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油最好的粉饼:曹操陵墓惊现河南安阳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1:42:10

曹操陵墓惊现河南安阳县

图为曹操高陵墓门

曹操高陵墓道

曹操高陵前室

曹操高陵墓刻铭石牌

曹操高陵墓出土的刻铭石枕

墓中出土的装饰品。

墓中出土的部分石牌

墓中出土的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的石牌

解开千古之谜 打破民间流传的七十二疑冢之说

据新华社电 近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获重大考古发现,经权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根据考古资料现场考证研究,确定这座东汉大墓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27日上午,河南省文物局、河南安阳市及国家文物局有关方面负责人与部分专家学者一起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这一重要发现。

历史上关于曹操墓众说纷纭,七十二疑冢、许昌城外、漳河水底、铜雀台下,一千多年来,曹操墓到底在哪里,谜团重重。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二号墓地的考古挖掘最终解开了这一千古谜团。

大墓惊现安阳

大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2004年底后曾多次被盗。为有效予以保护,2008年12月,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组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发掘后发现,该墓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这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斜坡墓道长39.5米,宽9.8米,最深处距地表约15米;墓圹平面略呈梯形,东边宽22米,西边宽19.5米,东西长18米;大墓占地面积约740平方米。

随葬品提供最直接依据

该墓虽被多次盗掘,但仍幸存一些重要随葬品。共出土器物250余件,有金、银、铜、铁、玉、石、骨、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器类主要有铜带钩、铁甲、铁剑、铁镞、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圭、石璧、石枕、刻铭石牌、陶俑等,其中以刻铭石牌和遗骨最为重要。此次共出土刻铭石牌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铭文记录了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其中8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铭文。在追缴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这些出土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历史学依据。

在墓室清理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3个个体,其中,墓主人为男性,年龄在60岁左右。

有关专家对这些考古发现进行了多次论证,根据墓葬形制、结构及随葬品时代特征,认为这座大墓年代为东汉晚期;结合文献记载,判定该墓的墓主人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魏武王曹操,大墓即文献中记载的高陵。

曹操为啥看上了西高穴?

曹操为啥看上了西高穴?安阳县地名办的许作民多年来致力于研究曹操墓葬,邺城是曹操发迹之地,在这里他统一了北方大业,以及作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举动,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而西高穴就在邺城西面不远处,属于丘陵地带,又紧邻漳河,属于古代人认为的风水宝地。

发布会上,社科院学部委员、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庆柱,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郝本性,考古学家梁满仓,人骨鉴定专家王明辉等向记者陈述了对大墓的考古认定依据。

第一,这座墓葬规模巨大,总长度近60米,砖券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称;该墓未发现封土,也与文献记载曹操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情况相符合。

第二,墓葬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遗物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

第三,墓葬位置与文献记载、出土鲁潜墓志等材料记载完全一致。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等文献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病逝于洛阳,二月,灵柩运回邺城,葬在了高陵,高陵在“西门豹祠西原上”。调查资料显示,当时的西门豹祠在今天的漳河大桥南行一公里处,地属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这座大墓就在西门豹祠以西。1998年,西高穴村西出土的后赵建武十一年(公元345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墓志,也明确记载了魏武帝陵的具体位置就在这里。

第四,文献还明确记载,曹操主张薄葬。他临终前留下《遗令》:“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也在这座墓葬中得到了印证:墓葬虽规模不小,但墓内装饰简单,未见壁画,尽显朴实。兵器、石枕等有文字可证皆为曹操平时“常所用”之器。

第五,最为确切的证据就是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证明墓主就是魏武王曹操。据文献记载,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后进爵为“魏王”,死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出土石牌、石枕刻铭称“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

第六,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专家鉴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应为曹操遗骨。

史上有关曹操墓的3种说法

A 故乡说

说曹操于建安23年正月在洛阳病逝,二月初二入葬,葬于故里谯陵。以魏文帝曹丕不去邺城而返故里为证。

B 漳河说

推断曹操墓在漳河河底。说顺治初年漳河干涸,一渔夫见河中有大石板,旁有一隙,以碑文明记此乃曹操。

C 安阳说

据《彰德府志》载,魏武帝曹操陵在铜雀台正南5公里的灵芝村。位于今河南安阳灵芝村与今河北临漳习文村一带。

将解开很多历史悬案

汉、魏考古专家认为,曹操高陵的发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这一重大发现印证了文献中对曹操高陵的位置、曹操的嗜好,他所倡导的薄葬制度等有关记载是确凿可信的。

