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晕上的小疙瘩:常用中草药图解(续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4:12:05

常用中草药图解(续一)

白头翁

    

 

  

 【别名】 毛姑杂花、老公花,大将军草。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0~30cm,全株密被白色绒毛。基生叶4~5,3全裂,中央裂片通常有柄,3深裂,侧生裂片较小,裂片倒卵形,先端常不规则2~3浅裂;叶柄长5~7cm;基部呈鞘状。花茎1~2,总苞的管长3~10mm,裂片条形;花单生,萼片6,2轮,蓝紫色;雄蕊多数。瘦果多数,聚成头状,宿存花柱羽毛状,长3.5~6.5cm。花期3~4月,果期4~5月。 生于平原或山坡草地。主产河北、辽宁、内蒙、江苏、河南。  
【采制】 春、秋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性味】 性寒,味苦。归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用于热毒血痢、阴痒带下、阿米巴痢疾。用量9~15g 

白术

【别名】 于术、冬术、于潜白术。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互生,茎下部叶3裂或羽状5深裂,裂片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顶端裂片最大,边缘有刺状齿,叶柄长;茎上部叶分裂或不分裂,叶柄渐短。头状花序顶生,总苞钟状,总苞片7~8层,基部有羽状深裂的叶状苞片;全为管状花,花冠紫色,先端5裂;雄蕊5,聚药;子房下位。瘦果被黄白色茸毛,冠毛羽状,长1cm以上。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 均系栽培。主产浙江、安徽、江苏。  
【采制】 冬季采挖,除去泥沙,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    
【性味】 性温,味苦、甘。 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用量6~12g。

  蒲公英

【别名】黄花苗、黄花地丁、婆婆丁等,为菊科蒲公英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

【性状】 呈皱缩卷曲的团块。根呈圆锥状,多弯曲,长3~7cm;表面棕褐色,抽皱;根头部有棕褐色或黄白色的茸毛,有的已脱落。叶基生,多皱缩破碎,完整叶片呈倒披针形,绿褐色或暗灰色,先端尖或钝,边缘浅裂或羽状分裂,基部渐狭,下延呈柄状,下表面主主脉明显。花茎1至数条,每条顶生头状花序,总苞片多层,内面一层较长,花冠黄褐色或淡黄白色。有的可见多数具白色冠毛的长椭圆形瘦果。气微,味微苦。

【性味】微甘、性平,无毒。归肝、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用于疔疮肿毒,乳痈,瘰疬,目赤,咽痛,肺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

百合

【原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鳞茎卵圆扁球形,茎直立;卷丹花为橙红色,有紫黑色斑点;百合花为白色而背带褐色;细叶百合花红色或紫红色,无斑点。

【性味】味甘,性微寒。归肺、心经。

【功能主治】具有养阴润肺止咳功效,用于肺阴虚的燥热咳嗽,痰中带血,如百花膏。治肺虚久咳,劳嗽咯血,如百合固金汤。

清心安神功效,用于热病余热未清,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等。

药用时煎服,10~30g。清心宜生用,润肺蜜炙用。

     板蓝根

   

植物形态:为二年生草本。主根深长,直径1-2.5cm。茎直立,高40-100cm,上部分分枝,光滑无毛。叶互生,基生叶具柄,叶片长圆状椭圆形,全缘或波状,有时不规则齿裂;茎生叶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先端钝或尖,基部垂耳圆形,半抱茎,全缘。复总状花序,花黄色;花萼4,花瓣4。长角果长圆形,扁平,边缘翅状,紫色。花期4-5月,果期6月。(十字花科)

产地:生于山地林缘较潮湿的地方。河北、江苏、河南、安徽、陕西、甘肃、黑龙江等地均有栽培。

采收加工:霜降后采挖,除去茎、叶、泥土,晒干。

性味归经:板蓝根味苦,性寒。归心、胃经。

功能主治: 本品苦寒,功能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主要用于温热病发热,头痛,喉痛,如板蓝根冲剂,亦可用治发斑疹,还可用治痄腮,如普济消毒饮,若为痈肿疮毒等热炽毒盛之证,亦可使用。

    有与痄腮患者接触史的儿童,可取板蓝根15g煎水服,每日1次,连服3~5天,以防传染。

苍术

   

