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鹜是什么意思:第二讲 资料和文献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4:11:12

第二讲  资料和文献方法

 

一.资料和文献的基本概念

(一)资料

    所谓资料,一般是指具有一定理性认识价值和学科特定内容的信息形式,广义的资料包括文字、数字、图表、符号、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磁盘等,狭义的资料一般仅指文字或印刷品内容。只有当信息具有下列属性时,才被视为资料,作为搜集与整理的对象。

    1.具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价值

资料工作在整个科学研究的操作序列之中,是一个准备性的基础步骤,它往往自始至终地贯穿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没有一定数量和一定质量的资料作为基础,科研从选题这一步就无法进行,即使勉强进行,也只能是一种沙丘上的建筑,有了“成果”,也会倒塌。

资料应该蕴含前人或他人的实践与认识,研究者以其为对象和依据,进行新的研究与思考,推导出新的结论。任何人的研究工作,都不是从零开始,必须也只能从前人和他人的实践与认识的基础上,继续做出新的努力。作为资料,正是前人与他人的实践与认识的记录。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是一种自觉的理性认识活动。因此,资料必须具有一定的深刻性,客观上蕴含有理性认识的价值。

    对于资料的价值判断,又是一种主观的认识活动。资料价值观是因人而异的。即使是同一资料,在不同研究者的眼中,价值也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这取决于研究者的需求程度与认识水平。研究者如果缺乏需求和眼力,即使再重要再珍贵的资料,也会变成不是资料,当然也就无所谓搜集和整理了。

2.具有一定的学科特定内容

学科特定内容是指在某一专题领域内进行了自觉的实践与认识,具有了一定的深刻性,同时,它的内容又具有明确的类别特征,能够列入现有的分类规范,或者表述新特征,创建新规范。只有这样,资料才能进入相应的途径及领域,进行交流,为科学研究服务。否则,没有起码的深刻性,没有分类意义的特征。例如,一些泛谈杂叙,则不能列入资料内容。如此界定并强调资料的信息特征,是为了给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提供理论前提的依据。以防止资料概念外延的泛化,避免大量的非资料信息溢流而至,造成混乱。

为了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对于有教育价值的教育资料,应该尽量地搜集与整理,对于无教育价值的信息,应该尽量防止与排除。在资料工作的全过程中,应致力于资料源的纯净化,从而保证资料工作的科学性,保证在有限的人力物力条件下所搜集到的资料,能在教育科研中发挥其应用价值,以提高资料库的利用效率。

(二)文献

1.什么是文献

    人类知识是一代又一代积累起来的。千百年来积累的各种知识,几乎全部汇集在文献资料上,文献资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知识的海洋。科学研究工作者要想有所创新,他就必须先从已有的有关文献资料中吸取营养,批判地继承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从而开阔眼界,扩展思路,受到启发,当他查阅了有关某一研究课题的适量的文献之后,他就了解到前人对于本问题已经做了哪些研究,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这样就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研究,也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攀登新的科学高峰。

    教育领域的出版物数量在急剧增加,许多国家都很注意教育文献情报工作,其中以美国教育资料情报中心尤为突出。在美国教育资料情报中心下边有分布在美国各地的十六所情报交换所。它们分别就特定范围的教育情报进行收集、分析、评价、选择,并做出摘录和索引。经过这样处理的情报,再集中到中央。这样,各地均可通过“教育资料情报中心资料复制服务”,取得必要的文献的缩微胶片或原稿。苏联教育科学院和以乌申斯基命名的教育学图书馆共同负责收集资料,同外国交换图书等工作,这些国家都是非常注意教育方面的文献资料工作。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某些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的大小可以在它们积累、发表文献的数量与质量上反映出来。现代管理学也认为,一个系统的信息量的多少是反映该系统组织水平的重要标志。所以,搞好我国教育文献工作,并设法利用世界各国的教育文献情报,对于提高我国的教育科研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2.文献的种类、级别及其利用

