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魔艳帝全集完整版: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及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8:27:00
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及启示张慧娟2011年10月21日16:32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及启示--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E-mail推荐: 分享


  同任何事物一样,称霸全球的美国文化产业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纵观美国历史,其文化产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第二阶段从二战后到冷战结束;第三阶段从冷战结束到现在。


  第一阶段:美国文化产业异军突起


  第一个阶段是美国文化产业萌芽并独立发展壮大的时期。之所以将20世纪20年代作为研究美国文化产业的起点,是因为在这一时期随着无线电、放映机等新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美国文化产业中的一些重要分支,例如广播业、电影业等开始萌芽并迅速成长起来。1920年11月,美国第一家广播电台KDKA开始运营,播出了哈定与考克斯竞选总统的结果。此后,无线电广播迅速成长为一个新兴的赚钱行业。据统计,美国国内电台数从1922年1月的30座增加到1923年3月的556座。收音机数目也从1921年的5万台猛增到1922年的60万台以上。


  20世纪20年代对美国人来说,看电影成为一项重要活动。在这10年中,美国全国约有2万家电影院开张。1927年,有声电影的出现将更多的人吸引进来。甚至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也没能影响电影事业的发展,反而促使更多人进入电影院去寻找慰藉。到1930年,电影观众人数创下了历史纪录——每周9000万名消费者。美国电影业正式形成了八大电影公司一统天下的格局。


  20世纪30年代初,度过经济危机的美国迎来了好莱坞长达20年的黄金时代。随着显像管等技术的一步步成熟发展,电视业也开始逐步萌芽发展起来。1938年,在美国,电视机已经可以在百货公司买到。随后,联邦通讯委员会批准18家电视台从1941年7月1日起投入商业运营。


  在第一个阶段,美国文化产业的各个主要分支都形成发展起来。但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基本处于一种自发、独立的状态,其发展推动力主要来自国内,发展的规模和体系也主要限于国内。美国文化产业之所以如此迅速地发展,其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


  首先,科技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复制技术和传播媒介的发展,使文化产品的大规模复制和流通成为可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种类及领域持续拓展,成本不断降低,从而成为推动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其次,美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更新换代,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美国产业结构在19世纪后期经历了一个历史性转化,从农业国转化为典型的工业国。二战之后,美国又开始了第二次转化,从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向以第三产业即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化,劳动力开始向第三产业大转移。隶属于第三产业的文化产业是这次美国产业结构大转化中的重要受益者,获得了飞速发展所必需的大量劳动力和资本。


  再次,国内消费结构的变化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催化剂。随着美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战后的1946年,美国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5.27%,表明人们的基本生活费用所占比例已经比较低,许多人将更多的闲暇和金钱用于精神消费,从而导致文化娱乐等行业迅速发展。


  第二阶段:美国的强势经济促使文化产业独霸全球


  二战后到冷战结束,是美国文化产业在世界冷战大背景下逐步发展壮大、独霸全球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的发明带来了传播媒介的第三次革命,成为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计算机、通信卫星、微电子、光纤通信、激光、数码等信息技术在这40年间获得重大发展,带来的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成为美国文化产业飞速发展的巨大动力。


  这一时期,美国文化产业的各个分支都获得了巨大发展,总体实力在全球遥遥领先,尤其是电视业的蓬勃发展格外引人瞩目。在1952年的美国总统竞选中,电视成了美国政治进程中的主宰力量。政治集团利用电视为竞选宣传造势,广大民众通过电视透析总统候选人。在这一年,美国建立了四大电视网,34%以上即1500万个家庭拥有电视机。到20世纪50年代末,这一数字迅速扩大到86%,成为世界上电视普及率最高的国家。1962年,美国发射第一颗电视通讯卫星,把美国电视节目扩大到全球范围,不断向北美、拉美及西欧等地输出电视剧。


