大正22·938a)︰
  ‘时诸比丘露地经行,患风雨日曝得患。佛言︰听作经行堂。不知云何作?佛言︰听长行作。作堂所须一切给与。时彼上座老病羸顿,经行时倒地。佛言︰听绳索系两头循索行。捉索行手软破手。佛言︰听作卷若竹筒,以绳穿筒手捉循行。经行时疲极,听两头安床。’
  《四分律》卷五十九谓︰(1)堪远行,(2)能思惟,(3)少病,(4)消食,(5)得定久住。
  经行是直行,与右绕佛塔的修福有差别。《南海寄归传》卷三说右绕佛殿,旋游制底,别为生福,本欲虔恭;经行乃是销散之仪,意在养身疗病。


虚无  xūwú
  1、不存在的,空虚的. 虚无是和存在相克相生的,换而言之即是对绝对存在的否定。
  2、中医名词。指心境恬憺空净,无欲无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
  0:虚无在某方面可以理解为零,也可以理解为无限,因为虚无包容一切,却又不同于任何事物
  1:虚无是宇宙终始之外的一种没有任何意义和属性的超时空,超物质的绝对存在。
  2:虚无是宇宙万象之源泉,万物之归宿。
  3:虚无是佛教中的“空”。道教中的“无”。
  4:虚无是人类意识无法穿透和无法触摸的一种无知觉状态,它常常借以死亡的形式表现出来。
  5:唯心主义和一切迷信因虚无而必然存在。
  6:虚无是不需要任何条件,不需要任何理由而存在的一种绝对存在。同时,它是为了否定绝对存在的存在。因此,虚无本身是矛盾的。
  7:虚无是人类认知的至高点,直到今天也没有谁能够破译它,它的存在超越了人的意识极限。
  8:一切宇宙的秘密皆由虚无而产生,皆因虚无而闭锁。
  9:虚无是宇宙中唯一一种不需要证明其存在而存在的一种存在。有了它,宇宙中的一切存在才具有存在的充足理由。世界上,只有虚无是不需要理由而存在并且存在于因果律之外的存在。
  10:虚无是人类想象和幻想的真空,精神的理想王国,信仰的最高归宿,鬼神的快乐家园。
  11:虚无是人类思想的终极追寻和终极思考,整个宇宙的存在对它而言都微不足道。 相对的,虚无对人类而言也微不足道,这是由它自身的不可及性所决定的。
  12:人类的一切认识和思想理论都必须在时空背景下才能成立,而虚无没有任何时空属性和物质特征,所以,人类无法认识虚无的真正存在。
  13:虚无是宇宙大爆炸之前,宇宙毁灭后之后的那种存在状态,在这里,古往今来的一切探索者到此止步。
  14:无论是大得多么惊人的计量和数字,以及骇人的字眼,比如几千亿光年,几兆亿吨每立方厘米,黑洞,暗物质等等,这些有限的东西与无限的虚无相比都等于零,这正是因为虚无是包容一切的存在。
  15:一切在时空中的存在都是物质本身的属性,而虚无不是物质存在的属性,它是宇宙区别于一切事物的唯一属性,因此,虚无是宇宙唯一的本质。
  16:死亡可以接近虚无状态,回归宇宙本质,因此,有人认为只有死神才能破译宇宙的最终秘密,甚至它就是宇宙本质的化身。事实上,死亡也无法达到非虚无本身。万物寂灭并非虚无,虚无乃是永远无法到达的时间彼岸,包容着永远无法跨越的空间之殇。
  17:世界上最难于理喻的事物就是死亡,因为死亡即是回归宇宙本质虚无的一段必经路程,所以,死亡是最困惑人的第一件大事。它使我们终生不得安宁。
  18:人类的最高智者即是到达虚无之门,神交死亡,万象化一。然而虚无并非结束,也并非开始,它什么都不是。
  19.:比死亡更黑暗的是虚无。 虚无是最可怕的深渊。 一切的生命都在极力摆脱虚无,即使这一努力是毫无意义的。
  20:哲学家都将一切归罪于虚无。虚无作为一种哲学理念存在,各个人以自己的方式去描述它,但是没有人能够说得出它是什么。或者说,它不是什么。
  21:虚无源于混沌,混沌终归于虚无。
  22:万物皆由虚无到盈满再从盈满中亏出空间而变出,如身边万物,不可能完全是实的,其中没有任何空间,那么他的分子量是很重的,世界上最大密度的钻石也有空间,不过它很小而已。如今谁也不能悟出一切均为无之前,有什么,又怎样从没有生出“有”来呢?这是道家最后的道,混沌何来?混沌自生混沌,而最初的混沌从何来?这是天地之前的一道,若悟出何从虚无到盈满到万物——阴阳结合。虚无至阴而盈满至阳,有何从无中(完全没有的)生出(有),是怎样生出的而又如何从有得完全满了,没有空间容纳它了到有空间。有空间又有物即为混沌,之后的是混沌演变了(这不用说了)。悟出此道便可从无中生有,自然可生天地,予自身不死啦!此道是超越于神,万物与自然,若悟出便可知道天地何来,比道家第一人——鸿钧更厉害,已经超越神,成为一个可将自身化为半虚无(即可看到但触不到的幻影)或化为空间之中的一个虚无之人。此人必定不受刀剑之击
  【TV】银魂148话出场人物——俗称:小宏他妈