植物形态:茅苍术为多年生草本,高达80cm;具结节状圆柱形根茎。茎直立下部木质化。叶互生,革质,上部叶一般不分裂,无柄,卵状披针表至椭圆形,边缘有刺状锯齿,上面淡绿色,有光泽,正面淡绿色,下部叶多为3-5深裂或半裂,顶端裂片较大,圆形、倒卵形、侧裂片1-2对,椭圆形。头状花序顶生,叶状苞片1列,羽状深裂,裂片刺状;总苞圆柱形,卵形或披针形;花多数,两性,或单性多异株,全为管状花,白色或淡紫色;两性有多数羽毛状长冠毛,单性花一般为雌花。瘦果有柔毛,冠毛长约8mm,羽状。花期8-10月,果期9-10月。(菊科)

产地:多生于山坡较干燥处。主产于江苏、湖北、河南、安徽、浙江等省。

采收加工:春、秋两季挖取根茎,除去茎叶、细根、泥土,晒干,撞去须根。

性味归经:苍术味辛、苦,性温。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本品芳香燥烈,内可化湿浊之郁,外能散风湿之邪,故能燥湿健脾,祛风除湿。凡湿邪为病,不论表里上下,皆可应用,如湿阻脾胃,寒湿吐泻,可用平胃散。风寒湿痹,风湿表证,可用九味羌活汤。配伍后也可用于治疗热痹或湿热下注,如二妙散。本品又有明目之功,可治夜盲症,可单用,或与猪肝、羊肝蒸煮同食。

使用方法:内服:5-10g。本品辛温燥烈,故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用。

防风

【别名】 关防风、东防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单生,二歧分枝。基生叶2~3回羽状分裂,终裂片披针形,叶柄长2~6.5cm;顶生叶简化,具扩展叶鞘。复伞形花序;无总苞片,少有1片;伞幅5~9;小总苞片4~5;花梗4~9;花黄色。双悬果矩圆状宽卵形,扁平,侧棱具翅。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于草原、干燥山坡。主产黑龙江、吉林、内蒙、河北。 

【采制】 春、秋季采挖,除去细根,晒干。 

 【性味】 性温,味甘、辛。归膀胱、肝、脾经。 

【功能主治】 解表祛风,胜湿,止痉。用于感冒头痛、风湿痹痛、四肢拘挛、风湿瘙痒、破伤风。用量4.5~9g。 

钩藤

【别名】 大钩丁、双钩藤。 

【植物形态】 藤本;老枝四棱柱形。叶对生,革质,宽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0-16cm,宽6—12cm,顶端急尖或圆,基部圆形或心形,上面光滑或沿中脉被短毛,下面被褐色短粗毛;托叶2裂。头状花序球形,总花梗被黄色粗毛,花被褐色粗毛,有香气;花萼筒状,5裂;花冠漏斗形,5裂,淡黄色;雄蕊5;子房下位。蒴果纺锤形,被毛,顶端冠以长4mm的萼檐裂片。花期6—7月,果期1O-11月。 生于灌木林或杂木林中。产于云南、广西、广东。 

【采制】 秋、冬季采收,去叶切段,晒干。  

【性味】 性凉,味甘。归肝、心包经。
  【功能主治】 清热平肝,息风定惊。用于头痛眩晕、感冒夹惊、惊痫抽搐、妊娠子痫、高血压症。用量3—12g。

 [附注] 钩藤、毛钩藤、白钩藤.、攀茎钩藤亦药用

甘草

【别名】 甜草根、密草。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全株被白色短毛或腺毛。茎直立,稍带木质,小枝有棱角。羽状复叶互生,小叶7~17,卵形或宽卵形。总状花序腋生,花密集;花萼钟形,5裂;花冠蝶形,紫红色或蓝紫色。荚果褐色,弯曲成镰刀状。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草原及河岸砂质土处;有栽培。主产内蒙古、甘肃。 

【采制】 春、秋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性味】 性平,味甘。 归心、肺、脾、胃经 。

