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红和江一燕: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5:41:52

第一部分 前 言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基本理念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6.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二、设计思路
        (一) 关于学段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整体性,《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
      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二) 关于目标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标准》中不仅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标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 的要求。
        知识技能目标 了解(认识) 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 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
        理解 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明确地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 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灵活运用 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
        过程性目标 经历(感受) 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
        体验(体会) 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
        探索 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三) 关于学习内容                                       在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 "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统计观念主要表现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
        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为了体现数学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标准》在内容标准中仅规定了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教材编者及各地区、学校,特别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实施因材施教。同时,《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 教材可以有多种编排方式。
        (四)  关于实施建议                                     《标准》针对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提出了建议,供有关人员参考,以保证《标准》的顺利实施。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阐述如下:
        知识与技能
        ●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 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 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数学思考
        ● 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 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 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解决问题
        ●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
        ●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 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 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二、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 第二学段(4~6年级) 第三学段(7~9年级)
        知识与技能
      ●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小数、简单的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 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 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及简单数量关系的过程,认识亿以内的数,了解分数、百分数、负数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会解简单的方程。
      ● 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能对简单图形进行变换,能初步确定物体的位置,发展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 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掌握一些数据处理技能;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 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基本性质、变换、位置关系的过程,掌握三角形、四边形、圆的基本性质以及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的基本性质,初步认识投影与视图,掌握基本的识图、作图等技能;体会证明的必要性,能证明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基本性质,掌握基本的推理技能。
      ● 从事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作出判断并进行交流的活动,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掌握必要的数据处理技能;进一步丰富对概率的认识,知道频率与概率的关系,会计算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
       数学思考       ● 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 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字母和图表描 述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
      ●在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 能对具体情境中较大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能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 刻画事物间的相互关系。
      ●在探索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换以及平面图形与空间几何体的相互转换等活动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能收集、选择、处理数学信息,并作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
      ●能用实例对一些数学猜想作出检验,从而增加猜想的可信程度或推翻猜想。
      ●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解决问题       ●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
      ●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
      ●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 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
      ●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能用文字、字母或图表等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解释结果的合理性。
      ●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与态度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 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对周围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具有好奇心,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
      ●在他人的鼓励与引导下,能积极地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相信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 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 进行讨论,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
      ●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谈论某些数学话题,能够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认识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可以获得数学猜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证明的必要性、证明过程的严谨性以及结论的确定性。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 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本部分分别阐述各个学段中"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 "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标准。
        "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
              "实践与综合应用"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内容结构表
      学段 第一学段(1~3年级) 第二学段(4~6年级) 第三学段(7~9年级)
       数与代数       ●数的认识
      ●数的运算
      ●常见的量
      ●探索规律
      ●数的认识
      ●数的运算
      ●式与方程
      ●探索规律
      ●数与式
      ●方程与不等式
      ●函数
      空间与图形       ●图形的认识
      ●测量
      ●图形与变换
      ●图形与位置
      ●图形的认识
      ●测量
      ●图形与变换
      ●图形与位置
      ●图形的认识
      ●图形与变换
      ●图形与坐标
      ●图形与证明
      统计与概率       ●数据统计活动初步
      ●不确定现象
      ●简单数据统计过程
      ●可能性
      ●统计
      ●概率
      实践与综合应用      ●实践活动      ●综合应用     ●课题学习
               第一学段(1~3年级)
        一、数与代数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
        (一) 具体目标
        1.数的认识
        (1)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参 见例1]
        (3)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4)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参见例2和例3]
        (5)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小数和简单的分数。
        (6)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参见例4]
        2.数的运算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1】
        【1】关于乘法:3个5,可以写作3×5,也可以写作5×3。3×5读作3乘5
      ,3和5都是乘数(也可以叫因数)。关于除法:不给出"第一种分法""第二种分法"等名称           (2)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
        (3)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4)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5)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参见例5]
        (6)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7)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参见例6]
      3.常见的量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参见例7]
      (3)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4)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5)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4.探索规律
        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参见例8]
        (二)案例
        例1 对于50,98,38,10,51这些数,请用大一些
      、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等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并用">"或"<"表示它们的大小关系。
        例2 1 200张纸大约有多厚?1 2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多少个班级?1200步大约有多长?
