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有情天小说左芊:毛泽东为何对嘉靖皇帝“很不以为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5:41:57
 我们知道,毛泽东很喜欢探讨历史,很喜欢点评古人。他对明朝历史曾有多许多看法,如今还保留着大量这方面的资料。

    1964年5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这段话可视为毛泽东对明史的整体评价。

  纵观毛泽东对明史评价,除了朱元璋父子,他提到较多的另一个明朝皇帝是嘉靖皇帝朱厚熜(cōng)。到底是何原因让毛泽东用“很不以为然”评价嘉靖皇帝朱厚熜呢?

    朱厚熜,嘉靖帝,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武宗于公元1521年3月病死后,由于武宗没有留下子嗣,又是单传,因此皇太后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由最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弟继承皇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嘉靖。

    可以说,朱厚熜是一个颇具争议的皇帝,有人说他英明神武堪比朱元璋,也有人说他昏庸无能,痴迷于炼丹。不能否认,明世宗在他最初登基的几年确实是有所作为的,即便是后期常年痴于修道,他也并没有完全不理会朝政。他打击旧朝臣和皇族、勋戚势力,总揽内外大政,皇权高度集中。他还重视内阁作用,注意裁抑宦官权力。但与此同时,他日渐腐朽,不仅滥用民力大事营建,而且迷信方士,尊尚道教。二十一年更移居西苑(今北京北海、中南海),一心修玄,日求长生,不问朝政,首辅严嵩专国20年,吞没军饷,吏治败坏,边事废弛,倭寇频繁侵扰东南沿海地区,造成极大破坏。在长城以北,蒙古鞑靼部首领俺答汗不断寇边,二十九年甚至兵临北京城下,大肆掠夺。在嘉靖年间,南倭北虏始终是明王朝的莫大祸患。在用人上,世宗“ 忽智忽愚”、“忽功忽罪”,功臣、直臣多遭杀害、贬黜。户部主事海瑞上《治安疏》,世宗怒不可遏,下瑞诏狱。

  曾有评价说,明世宗是个极其聪明并且自信的皇帝,能与之打交道的,也只有严嵩这类的官场老手。这虽然有点武断,却也不是毫无道理。总而言之,明世宗虽不是一个好皇帝,却也不是个无能的昏君。

  毛泽东对嘉靖皇帝“很不以为然”,主要是指他“炼丹修道,昏庸老朽,坐了四十几年天下,就是不办事”,这个评价当是很恰如其分的。毕竟,嘉靖初登大位时曾大刀阔斧地革弊图新,裁汰特务机关,广行宽恤之政,颇有明君气象,但不久便玩弄权术,耽于享乐。他倚重严嵩等奸臣残害忠良,经常廷杖大臣,又特别崇信道教,醉心于斋醮、方术、祥瑞等无聊之事。

  鉴此,御史杨爵沉痛进谏,期望嘉靖“念祖宗创业之艰难,思今日守成之不易,览臣所奏,赐之施行”。可是嘉靖皇帝非但不听,还将杨爵下狱论罪。毛泽东在读《明史·杨爵传》时旁批了四个字:“靡不有初。”下笔似有无限感慨。“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句话见诸《诗经》,意思是说人们大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现象,确实值得警惕、值得深思。无论历朝历代,大多数官员在上位伊始,总是比较容易信心满满、理想大大,期望有一番作为,得一些成就,但有好的开端未必就能够持之以恒、毫不懈怠,反而不少人会一旦有点成绩就骄傲自大、得意忘形,或不再努力,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或寻求安逸、追逐享受。作为一国之君的嘉靖皇帝朱厚熜,尽管有过可圈可点的抱负、有过宏图大展的努力,却在后来沦为了权术的奴隶、享乐的先锋,处于巅峰时期的大明王朝焉能不开始转折,滑入下坡道?引起后人的非议,也属在所难免、实至名归了。

    一般讲,人们谈到明朝的历史,大都以为万历皇帝对明朝走向灭亡负有重大责任,认为明朝“实亡于万历”。其实不然,明朝由盛到衰,嘉靖当政是重大的转折点。《明史》在评价嘉靖皇帝时就写道:“若其时纷纭多故,将疲于边,贼讧于内,而崇尚道教,享祀弗经,营建繁兴,府藏告匮,百余年富庶治平之业,因以渐替。”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明朝真正走下坡路,是从嘉靖开始,这应当是有充足理由的。

    因此,毛泽东对嘉靖皇帝“很不以为然”的评价态度,自是有其深刻道理与涵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