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噬魂微盘:呼唤河流生命-----黄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3:12:51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4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后人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黄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郑市有黄帝宫,在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至今,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绵延3000多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黄河和黄河塑造的冲积平原不仅为先民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繁衍生存环境,而且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文明识别系统。正是由于黄河的保障和支撑,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得以从物质实体到精神文化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就是这样一条被无数英雄竞相吟唱、至今仍然哺育着2亿多人口的大河,何以在举国欢庆的1997年,创造了226天无水入海的惊人记录呢?



河行万里 黄河干流全长5464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绥远、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份,沿途汇集了30多条支流和无数溪川,流域面积达79多万平方公里。


摇篮曲 黄河纤夫用沧桑的岁月拧成纤绳,带着顽强的追求与哀怨,走进历史,塑造了力的挺拔,释意了人的伟大。

河流不仅仅是人类用来为自己谋福利的工具,而且是一个值得尊重的生命本体,拥有自己独特的生命形态、生命周期和生命高潮,具有完整健全的生命功能。


然而,1997年只是黄河断流的一个高峰。危机是在一种类似慢性中毒的麻痹中逐步添加的,当真相豁然呈现时,它的内部其实早已蛀空。尤其上世纪90年代,断流长度和天数直线上升。仅以山东河段利津水文站的监测为例:

1993年,断流63天;

1994年,断流82天;

1995年,断流122天;

1996年,断流133天,断流河段上延至河南兰考夹河滩;

1997年,断流226天,断流河段上延至河南开封柳园口附近。

据后来的水文统计,黄河首次断流发生在1972年的山东利津河段,只是那时大家忙活着“文革”,忙活着“抓革命促生产”、“批林整风”什么的,黄河只要不决口就可以岁岁报平安,断流不断流根本不可能进入国人的视野。于是上游继续筑坝截流,蓄水发电,下游继续修堤开闸,引黄灌溉。1949年全河工农业耗用河川径流量仅74.2亿立方米,1980年达到271亿立方米,近年来耗水量年平均为300多亿立方米,50多年来用水量翻了两番甚至三番。于是到1999年,黄河居然有22年断流,直断得大地冒烟,河为沙漠,天怒人怨,中华民族再次发出“保卫黄河”的最后吼声。


当然,这几十年也有洪水,也来洪峰,依然是岁岁修堤,年年防洪,年复一年重复着“狼来了”的防洪警告。但洪水这个“猛兽”是越来越不凶猛了,大气的枯水年份当然是原因之一,但密密匝匝的坝库群对于洪水确实是要命的。仅据1990年统计,在黄河干支流上堆筑起的大、中、小型水库和水电站达3158座,总库容500多亿立方米,轻而易举就能将黄河流域全年的径流量收入囊中。“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这匹本该在荒野上游荡的“黄河狼” 未出峡谷就被围追堵截,出山以后又为日见长高的千里长堤所困,于是冲刷河床的势能消失了,挟沙入海的动能弱化了,以至于有关部门治河精英们情不自禁地开始了“怀念狼”的精神苦旅。



花园里 郑州北郊花园口大堤。1938年,国民党政府在这里扒口决堤,以阻挡侵华日军的铁蹄。当年6月9日上午8时,随着几声巨响,滚滚黄河水夺堤而出。上百万人死于洪水,五百万人流亡他乡……此图摄于1984年


耕天 几千年来,人类以战天斗地的豪情与自然斗争,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人类总是梦想着改造和利用自然,并最终征服自然。然而在很多方面,却逐渐走向了反面:环境在人力无休止的作用下,迅速恶化,并引起连锁反应。在这副图中,裸露的光秃秃的地表在显示人类改造能力的同时,也无情地嘲笑了人类对诗意大地的破坏。


当我们亲手触摸到这样一条河流,这样一条不仅仅提供水源、也以自身的健全和澎湃向人类提供文化和审美享受的河流,这样一条不仅仅承载着古老的文化传统而且孕育着未来和希望的河流,这样一条亲近着我们、滋养着我们、愉悦着我们的河流,我们会说:这正是我们想象中的生命黄河。