        例3 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
        说明 如将报纸的一个版面折成若干等份,通过其中一份的字数来估计整个版面的字数。
        例4 请你说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及其作用。
        说明 如学号、班级号、鞋号、体重、身高等。
        例5 如果公园的门票每张8元,某校组织97名同学 去公园玩,带800元钱够不够?
        例6 每条小船限乘4人,17人需要租几条船?你认 为怎样分配才合适?
        例7 估计每分脉搏跳动的次数、阅读的字数、跳绳的次 数、走路的步数。
        例8 在下列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图形或数字,并说明理由:
      二、空间与图形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学习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 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
        (一)具体目标
        1.图形的认识
        (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2)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参见例1]
        (3)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
        (4)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5)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6)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7)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2.测量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参见例2]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参见例3]
        (5)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米2、千米2、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参见例4]
        (6)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图形与变换
        (1)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参见例5]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4.图形与位置
        (1)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在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
      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二、空间与图形
        (二)案例
        例1 桌上放着一个茶壶,四位同学从各自的方向进行观察。
        请指出下面四幅图分别是哪位同学看到的。
        例2  1米约相当于几根铅笔长;北京到南京的铁路长约1000 ()。
        例3   测量一个不规则图形(如一片树叶)的周长。
        例4   用一张正方形的纸作单位测量课桌面的面积。
        例5   在下列现象中,哪些是平移或旋转现象?
         (1)方向盘的转动;      (2)水龙头开关的转动;
         (3)电梯的上下移动; (4)钟摆的运动。
      三、统计与概率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在教学中,应注重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应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
        (一)具体目标
        1.数据统计活动初步
        (1)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在比较、排列、分类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3)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并完成相应的图表。
        (4)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如计数、测量、实验等)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参见例1]
        (5)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6)知道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获取数据信息。
        (7)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2.不确定现象
        (1)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参见例2]
        (2)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参见例3]
        (4)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参见例4]
        (二) 案例
        例1 调查一下你跑步后脉搏跳动会比静止时快多少,并将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与同伴进行交流。
        例2 下列现象中,哪些是确定的?
        (1)下周三本地下雨; (2)明天有人走路。
        例3 随意从放有4个红球和1个黑球的口袋中,摸出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与摸到黑球的可能性哪个大?
        例4 用"一定" "经常" "偶尔" "不可能" 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四、实践活动
        在本学段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时,应首先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使学生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同时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一) 具体目标
        1. 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 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3.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案例
        例 某班要去当地三个景点游览,时间为8:00~16:00。请你设计一个游览计划,包括时间安排、费用、路线等 。
        说明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将从事以下活动:
        ①了解有关信息,包括景点之间的路线图及乘车所需时间、车型与租车费用、 同学喜爱的食品和游览时需要的物品等;
        ②借助数、图形、统计图表等表述有关信息;
        ③计算乘车所需的总时间、每个景点的游览时间、所需的总费用、每个同学需要交纳的费用等;
        ④分小组设计游览计划,并进行交流。
        通过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提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养成与人合作的意识。
      第二学段(4~6年级)
        
      一、数与代数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进一步学习整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及其有关运算,进一步发展数感;初步了解负数和方程;开始借助计算器进行复杂计算和探索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避免对应用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
        (一)具体目标
        1.数的认识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读、写亿以内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进一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认识百分数;探索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3)会比较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
        (4)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5)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参见例1]
        (6)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参见 例2和例3]
        (7)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并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8)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9)知道整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2.数的运算
        (1)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2)能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3)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4)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5)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6)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7)会解决有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参见例4 至例6]
        (9)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参见例7]
        3.式与方程
        (1)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3)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 3x+2=5,2x-x=3)。
        4.正比例、反比例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
        (3)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 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参见例8]
        (4)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5.探索规律
        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参见例9和例10]
      (三)案例
        例1 一个正常人心跳100万次大约需要多长时间?1 00万小时相当于多少年?100万张纸有多厚?
        例2 某学校为每个学生编号,设定末尾用1表示男生,用2表示女生;9713321表示"1997年
      入学的一年级三班的32号同学,该同学是男生"。那么,9532012表示的学生是哪一年入学的?几年级几班的?学号是多少?是男生还是女生?
        例3 你是否喜欢数学?如果用5,4,3,2,1分别代表 从最喜欢到最不喜欢之间的5种程度,你选哪个数?说明理由。如果小明选择2,说明什么?如果小立比较喜欢数学,他最可能选几?
