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学秋的奶:引用 静坐 心法--观照与心息相依 - 中和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15:19:57
         静坐 心法--观照与心息相依

       <全身观照>是隐仙派的独门功夫,也是“隐仙派”最重要的筑基功法之一。

“全身观照”,第一个要领是姿势不拘,只要舒适就好,姿势没有任何限制。强调舒适的姿势就是要达到全身的放松,如果采取一个不舒适的姿势,就不容易放松。心理状态要平和,做全身观照的时候,要把其它的事情放下来,如果有事挂心头,放不下,就暂时不要做全身观照,先把那个事情想清楚或做完,或者你真的想一件事情想得很烦,这时候不能做,因为做下来一定还会想那件事情。每一个人的习气不一样,有些人每天都有很多事情,有些人总是心闲没事。第一个要领,就是说,姿势不限制,全身要放松,心情也是以放松的状态来做。

第二个要领,观照的程序是自上而下,以全身来讲就是从头顶到脚底,从上到下,再从下到上,一般的程序是这样子。但是,若血压高的人,就不要做从下而上的这个动作,一律都由上而下,由上而下做完一趟,做第二趟接着再由上而下。

第三个要领,速度要缓慢。用什么观照?就是用“神光”。什么叫“神光”?我们眼睛张开来看的时候就叫作“眼光”,依仙家的功夫来讲,我们的眼睛藏神,我们常常讲“这个人的眼睛炯炯有神”,这就是说人的精华都在眼睛这个地方表现无遗,儒家也说“观其眸子,人焉廋哉。”。一般人眼睛用得最多,除了睡觉外,几乎都在用;而且这眼睛都乱溜、乱看,耗散的能源最大。所以老祖先常说“闭目养神”,中国的一些用词里,就隐藏着养生的道理,只是现代人已经不太能体会这些东西。

用神光来做全身观照,就是眼睛闭起来看。很多人会问:“眼睛闭起来怎么看?”眼睛闭起来看就是用神光看,也就是说,用眼睛看的动作加上意念。譬如说,我现在站在这里,我眼睛张开来可以看到所有的人;我眼睛闭起来,我也知道你坐在这里,我也可以这样看你,但是只有看的动作,而不能像张眼时,实际看到东西。同样,我眼睛闭起来的时候,我也可以看我自己的身体,包括外面的轮廓,甚至可以往身体里面看,可以加上意念去看自己的大脑,连眼睛都可以自己看自己,以及看鼻子、看耳朵、看口腔、看内脏、看骨骼。神光就是你平常眼睛看的那个动作加上意念,观照就是看的动作再加上一个“想”,这个“想”就是属于意念。

全身观照可以方便的从分段式观照开始练习,把身体分三段来看,一段一段地看清楚,再连合起来,就能一次看清楚整个身体。

分段观照练习顺畅以后,即可正式进入全身观照。以神光观照全身的时候,速度是缓慢的。由上而下,再由下而上;由内而外,再由外而内。正式进入体内观照的时候,速度是由慢而快。先缓慢、仔细的看,第一趟看得很清楚,那么有不顺的地方都慢慢顺畅了,第二次稍微加快一些。譬如这个房子,第一次来因为不熟悉,所以要很仔细的看;等第二次来,大概已经知道这边有什么,那边有什么,所以要看到个房子,就可以轻松的看。同样的,做全身观照也是这样,第一次看的时候很缓慢,看得很清楚;那第二次看的时候,速度慢慢加快;第三次再加快一点,第四次再加快一点,第五次又再加快一点;到最后,甚至你一呼的时候就往下看一趟,再一吸的时候你就往上看一趟。

接下来讲静坐的步骤和要领。“隐仙派”静坐的步骤和要领,第一步要做肉体的热身,就是做一下分段呼吸,或拉拉筋骨,或甩甩手,或打太极拳,但不要弄太累,或者做做柔软体操,要让关节、筋骨松弛一下,千万不要做剧烈运动。

第二步就是要做精神热身,主要的目的是要收摄身心,把心猿意马的那个心收回来,驱除急躁与妄想。怎么做?最好的方法就是全身观照,在全身观照之前把心静下来,以虔诚的心来从事静坐,就是好比“敬神如神在”的那个精神,不要管到底有没有神,恭恭敬敬的做这一什事情。之后就开始全身观照。

