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炸鸡: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学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0:16:58
第一单元第1课《沁园春  雪》
第1课时
预习目标: 1、了解作者与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有关“词”的常识。
2、读懂诗歌内容,理解词的意境,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推敲重点词语在剧中的意义及其表达效果。
预习重点: 1、熟读诗歌,理解已意境,把握感情基调。
预习内容:
任务一:联系背景,了解生平。
1、走近作者。你对作者有多少了解?
2、查阅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任务二:基础积累。
1、给下面画线字注音。
沁园春()莽莽()红妆素裹()折腰()单于()稍逊()成吉思汗()今朝()
2、根据注音写汉字。
妖ráo()顿失滔滔tāo()江山多jiāo()一代天jiāo()
任务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悟出此词的风格,体会读出感情。
A、读出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B、读出朗读中的停顿、重音。
C、读出朗读中的节奏、语调、语速。
2、研讨探究。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
(2)这首词分上下两阙,他们的区别在哪里?
(3)找出全文的主旨句,并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任务四:学习上阕。
1、词的前三句在全词中期了什么作用?“千里”“万里”反映了什么?
2、指出写静、动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
3、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4、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5、运用比喻、对偶化静为动的句子是哪句?
6、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预习质疑:预习完本课时,你还有哪些疑问,请写在下面。
预习诊断:
1、《心园春  雪》的体裁是________,其中“沁园春”叫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上下阕的过渡句是             ,               。全篇的主旨句是               ,                  。上阕中具体写景时,运用比喻、对偶化静为动的句子是                          ,
2、下列几组词语中字形和注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沁(qìn)园春    原弛蜡象   分(fèn)外妖娆
B、江山多骄  稍逊风骚(sāo)   惟余莽莽
C、一代天骄   略输文彩         还看今朝(zhāo)
D、成吉思汗(hán)数(shǔ)风流人物                竞折腰
3、下列关于《沁园春  雪》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
A、上阕对北国风光的描绘,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B、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信念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C、不论是上阕还是下阕,都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
D、这首词的上下阕各有一个领字,上阕是“望”,下阕是“惜”。
第一单元第1课《沁园春  雪》
第2课时
预习目标:1、理解诗词语言准确、精炼、含蓄的特点。
2、学习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感知其表达效果。
3、感悟诗词中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意境。
预习重点:理解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感情,体会最后三句的含义。
预习内容:
任务一:学习下阙。
1、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
2、“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3、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4、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5、词上阙写景下阙评古颂今,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6、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并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任务二:比较赏析。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比较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
任务三:拓展延伸。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概括上阙和下阙的主要内容。
2、词的前三句,点明了什么内容?
3、选文从第四句到第十句,描写了湘江大自然的寒秋景色。一个“     ”字,领起了下文景色的描写。写景层次分明:     、      、      、      ,依次写来;远眺、近看、仰视、俯视、上下、高低、动静结合,写出了寒秋中江山呈现出的美丽画面和万物在寒流里争取生存自由的斗争情景。
4、词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你认为哪些词句体现出革命青年们对反动统治者的极端蔑视,表现出他们大无畏的战斗气魄?用波浪线在原文中标出。
预习质疑:写下你的疑惑之处。
预习诊断:
1、“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的“风流人物”指                         ,全句表达的感情是                                             。
2、依次写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姓名         、         、        、         。
3、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问中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
B、总领以下各句,为下文议论历史人物作铺垫。
C、引起下文,暗示历史人物对祖国山河的态度。
D、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又指出历史英雄人物为祖国壮丽山河而倾倒,为评论历史人物做铺垫。
第一单元第2课《雨说》
第1课时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学习重点:1、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学习难点:1、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禁锢( )留滞()襁褓()()田圃()丝缕()喧嚷()
2、给下列形近字注音组词
喑()_____ 温()______谙()______愠()_________
3、下列句子修辞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别关起你的门窗,放下你的帘子\别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
B、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
C、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了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眼泪啊
D、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二、预习交流:
三、拓展反思:
1、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朗读这首诗
2、为诗歌的四个部分拟标题
第一部分(1—3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4—5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6—8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部分(9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性朗读,分析“雨”说的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表现了春雨怎样的精神?
4、联系诗的内容,说说本诗“副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5、从第1节到第5节描写了哪些景物。
系统总结(达标测评)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
寒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留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
忍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副标题为什么叫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第一单元第2课《雨说》
第2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他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2、体会诗歌形象的逐层勾勒和作家情感的逐步体现
学习重点:1、了解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他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2、体会诗歌形象的逐层勾勒和作家情感的逐步体现
学习难点:1、体会诗歌形象的逐层勾勒和作家情感的逐步体现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说说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歌是以第几人称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二、交流展示
三、拓展反思
1、雨让大地生机勃勃,那么在诗人笔下,雨是什么样子的?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来描述。
2、第三部分描写了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见到春雨后“笑”的场面,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3、如何理解“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这句话。
4、雨的祝福是什么?如何理解。
系统总结(达标测评)
阅读6—9节,回答问题
1、贯穿这几节诗的一个字是_____________
2、“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3、第7节诗每句结尾都有一个“啊”字,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这几节诗中,能表达这首诗立意深刻的是哪一句。
5、最后一节诗中哪些词语暗示了雨的命运,含义是什么?
第一单元第3课《星星变奏曲》
【预习目标】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珍惜美好生活
【预习重点】1、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预习难点】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
预习内容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颤动__  凝_    安慰___ 柔软_    疲倦    覆盖_____
2.江河,原名________,1949年生,北京人。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是新时期________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3.诗中出现的下列一些物象,哪些象征光明美好的世界?哪些象征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
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冻僵的夜晚、寒冷、僵硬的土地、冰雪、飘动的旗子、瘦小的星、火。
(1)象征理想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象征冰冷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________________,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________,而是________,寄托了诗人的________________
5.朗读这首诗,细细品味,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请谈谈你的理解。
6.在你的课外积累中,还有哪些与“星星”相关的诗句,请写两句。
预习质疑:
预习诊断:
1.  仔细品味这首朦胧诗,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请谈谈你的体验                                  (2)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中“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请说说你的理解。
2.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我的理解:
拓展迁移:阅读《七子之歌》,回答问题。
七子之歌            闻一多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我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1.诗中,诗人将祖国和澳门分别比作什么?这样比喻有怎样的深意?
2.诗中“我”和“你”分别代指什么?以第一人称“我”作为抒情主体,以第二人称“你”作为抒情客体,这样安排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如何理解诗中画横线的诗句的含义?
4.全诗的最后一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第一单元第4课《外国诗两首》
共1课时
预习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预习方法
1.诵读法 : 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 : 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预习内容
1.给加线字注音。
虔信() 颤抖() 镶嵌()露水( )
2.解释下列词语。
深邃____晨曦_____
3.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叶赛宁,________(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_______的景色。
4.《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5.反复朗读《夜》,揣摩诗歌描绘的意境,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绘诗中所写的夜景。
预习质疑:
预习诊断:
1. 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娇阳(jiāo) 凝望(níng)  颤抖(chàn) 僵硬(jiāng)
B. 疲倦(juàn) 憧憬(chōng)  覆盖(fù)  微漾(yàng)
C. 沉浸(jìn)  栖息(qī)   银波(pō)  昏晕(yūn)
D. 消逝(shì)  朦胧(méng)静谧(mì)   闪铄(shuò)
2.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
(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    )
(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
3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蝈蝈与蛐蛐》是美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创作的十四行诗,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B. 俄罗斯诗人叶塞宁的《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C.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派代表人物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光明的理想。
D. 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它既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4、  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5、  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第 一 单 元 复 习
复习目标:1、积累本单元出现的生字词。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复习重点  1、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复习难点:1、理解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复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妖娆()风骚()草茸茸() 逊()昏晕()  留滞( )襁褓()()
2、写出《沁园春·雪》《雨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沁园春·雪》《雨说》
二、交流展示
三、拓展反思:阅读《沁园春雪》完成下列问题
1、说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一句在上文的写景与下文的抒情之间起着怎样的作用?
