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a5任务攻略视频:安德义德行卷24——君子篇解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11:00:55

安德义德行卷——君子篇解读

【题解】

从人格修养角度看,有圣人、君子、小人之分,从心理修养角度看,有仁、智、勇之分,两者结合的君子则有仁君子、智君子、勇君子,颠倒一下则可以说有君子之仁、君子之智、君子之勇,从君子的内部含义看,君子有三类:A。有德者,B。有位者,C。有德有位者。

君子在《论语》一书论述颇多,“仁”是孔子的核心学说,共出现109次,“君子”是孔子的中心论题,全书中共出现107次,仅次于“仁”,可见“君子”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本篇所选君子,侧重选了君子部分品德,如君子的博学,君子的言行,君子的态度,君子的敬畏,君子对自己的要求,君子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君子的各种美德,兼及吕坤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原文】

1、子曰:“君子不器①”。

《论语•为政篇》

【注释】

①器:器具。任何器具都是为某种需要而做的,只有特定的用途,各种器具不能相通用。

【翻译】

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仅仅只有一才一艺就行了。”

【解读】

这里谈的是通才和专才的问题,“君子不器”是一个比喻的说法,是说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样,只有一种用途、一种才能,应该是博学而多识,具有多方面的才能。现代文明社会,生产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呈几何级数增长。一个人要做通才,几乎不可能,但在一个领域内做一个“专才”,另旁及相关学科而兼通,做一定范围内的通才未尝不可.

【原文】

2、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为政篇》

【翻译】

子贡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先做后说,而且怎么做就怎么说。”

【解读】

子贡善为辞令,鲁国将蒙难,子贡仅凭口舌之剑,竟定鲁、破齐、霸越、亡吴。其学识,悟性、成就,皆为孔门高足,系言语科的高材生,伶牙俐齿,能言善辩,他向孔子借机告诫他“言”与“行”的关系,强调先说后做,在“行”与“言”的先后次序上告诫他要追求完美,要不断追求进步,做一个谨言慎行的君子.

“言”与“行”的关系,即“说”与“做”的关系。一般有下列几种:A先行后言,B先言后行,C边言边行,D先行而不言,F先言而不行。显然,孔子历来主张,“敏于事而慎于言”,先做后说。孔子在《礼记•缁衣篇》中说:“言,从而行之,则言不可饰也;行,从而言之,则行不可饰也。故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这里谈的也是“言先行后”或“行先言后”的问题。孔子强调“寡言而行,以成其信”,孔子的学生曾子在《大戴礼记•曾子立事》中也强调“君子微言而笃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后人”。君子,德才兼备之人,有才有能,却不事标榜、炫耀,而是埋头苦干,躬行而不必言,先行其劳,再论其功。而那些未行先言,多言而又“寡信”的人,则不足与谋。

【原文】

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①,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篇》

【注释】

①以:介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下句的“以”用法相同。

【翻译】

孔子说:“君子(选拔人才,)不因为有些人的话说得好听而提拔他,也不因为有些人有缺点而不采纳他的正确的话。”

【解读】

人是一个复杂的高级动物,有的人能说又能作,有的人能说而不能作,有的人能作不能说,有的人所说与所做相反,所以君子以言举人,可能致误,以行举人,可能致误。反之,以言废人,可误,以行废人亦可误。所以孔子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最好的方法是“听其言,观其行”。荀子在《大略篇》中对言行之间的关系也有妙论:“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原文】

4、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论语•卫灵公篇》

【翻译】

孔子说“君子做人以符合道义为原则,按照礼节实行它,用谦逊的言语说出它,用诚实完成它。这样才真正是一个君子呀!”