刚刚讲的全身观照,平常可以当作一件单独的练习,在静坐的时候就变成精神热身。如果静坐的时候,觉得杂念非常的多,妄想一大堆,从头到尾就只做全身观照,全身观照到底。如果这样做的话,全身观照要很仔细、很缓慢的做,不要加快速度,做一趟大概会花二十分钟,至少也要十分钟。

这里有个副作用,如果很仔细的看,会很容易睡着。不用担心,睡着就让它睡着。为什么?如果真的睡着,就表示你还需要休息,所以就让它彻底的休息。不要担心自己睡着了,睡眠就是一种放松,不能入睡的人,就是他不能放松。显然的,全身观照就是一种最好的放松功夫。

精神热身之一就是全身观照,观照到什么程度呢?全身观照三到五趟,一趟大约七至十分钟之久,要空空松松的。

全身观照做完了以后,接下来就是静坐。静坐的第一个要领是身体不动。所以姿势不拘,任何姿势都可以,只要舒服就好。舒服以外,另有一个条件,就是姿势要能保持得久。如果是舒服的姿势,一定能保持比较久,它们是互为表里的。找一个最舒服的姿势,这个姿势应该就是最能保持下动的姿势。所以虽然姿势不拘,但是要身体不动。姿势确定了,身体就不要再动,坐到下坐为止,甚至哪个地方痒、哪个地方痛,都不要去摸它、不要去抓它,尽量忍耐,让身体都不动。可是这种身体的不动不是僵硬的不动,是放松以后的不动。也就是全身观照以后很松很松的那个状态,不要观照完毕再正襟危坐,也就是说,在全身观照的时候,就把姿势坐好,就要坐定,采取最舒服的姿势,观照之后,接着就听呼吸。

么叫“听呼吸”?就是注意呼吸,不要被呼吸瞒过,呼吸自自然然的,没有任何的控制。

静坐的时间长短不拘,最好有个定时器,很小声的定时器。比如你只有十分钟静坐,就定十分钟,就可以放心,不会对时间有心理负担。有事就先定时,没有事就继续坐下去,坐到不想坐再起来。定时器如果太大声,你会被吓醒,因为在很静的时候,你的敏感度非常高,很小的声音有时候都会觉得如打雷一般的大声。

不要贪求效验,因为一贪求效验,就会想:“上次那种舒服感怎么还没出来?”或者:“我在书上看到的那些现象怎么还没有出现?”这样你就会有急躁的心,静坐的效果就会很差,甚至会出毛病,会出现很多的幻象,不需要的东西都会出现,不要以为那是真的,那是你心意识所造作出来的东西。

有不舒适的状况出现的时候,包括身体上的不舒服,比如想呕吐,或觉得全身发冷,或全身热得受不了,或者有幻觉出现,这时时候就把眼睛张开来,身体动一动。若想继续做,再从头开始,肉体热身就不用了,精神热身还是要;如果不想做,就起来散散步。

静坐完了要收功,做全身观照,很仔细观照一趟就好了。

观照:用闭着的眼睛,去观看自已的肉体,去体会肉体的存在。

1. 神观形(形神合一):用存思,存神,由内而外,由上而下,缓慢地来回观看,用精神的力量去观照肉体,使得形神一元化。

2. 神观息(心息相依):用自我的意识去数呼吸,然后顺随呼吸,由有意识的调控到淡化意识的感知。藉用心息相依为手段,使体内产生特殊的生物性能量,此能量能够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抗老延衰,因为是由自己身体内产生,所以称做内药,又因比外药有治本之效,又称上药。

                              心息相依

“心息相依”是仙道功夫中,相当高明的修炼手段。本文以隐逸神仙学派所传心法为主。

“心”即意识,“息”即呼吸。“心”是平时的表面意识状态(有知有觉,有各种杂念纷飞状态的意识),称为“后天意识”,“息”是平时的口鼻呼吸,称为“后天呼吸”。

初下手时,用后天意识刻意去觉察后天呼吸的存在。久而久之,后天意识会净化,后天呼吸也会较规律。“心息相依”就是要让经过净化的后天意识,与经过调整的后天呼吸,相依相靠在一起。当心与息相靠在一起,身心会处于相当有效率的休息状态,更进一步,会逐渐累积高品质的能量,达到修炼的目的。

