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线面立体构成创意图:破解兄弟民族的姓名密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23:01:55
破解兄弟民族的姓名密码(一):藏族人的姓名
     汉族人是有姓氏的,如赵、钱、孙、李,百家姓尽人皆知。汉族人因为自己有姓氏,所以遇见藏族同胞也要问“你贵姓?”弄得对方很难回答,因为藏族是无姓的。

  藏族人一般用四个字做一个名。如:扎西多吉,次仁旺堆,等等。周显王九年(公元前360年),吐蕃天座七王的第一位聂赤赞普的后代穆赤赞普、丁赤赞普、索赤赞普、美赤赞普、达赤赞普、塞赤赞普都取母亲名字的一个字作自己名字的一部分。象母亲的名字叫“朗·穆穆”,儿子的名字便叫“穆赤”;母亲名叫“索·汤汤”,儿子名便叫“索赤”;母亲名作“达拉嘎姆”,儿子名便称“达赤”,如此等等。这说明当时的吐蕃社会仍留有母系氏族社会的残迹,是没有什么姓氏之分的。

  然而,自从有了阶级,人分高低贵贱,有地位的人为使自己的家族世袭相传,便把家族名作为自己的姓,这时倒是有姓氏了。如:昆·贡觉杰布、昆·贡嘎宁布、昆·索朗孜摩、昆·扎巴坚增等;又如:娘·敏迪日孜故,他的后代的名字叫娘·觉绕序乌;又如:噶尔·东米赤加,他的一个后代名字叫噶尔·东德玉松。这种以家庭名为姓的称法,就象汉族中的"陈氏世家"、"李氏世家"一样。

  后来,松赞干布的吐蕃王朝建立,分卦有功之臣以领地和卦号,人们便把领地名冠在自己名字的前面,以显示自己的有地位的世家。如涅·赤桑羊顿,直·司如贡堆,吞弥·桑布扎等。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现在,如:宇妥·去丹贡布、多仁·丹增班觉、多嘎·次仁旺杰、丁钦·次仁旺堆、德格·格桑旺堆等等,这些都是用自己庄园的名字加上自己原来的名字为名称。因为庄园领地是世袭的,所以他们的子孙也冠上庄园的名字。如:多嘎·次仁旺杰的儿子叫多嘎·扎西贡布。

  公元七世纪以后,佛教开始在西藏盛行,一切都被染上佛教的色彩,人们的名字也喜欢去请活佛来起。如果是贵族、有地位的人物,更是郑重其事地把小孩子抱到活佛那里去,活佛给小孩举行简单的取名仪式,主人带来哈达及其它礼物,接着活佛念经,最后对孩子说一些赞颂和吉利的语,然后才取名字。

  要是一俱出家当僧人时,不管他年岁有多大,一律要重新经寺院堪布剃度,取个法名,从此俗名便取消了。这些堪布、活佛,用自己的名字的一部分赐给小僧,如堪布的名字是“江白赤烈“,他给小僧起的名字便是”江白多吉“、”江白旺堆“、”江白平措”或是“江白格烈”等等。佛教的盛行影响到人们的名字上来,许多人的名字都有浓烈的宗教色彩,如:丹巴——佛教、圣教,达杰——繁荣、发达,江央——妙音,多吉——金刚,格列——善、吉祥,群佩——兴法、兴教,丹增——主宰圣教、掌执佛教的人,拉姆——仙女,卓玛——救度母等等。

  一个僧人或活佛,如果上升到上层僧职,他的名字便要加上僧职中封号。例如:堪布·伦珠涛凯。堪布是个僧职,他自己的名字叫“伦珠涛凯”。又例如: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他的名字是“却吉坚赞”,而“班禅额尔德尼”是封号,是公元1713年康熙大帝第一次封给五世班禅罗桑益希的。

  活佛的名字前面,一般加上寺院或家庙的名字,如东嘎寺的活佛洛桑赤烈,全称叫做“东嘎·洛桑赤烈”;又如,多吉才仁当了热振寺的活佛后,他的名字便是“热振·多吉才仁”。对于有僧职的人,人们日常简称或尊称时,再不是他的名字,而是寺庙称号了。如:“东嘎活佛”、“热振活佛”等。当然,这里说的是一般的情况,也有的活佛没有寺庙,只有家庙,那么便用家庙的名字冠在前头;还有的地方或房子出生过有名的活佛,那么,该活佛的“转世”名字前,往往会冠上相应的地名或房名。

  一般平民的名字没有前缀,是四个字;绝大部分是一个名,如:“多吉次旦”、“索朗旺堆”、“更堆群佩”等,为了称呼方便,人们只用两个字来简称。有用第一、三个字的,如:“更堆群佩”简称“更群”,“单增曲扎”的简称“单曲”;也有用前两个字或后两个字作简称的,象“多吉次旦”,简称“多吉”;“索朗旺堆”,简称“旺堆”。用一、三两字或前两字、或后两字作简称的是经常见到的,但没有见用二、四两字作简称的。也有不少人的名字只用两个字,如:“单增”、“尼玛”、“次仁”、“达娃”等。

  平民起名字,都有一定的含义,寄托自己一定的思想感情,堪称丰富多彩。

  一种是用自然界的物体做自己的名字的,如:达娃——月亮,尼玛——太阳,白玛——莲花,梅朵——花等;也有用小孩出生的日子做名的,如:朗嘎——三十日,次松——初三,次捷——初八,次吉——初一等;还有用星期为小孩起名的,如:尼玛——星期日(也作“日”或“太阳”),达娃——星期一(也作“月亮”或“月份”),米玛——星期二,拉巴——星期三,普布——星期四,巴桑——星期五(也作“金星”),边巴——星期六等等,听到这样的名字,不用问便知道此人是星期几出生的了。

  不少父母在给孩子起的名字中,寄托了自己的感情,如父亲嫌养的小孩太多,想结束生育,便给小孩起名“仓木决”,意思是终止;“穷达”的意思是最小的,表示再不要小孩。如果父母想生男孩,便给自己的初生女儿起名“布赤”,意思是“带男孩”,“下次要生男孩”;或者为了保住所生男孩的性命,故意给他想女性名字,如“格桑德吉”等。要是父母希望儿子长寿,便给孩子起名“次仁”、“次旦”,这说明前面有孩子夭折的情况。如果父母年岁大了,认为以后不可能再生小孩,或是这个小孩来之不易,前面去世得多,便给儿女起名“拉则”(象仙女一样漂亮),“诺布”(宝贝)、“拉姆”(仙女)。有的父母因为自己生下来的孩子死得多、活得少,为了使孩子容易成长,故意把自己的小孩名字起得很贱、很随便,如:“其加”(狗屎)、“帕加”(猪屎)、“其珠”(小狗)等等。

