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汤圆儿txt书包网:巴州博物馆布展大纲公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3:01:59
一楼展厅:巴州通史
“巴州通史”字样设置在展厅前部,起概括全局、开启后面基本陈列的作用,为陈列展览的总印象。
大厅由以下三方面内容组成。
一、“巴州概况”展区
陈展主题:以声、光、电等现代技术展现巴州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和独特的风土民情及文化特色,突出“地大势强、富饶秀美、平安和谐”巴州的特点,展示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巴州。
展示空间:《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概况》巨型沙盘,位于博物馆一层大厅中央位置。它是整个博物馆的开场,用大型沙盘标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在祖国的位置,展现巴州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雪山、森林、沙漠、草原、流动的湖水……还有铁路、公路、城镇以及矿产资源的分布。
以电子大屏幕播放展示巴州的基本情况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展现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巴州。观众进入博物馆,即可根据厅内参观标示和电脑触摸屏信息,了解巴州概况和陈展内容,提高参观的兴趣。
陈展内容:(置侧面墙壁上,斜卧作书卷状。金字精雕,光亮凸显。内容用蒙古、汉、英三种文字写成,各约600字左右,简述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概括。)
(一)巴州概况(前序要气势雄浑,富于张力。内容上要精炼,让观众举目无遗,又回味无穷;装饰上要明快简洁,采用现代化表现手法,画龙点睛,引人入胜。)
展示内容: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位于东经82°38'~93°45'、北纬35°33'~42°26'之间。东邻甘肃、青海,南倚昆仑山与西藏相接,西连和田、阿克苏地区,北以天山为界,与伊犁、塔城、昌吉、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等地州市相连。全州行政面积为471526平方千米,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地级行政区。“巴音郭楞”系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流域”。
巴州历史悠久,有几千年的开发历史。丝绸之路南道和中道均通过巴州。西汉初期,西域36国在巴州境内有楼兰、若羌、且末、小宛、戎卢、山国、轮台、焉耆、尉犁、渠犁、危须11国。
巴州下辖库尔勒市、轮台县、尉犁县、若羌县、且末县、焉耆县、和静县、和硕县、博湖县一市八县,州府设在库尔勒市。境内驻有兵团农二师、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南疆铁路临管处等中央、自治区单位。巴州是以蒙古族为自治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区,有蒙古、维吾尔、汉、回等46个民族。2009年末,全州总人口129.3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6.52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43.7%,汉族人口72.8万人,占56.3%。
辽阔的地域,丰富的资源,便捷的交通,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巴音郭楞博大、神奇、独特、多元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成为人们向往的一方热土……
(二)历史沿革(置侧面墙壁上,斜卧作书卷状。金字精雕,光亮凸显。内容用蒙古、汉、英三种文字写成,各约500字左右,简述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历史沿革。)
展示内容:
巴州境域是古西域的组成部分,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就开始关注西域。早在西汉初期,西域36国就有若羌、且末、小宛、山国、乌垒、仑头、渠犁、焉耆、危须等11个“城国”和“行国”分立。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乌垒(今轮台县境内)设西域都护府。东汉永元三年(公元91年)东汉王朝时设置西域长史。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设置焉耆都护府。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设置喀喇沙尔办事大臣,所属焉耆、库尔勒、布古尔实行伯克制。“丝绸之路”南道的卡墙(即今且末县)、卡克里克(今若羌县)隶属于阗办事大臣管辖。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土尔扈特及和硕特蒙部回归祖国,乌纳恩苏珠克图盟旧土尔扈特部南路四旗五十四苏木和巴图色勒图盟和硕特中路三旗十一苏木游牧于珠勒都斯,实行札萨克制,由喀喇沙尔办事大臣兼辖,伊犁将军节制。光绪八年(公元1884年),新疆建省后,设喀喇沙尔直隶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901年)升为焉耆府,先后管辖新平(今尉犁)、若羌、轮台三县。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4月12日成立焉耆专署。1954年6月23日撤销焉耆专署,分设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辖焉耆、和静、和硕三县)和库尔勒专署(辖库尔勒、轮台、尉犁、若羌、且末五县)。1960年12月,库尔勒专署并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州府由焉耆迁址库尔勒。1970年4月设置博湖县。1979年10月成立库尔勒市。1983年将库尔勒县并入库尔勒市,形成现在八县一市的格局。
(三)巴州的中国之最和世界之最(置侧面墙壁上)
展示内容:
中国第一大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面积471526平方千米,约占新疆总面积的30%,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地级行政区。