仙道锻练有比较积极的主张,就是用特定的方法,进行能量的转换、累积。利用人体粗糙的后天能量,转化为高品质的先天能量。这种能量转换为何能办得到?它的机转目前尚无法完全用现代生理学的理论来诠释、理解,但透过一定的修炼方法,的确可以办到,那个方法就是“心息相依”──唯一的方法。

“心息相依”的修炼,就是用“心”去配合“息”。其目的是要让“心”与“息”进入某种“规律”的状态,“心”与“息”在这种规律旳状态中,粗糙的后天能量会慢慢转化为高品质的先天能量。高品质的先天能量会更有效的滋润、活化身体各部份的细胞,直接提高身体的各部份机能,对疾病更有扺抗力,积极的达到健康长寿的目地。

呼吸与意识在人体上是两个独立运作的生理系统,表面上看来,各自为政,但仔细探讨,也不是全然无关。“意识”就是脑波的运动,而脑波的运动又与脑神经机能有关,而脑神经机能的情况又与生理上各部份机能是否能正常运作有关。当然,生理上各部份的机能又与代谢是否正常有关,而代谢是否能正常进行,呼吸是关键。

在平常情况,人无法控制脑波的运作,只能任其奔驰(人的念头就是脑波的产物,它没有一刻停止)。仙道功夫主要是透过对呼吸的调整,来平稳脑波(念头),而呼吸是否规律,也可以透过意识去调整它。后天的“心”与“息”,这两个看似完全不相干的个体,经由仙道功夫的锻练,可以恢复为先天的“一”──神气合一的状态。

“神气合一”状态是仙道神秘境界的入门处。

 心息相依入门

下手阶段。此阶段的锻练,主要目的在调整“心”与“息”的规律性,让心与息两者处于一种规律且互相感知、互相搭配的状态中运作。

由于意识(脑波)平常是处于没有规律、不受控制的状态,没有规律、不受控制的脑波其实是不断在消耗能量。而没有规律、不受意识所关心的呼吸,其实是没有效率的呼吸。

仙道锻练的目地是能量转换,初步所要利用的,正是后天(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无意识状态下所消耗掉的能量。

让脑波透过对呼吸的调整,处于一种规律、平稳的状态,让调整过的呼吸与脑波同步,脑波与呼吸,处于互相关心、互相携手,同进同出、相亲相爱的状态,这种状态是静坐真正的目的,心息相依的初阶功夫,仙道功夫的入门心法。

此阶段锻练的要领:由于人体的脑波不断的在接受各种感官传来的讯息,分析后回应,相当忙碌,直接要让脑波进入一种规律状态,几乎不可能。唯一而且有效的方法就是,设法“中止”脑波接受所有感官的讯息,就算不小心接收到了,也不予回应,专“心”去注意呼吸的存在,看着它、守着它,轻轻松松的感知它的存在,但不干涉它(的自由)。它愈自由,“心”愈自在,一心一息,不即不离,勿忘勿助。

在这种状态下,身体会得到充份的休息,后天中的能量会净化、萃取。

 初阶的心息相依

在此阶段,脑波由于专注,(神经细胞化学传导物平衡) 也由于能量转化所产生的稳定作用影响,透过感官所传导过来的讯息逐渐“淡化”,但还没有完全“遗忘”,所以知觉会呈现半有知半无知的状态,还会意识到身体的存在。至于呼吸次数会慢慢减少,但由于意念一直在关心它、照顾它,<它>也似乎发现“意念”的存在,“自动”会跟随在“意念”的旁边(神入气中,气包神外),但真要靠近又觉得害羞,于是心与息虽处于郎有情、妾有意,却是既期待,又怕伤害,若即若离的状态中。

此阶段的要领:由于后天意识仍然存在,呼吸也还不稳定。如果杂念纷飞,就要打起精神,专注呼吸的动作,甚至做一下分段式呼吸,好让杂念减少,杂念减少呼吸就会规律而渐趋平稳;如果已经达到“一息一念”,千万不要再以任何意念去调整呼吸,继续让意念保持放松,看住呼吸,但让它自己作主,悠悠荡荡。如果杂念再来,就要重起炉灶,再做专注呼吸或分段呼吸,直至“一息一念”。