        例4 李阿姨想买2袋米(每袋354元)、148元的牛肉、67元的蔬菜和128元的鱼。李阿姨带了100元,够吗?
        例5   92×71的结果大约是多少?12+47的结果比1大吗?
        例6    估测一粒花生的质量。
        说明 可以通过称50粒花生的质量进行估测,也可以通过数100克花生的粒数进行估测。
        例7 任意给定四个互不相同的数字,组成最大数和最小数,并用最大数减去最小数。对所得结果 的四个数字重复上述过程,你会发现什么呢?(利用计算器)
        例8 彩带每米售价4元,购买2米、3米、……彩带分别需要多少钱?
        填一填:长度/米 0 1 2 3 4 5 6 7 ......
      价钱/元 0 4
        把上表中长度和价钱所对应的点描在坐标纸上,再顺次连接起来,并回答下列问题:
        a.所描的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b.估计一下买1 5米的彩带大约要花多少元?
        c.小刚买的彩带的长度是小红的3倍,他所花的钱是小红的几倍?
        例9 完成序列,并说明理由。
        0 5, 1 5, 4 5,--。
        例10 联欢会上,小明按照3个红气球、2个黄气球、1 个绿气球的顺序把气球串起来装饰教室。你知道第16个气球是什么颜色吗?
        说明  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有多种方法。如,用A表示红气球,B表示黄气球,C表示绿气球,则按照题意可以写成AAABBCAAABBC…,从而找出第16个字母,并推出第16个气球的颜色。
      二、空间与图形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 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 具体目标
        1.图形的认识
        (1)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
        (2)能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
        (3)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4)知道周角、平角的概念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5)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
        (6)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会用圆规画圆。
        (7)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
        (8)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9)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
        (10)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参见例1]

        2.测量
        (1) 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 45°, 60° , 90°角。
        (2)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
        (3)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4)能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参见例2]
        (5)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米3、分米3、厘米3、升 、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米3、1厘米3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
        (6)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7) 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参见例3]
        3.图形与变换
        (1) 用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 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3) 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90°。 [参见例4]
        (4) 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4.图形与位置
        (1) 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2) 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参见例5]
        (3) 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参见例6]
        (4) 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来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参见 例7]
        (二)案例
        例1 下面是一组立方块:
        例2 下图每个小方格为1个平方单位, 试估计曲线 所围部分的面积。
      例5 假设大门在教室的正南方向50米处,图书馆在 教室北偏东60°方向的100米处。试画出示意图。
      例6 画出从学校到家的路线示意图,并注明方向及主要 参照物。
      例7 小青坐在教室的第3行第4列,用(4,3)表示, 小明坐在教室的第1行第3列应当怎样表示?
      三、统计与概率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
      并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将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含义,并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有意识地经历简单的数据
      统计过程,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并进行交流;应注重在具体情境中对可能性的体验;应避免单纯的统计量的计算。
      (一) 具体目标
        1.简单数据统计过程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必要时可使用计算器)。
        (2)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
        (3)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认识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根据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4)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
      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参见例1和例2]
        (5)能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 计图表。[参见例3]
        (6)能设计统计活动,检验某些预测。[参见例4]
        (7)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8)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参见例5]
        2.可能性
        (1)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能设计一个方案,符合指定的要求。[参见例6]
        (3)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参见例7]
        (二) 案例
        例1 小明所在班级的学生平均身高是1 4米,小强 所在班级的学生平均身高是1 5米。 小明一定比小强矮吗?
        例2 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来表示我们班同学最喜爱的颜色 。
        例3 在《中国日报》1999年10月1日的国庆专刊上, 刊 登了有关中国城市建设在建国5 0年来的发展情况,
      下面摘录了一则中国城市数量统计图。你从这个统计图中获得了哪些 信息? 并和同学交流。         
                中国城市数量统计图
        例4 估计你们班所有同学的家庭一个月内共丢弃多少个 塑料袋,通过实际调查验证你的估计。
        例5 某公司有15名职工,对外招聘时称该公司职工的 月平均工资超过 1 200元。请分析下面的统计表,你怎样看待该公司公布的这个数?
