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症能治得好吗:社会生活的共同点与心理上的差异成就了爱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0:18:03

社会生活的共同点与心理上的差异成就了爱情
 

  解释相爱原因的最大困难之一在于这个问题本身就具有矛盾,爱情是排斥智商的,而感性是破坏理性的。另一方面,浪漫爱情的最基本的职责是平庸无奇的。人们并不是依靠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生活的,而是靠着实际的劳动和工作来实现爱情的。

  人类学家海伦·费雪博士说:“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寻找自己的爱人,最终选择最适合的那一个人。在爱情中我们是非常愚蠢的,但是我们都在试图找到那个更加有利于我们生存的人。这一点,和大量交配繁殖的果蝇没有什么区别。”

  所谓更适合我们生存,包括社会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美国西北大学罗伯特·文奇教授长期从事社会学研究,他说,“我们对婚姻伴侣的选择包括了大量的社会类似处,但我们希望找到的那个人能够与自己互补。一个健谈者会被一个喜欢倾听的人所吸引,一个爱冲动的人则希望自己的伴侣是一个温顺的人。”

  我们和未来的伴侣应该是两块拼板,所有的凹凸都能达到最终形成严丝合缝的效果。这就是说,如同文奇教授所观察的那样,社会学上的相似点和心理上的差异彼此平衡,从而终其一生的爱情。

文章来源:北京科技报

童年和恋爱经历描绘了爱情地图

  人类学家认为,在无形之中,人的吸引力取决于一种东西——爱情地图,它可以帮我们找到自己所中意的异性。

  潜意识里,我们从童年开始就已经开始在爱情地图上起程了。在经过了许多小路、许多路标,以及林阴大道之后,我们就越来越明确,自己理想中的异性应该和不应该具备的那些特点了。

  当然,这包括一些基本的东西,比如身材高大、皮肤黝黑、面容俊朗;或者是短小精悍、白肤碧眼、受过良好的教育、富于幽默感等等。但是,人类学家认为,最为爱情地图中重要的因素,是很微妙的,它取决于我们的童年以及在恋爱中的经历。依赖的,还是独立的?神秘的,还是坦率的?言辞激烈的,还是沉默的?随着我们的改变,我们心中的爱情地图也会随之改变。

  童年的经历会影响我们的这张地图。一个嗜酒母亲所抚养的男孩,很有可能发誓长大后绝不娶一个像母亲一样的妻子。但是他将来选择的女性,很有可能是那些为他提供在他童年时期从未体验到的东西的那类女性,比如,一场热闹的戏剧表演,一个安静的早晨。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令他感到舒服和喜欢的。

  人类学家说,人们往往会选择那些强调他们自己某种特征或者可以掩盖他们自己某些特征的异性。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女演员会找一个敏感的智慧的诗人作为伴侣,因为她们希望别人认为她们是聪明的。

  父母对这张地图的指导作用不容忽视。母亲对儿子的影响非常明显。她不仅给了儿子在寻找伴侣过程中被吸引的线索,还影响了他们对女人的综合感受。而父亲———我们生命中的第一位男性,直接影响了我们对爱情的态度。

  另外一项苏格兰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与那些适龄父母所生的女孩相比,年龄超过30岁才做父母所生下的女孩更加不排斥年龄偏大的异性,而大龄父母所生的男孩也更愿意和年龄大的女性共同生活。这再一次说明父母对孩子爱情的影响。

文章来源:北京科技报

过尽千帆皆不是--解构罗曼蒂克爱情
·朱春林

  秋天了呢!一年容易又秋天!趁着进入萧瑟的冬之前抹尽最后一笔繁华,一入秋台北的街景就像百货公司换季一样马上换上灿灿秋装。最先上场的是洋紫荆,穿上紫红色的圆蓬裙在木栅路一段一路艳艳地燃烧过去,若我有那样一件圆蓬裙礼服肯定会是晚宴中最吸引人的焦点。几乎同时登场的是台湾栾树,从它花的颜色就可以判断正处于花期中的哪个阶段,一开始是嫩白绿的花芽,慢慢转成鲜黄,酪黄,黄色渐淡时粉砖色悄悄为它易容。接着是亮砖红、砖红,颜色又渐次转淡,似蛋青色,就这么脱尽前一阵子千变万化的俗丽却形容枯槁地撑在那儿,在不知不觉中干褐,最后结成暗褐色的蒴果时就是深冬了。洋紫荆像青春年少,放肆地泼洒它短暂的灿烂轻狂而所向披靡;台湾栾树像婚姻,千变万化叫人眼花撩乱地持续两季,若非仔细审视难以预期花色变化,没看清楚就只有等下一个花季了。

  我喜欢这间在楼上有着一大片玻璃窗的晤谈室,坐在我面前凯渥的背后衬着湛蓝的天空,蓝得好纯粹,好澄澈,教人觉得好感动,好幸福;偏头下望就可见马路两旁整排的台湾栾树,每天轰轰烈烈地幻化不同的颜色。凯渥说他决定结婚了,可在他脸上看不到他的兴奋却只有犹疑。从大学时谈到现在的恋爱似乎应该给她一个交代,但身旁与自己年纪相近的朋友离了婚的比比皆是,就算不离婚几乎也都另寻感情的出口,凯渥搞不懂,当初不都是自己选择的对象吗?凯渥似懂非懂,自己对女友的感情还没结婚就已经淡如水,淡得像自家人,淡得像爸爸对妈妈的感情,爸爸爱妈妈吗?