  在牧区和一些偏远的地方,人们文化水平比较低,给自己的小孩起名也应随随便便,如:措姆——大海,玛琼——大块酥油,那日——黑蛋(黑黝黝的),那森——黑头发,白巴——青蛙,郭日——圆头,嘎嘎——可爱的、心爱的,括低——陶壶等等。

  藏族人起名由于有上述原因,所以相仿的名字很多,如“次仁”、“丹巴”、“巴桑”,在一个单位、一个村子里,可以同时听到二、三、四个相同的名字,甚至十几个相同的名字。为了区别,人们在名字前面加一些说明。

  一种是在名字前加大、中、小,如:大巴桑、中巴桑、小平措。

  一种是对不同地方来的人,名字前加上地名,如:推穷旺推、亚东旺堆中的“堆穷”和“亚东”都是地名。又如:仁布多吉、堆龙多吉中的“仁布”、“堆龙”都是地名。

  一种是用人的生理特征在后面加以区别。如:格桑索却——拐子格桑,扎西巴杂——麻子扎西,丹巴国钦——大头丹巴,多吉辖过——瞎子多吉,巴桑甲马——胖子巴桑,旺钦跌布——矮个子旺钦,次丹堆古——驼背次丹等。

  另一种是用职业来区别人名,如:玛钦次旦——炊事员次旦,谐本齐美——泥水匠齐美,兴索强巴——木匠强巴,安姆吉格桑——医生格桑等等。

  还有用性别和老幼来区别的,如同样一个“达娃”,男的叫“普达娃”,女的便叫“普姆达娃”;又如大人和小孩都叫扎西,区别老小可叫“波扎西”(扎西爷爷),“普扎西”(小孩扎西);“莫央金”(央金老太)、“普姆央金”(央金姑娘)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实行西藏解放后,随着人们政治生活的变化,在起名字的时候,也有一些新的内容,如:金珠——解放,达玛——红旗,德吉梅朵——幸福花等等。也有为了赶时髦,给小孩起名为“萨杰”(新生),这类名字多数是用汉文的含义来定名的。

  在四川、青海、甘南等汉藏杂居地方,以及角放比较昌的昌都地区,因藏汉联姻或受汉族姓名的影响,出现带汉族姓、藏族名的名字,如:张旺堆、李次加、陈贡布、赵仁增。

  在青海汉地的藏族地区也在依照汉族立姓的,如他的家族名叫“卓仓”,意为“麦家”,就用麦字近似的汉字“梅”作姓,起名“梅多吉”、“梅托米”等。

  藏族人的名字多数是男女共用的,如:达娃、尼玛、巴桑、扎西、格桑等。但也有一部分是严格区分,只用于女性的,如:旺姆、卓玛、卓嘎、央金、桑姆、曲珍、拉珍、拉姆、仓(姆)决等等。只用于男性的,如:贡布、帕卓、顿珠、多吉、晋美、旺堆、珠杰、罗追、占推,等等。

  西藏北部人民中,由于地方性语音的差异,出现本来是四个字的名字,说习惯了,便成了三个字,如:“次仁吉”,本来应是“次仁德吉”,因为说快了,把后面的第三音节“德”字省略去。又如:“央扎西”,本来是“央金扎西”,习惯把第二音节“金”字省去,变成了“央扎西”。但在青海地区的藏族也有起三个字的名字,如“桑杰加”、“卓玛措”等等。

  藏族的名字变化是很多的,这里说的只是一般的情况,特殊的叫法多得很,不能一一列举。

  对亲戚的称谓,藏族与汉族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汉族对祖父、外祖父、祖母、外祖母的称呼是的严格区分的,但藏族就没有严格区别,祖父、外祖父统称为“波拉”;祖母、外祖母统称“莫拉”。汉族对亲戚的称呼也有严格的区分,比父亲大称“伯伯”、“伯母”,比父亲小称“叔叔”、“婶婶”。藏族就没有那么严格,凡是父亲的的兄弟,都称“阿库”;凡是父亲的姐妹,都称“阿妮”。

  藏族对父氏系统的称呼,区分不甚严格,显得十分亲热;相反的,对母氏系统的称呼,比较严格。例如,对老丈人称“曲波”,对丈母娘称“曲母”;对妻子的兄弟称“归布”;对妻子的姐妹则称为“归母”。

破解兄弟民族的姓名密码(二):蒙古族人的姓名  

 

  蒙古族人的名字反映了蒙古民族文化、历史传统以及生活方式、宗教等方面的特点。大体有四种:

  ⑴.以本部落的名称为姓:

  《蒙古秘史》中记载成吉思汗上十一世祖孛端察尔掳一女俘名“札儿赤兀惕·阿当罕·兀良合真氏”。兀良合为部落名称,阿当罕是自己的本名,札儿赤兀惕是氏族的名称。故这个女俘姓兀良合真(真表示女性,若为男性则称为兀良合歹),名字叫阿当罕,是札儿赤兀惕氏族人。姓名称呼的顺序是:姓氏、名称、族属。东部区的喀喇沁各旗札萨克、台吉均姓乌,就是兀良合(也称乌梁海)人者勒篾(成吉思汗四杰之一)的七世孙和通始建喀喇沁的缘故。这就是取本部名称词首为姓。

  《元史》第一卷第一页在关于成吉思汗的记载中,也把姓氏直接记为:“铁木真,姓奇渥温氏。”奇渥温,也记作“乞彦”,也是成吉思汗所属部落的名称。今鄂尔多斯的奇姓,均由此而来。拉施特《史集》记述塔塔儿部落时就说:“凡是出自此部落的人,如果是男子便唤做秃秃黑里歹,若是女人就唤做秃秃黑里真。”

  ⑵.以本氏族的名称为姓:

  合撒儿(成吉思汗仲弟)之后裔所建的科尔沁、郭尔罗斯、杜尔伯特、札赉特诸部的札萨克、台吉均姓包氏,就是源于合撒儿出世的孛儿只斤(也记作博尔济吉特氏族之故。这就是取氏族名称词首为姓;东土默特原居东部区卓索图盟)的宝氏,也出于此,因为包、宝谐兰所致。

  ⑶.以祖先的名字为姓:

  在古代,如元丞相、主修宋辽金三史的脱脱,本是蔑儿吉駘氏。其后人却以脱脱为姓,元朝有脱脱尼,明代有脱脱卜花。现代人以祖先的名字为姓的,如,出生在科尔沁左翼中旗的民族英雄嗄达梅林,从他先祖莫勒特图以后,开始取“莫”字为姓,谐音记作孟,所以嗄达梅林汉名叫作孟青山。又如,郭尔罗斯前旗王爷驻京代办富格日特远祖兀良合人,本姓乌和吴,但富格日特的后代已取“富”为姓了。东部区蒙古族象这种转姓的情况也不少。

  ⑷.历史上的特殊称呼:

  既非以部落、氏族为姓,也不是以父名为姓,而是出于历史上一种特殊称呼。例如,古代蒙古族人出征时,留在后方的家属、辎重称为“奥鲁”,于是这些家属便取姓“奥鲁”,后代改姓“奥”。元朝时,凡降元编入蒙古军的,都在姓上加蒙古二字,于是后人有了以“蒙”为姓的。另外,明代常给蒙古族人赐姓。如火你,于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内附,更其姓名为霍庄。观音保,于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附明,赐姓名为李观。丑驴,于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附明,赐姓名为李贤。

  ⑸.以汉族姓为姓:

  这主要指按蒙语意译成汉姓。如锡拉特蒙古语为黄,译成黄姓;查干,蒙古语意为白,译成白姓;呼和,意为蓝,译为蓝姓;阿拉坦意为金,译成金姓等。还有以谐音取姓,与音近的汉字为姓,如其父名为伯颜,则子取“伯颜”首字的谐音为白姓;又如火你赤,取字首“火”的谐音为霍等,或者直接使用汉姓。

  ⑹.喜以动物名称命名:

  如阿思兰(狮)、巴尔思(虎)、那海(狗)、阿尔布古(有花纹的鹿)、脱里(鹰)、玛喇勒(牝鹿)等。男性的蒙古族人以勇猛为荣,所以用凶猛的动物来命名,并且以虎为名者较多,在虎前加形容词,如哈喇巴儿思(黑虎)、普剌巴尔思(黄虎)、乌兰巴尔思(红虎)、额白巴尔思(雄虎)、茂巴思(恶虎)等。牛在畜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牛力气大,身强,无所畏惧,所以很多人用它来命名的,如起名叫“不花”(牛),为着区别,在“不花”之前加形容词,如帖木儿不花(铁犍牛)、按难不花(金犍牛)、察罕不花(白色的犍牛)等。这反映了蒙古族狩猎和畜牧为主的经济文化心理。

  ⑺.以“巴图”命名:

  “巴图”本意为“结实”。汉译不同的字有拔都、八都、伯秃、伯都。在巴图之后加附加词,如巴图噶尔(结实的手)、巴图和坦(结实的城)、巴图布琳(全结实)等。为赋“结实”之意还有以金属命名的,如阿勒坦(金)、铁木尔(铁)、西日莫(生铁)、宝力道(钢)、图卡特穆尔(正铁)等。元文宗名,图帖睦尔。元泰定帝名为也孙铁木儿。

  ⑻.以祝福、吉祥、幸福的词命名:

  如那苏图(长寿)、宝音或伯颜图(福)、好必图(有福)、乌力吉巴雅尔(“乌力吉”为吉“巴尔”为喜)、吉日嘎朗(幸福)、贺喜格(恩惠)、白仓(富仓)、都冷仓(满仓)、巴达荣贵或满达尔夫(兴旺)等。有以吉祥之意的数字命名的如伊苏岱(几),象征丰盛,是无尽数,也带该(九)。有以祖父、父亲、外祖父等人岁数命名的,希望能长寿,如吉林台(六十)、达兰台(七十)、乃颜(八十)等。

  ⑼.以星辰、花草树木、珠宝等为女性命名:

  喜欢以星辰、花草树木、珠宝等为女性命名。如娜仁(太阳)、萨仁(月亮)、敖登(星星)等;又如其其格(花儿)、其木格(花蕊)、牡丹、海棠、梅花等;再如塔娜(珍珠)、哈森(玉石)、水灵(悲翠)、乌云(蓝色宝石)等;也有象征着女人命运的名字,如呼吉雅(儿子的命运)、杜达古拉(带弟)等。女子按出生月份命名的也颇多,如正月、三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等。

破解兄弟民族的姓名密码(三):维吾尔族人的姓名  

 

  维吾尔族人的命名,内容十分丰富,范围广泛而多样,几乎包罗万象,其命名的方式和内容主要有:

  ⑴.以族名、部落命名:如“乌依古尔…‘沙依然”,“乌依古尔”即维吾尔部落的名称。

  ⑵.以地名命名:如“古力热古力”(伊犁的花)。

  ⑶.以动物命名:如女孩有“托依汗”,意为“孔雀”;男性有“西日阿洪”(狮子)。以十二生肖命名。虎年生的称“尧里瓦斯”(老虎),在羊年生的则叫“阔孜巴依”。

  ⑷.以美好愿望及其形容词命名:如“古再丽”(美丽、好看)、“古丽波斯坦”(花坛)、“古丽夏提”(鲜花怒放)等。

  ⑸.以植物命名:如男孩名字中的“沙木沙克”(大蒜),女性名字中的“阿娜尔汗”(石榴)。以花卉草木命名的。如“塔吉古丽”(鸡冠花)、“热依汗古丽”(十姐妹花),男性以植物命名的有“帕沙阿訇”,“帕沙”是指收割玉米后,掉在田边地角的玉米叶子、秆子等,“阿訇”泛指尊称;起这种名字一般带有宗教色彩。

  ⑹.以工具、物件命名:如男性起名的有“帕勒塔洪”,意为“斧子”;女性的名字中有“凯来姆汗”,意为“铅笔”。以古代武器命名的。如“谢木谢尔”(宝刀)、“沙吾提”(铠甲)等。

  ⑺.以帝王、皇位、官职命名:男性的名字中有“苏里唐”(帝王、王),女性的名字中有“帕夏汗”(帝王、王)、“汗克孜”(皇姑)。以官位命名的。这类名字多见于男性,如“阿克木”(县长、主政者、掌权者)。

  ⑻.以货币、金银、珠宝等名称命名:女性名字中有“提拉汗”,“提拉”即“金币”;男性名字中有“阿合奇阿洪”,“阿合奇”即指“钱”、“货币”和“金融”。以珍珠、宝石命名的,这类名字多见于女性。如“买尔瓦依提汗”(珍珠)、“祖木来提汗”(绿宝石)等。