      职 务 经 理 副经理 职 员
      人 数/人 1 2 13
      月工资/元 5000 2000 800
        例6 在一个正方体的6个面上分别标上数字,使 得"2" 朝上的可能性为13。
        说明 这个正方体的6个面上的数字可以分别为1,2,2,3,4,5。
        例7 调查两支球队以往比赛的胜负情况,预测下场比赛 谁获胜的可能性大,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四、综合应用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
      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 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 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尝试独立地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 具体目标
        1. 有综合运用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成 功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2. 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
        3. 初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
        (二)案例
        例1 设计合适的包装方式。
        (1) 现有4盒磁带,有几种包装方?哪种方式更省包装纸?(重叠处忽略不计)
        (2) 若有8盒磁带,哪种方式更省包装纸?(重叠处忽略不计)                       说明
      这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通过解决这类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2 上海的电视塔有多高?北京的电视塔有多高?它们 的高度大约分别相当于几个教室的高
      度?分别相当于多少个学生手拉手的长度?还有什么样的办法可以形象地描述电视塔的高度?
        说明 这个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大数的感知与认识,进一步发展数感。同 时,学生还能学习如何通过询问、查阅资料等调查方式来收集数据。
      第三学段(7~9年级)
      一、数与代数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学习实数、整式和分式、方程和方程组、不等式和不等式组、函数
      等知识,探索数、形及实际问题中蕴涵的关系和规律,初步掌握一些有效地表示、处理和交流数量关系以及变化规律的工具,发展符号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
      意识,提高运用代数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历从
      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应加强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内容的联系,介绍有关代数内容的几何背景;应避免繁琐的运算。

        (一)具体目标
        1.数与式
        (1)有理数
      ① 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② 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 含字母)。
      ③ 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 为主)。
      ④ 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⑤ 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⑥ 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参见例1]
        (2)实数
        ① 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立方根。
        ② 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某 些数的立方根,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③ 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④ 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参见例2]
        ⑤ 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用计算器进行近似计算,并按问 题的要求对结果取近似值。
        ⑥ 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四则 运算(不要求分母有理化)。
        (3) 代数式
        ① 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② 能分析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参见例3与例4]
        ③ 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参见例5]
        ④ 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 进行计算。
        (4)整式与分式
        ① 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包括在计算器上表示)。
        ② 了解整式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运算;会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 其中的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相乘)。
        ③ 会推导乘法公式: (a+b)(a-b)= a2-b2;(a+b)2 = a2+2ab+ b2,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④ 会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二次)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
        ⑤ 了解分式的概念,会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 乘、除运算。[参见例6]
        2.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①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 学模型。
        ② 经历用观察、画图或计算器等手段估计方程解的过程。[参见例7]
        ③ 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方程中 的分式不超过两个)  。
        ④ 理解配方法,会用因式分解法、公式法、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 一元二次方程。
        ⑤ 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①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大小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并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② 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成的不等式组,并会用数轴确定解集。
        ③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 的问题。
        3.函数
        (1)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参见例8]
        (2)函数
        ① 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
        ② 能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方法,能举出函数的实例。
        ③ 能结合图像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参见例9]
        ④ 能确定简单的整式、分式和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并会求出函数值 。
        ⑤ 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某些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参见例10]
        ⑥ 结合对函数关系的分析,尝试对变量的变化规律进行初步预测。[参见例11]
        (3)一次函数
        ①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次函数的意义,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② 会画一次 函数的图象,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和解析表达式y=kx+b(k≠0)探索并理解 其性质(k>0或k <0时,图象的变化情况  =  。
        ③ 理解正比例函数。
        ④ 能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⑤ 能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4)反比例函数
        ①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
        ② 能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根据 图象和解析表达式y=kx(k≠0 )探索并理解其性质(k>0或k<0时,图象的变化)。
        ③ 能用反比例函数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5)二次函数
        ① 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② 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从图象上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③ 会根据公式确定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公式不要求记忆和推导),并能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
        ④ 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二)案例
        例1 一次水灾中,大约有20万人的生活受到影响,灾情将持续一个月。请推断:大约需要组织多少顶帐篷?多少吨粮食?