2、“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诗人说“望”,下的却远超出视力所能达到的范围,诗人选择的观察点很高很高,存在于想象之中。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他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请谈谈你的理解。
系统总结(达标测评)
《错误》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1、给下列字注音
跫()扉()帷()
2、说说本诗运用的修辞方法(举例说明)
3、试归纳短诗大意
第二单元第5课《敬业与乐业》
第1课时
预习目标:1、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2、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3、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才能做到 敬业与乐业
预习重点:1、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2、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才能做到 敬业与乐业
预习难点:1、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预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下列字音、字形全对的一组是(     )
A、乐(lè)业   羡慕(mù)  言行相故   百行(háng)业为先
B、征(zhèng)引   禅(chán)师   断章取义   佝(gǒu)偻(lóu)
C、骈(pián)进   佛(fó)门      不二法门    亵(xiè)渎(dú)
D承蜩(tiáo)     旁鹜(wù)     层累(lěi)     强聒(guō)不舍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
敬业乐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断章取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理至易明。
理至易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
聒不舍。
强聒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列引文和出处有误的一项是()
A、安其居,乐其业。-------《老子》
B、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论语》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D、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论语》
二、交流展示
三、拓展反思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2、读课文,理结构
本文开头交代题目来源后就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____”
主体部分分别论述了___和___的重要。末段总结全文,简言之,敬业就是“___”,乐业就是“___”,这才是人类合理的生活,再次强调中心论点。见全文的总体结构是__式。通过几个词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主体部分采用了__结构,这几个语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3、课文是怎样论述敬业的?请找出论述层次的语句,并说出主要的论证方法。
预习质疑:
系统总结(达标测评)
1、补充成语
断()取义  不()法门  言行相()  强()不舍
2、从演讲词的角度分析下面两段话,你认为那一段表达效果更好些?为什么?
A、这件事分明不能去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又不能逃过。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是专门替自己开玩笑。
B、这件事分明不能去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替自己开玩笑吗?
我认为      段表达效果好,因为:
第二单元第5课《敬业与乐业》
第2课时
预习目标:1、进一步理解本文内容
2、努力形成阅读议论文的迁移能力。
预习重点:1、进一步理解本文内容
2、努力形成阅读议论文的迁移能力。
预习难点:努力形成阅读议论文的迁移能力。
预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注音
亵( )渎( ) 征( )引 层累( ) 骈( )进佝( )偻( ) 承蜩( ) 强聒( )不舍 旁鹜( )
2、演讲词开头交代了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
二、交流展示
三、拓展反思
阅读“第一要敬业————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回答文后问题。
1、这一部分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什么是“敬”?为什么该敬业?
3、“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中“为劳动而生活”是什么意思/
4、作者引用曾国藩的名言属于_______________论证,其目的是什么/
5、作者引用了庄子和孔子的名言,而这去掉一个好不好?为什么?
6、“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照作者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举一个例子吗?并加以短评。
预习质疑:
系统总结(达标测评)
文章是怎样论证“敬业”的。
第一,引用___的话,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解释,说明____。第二,通过___提出两个问题:______?  __?然后阐述自己的观点。第三,又通过___提出: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通过引用《  》里的故事来论证,然后阐述自己的看法。最后又引用______的话再一次论证怎样做到“敬业”
第二单元第6课《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预习目标:1、领略两位杰出人物的思想光辉。
2、品味雨果包含激情、诗化的语言。
3、了解演说的特点。
预习重点:领略两位杰出人物的思想光辉;品味雨果包含激情、诗化的语言。
预习内容:
任务一:把握基础,了解作者。
1、给下列汉字注音。
陨落()诅咒()弥留()灵柩()侮辱()深邃()睿智()恪尽职守()轻薄()
媚上欺下( )浩瀚() 喝彩()
2、解释词语。
睿智:   凌驾:恪尽职守:媚上欺下:
3、了解两个人物(雨果和伏尔泰)。
任务二:整体感知。
1、从雨果的演讲中,可以了解到伏尔泰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2、雨果为什么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作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
3、作者认为“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的原因是什么?
4、“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进步的两个方面很清楚地显示出来。“其中”两个方面“是指什么?
任务三:品味语言。
品味下面的句子,体会雨果饱含激情、诗化的语言中蕴含的深刻含义。
1、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
2、我们应为这微笑感动。这微笑里含有黎明的曙光。
预习质疑:
预习诊断:
1、作者雨果认为伏尔泰“是整整一个时代”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55个字)
2、伏尔泰的“微笑”表现了他哪三个方面的特点?分析并简要回答。
3、“一个新的纪元”指__     ___的新纪元。(答案不超过15个字)
4、下列说法,与原文不合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演讲稿,是雨果为纪念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和杰出的讽刺作家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在伏尔泰墓前发表的演讲。
B、路易十四时代之后,法国进入了伏尔泰时代。
C、“一个新的纪元以伏尔泰开始”是极言伏尔泰在历史上的地位和深远影响,而不是一个客观史实的陈述。
D、作为一个公民既要行使权利又要履行义务,在这两方面都必须取得进步,这也是伏尔泰对每个人提出的要求。
第二单元第7课《傅雷家书两则》
预习目标:1、了解我国杰出的翻译家傅雷的生平
2、掌握书信的格式
3、体会文章中讲道理和抒发情感的两种方式。
预习重点: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
体会文章所蕴含的父子之间真挚的感情。
预习内容:
1 .给加粗字注音。
谀词()羲皇()枘凿()借鉴()
2.根据注音写字。
yōng碌()灰jìn()滔滔不jué( )刻骨míng心()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何况事实上有多少良师益友在周围帮助你,扶掖你。
扶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式和内容的枘凿,自己内心的许许多多不可预料的矛盾,都在前途等着你。
枘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重蹈覆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
自知之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填空。
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________,一半靠________,但只要________,就不怕________,不怕________,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
5.请你根据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
从这两封信可以看出傅雷与儿子有“父子如朋友”的境界,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两处“证据”吗?
6、通读两则家书,填写下表
第一则
第二则
写作时间
主要内容
情感特色
语言特点
预习质疑:
预习诊断:
阅读第一则家书,思考问题
1.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
凭吊:  廓然无累:
2.这封信是针对傅聪遇到的什么情况写的?中心是什么?
3.傅雷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告诉儿子怎样面对消沉苦闷的?
4.“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一句用的什么修辞?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
5.“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你有苦闷时向父母倾诉吗?他们是怎样对待你的?你现在最想和他们说什么?
第二单元第7课《傅雷家书两则》
预习目标:1、整体感知两封家书的异同。
2、学习书信的写作方法。
3、在体验运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并学会感恩。
预习内容:
一、整体感知
1、请大家快速阅读两封家书,看看分别写于什么时候,有何作用?
2、两封家书,一封写于儿子消沉时,劝慰儿子勇敢地坦然地面对感情的创伤;另一封则写于儿子成功时,又告诫他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从中,你认为傅雷希望儿子能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二、抓住文眼,领悟主旨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对“坚强”的含义领悟得比较透彻了,“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更是坚强的表现,这也正是傅雷的伟大之处。而且他还认为,只有做到了坚强,就能永远不怕孤独,即使孤独也不怕的了!那大家能否再认真阅读一下课文,看看作者认为坚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
三、品味语句,体会感情
1、对于傅聪而言,在堪称心灵的朋友中一定不会少了一个很重要的这个人是谁?
2、倾听着万里之外儿子的每一次心跳,帮他排疑解难,助他顺利成长,成为儿子人生之路的坚强后盾。从两封家书中,你能看出父子俩之间的关系如何吗?哪些语句或词语体现得较明显呢?请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探讨一下,勾划出这些语句,并以旁批的形式略加一点分析。
四、联系实际,拓展思维
傅雷是伟大的,他的儿子是幸运的。或许,我们绝大部分同学都会羡慕傅聪有这么一个关心他、爱护他的父亲,同时又感叹为什么自己就没有遇上这么好的一个父亲,父亲为什么对自己总是这么严格,总是这么挑剔?就像刚才我说的,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吧,不要失去才后悔莫及!其实,天下的每个父亲都一样,都有一颗慈善的心,一份无私的爱,都期盼着自己的儿女能够健康顺利成长。现在静下心来,好好回想下,你们感受到了父亲对你们的爱了吗?父爱是无言的,较之母爱,它更深沉,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才能发现,他和母亲一起用真情为我们搭建成长之桥。今天下课后,我们能否用自己的心,通过自己的手给父母写一封家书来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和关心呢?
预习诊断:
读第一则,思考
1、从选文中可以看出,傅雷希望儿子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2、在“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一句中作者想借太阳和雨水向儿子讲明一个怎样的道理?
3、文中“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一句中的“安慰”和“鼓励”两个词颠倒顺序好不好?为什么?
