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怎么举报:循环农业内涵、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8:13:44

循环农业内涵、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

尹昌斌, 唐华俊, 周 颖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北京100081)

摘 要 文章系统地阐述了循环农业的内涵, 分析了发展循环农业是我国国情所决定的, 总结了国内外发

展循环农业的实践和相关的模式, 探讨了我国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领域与路径选择, 提出了加快我国

循环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与制度安排。

关键词 循环农业 制度安排 发展路径

收稿日期: 2006202215  尹昌斌为副研究员 唐华俊为研究员、所长 周颖为助理研究员

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国家战略, 2004 年12 月3 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

济, 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2005 年10 月11 日在北京召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

“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切实保护好自然生

态, 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 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

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1 ] 。”循环农业就是把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 在农业生产过程和

产品生命周期中延伸产业链条, 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 达到生态和经济的良

性循环。

  一、循环农业的内涵与循环农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一) 循环农业内涵

循环农业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和策略, 是针对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农业经济增长新方式,

其核心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循环经济理论与产业链延伸理念, 通过农业技术创新, 调整和优化农业生

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 延长产业链条, 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 最大程度地利用农

业生物质能资源, 利用生产中每一个物质环节, 倡导清洁生产和节约消费, 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

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 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同时实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价值增值和生

活环境优美, 使农业生产和生活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 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村建设的和谐

发展。

因此, 循环农业的最主要本质特征是产业链的延伸和资源节约。循环农业产业链条是由种植业、林

业、渔业、畜牧业及其延伸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农产品消费领域之间, 通过废弃

物交换、循环利用, 要素耦合和产业连接等方式形成呈网状的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农业产业

化网络体系, 各产业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互相衔接, 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和闭合的

产业网络, 其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 环境影响减少到最低水平。

(二) 发展循环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

我国用占世界6 %的水资源和10 %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1 %的人口。农业为解决食物问题与保障国民

经济稳定发展起到了关键和基础性作用, 也为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近70 %的人口在农村, 农民

收入增加不快、农村发展缓慢, 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有很大差距。农村如何发展、农民如何增收

致富的问题一直都是我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特别是近阶段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各阶层发展的

不平衡, 致使“农业、农村、农民”等“三农”问题日益突出, 迫切需要解决。

温家宝总理在2005 年10 月8 日发表的“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的说明(全文) ”中指出“建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一五’期间, 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六届五中全国

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其目标和要求, 可以概括为: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加

强农业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 ] 。

循环经济的根本特点在于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资源的附加值。

我国农业资源相对贫乏, 农业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 自然灾害频繁, 农业发展的基础十分脆弱, 农民收入

还很低, 农民增收的途径还十分有限。在农业尚未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下, 要实现农业资源的永

续利用, 必须发展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循环农业必将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循环农业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

(三) 发展循环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在巨大的人口和需求增长压力下, 水土等农业资源短缺问题更加严峻。当前, 我国农业面临高投

入、低产出、低效益、资源高消耗和过度利用、生态退化、环境恶化、农村生活条件差等一系列问题。突

出表现为: 水资源问题突出、农业生产要素污染严重、传统生态农业体系被破坏、农村居住环境脏乱差、

农副产品等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3 ] 。传统生态农业体系被破坏, 物质能量循环流动的链条中断。现代开放

式农业生态系统, 由经过自然选择的人类和现代人工制造的外源物质, 人工选育的农业生物种群, 人工干

预程度很高的农业资源和环境, 高效率的农业机械等组成。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人类的需要, 打破了封闭的

传统农业生态体系, 使农业内部物质能量循环流动的链条中断, 物质能量大量流失, 并造成严重的环境问

题。长期以来我国只重视粮食生产, 片面强调“以粮为纲”, 忽视农业自身发展需要的生物多样性, 造成

在粮食收获以后大量的物质不能在牧副渔业中再次循环, 形成巨大浪费。

(四) 发展循环农业具有天然的优势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循环

经济发展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学原理指导下的可持续发展类型或模式。其基本思路符合“3R”原

则, 即物化资源与废弃污染物的减量化(Reduce) 投入或排放、废弃物的多次利用(Reuse) 和废弃物的

循环再生(Recycle) 。体现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洁净化、产业链接生态化、废物循环再生化、大

众消费绿色化等方面。自人类从事农业生产以来, 有学者已总结农业发展的四次类型转变, 主要概括为:

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生态农业[4 ] 。然而, 生态农业尽管已经提出了很多年, 但由于生产方式

所导致的产量与效益的局限性, 至今仍未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由于高投入、高产

出, 依然是农业生产的主流方式。每一次农业生产类型的转变, 都是由于需求所导致的生产方式或技术方

式的变革。然而, 生态农业技术还不足以引发一次农业革命[4 ] 。

要实现新的农业革命, 必须提升农业现代类型。循环农业为现代农业向深度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理

念, 即在具有新质的技术创新的基础上, 实现可再生资源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 低级资源对高级资源的

替代, 以及物质转换链的延长和资源转化率的提高, 从而实现农业产出增长、经济效益提高与农业生产潜

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有机统一。从这个角度发展循环农业具有天然的优势和农业发展升级换代的