    文献按信息载体分,主要有印刷型、缩微型、计算机阅读型和直接记录声音和图像的直感性资料等几种。

    文献按内容性质分,有一级文献、二级文献和三级文献。一级文献指原始文献,如期刊论文、会议文献、档案材料等。二级文献是把分散的一级原始文献加以整理组织,使之成为系统的文献,以便查找利用。如书目、索引、文摘等都属于这一类。三级文献是在二级文献基础上又将一级文献内容分类整理的成果,如专题综述、评述、数据手册等。文献的分级并不说明文献的价值,它只是说明文献来源的不同层次。

    二.资料和文献的搜集和整理

()搜集

搜集资料是科学研究工作操作程序的开始,是一种对于有价值信息的自觉选择与认识。课题内容初步确定之后,即可着手搜集与本内容有关的资料。

1.步骤:

(1)由近及远

首先搜集和本内容直接有关的专题内容,从横的方向上建立资料网络。

(2)由今及昔

首先搜集和本内容直接有关的历史内容,从纵的方向上建立资料序列。

(3)由资料及作者

任何资料都是以其特殊形式进入研究者的资料视野。这种资料的特殊性,是作者主观条件特殊性的反映。我们应在这种资料与作者的同一性中,去寻求对于资料的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上述步骤,是一种理想操作模式。在现实的研究工作中,限于客观或主观条件,不可能依此按部就班地进行,而势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交叉,这是自然的。所谓的自觉性,反映在研究者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是指应尽量使目的明确,步骤清楚,向理想的操作模式靠拢。

2.类型

教育科研资料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使研究者了解有关研究领域的已有成果、发展历史、当前研究动态,可以帮助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还可为论证课题提供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能启发研究者的思维、激发灵感。

总之,从教育科学研究的起始一直到终结都离不开教育科研资料。在某种意义说,科学研究过程就是对科研资料的搜集、使用和再创造的过程。由于教育研究成果的记载和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因此教育科研资料的类型也就多种多样。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书籍

这里所说的书籍,是指与研究课题有关的教科书、论著、资料性与参考性工具书、科普性著作和通俗著作。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所参考的书籍以前三种为主。教科书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材。一般性教育论著是对教育的某一领域进行广泛讨论的著作。二者大体上相似,都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某一学科的基础知识较好地概括了这门学科领域内的科研成果。但由于学术的稳定性和出版周期长、更新速度慢等原因,一般说教材和一般性教育论著的内容偏向于反映学术界普遍同意或较为流行的见解,因而往往不能反映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而专著则不同,它是针对教育科学中某个专题进行系统、深人讨论的著作,大都是作者多年研究的心血,其中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新颖的材料,因此其参考价值大于教科书和一般性论著。教育理论研究所参考的书籍,多数为专著。

(2)报纸

报纸是以刊登新闻报导和评论为主的定期连续出版物,一般是每天出版。由于出版迅速,所以情报报导及时。对于研究者来说是重要的科研资料来源。目前我国出版发行的有关教育方面的专业性报纸有几十种。如:中国教育报、上海教育报、教育时报、教育导报、教师报、江苏教育报、浙江教育报、新疆教育报、教育周报、湖北教育报、湖南教育报等。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青年报,等一些报纸还定期刊登教育专栏。这些报纸荟萃了国内外各类教育信息,反映了教改动态和教育科研动态,对教育科学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期刊

期刊是定期出版的刊物,如周刊、月刊、季刊等。由于期刊出版周期短、内容新颖、论述深入、发行量大、影响面广,反映了学术界当前最新研究成果。所以,它是科学研究的主要参考资料。在我国,有关教育研究的期刊大约有几十种。除《教育研究》、《人民教育》、《课程与教材》等教育研究专业期刊外,还有各学段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期刊,如《语文教学》、《中学数学教学》等,还有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杂志,如《北京教育》、《上海教育》、《江苏教育》、《四川教育》和各师范院校学报、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等等,都是我们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4)学术会议文献

学术会议是当代学术界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学术会议过程中和会前、会后散发的有关论文、会议报告、纪要等,就是会议文献。学术会议文献往往反映了一门学科某一领域的研究动向和研究成果,代表了国内外的最新学术发展水平。目前,我国教育科学界正处在一个比较活跃时期,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以及下设的几十个分会,几乎每年都定期召开有关学术研讨会、年会等。这些教育学术会议提供的文献是教育科研资料的一个重要来源。