  曾经是眼中除了她容留不下其它身影,曾经承诺一辈子甜蜜相守,曾经答应留驻不再驿动,曾经……,为什么所有的曾经都变成过去?还是既然是曾经就早已命定将成过往?罗曼蒂克的情爱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我们来看看罗曼蒂克爱情褪色的可能原因吧!

  一、Adam Jukes从客体关系理论(Object Relation Theory)的观点认为男人在找妻子时常是在找他心目中的「好妈妈」、「好公主」,可他对妻子的幻想一定会破灭,因为没有一个人会永远只保有「好」的部分却完全没有「坏」的部分,此时他的愤怒、嫌恶产生,但他宁可郁郁寡欢也不肯面对自身潜抑(repress)对妻子的嫌恶感,如果能面对就会有机会修正不合实际的期待。

  二、浪漫期过后男人发觉女人不是心目中的「好公主」,男人察觉自己对女人的憎恶出现而心生罪恶,为了不让对方被自己伤害,于是中止自己的感情突然变得冷淡。

  三、男人常用一个解决方法:把爱恋与嫌恶的感觉分开放在不同的女人身上,所以在外面另外寻找一个「好妈妈」,新的对象被理想化(也于是被他无意识地嫉妒),妻子就变成收纳所有不良特质的对象,变成了「坏巫婆」。

  四、男人最严重的焦虑之一是若承认妻子有缺点就不由自主地要憎恶她,怕幼时被「坏妈妈」、「坏巫婆」「虐待」的经验重现因此不由自主地「攻击」她。在他攻击妻子身上「巫婆」部分时他担心会连同「公主」部分一起毁灭,对自己妻子存有毁灭欲感到恐惧而向外寻求新的关系。他不知道在别的女人身上也会发生此现象,因为问题不在女人而在他自己。

  五、新恋情代表毁灭太太的举动,毁灭「坏巫婆」;同时也是表达愤怒的一种方式。

  六、Anthony Bateman & Jeremy Holmes 认为婚姻拥有心理治疗关系之外最丰富的移情(transference)关系,配偶变成转化的客体(transformational object),是彼此投射的对象,是接受对方不想要的自体(self)的容器(container),也会是使对方高兴或恐惧的源头,配偶藉由彼此碰触到自己最深的渴望与失望。这是婚姻的本质,但是有多少人能处理这样的移情?

  七、人原本就有可以同时爱很多人的能力,谁说人只有爱一个人的能力?我们可以爱爸爸也爱妈妈,我们可以爱儿子也爱女儿,为什么放到男女情人间就容不下一粒砂?你有没有想过男女之间浪漫爱的排他性是被设计出来的?再说人之所以会喜欢或讨厌某人都可说是一种投射(projection),龙应台在《百年思索》中也观察到任何对「他者」(others)的想象里都隐藏着一层又一层对「自己」的投射。可我们不可能在一个人身上满足自己所有需求,某些投射在A身上,某些投射在B身上,因此可见异思迁是自然或曰必然。

  八、心理学家荣格(Carl G. Jung)认为人们倾向将居劣势的心理功能(如感觉型)投射到一个感觉型的人身上而认为爱上了她,因此拥抱她时就等于间接填补了自己不够强的部分,因此哈林瘐澄庆在一首歌中质疑:「是不是爱你就会变成你?是不是爱你就等于爱自己?」我们爱的常常并非那个客观存在的对象,而是自己主观投射出去的东西在某个对象上恰好反映成像。当然,也因此那个对象对我们而言是有深层、特殊的意义的,绝非泛泛的一个「爱」字就可以带过的;只是那个意义不真的在那个对象身上而在我们自己身上,一般人为那个对象所执迷而不悟,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就在帮助人们理清我们藉那个对象在深刻索求的究竟是什么。

  回过来说,当人们从两人关系中愈来愈了解自己的强势与弱势心理功能,对方就显得不如以往那样吸引人;当人们愈来愈成长与成熟就愈了解满足自己空虚部分的治本之道在追求自身的圆满而非由另一个人身上弥补自己;也因此在成长的过程我们会愈来愈难浪漫地恋爱,罗曼蒂克的爱情一定会褪色。

  九、爱情恒久远?所有的童话故事在现实生活中都经不起考验,没有任何一种情感不是有生有灭、时浓时淡的,有谁会四十年吃同一种口味的餐盒而不变、不腻?