 进阶的心息相依

在此阶段,“心”与“息”真正进入热恋的状态,在此状态中,肉体被“忘掉”了,意识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呼吸的次数明显减少,似有似无;至于知觉,则不知不觉,如梦似幻 ,进入一种朦朦胧胧、恍恍惚惚的情境,还是可以感觉到呼吸的存在,但存在那里不知道。这是“真心真息相依”的境界。

 合一的心息相依

深情的相恋,总会有结果的。在一种无法描述的情况下,“心”与“息”终于像二块碰巧接触的磁铁,自然感应、自然吸附而真正凝结合一。“心息合一”,亦即“神气合一”,意识与呼吸打成一片,纽成一团。

“神气合一”的状态,是锻练“心息相依”的主要目的,仙道功夫的锻练,只有在“神气合一”的状态中,才是真正在做功夫。

神气一旦<合一>,后天意识完全泯灭,呼吸也几近于停止,进入无知无觉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中,身体处于完全松弛,意识进入深沉的下潜意识中,身心得到充份休息与宁静。生理上的基础代谢率趋近于零,类似冬眠动物的冬眠状态,人体生物能量耗损率相对降低,后天能量会自动快速的转变成高品质的先天能量。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自动调整、平衡、稳定于先天能量的滋养中。人体所罹患疾病的自愈率及健康品质也因而相对提高且获得更确切的保障。

若是长时期修炼这种功法,又每次均能长时间处于这种静定状态,那么身体中所有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乃至整体的生物能量会增加,生命力会增强、提升。功夫至此,抗老、耐老乃至不老的境界,是可以理解与期待的,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

                                心斋坐忘精解

  1. 一若志:用正念去统合其他杂念,由内→外,由外→内;由上→下,由下→上,缓慢反覆地观照,直到心平气和,身心和谐状态,而进入睡眠,此状态下之睡眠品质很好,不致杂梦纷飞而得到真正的宁静与休息。

2. 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听息即听呼吸,呼+吸=息,心息在结合的状态下,气的耗损量极微,心宁静,身松弛(合辟状态)。

3. 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不要执着于后天的知觉,而用宁静的意识去感觉后天中先天气的出现。从有肉体到无肉体,从无肉体中感知热、麻、电、光等生物性能量的多种现象反射,此即最初玄关乍现(真空然后妙有)。

4. 耳止于听,心止于符:外面世界的声音全部排除阻断,而将心神意识,感觉、着意于体内气机(后天中先天气)的萌发,火候以勿忘勿助为准则,心平气和,纯任乎自然。

5.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肉体淡化后会有气光体出现,道家谓真身。此气光体只在心同太虚时才会出现,为(阴)。物也者,此物乃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之物,为(阳)。阴+阳=道。

6.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只有先天中的先天气才能与后天中的先天气集合为一。有了后天中先天气后,要不急不徐、心同太虚的来维持它,使之进一步与先天中先天气合而为一,此即内真外应→内外交感→→天人合发。

   陈圆顿写了专为初学者下手用功的《静功疗养法》,但范围仅限于下手,而且还隐藏了重要的口诀。 惟有积极性的“心息相依”,才能回风混合,使神气快速混融,确立玄关之体,恍惚杳冥间,先天一气乍然自虚无中如电光飞奔、闪烁,遽然飘来,又像来自虚空中的一朵清香白莲,踏着漫妙的舞姿,轻盈婀娜,一时空山灵雨,鸟语花香,一灵不灭,一灵独存,间或天宇明光,冥合天地,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充塞二重时空。

丹道进程抉要

黄焕君先生在《丹诗副墨》中勾提了五条静功进程抉要:

第一步是身体不动,身不动就是身定。第二步是念头不动,念头不动就是心定、念定、眼定。定就是进入玄关之钥,不二法器。第三步是空色两忘,空色两忘就是上神乘光(《庄子?天地篇》);下神乘精(《乐育堂语录?卷四》),指的是混沌现象,玄关本体。第四步是玄关一窍。混沌未开叫做玄关,混沌既开叫做玄窍。心空性现,阳气孳生,气生则成窍,气息则渺茫。玄关是沟通阴阳二地、冥合宇宙、成仙成凡、至玄至秘唯一通道。除却顿入玄关、进出玄关,一切有为法,均属后天搬运,不识玄关,不足语先天大道,不能超尘拔俗,超凡证仙,充其量只能减免忧烦,益寿延年。不能获先天能量,不能炼得大神通,与一般凡夫或宗教师无异。

第五步守中入定,系专门用来盗夺吸收先天一气的功法,凝神于虚,合气于漠,中宫大定,冥合宇宙多重时空,其神通力能藉用宇宙天地能量,呼风唤雨,移转时空,上穷碧落下黄泉,三十三天,十八地狱,出入无碍,来去自在。(以上理论与精神医学之人格分裂种种,犹待未来科学实验证明分辨。精神医学以唯物之角度认为举凡特异功能、神通等等,都是人格分裂症,或分裂属性症。反之,则认为应系不明事理,隔靴搔痒,牵强夺词之误会。)

实验步骤

修道者用功时,如果能够尽量排除一切沈潜于内心的忧烦、困扰、恐惧等情绪因素,藉用自我暗示、自我催眠、自我劝勉等手段,集中精神,将万念归于一念,然后将一念融化为无,虚无如皓月当空,朗朗乾坤,万里无云。也就是调整自己之心态,从轻轻松松,快快乐乐,欢欢喜喜,柔柔绵绵,舒舒服服,将自己之精神肉体放逐融合为浑然一体,使身心性命精神肉体,感到轻轻盈盈,飘飘逸逸,无限空旷,无限清灵,一切放下。旋而进入一种似无知似有知之朦朦胧胧、恍恍惚惚、杳杳冥冥、金光银波之混沌状态,身心内外充满了和谐、喜悦、清净、慈悲、挚爱、安详、光明、圣洁最妙的状态。

也就是藉用“心斋坐忘”或“环中秘旨”的口诀,行心息相依、守中抱一的功法,使神气混融,性命双炼,以至神气相忘,进入玄关,让自己之身心精神肉体浸渍沈定于混沌中,感召先天一气,使自己之身心肉体精神因既往操劳流失之生命潜能,得以因充电而大量弥补,充电时久,日积月累,身心遂逐渐转化成带有高能量之阳气能量团。

能量的发生与能量团的凝集

修道者经过一定时间,做心息相依、抱一守中功夫而进入混沌阶段,身心得到最大之宁静与修养后,每次静坐中会逐次感到全体温热,似有热气流动,以后继续静坐,热气会逐次增多增强,如果不有意或无意流失的话,慢慢的会形成一股热气团,会在体腔内回旋奔腾。

修道者可以选择让热气团走督任二脉、奇经八脉的路线运行,也可以选择走黄中通理的路线,上拄天,下拄地,吸升呼降,甚至也可以选择全身充气,自然吸聚吐散的路线。热气团本身也可以随修道者之意念放大或缩小,甚至到后来,工夫够的话,可以从身内渗透到身外,内外交流,吸入吐出,内通外也能通。

功法有很多种,顿渐及上中下乘,有炼元神以涵盖精气法,有炼精气以固元神法。积气聚气,调息凝神,凝神调息,功法不同,巧拙简繁也各异,以往各宗各派是此而非彼,固非明智之误,用您懂的方法修炼,就是最好的方法。

如何心息相依?如何守中抱一?如何致虚极?如何守静笃?如何以观(采取)其复(先天一气)?

答曰:“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又曰:“绵绵不绝,用之不勤。”

又曰:“凝神于虚,合气于漠,以不神之神,行不采之采。”

丹道秘旨,尽此矣!有志者及“明道”的专家,提醒几句随时常闻之小术语,虽然礼轻,却也情重。

             禅宗牧牛图颂与仙道进程抉要

1. 未牧

“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在牧牛图中,将牛比喻成我们的心,此心还没修练之前,发狂发颠,见到可欲可爱,即前去追求,不顾自家身命,故要用种种办法,加以驯服,然此像仙家解数,不似禅宗(特别是顿悟)之解数。

此第一句,如老子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位令人口爽、驰骋田野,令人心发狂,所以广成子要黄帝,无视无听、必静必清(庄子)。

若是禅宗解数,既以牛(心)为主体,就不会说此牛(心)野性难驯,否则岂不一剑将牛杀了岂非痛快,此非无风起浪乎?但若是北宗解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为何还有“忘”字,此忘字为庄子的路数,如能比照仙家的心斋坐忘解,从心息相依(听息),到随息,到神气两忘,便能明白两者轨迹实出一辙!

