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篮all女主np:《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应用的研究》结题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6:04:13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应用的研究》结题报告
                                                                                        横林实验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组
一、研究背景
    早在“九五”期间,我校通过《强化电教软件资料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学校电教工作效益》的研究,建成了一个在当时来说门类比较齐全,师生借阅比较方便的音像资料库,添置了一些现代教育设施设备。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工具的不断更新,遍布全球的互联网络正在无时无刻、无所不在地渗透到人们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这是对教育的严峻挑战,也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教育信息化的实质,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与教学的各个方面的广泛应用;建设教育信息资源,这是教育信息化顺利发展的关键;建设教育信息网络系统,这是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基础;建设教育信息技术及应用的人才队伍,这是教信息化的成功之本……所以推进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行政举措,更是科学技术和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谁抓住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动权,谁就抓住了学校发展的主动权。
基于以上认识,根据我校目前的实际情况,我们设立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这一课题,将信息化建设确定为21世纪第一个“学校发展十年规划”的主要着力点,并以此促进学校管理、师资队伍建设、课堂教学改革等诸方面的全方位提升,营造开放性、动态性、交互性和主体性的学习化环境。
二、理论分析
1、有关概念分析:“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为依托,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信息等,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俗具体地说就是学校信息中心宽带接入因特网,校园内每个教室、办公室、计算机网络教室(满足一人一机学习),通过校内局域网接入因特网,从而实现网上软硬件资源共享,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整合,为建设开放式的校园网络文化打下基础。
2、研究目标:
⑴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加大硬件建设、资源开发、多种应用系统的建设力度,建好校园网络、数字图书馆、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等。
⑵加大培训力度,增强教师数字化意识,促进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使他们能熟练地运用网络、计算机等技术,能为学生提供尽量多的学习资源。
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校现代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提高教育功能,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建设,促进学校教育跨越式发展。
三、研究措施
1、开源节流,落实建设资金。
    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必须有一定的经费作保障。一方面,我们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对信息化建设的每一个项目均多方论证,立项报批,争取镇财政专项拨款; 另一方面,用足用好电教教材代办费和计算机培训费(该项经费本学期已停收);同时,我们还十分注重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宣传,争取社会各方捐资助学(挂牌“本室电教设施由×××资助”);学校勤工俭学等方面的收入,也都向信息化建设倾斜,主要用于设备添置和教师培训等。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保证了学校信息化工作的逐级推进和滚动发展。
2、课题组坚持开展“六个一”活动。
⑴每周一次的理论学习。我们坚持每周一次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与课题研究有关的理论文章,并写好心得体会,用理论指导实践,更新教师观念,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⑵每周一次集体备课。⑶每周听一节课。⑷教科室办好每半月一期的《信息窗》。一方面向教师介绍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另一方面作为展示教师科研成果的阵地。⑸每月一次课题研讨课。⑹每学期精心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来辅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3、规范课题研究的程序,积累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我们设计了“学期课题研究实施计划”、“课题研究月反馈表”、“课题研究活动情况记载表”、“学习摘记”等多种资料表册,这对课题研究的规范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使课题研究扎实有效地进行,我们规定了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组成员会议,每学期开展两次以上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公开教学研究活动,坚持做到定人、定时、定内容、定形式,并认真组织好电教示范课、电教公开课活动,真正做到从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提高。 