4、作者提到克利斯朵夫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单元第8课《给女儿的信》
预习目标:
1.让学生初步思考认识“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
2.体会用童话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3.学会前后照应、层层推进的叙述手法。
预习重点 :
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预习内容:
1.苏霍姆林斯基,是_(国别)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代表作有__和__等。本文选自_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忐忑()()(2)宿愿()(3)一抔()黄土(4)刹()那间(5)怒不可遏()(6)繁衍()
3、联系全文,讨论下面三句话的深层含义。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4.请你根据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
作者的爱情观是什么?
预习质疑:
预习诊断:
1.给加粗字注音。
一抔()忐忑( )宿愿() 刹那间()
2.根据注音写字。
繁yǎn() zhù立()繁zhí() bó然大怒()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千百万女性,尤其那些14岁的少女,怀着一颗忐忑的心在思考着。
忐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生中的每时每刻都将消磨你们的青春和力量直到化为乌有!
化为乌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帝在这对男女的眼睛中看到了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其中还含有一种新的东西。
无与伦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帝怒不可遏。
怒不可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为何多次写到
5、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呢?这说明什么呢?
6、作者没有直接回答女儿的问题,而是从从自己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说起,这样有什么好处?
7、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第二单元复习课
复习目标:1、积累本单元出现的生字词。
2、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
3、品味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复习重点:把握文章内容,体会语言的准确、周密、生动的特点。
复习内容:
任务一:掌握基础。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汉字注音。
容赦()亵渎()教诲( )成蜩()强guō不舍()yǔn落() 睿智( ) 深suì()
怜悯()chāng狂()舐犊()扶yè()枘凿()  谀词()tǎn  tè( ) 伫立( )
2、讲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断()取义  ()()相顾   旁征()引专()致志  心无旁()  强( )不舍不二法()()上欺下  心平()和  ()尽职守   恼()成怒()然无累
重蹈覆()自知之()气吞()牛()()不安 ( )然大怒 怒不可( )
3、把握文章内容。
《敬业与乐业》的作者是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  。文章主要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  ”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   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精神,去过人类的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是对法国   、  和   伏
尔泰的崇高礼赞,是对思想预人格力量的热情赞扬,也是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的         的呐喊,对   的呼唤。《傅雷家书两则》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       。这两封书信是他与其子傅聪之间的两次心灵艺术的沟通。分别写于傅聪   和   的时候,从两方面表达了表现了傅雷对  的深刻体悟和对儿子的    。《致女儿的信》的作者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是他回答14岁的女儿提问“什么是爱情”后,给女儿讲的一个极其动人的故事。意在告诉女儿: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胜利需要,爱情中包含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只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
任务二:课内精读。
阅读《敬业与乐业》“第一要敬业……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完成下列问题。
1、这一部分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什么是“敬”?为什么该敬业?
3、“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中“为劳动而生活”是什么意思?
4、作者说:“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我当挑粪的吧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这跟我们平常所说的每个人做事对社会的贡献有大小之分有没有矛盾?为什么?
5、作者引用曾国藩的名言属于论证,其目的是什么?
6、怎样理解“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聪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聪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请结合实例谈谈。
阅读下面选文,然后回答18-22题。
敬业•职业•精业
唐宋
①一位朋友出差归来,对当地人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水准印象深刻,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②我国古代思想家朱熹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是职业精神的首要内涵,是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的集中体现。作为一种文化精神,敬业精神不仅是通向职场的“绿卡”,更是民族素质的重要内涵。
③马马虎虎不能强国富民。早在20世纪早期,鲁迅先生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四亿人生着一种病,那名称就是马马虎虎,不医好这个病,是不能救中国的。胡适先生曾写过《差不多先生传》,批评当时的国人缺少认真的精神。有没有认真的工作态度,有没有敬业的精神,不仅关系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更关系国家的强弱、民族的兴衰。
④没有敬业精神建不成现代化。懒懒散散,工作就没有效率;粗枝大叶,容易造成失误、留下隐患。在这方面,我们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背后,麻痹大意、失职渎职是重要的原因。
⑤敬业精神是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却不是竞争力的全部。在科技日新月异、一日千里的今天,我们不仅要敬业,还要专业、职业、精业,才能从尽职尽责跨越到尽善尽美,才能从优秀跨越到卓越。
⑥在我们身边,大体有四类人。有的人既敬业又职业,是企业的核心人才、核心竞争力。有的人敬业不职业,这样的人吃苦耐劳、精神可嘉,遇到紧急情况招之能来,可是,来了却不一定能战。有的人职业不敬业,虽然业务素质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却三心二意、毛手毛脚,容易“大意失荆州”,一失足造成千古恨。有的人既不敬业又不职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每天浑浑噩噩混日子,误己误人。
⑦敬业不易,精业更难。梅兰芳在舞台上顾盼生辉、流光溢彩,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为了让眼神活起来,眼睛近视的他每天早晨放飞鸽子,极目苍穹,苦练眼功。邓亚萍打球快速凶狠,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为了增强手腕的力量,身材娇小的她曾用铁拍子练球。成功没有捷径,辉煌的背后,是鲜为人知的努力和付出。
⑧在职场上,既敬业又精业的人永远是供不应求的“抢手货”,既不敬业又不精业的人,常常成为被淘汰的“处理品”。同样,在国际舞台上,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既勤勤恳恳又有创新能力,就能引领科技、创造品牌,走在时代的前沿;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对工作敷衍了事、应付差事,就很难拿出有品质、有创意、有科技含量的产品,落伍是早晚的事。
⑨不断强大的国家、民族,无不有着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精神。在这个以实力说话的时代,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今天,只有秉承敬业、职业、专业、精业的精神,才能迎接挑战、后来居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才能变成现实。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的标题为“敬业•职业•精业”,它们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3、分析选文第⑦段的论证思路。
4、选文第⑧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学习反思:
第三单元第9课《故乡》
预习目标:
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了解本文写作背景。
2、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3、体会故乡的变化并理解变化的原因,以此掌握文章的主题。
预习重点:了解故乡发生变化的原因,把握文章主题。
预习内容:
一、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  ,是我国现代著名  、  、  ,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 》《》在《 》,散文集《  》,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乡》就选自《 》。
二、字词注音解释。
阴晦( ): 愕然:() 五行( )作揖():髀( ) 惘然:( )  瑟缩:()恣睢:(  )
三、细读课文。思考:
1、看提示,请问本文线索是什么?
2、贯穿全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为什么?
3、那么故乡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才使“我”一踏上故土,就惊呼“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阅读全文,把文中故乡的变化都找出来标志在书上,并思考变化的原因。(包括闰土的变化、杨二嫂的变化、故乡景物的变化、作者情感的变化
4、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这段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习质疑:
预习诊断:
1、下列几句话中“辛苦”的含义相同吗?如果不同,请分别指出来。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2、闰土在“迅哥儿”让他挑选一些东西时,拣了香炉和烛台,联系前文闰土叫少年好友“迅哥儿”为“老爷”的情节,请你对“拣香炉”的情节作简要分析。
3、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在课文原标题“故乡”二字之前,加上修饰性的词语,把课文的而标题变成“    的故乡”的形式。    的故乡       的故乡            的故乡
的故乡     的故乡    的故乡
4、李华的叔叔下岗在家,虽几次求职,但多未能如愿,心情十分低落,请你代李华从《故乡》一文中摘抄一段箴言给他。
第三单元第9课《故乡》
预习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在前后对照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3、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预习重点:学习人物描写方法,初步了解其对文章主题的作用。
预习内容:
一、通过“我”的见闻来具体分析故乡的变化,从而体会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悲哀情绪。
变化:
(1)景
①当“我”踏上故土时,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②“我”记忆中的故乡又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
(2)闰土
①、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②中年闰土变成了怎样的人?
③和我的关系又有了什么变化?
④造成闰土前后巨变的原因是什么?(原文)
(3)杨二嫂
①根据作者的描写语句说出杨二嫂的性格特点。(外貌、语言、行为)
②塑造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意义?
二、问题探究:
1、“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你认为这“厚障壁”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我”不愿意他们“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他们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而希望他们有“新”的生活。这三类人和生活分别是怎样的生活?新的生活又是怎样的生活?
3、如何理解“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闰土崇拜的偶像指明什么?
