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php有什么用: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若干认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20:36:29

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若干认识

(2010-09-04 12:18:34)  苏州小丁

标签: 税源专业化管理专业化分工概念特征财经 分类: 税源专业化管理专题(原创) 

    终于开始进入正题了,却不知道这时机是否合适。有时,自己也觉得有点遗憾,若是这些文字和体会产生在2009年底或者2010年一季度时,那其中的效用就更加大了,现实的意义也更加明显。现在,再谈这些是否已经有点迟了?放眼全国,各地各级税务机关在总局的号召下,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已经是如火如荼,各种研究和体会也已经铺天盖地,现在再力图与大家分享些体会是否已经有点迟了?但是,我还是想记录下一些心得和理解,毕竟,在我看来,当前的很多研究并未触及到该命题的核心,或者虽有涉及但是不够深入,更令人遗憾的是很多基本概念尚未厘清,更加促使我要多加努力。当然,我也并非自命不凡之辈,个人的理解也不一定就十分准确,或者是符合某些人的口味,也更加不会为了迎合而写作、而思考,一切忠于学术、一切忠于事业而已。

 

    关于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认识,应当始于对专业化和分工理论,也就是说,必须首先认清专业化和分工的概念及其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而了解其发展规律和特征、分类,从而才能清楚地把握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真实内涵。有一些学者、干部认为专业化和分工本身是不存在什么理论的,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经过深入的研究,我对专业化和分工理论形成了这样的基本认识:

 

    ——专业化和分工是支撑着经济学的最核心命题。

 

    ——社会学大师涂尔干认为社会的本质特征是由分工决定的,

 

    ——管理学却是在工业革命之后,随着企业内部分工复杂化而产生的一门新的学科,研究的核心就是企业内部的专业化和分工。

 

第一个认识即专业化和分工是经济学最核心的命题。对于这一结论,曾经有朋友提出疑问:我们所熟知的经济学的核心是市场对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我的认识似乎不妥。的确,我们所学习的经济学知识大多告诉我们经济学的任务是研究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但是,这仅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或者说是主要命题。而古典经济学和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核心命题都是研究专业化和分工的。那么,为何我们现今学习或者研究的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呢?那是因为目前工商管理经典经济学教材一般都是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主要内容的,基础在于其理论框架和论证逻辑最为严密,最适合教学,而古典经济学的论述并不完整,新兴古典经济学则对数学的要求较高,不适合大多数初级爱好者,所以,这一理论目前仍然是主流的。那有朋友要问:新古典经济学为何放弃古典经济学研究的主题呢?这个问题很好,其中的背景是古典经济学对专业化和分工的研究已经出现的技术上的瓶颈,即缺乏数学、量化工具,只能提留在定性的描述上。而马歇尔时期,数学的发展仍然没有满足研究的需要,为此,只能无奈的放弃原有的主题。而工业革命后,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对资源和人力的需求也就日益增加,于是,研究资源的配置成为合乎时宜的选择。当然,进而发展出来的供求理论,至今仍旧是普遍接受的定理。在经济学看来,经济的发展与专业化和分工的水平和结构是直接关联的。

第二个认识是关于社会学对专业化和分工的认识,杰出代表是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中的论述。在以前的博文中,我已经就该问题进行十分深入的探讨,当时,是从分析涂尔干对于分工理论的矛盾思想这一角度来阐述的——一种批判吧。但是,必须承认的是他的论述也具有十分重要的贡献,主要体现为分工的连续性和对社会关系、团结和道德的有益促进。这一系列论点不断支持其关于分工是社会来源和本质特征的观点,更加现实意义的是解释了为何专业化和分工会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这一现象并没有被时代“抛弃”——其中的原因不仅仅是经济学中有关利益和效率的追求、有关经理人理性的选择、有关边际效益和边际费用的比较、有关市场规模扩大的需求,而是出于道德、出于人性伦理、出于规范,从自然分工到社会分工,皆是如此。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中给我的另一个重要启示是:分工和协作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同时存在的。这就回答了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为何经济学只研究专业化分工,不研究专业化协作呢?难道是经济学家们的重大疏漏吗?其实,不是,更多的是我们误解了分工和协作的关系。在经济学领域,当谈到分工时,就是在谈协作;或者说,经济学就是研究分工与协作的边界问题,杨小凯用分工收益和交易费的比较用来界定分工的界限,换句话说,就是在界定协作的界限。但是,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还是总在强调合作的重要性。这是因为,我们所说的合作是管理学中的合作,并非经济学中的概念。两者是不一样的。

 