四、研究内容和具体策略
(一) 加强学习,提高了对数字化校园建设在实现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作用认识。
教育信息化潜在的功能和作用,只有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体现,才能提高和发展。为此,我校不断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为丰富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基础,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我们向教师推荐了许多现代教育理论书刊,并将各类教育刊物上反映教育科研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的文章汇编成《信息窗》,每月两期,印发给全体教师学习。我们还先后组织教师到徐州、苏州、南京、无锡、上海等地的学校参观、学习,并先后多次聘请了江苏省教育学院、常州市教科所、武进区教研室、教科室等专家、教授来校作专题报告,为学校的课题研究活动建构充实的理论框架,促进教师先进教育理念的不断内化,增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数字化校园网络资源库的建设是实现学校教育信息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从记忆知识向如何去发现、处理知识,以及如何合作的方向转变。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将为实现这种转变提供物质基础。改善教学过程需要资源库的支持,而改善教学过程的实施,又促进了资源库的建设和发展。一个没有任何资源或资源贫乏的数字化校园网络,就如同好马配劣鞍,不能充分发挥其功效。互联网上有许多现成的、“模块式”的网站,虽然能减少我们的制作时间,但这些“模块”有如流水线上的生产出来的统一产品,没有自己的特点,就不能吸引师生上网浏览,也不能体现出自己学校的特色。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上网的需求,使学生从小利用这些环境所创造的条件,学习并掌握获取、传递、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本领,我们十分注重建立有自己学校特色的数字化资源库,营造数字化校园。
(二)加强领导,科学规划,注重数字化资源的建设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时代呼唤,只有予以充分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才能确保其在学校工作中的优先发展地位。
1、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策略:
⑴注重理论研究,加强对“数字化校园”本质的研究和认识,在探索、实践和总结中不断提高,把“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纳入学校宏观战略规划中。
 ⑵把“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学校教学改革、科研发展、学科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使学校各项工作的数字化纳入全校数字化建设的规划中。
 ⑶制定“数字化校园”的长远目标和分阶段建设目标。在目标指导下,确定各个阶段的建设内容和建设重点,确定具有科学性和操作性的建设原则、方法和路线等。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并根据情况发展不断修正,保持方案的科学性、正确性和指导性。
⑷确定相对稳定的权威组织领导机构,确定职能明确的、强有力的实施队伍,落实符合实际且有一定强度的资金、资源保障。
为增强学校信息化工作的推进力度,我校及时构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三个层面的管理体制:即:①领导层面:由校长、分管副校长、专职教师等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整体规划协调,并制订相关制度。②管理层面:教导处、教科室和总务处等部门按各自职能,突出抓好教育信息化的推动工作。我校还专门设立了“信息技术处”这一网络管理中心,配备精干力量,成为网络系统管理员,负责整个校园网的运行和维护,同时,成立一支网络信息管理员队伍,负责各个支点的维护以及某一板块内容的及时更新,学校不定期地召开网络管理员会议,加强新技术学习、交流管理和维护经验,使得校园网能稳定地正常的运行。③参与层面:全体师生努力学习、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
    建网伊始,我校就根据省教委颁发的《中小学电化教学规程》,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学校电教人员职责》《电教设备管理制度》《多功能综合媒体教室管理规定》《计算机室管理规定》《多媒体制作室管理规定》《班级电教设备管理规定》以及《广播电视教育系统管理制度》等,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⑸整体规划,分层推进,量力而行,不断完善。
    “注重内涵发展,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是我校的发展思路。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数字化校园网络的建设。我校会同武进区电教中心领导、学校信息技术处的教师和几家网络公司的负责人,共同商讨校园网发展大计,在详细参考其他学校校园网建设方案,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规划。
    按照“整体规划,分层推进,量力而行,不断完善”的原则,我校在普及运用常规教育媒体,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全面推进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坚实基础上,确立了以“数字化校园”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构想,即:力争通过3到5年时间的努力,初步创建计算机和网络教育技术平台,建构共享、开放的信息资源库,实现与外部世界的即时、广泛的联系,拓展和丰富学习环境,并支持多媒体网络教学、图书资料情报查询、自动化办公、教育教学现代化管理等,创设一个充满学习信息的数字化校园。
