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有肿块按压疼痛:巴库少女塔四大不解之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7:00:02
 

■他乡情

高秋福

  阿塞拜疆首都巴库有两座著名的古建筑,一是希尔万宫,一是少女塔。希尔万宫是长期统治阿塞拜疆北部地区的希尔万王朝在12世纪修建的皇家宫殿。可是,好像谁也说不清少女塔何时、何以修建,只知与之相关倒有不少爱情故事。少女塔因此平添了浓密的神秘感和浪漫情。

  少女塔位于巴库老城东南方的里海之滨,用灰石修建,呈圆锥形。塔基直径16.5米,坐落在一方向里海倾斜的巨大岩石上。塔高29.5米,分为八层,每层均有一个穹顶。底层外壁厚5米,高层外壁厚3.2米,显得非常坚固。各层之间有石砌的台阶相连,供人盘旋而上。最高层的顶部是一个露天圆形平台,从那里可以眺望巴库的全城风景和里海的万顷波涛。

  这座石塔修建于何时,迄今未发现可靠的文字记载。流传的说法倒是不少,但大多属于推断或臆测。巴库地区早在5000年前就有人居住,遗留下大批古老的岩洞和岩画。与某些岩画相对照,有人认为少女塔可能初建于公元前五六世纪。另有人将少女塔与巴库城内现存的古城墙和清真寺作比照,认为少女塔可能始建于公元十一二世纪。还有人根据塔体上下的不同外观,认为石塔可能分两个阶段修建:13.7米以下表面平滑的部分修建于公元五六世纪,表面呈沟槽状的上半部修建于公元十二世纪。所有这些说法都缺乏强有力的科学证据,因而终难确定修建的确切年代。这是少女塔的第一个不解之谜。

  少女塔的第二个不解之谜是,谁是修建者。因为修建的年代问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就更难回答。可是,有人认为塔身上的一块标牌是一个重要线索。原来,石塔南面外墙高14米处,嵌有一块用古阿拉伯文镌刻的石牌。石牌上刻的是一个人的名字:库贝尔·马苏德·伊本·达乌德。据考证,这是12世纪当地一位建筑学家的名字。既然将他的名字镌刻在塔上,很可能他就是石塔的建造者。但是,另有人认为,石牌与石塔所用石料不同,说明石牌和石塔是不同时期修建的。具体一点说,石牌是后来维修石塔时添加的。因此,这位建筑师可能是石塔的修缮者,而不是修建者。

  少女塔的第三个不解之谜,关系到东侧的一堵石墙。塔的东边是里海,面海的一面修建有一堵同石塔几乎一般高的连体石墙。这使得石塔看上去好像是一座双峰建筑。这堵石墙是何时修建,同样也不可考。石墙的功能是什么,说法则很多。有的说这是一堵撑墙,支撑着石塔保持稳定。1304年,这里曾发生特大地震,许多民房被夷为平地,而此塔安然无恙,据说全赖这堵石墙的支撑。但也有人考证说,这堵石墙是19世纪沙俄占领巴库期间修建的一道防波堤,旨在减缓或防止海水对石塔的冲击。还有人从石墙的东西走向判断,认为其面对太阳升起的方向,可能是天象观察者修建的一个昼夜时分界点的标志。

  少女塔的第四个不解之谜是,修建此塔意欲何为。这是不少科学家和历史学家倍感兴趣又倍觉困惑的一个问题。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像古城墙一样,少女塔很可能是巴库城军事防御工程的一部分。从公元前9世纪起,阿塞拜疆地区先后出现多个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公元3世纪沦为波斯的属地,8世纪被阿拉伯帝国征服,13世纪以后连续遭受蒙古军队和帖木儿帝国骑兵的占领。在长期的战乱中,石塔成为观察敌人动向的瞭望塔,成为抗御敌人占领的碉堡。他们提出的证据是,少女塔的阿塞拜疆文名称“Gyz Galasy”,其中的“gala”就是“碉堡”的意思。塔体上面外小内大的窗口,可能就是瞭望哨,或者是雉堞和炮口。塔内修建的一眼水井和铺设的陶制管道,就是为参与防御事务的兵士提供用水的设施。而一层和二层之间的旋梯,是一种可以拉起和放下的悬梯,很可能是对付来犯敌人攻占石塔的有效措施。

