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王瑞平简历:性命双修——入道的捷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23:34:42
入道的捷径(2009-07-24 13:50:55)   追随了南怀谨先生的著作两年多,一直到读了《答问青壮年参禅者》,才明白入道的最佳途径。读了王云峰先生的《心息相依的解释》以及在漏尽阁社区看到溪水听冬与神照子的帖子,又有了深入的理解。  南先生在阅览了所有佛教经典后断言,佛祖一辈子推广的是六妙门(数息门、随息门、止息门、观门、还门、净门)和白骨观。但白骨观易出偏,在佛祖时代就有人练此功法而自杀(佛祖能在其中阴身时度之)。叶曼先生教人也首推安般法(六妙门)。南先生一生试法无数,在高龄所写的《答问青壮年参禅者》中提出六妙门是入道的捷径。  本人认为六妙门重中之重在随息,只要做好随息,不管在这过程出现任何境界,抱着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心态,则止息(胎息)、观、还、净就会自然而然出现。换句话说,随息是功法,止息、观、还、净只是功境,不能去追求。可怕的是当今世界有些人没有达到稳定胎息的水平,却在详细解释观、还、净。我劝这些人在解释时,一定要说出在哪本书看到的,让读者有个判断。  那什么是随息?随息就是心息相依,就是不管呼吸,但要知道呼吸。比如一个侦察兵,不能干扰敌人的任何举动,但要知道敌人的任何举动。心息相依,当今网络上对它解释最好的是王云峰先生,现附在后。  心息相依后可进入止息,即胎息。这是一种神气同炼,性命双修的法门,讲白点就是既能延年抗老,又能增加般若(智慧)。而一些法门如念佛,只是修性,可保精神清晰,而身体面容和常人老的一样快。又如一般气功和体育锻炼,可保延缓衰老,但开发不了般若。  我还想说的是,意守丹田是不好的,易出偏,如常腹泻。叶曼女士还出现血崩。意念导气更不好,更易出偏。对道家在一阳起时意念采精,我也保留意见。我喜欢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最后,大家要想精进,要配合佛家六度的布施、持戒、忍辱。只有常布施,心量才大,不易受干扰,杂念才少,在许多境界中稳得住。持戒也重要,如色戒,修道之人要清心寡欲,特别在起始筑基阶段。又如戒好吃,有时一口水,境界就没了,佛家的过午不食是很精妙的(可敌欲等)。忍辱本身就是一种境界,有境界能很快上路,如叶曼先生在两次打禅七的速进。  还有,在“修炼”之前,去看看南先生的《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不然突然遗精,你都会不知所措。       附一:打坐的姿式与南怀谨先生的大部分著作、叶曼老师的事迹见实修驿站http://www.shixiu.net/    附二:溪水听冬与神照子的帖子在    漏尽阁社区——修真证道,强我中华 » 首页(http://www.xiulian.com/Discuz/index.php)    附三:         心息相依的解释         文/王云峰
  作者按:心息相依在仙道各宗中,其涵义稍有不同,本文所述,以隐逸神仙学派所传心法为主。
  心息相依的目的:  “心息相依”是仙道功夫中,相当高明的修炼手段。“心”即意识,“息”即呼吸。“心”是平时的表面意识状态(有知有觉,有各种杂念纷飞状态的意识),称为“后天意识”,“息”是平时的口鼻呼吸,称为“后天呼吸”。初下手时,用后天意识刻意去觉察后天呼吸的存在。久而久之,后天意识会净化,后天呼吸也会较规律。
