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4v视频转换器:·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论语》(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3:48:58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文言难点】

    1.注意理解句中的通假字

1)问知                       (“知”通“智”,智慧)

2)举直错诸枉                 (“错”通“措”,安排,安置)

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乡”通“向”,先前)

4)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知”通“智”,聪明)

2.注意下列句中活用的词

1)不仁者远矣                 (“远”,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2)己欲立而立人               (第二个“立”,使动用法)

3)己欲达而达人               (第二个“达”,使动用法)

4)有杀身以成仁               (“成”,使动用法)

5)仁者安仁                   (“安”,形容词用为动词)

6)智者利仁                   (“利”,名词用为动词)

3.注意区别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

1)天下归人焉          

(“归”是“称许,赞许”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归”则为“归来,归附”等意思)

2)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人”是“别人”的意思。现代汉语中“人”则泛指所有的人)

3)请问其目            

(“目”是“条目,详情”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目”一般是“眼睛,项目,目录”等意思)

4)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家”指古代大夫的家族。现代汉语中“家”指家庭)

5)尧舜其犹病诸        

(“病”是“担忧,忧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病”是“疾病,生病”的意思)

6)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约”是“贫困”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约”则为“条约,约请”等意思)

7)一日克己复礼       

(“一日”是“有一天”的意思。现代汉语中“一日”是“一天”的意思)

8)仁以为己任         

(“以为”是“把……作为”的意思。现代汉语中“以为”是“认为”的意思)

4.注意理解下列多义词

1)为

克己复礼为仁                    (就是)

为仁由己                        (做到)

2)其

请问其目                        (它的)

其“恕”乎                      (大概)

3)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介词,给)

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介词,到)

舜有天下,选于众                (介词,从)

4)诸

举直错诸枉                      (“之于”的合音)

尧舜其犹病诸                    (“之乎”的合音)

5)言

富哉言乎                        (话)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字)

6)使

使民如承大祭                    (使唤)

能使枉者直                      (让)

5.注意理解下列固定结构

1)何谓也                 (这说的是什么呢)

2)何如                   (怎么办)

3)可谓仁乎               (“可谓……乎”,可以说是……吧)

4)不亦重乎               (“不亦……乎”,不也是……吗)

5)其“恕”乎             (“其……乎”,大概……吧)

 

【翻译参考】

1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复到礼,就是仁。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看,不合乎礼的不听,不合乎礼的不说,不合乎礼的不做。”

颜渊说:“我颜回虽然天资愚钝,愿意实践这些话。”

2 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如同接见贵宾一样恭敬谨慎,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庄重。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在诸侯国做官、为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

仲弓说:“我冉雍虽然天资愚钝,愿意实践这些话。”

3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

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

樊迟没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

樊迟退下来,去见子夏说:“刚才我拜见老师问他什么是智,老师说:‘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这是什么意思啊?”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啊!舜做了天下,从众人中选拔人才,任用了皋陶,不讲究仁德的人就疏远了。汤做了天子,从众人中选拔人才,任用了伊尹,不讲究仁德的人就疏远了。”

4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而可以拿终身去实践它的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5 子贡问:“假如有一个人能够广泛地施惠于民众,并给有需要的民众以帮助,怎么样?可以说是仁吧?”孔子说:“这何止是仁呢,必定是圣了!尧、舜大概还担忧达不到这种境界呢!仁就是,自己想要站得住就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想通达就使别人通达。能够近取自己作比方(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就是实践仁的方法。”

6 孔子说:“仁的境界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的境界,仁的境界就到了!”

7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东西重,而且路程很远。把在天下实践仁作为自己必须担当的责任,不是很沉重吗?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

8 孔子说:“有高尚志向、节操的人以及仁义之人,不会贪生而损害仁德,却会为了成全仁德而牺牲生命。”

9 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处于贫困中,不可以长久处于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算计得精明的人利用仁。”

【专题探究】

    1.孔子的理想人格有一个根本点,就是具有仁德,那么究竟什么是“仁”呢,弟子们多次提出过这个问题,孔子做出了不尽相同的回答。综合起来,应怎样理解和认识孔子所说的“仁”?

    孔子回答颜渊问“仁”,说明“仁”的一个基本内容是对“礼”的自觉,即是“礼”在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实现。孔子回答仲弓问“仁”,以及回答子贡问可以终身实践的“一言”,主要是从否定的方面说明“仁”意味着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孔子回答子贡问“仁”,则主要是从肯定的方面说明“仁”意味着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孔子回答樊迟说“仁”就是“爱人”,其内涵跟他所说的“恕”“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一致的。孔子对“仁”的解释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基本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把“礼”变成自己的自觉,一是设身处地地体贴人、关爱人并付诸行动。

2.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说过“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种说法的区别在哪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自己想要站得住就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通达。这两句话都是从“己”与“人”的关系的角度,阐释“仁”的道理,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从否定的方面说的,即“仁”要求不要做什么;后者是从肯定的方面说的,即“仁”要求做什么。

3.在今天,孔子的“仁”的学说仍然有其积极的意义,它蕴涵着哪些值得弘扬的思想精华?

孔子“仁”的学说的第一个精华,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它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然具有巨大的意义。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他人对我们好的情况下,才回报式的对他人好;我们对他人好,也根本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回报;我们无条件地对他人好,只因为我们根据自己的心,来体贴他人的心;我们对别人的期望,首先对自己有这种期望。从正确对待“己”与“人”的关系上,可见孔子以及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

孔子“仁”的学说的另一点——“克己复礼为仁”,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生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不管什么时候,人都是社会性的动物,必须考虑到他人的存在,考虑到整个社会群体的秩序,所以,也必须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合理的规范。因此,孔子宣扬的那套“礼”固然有不少需要扬弃的具体内容,但它严于律己的基本精神也是值得继承的方面。

此外,孔子“仁”的学说中的“爱人”“济众”的思想,也是我们当今社会所应倡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