        说明 假如平均一个家庭有4口人,那么20万人需要5万顶帐篷;假如一个 人平均一天需要0 5千克的粮食,那么一天需要10万千克的粮食……
        例2 估计(√ 5 -1)/2 与0.5哪个大

        例3 在某地,人们发现某种蟋蟀叫的次数与温度之间有 如下的近似关系:记录蟋蟀每分叫
      的次数,用这个次数除以7,然后再加上3,就得到当时的温度。温度(℃)与蟋蟀每分叫的 次数之间的关系是:温度 = 蟋蟀每分叫的次数
      ÷7+3。试用字母表示这一关系。
        例4观察下列图形并填表:
      梯形个数 1 2 3 4 5 6 ...... n
      周 长 5 8 11 14 ......
        例5 对代数式3a作出解释。
        说明 如葡萄的价格是3元/千克,买a 千克的葡萄需3a元;或正三角形的 边长为a,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a。
        例6 化简: (1)(x2-4x+4)/x2-4 ; (2)(x-2)/(x+2)+(x+2)/(x-2)
        例7 估计下列方程的解:
        (1)x3-9=0; (2)x2+2x-10=0。
        例8 5名同学参加乒乓球赛,每两名同学之间赛一 场,一共需要多少场比赛?10名同学呢?
        说明 可以用列举、画图等方法。
        例9 小明的父母出去散步,从家走了20分到一个离家90 0米的报亭,母亲随即按原速返
      回。父亲看了10分报纸后,用了15分返回家。下面的图形中哪一个表示父亲离家的时间与距离之间的关系?哪一个表示母亲离家的时间与距离之间的关系?
        例10 某书定价8元,如果购买10本以上、超过10本 的部分打八折。试分析并表达出购书数量与付款金额之间的关系。
        例11 填表并观察下列两个函数的变化情况:
      x 1 2 3 4 5 ......
      y1=50+x
      y2=5x
        (1)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上面两个函数的图象,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
        (2)当x从1开始增大时,预测哪一个函数的值先到达100。
      二、空间与图形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探索基本图形(直线形、圆)的基本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丰 富对
      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学习平移、旋转、对称的基本性质,欣赏并体验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习运用坐标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推理与论证的学习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在探索图形性质、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过程中,
      发展合情推理,进一步学习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在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与掌握了一定的图形性质的基
      础上,从几个基本的事实出发,证明一些有关三角形、四边形的基本性质,从而体会证明的
      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初步感受公理化思想。
        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等
      探索过程;应注重对证明本身的理解,而不追求证明的数量和技巧。证明的要求控制在《标准》所规定的范围内。
        (一)具体目标
        1.图形的认识
        (1) 点、线、面
        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如交通图上用点表示城市,屏幕上的画面是由 点组成的)。
        (2)角
        ①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角。
        ②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会计算角度的和与差,认识度、分、秒,会进行 简单换算。
        ③了解角平分线及其性质【1】
        (3)相交线与平行线
        注【1】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角的内部到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①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知道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②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体会点到直线距离的意义。
        ③知道过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④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及其性质【1】 。
        ⑤知道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进一步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⑥知道过直线外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⑦体会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意义,会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4)三角形
        ①了解三角形有关概念(内角、外角、中线、高、角平分线),会画出任意三角形的角 平分线、中线和高,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②探索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③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掌 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④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和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3];了解等边三角形的概念并探索其性质。
        ⑤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4]和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5]
        ⑥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问题;会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 定直角三角形。
        (5)四边形
        ① 探索并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
        ② 掌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的概念和性质,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了解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第四部分 课程实施建议
      第一学段(1~3年级)
      一、教学建议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如下的游戏活动。

        例1 两个同学一组做猜数游戏。
           甲:我想了一个两位数,你猜猜是多少?
           乙:这个数比50大吗?
           甲:对。
           乙:比70小吗?
           甲:对。
           乙:比60大吗?
           甲:不对。
           乙:比56大吗?
           ……
        教师可以利用上述游戏,引导学生开展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体会数的大小的同时,还能学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其中包含着朴素的用“区间套”逐步逼近的思想。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例2 旋转转盘(见右图),指针落在阴影区域的可能性大,还是落在白色区域的可能性大?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将学生分组,让每一个学生预先猜测指针会停在哪一个区域内,然后动手旋转转盘。学生在亲自旋转转盘的过程中体会到,当转盘没有停下来以前,指针落在阴影区域还是落在白色区域是不确定的,通过多次旋转后,学生逐渐体会到指针落在阴影区域和落在白色区域的次数不一样,停在白色区域的次数比落在阴影区域的次数要多,即指针落在白色区域的可能性比指针落在阴影区域的可能性大。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在“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叠、讨论,进一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间,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体与平面图形。例如,在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如篮球、乒乓球、饮料瓶、万花筒、粉笔盒、牙膏盒、地球仪等)中选取素材,鼓励学生进行观察、触摸、分类等活动,形成对有关几何体的直观感受。又如,教学中可以设计下面的活动:让4名同学分别坐在4个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如水壶、茶杯等),先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然后组织学生交流,猜一猜某幅画是谁画的,他坐在哪个位置。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想像,体会到在不同的方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三)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学段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例3 小明家养鸡的收入是243元,养猪的收入是479元。估计这两项收入一共多少元?