  ⑼.以日月星辰、天象、大自然命名:如女性的名字中有“阿依汗”(月亮)、“尤里吐孜汗”(星星),男性的名字中有“艾山”、“玉山”。一般多为双胎取名,先出生的叫“艾山”,后出生的称“玉山”。但也有不是给双胞胎取名的。这个名字象征吉祥。以矿石命名。如男性名字中有“铁木尔”,意为“铁”;女性名字中有“阿勒同汗”,意为“黄金”。以山川命名的。如“博格达”(博格达山)、“帕米尔克孜”(帕米尔姑娘)。

  ⑽.以出生时间和季节命名:女性的名字中如“巴哈尔古丽”(春天的花),男性的名字如“热介甫”(即日历七月)。

  ⑾.以食物命名:如“西开尔汗”(砂糖)、“艾色里汗”(蜂蜜)等。

  ⑿.以光芒、芳香药名命名:女性的名字中有“奴日汗”(光芒、光明)、“依帕尔汗”(麝香),男性名字中有“奴尔阿洪”(光明)。以祈求平安健康命名的。如“阿曼”(平安、康泰)、“沙拉买提”(健康、平安)等。

  ⒀.以仙子、仙女、美好愿望等命名:这类名字多见于女性。如“帕里黛”(仙女)等。以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命名的。如男性多命名“塔依汗”、“帕尔哈特”,女性多命名为“枣热”、“西林”等。

  ⒁.以其他民族人名命名:如“巴图尔”(蒙古族人名)、“阿不都”、“阿不拉”(阿拉伯人名)。

  ⒂.以宗教命名:如“毛拉洪”(宗教界的知识分子)、“卡日阿吉”(能背诵《古兰经》的人)。以神话人物命名的。如“依拉洪”(神)、“艾沙”(即“耶稣”)。以伊斯兰教经书中的人物命名的。如“马立克”“木依丁”等。以宗教节日命名的。如“古尔邦”节出生的男孩叫“库尔班江”,女孩叫“库婉汗”。以教门、教派命名的。如“斯拉木”(伊斯兰教)、“索皮”(“苏菲派”派名)。以避邪和迷信命名的。如孩子出生后夭折或担心夭折,则取名“吐尔逊”、“托合提”、“吐尔迪”(站住、停住),女性则为“吐尔逊汗”。男的名字中还有“胡达拜尔地”(真主给的)。

  ⒃.以纪念父亲和祖父而命名:一般为遗腹子起名。如“谢尔婉汗”的家人,给其孙女起名“谢尔婉克孜”,取这种名字的小孩不能被打骂,以示尊敬老人。以父母的愿望命名的。如男性中的“地里达尔”(如意),女性中的“地里拜尔”(如意)等。

  ⒄.以时代和社会状态命名:随着时代的变化,维吾尔族的人名中也赋予了时代的新内容。如“阿扎提”(解放)、“再派尔”(凯旋)、“买达尼亚特”(文化)、“哈里拜”(胜利),这些名字表达了维吾尔族人的美好愿望和理想。以章程、规章命名的。如“尼扎木”(章程、准则)等。

  ⒅.以颜色命名:如男性名字中的“阿克阿洪”(白、清白);女性名字中的“再叶娜姆”(橄榄绿)。

  ⒆.以伦理道德命名:如“沙的克江”(忠诚、忠实)、“阿地里”(公证、公道、合理)等。以宾主、客人命名的。如“沙依甫汗”(宾主、请客的主人)、“米满汗”(主人)等。

  ⒇.以痣命名:如“芒里克”(有痣者)。

  在维吾尔族的人名中,有的在名字后面还缀上一些称呼,有的表示吉祥,有的则表示尊重。如莎车、泽普等地的群众在男性名字后面加“牙日”,“牙日”有幸福伴随你或安拉和你在一起的意思。

  新疆库车等地区的民众还喜欢在男性名字后面缀上“卡日”。“卡日”的意思是能背诵《古兰经》的人,加上这个称呼表示尊重。尊称时,一般称呼本人的名字,不再连父名。

  另外,许多男性的名字后面还喜欢加“阿訇”。“阿訇”是阿拉伯语,意为教师,也是对宗教人士的尊称。人们把“阿訇”的称呼缀在名字后,具有先生的意思,也是尊称。男性名字后有的还加“江”,“江”是生命的意思,也是尊称。

  新疆南疆地区维吾尔族妇女人名的后面大都喜欢加“汗”。“汗”是“国王”、“皇帝”、“国王”的意思。加“汗”则表示尊称。而在新疆北疆地区的维吾尔族妇女则喜欢在名字后面加“克孜”(姑娘)、“古丽”(花儿),也是对妇女的尊称或昵称。

  过去,新疆北疆地区的维吾尔族人取名时往往受前苏联的影响,在自己名字后面加上“尤夫”、“托夫”、“莫夫”、“索夫”等前称。现在,维吾尔族人已不再缀这些称呼了。

 

破解兄弟民族的姓名密码(四):主要聚居地在南方的九个民族  

 

 

1.畲族人的姓名:

  畲族男子往往一人多名,由乳名(小名)、世名、讳名、法名等。法名不一定人人有,但一个男子至少有三个名字:乳名(小名)、世名、讳名。而畲族女子一般只有两个名字:本名和讳名。

  世名:畲族男子的世名由来与祠堂里规定的“排字世项”有关。

  法名:至于一个人是否有法名,则要根据他本人是否祭组过祖来决定,凡是祭过祖的人,都有资格取得一个法名。

  讳名:讳名是按排行的不同而命名的。畲族人为了统一辈份,辨别是否本族或本姓人以及血统的亲疏远近,各个祠堂每若干年(一般为二十年的2月15日或8月15日)祭祖后排行一次。俗例凡没有举行过“醮名”(成丁礼仪)的畲民,就没有排行的称谓,也不能上谱。排行时,先将本祠堂这若干年内出生的男女的年、月、日、时登记起来,由族长和族中长辈将登记的人按辈份和出生顺序进行排行,并于死后写入族谱。

  排行中辈份的区别:蓝姓以“大、小、百、千、万、念”六个字为行次,雷姓以“大、小、百、千、万”五个字为行次,钟姓以“大、小、百、万、念”五个字为行次。畲族人中只有蓝姓按六个字排行。这些排行字都是周而复始循环使用。

 

  2.布朗族人的姓名:

  布朗族人一般无姓,个别人虽然有姓,也是从汉族姓氏借入的。布朗族人的名字是按婴儿的性别和出生先后排列的。男性一般排行为“艾、尼、桑、垒、苛、拉”,“艾、尼、桑、赛、老乌”等。女性一般排行为“月、仔、也、垒、姨、拉”,“叶、依、阿、姆、爱、蛾”等。这些排行字都是周而复始循环使用。

  布朗族人取名时,一般要请干爹、干妈给取名字。婴儿出生六、七天不、内,第一个进入产妇家的成年客人,不论男女,便成为婴儿干爹或干妈,主人请他(她)给婴儿取名、拴线、祝福。当孩子长到二、三岁时,每逢过节,父母便领着孩子并携带礼物到干爹、干妈家拜年,干爹和干妈也要给孩子红包和衣服。在取名时,如果干爹的汉名叫“陈国华”,婴儿是长子“艾”,那么名字的末尾要加上干爹的“华”字,即名为“艾华”;如果是长女“叶”,则名为“叶华”。

  聚居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一带的布朗族人,凡是男性均要在名字前冠以“艾”字,凡是女性则均要在名字前冠以“依”字,以此区别男女性别。

  连名制是布朗族人的一种命名方式,有母子(女)连名、母子(女)与父子(女)混合连名、父子(女)连名三种形式。

  母子(女)连名是在婴儿取名后,再将母亲名字的第二个字连在孩子的名字之后,如果有若干个孩子,则每个孩子的名字都连用母亲名字的第一个字。

  母子(女)与父子(女)混合连名是母子(女)连名从第一代连续到第三代,从第四代起则既有母子(女)连名,也有父子(女)连名,并逐渐趋向父子(女)连名。现代,大都是父子(女)连名,子女都连父名,亲属也只按父系计算。

  父子(女)连名是在婴儿取名后,再将父亲名字的末尾一个字连在孩子的名字之后,一般连至三代到六代不等。

 

  3.傣族人的姓名:

  靠近汉族聚居地区的傣族,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因此有与汉族相似的姓氏和名字;远离汉文化地区的傣族,新中国成立以前主要是贵族有姓,但也有和汉族相似的名字。傣族平民中也有的与贵族同姓,但与贵族没有同宗关系。有些傣族平民有自己特殊的姓氏,如“半、闷、板、鸠、郗、瑞”等。

  傣族的姓主要有“刀、召、罕、多、思、线、放”等,这些姓主要用于和中央统治王朝的公事往来。而在本地区则仍用本民族的姓和官名。傣族的姓都是单字,名字多为两个字,姓在名字的前面。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平民没有姓,只有名字,而且其名字随着一个人的年龄、生活、身份的变化而变更。

  傣族男性有乳名(小名)、法名、还俗名、做父亲名和官名;女性只有乳名和做母亲名。

  傣族的亲属称谓反映了这个民族早期的婚姻关系和家族关系。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地区的傣族,将父母亲的哥哥和姐夫都称为“波竜”,即“伯父”或“大爹”,将父母亲的姐姐和嫂子都称为“咩竜”,即“伯母”或“大娘”,长辈对晚辈的称呼除儿女外,将侄子、孙子、外孙子等一律称为“澜再”,将侄女、孙女、外孙女等一律称为“澜映”。双版纳勐海地区的傣族,在一个家族中,如果没有长辈男子而只有同辈人时,按照家族的传统规矩,人们自然而然地推举长兄为族长,族长的弟弟、弟媳、侄、孙等都称其为“伊布”,其妻子为“伊牙”,即祖父和祖母,实际上“伊布”和“伊牙”是家族长的意思。在云南德宏地区和兴平地区的傣族人中,习惯上是宗族为大的子女,年岁再小也为长,而宗族为小的子女,年岁再大也为幼,这一点与汉族基本相似。

 

  4.纳西族人的姓名:

  纳西族人在古代无姓氏,只有家名。最早的家名是以氏族名称或氏族图腾命名的,如拉木(母老虎)、然(豹子)、泡司(狐狸)、依米(母牛)、尤米(母绵羊)、牙米(母鸡)、沙(柠麻)、尼南(乌木树)等家名,就是沿袭了古代母系社会氏族的名称或氏族图腾的名称。后来,由于氏族作用衰微,家族的作用增强,一些家族便以某个女始祖或男祖先的名字作为家族名。随着纳西族阶级社会的形成,氏族组织逐渐消亡,家族组织日渐松散,家庭作用就逐渐增强,于是,有些家庭渐渐抛弃氏族或家族的名称,有意义弟为自己取得一个家名。在取家名的过程中,有的以居住地为名,有的以担任的社会职务为名,有的以家庭成员的性格特征为名等等,各种各样的家名称号便相继出现了。

  纳西族的家名类似汉族的姓氏,但又不等于汉姓。汉族的姓氏是世代沿袭不变,而纳西族的家名则是可以改变的。由家名改为姓氏,首先是从封建土司开始的。据史书记载:从明朝开始,云南丽江纳西族的土司接受了中央皇朝封赐的官衔和姓氏,改为“木”姓。但在平民群众中,丽江的纳西族均一律姓“和”,而其它地区的纳西族人则仍然只有家名,并无姓氏。后来,汉族文化在丽江地区广为传播,大批汉族军民和商人又逐渐融合于纳西族中,致使丽江地区的纳西族除了“和、木”两个大姓外,又产生一些其他姓氏。

  云南泸沽湖地区的纳西族人,随着母系家庭向父系家庭的过渡,家名也向姓氏演变。后来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逐渐演变为姓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泸沽湖中心区的纳西族人相继更改家名,出现了“郭、杨、曹、朱、张、秦、王、石、付”等姓氏。

  纳西族人是从无姓氏发展为由巫师(东巴或达巴)命名。后来,佛教分支喇嘛教传入纳西族集居区,喇嘛也获得了替婴儿命名的权力。婴儿出世后,达巴或喇嘛依据母亲的年龄、属相和婴儿出生年、月、日、时,推算婴儿出生于八卦上的哪个卦向,然后在与婴儿卦向一致的神佛名字中卦上一、二个字,作为婴儿的名字,以期望得到神佛的保佑。从纳西族史书中东巴经的记载上看,漓江地区的纳西族人在古代曾实行过母女连名制和父子连名制,后来受汉文化的影响,逐渐改变为按照家谱排字辈,由老人为子孙取名字。现在纳西族人一般由父母给孩子取乳名(小名),上学后取个学名,成为正式的名字。但男性在娶妻的前一天或当天早晨,需请男伴友或长辈另取字号名,作为男子成家立业的标志,此后同辈间即用新字号相称。

  5.怒族人的姓名:

  怒族人是按性别和排行命名的。

  怒族阿龙人:在阿龙人中,男孩名字的排列顺序为:老大称“彭勾”,老二称“金都礼”,老三称“昆”,老四称“增”,老五称“店”,老六称“冉”,老七称“拦”,老八称“八利义”;女孩名字的排列顺序为:老大称“讷克勒”,老二称“尼太”,老三称“江格勒”,老四称“娜”,老五称“念过”,老六称“冉罗”,老七称“达恩”,老八称“英”。孩子不论男女排行到第八个以后,一般都由父母所爱的物品来命名。

  怒族若柔人:若柔人给婴儿命名,一般都在孩子满月之后,有的还有摆宴请客。所取之名以其生辰、环境、相貌、体重、拜寄、辟邪等为依据,并极力避免与上辈人的名字相同或相近。孩子名字的排列顺序为:老大称“阿马”,老二称“阿的”,老三称“阿膊”,老四称“阿腊”,老五称“阿弄”,老六称“阿衣”,老七称“阿汤”,然后分别在男孩名字后面加“事”,女孩名字后面加“妞”,以区分性别。

  怒族阿怒人:在阿怒人中,男孩名字的排列顺序为:老大称“阿普”,老二称“阿邓”,老三称“阿开”,老四称“阿育”;女孩名字的排列顺序为:老大称“阿娜”,老二称“阿妮”,老三称“阿恰”,老四称“阿都”。阿怒人的这种命名方式也被福贡一带的傈傈族人所吸收并广为使用。

  怒族怒苏人:在怒苏人中,男子名字前普遍冠以“腊”字,如腊哥、腊华、腊加等,女子名字前则普遍冠以“亚”字,如亚娜、亚莎、亚双等。这种命名方式源于古代怒苏人的氏族图腾,“腊”在怒苏语中意为“虎”、“亚”在怒苏语中意为“鸡”,事古代怒族人中两个相互通婚的氏族名称和标志,也是这两个氏族的图腾。怒苏人对子女名字的排行称呼不分性别,老大称“染孟”,老二称“染拉”,老三称“染同”,老三以后则只称为第四个、第五个等等。

  在怒苏人中,称父亲为“奥朴”,凡属父亲辈的兄弟,对其称呼亦统称为“奥朴”,虽然在后期出现了“朴茂”(大父)、“朴拉”(中父)、“朴通”(小父)等专称,但人们习惯上仍把伯父和叔父统称为“奥朴”。显然这种成为来源于古代群婚制时期的“诸父”影响,并和后来“妻兄弟婚”的转房制分不开。凡属父亲辈的姐妹的丈夫,则借用了白族语中的“古谋”(KuΛmat),意即“姑父”,和“奥朴”明显区别开来。

  在怒苏人中,称舅父为“奥颇”,这是怒族社会中最受尊敬的一个称谓,怒族谚语中有“世间最长的是道路,人间最大的是奥颇”之说,凡母亲辈的兄弟均称为“奥颇”。这种对舅父权威的高度尊重,也明显和母系社会的母权制时代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崇高地位分不开。

  在怒苏人中,同胞兄弟姊妹之间互称为“在若”(szeΛidzoj)或“极屋”,意为“生于同一根脐带”。同一祖父母的第一代从兄弟姊妹之间亦可互称为“在若”或“极屋”,与同胞兄弟姊妹同称;但姑表舅兄弟姊妹之间则不能以“在若”或“极屋”相称,因为不属于“同一根脐带”。这反映了父权制世系的影响。

 

  6.苗族人的姓名:

  苗族人在婴儿满月后,母亲就要背着婴孩跟婆婆、妯娌们一起到娘家请满月酒,并由外祖父母或舅父母给取苗名。

  苗族的苗名,不论男女都是单音名字。女名有“榜(bangx)、欧(eb)、妮(nil)”等,男名有“宝(box)、金(jinb)、翁(ongd)”等等。当长辈称呼晚辈时,可以直呼其单音名字,如果引称其苗名时,就必须与其父名相连成为连名制的苗名。如子的单音苗名为“宝”,父的单音苗名为“翁”,那么“宝”的引称苗名就为“宝翁(boxongd)”;如果是一般对称,则要在其单音名“宝”前加上尊称词“喋(dial)(哥)”,成为“喋宝(dialbox)”。在贵州东南地区,除子(女)父连名制外,还有子(女)、父、祖三代连名制的称谓,如子名为“宝”,父名为“翁”,祖名为“里(lix)”,那么子的引称苗名则为“宝翁里(boxongdlix)”,但这种三代连名的连名制使用地区并不广泛。由苗名的结构上看,若以二十五年为一代,由其连名制的家族谱系追朔上去,就可以方便地得知某个家庭延续至今的历史延代。

  湖南西部、贵州东北部和中部地区的苗族,不使用子(女)父连名制,而是使用以父系家庭为中心的血缘亲近群体的专用名称。这种专用名称是苗族支系的苗姓,如湖南西部地区苗族人内部有“代卡、代瓜、代华、代晓、代略、代来”等,其“代”是专用字头,如果“代卡”这个支系中有个叫“金玉”的人,那么他的苗名就叫“金玉卡”,即表示在这个支系人的名字后面连上支系专称“卡”,以表示苗姓。

  苗族人现时所使用的汉名汉姓,都是与汉族文化交往频繁后所产生的。在湖南的沅陵、叙浦、麻阳、城步等地区的苗族人,早在唐宋时期就开始使用汉名汉姓了;而在湖南五溪地区的腊尔山区的苗族人,大约在元朝开始使用汉名汉姓,米以后更为普遍;在贵州东南部地区的苗族人,也是在明朝开始有少数人使用汉名汉姓,至清朝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后,清政府认为“苗人多同名”,就下令“各照祖先造册”,凡“不知本姓者,官为之立姓”,使汉名汉姓开始普遍起来。目前,贵州东南部地区的苗族人,同时使用苗族的子(女)父连名制苗名和汉姓两个名称。

 

   7.珞巴族人的姓名:

  珞巴族人是父权制社会结构,姓名主要采用父子连名制,即氏族男成员的名字是和父亲的名字连在一起的,父名又和祖父的名字连在一起。每个人的名字都由两部分组成,其首字为父名,尾字为子名,以此严格区分,一代一代连下来,构成一个家族谱系。这种父子连名制的存在,使得在博嘎尔部落的男子中,都能记住五代或十代祖先的名称,知道在氏族内谁是最亲的亲属,和亲属在父子连名制中的排列。氏族实行氏族外婚,女儿都要嫁出本氏族,所以在氏族谱系中不占有主要地位,家庭是承袭完全以父系关系进行延续,成为的基本细胞。