    第三个认识管理学研究的就是企业(组织)内部分工问题。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是:如果你去问一个管理学的教授,分工或者专业化的概念是什么?没有分工理论?他多半会回答你“没有分工理论”。这是我们在专业化管理研讨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同事们提出的一个问题。的确如此,翻遍管理学很多教材或者书籍,也找不到分工的理论。仅是在组织设计部分有部门专门化一说。这是为何呢?我的理解是这恰恰说明管理学本身就是研究分工问题,而且研究的仅是分工的一种分类——企业(组织)内部分工。因为,所有的管理学理论,都是基于各种角度角度或者运用各种工具,去构建企业(组织)内部分工最优化的方法。所以,管理学家们是不会去讨论分工的性质问题的,这是经济学家的领域。这一区分,本质上就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分界了。

 

     通过,上述三个认识,我认为要研究好专业化分工理论必须从经济学开始,而管理学是具体运用的方法。在实践中,我们对管理学尤其是新公共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已经是比较熟悉了。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些经济学中的专业化分工理论吧——去揭开专业化分工的神秘面纱!通过前文,我想各位朋友一定对专业化和分工理论有了一定的兴趣,或者说,开始相信现在所为——税源专业化管理是有根源的,这点对于我、对于一些总是执迷于事物本质的人们十分重要。起初,当我发现现在所推行的税源专业化管理竟然有如此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学术渊源,自己也是大吃一惊。于是,到底专业化和分工到底是什么?成为一个最为吸引我的问题。

 

    毫无疑问,我必须从经济学中去寻找答案,这个问题不是管理学回答的。

 

    我学习和考察了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新兴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经典著作,以及一些社会学的书籍,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在这些经济学的著作中,对专业化和分工都是没有明确定义的,他们都习惯于将其与其他一些概念结合起来研究,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或许在西方学者看来,诸多概念之间的关系是更加重要的吧,也可能是与译本的质量有关。于是,我得到了一下一些结论:  

 

     ——他们很少有完整的定义,而是经常将它们与其它概念联系起来阐述。

 

    ·亚当·斯密将其与交换能力联系起来。

 

    ·马克思认为分工既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和结果,又是形成和制约生产关系和其他各种社会关系的现实基础。

 

    ·涂尔干认为分工是社会产生的基础,社会构成的本质特性是由分工决定的。他将分工与协作基本等同起来,认为就是分担一项共同的工作和职能。

 

    ·杨格认为与分工直接相关的是报酬递增,有保证的收益递增依赖于渐进的劳工分工。

 

    ·杨小凯等学者认为分工是交易费用与分工收益的一种均衡,呈现出一种自发演进的过程。

 

     在之前的博文中,曾经有一篇是《专业化分工研究的起点: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163c7e0100lcct.html。其写作的目的,一是阐述专业化分工理论的起源,二是向古典经济学的大师们表示崇敬之心,他们不但是经济学的奠基人,也是管理学的鼻祖,更是影响整个经济政治发展的伟大人物。他们很多的观点和理论,至今没有被超越,后人所作的只是通过数学的、统计的、量化的方法去验证、去完善。但是,若是在数百年前,在工业革命尚未爆发,生产方式仍是手工工场的时代,他们就能预知市场经济、制度形态的变革和社会矛盾的形成,这是多么神奇啊……

 

     亚当斯密的理论,大家都是熟知的,《国富论》作为古典经济学的旷世名著,学习经济学的朋友几乎人手一本。《国富论》的开篇就是对分工理论的论述,其钟爱之意是显然的。因为其已经被大家所熟知,其中的一些事例就不再重复了。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分工与交换的关系。《国富论》中关于分工的核心思想是分工水平由交换能力决定,进而推论出市场规模决定了分工,而分工的发展又推动了市场的扩大。这一观点是十分显见的,正如盛洪所说这甚至不需要多么天才的智慧都能够看得出来。而进一步分析下去,却可以发现与分工水平直接关联的并非市场规模,而是市场结构或者市场细分。这一观点的一个渊源是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中的论述:分工与两个事物相关联即是社会规模和社会密度,后者更加直接相关。而社会密度是由人口密度、城市化和沟通方式三者决定的。多么精彩的论述啊……现在的中国东中西部的各地人口密度、城市化和沟通方式存在很大差异,于是,地区分工水平是十分巨大差异的。一个拥有相同人口规模的城市,因为城市化的差距,地区各行业分工水平也会十分巨大。而专业化分工水平的差异,实际就是城市化水平或者经济发达水平的差距。另外的一个例子,就是最近关于中国汽车行业发展水平的报告,1300万多辆的汽车来自于160多个成品车公司,而美国相同数量的汽车却仅需要5家企业,规模相同但分工水平差距甚远。

 