  “心息相依”就是要让经过净化的后天意识,与经过调整的后天呼吸,相依相随在一起。当心与息相随在一起,身心会处于相当有效率的休息状态,更进一步,会逐渐累积高品质的能量,达到修炼的目的。“心息相依”是仙道修炼的主要功法。一般而言,人知道要呼吸,却不太会去注意呼吸的存在,虽然它一直不断的在运作,但意识上对呼吸几乎是没有感觉的,也不会去关心它,除非呼吸有不顺畅、受到阻滞,透过器官神经的传导,才会意识到“呼吸困难”。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对呼吸是否规律、顺畅,并不在意。经由生理学的研究了解,人的呼吸量会影响到血液循环,也影响血液中的含氧量,进而影响到(人体)代谢机能。呼吸量对人体各部份器官功能都有直接、间接的影响。在平常的情况下,需要大量体力付出的活动,就需要较大的肺活量,以加强体内的代谢作用。一般的体能运动都会要求各种方式的呼吸训练(例如腹部呼吸),那只是“深吸呼”的训练,目的在加强“肺活量”。
  仙道的呼吸训练,与一般体能运动的呼吸训练方式不尽相同,目的也不只是在加强肺活量。仙道功夫锻练的目地,在追求“健康长寿”。一般所知道的,要身体健康乃至长寿,正常的生活作息,足够的食物营养,加上适当运动等等都是必要的。但那些都是比较消极、被动的。仙道锻练有比较积极的主张,就是用特定的方法,进行能量的转换、累积。利用人体粗糙的后天能量,转化为高品质的先天能量。这种能量转换为何能办得到?它的机转目前尚无法完全用现代生理学的理论来诠释、理解,但透过一定的修炼方法,的确可以办到,那个方法就是“心息相依”──唯一的方法。“心息相依”的修炼,就是用“心”去配合“息”。其目的是要让“心”与“息”进入某种“规律”的状态,“心”与“息”在这种规律旳状态中,粗糙的后天能量会慢慢转化为高品质的先天能量。高品质的先天能量会更有效的滋润、活化身体各部份的细胞,直接提高身体的各部份机能,对疾病更有扺抗力,积极的达到健康长寿的目地。呼吸与意识在人体上是两个独立运作的生理系统,表面上看来,各自为政,但仔细探讨,也不是全然无关。"意识"就是脑波的运动,而脑波的运动又与脑神经机能有关,而脑神经机能的情况又与生理上各部份机能是否能正常运作有关。当然,生理上各部份的机能又与代谢是否正常有关,而代谢是否能正常进行,呼吸是关键。在平常情况,人无法控制脑波的运作,只能任其奔驰(人的念头就是脑波的产物,它没有一刻停止)。仙道功夫主要是透过对呼吸的调整,来平稳脑波(念头),而呼吸是否规律,也可以透过意识去调整它。后天的"心"与"息",这两个看似完全不相干的个体,经由仙道功夫的锻练,可以恢复为先天的“一”──神气合一的状态。“神气合一”状态是仙道神秘境界的入门处。 
  心息相依入门下手阶段。
  此阶段的锻练,主要目的在调整「心」与「息」的规律性,让心与息两者处于一种规律且互相感知、互相搭配的状态中运作。由于意识(脑波)平常是处于没有规律、不受控制的状态,没有规律、不受控制的脑波其实是不断在消耗能量。而没有规律、不受意识所关心的呼吸,其实是没有效率的呼吸。仙道锻练的目地是能量转换,初步所要利用的,正是后天(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无意识状态下所消耗掉的能量。让脑波透过对呼吸的调整,处于一种规律、平稳的状态,让调整过的呼吸与脑波同步,脑波与呼吸,处于互相关心、互相携手,同进同出、相亲相爱的状态,这种状态是静坐真正的目的,心息相依的初阶功夫,仙道功夫的入门心法。此阶段锻练的要领:由于人体的脑波不断的在接受各种感官传来的讯息,分析后响应,相当忙碌,直接要让脑波进入一种规律状态,几乎不可能。唯一而且有效的方法就是,设法「中止」脑波接受所有感官的讯息,就算不小心接收到了,也不予响应,专「心」去注意呼吸的存在,看着它、守着它,轻轻松松的感知它的存在,但不干涉它(的自由)。它愈自由,「心」愈自在,一心一息,不即不离,勿忘勿助。在这种状态下,身体会得到充份的休息,后天中的能量会净化、萃取。