【解读】

“义”为主为内,“礼”“逊”“信”为辅为外。礼为制中之器,使之不失偏颇。逊,为谦逊,行事出言当不得矜张傲慢。信,为诚信,恪守信实,使其表里一致。 《松阳讲义》中将四者之间的关系叙述殆尽,颇中肯綮,无需笔者繁叙,不顾赘引。全节照录如次:

这一章就处事上见君子学问之精。大抵君子学问规模固极其阔大,而节目又极其细密,成个君子,不是容易的。这个义只是事之所当然,“义以为质”一句,便包得“无适无莫,义之与比”一节意思。若义上稍差,这件事就如没质干一般,纵做得来惊天动地也不中用。万事有万事的义,一事有一事的义,常事有常事的义,变事有变事的义,须要认得清,立得定,参不得一毫意见,杂不得一毫功利。有了这义,则这件事大段不差了。然义又不是可径情直遂的,非怕径情直遂坏了这事,只是义中容不得一毫疏忽,有了一毫疏忽,事虽无伤,亦可耻也。故必礼以行之,使有节文,而无太过不及之弊焉。义又不是可稜角峭厉的,非怕稜角峭厉坏了这事,只是义中容不得一丝鲁莽,有了一丝鲁莽,事虽克就,深可鄙也。故必逊以出之,使去矜张,而有从容和顺之美焉。既礼行逊出,则义已入细密了,又恐几微之间,须臾之顷,诚意或不贯彻,一处不贯彻,便有一处的病;一息不贯彻,便是一息的病,不必大段虚伪,然后为义之累,故自始至终又必信以成之,使一言一动莫非实心实理之流行焉。君子之处事如此。

【原文】

5、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子路篇》

【翻译】

孔子说:“君子安详坦然而不傲慢。小人傲慢而心情不安详坦然。”

【解读】

有人说:“君子小人之辨最难”,为什么呢?明代思想家吕坤认为,“君子而近小人之迹,小人而为君子之态,此诚而辨”,“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泰”“骄”两种状态,形似而神异,因其形似,故而难辨,君子之泰“望之俨然”,只有走近他,才知他温和,“即之也温”。与之交谈,方知言辞犀利而准确,不苟和,“其言也厉”。“俨然”似骄而非骄,“言厉”似傲而非傲,皆为安祥宁静,坦荡通达,敦大老成,舒泰而不骄矜。小人之骄则不同,患得患失,多忧多惧,有所知能,欲盖而弥彰,似匿而实露,矜庄于世,似泰而非泰,似谦而非谦,皆为“浮薄琐屑,浅躁刻薄,私欲内藏,矜张苟容,骄矜而不舒泰。泰然者,谦和也;骄矜者,狂傲也。高享在《周易大传》中说:“谦者,才高而不自许,德高而不自矜,功高而不自居,名高而不自誉,位高而不自傲。”骄矜者一概反此,形似而神不似。

另外,“而不”一词耐人寻味,当可细究。“而不”表示两种含义,一表转折,如“学而不思”,“思而不学”,意思是学习却不思考,思考却不学习,“而不”即表示前后转折关系。更多的“而不“是表示中庸的一个“度”,同时表示一种“质”的区别。“泰而不骄”,“泰”“骄”形似而神异,“泰”而不过度,“泰”而不及骄,即君子,“君子泰而不骄。”“泰”而过中,“泰”而及骄,即小人,“小人骄而不泰。”诸如“周而不比”,“比而不周”;“和而不同”,“同而不和”。“周”与“比”,“和”与“同”,从表面看,实难区别,深入观察,方知有一个“质”的区别,“质”的界线。这个“质”即“中”,过“周”则为“比”,过“和”则为“同”。“而不”则告诉我们一个“度”,一个有“质变点”的“度”。

【原文】

6、子曰:“君子求诸已①,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篇》

【翻译】

孔子说:“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严格要求别人。”

【解读】

君子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君子修身以自求,虽然“人不知而不愠”,“不病人之不己知”,但也“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既然疾美名不称扬,那么必须修身以自求。小人不修身而苛求于人,常患人之不己知,邀功求名而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终其一身则恶名昭彰。前人多将以上三章合而观之。

【原文】

7、孔子曰:“君子有三畏①,畏天命,畏大人②,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③,侮圣人之言④。”