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塔里木盆地,盆地总面积约53万平方千米、其中盆底面积40多万平方千米。巴州境内盆地面积20多万平方千米。
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面积33.7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沙漠面积的43%。
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全长2179千米,其中干流长1321千米,在巴州境内850千米。
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水域面积988平方千米。
中国最大的高山草原——巴音布鲁克草原,面积约2.3万平方千米。
中国唯一的天鹅自然保护区——巴音布鲁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000多平方千米。
中国最早建立的高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面积44940平方千米。
中国最早建立的野骆驼自然保护区——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面积5.2万平方千米。
中国最早建立的沙漠胡杨森林公园——轮台胡杨森林公园,位于塔里木河北岸的沙漠之中,占地330多公顷。
中国最大的胡杨林保护区——塔里木胡杨国家级保护区,在尉犁、轮台两县境内,面积395420公顷。
中国最大的石油天然气勘探区——塔里木盆地的石油及天然气,蕴藏量分别占全国的七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石油资源为108亿吨,天然气蕴藏量为8.4万亿立方米。现已形成年产430万吨石油的生产能力。
中国最大的石棉产区——若羌县芒崖石棉矿和且末县阿帕石棉矿,石棉储量2588万吨,占全国的30%。
中国最大的蛭石产区——尉犁县蛭石矿,储量2880万吨。
中国最重要的芦苇产区——博斯腾湖年生产芦苇30万吨,是全国四大芦苇产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造纸原料基地。
中国最重要的甘草产区——每年可采量约5000~10000吨。
中国最大的野生罗布麻产区——面积约53万公顷,每年可采收麻皮10万吨和大量麻叶。
中国最大的麻黄产区——麻黄是特殊的药材,价格昂贵,和硕县麻黄素厂是我国最大的麻黄素生产基地。
中国最重要的长绒棉产区——库尔勒所产长绒棉产量高,品质好,是高级精纺原料,年产2000吨左右。
中国最重要的啤酒花产区——年种植面积1700多公顷,年产1000多吨。
世界上建于流动沙漠中最长的等级公路——塔里木沙漠公路,全长522公里,横贯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
二、多功能区
(一)贵宾厅
厅内配置空调、电视机、风景画、沙发、茶几等。
(二)电影放映厅
设可容纳150人左右的电影放映厅(循环播放与巴州有关的影像资料:电影、电视剧、专题片、历史资料片等),兼作临时休息室。
(三)辅助场所
设接待处、服务台、商品部(旅游纪念品、民间工艺品、画册、书籍、小商品等),以及观众休息处和卫生间等。
观众可通过手扶电梯上、下楼参观。
三、“巴州通史”展区
目 录
第一部分 史前时期——黎明前的罗布泊(前206年以前)
第二部分 两汉时期——边关轮台千秋月(前206年~220年)
第三部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群雄争霸兄弟融(220年~581年)
第四部分 隋唐时期——郡府号令万里疆(581年~840年)
第五部分 五代辽宋时期——勇捷回鹘迁天山(840年~1206年)
第六部分 元明时期——蒙古西征建汗国(1206年~1644年)
第七部分 清朝时期——荡寇建省固边疆(1644年~1911年)
第八部分 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多事秋(1911年~1949年)
第九部分 新中国成立以来——华夏一州开新篇(1949年~2010年)
前  言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地处新疆南疆东部,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是全国面积最大的地级行政区。她的东部与甘肃、青海、西藏接壤,北接吐鲁番地区、乌鲁木齐市,西与阿克苏地区、和田地区为邻。这里有浩瀚的沙漠,巍峨的高山,有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等主要河流养育的生机盎然的绿洲。广袤的巴州大地,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水力资源和其他各种资源。
自史前时期以来,勤劳、智慧、勇敢的各族人民,在巴州大地生息发展,开发、建设了这块神奇、美丽、富饶的土地,创造了绚丽多彩、瑰丽多元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
第一部分  史前时期——黎明前的罗布泊(前206年以前)
部分说明:
第一单元  昆仑山、罗布泊的细石器遗存
单元说明:
1.罗布泊采集的大量细石器,各类石器石核、细石叶等,有黄文弼先生采集的细石器照片。
2.阿尔金山野牛泉等地采集的细石器
3.且末县采集的细石器
注:将大量细石叶集中,以海洋鱼群游动场景陈展,以静态表现动态视觉效果。
第二单元  绿洲文明——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的遗存
单元说明
(一)青铜时代的遗存
青铜时代遗物:1.小河墓地;2.孔雀河古墓沟墓地;3.新塔拉遗址
注:选择若干精品文物,避免与楼兰专题陈列重复或冲突。
(二)早期铁器时代的遗存
1.察吾呼墓地与察吾呼文化
察吾呼五处墓地分布图
用沙盘展示察吾呼墓地墓葬分布情况
以四期的器物变化制出器物演化图
墓葬复原模型
察吾乎墓地是最早发现和发掘的一处早期铁器时代。在相毗邻的5个墓地陆续发掘墓葬600座。
1号墓地位于山前一级阶地的边缘,在长200米、宽80米的范围内分布墓葬700余座,发掘238座。
2号墓地位于1号墓地东侧,主体遗存略同于1、4号墓地北部墓葬。
3号墓地位于1号墓地南1公里处,全部为竖穴土坑侧室墓,与上述墓地有所不同。
4号墓地位于1号墓地北3公里察吾呼沟口左岸戈壁台地上,台地北高南低,东北依山,余皆断崖,高出河床5~8米。墓地分布于中南部,范围长120米,宽45米,有墓葬近300座,发掘250座。
5号墓地位于沟口内2.2公里沟南台地上。
上述5处墓地中的1、2、4、5四处墓地彼此相邻,文化特征相同,各类随葬器物明确,分为四期六段。
第一期:墓葬有熨斗形石围,石室深且两端留有开口,仅有两侧的弧形石墙,底呈长圆形。除少数的合葬外,余皆单人仰身屈肢葬。