  对少女塔的功能,还有其他一些说法。有的科学家认为,少女塔实际上是一座天文观象台。有人认为,这是少女塔作为天文观象塔的显著标志。另有科学家认为,少女塔是指引里海中航船航向的灯塔。一些宗教学家则认为,少女塔是一座拜火教的圣火庙。公元三至七世纪,拜火教在波斯和外高加索地区甚为流行,礼拜圣火是其重要礼仪之一。少女塔上的一些神龛就是拜火教徒点火祭神的所在。拜火教的另一重要礼仪是人死后实行天葬,将尸体陈放在专门修建的“沉默塔”上任凭秃鹰啄食。少女塔的塔顶平台就是拜火教的一个天葬场。

  以上诸种说法,也许各有道理,但哪个更接近于准确,恐怕很难说定。现在可以说定的是,这些说法都是围绕“塔”字展开的。同时还有不少说法,则主要是围绕“少女”一词演绎的。

  有一则传说称,一位家境殷实的少女爱上一位家庭贫困的少年。少女的父亲认为门第不般配,强迫她断绝与那位少年的联系。少女不从,其父就请人修建一座石塔,将她禁闭在其中。少女以死抗争,最后从塔顶跳入里海。少年得悉,也纵身跳入海中,去寻找其心爱的姑娘。

  另有一则传说称,一位国王急欲得到一个王子,但王后偏偏生下一个女孩。国王想把这个小公主杀死,心地善良的奶娘于是将她偷出内宫,送到乡下寄养。小公主长大成人后,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与国王邂逅。国王发现她长得异常美丽,但不知她原是自己的生女,就宣布要娶她为妻。她坚决不从,因为她已另有所爱。作为婉拒和拖延时间的一个手段,她提出,国王要娶她,就必须为她修建一座高塔。国王答应了,并很快修成。她感到再也无计可施,就从塔顶跳下来,葬身于里海的波涛之中。

  这两个传说的情节有类似之处,结尾都太悲惨。于是,人们后来就将后一个故事修改,以大团圆为结局:闻听少女跳海之后,她的情人奋起将国王杀死。然后,他来到里海边,心想祭奠她的亡灵。恰在这时,里海中的美人鱼把她的尸体托出水面,放置在海滩上。他立刻跑上前去,伸手抚摸遗体。万未料到,经他一抚摸,她当即苏醒过来。于是,这对生死恋人永结百年之好。

  无论哪个传说,实际上都是赞美少女对爱情的勇敢追求。因此,人们就把这座石塔称为“少女塔”。少女塔的故事流传千百年,成为阿塞拜疆的一份珍贵精神遗产。这份遗产到了后世的文人手上,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加以改编和演绎,又产生诸多新的文艺作品。1923年,阿塞拜疆著名作家贾法尔·贾巴尔利以这个故事为题材创作了一首长诗《少女塔》。翌年,苏联电影工作者以这个故事为题材拍摄了一部电影。当然,取材于这个故事的现代最著名的艺术作品,是1940年上演的阿塞拜疆的第一部芭蕾舞剧。舞剧将故事的结尾又作了重大修改:那位少年杀死国王之后,急忙跑到石塔来解救自己的心上人。公主听到有人跑上塔来的急促脚步声,误以为是国王前来强逼成婚,就纵身跳塔身亡。少年见此,痛不欲生,也随她以身殉情。这就演绎了一出东方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不管科学家和文人对石塔有怎样不同的解读,他们都不回避对石塔所包含的多种文化的认同。阿塞拜疆人的建筑艺术,波斯人崇尚的拜火教,阿拉伯人所带来的伊斯兰教和天文学,都对石塔的修建和维护产生重大影响。有人甚至还从石塔上寻找到帖木儿帝国、奥斯曼帝国和沙俄入侵留下的遗痕。这说明,这座石塔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多种民族文化的碰撞地和交汇点。

  千百年的风雨成就了少女塔,也给少女塔遗留下满壁的青苔和创痕。我站在里海之滨,仰望这座石塔,追溯其历史,玩味其传说,在浓重神秘情与浪漫意的交织中,慢慢体味阿塞拜疆人为之而骄傲的种种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