4、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预习质疑:
预习诊断:
品味下列句子,说说它们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刻画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
(1)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2)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第三单元第10课《孤独之旅》
预习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
3、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预习重点: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任务一: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疏解下列字词。
(1)注音凹地() 雍() 掺杂() 胆怯() 撅()给予()撩逗()
(2)释义。厚实:撩逗:茫然: 一落千丈:歇斯底里:
2、自由诵读,用小说的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并谈谈你阅读课文的感受。
3、学生默读文中有关杜小康的语段,体味有关的细节描写,思考:
(1)在离家牧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
(2)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文题“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任务二、品味语句。
1、学生细读全文,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请找出并点评你认为文中形象生动、富含深意的语句。
2、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任务三:合作探究。
小说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来写他父亲和鸭子的用意是什么?
任务四:体验拓宽。
学生合作交流下列问题,联系生活实际,扩展语文学习。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生成长的催化剂。结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2、讲述你所体验的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预习质疑:
预习诊断:
1、根据小说情节安排,指出情节要素,概括文章情节内容。
开端
A
发展
杜小康撑船赶鸭去芦苇荡
高潮
B
C
鸭子长大杜小康也长大
2、说说课文题目“孤独之旅”的含义。
第三单元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
预习目标: 1、学习并掌握小说的主题与作者的写作目的。
2、把握不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训练语言表达阅读体验与个性观点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课文
的能力,培养书面表达能力与总结学习心得的能力。
4、充分认识亲情对于人生的意义远胜于金钱。
预习重点:感受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预习内容: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阔绰()  拟定() 变更() 栈桥() 拮据()别墅 () 撬开( )   煞白()诧异()
褴褛()()  牡蛎()()
2、填空。
1)《我的叔叔于勒》选自     国著名文学家           的短篇小说集《                》。
2)本文以       为主线,以       为副线来安排情节,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     关系。
3)本文的主人公是             。
3、阅读课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1)文章开头写“我”家经济的拮据的目的是什么?
2)“我”的母亲原先怎样称呼于勒,后来又是怎样称呼的?从称呼的变化上,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一个人?
3)“我”的全家人出发时是怎样的心情?后来又是怎样的心情?(用选文中的话作答)
4)选文中有两段景物描写。请分别说说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5)于勒接到十个铜子的小费,就“赶紧”表示感谢,这个细节意在说明什么?
6)“我”在心里默念的话属于什么描写。你怎样理解文中“我”心里默念的话?
4、结合句意解释句中词语。
⑴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吃得一干二净。⑵可是您看他今天已落到什么田地。
⑶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4)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
预习质疑:预习诊断:
1、选出文章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这个标题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菲利普夫妇的丑恶灵魂。
B、这个标题的重点在“我的叔叔”四个字上。
C、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
D、于勒命运的变化,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2、本文开始描写“我”家生活拮据的作用是( )
A、表明资本主义社会人民生活得很苦。
B、表明“我”家本是一个勤劳的家庭,可是生活得并不好。
C、说明急切盼望发了财的于勒回家的原因。
D、写明家里人的吝啬,为后文作埋伏。
3、于勒一生中的经济情况有三大变化,菲利普夫妇一家对于勒的态度也有三次变化,而菲利普夫妇也有始终不变的方面,请用简洁的话分别概括这些变化。
⑴于勒经济的变化:
⑵菲利普夫妇态度的变化:
⑶菲利普夫妇不变的方面:
第三单元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2、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及曲折的故事情节
3、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对刻画人物形象的好处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一、预习的基础上理清故事情节
1、把自己预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用简洁的语言重组一下,向同学再简单介绍一下故事情节。
二、分析人物:
1、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出现的人物。
2、随着于勒贫富的变化,菲力普夫妇的言行、神态等也随之发生变化,就像《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一样,看看菲力普夫妇是怎么大起大落的对待于勒呢?用一个字来概括菲力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
⑴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⑵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那么是不是菲力普他们一家所有人都是以这样的态度来对待于勒的呢?有没有和他们不一样的呢?依据是什么呢?
4、选文最后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三、揭示主题
小说通过对比的手法对菲力普夫妇进行了如此细致入微的刻画,作者正是要借此来揭示全文的主题?请思考一下!
预习诊断:
1、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
2)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 )
3)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
4)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
2、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手法。
1)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
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
3)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
4)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
3、课文中写吃牡蛎一节的主要作用是( )
A、让菲利普夫妇有登场亮相的机会。
B、让故事的内容更有波澜。
C、让故事情节得以向前发展。
D、让“我”看得清父母虚伪的真面目。
4、“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这句话运用的描写方法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5、小说的人物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谁?谈谈你对这个人物的看法。
第三单元第12课《心声》
预习目标:1、注意本文的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2、通过小说,引导学生探求儿童的心理特征,并对当前教育的某些现象提出质疑。
3、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平等待人的良好品质。
预习重点:本文的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预习内容:
一、积累字词。
1、给下列词中加粗字注音。
棱角()纸捻子( )发窘() 撇嘴()祷告()抽噎()
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过 yǐn() 嘟 nang() 撒 jiāo( ) 咳 sòu() ǎn 在怀里( )毛毛 là là( )
二、整体感知
1、《心声》的作者是          ,主人公是          。
2、本篇小说,共换了几个场景?用一句话概括主要情节。
场景:         ──          ──         ──         。
情节结构:公开课前 → 回家路上 → 次日放学 → 公开课上
(   读课文)(     读课文)(     读课文)(   读课文)
3、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在一次   的准备过程中,   设计了让学生表情朗读小说《万卡》的教学环节。学生      因被《万卡》深深吸引而无比喜欢,很想参与课文的表情朗读。他的这一愿望遭到老师的      和同学的       。最后,在      上,当程老师的按部就班被学生的怯场打乱时,       举起了手,用沙哑的嗓子        地朗读了课文,表达了主人公万卡和自己的        。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学生概括归纳程老师和李京京的形象特点。
程老师:
李京京:
2、研讨刻画李京京形象的描写方法。
本文在塑造李京京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请举例说说。(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举例略)
这些描写刻画细腻、真实,让人感到亲切自然。特别是文中的      描写,更让人觉得真切,请同学们找出认真体悟,分析它的作用。
点拨:文中有直接的心理描写,如上面1-3句及“树林里对爷爷,对妮儿的思念”;有间接的心理描写,如4-6句中希望自己得到朗读机会。这些描写,细腻而真切地写出了李京京的心理历程,使人物形象刻画得真实、丰满。
四、理解主旨:
1、讨论: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
2、学完《心声》,同学们在敬佩李京京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勇气的同时,对程老师公开课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3、大家讨论下“心声”的含义有哪几层?(提示:本课以“心声”做标题,作者描述了什么人的心声?怎样的心声呢?)
预习质疑:
预习诊断:
1、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个什么故事。
2、揣摩作者塑造李京京这一人物森透了对当前教育某些问题的思考及态度。
第三单元复习
复习目标:1、积累本单元出现的生字词;
2、掌握关于小说的文体特点;
3、理解小说表达的主题;
4、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复习重点:1、理解小说表达的主题;
2、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复习难点: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复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阴晦()脚踝() 嗤笑()五行()缺土恫吓()恣睢()拮据()毡帽( )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guāi()巧 寂mó() 逃cuàn()空kuàng()quán()骨 chān)杂 胆qiè)xī(闹
3、小说的三要素包括()、()、()
4、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主要对人物进行__描写,__描写,_描写,_描写_描写,_描写;
二、交流展示:
三、反思拓展:
1、写出“故乡”“我的叔叔于勒”两文的主题。
《故乡》《我的叔叔于勒》
2、阅读《我的叔叔于勒》“我父亲的脸色早已煞白……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回答问题。
⑴当发现于勒穷困潦倒的时候,菲利普和太太各有怎样的表现?
⑵母亲对于勒叔叔的称呼,随着于勒的处境的变化发生这有趣的变化,试联系全文,指出这一变化,并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戏剧性的变化。
⑶、选文表现了“我”对于于勒叔叔怎样的感情?这些感情是通过哪些描写表现出来的?这说明“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四、系统总结(达标测评)描写方法判断
1、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2、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⑺,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      3、我心里默念道: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4、在我们面前,天边远远地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第四单元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第1课时
学习目标:1、识记本文中的生字词;
2、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进而理解文章;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习重点: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进而理解文章;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孜孜不倦()不言而喻()根深蒂固()汲取()模式()机械( )
2、补充成语
轻而()举()目以待 笑容可()扑()迷离( )轻怕重 持之以( ) 忍()不禁
二、交流展示。
三、反思拓展。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
2、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是什么?结合课文,联系自己的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3、“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
4、从文中看,认为只有贝多芬、爱因斯坦及莎士比亚才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看法为什么不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有的人进行“自我压制”的实质是什么?