千百年来,这些问题扑朔迷离、异说种种,由此产生对曹操的许多怀疑和曲解,曹操高陵的认定解决了很多历史悬案。

据中广网

专家六大依据

认定曹操高陵

曹操高陵得到考古确认,河南省文物局局长陈爱兰介绍,认定依据主要有六方面。

1 这座墓葬规模巨大,总长度近六十米,砖券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称;该墓未发现封土,也与文献记载曹操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情况相符合。

2 墓葬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遗物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

3 墓葬位置与文献记载、出土鲁潜墓志等材料记载完全一致。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等文献记载,曹操于建安23年(公元220年)病逝于洛阳,并葬在了高陵,高陵在“西门豹祠西原上”,地属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

4 文献还明确记载,曹操主张薄葬,他临终前留下的《遗令》称“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也在这座墓葬中得到了印证:墓葬虽规模不小,但墓内装饰简单,未见壁画,尽显朴实。兵器、石枕等有文字可证皆为曹操平时“常所用”之器,看似精美的一些玉器等装饰品也应是曹操日常佩带之物。

5 最确切的证据就是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证明墓主就是魏武王曹操。据文献记载,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后进爵为“魏王”,死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出土石牌、石枕刻铭称“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

6 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专家鉴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应为曹操遗骨。

据中新网

传说中的曹操墓——“72疑冢神乎其神

关于曹操陵墓,史上有太多传说,特别是“七十二疑冢”更是吊足了人们的胃口。

出殡时准备72具棺木

史上传说,曹操为防止后人挖掘他的坟墓,生前做了周密安排,出殡那一天,邺城内所有的城门同时打开,72具棺木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抬出,葬入事先准备好的墓室内。于是,后人再也分不清楚哪一座是曹操的真坟,哪一些又是迷惑人的疑冢。

曹操遗令否定“72疑冢

传说毕竟还是传说,想要知道曹操的墓到底在哪里,还是要从他临终时的遗令谈起。这份遗令全文如下: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

遗令虽不能帮人找到真的曹操墓,但却解决了一件事:彻底否定了“七十二疑冢”的存在。在遗令中,曹操明确规定他的寿陵需要建在西门豹祠的西原上,上面既不要封土,也不要种树。这样看来,临漳、磁县境内的“七十二疑冢”,却是人工封土堆积而成的,远远望去宛如一座座小山,显然不符合曹操所规定的形制。

据新闻午报

曹操设专职盗墓机构首创军中盗墓办公室,设立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

堪称盗墓之王

盗墓,是王者行为,刘去、项羽,都是这样。到了汉末,又出了一位盗墓中的王者——曾被汉献帝刘协封为“魏王”的曹操。

为保证盗墓有组织、高效率,曹操在自己的军中成立了类似“盗墓办公室”这样的机构。这是中国盗墓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军方盗墓机构。曹操盗墓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盗到黄金、白银什么的,为自己的部队提供财源。

亲临现场指挥盗墓

曹操盗墓,如果不是“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揭露了事件真相,恐怕就没人知道了。在陈琳所作的檄文里,写到曹操盗刘武墓时,有三条信息相当重要:

1.盗墓时,曹操是亲临现场指挥取宝的。这在历史上的盗墓名人中比较少见,这些人一般都是由手下去操办。

2.在军中设置了专职盗墓机构,设置了“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中国盗墓史上第一次出现专业的盗墓名词,这是鲜见的。

3.曹操盗墓非常狠和彻底,“所过隳突,无骸不露”。隳突(huītū)就是破坏的意思,破坏得很彻底,这也是盗墓者的典型性行为之一。

发丘摸金校尉

曹操盗墓时设“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来历一直是谜,很可能是曹操的一时戏言,也可能是陈琳的比喻说法。但在这以后,一直到今天,“发丘”和“摸金”还代表着盗墓。那么,“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到底是什么意思?