第二期:墓葬有熨斗形或马镫形石围,一部分石围外带马头蹄坑。石室是卵圆形,前端开口。石室变高,盖板已接近地面。基本都是多人合葬。
第三期:墓葬是马镫形石围,多有马、牛头蹄坑和儿童附葬墓,石室近圆形呈全封闭袋状,盖板几于地表平,石围石室都较大,埋葬人数也多,二次葬人数增加。
第四期:包括5、6段。5段石围墓多呈圆形,石室圆形与在面平,有些不用盖板。6段墓葬起石堆,有些将石围压在石堆下。墓葬加大,多马头蹄坑和儿童祛墓葬,埋葬人数较多。陶器粗糙,彩陶潦草,带流罐变小而带流杯加大,两者从有合二为一趋势到仅存极少缺口状朝天流的带流罐。单耳壶呈立流。彩陶纹样仅存稀疏的竖条纹和网状纹。小件铁器普遍出现,青铜文化因素明显衰落。
以上述分期分析,察吾呼墓地的分布,是从低处向高处逐步使用的,墓葬形制则从熨斗形石围、马蹬形石围、圆形石围以至石堆,发展线索明确。在圆形石围阶段,其西北部马头坑上已隆起了小石堆,而后面的石堆墓就是由马坑上已隆起了小石堆与石室上升到地面后盖板上的积石堆结合的产物。石室也从两端开口、一端开口到全到全封闭袋状,由于墓室越来越大,收缩墓口加以封盖已不可能,这时只好敞口并增设短墓道。马头坑是从二期开始出现的,往后不断增多。儿童社葬墓则从三期开始出现。祭祀坛设在位置较高而醒目之外,估计时间较晚。在4号墓地,祭祀台的石堆上放置红、黄、白、黑色石,北头有些微显石堆的墓上也同样放置这种色石,这似乎可证明祭坛的出现是较晚后阶段,应与殉马、牛头坑有关联。
器物演变以作为标型器的带流杯脉络为清晰,流嘴从平缓的细长流演变成宽短上翘而僵直的朝天宽流,从粗颈敞口逐渐演变为细颈壶腹敛口;纹饰从颈带、腹斜带、通体彩沿下彩到素面。带流罐、带流釜、双耳罐、曲胶杯、壶、陶纺轮、青铜刀、马衔、镞,石砺、化妆棒等,以及随葬人数的递增,都有时代早晚变化。
第三单元  农、牧业和手工业(狩猎、农业文明)
单元说明:
陈展内容:若干出土的工具、农作物等。
第四单元  玉石之路(与“前丝绸之路”)文化交流
单元说明:
陈展内容:楼兰地区采集的若干玉斧。
周穆王西巡图(《山海经》)
第五单元  文化艺术
单元说明:
1.阿尔金山、天山岩刻画
阿尔金山岩刻画主要是莫勒切岩刻画,天山岩刻画除库鲁克塔格岩刻画外,还有一些新的发现。制作出原大的效果,能够制作拓片。莫勒切尔山壁岩画 古迹 位于县城西南160公里处。海拔2659米,岩画有人物像、羊、牛、马、骆驼等动物画像。
2.人类最早的拨弦乐器——箜篌
第二部分  两汉时期——边关轮台千秋月(前206年~220年)
部分说明:
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先贤掸率众一万二千人归(降)汉,郑吉封定远侯,并授权护车师以西的北道,正式列立西域都护府治于龟兹东境的乌垒城,揭开汉日光照西域的历史序幕。公元89年,班超继任了西域都护,公元94年他征调龟兹、鄯善等八国军队7万余人平定了焉耆、尉犁、危须等三国。至此,西域50余国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
第一单元  两汉时期绿洲诸国
单元说明:
历史地图之巴州境内绿洲城邦诸国(楼兰鄯善、焉耆、且末、危须、若羌、小宛、山国、尉犁、渠犁、乌垒、仑头等)
两汉时期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的绿洲国家一览表
序号
国 名
都城
都城今地理位置
户数
人口数
兵数
1
且末
且末城
且末县西南
230
1610
320
2
焉耆
员渠城
焉耆东
4000
32100
6000
3
危须
危须
和硕县
700
4900
2000
4
尉犁
尉犁
库尔勒东北
1200
9600
2000
5
渠犁
渠犁
库尔勒西
130
1480
150
6
乌垒
乌垒
轮台县东
110
1200
300
7
若羌
若羌县西南
450
1750
500
8
楼兰(鄯善)
扜泥城
若羌县附近
1570
14100
2912
9
小宛
扜零城
车尔臣河上游
150
1050
200
10
山国(墨山国)
库鲁克山带
450
5000
1000
第二单元  西域都护府的建立
单元说明: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都护府,自此,西域正式归属汉朝版图,成为中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汉朝的西域统一大业自张骞始,到郑吉止,终于完成了。
(汉日光照天山——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1.匈奴僮仆都尉居焉耆危须间——地图
2.汉代西域都护的设立:历任西域都护及在位年代
3.(1)西域都护府的战略位置图以及“在西域为中”的形势图;(2)汉长城、玉门关一线烽隧—楼兰——孔雀河——轮台烽隧分布图
4.班超经营西域示意图
5.土垠遗址出土汉简照片、敦煌悬泉置出土有关汉简、马圈湾出土汉简照片、楼兰出土西域长史简牍。
李广利两次伐大宛发生在公元前104、前102年,最终攻下了大宛,随着大宛的降汉极大地震动了西域。汉朝在公元前101年置使者校尉,于轮台、渠犁一带屯田积谷,为统治西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汉匈五争夺车师发生在公元前99年、前89年、前72年、前68年和前62年,最终西汉政府觉得道远烦费,罢车师屯田,留空地以予匈奴。傅介子刺杀楼兰王的事件发生在公元前77年,楼兰王安归继位后叛汉,“候遮汉使者,发兵杀略卫司马安乐、光禄大夫忠、期门遂成等三辈,及安息、大宛使,盗取节印献物”。于是大司马、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用巧计刺杀了楼兰王安归,立他的弟弟尉屠耆为王,更名鄯善,同时屯田伊循城,又置伊循都尉,楼兰成了汉朝经营西域的重要据点。西汉政府全面统治西域是从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汉,次年在今轮台县东一带的乌垒城设立西域都护府开始的。西域都护管辖范围,东起阳关、玉门关,西至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北抵巴尔喀什湖,南括葱岭山区;西域55国中,除罽宾、乌戈山离、大月氏、康居、安息因距离中原“绝远”外,其余50国均在西域都护府的管辖之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汉匈征战,至此“汉之号令班西域矣”,今天的新疆完全进入了西汉王朝的统治范围。西汉政府为加强在西域的统治,委派了官使,并册封地方首领、颁发印绶,同时驻兵屯田以保护西域的安定。册封的官使主要有西域都护、戊己校尉及属官。西域都护秩比二千石,主管军事防务、军队调遣等。西汉历任西域都护共18人,留于青史的有郑吉、韩宣、甘延寿、段会宗、廉褒、韩立、郭舜、孙建、但钦和李崇等10人。都护任期虽定为3年,但也有变化。第一任西域都护郑吉的任职不少于8年,李崇是最后一任都护,任期有也7年。戊己校尉设于公元前48年,驻扎在车师国交河城,后来迁到了高昌壁。戊己校尉秩比二千石,受西域都护的节制,主管屯田事宜,并协助都护安揖诸国。西汉比较出名的戊己校尉有徐普、郭舜。