5、请你再举一例证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观点。
四、系统总结(达标测评)
1、针对“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在人们头脑中早已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作者提出了“_____________”的观点。
2、分析上面提出的这个观点时,又表达了如下看法: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容易____________;不满足于一个答案,就不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论述“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的问题时,引述了专家的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__________,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____________”。
4、在论述“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时,表达了“_________”的见解。
5、在论述创造性思维时,又表述了“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_____”的主张。
第四单元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第2课时
学习目标:1、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2、品位本文的语言。
3、体会设问在本文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学习难点:品位本文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
2、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是(       )
A、在创造的宇宙中,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B、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
C、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
D、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
二、交流展示
三、反思拓展
1、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句中“这种情况”指什么?
2、作者为什么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
3、“即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一句如何理解?
4、在创造的宇宙中,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加点词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宇宙:
明星:
5、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6、你同意“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是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这种观点吗?请举例论证。
四、系统总结(达标测评)
观察下列四个图形,说出每一个图形与其他三个图形不同的性质特点。
_______________
A          B           C          D
(1)图形A是唯一_____的图形(2)图形B是唯一_____的图形
(3)图形C是唯一_____的图形(4)图形D是唯一____的图形
第四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预习目标: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预习重点: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预习内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2)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3)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2、儒家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________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________传统教育的目的并________寻求新知识,________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4、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什么问题?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5、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是什么?它对我们的现代教育有哪些不良的影响?
预习质疑:
预习诊断: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格物”一词的含义是( )
A、合格的事物      B、推究事物的道理  C、探讨自己 D、追求最高理想
2、从课文中找出与下列意思相一致的词语,写在后面括号里。
(1)船挂满帆,一路顺风行驶。( )(2)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
3、阅读“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 …… 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回答文后问题。
1)第1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2)第2段主要讲的是什么道理?
3)第5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4)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5)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第四单元第15课《短文两篇》
预习目标:
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
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预习重、难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预习内容
一、了解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二、掌握字词
1、给下列词中加粗字注音。
狡黯()诘难()滞碍()阐证()劝诫()死抠()
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统chóu()澡饰()làn加()味同jiáo蜡()吹毛求呲()huò然贯通()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
(2)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3)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4)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4、仿句练习:
原句: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仿句:天生才干犹如________,读书然后________。
预习质疑
预习诊断: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怡情()诘难()()滞碍()吹毛求疵()
2、填空。
(1)培根,___国哲学家、___家,著有__、___等。
(2)马南邨,原名___,当代作家。《不求甚解》一文选自杂文集___。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4、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5、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
6、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
7、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的含义。说说比喻说理的好处。
第四单元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第1课时
预习目标: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初步把握大意,理清层次 ;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预习重点:初步把握大意,理清层次
预习任务:
1、加点字注音。
玄虚()诓骗()抹杀()省悟()乾隆()脊梁()前仆后继()
2、解释词语意思。
自欺欺人:不足为据:为民请命:怀古伤今:
3、辨析下列“中国人”的含义。
①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②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③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④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⑤假使这也算是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4、驳论文的基本常识。
批驳的基本方法:
5、思考活动:
学生活动要求:采取默读,朗读等多种方式读,带着问题读,边读边思考。
理清层次
第一部分( )
对方的论据:
对方的论点: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第5段,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预习诊断:
1、注音或写汉字
慨叹()省悟()家谱()搽脂抹粉()miǎo()茫  kuāng()骗 wū()蔑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是鲁迅先生为批驳抗日前途悲观的论调、鼓舞民族自信而写的一篇杂文,后收入《且介亭杂文》。
B、“正史”指清高宗(乾隆)诏定的从《史记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二十四史。
C、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意思是说:二十四史不是史书,而是二十四个姓氏的家谱罢了。
D、“四书”包括《大学》 《中庸》 《论语》和《孟子》。
第四单元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第2课时
预习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
2、学习本文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
3、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4、体会本文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
预习重点:1、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2、体会本文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作者的论点是什么。
2、文章开端先摆出对方的论据,作者为什么用“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加以肯定。
二、交流展示:
三、反思拓展:
3、作者根据什么说“自信力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4、作者批驳的突破口是什么
5、鲁迅先生在本文中为了证明自己的正面观点,指出从古以来我们就有“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举例说明。
6、文中第二、三节中的两个“中国人”的含义相同吗?请写出其具体含义。
7、“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8、“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9、鲁迅的杂文语言犀利尖锐,讽刺意味强,试结合文段举例分析。
预习质疑:通过预习,你发现哪些疑难点,请大胆质疑。
预习诊断:
阅读7--9段,回答。
1、本段所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
A、举例论证   B、正反对比论证  C、引用论证   D、比喻论证
2、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依次为___3、"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 ___
4、"状元宰相"指的是_5、"地底下"比喻_____
6、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没有自信,何谈成功?请你写一个片断,为这个观点举几个事例自加以证明
第四单元复习课
复习目标:1、掌握本单元出现的生字词。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从材料中提取中心论点。
3、区分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思考作出判断。
4、品味驳论文犀利、泼辣的语言特色。
复习重点:寻找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方法和论证过程。
复习内容:
一、夯实基础。
1、写汉字或注音。
彷徨()怡()情  狡黠()jíe( )难  咀嚼( ) shè( )猎逻jí( ) 玄( )虚  渺( )茫 诓( )骗 脊( )梁  kǎi( )叹 搽(  )粉根深蒂()固锲()而不舍  孜()孜不倦 格物()知
2、议论文常识。
(1)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   、
(2)常见论证方法:   、   、   、  、
(3)论证方式: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吗》从论证方式看属于   。驳论的方法有   、  、   。本文驳论的方法属于
4、文章基本内容。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有一个选择题入手,阐述 ,以及   。鼓励人们艰辛自己的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断追求,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
(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作者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   先生。文章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   和自己的实例为论据,论证了   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学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这样才能对世界有所建树。
(3)《谈读书》论述的范围很广,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就是一个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是论述:   、    、    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指出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
(4)《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吗》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  、   、
鲁迅先生。这篇杂文,针对当时有些人散布的    悲观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明确提出了中国人的大部分没有失掉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表达了作者的一颗爱国之心。
二、课内精读。
精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吗》1---5段,回答问题。
1、这一部分所驳斥的对方观点是文中的哪一句话?
2、作者为了摆出对方的观点,举出了对方的三个论据,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这三个事例。
3、准确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1)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2)中国人现在发展着“自欺力”。
4、敌论摆出之后,作者便直接反驳对方的论据,指出   ,作者一举抓住对方的要害,反驳尖锐而有力量。
三、直击中考。
闲话读书
就读书来本身来说,自然还得有讲究。有这些讲究,才能有助于将书读好。
读书应有停顿——突然地中断阅读而思考已被阅读的那些东西。当然,一般俗众的阅读,完全没有必要这样要求。俗众的读书与读书人的读书应作两回事看。前者是一种被动的阅读,是不费神的,费神就违背俗众读书的本意了,他们的本意是消遣。而读书人的阅读,固然不能排除消遣这一层次,但绝非满足滞留在这一层次上。读书人的读书带上了联想与思考的痛苦。他们阅读快感,不是在被动接受商,二在接受时不断扩大收获的过程中,这就像两个儿子接受遗产,大儿子仅仅看到了他所继承的那部分产业,而二儿子却把他继承的那部分产业当成了资本,而看到了投资后的扩大、再扩大的辉煌景象。读书人得有那个儿二子的活泛思路与主动精神。
世间有许多读书种子,但他们的读书似乎与他们的精神无补,反而读成呆子,读成迂腐可笑之人。曹聚仁先生说他曾听说过浙江金华有个姓郭德,书读到能将《资治通鉴》背诵一番的程度,但鞋一个借伞的便条,却写得让人不堪卒读(那便条写了五千余字)。读书多,莫过于清朝的朴学家,然而,像章太炎那样令人钦佩的朴学大师又有几个?我认得一位教授先生,只要提起他来,人们第一句话便是:此人读书很多。然而,他的文章我才不要看。那文章只是别人言论的连缀与拼接,读来实在觉得没有意思。读书不是装书。读书要用脑子。脑子给了读书人,是让读书人读书时,能举一反三,能很强健地区扩大知识。箱子只能如数装书,有些人读一辈子,读到终了,不过只是书箱子而已。
从前有不少人琢磨过如何读书。阮葵生在《茶余客话》中有段文字:“袁文清公桷,为湘江世族,受业王深宁之门,尝云“‘予少年时读书有五失:泛观而无所择,其失博而寡要;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缩不敢忘,其失儒而无立;篡录故实,一来终而屡更端,其失劳而无功;闻人之长,将疾趋而从之,辄出其后,其失欲速而好高;喜学为文,未能蓄气本,其失又甚焉者也’”袁氏之言,我虽不敢全部苟同,但大都说了读书失当的要害之处。而其中“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缩不敢忘”我以为是读书的大忌。
1、作者所说的读书应有停顿指的是什么?