“中郎将”和“校尉”,都是古代的军中职位,“中郎将”在汉代是皇帝身边的亲信红人,统领皇帝的侍卫,御前将军。相当于今天专门担任京城和国家领导人安全工作的警备司令,级别很高,也很重要,是皇帝的嫡系人马,非一般人能担任。“校尉”,在战国末期已有此官职,秦汉时为部队中的中级军官,级别比中郎将低很多,“中郎将”是指挥官,“校尉”是具体办事的头儿。“发丘”,就是盗墓,自然“发丘中郎将”就是盗墓大队长;“摸金”指到墓中寻找宝物,“摸金校尉”顾名思义,就是带着一伙盗墓者干具体事的盗墓小队长。

盗墓手段成千古之谜

要说曹操盗得最著名的墓冢,当属芒砀山汉梁孝王刘武和李王后的陵墓,这也是梁孝陵被盗的最早记录。曹操盗墓时不可能不考虑社会的感受,所以他应该是有借口的。那么,曹操以何名义盗掘了刘武的墓?大家都知道,1928年民国时期,军阀孙殿英盗清东陵时,是借军事演习的名义进去的。曹操会不会这样?唐代大文人欧阳询等编撰的《艺文类聚·宝玉部上》(卷八十三),转引《曹操别传》称,“操别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宝数万斤,天子闻之哀泣”。曹操盗刘武墓非常成功,而让考古专家不解的是,梁孝王墓的墓道都是用上千公斤的巨石封死的,那时没有大型的起重设备,曹操手下是靠什么打开陵墓,盗出这些财宝的?没有人能说得清,这成了一个千古之谜。

盗墓多了,提倡薄葬

可能是看到了厚葬的弊端和被人盗掘的险境,曹操生前提倡薄葬。

《三国志·魏书》记载,公元218年曹操颁布《终令》,即遗嘱,表示陵址要选在“瘠薄之地”,平地深埋,“不封不树”,陵内“无藏金玉珍宝”。为防止盗掘,曹操还建了好多疑冢并施行密葬。成书于南宋时期的《舆地纪胜》中称:“曹操殁后恐人发其冢,乃设疑冢七十二。”看来,曹操防盗墓与盗墓都很专业。

史上有关曹操墓的3种说法

A 故乡说

说曹操于建安23年正月在洛阳病逝,二月初二入葬,葬于故里谯陵。以魏文帝曹丕不去邺城而返故里为证。

B 漳河说

推断曹操墓在漳河河底。说顺治初年漳河干涸,一渔夫见河中有大石板,旁有一隙,以碑文明记此乃曹操。

C 安阳说

据《彰德府志》载,魏武帝曹操陵在铜雀台正南5公里的灵芝村。位于今河南安阳灵芝村与今河北临漳习文村一带。

综合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曹操

一个文武双全的人

曹操文采武略俱全。身居战乱之际的他,行军打仗“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他曾写了一部十多万字的“兵书”。曹操的自身武艺也很高强,尤其擅长打猎,曾经一天射得63只野鸡。此外,曹操的文学造诣也很深,“御军三十馀年,手不舍书……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曹操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莫过于《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一个既重情又好色的人

曹操有多少女人,已经无法统计。被曹操立为王后的是夫人,她原是个歌舞伎,20岁被操收纳为妾。结发妻夫人被废之后,卞遂成为正室。曹操能够把一个歌舞伎出身的女人立为王后,而且终身相伴,配合默契,用情也算难能可贵了。曹操在征宛城时,将张绣的婶子邹氏收纳为妾。

曹操对于乐伎姬妆宠爱备至,但有个前提,必须乖乖地侍候。有次曹操睡午觉,命宠妾到某时辰叫醒他。当时辰到时,宠妾见曹丞相睡得正熟,没叫醒他,等曹操醒来,立即将这个宠妾用乱棍打死了。

一个死得不明不白的人

曹操他残暴多疑,多疑则伤心,最明显也最严重的就是他的头痛之症。晚年他有次感到头痛难忍。请华佗诊脉视病,华佗建议他“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方可除根”。多疑而心狠的曹操以为华佗害他,使华佗死于狱中。华佗被杀后,曹操又遇几次惊骇,幻见被他残杀的马腾父子、伏皇后、董贵人、二皇子等20余人,浑身血污,前来索命。曹操病势加剧,更觉头目昏眩。次日又觉气冲上焦,目不见物,不多时便气绝而死,寿年66岁。