【功能主治】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缓解药物毒性。用量1.5~9g。

[附注] 胀果甘草.、光果甘草根和根茎亦入药。

何首乌

 【植物形态】 多年生缠绕草本。叶互生,长4~9cm,宽达5cm,全缘,托叶鞘干膜质,抱茎;具叶柄。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小;花被5深裂,外面3片背部有翅。瘦果椭圆形,包于宿存翅状花被内。花期8~10月,果期9~11月。生于山坡石缝、篱边、林下或灌丛中。主产河南、广东、贵州、江苏、湖北、四川。
【采制】 春、秋季采挖,削去两端,洗净,大的切块,干燥。生用或黑豆汁炙。
【性状】 块根团块状或不规则纺锤形,长6~15cm,直径4~12cm。表面红棕色或红褐色,皱缩不平,有浅沟及横长皮孔。质坚重,粉性,断面有淡红棕色云锦状花纹。味微苦、涩。
【性味】 性温,味苦、甘涩。入肝、肾经。
【功能主治】 生首乌解毒,消痈,通便;用于瘰疬疮痈、风疹瘙痒、肠燥便秘、高血脂症。制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壮筋骨;用于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神经衰弱、高血脂症。
艾叶

【别名】大艾叶、杜艾叶、萎蒿。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0.5~1.2m。茎直立,被白色细软毛,上部分枝。叶互生,中下部叶片广阔,3~5深裂或羽状深裂,裂片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上面散生白色腺点,疏生毡毛,下面密生白色毡毛。头状花序钟形,长3~4mm,直径2~2.5mm,几无柄;总苞片4~5层,密被白色绵毛,边缘膜质,外层披针形;雌花长约1mm;两性花结实,长约2mm,紫褐色。瘦果椭圆形,无毛。花期7~10月。
生于荒地、林缘,有栽培。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西南各省区。
【采制】夏季花未开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性状】多皱缩,破碎,有短柄。完整叶片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上表面灰绿色或深黄绿色,有稀疏的柔毛及腺点,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质柔软。气清香,味苦。
【性味】性温,味苦、辛;有小毒。 入脾、肝、肾经。①《纲目》:入足太阴、蹶阴、少阴经。②《本草新编》:入脾、肾、肺三经。③《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用于小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吐血、衄血、崩漏经多、妊娠下血、血肤瘙痒。

大黄 

 

 

 【别名】西大黄、将军、锦军
【植物形态】为多年生高大草本。根茎肥厚。茎直立。瘦果3棱形。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胃、脾、大肠、肝、心包经。
功能主治:具有泻热通便功效,用于胃肠实热积滞、大便秘结、腹部胀满、疼痛拒按,甚至高热不退、神昏谵语,如大承气汤;或脾阳不足之冷积便秘,如温脾汤。

 解毒消痈功效,用于热毒疮疡、暴赤眼痛、口舌生疮、齿龈肿痛,如大黄牡丹皮汤。行瘀通经功效,用于瘀血阻滞之月经闭止、产后瘀阻、症瘕积聚,及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清热除湿功效,用于湿热壅滞之黄疸、小便不利、大便干结;热淋、石淋如八正散。
     亦可凉血止血,用于热伤血络之吐血、衄血、便血、崩漏、赤白带下。
        现代临床可用于治疗流行性脑膜炎、大叶性肺炎、急性胆道感染、急性腮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消化道出血、咽喉炎、牙龈脓肿、皮炎、湿疹、淋病、带状疱疹等。

【性味与归经】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能与主治】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用法用量】煎服:3-12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水后醋调敷。
   大黄生用泻下力猛,蒸熟泻下力缓和,酒制善清上部火热,炒炭可化瘀止血。用于泻下时不宜久煎。
使用注意:大黄峻烈、攻下破瘀力强,易伤正气,故表证未解、气血虚弱、脾胃虚寒、无实热瘀结者及孕妇胎前、产后均应慎用或忌服。