西

姓名
时间
郑吉
公元前60~前49年
韩宣
公元前49~前46年
甘延寿
公元前36~前34年
段会宗
公元前33~前31年
廉褒
公元前30~前28年
韩立
公元前24~前22年
甘延寿
公元前21~前19年
敦舜
公元前12~前10年
孙建
公元1~3年
但钦
公元4~13年
李崇
公元16~23年


莎车王贤
公元41年
陈睦
公元74~76年
班超
公元91~102年
任尚
公元102~107年
段禧
公元107年
一个多世纪来,中外学术界关於楼兰史的研究,可谓成果丰硕,成就辉煌。除了传世文献外,更多的则得力于大量的考古发现,简牍、帛书和纸文书的出土以及相当数量的非汉语文献的发现。上世纪30年代的居延汉简中有少量有关楼兰、鄯善的汉简,黄文弼先生在土垠遗址掘遗址获得71枚汉简,70年代的敦煌马圈汉简、90年代的悬泉汉简以及甘肃、新疆出土的一些零星汉简中,都有关於楼兰、鄯善的记载,这对研究楼兰、鄯善在两汉时期的历史极为重要。
5.西汉西域都护府及西域诸国分布图
6.西汉疆域、东汉疆域图
第三单元  丝绸之路(古道烽燧)
单元说明:
1.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
2.汉代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地图(历史地图集)
3.孔雀河烽隧遗址照片一组
第四单元  各族人民共同建设西域
单元说明:
1.汉代“伊循”屯田
2.楼兰屯田;
第三部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群雄争霸兄弟融(220~581年)
第一单元  魏晋-前凉楼兰“西域长史”治所;郡县制与各族政权的建立
单元说明:
陈展内容:
1.楼兰古城以及三间房遗址照片;
2.李柏文书照片。
陈展内容:
1.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征服鄯善和焉耆,设立焉耆镇和鄯善镇
2.高车国征服焉耆、鄯善、龟兹、于阗
3.吐谷浑占有鄯善且末
4.北凉残余势力占有鄯善且末
5.柔然汗国占有鄯善镇、焉耆镇
注:以上均历史文献
第二单元  各族人民共同建设西域
单元说明:
陈展内容:
1.楼兰、扎滚鲁克、营盘出土文物,工具、丝绸、毛织物、石器等。
2.汉代“伊循”屯田、楼兰屯田;索劢屯田、魏晋楼兰屯田遗址照片;
第三单元  蚕桑西传——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
单元说明:
陈展内容:
1.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和中道(《魏略西戎传》)
从玉门关西出,经若羌转西,越葱岭度月氏,为南道,南道西行,且末国、小宛国、精绝国、楼兰国皆并属鄯善也;戎卢国、渠勒国、皮山国并属于阗。陶保廉《辛卯侍行记》卷五对此线记载甚详:密远西行一百里卡克里克,一百里甜水泉,一百里凹石峡,五十里茄绊卡的,六十里布古里克,渡卡墙河,沿河西南行八十里抵敏托海,七十里英苏,八十里塔得朗,六十里卡墙,四百一十里安多罗。
(密远即今米兰,卡克里克即今若羌,卡墙即今且末。)
2.丝绸之路贸易品展示:丝绸、汉佉二体钱、玻璃器、珠宝、精品毛罽等
3.营盘墓地
陈展内容:
楼兰出土简牍
第四单元  璀璨夺目的佛教艺术
单元说明:
陈展内容:
1.楼兰古城佛塔、米兰佛寺佛塔照片、壁画照片
2.鄯善佛教艺术
《法显传》称:“其国王奉法,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学。诸国俗人及沙门尽行天竺法,但有精粗。”
第四部分  隋唐时期——郡府号令万里疆(581~840年)
第一单元  隋朝创立鄯善、且末郡
单元说明:
陈展内容:
历史地图,隋朝疆域、安西大都护府辖境(北庭大都护府),鄯善郡治鄯善城,统显武、济远两县;且末郡治且末城
第二单元  唐朝统一西域,设立羁縻府州
单元说明:
历史地图,8世纪初的唐朝疆域
陈展内容:
1.644年(贞观十八年)安西都护郭孝恪俘虏焉耆王,初置焉耆都督府。
安西都护府辖焉耆都督府:本焉耆国,其王姓龙,名突骑支,常役于西突厥。俗有鱼鳖之利。贞十八年,郭孝恪平之,由是臣属。上元中,置都督府,处其部落。治所在安西府东八百里(《旧唐书》)乌垒州(今轮台)且末镇(《旧唐书?地理志》)
2.658年(显庆三年)安西大都护府  安西四镇焉耆镇,主将称镇守使或军大使,统兵3000余人
3.663年,吐蕃灭吐谷浑,占有塔里木盆地东南部地区
第三单元  经济的繁荣和异彩纷呈的各族文化
单元说明:
陈展内容:
1.博格达沁古城、米兰古城等地文物,米兰遗址唐代灌溉遗迹
2.七个星佛寺佛教艺术
〔唐〕玄奘、辩机著《大唐西域记校注》:阿耆尼国  阿耆尼国,东西六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国大都城六七里。四面据山,道险易守。泉流交带,引水为田。上宜麋、黍、宿麦、香枣、蒲萄、梨、柰诸果。气序和畅,风俗质直。文字取则印度,微有增捐。服饰氈毼,断发无巾。货用金钱、银钱、小铜钱。王其国人也,勇而寡略,好自称伐,国无纲纪,法不整肃。伽蓝十余所,僧徒二余人,习学小重乘教说一切有部。经教律仪,既遵印度,诸学习者,即其文而习之。戒行律仪,洁清勤励。然食杂三净,滞于渐教矣。
3.若羌且尔乞都克的佛寺遗址
且尔乞都克古城位于若羌县城偏西约6公里处。其内城西北角有一面积9米×9米的土台,以土坯垒砌而成,顶部已塌,仅存底层,残高约3.15米,似为残塔遗址。在距此塔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寺院遗址。其中的佛殿面积长9.8米,宽3.2米,发现的贝叶和纸片上书写着梵文,可能是佛教经典。还有泥塑像和壁画残块等。
第四单元  塞驿远如点 边烽互相望
(唐代丝绸之路在巴州境内的分布,使用历史地图)
单元说明:
1.银山道——焉耆路线
2.地图,玄奘西行往返路线(注:玄奘西行经焉耆)。玄奘《大唐西域记》有关记述从此东行六百余里,至折摩驮那故国,即沮末地也。城郭岿然,人烟断绝,复此东北行千余里,至纳缚波故国,即楼兰地也。
3.西州至安西都护府之间重要军镇遗迹:
《新唐书?地理志》:自焉耆西五十里,过铁门闗,又二十里,至于术守捉城;又二百里,至榆林守捉;又五十里,至龙泉守捉;又六十里,至东夷僻守捉;又七十里,至西夷僻守捉;又六十里,至赤岸守捉;又百二十里,至安西都护府。(上述守捉城可与库尔勒至库车间的城址对应,可以使用照片、沙盘)
《西域图志》:于术守捉城又二百里至榆林守捉。按唐于术守捉城与今车尔楚相近,则西二百里之榆林守捉宜在英噶萨尔间也。又唐书自榆林守捉西五十里至龙泉守捉,当在今英噶萨尔之西。
4.遮留谷—铁门关(爵离关)
岑参题铁门关楼:铁关天西涯,极目少行客。关门一小吏,终日对石壁。桥跨千仞危,路盘两崖窄。试登西楼望,一望头欲白。
展品:
焉耆出土银器
尉犁县托布协遗址
第五单元  建牙鹰沙川
单元说明:
1.突厥汗国、西突厥统有西域。
北周保定二年(562年),突厥叶护室点密受册为西面可汗,建牙帐于鹰娑川畔的白山。《隋书?北狄传》应娑实为处罗可汗下属一个小可汗的牙帐,其名“鹰沙”。《新唐书?突厥传》:“苏定方击贺鲁别帐鼠尼施于鹰沙川”。《新唐书?地理志》:“鹰沙都督府以 尼施处鼠半部置”。《隋书?西域传》龟兹“其王姓白,字苏尼”。