一个生前抠死后寒酸的人

与其他的帝王将相相比,曹操墓要寒酸得多。专家解释说,薄葬制是曹操生前一直提倡的。一跟他早年参与过盗墓活动,亲眼目睹不少坟墓被盗后尸骨狼藉有关。二是跟他一直提倡的节俭生活有关。据说他10年只盖一条被子,死的时候穿的衣服上还打着补丁。三国名将陆逊的孙子陆云当年在铜雀台见到的曹操遗物:除了曹操盖过的被褥、使用的腰扇、裹发巾以外,有几件东西倒是让人颇感意外,一个是曹操在当时居然用上了牙签一样的东西来剔牙!曾听闻曹操生活俭朴,使用过的“牙签”也不肯丢弃,在这里得到了验证。

张 筠 综 合

-延伸阅读

三国三雄魂归何处

孙权墓 可能就在南京梅花山

昨日,传来曹操墓在河南安阳被发现,震惊了中外。然而作为三国时期三雄之一的吴王孙权墓准确位置至今仍然还是一个谜。众人对在南京梅花山这一说法则深信不疑。大概是南京民间有这样的传说:当年朱元璋自己选择墓址时,他的一些臣子提出,墓址离孙权的孙陵岗太近,是不是把孙权陵墓迁走?朱元璋说:“孙权与蜀魏形成三足鼎立,算得是个英雄。就留下他为我看守墓道吧。”

“传说归传说,可一直没有考古证据。”昨日,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告诉记者,2006年,在与江苏地震局有关专家合作开展《江苏六朝帝王陵考古调查与研究》时,课题组对整个梅花山进行了勘探。结果表明,在现在的梅花山博爱阁下面发现有人为构筑物。发现了一处结构类似古时墓穴的封门墙。它整体呈“甲”字形状分布,后来发现有喇叭形路口,上层是夯土,下层是黄土,明显是人为构筑物,这种往山里开挖的构造和汉代帝王陵墓的建造方式相似。梅花山之名源于上世纪30年代民国政府遍植梅花时,此前这里皆称孙陵岗或吴王坟。

因此,“六朝王陵”课题组在梅花山内发现的大墓,与明初建明孝陵时朱元璋留下墓中孙权为自己“看墓”的传说是相吻合的。在建孝陵时,孙陵仍在原地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样一来,明孝陵的神道不得不绕过孙陵岗,这也就是神道为什么不是笔直的原因。不过,考古专家认为,由于国家文物局目前禁止对帝陵发掘,现在还无法窥见孙权墓的全貌。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孙权墓的秘密将继续在地下埋藏下去。蔡震

刘备墓 下落有三种说法

刘备公元223年殂于四川奉节永安宫,但是他最后身葬何处却是众说纷纭,其主要有刘备死葬成都、刘备死葬奉节和刘备死葬彭山三种说法。

一说刘备墓位于成都市武侯祠内之正殿西侧,史称惠陵。后主从诸葛亮之意,先后将甘、吴两位夫人合葬于此。陵墓建筑,由照壁、栅栏门、神道、寝殿等组成。《三国志》中记载,1700多年前的夏天,刘备死在奉节,随后被运往成都安葬。

第二种说法,郭沫若1961年在奉节考察时认为:刘备死在气温极高的夏天,当时交通很不方便,从奉节到成都逆水而上至少也要30多天时间,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尸体肯定会腐坏。因此他认为,刘备墓在奉节的可能性比较大。1982年,安徽物理探测所发现夔州宾馆地下有18米的空洞,并有金属反应,推测可能是金属随葬品。南宋学士任渊所作《重修先主庙记》中也说,成都惠陵只是弓剑墓,不是真墓。

另一种说法认为刘备墓在四川彭山的莲花坝。彭山牧马乡的莲花村自古就有皇坟的传说,这里的皇坟被周围9座小山丘环抱着,当地人称为莲花的9片花瓣,而皇坟正处在中心,被称为“莲心”。秋晨 (来源: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