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绮红儿子:与书为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5:39:53

与书为友

熊康 

古人读书,重其熟悉而不在乎片面追求词句的一时之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道出读书者的耐性和上进的求学态度。这种对文化兼容并包的做法,今人也深表怀疑。他们认为,读书者,应通解其意,汲取精华,去其糟粕。然而,无论执此二观点者谁是谁非,其本意还是承认这种做法是为提高人自身修养而设置的一个不同模式的平台。而且至少让人明白一个颇为受用的道理:饭可以一天不吃,但书却不可以一天不读。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书籍凝聚着人对于宇宙的浩瀚渺茫,大自然的新陈代谢,生命的悲欢离合,情感的阴晴圆缺的探索和诠释。随意捧起一本书,一首诗,一篇文章,一句话,便会使你感受到智慧的光芒。英国评论家赫兹立特说:“书籍渗透人心,诗随血液循环。少小所读,至老犹记。书中所言他人之事,却使我们如同身临其境。无论何时何地好书无须倾尽其囊便可得之,而我们的呼吸也会充满书香之气。很多事情的得失成败我们无法预料,也承担不起。很多人我们想走进,人家却早已设起一道高高的屏障。我们不必计较,更无须烦恼。奉上我们的真心,然后感铭自己的博大。当我们心情不好时,不妨试试:捧起一本书,让急躁在平静中远离,让骚动在安逸中别去,那书中所言之事虽无百分之百的正确,但对于我们生存在人类社会这个极其有限的空间里却也受益匪浅。至少不因为一件微乎其微的小事而争得面红耳躁,触目惊心,而且能够时时刻刻保持一份难得的平常心。

人的一生,在自己的哭声中临世,在亲人的哭声中辞世。中间经历数十年,真正去计算起读书的日子,确实是少得可怜,即使是学识渊博,遍览群书的贤哲。一个日本统计学家做过这样的一个研究:设若人的一生有72,其中睡觉约20年吃饭6,生病2,工作14,其它30年。在这短短的30年中,我们用在平心静气地读一本书的日子已经为数不多了。唐诗人崔护在《题都城南庄》中云:“去年今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曾几何时,当桃花再一次开放的时候,一年的时光又匆匆离去。

有人说,最富诗意的是读书的日子,最怀念的是读书的日子。没有利禄熏心,没有明争暗斗,与书为友,告别人群冷暖,淡忘尘世喧嚣,求得心灵净化和个性的张扬。

来源:人民网2011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