 ⑹知识库、信息库和应用系统的建设,既要符合通用标准和模式,又要注意发挥本校学科优势和资源优势,在与全国高校的数字化建设相协调过程中,不断加强特色建设。
2、大力建设校园网。
    “数字化校园”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开发,有一段逐步成熟的过程。在实际建设中,我们遵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在建设中探讨,在探索中前进。
    我们认为校园网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做到网上有车、车上有货,更关键的因素是要有驾驶员,而且驾驶员要懂得驾驶技巧。这与现在流行的“建网、建库、建队、建模”的说法是一致的。应该讲,我校经过前期投入,校园网初具规模;通过教师培训,有一批常用电教设施上课的教师。但缺乏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也缺乏可供借鉴的教育理论与模式。据此,我们采用引进与自制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建成的校园网资源库初具规模。
一方面我校信息技术处教师、部分骨干教师根据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主页、专题网站等方面的建设,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研究公开周来促使教师自制了一批教学软件;另一方面大量引进他人的研制成果,如我们根据使用需要,不断增加投入,精心选购相关软件资料。资源库建设初期,我们就一次性选购了各系列近1000盘影视资料片;近两年,又购置了校园管理系统、苏亚星多媒体教学软件、传神2000仿真教学系统、蒙泰瑶光多媒体编著系统、导师博士素材库、鹏博士多媒体课件等一系列教育教学软件,充实了学校信息资源库。目前我校自己研制开发的各学科教学软件已超过100个。
    学校网站建设较早完成,在网站中集成了教师论文、课件、教案、学校规章制度等一系列资源的建设。把有特色的成熟的课件、教案、教学实景等资源集成为课件库,把教学背景资料、史料、案例、教学参考资料集成为辅助资源库,并已经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德育网站、现代教育技术课题、“向我看齐”、小鱼的家、网络涂鸦、FLASH酷赏、阳光少年、星星知我心、名人教育网站、网页教程、备课、影视、家教、教育教学等20多个专题网站。我们体会到建设资源库比校园网本身更重要更困难,因而鼓励教师以开放和宽容的心态及思维方式,向互联网各资源网站寻找资源。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校园网技术应用范围的扩大和校园网络文化氛围的形成,关键在于师生对于校园网的感受和体验。
及时更新网页和充实资源库。我校由信息技术处、教导处、教科室、课题组成员、师生等,每隔一段时间对网页进行更新,并不断充实。丰富的、新鲜的数字化资源库留住了访问者,吸引了校内外教师、学生、家长等上网浏览、查询。
3、加大投入,更新设备。
    2002年上半年,我校在已有计算机设施设备的基础上投入近20万元,进行了校园局域网的设计与架构,将两个计算机教室、电脑工作室、多功能室、各办公室和部分教室的全部计算机实现联网,并通过网通公司接入了宽带,为师生学习网络知识和技术、检索教育教学信息资源提供了方便。早在1997年我校信息技术处就编制了一套较为全面的工资系统,教师的工资信息就已全部存入电脑,实现了教师工资的调整、发放、查询等较为复杂的功能。
    目前校园网为教学研究提供了先进的工作平台,可进行远程实时教学、CAI课件制作、远程计算机与数据处理、计算机协同作业等,真正实现网上交互式教学,同时重视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主动学习,自己点击,自己搜索知识,显现出校园网络的巨大功能。
(三)加强培训,注重人力资源建设的研究。
我们认为:学校是否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网络是路,软件是车,各类教育信息资源是货,在信息化校园中,学校要把培养驾驶员——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教学中应用的教师队伍作为首要任务。在开展数字化技术校本培训方面,我们主要做了几下几方面工作:
1、教师培训经常化,全员化。这里讲的“全员”不只是一线的老师,也包括学校的领导。只有具备现代信息技术的领导,才有能力领导现代信息化的校园建设。鼓励一些骨干教师在教学中积极的发挥作用,并通过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带动提高全体教师的应用水平。
    对全体中青年教师开展以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为核心的培训活动,并把计算机应用技术列入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范畴。自1994年我校建设第一个计算机教室开始,我们以校本培训为主要形式,每年的暑、寒假均集中一定时间,坚持对教师进行计算机技术培训,并组织参加各级各类的考核,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1996年至今,我校组织全校青年教师进行计算机技能的学习,通过了江苏省计算机初级应用能力、常州市“三学”办公室的计算机初级应用技能的考核、武进市第一轮、第二轮现代教育技术考核;学校信息技术处还利用暑期,对教师进行网页制作培训,要求6学会,即学会浏览互联网、学会下载资源、学会接发电子邮件、学会使用现成的教学软件、学会简单的文书处理、学会制作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等,从而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运用网络技术等方面的能力。目前,我校80%的教师已达到6会要求,并较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上课。在武进区教育教学网站评比活动中,我校孙波老师制作的《横林实小》获学校网站一等奖,夏萍老师和秦琳老师制作的网站《星星知我心》《阳光少年》分别获教研组和个人网站评比一、三等奖,蔡琴燕老师制作的网站《小鱼的家》获班级网站二等奖。
    同时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早在1994年我校就对本校五六年级同学开设了微机课(现改名为信息技术课)。本学期,根据教育局文件精神,我校三到六年级都开设了每周一节的信息技术课,一、二年级每两周一节。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入,学生的这方面素质也相应提高,在刚刚结束的武进区小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竞赛活动中,我校学生获得了三个一等奖和三个二等奖的好成绩;参加常州市首届网络知识大奖赛,获三等奖。