失踪了的黄河下半身


激浪—黄河每年都夹着泥沙流入大海,形成万马奔腾般的壮烈景象。这正是唐诗中“九曲黄河万里沙,海涛风箕子天涯”的由来

黄河断流,意味着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正在继续恶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影响着下游经济发展和民众生存。黄河断流,还将对中华文化、民族心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1997年,黄河上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大河断流了,而且从黄河三角洲一路断到古城开封。一向被视为桀骜不逊汪洋恣肆的巨龙趴下了,700多公里长、几十公里宽的河床就这么刺眼地裸露着,像是嘲弄,也像是自嘲。在济南泺口,有公司开始利用宽阔干涸的河道对员工进行军训,还有人把河床当足球场。至于两岸百姓往来,就直接从河床上骑车,或开着小四轮突突驰过干得冒烟的河的尸骸。


风水之作—黄土高原上,大风中日呼啸,将黄沙吹做流水状。大自然在地球上深刻地改变了大地的面貌,向人类展示了它的无穷威力。

不仅是河在自嘲,人也嘲笑自己。当时的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叫綦连安,是位具有文人气质的河官。郑州一酒店开张,请河官题词,綦连安挥笔写下店名,落款“大可”。问“大可”何人?连安苦笑:自命也。上任两年波涛不惊,安澜是安澜了,大河却也干涸见底。大河去水,是为大可;而大可叠加以为奇,暗合了长河断流千古奇闻的含义。咳,这么稀罕的事都让我赶上了,还不留名青史吗?所以就叫大可吧。



太古洪荒—世界上这片面积最大的黄土高原,使黄河东流入海的必经之路。正是在这里,黄河接纳了众多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支流洪水。

查遍史书,黄河很少有“河竭”发生。明显见于史书的大概只有两次。据《国语—周语上》记载:周幽王二年,发生地震,泾河、洛河、渭河因歧山震崩、河源阻塞而枯竭。这是公元前780年,距今2700多年,而且泾、洛、渭都是黄河支流而非干流,河竭原因又是由于地震;另据地方史志,万历三十年,即公元1602年,闰二月,甘肃河州(今甘肃临夏)一带“黄河水干见底”。黄河断流在上游,显然由于大旱,来水偏枯造成的。


1997年的黄河断流,在人河关系史上成为一个极端事件,后来被屡屡提说。权威的说法是:黄河中下游主要支流沁河武陟站、汾河河津站、延河甘谷驿站、渭河华县站、大汶河戴村坝站相继出现断流,其中渭河华县站为有资料记录以来首次断流。黄河下游干流河道更是断流频繁,利津水文站自2月7日首次发生断流以来,全年累计断流13次共226天,河口共有295天无水入海,并同时创下了断流时间最早、断流河段最长,断流频次、天数、月份最多(达11个月),9月、11月首次出现断流等多项记录。整个汛期,距黄河入海口还有100多公里的利津水文站仅过流16天。




黄河舟子—多少年来,黄河上始终响着苍凉的歌声:几十几道弯上几十几只船哎?


悬河—黄河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淤高,形成河床高于两岸地面的“悬河”,被称为下游人民头上的“悬剑”



五指沟—甘肃庄浪的黄土冲沟。从飞机上俯视,那冲开的沟壑就像伸开的手掌。而坡上的村庄则展示了人的渺小和自然抗争的艰难


触摸黄河之五:走向以河为本的时代
触摸生命黄河之一:失踪了的黄河下半身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走向以河为本的时代

冲沙入海 2002年7月4日9时,小浪底水库开始了冲沙入海的伟大历程。11天内,河道普遍发生下切,3000多万吨泥沙被滚滚巨浪冲入大海。这是河流生命的真正回归,是人河关系史上极其雄伟壮观的一幕。  


人与河 在黄河面前,人的渺小一目了然。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片面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却忽略了河流本身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