2. 初调

我有芒绳募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从来劣性难调制,由得山童尽力迁

初习打坐的人特别明白这点,人的心不断向外奔驰情况下,忽然要他停下来乖乖坐着很困难,特别是观察小孩子上课,小孩子往往坐不住,要他坐下来,必定很痛苦。

牛野性难驯,如果要他乖乖听话,骑在牛背上喝令它往东往西都没有用,反而还会被摔死,此处最妙的是“芒绳幕鼻穿”,用一条绳子穿住牛鼻子,使其往东就往东,使其往西就往西,这条绳子,在仙家就是息,初下手时,将心放在息上,但是心外驰已久,难依于息,因此常常要先配合刻意属息的功夫,或是放弃自然无为式的心息相依,改由控制式用力的吐纳,所以“由得山童尽力牵”

3.受制

渐调渐伏息奔驰,渡水穿云步步随。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

在刻意数息后,心已逐渐减少游思妄想,慢慢会的跟着息一出一入,虽有妄想,但是还是立刻回到息上。故曰“渡水穿云步步随”。但是心还是要感觉着息,听着息依着息不放,否则很快又会想东想西,神游各处,这功夫刚开始很累,但是做久了之后,渐渐习惯,也就不觉得累。曹文逸灵源大道歌“他日功满自逍遥,初日炼烹实勤苦,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奈何心使闲不得,到此纵擒全在人”即此境。

4.回首

“日久功深始转头,癫狂心力渐调柔,山童未肯全相许,犹把芒绳且系留”

在经过数息,听息的阶段后,心已经不再像以前一样野性难驯,而与息混合在一起,但是此时还是不肯进入第二阶段“听之以气”,因为心与息还没有完全混合,丹经把心比做女,息比做男,此时两人在一起,但还在似有意似无意的状态,要他们不分开,还是得“把芒绳且系留”

5.驯服

“绿杨阴下古溪边,放去收来得自然,日暮碧云芳草地,牧童归去不需牵”

此时已经进入真正“心息相依”状态,若是死死用心守住息,则嫌太过执着,心与息已经不分裂混容在一起,因此使用“听之以气”的功夫,从有知觉状态进入无知觉的状态,因为心与息已经相恋相依,所以人不必再刻意听息与数息。

6.无碍

“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劳鞭策永无拘。山童稳坐青松下,一曲升平乐有余。”

此时应以进入神气合一的阶段,不能称做“心息相依”,因为意识已经渐渐模糊,只剩下一点知觉,呼吸也几乎感觉不到,但是却不是佛家的空寂,而是意识与呼吸都化作两种不同的能量,一者为神,一者为气,神入气中,气包神外,从听息到随息,感受到造化的微妙。百字碑云“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听无弦曲,听息也,“山童稳坐青松下,一曲升平乐有余”从此出乎?

比照朱子(熹)调息箴

鼻端有白,我其观之;随时随处,容与猗移(容与,闲暇舒适之义。猗音依,猗移,随顺之义)。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极而翕,如百虫蛰。氤氲阖辟,其妙无穷。谁其尸之("尸"字作"主"字解),不宰之功。

此时已得不宰之功,自然不劳鞭策永无拘了。

7.任运

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烟方草绿茸茸,饥食渴饮随时过,石上山童睡正浓

这里妙处正是睡字,又与仙学的进程符合,从有知觉进入没有知觉,神与气交互团结一出一入,功夫正是任运二字,任其运动,不加以任何干涉,任其“自然蒸发,自然收敛,自然停止”(倘若一物也没有,任运个什么)

在此时,已经进入心止于符、听止于耳的状态,进入无知无觉的状态,也就是睡着了,而一般普通人的睡眠,常常有梦境,意识还在造作,此种睡眠,没有梦境,意识整个彻底休息,故曰“睡正浓”

