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腿根部皮下有硬疙瘩:林黛玉之菊花诗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08:24:56

林黛玉之菊花诗分析
风之子 我承认,《红楼梦》里的诗,不是一下子就能读懂的。这几天中午,我几乎什么事不干,就是抱着这精妙绝伦的十二首菊花诗翻来覆去的读,从开始的茫然无序,到逐渐的见出端倪,然后到豁然开朗,我想说,菊花诗比之前的海棠诗更为精彩,意义也更为飘浮不定,更难捕捉。我以为,菊花诗,无论如何是《红楼梦》诗歌创作的一个高潮。因为,在逐渐清晰的脉络中,我看到的是妙语连珠佳句不断,可真是落英缤纷天外有天呐。无论是林黛玉还是史湘云,无论是贾探春还是薛宝钗,或者贾宝玉,他们的诗歌,都是佳作,只是各有各的妙处而已。

当然,我知道,要说菊花诗,首当其冲的就是诗魁林黛玉的诗,如果说其他人的诗歌是一块精美绝伦的美玉,那么林黛玉的那三首诗《咏菊》、《问菊》和《菊梦》就是以这块美玉为底的绝世无双的浮雕。

在开始分析之前,我先来说说菊花诗的意义所在。所谓的菊花,和之前的海棠一样,是大观园诗社的诗人们歌咏的对象,也是他们寄托胸中情感块垒的象征。于是,这些人,想对菊花说什么,想通过菊花表现什么,其实就是他们心中所想及命运之征兆。这是曹雪芹惯用的手法。在定好了这个调之后,就让我们开始这次在我看来漫长、艰巨和快乐的分析旅程吧。


       咏菊·潇湘妃子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这是一首多么美妙的诗啊。把一个妙龄女子对于菊花的赞赏写得入情入理。“入情”,是那种沉浸于观赏与创作的生动状态“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而很快的,她就达到了“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的境界,好一个“毫端蕴秀”好一个“临霜写”,好一个“口角噙香”好一个“对月吟”,对仗之工整,比喻之精妙,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然后,在片刻的“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的伤感之后,林黛玉很快跳出了个人的小格局,一句气势高昂的“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已经说尽了菊花的风流,谓之“入理”。

这样“入情入理”的好诗,岂是一个“风流别致”就能概括得了的,我看早已经在“风流别致”之外而至“含蓄浑厚”之巅了。

               问菊·潇湘妃子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这首诗,依然延续着陶令陶渊明与菊花的关系,一开首便是高潮,“欲讯秋情众莫知”,菊花的高贵与雅洁,众花莫及矣,所以,“喃喃负手叩东篱”,好一个“叩”,这个叩字,预示着林黛玉与菊花之情已经从纯粹的赞赏咏叹发展为相知相惜的“老朋友之间的对话”了。这里,林黛玉和菊花的关系已经从仰慕者演变为同道者了。为此,才有“问菊”,那是一种平等的而不是仰视的交流了。那么,林黛玉要问菊花老友什么事情呢?“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好一个千古绝问,菊花呀,你是那么的孤傲和绝世,那么你是和谁一起隐居在这纷繁的人世间呢?你和众花一样是要开花的却为什么花开得那样迟呢?这是一个多么复杂多么微妙的问题呀,既有理——隐居,也有情——花开,更还有深层的追问:菊花呀,你和谁一起相约隐居?你的花为谁迟开?这既是问菊花,也是问内心,更是问宝玉。

紧接着,还有一问“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然而,我(林黛玉)环顾四庭,冬天衰败的花园一片寂寞,没有谁在陪伴着你(菊花)呀,只有那秋雁南归的身影以及蟋蟀的悲鸣,难道这就是你的伴侣?难道这也可以寄托相思?

那么菊花是怎么回答的呢?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不要和我说这萧条寂寞的世界上没有知音,只要懂得我的心,寥寥数语就可以了,何须絮絮叨叨喋喋不休呢。

表面上,好像没有答案,其实有呀。“解语”即“花解语”也,也就是解人意懂人心的意思。这样的回答,我想大家和我一样立马会想起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相托终生的片语”了,那就是“我只为了我的心”呐。这短短几个字,真爱无尽。

 

      菊梦·潇湘妃子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说到这首诗,其实隐含着一个典故,就是“庄生梦蝶”,所谓庄生梦蝶,说的就是“物我两忘”的境界,也就是说人与物达到了浑然一体的境界而分不清彼此了。这里,林黛玉对菊花的感情更进了一步,从仰慕到相知再到交融。林黛玉在菊花之畔酣然睡去,并非是为了成为仙人登临仙境,还是感怀着陶渊明当初对菊花的那份深情,来“寻梦”来了。睡去的时候伴随着我的是南飞雁的哀鸣,而惊醒我梦乡的则是恼人的蟋蟀的悲鸣,可惜,这场梦醒了,醒来之后的“幽怨”向谁倾诉呢?还是那可以寄托深情的“衰草寒烟”呀。恰与《问菊》的“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相对应,回答了那个问题,使得三首诗浑然一体不可分离。所以这三首诗,注定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得了个一二三名。

这首诗,其实依然有林黛玉自喻的成分。睡去入梦时相伴的南飞雁,其实隐喻着林黛玉的背井离乡,大家别忘了,林黛玉是从南方的扬州来的,林黛玉的“梦”就是从离开家乡来到贾府的时候开始的,而她的梦惊醒于蟋蟀的悲鸣,所谓蟋蟀的悲鸣,暗指贾府的衰败也。这里,其实暗含了林黛玉悲剧的一生。

    就这样,林黛玉从菊花的仰慕者,成为了与菊花相交的老朋友,然后成为了与菊花不可分离的“仙”,然而她要“登仙”,就必须一直睡下去别醒,这又是一个林黛玉必须死的暗语,而梦醒之后的情景,只能是悲剧的场景,此乃林黛玉和贾宝玉乃至贾府大悲剧之“诗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