转世  转世指一个人在死亡后,其性格特点或灵魂在另一个身体里重生。转世是印度教、锡克教、耆那教、一些非洲宗教与及很多不同的宗教和哲学的主要信条。大部分的现代非基督徒也相信转世说。
  信仰的起源
  这种信仰早于原始文化中出现。一些学者认为,这种信仰源于三个普遍的信念:(1) 人类是有灵魂的,而灵魂与呼吸之间有一种不明确的关系,可与肉体分离。在睡眠时,分离是短暂的;在死亡后,灵魂则与肉体永远分开。(2) 动植物也有灵魂,而且强大地影响人类的力量与情绪。(3) 灵魂可从一个有机体转移到另一个有机体上。在很多印度教(尚存的最古老宗教)学院中,仍有人拥护这个信念。
  另外,也有人认为转世不只是一种信仰,而是一个历史中的实际发生的现象,在原始社会及先进社会中都不断地被发现。
  图腾信仰亦包含灵魂在人类肉体间转移的暗示。
  东方宗教与传统中的转世慨念
  印度教
  佛教
  耆那教
  西方宗教与传统中的转世慨念
  经典希腊哲学
  一些古希腊哲学家相信转世论;可参考柏拉图所著的《斐多》(也译《费多》)和《理想国》。毕达哥拉斯相信是第一位深入发展这个概念的哲学家。
  犹太教与卡巴拉秘宗
  诺底斯主义
  基督教派
  现代有关转世的观念
  转世的证据
  其他转世理论
  有人认为,即使相信转世说,不等于削弱基督教中天堂、地狱和最后审判存在的可能性。一定数量的小孩子,不但声称有自己的前生的记忆,也表示记得一些生命与生命之间的情形。(可参看伊恩·史蒂芬森博士(Dr. Ian Stevenson)、卡洛·鲍曼(Carol Bowman)和伊莉莎白·荷利兹(Elisabeth Hallett)的著作。)一些个案中,小孩声称在生命前后到了类似天堂的地方,有时他们有一定的权利选择是否重生、何时重生,甚至可以选择自己将来的父母。
  当中一些小孩声称,重生并不一定因为人有罪业,而是一个灵性提升的机会。额外的生命使灵魂有更多的机会成就天主的托付,并能使性格特点有更大的改进。东方的转世观则更为多元化,而有关的慨念可在一些印度教及佛教的旁支中找到。
  能量是不能创造和不灭的,而人脑以电能脉冲运作。那么,人脑中的电能从哪里来?死后它又将往哪里去?这或可作为转世在科学上的引证。




得道  dédào
  1.[excellent practice]古代道家谓顺应自然﹑与天合一的境界。
  2.泛指知晓事理。
  3.[support a just cause]指符合道义、正义。例:得道多助
  4.[excellent practice]佛教谓修行戒﹑定﹑慧三学而发断惑证理之智为得道,然后可以成佛。
  5.道教谓存神炼气有五时七候,第一候,宿疾并销,六情沈寂,名为得道,由此可成仙或长生。
  6.寻到道路。
  7.基督教:人类在定义“道”之后,就是如何上正道的问题。得道不再停留在有形的道路上做文章,早期觉悟者察觉灵魂活动于生命之中,命运就在一种道上行驶。也就是灵魂在命运的安排下要从起点到达目的地所经历的种种人生,即灵魂进入神的命就要上神的道。神主就是知道的开创者,也给与主同行的人指明道路。耶稣出世之后,基督徒就成为修道士,为神主守着真道。那么得道者就能获得进入未来永恒世界的信念与信心,最终得到神主的奖励。得道与得到在灵魂永生的层面上完全一致,不死的精灵自然要得到无尽的财富,一次人生只是神的一回微小体现和短暂指令。
  怎样才能得道?
  问道,闻道,知道,行道,才能得道 。
  问道是开始,是生命的思索;
  闻道是认知的过程,所谓真法难闻,探索的过程是坎坷的;
  知道是认知的结果,理解是知道的准则;
  行道是身体力行,只有行道才能使得道长存。



