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壁上观是什么动物:按跷导引 原理解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16:55:07

按跷导引 原理解说

                         .甫光居士

                          

传明代李时珍尝百草,药物认性归经,以人身之经络六阴六阳而分属,成《本草纲目》。不愧是一位通晓经络阴阳的大家。

对于跷脉,李时珍引述曰:

张紫阳八脉经言: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气之祖。

采之惟在阴跷为先,此脉才动,诸脉皆通。

次督、任、冲三脉,总为经脉造化之源。

而阴跷一脉,散在丹经,其名颇多∶曰天根、曰死户、

曰复命关、曰酆都鬼户、曰死生根,有神主之,名曰桃康。

上通泥丸,下透涌泉。

倘能知此,使真气聚散,皆从此关窍,则天门常开,地户永闭,

尻脉周流于一身,贯通上下,和气自然上朝,阳长阴消,

水中火发,雪里花开。所谓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

得之者,身体轻健,容衰返壮,昏昏默默,如醉如痴,此其验也。

要知西南之乡乃坤地,尾闾之前,膀胱之后,小肠之下,灵龟之

上,此乃天地逐日所生,气根产铅之地也,医家不知有此。

   由此可见跷脉之珍秘,然而遗憾的是---据汉书艺文志黄帝歧伯按摩十卷原版本已不知所终。所幸在民间尚还流传《九十九字按摩经》,也还可以在历代医家记述中找到线索。

诸如

秦越人难经曰∶阴络者,阴跷之络;阳络者,阳跷之络。

张洁古曰∶跷者,捷疾也。二脉起于足,使人跷捷也。阳跷在肌肉之上,阳脉所行,通贯六腑,主持诸表,故名为阳跷之络;阴跷在肌肉之下,阴脉所行,通贯五脏,主持诸里,故名为阴跷之络。二跷之脉通,气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营其脏,而阳脉营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纵观古人之记载,阴跷、阳跷之脉极富养生保健之价值。

  今甫光居士闲适宁静,从逍遥桩开三焦,接应天之阳气,得以贯通阳跷,养成阴跷。此乃自然之功,偶成,不敢贪为己有。自展示以来,见练习者之欢欣,居士心也喜悦。

经长久证验,分为导引按跷三章:

开阴跷滋五脏

开阳跷行淤滞

行少阳透郁热

后经数十位爱好者循经按摩实际证明,有调理气血,滋肝养肾,行脾宣肺,排除体内存积水湿、脂肪,透发风热,利胆通络之效。

归结起来,不过化人体12经络六阴六阳之经络气为阴阳二跷气,周流一身内外,滋阴而行阳,静养而成元气,得养生之根本。

按跷何以调内脏?

素常所见按摩不过据盛衰行逆顺补泻,推拿通经而已。按跷导引却是循经移气,阴阳变气之法。所以能调内脏阴阳,行一身经络气血。

阳跷起于踵外,起脚迈腿之源。过膝关,经髋骨,滋肾阳,走肩胛,出肘至于腕后,散于颜面。

静在阴跷脉中,任脉中脘穴之旁,近肋处,阴跷之气凝入肝脾之后,肾之前,和于精神气血。

若留意(微火温养),则肾间动气可得。后养命门,上通于百会穴;前滋化谷之神,为后天脾胃之根本,通手劳宫,脚涌泉。难怪张紫阳指跷脉“采之惟在阴跷为先,此脉才动,诸脉皆通”。

跷脉有通达内外之功,和天地之气,养成生命精华,因此玄妙。但需要心性宁静,气机条畅。从腹肋处温养,意之深浅而抽添阴阳。非有为之功,自在修养而已。至少可以滋补肝肾脾肺。

世上流传“跷之有脉无穴”,实乃人之动静变化而已。

人欲动,脚先动,阴跷下段凝成。腰动,气从腹肋处阴进而沿肾阳出。阳跷腰腿段贯通。上 出肩胛而动手。神意见于颜面。

随后,阴跷上段出于锁骨下,肩前高骨,达于手掌。

阴阳二气在掌,阳聚外劳宫,阴聚劳宫穴。可阳可阴,在身则前肋开,后肾开。三焦、胆肋尽开,肋内鸣动。

气入内脏,沁人心脾。

在足,则地五会穴聚气,涌泉以及脚前掌内侧清凉。

全身空透,天气、人气浩浩无穷,浑身若有光。

晨而开合行双跷,与天同气。静而左右桩(一手护腹肋,一手探阴阳),滋壮肾中阴和阳。暮而内养。

日常宁静,生之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