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莲孕夫逆袭乡锂鱼下:小悦悦的死最该唤醒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8:12:48
2011年10月21日凌晨零时32分,小悦悦走了。人生路上所有的喜怒哀乐,2岁4个月的她都终将无缘品尝。13日下午5时25分和那之后的7分钟,是稚幼的她对人世和一个城市的最后印象,即便温暖的故事随之如泉涌出。逼近真相的苦涩和那一刻的冷漠,让所有知道此事的人都在拷问自己良心。

  “大家怕什么,就怕这种冷漠变成习惯。”略显温暖的是,8天时间里,医院竭尽所能救治,争取创造生命的奇迹;8天时间里,心绪难平的人们爱心涌动,数不清的人前来探望并捐款,小悦悦的母亲被一位位母亲紧抱:“我也是妈妈,一点心意请一定收下。”

  在这场试图对社会冷漠大加鞭挞、对深层次问题深入反思的社会讨论过程中,媒体、社会、政府和公众经历了一场罕见的递进运动——千篇一律的讨伐已不足以让世人真正警醒,从新闻事实到全民讨论,直至形成社会共识。不去粉饰太平而是揭开疮疤、刮骨疗伤,只为用良知的尖刀来解剖人性丑陋和社会发展弊端,唤起全社会的警醒和行动。

  两岁生命无奈逝去,震撼了整个社会。庞大的广佛五金城却救不起一个年幼的生命。将近7分钟时间内,还有呼吸的悦悦尚能挥动小手,还能发出哭声,但她一直孤零零地躺在路边。换上了长袖的她抵抗着秋雨的萧瑟,却无法阻挡人情冷漠:有人镇定地扭头离去,有人巧妙地绕过生命,有人冷冷地瞟了几眼……18个路人无一援手,直至一位佝偻着身躯的58岁拾荒老妇,弯腰拾捡起这个社会最后的道德底线。当这些画面被一一记录下来,所有人都目瞪口呆——他们,在怕什么?我们,怎么了?现场监控设施的忠实记录加上微博等多元媒体平台的迅速传播,18个路人顿时成为讽刺、挖苦、谴责甚至咒骂的对象,他们成了公众靶标。

  特别是16日下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ICU病房传出消息:(悦悦)最乐观的状况也可能就是植物人,甚至连这个状态都很难维持。是时所有人愤怒了,网络唾骂,万人垂泪,整个社会被震撼了。“一个两岁的孩子血肉模糊地躺在那,十几个路人视若无睹……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人类的心真的那么冷硬吗?”电视、报纸、微博乃至街头巷尾,充斥着对道德水准江河日下的无奈与谴责。这种夹杂着愤怒、不甘、质疑等种种情绪的信息被多元化传播平台放大后,终于在我们的社会肌体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

  人间温情汇聚南粤,唤起了社会良知。刺骨的冷漠之后,温情总还是存在,社会的良知在小悦悦的恸问中被渐次唤起。但是,人们还是质疑:小悦悦的死,最该唤醒的又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