2、作者所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3、第3段中所列举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4、指出文中的比喻论证,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古今中外的名人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读书经验,请你搜集名人的读书经验,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
第五单元第17课《智取生辰纲》
第1课时
预习目标:
1、了解作品的双线叙事线索的结构艺术。
2、分析杨志和晁盖、吴用等人的形象特点,掌握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文环境描写的艺术手法。
预习内容:
1、填空题。
《智取生辰纲》节选自___代__依据民间传说的故事编纂的第一部歌颂农民斗争的长篇小说《_》,暗写___等人的定计,明写__的精明对策;有大矛盾——__等人之间的矛盾,又有小矛盾——__之间的矛盾;写法变化多端,而又合理地表现了故事发展的必然结果。
2、给加粗的字注音。
趱行()嗔道()朴刀()省得()怄死()厮觑()兀的()聒噪()
3、请说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1)门下军官见了无千无万,都向着我喏喏连声。
(2)那汉看见,抢来劈手夺住,往桶里一倾。
(3)一个个面面厮觑,都软倒了。
(4)遮盖好了,叫声聒噪一直往黄泥冈下推去了。
4、力保生辰纲的杨志,其思想性格如何?
(1)杨志何以那么重视生辰纲的安全,这表现了他思想上的什么特点?
(2)杨志为什么对军健那么凶?这表明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3)杨志和虞侯、都管之间的矛盾应该如何去理解呢?
预习质疑:
预习诊断
1、下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聒(guō)噪 怄(òu)气  B、虞候(hòu)趱(zǎn)行
C、朴(pō)刀  酷(kù)热 D、嗔(zhěn)怪怨怅(chàng)
2、下列句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杨志大骂道:“你们省得(懂得)什么!”
B、那十一个厢禁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自我夸耀)。
C、这里黄泥冈上时常有赋打劫(抢夺财物)客商。
D、杨志跳起来喝道:“那里去!且睡了,却理会(评理,交涉)。”
3、为安全及时地把生辰纲送到东京,杨志一路上对军健们打骂不断。对杨志打人行为分析不当的是()
A、杨志鞭打军健,是他一意孤行,蛮横不讲理的性格特点的反映。
B、杨志鞭打军健,是激化他与军健矛盾的重要原因。
C、杨志鞭打军健是因为他不满军健们的言行。
D、杨志鞭打军健赶路,一面在于使生辰纲安全送到东京,一面也在为自己升官努力。
4、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5、杨志失生辰纲,并非他无智,那么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
第五单元第17课《智取生辰纲》
第2课时
预习目标:
1、了解作品的双线叙事线索的结构艺术。、
2、分析杨志和晁盖、吴用等人的形象特点,掌握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文环境描写的艺术手法。
预习重点:
1、了解认识杨志的思想性格。
2、学习作品明暗两条线索的特殊叙事方法。
预习内容:
1、小说有哪两条线索?两条线索的交汇点在哪里?
2、文中有哪些矛盾冲突?
3、找出文中关于天气的描述的语句。文中反复描写炎热的天气作用何在?
4、杨志是怎样一个人?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5、杨志有没有“智”?如果有,体现在什么地方?
6、晁盖、吴用的“智取”的“智”体现在哪些方面?
7、全文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叙事方式?这一段有什么作用?
8、讨论:
生辰纲被夺对于杨志而言是他人生一个转折点,从此落草为寇,最终归梁山。
他是被逼上梁山的,梁山的一百零八将中有许多都是被逼上梁山的,让我们从
中选择几个人物(林冲、杨志、鲁智深)相比较,来看一看他们的被\'逼\'有何
不同?
预习诊断: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杨志却待要回言,只见对面松林里影着一个人 …… 十五人眼睁睁地看着那七个人都把这金宝装了去,只是起不来,挣不动,说不得。
1、简要概括一下选文的主要内容。
2、杨志遇到贩枣人后,又面临什么矛盾?
3、杨志是如何处理这些矛盾的呢?从中可看出杨志有怎样的性格?
4、刻画杨志的机警和押运队内部矛盾,对表现起义农民的精神和才能起什么作用?
5 、卖酒的汉子道:“不卖!不卖!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6、“贩枣子客人”在一边的劝说有什么用意?
7、综观全文,可以发现杨志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那为什么最终他还是免不了落入圈套?
8、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杨志失生辰纲,并非他无智,那么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
第五单元第18课《杨修之死》
共1课时
学习目标:1、积累本文中的生字词。
2、学习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体会本文带给我们的人生思考。
学习重点:学习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带给我们的人生思考。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庖官()大簏()绰刀()诈败()麾军()禀请()夏侯惇()恃才放旷()
2、《杨修之死》节选自《 》,作者__,名__,字__,号__,__时期小说家。
3、本文通过七个故事来叙述,一步步揭示出杨修的死因,文章主要运用了__和__的叙述方
4、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七个故事。
二、交流展示。
三、反思拓展。
1、曹操怒杀杨修,却又令人厚葬,从中可以看出曹操怎样的矛盾心理?
2、杨修的死因是什么,你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吗?
3、曹操说自己“梦中好杀人”的目的是什么?
4、曹操不让别人在他睡觉时候靠前,杀近侍后醒来却“佯惊”“痛哭”“命厚葬之”表现了曹操的什么性格?
5、为了扶植曹植上台,杨修密告曹丕,这反映了杨修的什么性格,你怎样评价他的做法?
预习诊断:
1、曹操杀杨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曹操和杨修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3、杨修为什么见传“鸡肋”便叫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呢?
第五单元第19课《范进中举》
第1课时
预习目标:1、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2、理解分析范进的形象。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预习重点:范进的形象对比;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预习内容:
任务一:课前准备。
1、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2、明清科举制度简介。
3、注音。星宿()斋()公  醉醺醺() 阎()王 攥() 簇()拥 侥()幸
作揖( )带挈( )绾( )相()公行()事 长( )亲 腆( )着解( )元
桑梓( ) 轩()敞 锭( )子  拙( )病  商酌( )
任务二:整体感知。
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以下问题。
1、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  (略写)穷困潦倒,难以生存。
第二部分:  (详写)荣华富贵,滚滚而来。
2、说说中举前、中举后各写了哪些事?用四字短语概括。
3、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
4、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任务三:研读课文。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2、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3、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4、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了“老爷”,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
5、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预习诊断:
1、下列说法有无的一项是()
A、《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作者是明代小说家吴敬梓。
B、《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
C、《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讽刺艺术的高峰,主要描写封建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揭露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           D、夸张是讽刺常用的手法。
2、文章围绕   这一中心事件,着重塑造了   、    、   这几个代表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抨击了  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3、作者在自己塑造的人物形象“范进”身上寄寓了他对醉心功名的知识分子的什么样的感情?
4、填写成语。
(1)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向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  (形容骂得痛快淋漓。)
(2)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   (指不正派或不像样子),就想天鹅屁吃。
(3)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  (指昏迷过去,失去知觉。)
第五单元第19课《范进中举》
第2课时
预习目标:
1、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2、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3、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预习重点:l、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预习内容:
任务一:研读揣摩。
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些变化?表现了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张乡绅张静斋是作者刻画的一个次要人物,范进中举后,张乡绅为什么来拜会,又送银又送房?
3、 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范进:  胡屠户:   张乡绅:
4、提问:范进未中举前,家里断粮有没有乡邻来接济?中举后乡邻有拿鸡奎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范进疯了都是众邻居来帮忙这表现了什么?
5、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
任务二:学习、讨论作品写作特点。
1、你认为这篇课文中哪儿的描写特别精彩?