  十、男人觉得有权向女人要求服侍,如果她不能提供他就有权向外寻找,爱情因此中止。父权统治社会对外遇问题采取双重标准,默许男人外遇却打压女人外遇,男人外遇是工作所需、是逢场作戏、是风流倜傥,易其名曰「干妹妹」、「干女儿」。

  十一、女人之所以少外遇原因之一是震慑于父权统治下的打压羞辱措施而被制约了,并非不会外遇。

  十二、两性对彼此的期待与需求不同,要使爱情永远存在是非常不容易的。在父权思想塑成的社会中女人不能没有男人,男人是个没长大的小孩;女人的爱情以爱慕为基础,男人的爱情以控制为基础;两者都是似强实弱,这也是两性的人生功课吧!说来讽刺与吊诡,女人一直想要可以依靠的人竟然是个小孩,男人一直想要的「妈妈」竟然原本是来投靠他的。

  上面提出了十二个可能形成外遇或爱情褪色的原因,而在这样长久受父权统治之下婚姻与个人的存在价值及其相互关系之本质就成为:

  一、男人的价值表现于在工作,女人的价值呈现在婚姻、家庭。

  二、婚姻制度只不过为了确保精子不会混淆。女性主义者,也是《创伤与复原》的作者 Judith Lewis Herman 在其书中申明法律制度设计的目的是在保护男性使其免于受国家优越权力的侵害,而不是用来保障妇孺使其免于受男性优越权力的侵害。

  三、家庭制度是「女奴」制度的合法化与正当化(legitimation),确保雇用一个终生合法女佣来照顾老、中、小,某种程度而言家庭可谓女人的牢笼。

  四、可是父权统治却将这样的箝制美化为一顶叫做「母职」的大帽子叫人承受不起,即使是自诩先进的女人也无力对抗自己家庭中来自夫家的要求或无法摆脱早已被深植于自己体内的「母职」基因。我曾见过一个女性主义者在外为众女人大声疾呼,回到家中大家一起吃晚饭时对先生责骂二女儿敢怒不敢言,因为夫家主张「食不言,寝不语」,何况婆婆还坐在一旁。大女儿不知天高地厚出于义愤嘟哝道:「妹妹还那么小,怎么听得懂!」朋友听了心中暗喜大女儿说出自己心中想说的话。

  五、造就夫妻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传统的两性关系--男尊女卑,男人是尊贵的、主动的、支配的,而女性则为顺从的、无助的、软弱的、被动的。在不平等的家庭结构下有些家庭中丈夫与妻子的关系无异于主人与奴隶的关系,主人的任何奴役手段(包含口头上的羞辱与身体、武器的攻击等)都是可以合理化的。

  六、强调所谓正常核心家庭之时就在排挤并暗示其它型态的家庭如单亲、隔代抚育、同性恋、孤儿等等是不正常、不幸福、易生事端的社会单位。

  如果没有婚姻制度就根本无所谓外遇,婚姻的目的究竟何在?有什么东西是不要婚姻就不能拥有的?如果说婚约可以有法律保障的权益,那么不就摆明了浪漫情爱实在不堪一击?想想看,如果社会福利制度将家庭的功能取代,家庭就几乎没有非得存在不可的必要。看看我们现在的家庭功能如生殖、抚育、教育、保护、照顾、经济、情感、娱乐、信仰、祭祀等哪一项不是都可为其它机制取代或毋需婚姻与家庭制度仍可运作自如?

  若是如此那么我们可以如何看待婚姻或外遇呢?

  一、还是想结婚的话婚前深刻了解自己及慎选对象。

  二、如余光中所提醒:谈恋爱可以大惊小怪,轰轰烈烈,婚姻却要在平淡中见隽永;婚姻是一种妥协的艺术,一对一的民主,一加一的自由。

  三、男人对妻子的幻想一定会幻灭,男人应学习坦然面对自己弱处并寻求解决之道。

  四、现实生活最磨煞罗曼蒂克的爱情,干柴烈火的热度只够用来彼此取暖而不能用来烧饭,现实生活是很平实的,是会觉得乏味的,公主与王子都不会永远是公主与王子。浪漫爱是男人有史以来最恶劣的诓骗诈术之一,莎士比亚说:「男人的言语是女人的陷阱」,浪漫情爱是父权体制为再制异性恋形态与所谓正常核心家庭所下的心力之一,因此应破除对爱情、家庭、母职等的迷思。不过请注意,当我们质疑浪漫爱情时并非否认爱的存在或价值。

  五、了解男女大不相同,双方处理情绪、面对问题等的方式都不同,深入了解即是一种同理,能同理与接受自然容易相处愉快。

  六、不必太强调母亲的伟大,应强调亲职而非母职。男女双方在婚姻中应学习弹性调整角色功能,不要被传统的角色规范所局限,女人可以养家活口,男人也可以奶娃持家。

  七、真不能相处就离婚吧,否则对自己、对对方、对小孩都不负责。别放手太快,但也别死撑太久,外遇在目前社会思想的进化程度之背景下常常只是惹祸上身,因为两性性心理不同。

  过尽千帆皆不是,可我们把选择携手同行的初衷牢记于心是不是就可以洋洋平津,乃漱乃濯;邈邈遐景,载欣载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