《论语•季氏篇》

【注释】

①畏:敬畏。  ②大人:有修养有地位的人,可指君亲师。  ③狎:轻视,调戏。  ④侮:侮慢。

【翻译】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上天的大命,敬畏大人,畏惧圣人的言论。小人不知道天命所以无所畏惧,轻视大人,侮慢圣人的语言。”

【解读】

三戒,戒事;三畏,戒心。君子当有所畏惧,若一无所畏,一无所惧,则会肆意妄为,无恶不作。“畏天命”,人事以外未来不可知之事,冥冥之中事物运行发展而不可知的规律,在天命面前当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小心谨慎。“畏大人”,“大人”一说有位者,如郑玄,一说有德位者,大人,即圣人,如何晏。若“大人”即“圣人”,与后文“圣人之言”相重,应当是有位者。“畏大人”,人事以内可知之事,即畏惧有位之人。畏位,即孟子所说的敬位,敬叔父呢,还是敬弟弟,假若弟弟在接受祭祀跪拜的位置,担任接受祭祀的代理人,“弟为尸”,那么就应该“敬弟”,敬弟则是敬位,“大人”是有位之人,“畏大人”即畏位,敬位。大人亦可具体指“君”“亲”“师”。“畏圣人之言”,,“日月径天,江河行地,置之四海而皆准,行之万世而不悖。” 圣人之言,是人类社会行为的准则,不得违抗。抗拒者即遭天命报应,人事谴责,灾祸不断。小人不畏天命,天报应,轻视大人,人报应,侮慢圣人之言,肆意妄为,无所顾忌,天人共诛之。

【原文】

8、子曰:“君子和而不同①,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篇》

【注释】

①和:和谐,协调。 同:指人云亦云,盲目附和。

【翻译】

孔子说:“君子和谐而不苟同;小人苟同而不和谐。”

【解读】

“和”是中国哲学史上重要的哲学范畴,是天、地、人的一种和谐状态,是人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和”是事物多样性矛盾的和谐统一,包括事物的多样性,多面性。由多样性引伸而来的相对独立性,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它是对立中的统一,统一中的对立。因为“和”才能生物,因为“和”才能诞生新的生命,“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和”犹如《易经》表示事物矛盾的“睽”卦一样,《彖传》说:“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天地乖睽矛盾而能化育万物,男女乖睽心志沟通却能孕育生命,万物乖睽能禀受天地阴阳之气而蓬勃生长。“睽”从矛盾的对立性角度讲,“和”则是从矛盾的统一性角度讲,但其功用却一致。“和实生物”,睽也生物。“睽之时用大矣哉!”“和”的哲学更早更形象化的解释,当属大孔子十二岁的晏子对齐侯的一番谈话:他认为“和如羹焉”,“和”就是烹制菜肴,要盐酱醋以及各类调料,加以水火,然后由厨师调和,“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的关系也同菜肴烹制一样:“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同”则不一样,“以同裨同”,即同类事物相合,简单事物机械相加,否认事物的矛盾和差异,是绝对等同,“和实生物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同则不继”,“尽乃弃矣”,“声一无听,色一无纹,味一无果,物一不讲”,任何同一事物的简单相加均不能产生新事物。君臣关系的相处,也应取和而去同。晏子批评梁丘据,认为梁丘据与齐侯的关系则是“同”而非“和”。“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孔子将这一组哲学概念,引入对君子小人区别判断的标志。朱熹注:“君子尚义,故有不同,小人尚利,安得为和”。

【原文】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①,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篇》

【注释】

①周:合群,用道义来团结众多的人。 比:勾结,结党营私。

【翻译】

孔子说:“君子团结却不勾结,小人勾结却不团结。”