以上是教育科研资料的主要类型。此外,某些研究者未发表的文稿,硕士生或博士生的学位论文,正在进行中的科研项目情报等,也是我们搜集教育科研资料时不能忽视的。

3.渠道

搜集资料是按照教育科研的任务和研究对象的性质、特点,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所搜集的反映有关问题和情况的材料也这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复杂工作,必须有目的、有重点、有计划地进行,主要渠道一般是借助图书馆、档案馆、情报所、资料室的图书目录、学术专著、报纸、期刊,各种学术会议的论文、报告以及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法规等。

(1)通过图书馆搜集资料

图书馆是汇集百科知识的宝库,是搜集各种文献与情报资料最主要、最重要的渠道之一。为了更好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料,研究者应该熟悉图书馆中的检索系统,掌握具体的检索知识与技能。此外一定要学会熟练地使用工具书。因为工具书能帮助我们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较迅速地搜集到所需要的资料。这些工具书按其用途,可分为检索性工具书和参考资料性工具书两类。

有关教育方面的检索性工具书主要有:

   ①书目

书目是将各种图书按内容或按学科分类所编的目录。它不但可以帮助读者选购、检索图书,还可以指点读书门径。书目的种类较多,有图书馆的目录卡片、各大图书馆的藏书目录、全国图书目录、各出版社图书目录、各年份出版图书目录、国际出版图书目录、专业图书目录等。例如《全国总书》、《全国新书目》、《社科新书目》、《解放前出版的教育图书目录》等,这些都是我们检索、了解教育科学及相关学科著作的重要工具书。

②文摘

文摘就是论文、文章摘要的意思。它除题录外,还概括地介绍了原文的主要内容。文摘是论文、文章的浓缩形式,是检索教育科学文献的重要工具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某一课题的文献概貌,并可据此判断是否有阅读原文的必要。因此,我们对文摘的利用是从事某一课题研究之前必不可少的工作步骤。例如《新华文摘》、《国内外教育文摘》、《教育文摘报》、《教育信息报》等,都为教育科研者提供了有关方面的情报信息。

③索引

索引又叫引得,它是将书籍或报刊中的内容或题目摘录下来,分门别类地编成简括的条目,并注明该书籍、报刊的出处、时间、期数、页码等;然后按一定的次序排列起来,供人查检。所以它是一种指示寻找资料的途径或线索的工具书。例如:《全国报刊索引》、《内部资料索引》、《中文报刊教育论文索引》、《教育论文索引》等,是我们寻找教育科研资料线索不可缺少的工具书。

教育科研者除掌握检索性工具书外,还要了解掌握参考资料性工具书的使用方法。

有关教育方面的参考资料性工具书主要有:

①教育字典与教育辞典

在教育科研中常用的教育字典与辞典有:《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教育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教育学辞典》(北京出版社)、《简明教育辞典》(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西方教育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英俄日汉教育词典》(东北师大出版社)等。这些辞典对我们检索有关教育的名词术语很方便,有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②教育科全书

教育百科全书是汇集各门教育科学分支学科知识的大型工具书,它概述了教育科学各主要学科领域迄今为止取得的进展。例如《中国改革全书》(教育改革卷)、《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等都是具有高度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的专业性工具书。教育科研工作者无论想从事哪一方面的研究,都可由全书循途而入,得窥全貌。

③年鉴和手册

年鉴是系统记载一年内发生的大事和汇集一年间的有关统计资料的工具书。手册是某一方面经常需要查阅的文献资料或专业知识的工具书。目前,我国已经出版的有关教育方面的年鉴和手册有《中国教育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中国教育大事典》、《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等,这些工具书对我们了解我国某个时期的教育概况,如教育方针、制度、经费,各类教育计划指标等有特殊意义。