2、改善教师培训的常态——以自学为主。即尽量少使用读书和听报告等方式,尽可能多的让教师学习和享用现代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知识和利用、网络通信的利用和互联网的浏览与学习、外出参观和交流等等。教师在自己的使用和学习中,拓宽了知识,感受更接近明日的教育、教学过程。
3、以CAI教学公开课为契机,营造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的良好氛围,潜移默化地引导教师的自发性探索与研究。
    我校每学期均安排两次面向全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的公开教学周活动,促使教师在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研究课件制作和课程设计、改革教学方法和教育评价。这种公开周活动一方面是营造了一种氛围,使不少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现代教育思想或技术;另一方面造就了一批能自愿自制课件的青年教师队伍。譬如夏萍、张士雷、蔡琴燕、秦琳、许荣梅、周建芬等教师自制的软件已逐步系列化。
总之,让我们的教师具备复合化的教学能力、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持续化的自我发展和时代性的教育观念,实现从“教书匠”型的教师向“探索型”、“创新型”的教师转变是我们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之一。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的教师培训,加快了我校教师在这方面的成长步伐。
四、加强数字化资源的应用研究。
    数字化校园网构建了广泛交互性的网络化学习环境,我校积极开展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研究,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活动、数字化校园网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等方面的研究,提高教师和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
1、改变管理方式。
①最近,我们引进了一套学校管理系统,能实现教务管理、排课管理、教职工管理、学生管理、成绩管理、校产管理、办公管理、体卫管理、系统设置、综合查询等智能化。
②学校档案工作电子化。我校对从2000年至今的全部档案的录入、管理、检索、查询等实行电子化,在刚刚结束的档案验收中,我校以93.5分通过省级二级标准(二级达标分是80分)。
③学校财务工作完全电算化。财务工作以计算机代替手工方式,对会计业务进行处理,并部分代替人对会计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分析、预测等。
④改革教师备课管理方式。
    本学期,我校在教师的备课管理方面,尝试电子备课,即由信息技术处设计并管理好学校备课专题网络(教学设计、相关资源、教学反思、学生成果),并协同其它部门做好对各备课组的考评工作。备课组长在加强每周备课个别指导、组织好每周一次的专题备课研讨活动的同时,管理好本备课组及电子文本管理工作;教师按备课要求完成规定数量且有质量的备课任务;每学期完成至少做两次备课研讨活动的主讲;每学期至少制作或寻找一个课件或一份与教材学习相关的资料;每学期撰写不少于15节课的教学反思笔记。
2、优化育人环境。
①能基本满足全校配有计算机的31个教学班、配有52台计算机的教室、配有计算机的学校各行政办公室、教师办公室同时网上查询、收集、处理和应用校园内部网络及Internet网络信息,支持教师的进修、学习,以及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②通过校园网络视频广播系统可向全校联网的每个教室即时传送多媒体信息,可提供实时电视节目。
③智能广播系统。从本学期开始,我校开始使用智能广播系统,集广播、作息、讯号、背景音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开创了以音乐代替铃声的先例,让学生在学习间隙欣赏优美的名歌名曲,陶冶了学生情操,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④现有的视频点播服务器包含丰富的教学视频资料,随着今后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步伐的加大,将不断完善。
3、改变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主渠道。当把计算机引入每一间教室时,为我们提供了网络教学的新环境。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具有交互性和个别化的特点,有着丰富的教学模式,如个别指导型、操练与练习型、对话型和模拟型等,特别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的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相接的CAI环境,越来越多地为教学所利用。那么,如何利用这些特点和优势,去改变教师和学生的地位,突破教学在时间、地点和教学媒体信息上的限制,为教与学提供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仅仅起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作用的新环境呢?这正是校园网络教学信息系统要解决的问题。
⑴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研究,进一步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提高整合水平。如在语文学科方面,我们强调在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十分重视语文学科综合性,不拘泥于文字教材,基于教材,又跳出教材;语文学习过程的设计,除立足于文字外,十分重视学习资源的拓展与延伸,整个学习过程呈现开放式、动态式。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式在新课程标准下得到进一步提升,课件对学生的学习支持、帮助,课件对知识的呈现方式进行了改革,营造了民主、平等、协作的学习环境;十分重视自身教学素质的提升,与学生进行0距离交流。
⑵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实践尝试。