道法  1.道理法度。
  2.遵守法制。
  3.道教的教义。
  4.道教的法术。
  5.泛指宗教的学说与法术。
  6.道教符咒法术
  符咒法术是道教应用咒语祈请神明、诅咒鬼蜮的一种方术。被认为可以感通天帝,役使 鬼神,达到除邪消灾、逢凶化吉的目的。
  咒语导源于巫觋。《尚书·无逸》有“厥口诅祝”,《正义》曰:“以言告神谓之 祝,请神加殃谓之诅。”①其书面形式,最初发现于东汉墓葬中,与符箓连为一纸,表 明在东汉时符箓与咒语已经合并使用。故道教在承袭符箓术时,同时也承袭咒术,此后 道士作法时,符咒并用一直成为定制。道教在长期传习过程中,对咒语作了很大的发展, 创制了各式各样用于各种场合的咒语。它们散见于众多的符箓、道法书中,又有一些咒 语专书加以结集。如《太上三洞神咒》十二卷,即收有长短咒语七百三十六首,数量是 很多的。
  道教咒语与符箓一样,使用十分广泛。有用于治病者,加《咒枣治病咒》《咒水治 咽喉咒》《治寒病咒》等。有用于内丹修炼者,如《净口咒》《净身咒》《净天地咒》 《安魂定魄咒》《坐炼咒》等。有用于驱逐邪祟者,如《六合咒》《役遣咒》《禳童稚 多灾符咒》等。有用于雷法者,如《起风咒》《起云咒》《起雨咒》《起雷咒》等。就 其语言内容而言,有向天神或大神祈求者,大多为陈述心愿、颂扬威德之词;有向一般 神灵进行呼召役遣者,大多为命令之语;有向鬼蜮进行诅咒、呵责者,大多为斥责,威 吓之词。其语言形式,大多为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组成的韵语(以四言为最多), 少数为长短不齐的无韵语,还有一些夹有梵文译音或纯为梵文译音的咒语,如“唎吽啰 吒”等。咒语的文末,一般都以“急急如律令”作结。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一说: “急急如律令,汉之公移常语,犹今云符到奉行。张天师,汉人,故承用之,而道家遂 得祖述”。②兹举道书所载数例,以见一斑:
  《天蓬敕咒》:天蓬天蓬,万神之宗。威严大道,游行太空。坐南斗内,立北斗中。 紫微大帅,天皇赐功。……金阙玉房,大有神功。怒动天地,日月失光。气吞五岳,倾 摧四方。顺吾咒者,速来伏降。违吾咒者,倾死灭亡。急急如律令。③《净身神咒》: 灵宝天尊,安慰身形。弟子魂魄,五藏玄冥。青龙白虎,队仗纷纭。朱雀玄武,侍卫我 真。④《致雨咒》:五帝五龙,降光行风。广布润泽,辅佐雷公。
  五湖四海,水最朝宗。神符命汝,常川听从。敢有违者,雷斧不容。急急如律令。 ⑤道士念咒,有出声的念,有不出声的默念(称心咒、密咒)。念咒时,常配合掐诀。 所谓掐诀,即将手指的指根、指节、指头、指甲背等处,分别与天干、地支、五行、七 政、八卦、二十八宿相配,按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或模仿某种形象,作出伸、屈、拉、 勾、交等各种手势,即成各种诀。《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二十六云:“诀有七百 余目”,“凡掐诀者,所以通真制邪,役将治事。”⑥意谓以此手诀,上通神真,役使 神将,治伏群邪。
  咒语的思想基础,与符箓一样是鬼神论。但也有人认为气功师如运用这一形式与存 思,行气相配合,或许有助于集中精力,诱导意念,使其容易进入气功能状态。
  参考:道法会元、道法自然、道法心传




寂灭  梵语vyupas/ama,巴利语 vu^pasama。略作灭。即指度脱生死,进入寂静无为之境地。此境地远离迷惑世界,含快乐之意,故称寂灭为乐。
  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三(大二·六七二中):“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死;不生必不死,此灭最为乐。”概谓对生死之喧动不安而言,不生不死之寂静安稳即称为寂灭。又特指小乘之涅盘。僧传中,僧尼之死通称为“寂”,亦是寂灭之略称,含有进入涅盘之意;又常作示寂、入寂、圆寂。[杂阿含经卷二十二、北本涅盘经卷十、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大智度论卷九十四](参阅‘涅盘’4149)
  【寂灭】 ‘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  《楞伽经》:「无有涅盘佛,无有佛涅盘」,涅盘在哪里?涅盘就在现在。
  《法华经》:「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现在即在寂灭中,从生到死并没有动过。
  ‘寂灭’二字是‘涅盘’的义译,寂灭是简单的翻译,详细地翻应该是‘圆满清静寂灭净乐’。
  寂是寂静,灭是灭除烦恼妄想,寂灭不会死亡的代名词。注意!不要误以为寂灭就是什么都没有了,而是绝对的寂静,进入不生不灭中去。‘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假如有人言下顿悟,随即顺势进入灭成佛的境界中,到此则‘实无寂灭及寂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