2.复制焉耆金疙瘩出土的金带扣
3.突厥石人
4.龟符
第六单元  米兰简牍
单元说明:
吐蕃:在古代西域历史舞台上,吐番也曾一度是十分活跃的成员,在西域历史发展过程有过深厚的影响。公元7、8世纪吐蕃在新疆有广泛活动,在塔里木盆地周缘库车,苏巴什,见到吐蕃时期石刻佛像。吐鲁番发现过吐蕃文书。在若羌县米兰,至今仍保存着一区形制完整的古堡,古堡近方形,东西长70米,南北宽56米,夯筑。部分地段见土坯修补痕迹。方法是柳枝与土坯相间,两层柳枝间夹纵横交错的土坯三层。四周见角楼。城堡北部存大量建筑物遗迹,为半地穴或土室,平顶。清理中,曾出土300多件吐蕃文书简,涉及当年分配耕地、种植小麦,丝绸贸易等。其它还出土木器、铁镞、漆器片,多量毛织物及牛羊骨,大麦穗等,形象展示了当时吐蕃人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状况。
传世的吐蕃时期的藏文文献包括三大类:一是金石铭刻,藏语称Rdo-ring-dang-dri1-buv i-dkav-gtsigs;二是写本手卷,藏语称之为Shog-dril-yig-rigs;三是竹、木简牍,藏语称之为Khram,或称byan-bu。
按传统的说法,藏文是公元七世纪中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srong-btsan-sga-po)的文臣通米桑布札(Thon-mi-sambhodra)奉诏创制的。但至今尚未发现当附的文献材料做为凭证。上述的三种材料虽然在时间上都晚于七世纪,有的是八世纪的,有的是九世纪,也有的可能是十世纪的遗物。但毕竟逐是早期.的文献萝因而受到人们的重视。事实上步由于这些文献的问世,研究这类文献成果的不断发现多大大地弥补了过去长期存在的文献不足的缺陷,从而使人们可以较为清楚地看到吐蕃时期的历史、文化、语言、宗教、氏族婚姻、民间习俗等方面的面貌。如今,许多藏学研究者兴致勃勃  地在探索当时的典章制度、经济体系,社会结构和民族关系等课题。不少中避学学者,敦煌学学者对此也产生了巨大的兴趣。
我国著名学者陈寅恪(1890~1969年)和罗常培(1989~1958年)两位先辈的重要著作《吐蕃赞普名号考——蒙古源流研究之一》《唐五代西方音》是近代藏学研究中的里程碑。我们遵循于道泉教授和马学良教授在l95童年建立藏谖专.业时制订的方法:从语言入手,掌握现代藏语的某一方青罗进丽探索其他方言,把方言中的若干语言歧异当修历史现象来观察,继而深入阅读、研讨古代藏文文献。我们有幸能多次深入藏区。探幽抉微,逐渐地建立了我们自己的藏学研究与教学体系,其中就有“吐蕃文献学”的专题课程和著述。
《吐蕃简牍综录》一书,辑录了至今出士的绝大部分吐蕃简牍,共464支。这些简牍大部分出于新疆南部罗布泊(1op-nor)南岸的米兰(myi-rang)故城遗址,今属若羌(nob-ehung)县。
1.制作米兰古城的沙盘模型
2.复制米兰古城出土的吐蕃文木简、肩胛骨等
3.唐朝后期疆域
4.吐蕃:在古代西域历史舞台上,吐番也曾一度是十分活跃的的成员,对西域历史发展过程有过深厚的影响。
第五部分  唐末五代辽宋时期——勇捷回鹘迁天山(840~1206年)
部分说明:
回鹘,是对回纥的又一称呼。唐贞元四年(788年),顿莫贺要求唐朝将其族名“回纥”改汉译为“回鹘”,“言捷鸷犹鹘然”之意。北庭回鹘是对西迁北庭回鹘人的称呼,北庭回鹘一名初见于《新唐书?吐蕃传》,称:咸通“七年(866),北庭回鹘仆固俊击取西州,收诸部。”仆固俊建立了北庭回鹘政权。回鹘在新疆历史上又称作“高昌回鹘”或“西州回鹘”、“西州龟兹回鹘”、“龟兹回鹘”等。回鹘人在漠北的时候信仰摩尼教,入主北庭后,与当地居民共同生活,逐渐开始信仰佛教,同时加以发扬光大,创造了灿烂的北庭回鹘佛教文化。
历史地图:回鹘迁西域示意图、高昌回鹘与喀喇汗朝、西辽疆域图(标出巴州的位置及建置)
第一单元  频繁的政权更迭(回鹘进焉耆、喀喇汗、契丹)单元说明:
1.回鹘西迁与黠戛斯控制塔里木东部地域
2.842年,回鹘西迁后庞特勤在焉耆称叶护。848年,庞特勤自称可汗,建立政权,史称安西回鹘政权。
3.9世纪后期,高昌回鹘王国控制塔里木盆地北部
西辽皇帝世系
姓名
事  迹
耶律大石
耶律阿保机的八代子孙。在辽国接近灭亡时开始了政治生涯。西辽(喀喇契丹)的创立者,在位11年,统一西域,征服花刺子模等国。
萧塔不烟
耶律大石之妻,感天皇后。耶律大石临终前,考虑到儿子耶律夷列年幼,便遗诏由萧塔不烟暂时管理辽国。萧塔不烟遵照耶律大石遗诏,一边主持国事,一边扶持儿子成长。
耶律夷列
耶律大石之子,在母亲萧塔不烟的扶持下成长,公元1150年即位,在位13年,人称辽仁宗,后病逝。
耶律普速完
夷列因子幼,遗诏由妹妹普速完管治西辽。在位期间,曾以萧斡里刺任监国,后号称承天太后。在位14年,在政变中身亡。
耶律直鲁古
夷列次子。即位后用兵频繁,但效果甚微,致使国力逐渐衰弱。后收留流亡的蒙古乃蛮王子屈出律,不久便被屈出律篡夺西辽帝位。两年后,悲愤而死。在位33年。
屈出律
乃蛮王子,流亡到西辽被直鲁古收留,后娶其女,他从直鲁古手中篡夺了西辽帝位,在位1年,被蒙古成吉思汗的军队歼灭。
第二单元  社会经济文化
单元说明:
1.出土的钱币、艺术品
2.七个星出土的回鹘时期壁画和雕塑
3.服饰
第六部分  元明时期——蒙古西征建汗国(1206~1644年)
部分说明:
历史地图,元朝疆域图(标出巴州在元朝疆域的位置及建置)
第一单元  蒙古统一新疆
单元说明:
陈展内容
1.蒙元时期在天山南北设置镇守官“达鲁华赤”,“籍户口,收赋税,签发兵丁。”
2.1251年,窝阔台汗在位时,设立别失八里行尚书省,统管天山南北地区军政事务。
3.元朝在平定西北藩王之乱时先后设置了一系列管理机构。立别失八里、和州等处宣慰司分理天山南北各地事务。
4.察合台汗国和东察合台汗国
以上均依文献
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版图示意图
第二单元  社会经济文化
单元说明:
1.沙海遗书……西厢记文书
1976年在且末县塔提让乡苏伯斯坎古遗址出土27件汉文纸文书。文书中有明确的纪年,一件是“至元二十的十二月”(1283);一件是“至元二十一年”(1284)。内容有书信、弹词、名录、布告、籍账、保告状、习字等。
1986年9月,且末县塔提让乡一农民在该乡苏伯斯坎遗址发现了一些纸质文书,共27件文书。门里辉或门  立驿之考订:这两个地名可能是同地点,很可能就是在塔提让,进而推之就是苏伯斯坎古遗址,是隶属于斡端宣慰司都元帅府的一个军事要地。该遗址在塔提让乡政府东北约15.5公里,在今车尔臣河的北岸,距河流五、六十米,西边有座烽火台遗址。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世祖忽必烈从驻守斡端(和田)的都元帅另速带所请,下谕在罗卜门里辉立驿,这时对至元十三年于阗、鸭儿看立驿的补充,以保证塔里木盆地南缘东段道路的畅通,从军事上对付海都的叛乱活动。
《元史?世祖纪》卷一二,至元十九年(1282年)“九月丁巳......别速带请于罗卜门里辉立驿从之”。
注:且末县塔提让乡苏伯斯坎遗址共采集文书—28件
古藏文文书
2.瓦什峡遗址和采集的玻璃器