    网络环境下学习模式以学为中心,以情境创设为前提,以问题驱动为导向,引出学习主题,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学习,查阅信息资料,进行逻辑推理,完成自我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构建,并通过与伙伴交流,取长补短,使意义建构更趋合理完善。其基本环节如下:
创设情境→问题导向→查询信息→自我建构→网上交流→完善建构
    我校孙波教师执教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百分数——百分数的应用·利息的计算,体现这一学习模式的基本思想。
我们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认为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具备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⑴增加了教学容量。
    利用多媒体局域网组织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手法具有多样性,教学氛围轻松、活泼,学生能够在良好状态下自主、积极地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采用超级链接的形式,控制性好,交互性强,符合人类的联想记忆方式。学生可以通过点击鼠标自由地在不同知识点之间进行转换,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了大量的信息,使教学容量大为增加,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此基础上,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交流,其思维深度也大大增加。
⑵培养了学生能力。
    利用多媒体局域网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通过网上冲浪去寻找知识。通过独立思考、对话交流去获取知识。这培养了他们运用因特网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独立精神和协作品质。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自主探究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的辅导作用在于“导航”,即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去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⑶顾及了个体差异。
    我们以往都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式,往往造成“一些学生吃不饱,另一些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而网络教学可进行异步的交流和学习,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进度自定进度进行个别化学习:对于某些知识,基础薄弱,接受能力不强的学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并回答问题,同时也得到教师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而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去获取更多的知识。
同时,也引起了我们对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思考。
⑴网络环境下数学学习模式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①学习主题的设计。主题的选取和设计非常重要,要遵循维果茨基的“最临近发展区”原则,创设智力上有挑战性的问题,有思考价值,有可探索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愿望,能完成任务驱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②信息资源设计。确定学习当前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内容、每种资源在学习中的作用及相关的更多资源,教师应视情况指导部分学生获取资源的路径和分析利用资源的方法。如果是通过链接方式进入互联网进行学习,就更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因为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并不都适宜于学生学习。
③协作小组设计。一般以2-4人为宜,可以是同质(学习程度、兴趣、个性、性别等),也可以是异质,一般异质为宜,互补性强,更能体现和发挥互相包容、互相帮助、互相合作的精神。合作小组组建以后,还应依据主题任务,根据每个人的特长作不同的分工,各自先行完成自己的任务。
⑵此外,我们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更多体现为引导。校园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是以问题探究为主的学习,学生的主要学习工具是计算机网络和教师课前制作的课件、网页及相关链接。课堂上教师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后,学生自主决定是到局域网的服务器上查资料还是到互联网上查资料,自己决定进入哪一个网页,学习进度、难度也由学生自己控制。教师的工作主要体现在课前的准备、课上的帮助和方向的控制及课后的引导。
五、研究成效:
1、学校现代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建设,促进学校教育跨越式发展。学校加强领导,科学规划,注重了数字化资源的建设研究,初步建成了资源比较丰富的、受学生、教师、家长欢迎的数字化校园,充分展示我校教育教学师生各方面活动情况。我校蒋文伟校长曾在武进区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会议上作题为“以教育信息化为着力点,追求学校教育的新境界”的专题发言。学校获常州市2002年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武进区教育技术装备与管理先进集体称号;武进区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获江苏省职工计算机普及应用知识竞赛先进单位;校园网主页大赛获常州市、武进区三等奖;获常州市“广电网络杯”知识竞赛团体三等奖。(具体情况见表)
2、教师变了。