玉竹

【别名】 萎蕤、铃铛菜、竹根七、玉竹参。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40~65cm。茎具纵棱。叶互生,椭圆形或狭椭圆形,先端钝尖。花序腋生,有1~3花,栽培者可多达8朵;总花梗长1~1.5cm;花被筒状,长1.5~2cm,裂片6,白色或顶端黄绿色;雄蕊6,花丝近光滑至有乳头状突起。浆果熟时蓝黑色。花期4~5月,果期8~10月。 生于山野林下或石隙间,喜阴湿处。主产湖南、河南、江苏、浙江;有栽培。  
【采制】 秋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晒至柔软后,反复揉搓,晾晒至无硬心,晒干;或蒸透后,揉至半透明,晒干。  
【性味】 性微寒,味甘。入肺、胃经。  
【功能主治】 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用于肺胃阴伤、燥热咳嗽、咽干口渴、内热消渴。用量6~12g。 

香薷

【别名】香茹、香草
  【制法】除去残根及杂质,切段。
  【性状】本品长30~50cm,基部紫红色,上部黄绿色或淡黄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茎方柱形;直径1~2mm,节明显,节间长4~7cm;质脆,易折断。叶对生,多皱缩或脱落,叶片展平后呈长卵形或披针形,暗绿色或黄绿色,边缘有疏锯齿。穗状花序顶生及腋生,苞片宽卵形,脱落或残存;花萼宿存,钟状,淡紫红色或灰绿色,先端5 裂,密被茸毛。小坚果4 ,近圆球形,具网纹,网间隙下凹呈浅凹状。气清香而浓,味微辛而凉。
  【鉴别】本品叶的表面观:上、下表皮均有毛茸;气孔直轴式;叶肉细胞黄绿色,有的含黄色油滴,并可见细小草酸钙方晶。非腺毛有两种:一种为2~8细胞,常有一个细胞缢缩,或下部细胞较大,顶端细胞骤细似针刺状,壁有疣状突起或细条状纹理;另一种为单细胞,较短。腺鳞头部6、8或10细胞,柄单细胞,极短;偶有头部1~2细胞、柄1(~2)细胞的小腺毛。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发汗解表,和中利湿。用于暑湿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腹痛吐泻,小便不利。

薄荷

【功 效】:止痛止痒、散热,辟秽,解毒。
【主 治】: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疥,瘾疹。
【性味归经】:辛、凉。《本草新编》:“入肺与包络二经,亦能入肝、胆。”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不宜久煎),0.8~2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汁或煎汁涂内服:浸酒或炙黄研末。
【用药忌宜】:阴虚血燥,肝阳偏亢,表虚汗多者忌服。①《药性论》:“新病瘥人勿食,令人虚汗不止。”②《千金·食治》:“动消渴病。”③《本经逢原》:“多服久服,令人虚冷;阴虚发热,咳嗽自汗者勿施。”④《本草从新》:“辛香伐气,多服损肺伤心,虚者远之。”

杜仲

 

【别 名】:思仙(《本经》)、木绵、思仲(《别录》)、檰(《本草图经》)、石思仙(《本草衍义补遗》)、丝连皮、丝楝树皮(《中药志》)、扯丝皮(《湖南药物志》)、丝棉皮(苏医《中草药手册》)
【处方名】:杜仲、川杜仲、汉杜仲、炒杜仲、盐杜仲、盐水炒杜仲、杜仲炭、焦杜仲、生杜仲等
 【来 源】: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树皮。
【功 效】: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主 治】:治腰脊酸疼,肢体痿弱,遗精,滑精,五更泄泻,虚劳,小便余沥,阴下湿痒,胎动不安,胎漏欲堕,胎水肿满,滑胎,高血压。
【性味归经】:甘微辛,温。《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肾经。”《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浸酒或入丸、散。
【用药忌宜】:阴虚火旺者慎服。①《本草经集注》:“恶蛇皮、元参。”②《本草经疏》:“肾虚火炽者不宜用。即用当与黄柏、知母同入。” ③《得配本草》:“内热、精血燥二者禁用。”

常山

【别 名】:互草(《本经》)、恒山、七叶(《吴普本草》)、鸡骨常山(陶弘景)、翻胃木(侯宁极《药谱》)
【处方名】:常山、生常山、鸡骨常山、黄常山、炒常山、炙常山、酒常山、醋常山、熟常山
【功 效】:除痰,截疟。
【主 治】:治疟疾,瘰疬。
【性味归经】:苦辛,寒,有毒。《雷公炮制药性解》:  “入肝经。”《药品化义》:  “入脾经。” 《要药分剂》:  “入肺、心、肝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用药忌宜】:正气虚弱,久病体弱者忌服。 ①《雷公炮炙论》:“勿令老人、久病服之,切忌也。” ②《本草经集注》:“畏玉札。” ③《药性论》:“忌葱。” ④《本草蒙筌》:“忌鸡肉。” ⑤《本草经疏》:“疟非由于瘴气及老痰积饮所致者勿用。”