  这一时期美国文化产业大发展有两大因素。第一个因素是东西方冷战的政治大格局。在美、苏对峙的半个世纪中,美国的文化产业被打上了深刻的意识形态烙印。1953年,美国新闻署(USIA)成立,其主要职能就是对外宣传美国的价值观,反击苏联的意识形态宣传。到1970年,其下辖的重要机构美国之音电台通过92个发射台、以40种语言向世界广播,估计听众人数达4300万人之多。另外,它还在70个国家开办了新闻图书馆和阅览室,分发新闻稿、影片、杂志和小册子。整体来说,冷战时期美国文化产业突出了意识形态性,国家在这一领域加大了扶持和干预的力度,凸显了文化产业的对外扩张性。


  第二个因素是新自由主义的勃兴。20世纪70年代初,以两次石油危机为导火索,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新一轮的经济危机。面对滞胀的困境,凯恩斯主义束手无策,新自由主义重新回归到人们的视线当中。共和党人里根当选总统之后,更是将新自由主义理念全面贯彻到政治经济政策中。这一点对于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重视市场经济、强调自由贸易、减少政府干预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一方面促进了美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加剧了美国文化企业的兼并和垄断。冷战和新自由主义这两个不太相关、甚至在政策导向上还有些矛盾的因素联手将美国文化产业的垄断和扩张性凸显出来。难怪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文化帝国主义”的概念和口号在拉美、亚非和欧洲相当流行,文化霸权和文化输出的指责声不断指向美国。


  第三阶段:美国身不由己地加入多元文化竞争的行列


  从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到现在是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全球化、多元化和网络化是这个阶段的关键词。从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掀起了网络化浪潮。具有瞬即性、交互性、生动性等优点的网络,作为新的传播工具迅速遍及全球。


  网络业的迅速崛起,对美国文化产业的传统格局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这个冲击的效应是:一方面造成一些传统文化产业的下滑和萎缩。以报业为例,美国报纸销量不断下滑。1990年,美国日报总销量为6232万份,1994年下滑到5931万份,1998年跌到5618万份,到2000年美国日报总销量只有5577万份。另一方面,网络业的冲击,推动了传统文化产业的更新换代。报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既然无法击败对手,就与对手联手。美国各大报纸先后加入网络,创办了各自的电子报。由于美国占领了数字信息技术的高地,因此美国文化产业能够继续在世界领跑。以出版业为例,美国出版物历经印刷型、微缩型、视听型、电子型的发展历程,自始至终都引领着全球出版业的发展潮流。


  网络技术、信息革命对不断加速的全球化进程火上加薪。全球化的加剧,引发许多国家对文化安全的担忧。他们担心强势文化会威胁其他文化的生存,全球化会带来文化的同质化。一方面是出于文化安全领域的考虑,另一方面是由于文化产业展现出的巨大经济潜力,使许多国家不约而同地将视线转向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英国、韩国、日本等国家的文化产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迅速崛起,在全球文化产业的角逐中占领了一席之地。全球文化产业进入了多元竞争的时代。美国尽管在这场角逐中遥遥领先,但其独霸全球的梦想已经一去不复返。


  启示


  当然,美国毫无疑问仍然是文化产业领域的巨人。回顾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对我们认识当前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格局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美国的发展轨迹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也必须适应这个趋势,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格外关注文化产业领域的对外贸易交流,不断完善我国的文化政策与法律,力求与国际接轨。


  其次,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动力。我国应当加强这个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占领信息技术的制高点,才能在今后的发展中不被动挨打。


  再次,当前世界文化产业的多元化格局,为我国的文化产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应当牢牢抓住这个发展契机,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积极参与到世界文化产业的竞争中去。


  同时,我们一定要重视国家的文化安全,绝不能麻痹大意。西方大国一直声称他们没有文化政策,是所谓的“无为而治”。但纵观其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美国政府就一直奉行着十分强势的文化政策。其最主要的原则就是:对内放手,对外扩张。对内,美国不主张政府过多干预文化产业的发展,力求给其自由的发展空间;对外,美国动用政治、经济,乃至军事的影响力不遗余力地向其他国家推销其价值观和文化产品。对于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能被所谓“无为而治”、“自由贸易”的口号所迷惑。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副教授)


  (本栏责任编辑  李红)

  知识链接: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20世纪初。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们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责任编辑:高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