(2)通过个别交流来搜集

在教育科学研究活动中,有意识地同本专业的学者、专家、同行进行个别交流很重要。因为在个人接触过程中,我们不但可以自然而然地获得有关研究的情报,而且思想能受到启发,学到别人思考问题的方法。例如研究者在与同行学者进行个人交往和信件联系中,能较快地获得文献资料中难以得到的情报,而且比查找散见于成千上万种报刊的论文容易得多,并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和针对性。特别是同行之间的对话、交谈、辩论,能使原来模糊的问题得到澄清,错误的思想等到及时修正。因此,教育科研工作者一定要加强与同行的广泛联系。

(3)通过参加学术会议来搜集

参加专业学术会议是搜集教育科研资料的一条重要渠道。在学术会议上学者们可以面对面地交流教育科研的新成果、新进展或新课题,因而可以使人们获得在报刊文献中得不到的新信息。特别是在学术会议上同本专业的学者交流和倾听他们的讨论发言,不但可以使我们了解到他们正在研究什么,如何研究,而且还可以发现自己的缺陷,从而使自己得到启发。这不仅能使人们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还能提高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业务素质。同时学术会议也为我们提供了与国内外同行专家学者进行接触的机会。

(4)网上搜集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网上查询和搜集所需相关教育科研资料十分方便,可在实践中应用。具体方法是:

①通过相关词运用搜索引擎查询相关网页、网站,再查询相关资料,并把有用的下载,编辑整理成文档,存于磁盘或打印。

②访问一些专门的网站,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点击所需相关内容,查询相关资料并选择下载、保存。

   (二)整理

    整理资料是继搜集资料之后,作为科学研究操作程序的继续,是一种对于有价值信息的自觉的加工与管理。

    整理资料的目的是为了便于保存与应用。其通常步骤为:

    1.分类

分类是管理的开始。这里指的是在特定的专题中,建立资料的种属关系。任何研究者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与之对应的物化形式是自己的资料结构。几个较大方面可以称之为种,每种之中区分为属。种属应有明确恰当的名称,有合乎逻辑的界分标准,从而使新资料到手之后,顺利进入相应的种属。以后应用时,查找也方便。

    资料的整理工作是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研究结论最终是从观察、调查、测量中获得的事实资料中分析并推论出来的,被整理的事实资料是否真实、可靠、准确,将直接影响到结论是否正确、可靠,所以说,做好资料的整理是做出科学结论的前提。而资料整理的核心工作就是资料分类。

要进行资料分类首先解决按什么标志分类,而分类标志就是资料分类所依据的特征。它有两条原则:

第一,应根据研究课题的目的来确定分类标志。例如,进行中小学辍学率的研究,可以按年级、年龄、学习成绩、性别等标志进行分类,研究者根据自己研究目的去确定选取其中哪一个或哪几个分类标志。

第二,应选择能反映研究的事物的本质的分类标志。对被研究的事物有本质意义的分类标志要通过分析提出。例如,进行训练、培养中小学生英文打字技能的研究,应以中小学生接受训练方式、次数或时间长短为分类标准。经过核查选取的资料常包含数量资料和非数量资料。非数量资料是对研究问题有关的定性描述资料,如各种理论阐述、观点、研究对象的形态或感受等。这些资料一般都是用语言形式表达的。数量资料也就是各种数据,它们又可以按数据是否具有连续性分为计量数据和计数数据两种类型。借助于测量或一定的测量标准得到的数据,一般都是连续变化的量,如身高、体重,学习成绩等,都称为计量数据。计数数据指计算个数的数据,它是根据研究对象的某一属性对研究对象进行计数统计所得的数据。在这一属性上,每个研究对象间只有质的不同,没有量的差别,如男生数、女生数、学校数等,都属于计数资料,它们一般取整数形式。不同类型的数据采用的统计处理方法也将不同。

    其次,是对资料进行质量分类和数量分类。按研究对象的品质标志进行分类为质量分类。例如,学生的数学成绩调查,可以按性别、年级或学校类型等品质标志去分类。对非数量的定性描述资料,都只能采取质量分类。按研究对象的数量标志进行分类为数量分类。在研究中可能只有质量或只有数量分类,但是在既需要质量分类又需要数量分类的研究中,数量分类常常是在质量分类后进行的。例如,学生的体质调查,先定出的是质量分类的品质标志(性别、年级等),然后再决定出按身高、体重、胸围、脉搏等数值的大小为标志的数量分类。

