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豹 漫画1:评论: 李鸿章传 - 书《李鸿章传》的书评 - 非非 fifid.com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5:57:58
以今人的评判标准看,梁任公的这本《李鸿章传》算不上详实生动、栩栩如生的人物传记。但如果考虑到梁启超当时当日逃亡海外,手中无甚参考;而夹叙夹议,准确拿捏,以半白话开中国新式人物传记之先河,就知道“当世奇才”不是谬赞。

我不是学历史的,甚至因为特殊的关系,没有正正经经地学过哪怕几天高中历史。我有限的近代史观是建立在今天的这本《李鸿章传》、断断续续的《剑桥晚清史》、《袁氏当国》等几本书和只播了一次的电视剧《走向共和》之上的。没有教科书的成见是种幸运——我们始终还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历史教科书问题——而前面这些出版物观点上的一致性给教科书解了围(当它没说)。至于李鸿章究竟是国贼还是国士的无端争论,我也因而不为之困扰,用梁启超的话说,“骂李鸿章为秦桧者最多焉…吾无以名之,名之曰狂吠而已。”

以梁启超所述的“史实”和评论来看,《走向共和》对李鸿章的评价是过优了。梁任公在谈到李文忠在甲午一役的功过时,历数李的“十二罪状”,有理有据。最要紧者一曰用人不当、二曰贻误战机。而在《走向共和》里,前者被处理成腐朽官场环境所致非个人能力挽狂澜,但实际上李文忠公所用之人皆是淮军嫡系亲信,并有那么多留欧海归助阵,怎么不可为?后者被粉饰成翁同和之流掣肘下北洋不得已奉命出击而造成失败,或与史实不符。

但是,《走向共和》之所以公认为近年难得一见的好片(我花了四昼夜看完,累得我~~)自有它的道理。单处理李鸿章这一人物就可见编导功力之一斑。最主要的是还原了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不再是好人一张好脸,坏人一张坏脸,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这样的历史读起来才有生趣,才能历史里看出门道读出经验。在官方意味形态的指导下,历来我们对李的评论错得太离谱。第一错在脱离了他所处的环境,让他一个人单独承担本不可为的国事的罪责,“丧权辱国”“卖国”云云是上面说的“狂吠”;第二是拿望远镜倒过来看“洋务”,看不出一点进步意义。专制体制下展新局何等艰难,权力斗争何等险恶,新派人士能做出这番事业已是难能可贵,非有大忍耐力者不可为。

实际上李鸿章是观念上的新派人物,是“维新派”——他在慈禧面前承认自己就是康党(这不是电视剧创作,有史可循)。他的问题在于他是个老派官僚、体制中人,看清了维新与否不是改革路径问题,而是帝后母子间的权力争斗问题,所以明哲保身、不愿卷入。他的历史局限无可奈何,但观念上的新派与办事上的老辣,“中国之才如鸿章者,其同辈中不得一人”(梁启超语)。所以,将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作比,梁启超写到,“以成败论,自当右伊而左李,虽然,伊非李之匹也。日人常评伊藤为际遇最好之人,其言盖当。”而《走向共和》对纠正对李的历史偏见是相当可功的,偏见太深时,矫枉过正也情有可原。

在分析李的弱点时,《走向共和》比较隐讳,李在片中对梁说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情”;对比之下,梁启超一针见血,认为李“不学无术”、“只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只识外交不识内治”,即没有学识而不知道世界潮流,力图维护满氏一家一姓的专制以全忠名。换种角度想,李中堂的为人处事在于“忍耐”二字,从中有一股“妥协”的意味在——我认为若不在流血革命时代,这种妥协精神对改革至关重要。话说回来,我们怎么能苛求文忠公不文不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情”是个很狡黠、很妥贴的答案。

《走向共和》里的孙文令人景仰。有人说孙文是彻底的失败主义者,没干成一件事情。百战百败,百败百战,革命信仰毫无动摇,而对权力有华盛顿般的清醒和无私,堪称是百年中国史最令人景仰的人物。庆幸我中国也出过这样的人物。相比之外,蒋和毛差得远了。从学理上看,一部电视剧说清楚“宪政”之“宪”就是“限制”之“限”,“宪政”即“限制政府”,实在令人感慨和敬佩。今天再来回顾这段近代史,若主创人员毫无偏见地客观呈现(实际上他们做得不错),也是令人尴尬的。因为我们发现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专制不是被共和主义替代,而是被消费主义遮盖了。不奇怪这部优秀的剧作会在首播之后被禁演,没有人告诉我们是哪门子行政命令,犯了哪门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