【解读】

“周而不比”是孔子一贯主张的一种交友的原则,与“比而不周”相对。古人以“忠信为周”、“义合为周”、“为公为周”。“周”与“慎交友”的心理是一致的,不可与忠信不如己者为友,不可与志不同道不合者为友,不可与损公利私者为友。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以“物以类聚”来推知其为人,以何人为友,见友如见人。鉴其友知其人亦是由“周”而派生的一种“知人”的方法。唯其“周”者,才能称为君子。“比而不周”是孔子一贯反对的一种交友的行为。“周”为君子,“比”为小人。古人以“亲狎为比”、“利合为比”、“谋私为比”。“比”者之所以为小人,是因为某个利害关系而暂时勾结在一起,图谋私利,他们排除异己,阿党同谋,逆正气而刮邪风,危害风气,危害纲常;在处置行为上不庄重不合礼节的狎近,而君子之交淡如水,处平常之态,两者区别一见而得知,《论语》还有“君子和而不同”、“群而不党”句,与“周而不比”同义。宋代欧阳修作《朋党论》,现将其中一段辑录如下,以供参考: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异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原文】

10、君子宽而不僈①,廉而不刿,辨而不争,察而不激,直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夫是谓至文。

《荀子•不苟篇》

【注释】

①僈:怠慢。

【翻译】

君子心胸宽广却不怠慢他人,有原则却不伤害他人,善于雄辩却不与人争吵,明察事理而不偏激,品行正直却不盛气凌人,坚定刚强却不凶暴,柔顺温和却不随波逐流,恭敬谨慎并能宽容大度,这就叫做德行完备。

【解读】

凡事有度,“宽而不慢”,宽和却不简慢,宽和,宽容,不取刚强勇猛的竞争态势是美德,但不能简慢,懈怠.廉是有棱角,刿是有棱而伤人,棱角太锋利则伤人,廉,即廉隅,有方正,正直之义。孔子说:“直而无礼则绞”,正直而无礼度则伤人(绞).“辨而不争”,辨,分辨,辨明,“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分辨不清,可以坚持到底,“争”则是争斗,争吵,好胜,坚持分辨而直至明确明白,但不能争强好胜。“察而不激”,察,严察,细致,严密,但不是偏激,不是苛细苛察。“直立而不胜”,直立,正直独立,独挡一面,担当执持,但不是求己之好胜,求己之虚荣。“坚强而不暴”,坚强,刚勇,威猛刚强但不凶残,暴,暴虐,暴戾。“柔从而不流”,即中庸之强,“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柔顺依从,同流却不合污,恭敬谨慎而有容德,夫是谓之文,“文”即德。

宽与慢,廉与刿,辨与争,察与激,直立与不胜,坚强与凶暴,柔从与同流,皆应择中而行,择“度”而行。吕坤说:“‘中’之一字,是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东南西北于四方。此是南面独尊,道中的天子,仁、义、礼、智、信者是东西侍立,百行万善都是北面受成者也。不意宇宙间有此一妙字,有了这一个,别个都可勾销,五常、五行、万善。但少了这个,都是一家货,更成什么道理。”

【原文】

11、君子所得不同,故其所行亦异,有小人于此,仁者怜之,义者恶之,礼者处之不失体,智者处之不取祸,信者推诚以御之而不计利害,惟圣人处小人得当可之宜。

明•吕坤《呻吟语》

【翻译】

君子所得到的不同,所以他所行动的也不同,有小人在此,有仁德的人怜爱他,正义的人讨厌他,善礼仪的人与他相处不失体,有智慧的人与他相处不取祸, 守信用的人以诚相待不计利害,只有圣人与小人相处可以做到得体而又恰当。

【解读】

君子的含义颇为丰富,从定义的内涵角度讲,有三种含义,A 有德者;B 有位者;C 有德位者。从定义的来源角度讲,“君子所得不同”,有仁君子,义君子,礼君子,智君子,信君子,对待小人有许多方式,一般说,常见的方式有四种:

A、疾之,讨厌他。但他可能惹来许多麻烦,甚至带来祸乱,如孔子在《论语•泰伯篇》中说:“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B、远之,疏远他。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C、见之,主动接近也。如《周易•睽卦》:“丧马,勿逐,自复;见恶人,无咎。”马丢失了,不要去寻找,自己会回来的,对待恶人主动去接见他,没有过咎。

