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灵签26签求姻缘:中华艾灸网华夏千年灸法总结系列之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5:59:13

中华艾灸网华夏千年灸法总结系列之二

(2009-04-30 09:05:36)转载 

    灸法从三国时代以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曹翕(曹操之子)所著的《曹氏灸方》七卷,是最早出现的灸法专著,可惜已经亡佚。两晋以后,很多医书都把灸法摆在一个重要位置。唐王焘撰《外台秘要》,弃针而言灸,更足以说明灸法在古代之被重视值得提出的。我国敦煌卷子中的《新集备急灸经》残卷(伯希和氏目26 75)至迟是在唐咸通三年(682),依照刊本抄录者,题有“京中李家于东市印”可证;这说明,我国早期的刊本,就有了灸法专著。

随着灸法的专门化,也就出现了专门施行灸法的医师。如唐韩愈的《谴疟鬼》诗云:“灸师施艾炷,酷若猎火围(《昌黎先生集》卷七)。”宋张杲《医说》中,也曾有“灸师”之称。元杨维桢赠艾师黄中子的古乐府云:““艾师艾师古中黄,肘有《补注明堂方》,笼有歧伯神针之海草,箧有轩辕洪炉之燧光。针窠数穴能起死,一百七十、铜人孔窍徒纷庞。三椎之下穴一双,二竖据穴名膏肓,百医精兵攻不得,火攻一策立受降。金汤之固正捣穴,快矢急落如飞。梅花道人铁石肠,昨日二竖犹强梁,明朝道人步食强,风雨晦明知阴阳……(《铁崖先生古乐府》卷六)。”这是对于艾师的很具体的刻画。

除灸师专门掌握施灸技术以外,非医者对于灸法也并不陌生。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二十九卷云:“吴蜀多行灸法”;宋“太宗病亟,(指宋太祖)往视之,亲为灼艾(《宋史·太祖本纪》);宋苏东坡写有《灼艾帖》,李唐画有《灸艾图》,都证明灸法在唐宋之际流传甚广。

约自南宋末叶,灸法在大人先生之门,已不太受欢迎了,宋闻人耆年《备急灸法》所载:“富贵骄奢之人,动辄惧痛,闻说火艾,嗔怒叱去”云云,正是反映了这一情况。元明以来,灸法的地位更加下降到针法之下,这个情况,恰与唐王焘编《外台秘要》时相反。迨至清道光年间,统治者干脆在太医院内取消了针灸科。由于烧灼灸法确实疼痛,使人临医畏灸、再加上士大夫阶级反对它,所以它在发展过程中就不能不向无痛的方向改进。南宋窦材在施行烧灼灸时采取麻醉法,明初以来把灸法发展成为雷火针(或太乙针)的形式,正是表达了这种趋向。

    记载灸法的书籍、除医经、方书及各家的综合性针灸书以外,还有不少灸法专著。唐崔知悌《骨蒸病灸方》一卷(今存于《外台秘要》、《苏沈良方》等书中),《黄帝明堂灸经》三卷(即《太平圣惠方》卷一百的单行本),宋闻人耆年《备急灸法》一卷,宋西方子《明堂灸经》八卷,宋庄绰《灸膏肓俞穴法》一卷,明末叶广祚《采艾编》四卷,清吴亦鼎《神灸经纶》四卷,清雷丰校补《灸法秘传》一卷,等等,都是现存的灸法专书。另外,还有一些专门介绍太乙针的著作。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