  父子连名制是珞巴族人维系氏族制度的重要手段。凭借这一制度,在同一氏族内,人们可以按各人的名字确定彼此之间的血缘关系,从而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因此,牢牢熟记氏族的谱系,是对氏族成员必须进行的一项基本教育。

 

  8.土家族人的姓名:

  土家族先民吐谷浑在很早便已有姓氏,如慕容氏等,后来因受汉文化的影响,逐渐采用了汉姓。到了元朝时期,上层贵族普遍受封改姓,并普及到平民百姓,由此土家族人的姓氏明显增多。随着土家族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融合,姓氏不断增多和嬗变,由原来的复姓变成了单姓,如“索胡”变“胡”、“朵娃”变“董”、“拉西”变“牛”等等,并形成了土家族自己的“百家姓”。土家族的姓氏,或来自居住地名,或来自土家族语的汉语意译,或来自帝王赐姓,或来自其他民族的姓。

  在元末明初,除了极少数人由皇帝赐汉姓、汉名外,土家族人的名字普遍使用本民族语命名的名字。后来,随着土家族与汉族、藏族关系的日益密切,以及宗教信仰等原因,土家族人的名字便深受汉、藏文化的影响。土家族人起名时男女有别,命名方法是在名字后边加上一个或两个区分性别的字,男人名字后边常加“保”字,女人名字后边常加“姐”、“索”等字。

 

  9.德昂族人的姓名:

  德昂族人习惯于按属相和排行给孩子取名,也使用汉族的十二生肖:查(鼠)、包(牛)、衣(虎)、卯(兔)、光(龙)、沙(蛇)、牙(马)、麻(羊)、新(猴)、收(鸡)、灭(狗)、交(猪)。生日的属相是什么,就以什么为名。男孩是属相前加“阿”字,女孩的属相前加“立”字。例如,牛日生日的男孩叫“阿包”,牛日生日的女孩叫“立包”。若按排行取名,则不分男女,称呼为腊锁(老大)、腊左(老二)、腊约(老三)等。

  德昂族人结婚生下孩子后,便有讳名。凡有了孩子并已取名的年轻夫妇,连同他们的长辈在内,不论什么人,此后都不能直接呼他们的名字。德昂族人的家里若长子或长女早死,则以次子或次女的名字代替称呼其父母。有的还没有生儿育女,但也可以预先取下孩子的名字,而按此名来称呼。

德昂族人认为,对已有了子女或虽然子女去世了但年龄较大的人,再去直呼他们的名字,是很不礼貌的。

破解兄弟民族的姓名密码(五):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和满族人的姓名  

 

1.撒拉族人的姓名:

  撒拉族人基本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但又吸收了汉、藏、回等兄弟民族的文化。撒拉族虽然属于突厥语民族,但与同一与语族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的文化有较大的差别。

  撒拉族人与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的最大差别就是以汉姓为姓氏。据传说,撒拉族先民初到循化地区时,其创始人如尕勒莽、阿赫莽兄弟的名字均为突厥人常用的名字。元朝灭亡后,原来世袭达鲁花赤的撒拉族首领神宝归附明朝,被明帝封为土司,并将“神宝”改名为“韩宝”,自此,撒拉族人开始使用汉姓,而韩姓成为了撒拉族的根子姓,现在有“时个撒拉九个韩”之说。至于为何取韩为姓,则可能是因音而改,古代突厥各民族的首领多称“汗”,取汉字谐音,故以“韩”为姓。

  撒拉族人除了韩姓以外,还有马、何、沈、苏、卢、白、考、兰等二十多个汉姓,这些汉姓撒拉族人部分是从回族融入的,部分是由汉族融入的,有些是在小时上学后由老师赐予的汉姓。

  撒拉族的文化有极强的生命力,其先民初来循化地区时人数极少,然而并未被相邻的大民族融合掉,反而将周围的回、汉、藏等民族吸收过来,成为一个具有共同文化特点的民族共同体,这在民族史上是罕见的。其原因有多个方面,一是撒拉民族比较强健、刚直、勇敢、善战,邻近的民族愿意与之共处以抵御外敌;二是撒拉族人初来时,因属于色目人,受到元朝统治者的优待,封官授爵,而到明朝以后又一直委以土司之职,其所辖之民逐步融为撒拉族。

  撒拉族的文化属于多层次积淀、整合而成的。从现在的文化表象来看,其文化由三个层次整合:最早的一层文化属于游牧、狩猎文化,现在仍然保留不少;其次是伊斯兰文化层,这是他们信奉伊斯兰教后形成的,目前这一层文化占主导地位;第三层是他们定居循化地区后所吸收的汉、藏、回族等外族文化,这在语言行为、生活习俗、心理等方面都有反映。

 

  2.东乡族人的姓名:

  东乡族人的姓名有着浓郁的民族特点和伊斯兰教文化色彩,这与东乡族的渊源、形成和发展有直接关系。东乡族的先民撒尔塔人原先没有姓氏,自十三世纪来到河州地区后,因受汉文化的影响,逐渐有了用姓的习惯,并多采用以本民族人名的首音或尾音为姓的方法,因而产生了诸如马、买、巴、牙、丁、米、坡、下、且等姓,并以马姓最为普遍。

  东乡族人的马姓之所以居多,是因为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首音“穆”的汉字谐音为“马”,此外,因其村寨分布不同,而有不同的支系,在称谓时要在“马”姓之前冠以村寨名,如“拾拉泉马”、“东达恒马”等。不同村寨的马姓分属不同的阿恒德,其他姓氏亦有类似的情况。

  东乡族人采用汉姓历史悠久,至今几乎所有东乡族人都有一个汉姓,究其来源,有的是帝王赐姓,如高、赵、陈、康、张、王、李等;有的则是融合到东乡族中的其他民族将其汉姓带入的,例如蒙古族人就把根据自己习惯所采用的汉姓如羊、妥二姓带进了东乡族。

  现代的东乡族人,除了有姓以外,普遍还有一个经名和汉名,也有的仅有经名,没有汉名。所谓经名就是伊斯兰教的教名,由阿訇从《古兰经》中选取,或以伊斯兰教圣贤为名,如穆罕默德、欧麦尔、素莱特、达吾德、海蒂彻、法图麦等;或以意思兰伊斯兰教历的贵重月份及日子为名,如斋月出生的孩子就取名为“尔德”,主麻(星期五)出生的孩子就取名为“主麻”;或以向阿訇学习经文的撒拉为名,取名“撒拉”。由于经名使用阿拉伯语,有的音节很长,在称呼时很不顺口,东乡族人便把音节较长的经名加以简化,如伊斯哈克就简称为“哈克”,优素福就简称为“优素”,阿依舍就简称为“阿依”或“阿舍”等。有的地区在经名简化之后,加上一个“子”字后缀莱称呼,如穆罕默德就简称为“穆罕子”等。