瓦什峡遗址在若羌县西南80公里。发现元代文书两件(79RWF3∶1.2)。1978年采集玻璃器皿几十件,皆残。可以复制。
女性干尸:元代,1992年且末县塔提让出土
说明:残,身高157厘米。
第七部分  清朝时期——荡寇建省固边疆(1644年~1911年)
历史概况:
1644年,清朝统一全国。卫拉特的准噶尔巴图尔浑台吉即向清朝称臣。清朝政府在平定噶尔丹作乱之后,将焉耆定名为喀喇沙尔,次年修建新城,派驻喀喇沙尔办事大臣一员,所属焉耆及库尔勒(包括西尼尔)、布古尔两回庄,实行伯克制。
1771年,土尔扈特从伏尔加河流域回归祖国,乌纳恩苏珠克图盟旧土尔扈特南路四旗五十四苏木和巴图色勒启勒图盟和硕特中路四旗十一苏木,实行札萨克(蒙古语音译,意为“支配者”)制,由喀喇沙尔办事大臣兼辖,伊犁将军节制。
1865年,浩罕军官阿古柏挟持逃居国外的伊斯兰教封建贵族张格尔的儿子布素鲁克和卓入侵南疆。
1875年5月,清朝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檄西宁道刘锦棠率老湘军,四川掇督徐占彪率蜀军,出关西征。”驱逐阿古柏的战役历时1年半,于1878年1月胜利结束。
1882年,喀喇沙尔设直隶厅,归阿克苏道管辖。1898年,喀喇沙尔恢复焉耆旧名,直隶厅升格为府。
第一单元:悠悠岁月——清朝对喀喇沙尔地区的治理
单元说明:
清朝统一新疆后,自西汉时期开始的中央王朝对新疆的治理趋于完备,各项政策措施也更加适合于新疆的政治、民族特点。在管理制度方面采取的是以伊犁将军为主的军府制度,逐步实现了新疆和内地行政制度的统一。此外,清朝还根据新疆地区的特点,在制度方面依据“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原则分别采取了郡县制、伯克制、札萨克制、八旗制等不同的治理方式;官员的任用方面采取以满族为主、各族官员并用的政策,以调动各族官员的积极性;军队驻守方面采取了以八旗军队为主、其他军队为辅的共同防御,既相互补充又相互制约的政策;经济方面推行以农业为主、农牧并举的政策,使天山北部的农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采取了减轻赋税、确定财政定额补贴制度;采取政教分离、支持多种宗教并存的政策;建设台站等交通网络及卡伦边境防御网络等等。清朝采取的这些治理措施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使新疆社会有了一个较长时期的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经济文化也由此获得了快速恢复和发展。光绪初年,左宗棠率大军收复新疆后,因新疆原有的统治制度荡然无存,1884年,新疆正式建省,刘锦棠出任第一任新疆巡抚,清朝对新疆的治理迎来了一次大的变革。新疆地方行政交由各道、府、厅、州、县办理;伊犁将军等军府制度得到保留,但权力大大缩小;南疆的伯克制度被废除;减轻赋税和商业税,实行更为优惠的移民实边政策,及为恢复农业、发展副业生产而采取的各项政策,兴办文教等,是这一变革所带来的重大变化。这一变革对于维护祖国统一、西北边疆的开发、增进各民族间的联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纵观历代王朝对新疆的治理,有一个特点是十分显著的,即在每次积极有效地治理之后往往有一个削弱时期,但在渡过削弱时期之后,中央王朝的治理范围和深度又有一个大的发展,中央王朝对新疆的治理方式也在这种发展中逐渐和内地趋同,进而完成了新疆成为中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历史进程。
清朝时期喀喇沙尔地区政权建置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准噶尔汗国噶尔丹进兵南疆,巴州全境皆归噶尔丹统治。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廷平定准噶尔以后,将焉耆定名为喀喇沙尔。次年修建新城,派驻喀喇沙尔办事大臣一员,所属焉耆及库尔勒(包括西尼尔)、布古尔两回庄,实行伯克制。卡墙(今且末)、卡克里克(今若羌)属和田办事大臣辖;罗布淖尔(今尉犁)隶属吐鲁番回王。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尔扈特及和硕特蒙部回归祖国后,乌纳恩苏珠克图旧土尔扈特南路四旗五十四苏木和巴图色勒启勒图盟和硕特中路四旗十一苏木,被安置在喀喇沙尔以北珠勒图斯游牧,实行札萨克制,由喀喇沙尔办事大臣兼辖,伊犁将军节制。清同治三年(1864年),布古尔、库尔勒、喀喇沙尔农民起义,攻占城镇,焚毁军台,喀喇沙尔办事大臣举家自焚,州境尉犁以北均为起义农民控制。旋为库车“汗和卓”热西丁的东征军占有。同治六年(1867年)夏,浩罕匪首阿古柏侵占州境各地,血腥统治达10年之久。光绪三年(1877年)九月,清军收复州境各地。光绪八年(1882年)七月,督办新疆军务刘锦棠奏请设置喀喇沙尔直隶厅,归阿克苏道管辖。光绪九年(1883年)四月,部复准设新疆南路道厅州县各官,刘锦棠即委官署理喀喇沙尔直隶厅事务。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喀喇沙尔恢复焉耆旧名,直隶厅升格为焉耆府,辖新平(尉犁)、婼羌、轮台三县,仍属阿克苏道。
展示内容:
办事大臣铜印一方(模型)
第一组:喀喇沙尔办事大臣
清朝平定准噶尔叛乱,统一新疆后,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在喀喇沙尔设办事大臣衙府,派驻办事大臣一员(部颁铜印),受伊犁将军节制。办事大臣总揽喀喇沙尔一切事务,为当地最高行政长官。
展示内容:
筑喀喇沙尔土城:喀喇沙尔土城一座,城垣女墙高一丈二尺,周围长二百五十四丈。东西两门,东门名德绥,西门名抚徕。城楼两座。城内建置办事大臣衙署一所,共房五十六间。东南城外,于乾隆二十三年,官兵恭建万寿宫一座。庆祝朝贺。
1.沙盘模拟修建喀喇沙尔土城
2.沙盘模拟部分衙署
第二组:喀喇沙尔直隶厅
光绪八年(1882年),刘锦棠上奏:“喀喇沙尔与土尔扈特游牧地方犬牙交错,每有交涉事件。拟设直隶厅抚民同知一员,治喀喇沙尔城”。光绪九年(1883年),始设喀喇沙尔直隶厅,隶属阿克苏道。辖新平(尉犁)、若羌、轮台3县。衙署驻焉耆城,兵丁防守“森严肃静、官民分居”,设有税局、官钱局、巡警局,抚民同知总理辖区的一切行政事务。
展示内容:
1.模拟官钱局(图片1张)
2.模拟税局(图片1张)
清代警制:清光绪八年(1882年),喀喇沙尔直隶厅置巡警局。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喀喇沙尔直隶厅改为焉耆府,巡警局仍承前制,当时巡警局有巡官3名、巡警32名、车夫1名。轮台、新平、若羌3县均设巡警队,专司缉盗、巡逻、维护地方治安之责。清宣统三年(1911年),焉耆府设巡警队。
展示内容:
1.模拟巡警局(图片1张)
2.模拟巡官图(图片1张)
第三组:焉耆府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喀喇沙尔恢复原名焉耆,直隶厅改升为焉耆府。焉耆府领三县,有府经历一、典史三,额征粮5014石,养廉银800两,公费银1200两”。设有税局、官钱局、电报局、巡警局。府衙驻焉耆城,知府总理府内一切行政事务,为最高官长。