2、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讨论练习五,体会夸张的讽刺效果。
②“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这段文字中是怎样运用夸张的,有何作用?
③文中还有何处是夸张?
3、本文还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主要体现在哪儿?
4、对比的方法对于表现本文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预习诊断:
1、范进因中举而发疯,这一过程可分为四个层次,你能概括一下吗?
2、范进反复说:“好了!我中了!”这个“好了”有什么深层含义?
3、范进因中举而发疯,治疗的方法阙极其简单——狠狠第打一嘴巴,你认为这一情节合理吗?作者为什么这样构思?
第五单元第20课《香菱学诗》
共1课时
预习目标:1、了解《红楼梦》与课文有关的知识,理解林黛玉对诗歌的看法。
2、掌握文中的词语,学习文中对人物的刻画的方法。
3、学习香菱勤学好问的精神
预习重点:本文的写作思路,文中对香菱勤学好问的描绘。
预习内容:
任务一:基础知识储备。
1、文学常识了解。
写出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和作者。
2、注音。揣摩()领略()橄榄()香菱()暧昧()
黛()颦()纨()缯()鳏()沁()姊()砧()
3、说说你对《红楼梦》的了解。
任务二:整体感知。
1、读课文,理出本文的写作思路。
2、第二段中林黛玉对诗歌的看法如何理解?
任务三:品诗。
第一首诗:
第二首诗:
第三首诗:
3、总结:香菱学诗的过程,可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古今成就大事业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来概括:
第一境“悬想”阶段:
第二境“苦索”阶段:
第三境“顿悟”阶段:
4、拓展:通过以上香菱写的三首诗比较鉴赏,你有什么收获?特别是对你的写作有何帮助?
任务四:品人。
1、介绍香菱身世。
2、研讨香菱和黛玉的性格。
香菱:林黛玉:
任务五:品文。
1、探讨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再读课文,思考:香菱学诗为什么会成功?
2、反思。
学过本文以后,你觉得对我们学习有何借鉴?
预习诊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
(2)这正视“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
(3)只见香菱兴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
2、本文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你认为题目中哪两个字能起到点明文章主旨的作用?
3、作者在第四段中是如何体现黛玉“善教”的?
第五单元复习课
复习目标:1、掌握本单元出现的生字词。
2、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3、把握引人入胜的情节,分析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复习重点: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分析人物形象。
复习内容:
以、把握基础。
我国古代白话小说至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产生了不少影响救援的经典著作。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从明清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白话小说里节选出来的。他们题材各异,有的叙述历史故事,有的取材于现实生活;他们风格各别,有的雅,有的俗;他们都有着引人入胜的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阅读这些小说,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并使我们获得审美享受。
1、注音或写汉字。
尴尬()恁地()怄气() guō噪()谮害()禀请() yáng惊()星宿()
商zhuó()wù自()腆着()唯唯连声()平zè()废xū()zǐ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智取生辰纲》节选自  ,文章记叙了  、   等人劫取梁中书生辰纲的经过,表现起义英雄在反抗斗争中的智慧和力量。故事情节围绕“   ”二字展开,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杨修之死》记叙   ,透过此事可以窥视杨修的    和曹操的  。《范进中举》节选自   ,写范进  ,丑态百出,深刻地揭露了  。小说围绕范进命运的变化反映了世态炎凉。
《香菱学诗》节选自    。本文通过香菱在  的指导下   和   两个阶段的具体描写,塑造了一位   、  ,不但  而且  的典型形象。
二、课内精读。
阅读《范进中举》第九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1、范进屡试不第。突然高中,喜极而疯,醒了之后,感觉“昏昏沉沉,如在梦里一般”,但对“中的第七名”记忆深刻,这说明了什么?
2、“我那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是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后的夸奖,回想范进向他借盘缠应试时的一顿臭骂,说说作者用什么方法表现了胡屠户的什么性格特点?
3、众邻居道:“老爷,恭喜高中了。适才欢喜的有些引动了痰,方才吐出几口痰来,好了。快请回家去打发报录人。”隐含了一个什么事?这样说话表现了邻居们的什么心理?
4、“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些描写表现了什么?
三、系统总结:
如何鉴赏文学作品?
第六单元第21课《陈涉世家》
第1课时
预习目标:
1、  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2、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材料处理详略得当。
4、背诵课文重点段落。
预习内容 :
一、 给下列句中加粗的字注音
辍耕之垄上___度已失期____尉果笞广____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_____忿恚尉_____将军身被坚执锐 ____
二、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
1.苟富贵,无相忘 ________2.法皆斩________3.或以为亡 _______
4.置人所罾鱼中________5.为天下唱 ________6.楚人怜之________
7.天下苦秦久矣___8.吴广素爱人____9.尉果笞广 __10.并杀两尉___
三、请据你的朗读感受,用“/”为下边句子标出停顿节奏
1.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四、翻译下列句子
1.今之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预习质疑 :
预习诊断:
1、下列粗体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     陈胜、吴广乃谋曰
B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D、卜者知其指意      皆指目陈胜
2、解释粗体词语。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或:有的人
B、夜篝火,狐鸣呼曰  狐:像狐狸一样
C、等死,死国可乎?  等死:一齐死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将兵:带领军队
3、读下列语句,停顿不当的是()
A、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B、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4、翻译句子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宜多应者
(2)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这也是当时的历史背景。
B、“等死,死国可乎?”表现了陈胜、吴广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极度忧虑。
C、陈胜、吴广都认为,如果“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应该会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D、陈胜、吴广为发动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是:“置书鱼腹”、“篝火狐鸣”,这表现了他们的卓越智慧。
第六单元第21课《陈涉世家》
第2课时
预习目标:
1、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2、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材料处理详略得当。
重点:1、讲清大泽乡起义的原因和经过,
2、了解人物对话的语气表达方式;
难点:对多义词不同含义的理解,以及对文中有关迷信活动的正确认识。
预习内容:
一、回顾掌握。
1  《史记》是一部什么书?
2  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
二、教师朗读课文后指导学生理清叙事线索。
提问:围绕着农民起义这一中心事件,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三、学生口译并讲评翻译情况。
四、问题导读: 质疑和讨论
第1段  :本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陈胜的?
第2段:1、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在段中画出有关句子。
2、陈胜、吴广是怎样谋划起义的?怎样看待他们所采用的迷信手法?
第3段:1、 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2、“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思想含义是什么?
3、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
五、讨论本文的主题思想
提问:陈胜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作者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
六、讨论本文的写作特色。
达标测评:
1、陈胜以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什么?
2、陈胜吴广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有哪些?
3、根据你的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4、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线是什么?(直接原因)
5、如果没有导火线,陈胜吴广会起义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第六单元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
第1课时
学习目标:1、积累本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虚词。
2、准确朗读课文。
3、准确翻译课文。
学习重点: 准确朗读课文;准确翻译课文
学习难点:准确翻译课文。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唐雎() 鄢陵() 怫然() 徒跣()韩傀() 休祲() 缟素() 以头抢地()
2、解释加点词语
请广于君__  五百里之地易安陵_____ 加惠___      岂直五百里哉___
怫然怒_____    布衣之怒___以头抢地尔__ 免冠徒跣____庸夫之怒____
休祲降于天_ 天下缟素___    色挠___ 长跪而谢之___   寡人谕矣___
二、交流展示
三、反思拓展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且秦灭韩亡魏___   与臣而将四矣___请广于君__    轻寡人与____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汉语。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C、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E、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F、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G、否,非若是也
预习诊断:
1、《唐雎不辱使命》一文选自__(年代)___(作者)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它是以__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在史书体例中称为__,这部书中有许多寓言,如《智子疑邻》,
《》 《》 《 》。
2、本文讲述了__的故事,表现了唐雎___的精神。
3、翻译句子。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2)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第六单元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
第1课时
学习目标:1、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2、感悟唐雎的劝说艺术。
3、领会唐雎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强精神。
学习重点:1、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2、感悟唐雎的劝说艺术
学习难点:领会唐雎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强精神。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翻译句子
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3)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二、交流展示
三、反思拓展
1、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秦王以大易小,安陵君为什么不答应?
2、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雎说话的?唐雎又是怎样劝说亲王的?
3、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害怕了吗?他是如何进行反击的?
4、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表现唐雎的?