        不同学生的估算策略可能有所不同,有的学生认为:“200加
      400等于600,43加79大于100,因此它们的和比700多一点”;有的学生估算的方法可能是:“243小于250,479小于500,因此它们的和比750小;有的学生可能说:“这个数比200+400大,比300+500小”,这些都是正确的。教师应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比较各自估算的结果,逐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与策略。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如对于计算34+27的问题,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以下列举的方法都应当受到鼓励。
        (1)  
        (2) 34+27
           =34+20+7
           =54+7
           =61
        (3) 30+20=50   (4)34+27
             4+7=11     =34+6+21
            50+11=61     =40+21
            34+27=61     =61
        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
      又如,解决“在开家长会时,每张长凳最多坐5人,33位家长至少需要准备几张长凳”这个问题时,学生的思考方法可能是多样的。有的学生借助学具,用小棒代表长凳,用圆片代表家长,在操作中得出至少应准备7张长凳,有的学生通过计算33÷5,判断至少应准备7张长凳;有的学生则用乘法,5×7=35,35>33,而5×6=30
       30<33,因此至少要准备7张长凳。对于这些方法,教师都应该加以鼓励,并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教师应经常要求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刚才你是怎么做的?如果……怎么样?出现什么错误了?你认为哪个办法更好?……以此来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决如下的开放性问题。

        例4 27人乘车去某地,可供租的车辆有两种,一种车可乘8人,另一种车可乘4人。
        (1)给出3种以上的租车方案;
        (2)第一种车的租金是300元/天,第二种车的租金是200元/天,哪种方案费用最少?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在本学段,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一、前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二、设计理念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制定了《标准》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基本理念。(一)总:六大理念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是一种文化。3、数学学习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4、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5、评价的目的—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改进教师的教学;目标多元,方法多样;重过程,轻结果;关注情感态度。6、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二)分:六大理念的解读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1、关于数学课程的功能(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应当是适合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接触、了解和掌握的数学。怎样理解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有价值的数学应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有价值的数学应对未来学生从事任何事业都有用。(2)“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首先要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这样的数学无论是出发点和归宿都要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3)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积累,每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2、关于数学的意义(1)数学教育的目的不能仅限于“智力或思维能力的发展”不能把智力价值看得过分重要。(2)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要作为一项人类活动来看待。(3)数学课程应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和结束。(4)数学课程应展示数学文化的魅力。要展示数学文化的悠久历史,要展示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要展示数学家的探索精神,要展示数学文化的美学价值。 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3、关于数学学习(1)数学课程的内容不仅要包括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要包括这些结果的形成过程。(做数学体现过程、感觉数学发现的乐趣)(2)数学学习的方式应当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4、关于数学教学活动(1)数学课程应当让学生感到亲切(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2)数学教学活动就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角色的新期待:优秀的节目主持人)。(3)用教材:结合“境材”(周围的环境资源)和“人材”增删、重组、包装“教材”,考虑“人材”特点,摄取“境材”组成“大教材”。 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关于数学教学评价(1)把过程纳入评价的视野:过程评价和结果相结合、认知评价和情感态度评价相结合、注意评价内容的综合性、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注意评价对象的差异性、注意评价结果的激励性。(2)多元的评价目标和方法:观察法、档案袋法、三方协商考评法、学期及学年报告法。(3)数学教学评价的一个目的是改进教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以及所具有的优势,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6、关于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1)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的观念的影响。(2)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设计思路(一)关于学段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标准》统筹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二)关于目标《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标准》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运用”等认知目标动词表述知识技能目标的不同水平。依据“基本理念”,数学学习必须注重过程,《标准》使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认知过程动词表述学习活动的不同程度。使用这些动词进行表述是为了更准确地刻画上述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在《标准》中,这些动词的具体含义如下。了解(认识):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景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运用: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灵活运用 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经历(感受):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经历(感受) 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体验(体会):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经验。探索: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理性认识。探索 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三)关于学习内容在各个教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1.数与代数“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树立模型思想。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表示、数量大小比较、数量和运算结果的估计等方面的直观感觉。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景中的数量关系。符号意识(原称符号感)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运算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运算是基于法则进行的,通常运算满足一定的运算律。学习这些内容有助于理解运算律,培养运算能力。模型也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都是基本的数学模型。从现实生活或者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是建立模型的出发点;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是建立模型的过程;求出模型的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是求解模型的过程。这些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建模的过程,树立模型思想。2.图形与几何“图形与几何”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的基本图形,图形的性质和分类;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图形的运动。