当归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全株有特异香气。主根粗短,肥大肉质,下面分为多数粗长支根。茎直立,带紫色。复伞形花序顶生,双悬果。(双悬果:为干果的一种,成熟时不开裂,是伞形科特有的果实)
【性味归经】当归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
【功能主治】
      ☆甘温质润,为补血要药。用于心肝血虚,面色萎黄,眩晕心悸等。如四物汤。若气血两虚者,如当归补血汤、人参养营汤等。 
      ☆既能补血、活血,又能调经,为妇科要药。用于血虚或血虚而兼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症。
      ☆补血活血,又兼能散寒止痛,用于血虚,血滞而兼有寒凝,以及跌打损伤,风湿痹阻的疼痛证。现代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亦取得一定疗效。 
     ☆既能活血消肿止痛,又能补血生肌,故亦为外科痈疽疮疡所常用。
     ☆养血润肠通便功效用于血虚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5~15g。一般生用,为加强活血则酒炒用。又通常补血用当归身,活血用当归尾,和血(补血活血)用全当归。}

川贝母

 

【植物形态】来源有几种,分别为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及梭砂贝母。
  川贝母:为多年生草本,鳞茎圆锥形,茎直立,高15-40cm。叶2-3对,常对生,少数在中部间有散生或轮生,披针形至线形,先端稍卷曲或不卷曲,无柄。花单生茎顶,钟状,下垂,每 花具狭长形叶状苞片3枚,先端多少弯曲成钩状。花被片6,通常紫色,较少绿黄色,具紫色斑点或小方格,蜜腺窝在北面明显凸出;蒴果具6纵翅。花5期-7月,果期8-10月。
 暗紫贝母的叶仅下面的1-2对为对生外,均为互生或近于对生,先端不卷曲,叶状苞片1。花被深紫色,略有黄色小方格,蜜腺窝不明显。果棱上的翅很狭。花期6月,果期8月。

【性味归经】川贝母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功能主治】本品味苦,性微寒,归肺经,具有清热化痰止咳之功,可用于治疗痰热咳喘,咯痰黄稠之证;又兼甘味,故善润肺止咳,治疗肺有燥热之咳嗽痰少而粘之证,及阴虚燥咳劳嗽等虚证;还有散结开郁之功,治疗痰热互结所致的胸闷心烦之证,及瘰疬痰核等病。此外,川贝母与乌贼骨、甘草为散剂,即乌贝散,治疗胃溃疡有效。
使用方法:内服:3-10g;研细粉冲服,每次1-1.5g反乌头。寒湿咳嗽不宜使用。
中成药:秋梨膏、川贝枇杷露、养阴清肺丸、牛黄清肺散、铁笛丸、至宝锭、蛇胆川贝胶囊、贝母瓜萎散

白芷

【别 名】:虈、芷、芳香、苻蓠、泽芬、晼 、白虈、香白芷(《夷坚志》)。①兴安白芷,又名:达乌里当归、走马芹。②川白芷,又名:异形当归。③杭白芷,又名:浙白芷、台湾当归。④云南牛防风,又名:滇白芷、粗糙独活。本品色白气香,形似初生根杆,故名。
【处方名】:白芷、香白芷、杭白芷、川白芷、祁白芷
【功 效】:祛风,燥湿,消肿,止痛。
【主 治】:治头痛,眉棱骨痛,齿痛,鼻渊,寒湿腹痛,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燥痒,疥癣。
【性味归经】:辛,温。入肺、脾、胃经。《珍珠囊》:“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手太阴肺经;《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8~2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用药忌宜】:阴虚血热者忌服。《本草经疏》:“呕吐因于火者禁用。漏下赤白阴虚火炽血热所致者勿用。痈疽已溃,宜渐减去。”
【药物配伍】:《本草经集注》:“当归为之使,恶旋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