要求。其次, 农业与人类自身消费更贴近, 人类处于食物链网的最顶端, 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参与整个系

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 这为循环经济要求从根本上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

了更为直接的实现途径; 再次, 农业的产业构成特点更易于发展循环经济。农业产业系统是种植业系统、

林业系统、渔业系统、牧业系统及其延伸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业系统、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系统、农产品消

费系统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耦合体。农业产业部门间的“天然联系”、农业产业结构的

整体性特征, 正是循环经济所要建立和强化的, 是建立农业生态产业链的基础。也正是农业产业结构的整

体性特征决定着必须推进农业产业协调发展。

因此, 迫切需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探索农业新的发展思路。循环经济思想为全面解决“三农”问题

提供了新的发展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成为破解“三农”难题和实现可持续

第1 期           尹昌斌等: 循环农业内涵、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5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发展的战略途径。目前, 探索“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理念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

用, 探讨循环农业发展的基本模式, 提出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与重点领域, 对于加快循环农业发

展, 引导农业和农村融入“全国经济和社会大循环”中,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构成和谐社会具有重

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二、我国发展循环农业的实践探索

国外循环经济发展主要有4 种模式, 分别为杜邦的单个企业模式、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模式、德国

DSD 回收再利用体系以及日本的循环社会模式[5 ] , 这4 种模式可概括为点、块、线、面等4 个特点。

循环经济理念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广泛应用, 形成了以下3 个方面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一是以生态农

业模式的提升和整合为基础的局部循环模式; 二是以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为目标的内循环模

式; 三是以循环农业园区为方向的整体循环模式。

(一) 以生态农业模式的提升和整合为基础的循环农业模式

生态农业在我国发展已有相当成功的模式, 也是循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当前的典型代表。我国华

北、东北、西南等省的大部分地区, 发展生态农业都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第一类型是

“以生态农业模式的提升和整合为基础的循环农业模式”。这种模式保留了生态农业模式的精华部分, 在生

产流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的基本思想。通过“企业+ 基地+ 农户”或农民专业协会等

组织形式将农民集中管理, 扩大生产规模, 实行“种、养、加”一条龙的生产模式。深入探索农作物秸秆

和动物粪便开发利用的新途径, 并通过将加工业引入到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体的循环链条中, 从而延伸

产业链条, 提高经济效益, 带动种养业的快速发展, 使原来的生态农业模式得以提升和整合。武汉市东西

湖地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6 ] 、大别山河谷流域有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7 ] 、安徽临泉县农民专业协会发展循

环农业模式[8 ] 是这种类型的典型代表。

(二) 以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为目标的循环农业模式

以农林废弃物资源为原料的生物质产业在以往任何一种农业经济模式中都没有被列入到整个农业生产

系统的循环路径当中。然而随着世界各国对于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广泛关注, 以及各种生物质能转化技术

的成熟和发展, 作为一种有效缓解全球能源危机问题的主要途径, 生物质产业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以农

业废弃物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为目标的循环农业模式”是将生物质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引入到整个

农业生产系统的循环路径当中, 寻求农林废弃物资源, 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的综

合利用途径。在整个循环路径的物流中没有废物的概念, 只有资源的概念, 各环节实现了充分的资源共

享, 变污染负效益为经济正效益。新疆石河子生态工业示范园模式[9 ] 、沈阳市苏家屯区循环农业生态园区

模式[ 10 ] 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三) 以循环农业园区为方向的整体循环模式

从美国生态工业区发展模式中得到启示, 借鉴北美发展生态工业园区( Ecological Indust rial Park)

的成功经验, 总结国内从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开始在建设各种生态示范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

方面的成功经验与模式, 充分考虑到循环农业产业链延伸的特点和最终建立农村清洁社区的目标, 因此,

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第三大类型是“以循环农业园区为方向的整体循环模式”。主要代表有: 江苏省赣榆

海洋经济开发区[ 11 ] 、雁门关生态畜牧区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12 ] 、上海市崇明县前卫村多功能联动的农

业园区模式[13 ] 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根据我国各地农业循环经济园区规划设计的思路和实践经验, 系统归纳每个典型模式的特点和取得的

成效, 以循环农业园区为方向的整体农业循环模式包括以下4 种类型:

11 生态种、养区+ 生态工业区+ 生态居住区(粮食主产区) ;

21 生态种、养区+ 生态工业区+ 生态旅游区(特色产业基地) ;

31 生态种、养区+ 生态工业区+ 生态保护区(农牧交错区) ;

41 生态种、养区+ 生态工业区+ 生态居住区+ 生态旅游区(经济发达地区) 。

6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6 年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三、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关键领域与路径选择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经济发展全局, 全面推动节约型社会开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从农业产业

与农村消费的可持续与整体推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 以“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

续、环境优美”的思路, 统筹规划农业与农村产业、农村生产与生活、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发展, 以推

动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的清洁生产、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农村生活清洁消费为切