  东乡族人取用经名要举行一定的仪式,请阿訇取经名的时间,旧教是在给婴儿喂奶前,新教是在婴儿出生后第七天。取经名时阿訇不进产房,由家人将婴儿抱出,由阿訇对着婴儿先念大宣礼词,再念小宣礼词,念毕,在婴儿的耳朵上吹一下,先右耳,后左耳,然后从《古兰经》中选取一个经名,告知家人。阿訇为婴儿取经名时,不得与婴儿的父母或兄弟姐妹重名,否则就必须另起一个,但婴儿的经名可以与已故的祖父母经名相同。

  东乡族人的经名在本民族内部、家庭或宗教活动中使用,汉名则在与外部交往中使用,现今使用汉名比较普遍。东乡族人在平时称呼上与汉族相同,一般用姓名全称,熟人间可以只称呼其名字。当在比较庄重的场合均采用经名加汉名的称呼法,如伊德莱斯?马正廉、库丽苏姆?白淑珍等,但在书写时要在经名与汉名之间标注点符号“?”。

  为了表示对某人的尊敬,特别是对那些有名望者,不直呼其名,而是以其祖籍的村寨地名代替。有时,为了表示敬爱或亲近,还常用一种亲昵的称呼,即取经名中的首字音在加“哥”字予以表示。

  东乡族人还有讳名的习俗,即儿女禁称父母发名字,妻子禁称丈夫的名字,年幼者不得直呼年长者的名字等,否则会被认为是失礼而受到他人的鄙视和斥责。

 

  3.保安族人的姓名:

  保安族人的姓名是随着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而变化的,并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在保安族形成的最初阶段,保安族人没有姓,只有一个伊斯兰教教名或本民族名,因为当初作为保安族源的伊斯兰教的“西域亲军”和蒙古族人,在其人名构成中都是没有姓氏的。以后,由于与汉族的接触、交往日益频繁,为了经济交流和社会活动的需要,受汉文化的影响日深,遂有了使用姓氏的变化,并逐渐采用的汉姓和汉名。

  保安族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姓马,如马金奎、马迎才等,这与保安族人的宗教信仰有关。由于历史上保安族人对伊斯兰教信仰非常虔诚,对伊斯兰教传世人穆罕默德十分崇敬,因此许多保安族人都愿意以穆罕默德名字的首音“穆”为姓,因在汉语中穆、马谐音,便取“马”为姓。

  除了马姓,保安族人还有一些其他的姓氏,如喇、丁、冶、韩、发、绽、王、李等。这些姓氏的来源大致有两个:一是源于本民族人名的首音或尾音的汉语音译,这一类姓占马姓之外的第二位;二是与其他民族通婚,由其他民族带入保安族中的姓,这一类姓所占比例较少。

  保安族人一般都有民族名与汉名两种名字。每一个保安族人都有自己的经名(亦为民族名),现在有许多人为了外出工作、学习和社会交往,同时还取有汉名。由于经名是阿拉伯语,有的音节比较长,因此在日常生活保安族人常将之简化称之,或将汉语音译为四个字的阿拉伯语经名简化为三个字,即省略最抹的一个字。

  除了上述普遍命以经名外,有的保安族人还有给孩子取小名(乳名)的习俗,取小名一般在取经名之后,由父母命名,借以表示父母的爱昵。取小名时,或以父亲、祖父的年龄为名,或以本人性格特征为名,或以婴儿出生时的体重为名,或以兄弟之间的排行为名等。

  保安族人的姓名称谓,姓在前,名在后。其结构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姓加经名、姓加小名、姓加汉名。 

 4.满族人的姓名:

  满族的“姓氏”在满语里面是Hala(哈拉),意思就是姓氏,而且表示是有血缘的集团;另外一个是Mokun(莫昆),意思是家族,表示的是姓氏的分支。民族姓氏的来源与沿革,是民族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现在几乎没有满族人使用满族姓氏了,因为绝大多数的人已经不再知道自己的身份和家族的姓氏了,这对民族学的研究会起到阻碍作用,对满族人自己来说也是极大的遗憾。

  同一个哈拉的人都是父辈直系下来的有血缘关系的人,同一个莫昆的人是有亲缘关系但不是父辈直系下来的人。今天,或许满族不再需要用哈拉和莫昆来进行区别了;但实际上满族一直没有改变过区分亲缘关系的判断依据。最为可惜的是,如今的满族不再使用能够代表自己民族、自己身份以及自己家庭关系的姓氏名称来称呼自己了。当需要判断自己的历史的时候,总要翻阅厚厚的家谱。

  满族姓氏为什么变成汉姓了呢?清雍正年间,清政府励精图治,满族人民和汉族人民已经能够更加和睦的相处了。这时候,汉族名字风行的程度超呼想象,朝廷内员的满族大臣也有风靡汉姓的潮流。因为汉姓的简短和单一性更利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于是满族人从八旗贵胄开始最先流行改汉姓。清雍正皇帝在位期间曾多次意欲阻挠满洲大臣以及贵族改满姓为汉姓,但是屡禁不止,后来就暂停了对满洲人改汉姓的限制,成了默许的行为。

  当时改汉姓只是一个苗头,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清雍正年间虽然还是奉行国语(满语)骑射,但是问鼎中原之后,清朝统治阶级以及八旗贵胄对汉文化的大量吸收,以及用儒家文化来弱化思想的统治转变,证明了清朝初期加速封建化的作为对满族遗失民族特点的确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满族在清朝时期养尊处优的政治地位以及文化从龙思想,都更加推波助澜地锐化了这一矛盾。

  那么满族姓氏是如何按照习惯变成汉姓的呢?这个学问很深,有的是按照字面的读音而直接变换,也就是俗称的音译,有的是按照哈拉和莫昆的政治地位来决定的,有的是依据满族以地为氏(姓氏)的习惯来变更,有的则完全就是根据八旗满洲的氏族通谱或者家族被赐姓来择定的。

  满族姓氏变成汉姓的确是满族人的一大遗憾,不过,满族的民族姓氏仍然会被重新挖掘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