  (一)初阶的心息相依
在此阶段,脑波由于专注,(神经细胞化学传导物平衡) 也由于能量转化所产生的稳定作用影响,透过感官所传导过来的讯息逐渐“淡化”,但还没有完全“遗忘”,所以知觉会呈现半有知半无知的状态,还会意识到身体的存在。至于呼吸次数会慢慢减少,但由于意念一直在关心它、照顾它,“它”也似乎发现“意念”的在,“自动”会跟随在“意念”的旁边(神入气中,气包神外),但真要靠近又觉得害羞,于是心与息虽处于郎有情、妾有意,却是既期待,又怕伤害,若即若离的状态中。
  此阶段的要领:由于后天意识仍然存在,呼吸也还不稳定。如果杂念纷飞,就要打起精神,专注呼吸的动作,甚至做一下分段式呼吸,好让杂念减少,杂念减少呼吸就会规律而渐趋平稳;如果已经达到“一息一念”,千万不要再以任何意念去调整呼吸,继续让意念保持放松,看住呼吸,但让它自己作主,悠悠荡荡。如果杂念再来,就要重起炉灶,再做专注呼吸或分段呼吸,直至“一息一念”。 
  (二)进阶的心息相依
    在此阶段,「心」与「息」真正进入热恋的状态,在此状态中,肉体被“忘掉”了,意识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呼吸的次数明显减少,似有似无;至于知觉,则不知不觉,如梦似幻 ,进入一种朦朦胧胧、恍恍惚惚的情境,还是可以感觉到呼吸的存在,但存在哪里不知道。这是“真心真息相依”的境界。 
  (三)合一的心息相依
  深情的相恋,总会有结果的。在一种无法描述的情况下,“心”与“息”终于像二块碰巧接触的磁铁,自然感应、自然吸附而真正凝结合一。“心息合一”,亦即"神气合一",意识与呼吸打成一片,纽成一团。"神气合一"的状态,是锻练"心息相依"的主要目的,仙道功夫的锻练,只有在"神气合一"的状态中,才是真正在做功夫。神气一旦"合一",后天意识完全泯灭,呼吸也几近于停止,进入无知无觉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中,身体处于完全松弛,意识进入深沉的下潜意识中,身心得到充份休息与宁静。生理上的基础代谢率趋近于零,类似冬眠动物的冬眠状态,人体生物能量耗损率相对降低,后天能量会自动快速的转变成高品质的先天能量。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自动调整、平衡、稳定于先天能量的滋养中。人体所罹患疾病的自愈率及健康品质也因而相对提高且获得更确切的保障。若是长时期修炼这种功法,又每次均能长时间处于这种静定状态,那么身体中所有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乃至整体的生物能量会增加,生命力会增强、提升。功夫至此,抗老、耐老乃至不老的境界,是可以理解与期待的,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
   【作者附记】拙文构写前、既承恩师中定先生指导于前,文成后 ,复经黄焕君、林世和两位师兄增润于后。惟文中多处涉及<有所不妥>。最后经恩师中定先生裁示通过公布。读者于观阅本文时 ,当思吾师今日<悲天悯人>之用心 ,毋辜负其承受诸多不便外人言之苦衷。又本文因系于仓促中完成 ,理事间自难以见诸细备 , 待来日拙著<<心息相依>>完稿时 ,容或可以详尽之。谨于文末特向恩师中定先生、暨焕君及世和两位师兄致上无限感谢深忱。   按:就我个人的体悟而言,心息相依之法其要义在于炼神而非炼气!观世间习此法者众已,然有成就者则少,考其原因,即在于滞于气之上!须知心气本为一体不二,心息相依者,无非复还与于其本来无二之本体也。
  故心息相依者,虽曰炼气,实为炼神。是一种入手调柔身心,止念入静,还虚入定的善巧方便法门。修习此法的实质目的是要从后天之神气返还先天!其义《太乙金华宗旨》论之最详!其文曰:
    宗旨只要纯心行去,不求验而验自至。大约初机病痛,昏沉散乱,二种尽之。却此有机窍,无过寄心于息,息者自心也。自心为息,心一动,而即有气,气本心之化也。吾人念至速,雾顷一妄念,即一呼吸应之。故内呼吸与外呼吸,如声响之相随,一日有几万息,即有几万妄念。神明漏尽,如木稿灰死矣。然则欲无念乎,不能无念也,欲无息乎,不能无息也。莫若即其病而为药,则心息相依是已。故回光兼之以调息,此法全用耳光。一是目光,一是耳光。目光者,外日月交光也,耳光者,内日月交精也。然精即光之凝定处,同出而异名也。故聪明总一灵光而已。坐时用目垂帘后,定个准则便放下。然竟放下,又恐不能,即存心于听息。息之出入,不可使耳闻,听惟听其无声也。一有声,便粗浮而不入细,即耐心轻轻微微些,愈放愈微,愈微愈静,久之,忽然微者速断,此则真息现前,而心体可识矣。盖心细则息细,心一则动气也,息细则心细,气一则动心也。定心必先之以养杰者,亦以心无处入手,故缘气为之端倪,所谓纯气之守也。
    子辈不明动字,动者以线索牵动言,即制字之别名也。即可以奔趋使之动,独不可以纯静使之宁乎。此大圣人,视心气之交,而善立方便,以惠后人也。丹书云:“鸡能抱卵心常听”,此要诀也。盖鸡之所以能生卵者,以暖气也。暖气止能温其壳,不能入其中,则以心引气入,其听也,一心注焉,心入则气入,得暖气而生矣。故母鸡虽有时出外,而常作侧耳势,其神之所注未常少间也。神之所注,未尝少间,即暖气亦昼夜无间,而神活矣。神活着,由其心之先死也。人能死心,元神活矣。死心非枯稿之谓,乃专一不二之谓也。佛云:“置心一处,无事不办。”心易走,即以气纯之,气易粗,即以心细之,如此而焉有不定者乎。
    再按:修习心息相依之法,学者必先去其浮躁之气,盖此法亦为人身阴阳相交之炼法,全仗自力更生,收效甚缓。李涵虚真人云:“凡做功夫,钻杳冥是第一桩难事。但先天一气,自虚无中来,必有真杳冥,乃有真虚无。噫!先难而后获,全身要舍得。昔我在洞天中,学钻杳冥七八年,然后稍有把柄。今之学者,进锐退速,安能入道耶?”
    故不能先有求其速效之心理,所谓:月计不足,岁计有余,若能持之以恒,日久必有不可思议之效验发生。
    总是心静照定为基,心忘气凝为效,气息心空为丹成,心气浑一为温养,明心见性为了道。子辈各宜勉力行去,错过光阴可惜也。
    心息相依者亦即是“明空不二”之前奏!  盖心气本为不二。
    息者乃心之风相[气分],故云:“息者自心也。自心为息,心一动,而即有气,气本心之化也。”
    反过来说:心者乃气之空分,人的心是离不开这个物质之身的,所以修心后还要修身。故心息相依者亦可谓即是神气同炼,性命双修!所谓大道简易,此其谓也。
    学者若能由心息相依深入,至于心息俱定,心气不二之境,则气自化为光明,神自真空,是为明空不二。唯证者自知。
    由此则可知道密原来相通也。
    引用一位前辈关于藏密无上瑜伽身心不二,心气不二的论述,以资启悟:
    身心是互相联系的,心离不开身,身是心的依托处。密乘认为绝没有抽象精神单独存在。吾人之粗心依托在四大五蕴上,细心依托在精微身上,此精微身,即是微细的风(气)心,气心二者是结合在一起的。
    心是精神因素,风(气)是物质因素,精神和物质也即是说无始以来,心和物二者是结合在一起的,不能分开。不过,不管是精神或物质他们都不承认有自性,若有自性,则各自独立,不能结合在一起了,因此心物是互相终始的,有心在,就有身在。他们提出悟心外还要修身,其理由就是身是风,解决心的问题,还要解决风的问题,而且风心之中的风往往起主导作用,即使要悟明空之心,但众生身(气)上还存在着根本无明,贪嗔烦恼八十自性分别,都是最微细的风存在身的内最深隐处,若不通过密乘方便,难于断除。无明是生死流转的根本,无明不断,出不了轮回,悟心无用,并且风是障碍佛的三身显发的,即使悟明空也悟不彻底。