入点, 推动农业生产技术范式的变革, 构建循环型农村经济体系。

在农业资源利用方面, 实行节约化利用, 以提升水资源、土地资源和农业投入利用效率为切入点, 从

节水、节地、节能、节肥、节药、节劳等方面赋予传统型农业新的成本节约理念, 提高农业资源循环利用

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农业废弃物处理方面, 实行资源化利用, 实现种植业生产所积累的生物资源全程化利用, 畜禽养殖

业低排放与粪便资源化利用。尤其对种植业秸秆的副产品除传统的沼气利用外, 要探索生物质能、微生物

资源、畜禽粪便最经济利用的新思路, 进行循环利用和资源化开发。

在农业产业链延伸方面, 实行清洁生产, 使上一环节的废弃物作为下一环节的资源, 增加价值链条,

拓展农业产业化空间。重点关注农业产业循环链的内生延伸与产业联动, 加强农业产业循环链整合思路、

途径与模式, 拓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拓展农业产业化空间是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增加值持续增加的源

泉, 壮大县域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循环农业的关键切入点。

在农村社区建设方面, 着力建设循环型社区, 开发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利用能源, 减少外部能量输

入, 实现农村社会生活的“清洁化”消费, 同时为实现“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

标, 切实推动农业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四、加快循环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与制度安排

(一) 尽快制定“十一五”循环农业发展规划

配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正在着手制定“十一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农业部门应将加快制定“十

一五”循环农业发展规划, 重点在农业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农业产业链延

伸过程中的清洁生产以及农村社区“清洁化”建设等方面, 提出未来55 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途

径、目标和模式及相关的工程措施、支持重点领域与保障体系。要编制节水、节地、节肥、节劳、节本与

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 提出发展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 并纳入“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

(二) 调整农业结构, 优化农业经济布局

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农业发展, 根据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和农业结构的特点, 合理调整我国

农业的区域布局, 建构区域循环农业体系。开展农业的专业化生产与区域布局, 建立发展循环农业所要求

的适度经营规模和产业聚集, 为农业产业链延伸与农业“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与产业化开发提供“原材

料”基础。推动农村小城镇建设, 为生活垃圾处理, 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提供良好的基础。

(三) 推进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要加大创新力度, 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

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 尤其发展“工厂化农业”的农业“制造化”, 不断提升农产品的技术含量,

拓展农业空间的技术集成与创新。近期, 应重点在农业清洁化生产的技术链接、绿色生产技术和农业资源

多级转化、资源节约高效利用与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循环农业技术标准规范、农村生态小城镇建设技

术、农村生活消费绿色技术等层面, 开展整合与集成研究, 建立相对完善的推动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

体系与技术示范推广体系。

(四) 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建设循环农业示范工程

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 “十一五”期间建立以国家投入为引导, 多元化的投入体系, 在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农作物秸秆与畜禽的粪便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理、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

第1 期           尹昌斌等: 循环农业内涵、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7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清洁生产与产业链整合、农村社区“清洁化”建设、生物质能的综合开发、微生物资源的循环利用等方面

在全国开展若干个示范工程建设, 探索循环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和不同区域类型的农业资源利用新方式, 促

进循环农业的理念深入基层和农村社会的日常生活。

(五) 加强制度创新, 为发展循环农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当前, 国家有关部门应大力推进制度创新, 完善有利于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 增加农业

的财政投入, 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 建立循环型农业推进组织,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环境管

理, 为循环农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 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与国家层次的循环经济

立法相呼应, 急待建立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 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与扶持措施。近期应

尽快启动循环农业促进法的前期工作, 争取“促进循环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早日出台, 从税收、金融

保障、财政补偿等方面制定循环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提出切实有效措施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制

订并颁布农业清洁生产管理办法, 制订乡村环境清洁标准和农业清洁生产标准, 把发展循环农业、建设节

约型农村社会依法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 新华社,2005

 2  温家宝. 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的说明(全文) . 新华社,2005

 3  周震峰等. 关于发展循环型农业的思考. 农业现代化研究,vol . 25 No. 5

 4  李周. 农业发展类型变化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农村观察,2001 (2)

 5  中国信息报. 当今世界循环经济四种模式. 中国农业信息报,2005. 4. 29

 6  武汉市东西湖区人民政府. 实施生态立区战略构筑汉口生态新城. 湖北环境保护网( HYPERLIN K " http :/ / www. hbepb. gov. cn/ " ht2

tp :/ / www. hbepb. gov. cn/ )

 7  王国清,沈显生,梁庆生. 大别山河谷流域现代有机农业模式的探讨.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 (1)

 8  临泉县循环经济网HYPERLINK " http :/ / www. xhwww. com/ index. asp" http :/ / www. xhwww. com/ index. asp

 9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编. 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规划汇编.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129~135

 10  季昆森著. 循环经济原理与应用. 安徽: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69~170

 11  赣榆新闻网. 园区建设. HYPERLINK " http :/ / www. gyxw. com/ index. asp" http :/ / www. gyxw. com/ index. asp

 12  刘海. 山西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发展模式研究. 山西农经,2004 , (1)

 13  吴志冲. 我国沿海地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范例—上海市崇明县前卫村模式. 上海农村经济, 2004 , (3) :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