8.相忘

“白牛常在白云中,人自无心牛亦同,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东”

此时应当称做“神气两忘”,呼吸、精神都彻底的忘掉,忘记所操持的功法,庄子说“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倘若不能忘掉,那么道便隐于小成了,笔者修练丹道数年,不能突破,后来一直在研究,功法上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是我悟性不够,还是老师不肯透露,不知为何就是老是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后来重读庄子,读到此“忘”字,亡心也,心都可以没有,何况道术呢,再想起“忘精神而超生”之句、宠辱皆忘,方才若有所悟。

9.独照

牛儿无处牧童闲,一片孤云碧嶂间。拍手高歌明月下,归来犹有一重关

在进入睡乡后,忽然一觉而醒,此时称做“玄关窍开”,称做此时的意识称做“真意”,呼吸称做“真息”,根据“心法相映 丹道心悟卅年”所述此境为“恍惚杳冥间,先天一气乍然自虚无中如电光飞奔、闪烁,遽然飘来,又像来自虚空中的一朵清香白莲,踏着漫妙的舞姿,轻盈婀娜,一时空山灵雨,鸟语花香,一灵不灭,一灵独存,间或天宇明光,冥合天地,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充塞二重时空”

因此此图采用“独照”,一灵独存也。

(很抱歉本人功夫还未到此,但我想皆下去的功夫应该是如此,人在路上,虽未到达目的地,但前面景物,清晰可见,于臆测,这位十牛图作者,也是如此)

仙道的功夫做到这里,大致上已经上路,一直下去,迟早达到目标,归来犹有一重关,跟“莫后一句无人说”意境颇类似,虽然功成圆满,可惜仍非究竟,因为无论佛、菩萨、神仙、神通广大(如果有的话),都是人做的,只要是人,便对红尘有情,只此“情”字,都是圣贤仙佛都要面对的“一重关”。

据说,牧牛图本来只有八幅,后来增加到九幅,后来又增加至十幅,不知是否如此?

10.双泯

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含万象空。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

第十图是市场,也就是“再入轮回作众生”之意,“随顺世缘无挂碍、涅盘生死等空花”。“见山仍是山,见水还是水”。悟前野花扑鼻香,悟后野花扑鼻香。可惜笔者程度离此尚远。多讲此,就会变成“口头禅”了。

从张紫阳开始,便开启了仙禅同参的局面,很多学仙无法进步的人,因为执着在有为的功夫上,因此前往禅宗求取突破,在他们进入禅门时,往往把仙学思想带了进去,从禅诗中很少地水火风,却常常充斥着自然景物的描写,可见一般,而也有学仙之前,学习佛学儒家者,因为苦于无法突破,进入仙学,因此丹诗中,也常出现佛学与儒家的语词。

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笔者于禅与仙都未能通透,整天忧心冲冲,还是“两忘而化其道”吧。

  每日练功时先放下杂念。或站、或坐均可,以舒松为度,不必意守其他身体部位,只一意守住呼吸。意守呼吸的方法有三个,这三个也是三个步骤,不得混淆。第一步,身心放松,自然呼吸。呼吸匀顺后,将呼吸关照在鼻孔前不过一寸的地方,将这个地方视为一个空洞的圆体,一呼一吸似乎在这个圆体里进行。久久行之,最后这个圆体与身体浑化为一个浑沌大圆,呼吸也就处在这个浑沌大圆里。第二步,当处于浑沌大圆时,可以意想我之呼吸通过周身的毛孔与宇宙大自然连通,我的呼吸就是大自然的呼吸,大自然的呼吸就是我的呼吸。第三步,当处于第二步呼吸状态时,有我与宇宙自然混化之感,而此时身内的血脉跳动之感尤为明感,这种跳动不必分辨它在何部位,只觉得它发生于一个广漠混沌的中心。于是就将呼吸附于这个血脉的跳动之上,不加任何干扰,使二者自然配合进行。此法可久久行持。
行这三步呼吸法,最关键的问题有两个,一是似守非守,勿忘勿助,稍背离了这个原则就会出问题;二是第一步达到成功自由了才能行第二步,二步成功才能行第三步,不遵循这个顺序仍然会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