D、和之,主动亲近他,感化他。如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

以上对待小人的四种方式要根据自身的地位修养,能力而决定取舍运用何种方式,不能一概而论。本章所谈的五类君子,他们因各自所秉承的修养各有偏异,所以各自所取的方式又有不同,“仁者怜之”,以慈爱之心对待;“义者恶之”,以是非之心对待;“礼者处之不失体”,以礼仪之行对待,而十分得体;“智者处之不取祸”,善于与之周旋,而又能保护自己;“信者推诚以御之而不计利害”,守信誉的是以至诚之心防备他,但不计较个人得失。仁者,仁慈宽容过份会给自己带来伤害;义者一般处理的方式是“远之”,极易造成对立面,结成死冤家;礼者,虽不失体,但给人敬而远之的感觉;智者,虽不取祸,但给人圆滑老道世故的感觉;信者,虽以至诚待之,但易流入“硁硁然小人之信”中去。“惟圣人处小人得当可之宜”,只有圣人处之恰当适宜,或疾之,或远之,或见之,或和之,或怜之,或恶之,或礼之,或知之,或诚之,因时,因地,因势,因人而宜,不拘一隅,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定天之大难者此人也,为天下之大事者此人也”,待天下之小人与之俯仰进退者此人也。

【原文】

12、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或曰:“君子小人辨之最难?”曰:“君子而近小人之迹,小人而为君子之态,此诚难辨。若其大者,则如皂白不可掩也①。君子容貌敦大老成,小人容貌浮薄琐屑②。君子平易,小人跷蹊③,君子诚实,小人奸诈;君子多让,小人多争。君子少文④,小人多态。君子之心正直光明,小人之心邪曲微暧⑤。君子之言雅淡质直,惟以达意;小人之言鲜浓柔泽,务于可人。君子与人亲而不昵,直谅而不养其过;小人与人狎而致情⑥,谀悦而多济其非⑦。君子处事可以盟天质日,虽骨肉而不阿;小人处事低昂世态人情,虽昧理而不顾。君子临义慷慨当前,惟视天下国家人物之利病,其祸福毁誉了不关心;小人临义则观望顾忌,先虑爵禄身家妻子之便否⑧,视社稷苍生漫不属已。君子事上,礼不敢不恭,难使枉道;小人事上,身不知为我,侧意随人。君子御下,防其邪而体其必至之情;小人御下,遂吾欲而忘彼同然之愿⑨。君子自奉节俭恬雅,小人自奉汰侈弥文⑩,君子亲贤爱士,乐道人之善,小人妒嫉贤能,乐道人之非。如此类者,色色顿殊?。孔子曰:‘患不知人。’吾以为终日相与,其类可分,虽善矜持,自有不可掩者在也。”

明•吕坤《呻吟语•品藻》

【注释】

①皂白:皂,黑色。黑白分明。  ②琐屑:细碎,烦琐。  ③跷蹊:奇怪,可疑。  ④文:通“纹”。  ⑤邪曲,邪恶不正。微暧,隐微昏暗。  ⑥狎而致情:用甜言蜜语来讨好别人。  ⑦谀悦:巴结,讨好别人。  ⑧便否(pǐ):好坏,利与不利。  ⑨同:相同,一样。  ⑩汰侈弥文:汰侈,骄奢过份。弥,广大;文,文采。  ?色色顿殊:色色,各种各样;顿,量词,表示人数多;殊,差异,不同。