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空间观念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能够想象出空间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根据语言描述或通过想象画出图形等。直观与推理是“图形与几何”学习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几何直观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几何或者其他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在许多情况下,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几何直观不仅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因此,与直观一样,推理也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中。推力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测某些结果,是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出发,按照规定的法则(包括逻辑和运算)验证结论,是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力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验证结论的正确性。3.统计与概率“统计与概率”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记录调查数据、描绘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判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在“统计与概率”中,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数据分析的观念是重要的。数据分析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是蕴涵着信息的;体验数据是随机的和有规律的,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会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在概率的学习中,所涉及的随机现象都基于简单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限的、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必须结合具体案例组织教学。4.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针对问题情景,学生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这种类型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是有益处的,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理地设计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既要考虑学生的直接经验、能够启发学生思考,也要考虑问题的数学实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这种类型的课程对教师是一种挑战,教师应努力把握住问题的本质,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同时,教师又应努力帮助学生整理清楚自己的思路,指导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或报告自己的工作。这种类型的课程应当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它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将课内外相结合。(四)关于实施建议为了保证《标准》的顺利实施,《标准》分别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以及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提出了实施建议;同时,为了更好地说明课程内容,《标准》在相关部分提供了一些案例。以上内容供有关人员参考、借鉴。总体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试验稿:●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总体目标”具体阐述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验稿: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 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3、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得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4、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新增加)数学思考 1、体会代数表示运算和几何直观等方面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2、了解数据和随机现象,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和随机观念。3、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4、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新增加)[试验稿:● 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 问题解决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其他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2、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3、了解数学的价值。(试验稿: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 确定性.)4、养成勇于质疑的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总体目标的四个方面,不是互相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课程组织和教学活动中,应同时兼顾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使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学段目标第一学段(1-3年级)知识技能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第二学段(4-6年级)知识技能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分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解简单方程的方法。2、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图形的简单运动,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掌握简单的计算等可能性的方法。数学思考1、能够对生活中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合适的量纲)、字母和图表描述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形成数感,发展符号意识。2、在探索简单图形的性质、运动现象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空间观念。3、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与表示数据,归纳出有用的信息。4、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清楚地表达思考的过程与结果;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能够进行简单的辩论。问题解决1、能从社会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2、能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3、能借助于数字计算器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4、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5、能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经历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活动。情感态度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尝试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3、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实事求是、勇于质疑等良好品质。 [变化数与代数数与代数现行大纲这部分内容主要侧重有关数、代数式、方程、函数的运算,《标准》对此作了较大地改革:1.重视数与符号意义以及对数的感受,体会数字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通过探索丰富的问题情景发展运算的含义,在保持基本笔算训练的前提下,强调能够根据题目条件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和运算方法,加强估算,引进计算器,鼓励算法多样化。2.对于应用问题:选材强调现实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题材呈现形式多样化(表格、图形、漫画、对话、文字等);强调对信息材料的选择与判断(信息多余、信息不足……);解决的策略多样化;问题答案可以不唯一;淡化人为编制的应用题类型及其解题分析。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可以发现、描述、分析客观世界中多种多样的模式,把握事物的变化和事物间的关系;初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学会用符号表达现实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关系,会初步进行符号运算。4.体会方程和函数是刻划现实世界,有效地表示、处理、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强有力工具,是探究事物好发展规律,预测事物发展的重要手段,重视对简单现实头问题的建模过程,学会选择有效的符号运算程序和方法解决问题,重视近似解法特别是图象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