《俱舍论》说风是情器世界的安排者,风(气)是业气的负荷者,最难转变。吾人身心往往不能自主,大多由风不能自主,修风脉瑜伽就是求得风(气)心自在,佛是风(气)心得自在者,所以才能出现报化,神通自在。在修行中往往出现心理上难于排除的障碍,也是由于风息引起,妄念流动亦是受风的鼓动。风是宇宙的根本动力,风是很重要的,修密是修身,也即是使修风脉明点和转粗风成微细风的问题。统一身心,也就是统一风心,使风心成为无别。风心既属本有,成佛亦不能消灭,只是转业风为智风而已。从上看来他们说“风心”是不承认宇宙最终元素为单独精神因素,而是心物合一论。
    这就是身心不二“俱生和合”。    一切修法“归根到底,就是解决心物对立或风心对立的矛盾的方便。所提出的俱生和合,就是指心与物、风与心这矛盾对立的双方是同时生起的,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心离不开物,物离不开心。有心即有风,有风即有心。通过密乘方便把对立的两主结合起来,即达到矛盾的统一。这统一的方法或名为“风心无别”,可名“平等一味”。又回到道家来说:道家清静工夫,入手之法为“炼己还虚”,从后天返还先天。[按:不如此者,皆非道家清静功法之正宗]须停止一切念头,入于不识不知之杳冥定境。所谓“大道教人先止念,念头不止亦徒然”。又云:“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 遮”。而要真正做到一念不生,仅从心理止念着手恐难达到目的。因如前述心气乃是一体,心之所以难定者,盖因气之难定也。盖心气本为不二。息者乃心之风相,故云:“息者自心也。自心为息,心一动,而即有气,气本心之化也。”故神气须合修。所谓:“神犹人也,气犹马也,马载人驰,犹之气牵神动。故欲神定自在,有如 孕妇之怀胎者,舍降伏其气,使气能归根蛰藏,莫由致也。”故张义尚先生曰:“而神气合修之主旨,专在“伏气“二字,乃是修习之手 段。气如何伏?又专在“凝神”。故虚靖真君说:“神不外驰气自定”。换句话说, 若要真正做到一念不生之境,即吾人后天呼吸亦必须定止之方可!  或问:其法唯何?  曰:即是凝神调息,调息凝神也,亦即心息相依也。 张三丰真人云: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八个字即下手功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 其自然而已。又云:「调息须以后天呼吸,寻真人呼吸处。然调后天呼吸,须任他自调,才能调得起先天呼吸,我惟致虚守静而已。真息一动,玄关即不远矣,照此进功,筑基可翘足而至。陆潜虚曰:“调息之法,自调心始。凝神之法,自调息始。”凝神之要,莫先于澄神;澄神之要,莫先于遣欲。《清净经》云;‘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虚靖天师《大道歌》云:‘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灵台留一物。物在心中神不清,耗散真精损筋骨。心之静者,息亦易调。心愈细,而息愈微也。息静则神归,凝神之法,固赖调息。神定则息住,调息之法,亦赖乎凝神也。盖其存神于虚,则内息方有。所以息恋神而住,神依息而留。神息两平,若存若亡,不知神之为息,息之为神也。风得火而煽,火得风而灼。相维相系,又不知风之为火,火之为风也。功夫纯熟,真有不可以文字形容者。 凝神不若神凝, 調息不若息調,至若神凝息调,进一步达到息念俱无,外呼吸亦停之境。  问:若功至念住气停之候,其后如何?若有真知者,则允你入门,是为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