【翻译】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有人问:“君子和小人最难辨别?”吕坤说:“君子与小人外在形象相近,小人又故作君子之态,的确很难辨别。若从大的方面来讲,黑白分明,又不可掩饰。君子外貌敦厚老成,小人外貌轻浮烦琐。君子平易近人,小人形迹可疑。君子诚实,小人奸诈。君子谦让,小人争利。君子很少掩饰,小人常常表现自己。君子光明正直,小人包藏祸心。君子说话恬雅正直,表情达意而已,小人说话甜言密语,必定取悦于人。君子与人交往亲切而不过分亲昵,正义直指决不姑息养过;小人与交往善用花言巧语逗人开心,讨好别人常常以曲为直。君子处事可以对天盟誓,虽是亲身骨肉犯法决不包庇;小人处事曲意奉迎,虽违背真理也不顾。君子临大义则慷慨当前,以天下国家利益为重,对自己身家祸福了不关心;小人临大义则观望顾忌,先考虑自己的官禄和身家是否便利,对社稷苍生漫不关心。君子对待上级,必以其礼,必以其道;小人对待上级,完全没有自己的观点,一味的曲意奉迎。君子对待下级,防止他邪恶不正而体谅他合理的行为;小人对待下级,满足自己欲望而忘记别人同样的需要。君子待己节俭闲雅,小人待己骄奢铺排。君子亲近贤德之人,爱护正义之士,喜欢说别人的美德;小人妒嫉有贤德有才能的人,喜欢说别人的坏话。诸如此等,各种各样,不一而足。孔子说:‘就怕不了解别人啊。’我认为只要整天在一起相处,就可以分辨他的类别,虽然善于掩饰,必然会有不能掩饰的地方暴露出来。”

【解读】

本章谈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其区别分两大类:第一类从修己角度看,第二类从安人角度看。

修己包括容貌,态度,心境,言语。安人,即做人与处事,包括交人,处事,临义,事上,御下,临财,亲贤。

第一类:修己。

容貌,君子敦厚稳重安祥宁静,“敦大老成”,小人轻浮浅薄琐屑猥亵,“浮薄琐屑”。

态度,君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和蔼可亲,小人怪诞诡异,行为蹊跷,面目可憎;君子待人诚恳踏实,是则是,非则非,小人待人奸诈虚伪,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君子逢利多让,小人逢利必争;君子坦荡磊落,少纹饰,小人倾仄诡秘,多伪装。

心境,君子之心正直坦诚,光明正大,小人之心邪曲隐微,含混暧昧。

言语,君子之言高雅平淡,朴实正直,直奔主题,惟以表情达意,小人之言鲜艳华丽温柔光泽,虚以应酬,务于逗人喜爱。

第二类:安人。

与人交往,君子与人交往端庄却不昵近轻浮,正直诚实,不养其过,友其直,友其谅,友其德,小人与人交往狎亵以达情,阿谀偷容以济其非,友善辟,友善柔,友势不友德。

处事,君子处事,可以指天盟誓,指日为质,虽骨肉之情绝不阿附,小人处事,俯仰与世,因情而异,“低昂世态”,变化多端,虽暗昧无理而不顾。

临义,君子临义,慷慨赴难,义无反顾,凛然豪气冲天,“心存天下国家,全无一己之私心,惟视天下国家人物之利病,其祸福毁誉了不关心。”小人临难,首鼠两端,逡巡两顾。观望顾忌,心存一己之私利,全无天下国家之利弊,“先虑爵禄身家妻子之便否,视社稷苍生漫不属己”。

事上,君子事上,虚己谦恭,礼数周全,直道而事人,“难使枉道”,小人事上,不知我是谁,“身不知为我”,曲意逢迎,侧意随人。

御下,君子御下,防微杜渐,预防邪辟,一旦邪枉之事出现,一定考察何以如此之实情,“体其必至之情”,小人御下,为所欲为,不能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忘记他与我均有同类之心,“忘彼同然之愿”。

临财,君子自奉节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恬淡素雅,清心寡欲,小人自奉汰侈,声色犬马,奢侈浮华,错金镂采,文饰华美。

亲贤,君子亲贤敬贤,礼贤爱士,“乐道人之善”,小人彰人之过,妒人之贤,“乐道人之非”。

君子虽近小人之迹,小人亦为君子之态,君子小人确有难辨之处,若就其大者,如皂白不可掩,终日相与,色色顿殊,其类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