资料分类时,还要注意把反映人们主观意见、感受的资料和反映客观事实的资料分开,把反映特殊情况的资料和具有总体特征的资料区分开。

2.排序

    排序也称赋序。是指使资料在资料库中有一个固定的位置,便于查找。小额资料可依时间顺序往下排列。额资料可分年度排序:首先标明年度,然后估算年度可能总额,以0占位留空,如99001,010001等。号码标记在统一位置上,或左上、或右上,一经确定不要随便变动。

    3.编目

编目可使繁多的资料成为有序集合,便于查找运用。每份资料均应及时填入目录,并注明有关项目,一般指:类别、编号、资料名称、作者、发表日期、资料来源、入档日期。

上述项目不清时,应及时查清补全。

(三)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

科学研究的任务是从表面上杂乱无章的现象中,通过偶然的、零乱的现象去看清事物的面貌。发掘和研究被掩盖了的规律,认识和掌握事物的本质。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就需要对经过整理的丰富事实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当前教育科研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结合,数量资料和非数量资料的结合。为此,在研究资料的分析中,注重采用统计分析和逻辑分析两种方法。统计分析是把大量的、散乱的数量资料,依据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式,对它们进行描述和推断,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揭示出来。逻辑分析是运用抽象和概括、归纳和演绎等方法,对丰富的现象资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规律的目的。

例如,某一所中学在同类学校中,其教学质量特别好。我们对它进行研究时,需要先总结出它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中认为是长处和特点的方面,然后进行分析,并与其他学校的教学情况进行比较。从中可以看到,其他一些学校在教学中有着不少与之相同的做法,表明这些做法不是造成该中学教学质量突出的主要因素,是应该排除的特点。而那些与其他学校显著不同的做法,可以认为是该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但是这还是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认识上,需经过进一步的分析,例如从管理思想、教育思想、学生的态度等方面,透过现象,揭示其本质。

   (四)整理资料的具体方法

资料的内容、形式与应用方式不一,因而整理资料的方法也就有所不同。

1.卡片

部分形式的资料,如提纲、片断、语录等,常用抄录卡片的方式。因字数不多,阅读时随手制作,应用也很方便。

2.剪贴

    过期的报纸刊物中的有用资料,应用这种方法最为合适。既可保留全文,又很简便省事,也是一种很有效益的利用。

    3.打印

    一式多份的资料,应用打印件散发保存,是最经济可行的方法。

    4.复印

资料内容比较重要、需要复制保留全文的完整形式,而且所需份数不多,以此方法最为理想。只要条件允许,可适当应用。

5.电子文档

保存于磁盘。

三.资料和文献中应注意的问题

    1.及时性

    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是时间性很强的工作。研究专题一经确定,即应立即着手资料工作,甚至早在确定课题以前已先期进行资料工作。很多资料往往过目即逝,时过境迁,再想搜集,事倍功半,甚至失而不得。资料到手,应尽快整理入档,避免遗忘或丢失。

    2.全面性

    无论横向还是纵向,要使占有的资料具有一定的广度。资料既要有一定数量,更要有一定质量、有典型意义。从效率观出发,争取以尽可能少的资料,包容尽可能多的内容,提高资料利用效率,为研究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3.独创性

推动研究的因素,是资料中的独创性因素。这是每份资料的主要价值所在。独创性是指对问题的认识能有新的水平。否则,全然重复性的资料,原无必要重新进入交流,只能增加阅读者的无谓的信息负担。

4.批判性

任何文献资料,都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撰写者的立场、观点和学识水平。因而,搜集材料的过程,同时也应是一个判识材料的过程。教育科研工作伊始,就应该用分析批判的眼光,对已有材料的真伪正误进行鉴别,在这个基础上,认识它们的学术价值,以便在自己的研究中加以妥当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