5、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几例。
6、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须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_____  与臣而将四矣___
预习诊断:
1 选出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
A、怫(fèi)    徒跣(xiǎn)    缟(gǎo)素
B、休祲(jìn)   熠(yì)熠生辉  韩傀(gūi)
C 、唐雎(jū)    色饶(náo)     以头抢(qiàng)地
2、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      )通(      )
(2) 秦王不说。                (      )通(       )
(3)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        )通(       )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唐雎不辱使命                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      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使
(4)徒以有先生也                 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直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单元第23课《隆中对》
共1课时
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虚词;
2、熟练地朗读课文,并准确翻译课文;
3、了解诸葛亮的政治才能;
学习重点:熟练地朗读课文,并准确翻译课文;
学习难点:熟练地朗读课文,并准确翻译课文;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注音或写汉字
承祚() 夷越()因屏人()吴会( )帝王之胄()存恤() 箪食() gōng()耕
倾tuí( )  wǎng( )驾  猖jué( )
2、解释加点词语
莫之许___   谓为信然_ 先主器之__ 与俱来_
此人可就见__   不可屈致—— 宜枉驾顾之__  先主遂诣亮___
凡三往___    因屏人___汉室倾颓___   遂用猖獗___
犹未已           非惟天时____利尽南海____      不知存恤___
总揽英雄__     将军身率____
3、翻译句子。
时人莫之许也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二、交流展示
三、反思拓展
1、诸葛亮认为曹操之所以能克制袁绍的原因是什么?对曹操实行的政策是什么?(原文回答)
2、孙权与曹操、袁绍相比,优势是什么?
3、诸葛亮为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4、诸葛亮的战略方针是什么?提出这一战略方针的依据是什么?
5、在诸葛亮的眼里,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有原文语句回答。
预习诊断:
翻译句子。
1)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2)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3)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第六单元第24课《出师表》
共1课时
预习目标:
1、背诵全文,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件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了解“表”的一般知识以及“以”的用法。
预习重点: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预习内容:
一、题解。
1、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2、文体: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3、了解出师伐魏背景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同学之间互相朗读课文,纠正错误读音。并探讨句中停顿。
3、正音正字。
(1)生字:
殂(cú) 弘(hóng) 菲(fěi)薄 攸(yōu) 韦(yí) 谏(jiàn)
猥(wěi) 枉(wǎng) 庶(shù) 弩钝(nú dùn) 攘(rǎng)除 诹(zōu)
(2)通假字:
裨补阙漏(通“缺”,缺点;读作quē)      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读作yòu)
(3)多音字:
以遗陛下(wèi)   遗诏(yí)   妄自菲薄(bó)   性行(xíng)   行阵(háng)
塞忠谏之路(sè)   长史(zhǎng)   裨补(bì)   臧否(pī)
4、学生自读课文,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三、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就难词难句讨论交流,力求通畅地翻译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理解文句,积累文言知识。
四、思读课文,理解文意。
1、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用原句回答)
2、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本文陈述的重点是什么?
3、就国内政事的安排,诸葛亮提出了三条建议,这三条建议中哪一条是最主要的?为什么?
五、精读课文,探究思考。
1、文章主要向后主进谏,开篇为什么从蜀国形势谈起?既然益州“疲弊”,又为何要出师伐魏?
2、文章第5段为什么插入对往事的回忆,去掉这一段文字,好吗?
3、课文第6段叙写自己的生平(21年的经历),对此你怎么看,
六、延伸拓展,合作探究。
讨论交流,就“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这个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
预习诊断:
1、比较古今词义的不同。
诚宜开张圣听:古义:  今义:由是感激:古义: 今义:
先帝不以卑鄙:古义:    今义:
2、文中十三次提到先帝,说明诸葛亮怎样的心理?
第六单元第25课《词五首》
第1课时
预习目标:
1、 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2、 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 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预习重、难点: 作品的思想内涵。
预习内容:
一、给加粗的字注音。
筠()倚()斜晖()脉脉()貂裘()麾下炙()舴艋( )
二、填空。
1.千嶂里,________________。2.过尽千帆皆不是,________________。
3.持节云中,____。4._,欲语泪先流。5.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
三、解释加粗字。
1.老夫聊发少年狂()     2.会挽雕弓如满月()
3.燕然未勒归无计()     4.独倚望江楼()
5.斜晖脉脉水悠悠()     6.了却君王天下事()
四、阅读理解。
1.《望江南》是一首________的词。“望江南”是________词的开头两句写闺中女子登楼盼望心上人归来的急切神态。“独倚”二字让人想像出她__、___(填两个成语)的形象。
2.《渔家傲》的下片说尽了作者矛盾繁杂的心情,这个矛盾是什么?
3.《破阵子》一词中现实与梦境交融,其中写现实的词句是________。词句________有力表现了报国有志志不伸的悲愤。
4.《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是___朝___(姓名)字__,号___,与___并称“三苏”。“江城子”是___,___是词的题目。词中借用典故,表达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的两句是:____,_____?
5.《武陵春》作者是________朝________(姓名),号________。词中叙述词人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预习质疑:
预习诊断:
1.给加粗的字注音。
(1)斜晖脉脉()(2)白蘋洲()(3)人不寐()(4)右擎苍()(5)锦帽貂裘
(6)鬓微霜()(7)舴艋舟( ) (8)麾下炙()
2.解释下列加粗字。
(1)老夫聊发少年狂()(2)千骑卷平冈()(3)会挽雕弓如满月()
(4)也拟泛轻舟()(5)五十弦翻外声() (6)马作的卢飞快()
3.默写。
(1)过尽千帆皆不是,________。(2)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
(3)千嶂里,________。(4)________,将军白发征夫泪。
(5)为报倾城随太守,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7)物是人非事事休,________。(8)________,载不动许多愁。
(9)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10)________,赢得生前身后名。
第六单元第25课《词五首》
第2课时
预习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豪放派的风格特征及代表作家作表作品;
2、培养学生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及情感的能力;
3、通过反复吟咏,培养学生感悟诗歌意蕴的能力;
4、通过探讨研究,培养学生合作、质疑的反思精神,归纳、综合的能力。
预习重点:反复吟咏,理解词的内容,领悟作者的情感。
一、品悟诗词:
《望江南》
1、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2、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
“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
“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
《武陵春》
1、 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2、 思考:
(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文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3)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
《渔家傲》、《江城子》 、《破阵子》
1、 把握三首词的感情。
(1) 词的惯例是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言志。这三首词上片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各有什么特点?
(2) 下片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有何异同?
(3) 这三首词总体上有什么异同?
二、拓展延伸: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古人还有很多人书写自己爱国的激情,请举出几个爱国事例或爱国诗句。
三、 布置作业:背诵这五首诗,课后查询有关豪放词和婉约词的相关资料。
四、达标测评
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
2.《渔家傲》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江城子》一词描写了打猎的场面,抒发词人怎样的心情?
4.请你谈谈对“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的理解。
5.《破阵子》一词中描写将士酒足饭饱后列队布阵场面和描写残酷战斗气氛的语句分别是什么?
6.作者“日晚倦梳头”的原因是什么?
第六单元复习课
复习目标:1、朗读、背诵基本篇目。
2、积累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实词及其意义。
3、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4、把握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复习重点: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并把握课文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复习内容:
任务一:夯实基础。
1、你能写出下列汉字的读音吗?
皆次当行() 以数()谏()故 忿恚()徒跣()缟素()殆天()存恤()
甲胄()崩殂()咨陬善道( 脉脉()
2、你能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吗?
苟富贵:  或以为亡:为天下唱: 楚人怜之:吴广素爱人:   并杀两尉:
请广于君: 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怫然怒:  以头抢地尔:免冠徒跣:
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之  寡人谕矣:
3、你能翻译下列句子吗?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4)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4、默写。
(1)《破阵子》中描写征战生活的语句是:
(2)《渔家傲  秋思》中描写边塞荒凉萧条景象的语句是:
(3)《破阵子》中表达作者为国立功、雄心壮志的语句是:
写出《江城子》中三个用典的语句。                                                               (5)《武陵春》中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的句子是:
(6)《渔家傲  秋思》中表现将军征夫愤懑之情的语句是:
二、课内精读。
读《陈涉世家》第2段到第3段“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都尉”,完成下列问题。
1、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索是什么?
2、陈胜、吴广为起义做了那些舆论准备?
3、陈胜、吴广起义,为什么窑“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4、文中陈胜数的“天下苦秦久矣……”与“号令徒属”两段话的内容写得极有层次,试做简要分析。(1)(2)
三、系统总结。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