⑴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了。在2002年末我校开展教师教育教学素质大赛,其中有一项就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评比。要求参赛者在一周内完成一个多媒体课件(以前年级组曾经做过的不能作本次参赛用),课件必须由参赛选手本人完成,同年级组成员可以合作,但不得请非本年级组或校外人员代为制作,并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演示。各年级组所展示的多媒体课件质量较高,其中《黄山奇松》《春联》《宇宙的奥秘》等网页,显示出了教师较强的制作水平:审题准确、选材恰当; 设计美观、具时代感;便于操作、交互性强;有题材分析及课件制作说明;教师能独立操作计算机、投影机、视频展示台演示课件并对设计思路作简单介绍 。在常州市、江苏省的网络教学评比活动,我校教师自己设计并执教的网络课得到了省、市电教中心领导和专家的鼓励、肯定。在区级网络课教学评比活动中,我校蔡琴燕老师执教的语文网络课《九寨沟》荣获区一等奖、全国三等奖;孙波执教的《电子邮件》和《信息的下载》均获武进区信息技术教学课和说课竞赛一等奖,执教《利息的计算》获武进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常州市三等奖;张士雷在武进区中小学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评比中获网络教学课二等奖,网络教学课说课二等奖……通过后测问卷,我们了解到100%的教师能够向校园网络投稿或上传文章。数据充分说明,现在的数字化校园已成为教师工作、生活的一部分,教师能够从校园网上及时了解教育教学动态、国内外一些时事、热点;能很方便地搜索、查找相关教育网站,查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数字化校园为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改进课堂教学,及时与同事交流、切磋教学技艺乃至发表自己教育教学成果等方面都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尤其可喜的是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校老师研究方向与方法已趋向成熟,由只重课件制作转向课件制作和教学模式兼顾,由研制演示型课件转向研制交互性学习软件,由只重教法研究转向重学法研究,由注重实践转向理论研究等。无疑这种良好的势头必将提高我校校园网络的应用与效益水平。(具体情况见表)
⑵教师的教科研水平高了。
    许多教师撰写的论文20多篇在江苏省“师陶杯”、“金箔杯”、“教海探航”中获奖,30多篇在市、区论文评比中获奖。如蒋文伟校长撰写的《以教育信息化为着力点,追求学校教育新境界》在省级“金箔杯”论文评比活动中获一等奖;蔡小玉论文《网络环境下自主创新性学习的探索》在2002江苏省中小学“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孙亚珠论文《优化习作训练,激发创新想象》省级“树勋杯”征文二等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常州市“教海探航”征文三等奖,《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教学》在2002年年度区电教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陆金华论文《浅析学校教育信息化》在江苏省第二届小学“金箔杯”论文评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戚秋月论文《研究性作文腾飞的双翼》武进区论文评比一等奖;蔡琴燕《构建立体的作文教学网络》在省级“金箔杯”论文竞赛中荣获二等奖;夏冬芸论文《对小学数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几点思考》获武进区电教论文评比一等奖……课题组教师撰写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设计有7篇分获一、二、三等奖。(具体情况见表)
3、学生变了。课堂上,学生利用自己和教师提供的尽量多的学习资源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学生、计算机之间形成交互协作式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投入到自主创新性学习中去。通过后测,我们了解到100%的学生能进入计算机教室学习,97%的学生喜欢校园网络,99%的学生持满意态度,67%的学生能经常浏览校园网络,24%的学生有文章发表在校园网络上。这些数据充分说明,现在学生的学习与数字化校园是密不可分的,校园网络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交友、交流等各方面提供了有效的保障。这为我们今后更好地建设数字化校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江苏省信息技术应用竞赛第一阶段获三等奖1个;在江苏省信息技术应用竞赛第二阶段获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在武进区第二届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竞赛中,获3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在武进区第三届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竞赛活动中,我校获电脑绘画1个一等奖,电子报刊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网页设计1个一等奖,1个三等奖……
 六、后续研究
    校园网络的建成,使师生的学习在时间、地域、学习的内容、师生的交流方式、学习的方法和途径上都实现了开放化,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师生的发展。但由于网络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存在着诸多不成熟、不完善之处,加之网络管理、网络社会发展的相对滞后以及使用不当等原因,网络文化对人,特别是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产生多方面的消极影响。我们的校园网也面临着这一问题。但我们不因为它的负面作用而敬而远之,而且我们还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来促进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教师和学生能成为现代的文明人,文化人,丰富我校的校园文化内涵,使网络成为孩子飞向现代化的翅膀,成为教师走向教育现代化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