    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当属卡尔马克思,这绝不是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才持如此的观点,而是真正的学术意义的崇敬。我甚至这样认为,他关于分工的论述不论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和现实功能。他关于专业化分工的观点很多,集中于生产力决定了分工水平,分工构建了生产关系,社会分工和工场手工业(企业)(组织)分工之间的关系。在这里,我想与大家分享的是:社会分工与企业(组织)分工之间关系以及与社会发展的关联。马克思认为,社会性质决定于社会分工与企业分工的发展和结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社会分工是主要分工形式,占绝对的主导。这种主导不是指范围,而是指权威性;也就是说,社会分工的规则是通过法律、计划、指令等权威形式确定下来,而企业(组织)内部分工基本被压制到很小部分,,此时,企业(组织)内部分工是十分零散而不稳定的。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之后,特别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中,社会分工的权威性逐渐丧失了,越来越自由,而企业(组织)内部分工却越来越权威化,管理越来越被重视,目标和凝聚力越来越被强调了。社会分工和企业内部分工在同步发展时,竟然也有相反的结构趋势。——这就是马克思最大的贡献——计划和市场并非是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关键,仅仅是社会分工的实现途径——权威或者自由。

随着关于专业化和分工论述的日益深入,文章的内容也将日益接近专业化和分工的实质。期间,很多朋友都给予支持和帮助,在下十分感谢,更加希望通过这些文字,能够让从事税务工作或者相关工作的朋友们对看似空洞和枯燥的税收理论,甚至是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信息技术等在内的知识,有些好感和兴趣,那在下真是让在下感受最大幸福的源泉!当然,也一直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甚至误解学术研究必要性的朋友,那也是无奈的事,毕竟人各有志啊……

 

    历史的年轮已经远离了古典经济学,以杨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继承了专业化和分工的研究,并持续发展着这理论,可贵的是他们没有受到新古典经济学的干扰,没有受到经济学主流的影响而坚持着正确的方向——多么难能可贵的学术精神啊!

 

    杨格在《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中诸多论断,已经被后人奉为“杨格定理”。包括三个要点:

 

    1、有保证的收益递增依赖于渐进的劳动分工;

 

    2、劳动分工与市场规模相互作用,彼此递增;

 

    3、需求和供给是劳动分工的两个侧面。

 

    杨格对于这三个要点的理解和论述,个人认为他主要强调了“动态均衡”、“专业化经济”、“迂回生产”等三个主要内容。所谓动态均衡,是强调市场或者市场主体在追求的报酬递增是分工水平提高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之间的正反馈结果。具体说来,就是任何一个行业或产业的运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链接点就是分工,随着经济专业化的程度提高,分工就会越细或者水平就越高,链接点就越多,深度和广度都会增加,直接导致了市场交易量的增加,从而促使市场范围扩大,而市场范围扩大有产生了新的交换需求,于是,分工再次深化,经济愈加专业化。而每一次分工的产生和经济专业化的发展所带动的市场规模扩大,都会产生报酬递增效益。这一理论的现实写照是,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极快,数十年间出现了很多大城市、特大城市,那么大城市和中小城市除了在人口数量和地域面积上的差别以外,更要强调的是分工水平,行业门类、产业链建设,市场及商品的多样化。

 

     “专业化经济”是区别于外部规模经济的。大家要回忆一下涂尔干的理论,他认为社会密度和社会规模(范围)是分工水平的决定因素,其中前者更是直接决定因素。杨格对该论点进一步发展了,他认为所谓市场规模与劳动分工的相互促进,是建立在专业化经济至上的市场规模,而非单纯的要素堆积和产业部门规模扩张。这一理论的现实意义在于,单纯的扩大产能或者追求“全能”的发展模式,对于专业化分工而言是毫无意义的,也就是说,对于报酬递增、生产效率或者核心竞争力是毫无意义的。在具体一些,当前,税务信息化建设大步前进,但是,很多软件设计思路也出现了“大而全”的模式,这对于推进征管质量和服务效能是否能产生报酬递增呢?

 

     “迂回生产”是与直接生产相对应的。直接生产简单理解就是产成品来自于一个生产者,原材料与最终产品不分离的,该生产方式在市场经济不发达、产品结构较为简单时期普遍存在。例如,在明清时期,我国很多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就是直接生产。迂回生产就是使原材料和最终产品之间插入越来越多的中间产品,这是分工水平提高的结果,同时,迂回生产也促进了分工的发展。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或者专业化程度,就可以以迂回生产的长度来衡量。其中的现实意义在于,一旦迂回生产出现,处于其中的企业,投资、生产、经营必要更加集中,专业化分工更加明显,就会出现资源类的初级产品企业、研发企业、很多个中间体生产企业(或者配套企业)、产成品企业、销售企业等。分工水平不断提升,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大。

 

     当然,杨格定理也有缺陷,主要是由于一些都是基于定性描述,缺乏定量论证。比如,为何分工水平提高会带来报酬递增?迂回生产出现后,实际产生了企业分工和市场分工相互替代问题,其均衡的要素是什么呢?

 

     这些问题,都将留给后人去解答。而杨小凯等经济学家就是运用数学模型,解答了这个问题,并给出了一个适当的答案,于是,开创了一个新的经济学流派——新兴古典经济学。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163c7e0100lxu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