展示内容:
1.模拟电报局(图片1张)
2.最高官长模拟图(图片1张)
第四组:基层政权组织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后,清廷任命平定大小和卓木之乱有功的维吾尔贵族和归顺清朝的当地头目为喀喇沙尔地区各级伯克。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以朝廷任命的伯克代替原来的世袭伯克。
清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后,废除伯克制(旧土尔扈特与和硕特部仍实行札萨克制,基层组织仍为牛录),普遍实行州县制。
展示内容:
1.模拟乡约(1件)
2.仿制委牌(1件)
伯克制度:伯克为回部职官总称,当时库尔勒回城设三品阿奇木伯克一员为其政权长官,统理回部城村大小事务,“职繁权重、为诸伯克之冠”。
布古尔(今轮台县)回城设三品阿奇木伯克一员,统领该处一切事务。各地阿奇木伯克均为清朝正式命官。另外,清政府还实行伯克回避制度,规定:伯克和阿訇不得兼职。1763年根据乾隆皇帝的指示,军机处专门制定了《补放伯克条例》,是时,库尔勒、布古尔阿奇木伯克颁发三等行政区印信。
展示内容:
1.伯克列表(1张)
2.仿制伯克印信(1件)
第五组:清代驻军
清代实行军府制。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建喀喇沙尔(今焉耆)新城。次年,设办事大臣1员,驻军官佐17名;设游击1名,守备1名,千总1名,把总4名,经制外委 3名,书识8名(印房6名,粮饷局2名);绿兵营600名,由陕甘换防,每5年更替。计城内守营马步兵220名(内水手兵丁10名),屯田士兵302名,分驻3处城郊(头工271名,二工101名,乌沙克塔尔三工130名),屯田地6040亩。置卡伦2处,设于喀喇沙尔城东北察汗通古和沙扎盖图。每卡伦有委笔帖式1员、卡伦达1名、绿营兵10名、马10匹。设军台10座。主要负责传报紧急军情,有警则守兵举烟为号,稽查匪类,护卫行人。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南路旧土尔扈特东归以后,变鄂拓克、宰桑制为盟旗制,共有9旗、65佐领(即苏木)。札萨克旗是合军事、生产为一的封建自治体制,佐领为旗的基层组织,每佐领编制150户,壮丁150名,50名服现役为常备兵,100名从事生产为预备兵。平时常备兵接受训练和检阅,战时征调参加战争。每4~6个佐领设专办军务的扎兰章京1员,每苏木设管旗章京1员(又称骁旗校),统由各旗将军协理管辖。
展示内容:
1、仿制马步兵营(图片1张)
2、马夫牵马图(图片1张)
设置卡伦:驻防城北有沙扎盖图卡伦一处,距城一百四十里。北有纳拉特达巴罕卡伦,交伊犁界。驻防城东有插汉通格卡伦,距城二百五十里。东北有博尔图小达巴罕外伊拉里克卡伦,交吐鲁番界。查插汉通格卡伦,设立委笔帖式,系由清印房贴写内拣委。
展示内容:
1.卡伦线路图(1张)
2.仿制通关文书(1件)
设置军台:喀喇沙尔所属军台,开都河北至特伯尔古台九十里,至乌沙克他尔台八十里,至喀喇河色尔台一百五十里,戈壁至苏巴什台八十里,至吐鲁番所属托克逊台九十里,交界开都河南台,至库车所属哈尔哈阿满台一百里。
展示内容:
1.模拟八个军台分布图(图片1张)
2.模拟绿营兵士图
第二单元  绣陇万顷——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祖国边疆
单元说明:
清朝时期对屯垦事业采取扶持、奖励优惠政策,这个阶段,喀喇沙尔地区兵屯、民屯及回屯参与屯垦的人数不断增加,面积不断扩大,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的恢复,经济得到了发展,各民族关系进一步密切,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1.巩固了国防,保护了“丝绸之路”。
2.推动了喀喇沙尔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
3.促进了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团结。
4、清代屯垦,也为后来屯垦事业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一)清代对屯垦的管理
清朝在新疆屯田分为兵屯和民屯,两者的管理制度存在着一定差别,前者属于地方政府的管理范畴,而后者属于军队管理体制,分属于不同的管理系统。
兵屯主要是指绿营兵屯田。
民屯即招民屯垦,或称之为移民实边。
展示内容:
1.军屯表(1张)
2.民屯表(1张)
(二)喀喇沙尔屯田
1840年前,喀喇沙尔屯田有军屯、民屯和回屯三种。军屯有屯兵三百二十人,种地六千零四十亩,民屯有民户六十六户,种地一千九百多亩,回屯有维民二千多户,种地八万八千四百亩。另外,还有少量遣犯参加屯垦。
展示内容:
1.模拟丰收景象图(图片1张)
2.屯垦数据列表(1张)
(三)罗布淖尔屯田
清朝后期的罗布淖尔地区,包括新平(今尉犁县)和卡克里克(今若羌县)两县。罗布泊地区屯田历史恣久。1895年,新疆巡抚陶模决定,在卡克里克派军屯防。
展示内容:
1、蒲昌城 (照片 )
2.模拟丰收景象图(图片1张)
3.屯垦数据列表(1张)
(四)布古尔、库尔勒回屯
清朝随着人口的增多,回屯户不断私垦官荒地,回屯总面积随之扩大。
展示内容:
清末境内渠道与溉田数量一览表
干    渠
支    渠
全  长
(公里)
灌  溉
(亩)
数  量
(条)
长  度
(公里)
数  量
(条)
长  度
(公里)
焉耆府
30
296
7
42.0
338
166005
新平县
18
249.5
1
20.0
268.5
8565
轮台县
7
380.0
17
186.5
566.5
165700
若羌县
7
50.5
10
21.0
71.5
17717
卡  墙
1
50.0
50.5
27300
合  计
63
1026
35
269.5
1279.0
385287
注:表中焉耆府为今焉耆、和硕、和静三县和库尔勒市,新平县为今尉犁县,卡墙为今且末县(清末属和田府)。
(五)兴修水利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政府组织移民屯垦,在墩阔坦至英气盖河一线的塔里木河段开挖引水干渠17条、支渠1条,全长224.5公里,灌溉耕地8500亩。
展示内容:
1.模拟修渠图(图片1张)
2.清朝库尔楚石碑
3.林则徐在库尔楚踏勘水渠图(图片1张)
4.库尔楚水渠的文字解说
第三单元  扶犁叱犊——林则徐在喀喇沙尔
林则徐为清代著名爱国之臣,因禁烟被贬新疆,他的足迹遍布南北各地,在喀喇沙尔、布古尔、新平地区留下很多为民造福的农事建设,至今为各族人民所称道。
(一)林则徐勘察新垦屯地
1845年7月,林则徐和全庆到喀喇沙尔勘察新垦屯地。展示内容:
林则徐雕像(1个)
(二)申报开荒经费
关于喀喇沙尔的开荒经费,林则徐等报告十分详细。
展示内容:
模拟林则徐踏勘图(图片1张)
(三)林则徐勘查喀喇沙尔土地
1845年,林则徐勘查了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叶尔羌、和阗、喀什噶尔等八城的荒地,共勘查了689718亩。
林则徐常年履勘荒地,即希望这些地方能变为粮产丰盛、牲畜繁茂的农庄。林则徐有一首寄友人诗,可看出他履勘时的思想:
粮莠嘉禾不并生,田莱区划要平衡。
南东疆里思成宪,带砺提封溯旧盟。
中外总期无旷土,兵农何必有分名。
迢迢一片龙沙路,待听扶犁叱犊声。
展示内容:
用诗句模拟图(图片1张)
(四)林则徐主持屯田事宜
在林则徐和喀喇沙尔办事大臣的主持下,南疆的屯田事业有了大的发展,他对南疆一带的山水也情有独钟,对各民族的情怀多见于他在喀喇沙尔写的诗篇中。
(五)林则徐的诗词
1.赠给喀喇沙尔大臣全庆的诗
蓬山俦侣赋西征,累月边庭并辔行,
荒碛长驱回鹘马,惊沙乱扑曼胡缨。
但期绣陇成千顷,敢惮锋车历八城,
丈室维摩虽示疾,御风仍喜往来轻。
这首诗回顾了他和全庆共同勘办屯田的往事,流露出自己能有所作为的兴奋和喜悦。
2.对民族生活习惯的描写
豚彘由来不入筵,割牲须见血毛鲜,
稻梁蔬果成抓饭,和入羊脂味总膻。
头两句,是简述穆斯林禁食猪肉,亦不食自死之物,宰牲须按一定程序断喉见血;后两句则专讲那别有风味的抓饭。
在诗人足迹所至的新疆东部、西北部和中部,随处可见,如:
关内唯闻说教门,如今回部历輶轩。
八城外有回城处,哈密伊犁吐鲁番。
有的诗,侧重写穆斯林的住宅与建筑特色:
厦屋虽成片瓦无,两头榱角总平铺。
天窗开处名通溜,穴洞偏工作壁橱。
写内地民房私宅,设计建造大不一样。再如:
亦有高楼百尺夸,四围多被白杨遮,
圆形爱学窟庐样,石粉团成满壁花。
3.林则徐反映民俗的诗
宗亲多关织丝萝,数尺红丝散发拖,
新帕盖头扶上马,巴郎今夕捉秧歌。
展示内容:
1.用诗词模拟民俗(图片1张)
2.用诗词模拟特色住宅与建筑(图片1张)
3.用诗词模拟生活场面图(图片1张)
(六)林则徐察勘古铁门关旧址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则徐和喀喇沙尔卸任办事大臣全庆历勘南疆八城,途经遮留谷,特意察勘大石岭古铁门关旧址,决定由全庆负责在岩口建铁门关。
第四单元 古道驼铃——清朝时期喀喇沙尔地区商业的繁荣
单元说明:
清朝统一新疆后,喀喇沙尔地区各族人民生活逐步稳定,生产得到恢复,与内地的商贸交流更加频繁,使地区商业出现了繁荣景象,当时的喀喇沙尔、布古尔等地区盛极一时,他们以天津口岸为依托,销售土特产品,形成了运输产品的燕(河北)、晋(山西)、津(天津)专业驼队,商业非常活跃,互通有无,地区各族人民与内地联系更加密切。
(一)喀喇沙尔繁荣的商事
清初,燕(河北)、晋(山西)、津(天津)商人多联结驼队,从归化城沿蒙古草地运货进入新疆,因路途平坦、安全,耗费较低,商民有利可图,从而途经焉耆转输和运往焉耆的货物也日渐增多。18世纪清朝平定准噶尔叛乱时,一批山西商人落脚于喀喇沙尔(焉耆),曾先后开设有“玉生永”、“元生永”、“天元星”、“天元成”、“元生昌”等大商号,另有不少小商号与摊贩。陕西人经营的商号有“天兴丰”、“顺兴号”、“仁和祥”等;甘肃人开设的商号有“恒盛茂”、“信义成”、“庆元兴”、“德聚成”京广杂货店和“德聚堂”药局,还有从事酿酒批发零售业的徐家、刘保家、何家、刘保仁家、王永茂家、赵乡约家、顾先生家。两湖商户:两湖人在焉耆经商的多为湘军遗留人员及其后裔,多从事酿酒业、养猪业,最大的烧房有王安民、王兴礼、吴汉阶等数家,经商的有邓古承等。
清嘉庆六年(1801年),焉耆已有商家1150余户。
展示内容:
1.模拟商户图(图片1张)
2.用干果实物展示交流产品
(二)清朝时期的币制
厘定币制  乾隆帝戡定新疆,为了使新疆与内地的币制相统一,收毁普尔钱,在叶尔羌鼓铸制钱乾隆通宝,每枚重二钱,背铸叶尔羌名,左满文,右回文。这样以利币制统一,便于商贾民间的买卖。
展示内容:
1.用铜钱实物展示
2.出土的币制照片(1张)
3. 镏金铜碗1992年且末县征集
附录:
1.乾隆皇帝致祭和硕特博尔图山
清朝乾隆皇帝亲自御批和硕特博尔图山祭文,每年派遣重臣到此致祭:乾隆二十六年七月三十日,钦奉谕旨致祭。现在春秋祭祀,所有礼部颁发御制祭文二张,照抄于后。
展示内容:
博尔图山特照(1张)
博尔图山全照(1张)
模拟祭山场面图(图片1张)
①祭博尔图山文
维乾隆二十六年,岁次辛巳月朔,越祭日,皇帝遣官致祭于博尔图山之神。曰:“维神体结,坤与灵昭。允位达峰,峻峙拔万仞。以倚天积雪高攒,历四时而浮玉。作花门之上,镇永奠西遐。界葱岭以中维,遥通南道。朕统临县寓,式廓与图异域,归仁列障,暨于闻之外殊方。在宥典屯,谕乌垒而遥诸部之往来。仰崇山之绵亘,虽幽遐不闭。久已荷乎天庥,而梯栈无云,实更资乎神应。用申秩祀,练时日以荐瞽。敬遣专官,肇县(?)而展告。自此途开九折,共遵王路之荡平。亦维寒敛六花,长被春风之和昭。丕彰聆响,来鉴苾芬。”
展示内容:
1.刻录祭文石碑(图片1张)
2.用现代文注释
②春秋致祭祝文:维乾隆二十六年,岁次辛巳月朔,祭日,皇帝遣官致祭于博尔图山之神。曰:“维神钟灵,遐域正宅,西陲险辟,虫(?)丛导我,武维扬之路高逾龙阜,界殊方内属之区,作巨镇于回中,峰层嶂叠,通与区于城外,栈接梯连,实惟名山,允宜嘉秩,朕八荒在闻(?),六合为家,暨者定乎准夷,遂全收乎回部,与屯更戍,宜安枕席,以过师驻收游群,当顺凉暄而应候,惟神庥之是赖,仰灵脱之攸昭,爰申圭币之仪,登诸祀英,更肃春秋之祭,载在秩宗,并协柔怀宜,隆聆响(?)长,此冰消雪峤,调烛被于光天,行雪浃膏春,沾浩恩于绝微,苾芬或荐,歆格斯承。”
喀喇沙尔东一百八十里,乌沙克他尔军台有大玉三块,大者青色,重万斤;次者葱白,重八千斤;小者白色,重三千斤。四轮车三辆,俱置于路旁台,并云此玉运自叶尔羌西,臣将以入贡。嘉庆四年二月,奉旨停运京师,截留此台,逐以土屋封盖云。
诏叶子阗玉,埋轮蔓草抚。来从西旅道,产自罽实隔。驾(?)劳天马,投渊却海珠。何如此顽石,能役万民苏。不刻摩崖字,光明帝德昭。瑞同麟在野,喜见鹊来巢。昆璞完然古,羌戎逖矣朝。神鬼牢守护,莫任斧斤招。
展示内容:
①刻录祭文石碑
②用现代文注释
2.贡奉清朝乌沙克他尔三大玉块
喀喇沙尔东一百八十里,乌沙克他尔军台有大玉三块,大者青色,重万斤;次者葱白,重八千斤;小者白色,重三千斤。四轮车三辆,俱置于路旁台,并云此玉运自叶尔羌西,臣将以入贡。嘉庆四年二月,奉旨停运京师,截留此台,逐以土屋封盖云。
展示内容:
①三大玉块模拟图(图片1张)
②草原遗物(3件)
3.喀喇沙尔冰桥
喀喇沙尔城西南有开都河,俗名通天河,冬月冰冻甚坚,车径过,名曰冰桥。夏季,充分利用当地的羊皮做成羊皮筏子或用胡杨树凿成卡盆(独木舟)摆渡开都河。
展示内容:
①模拟冰桥(图片1张)
②卡盆(独木舟)(1个)
③羊皮筏子(1个)
第八部分 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多事秋(1911年~1949年)
前 言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12月28日,新疆迪化革命党人起义失败,1912年1月7日伊犁革命党人起义成功,新疆伊犁大都督府成立,归属民国,但迪化依然为清朝统治。1912年3月10日,北京政府电令新疆改巡抚为都督。4月25日,新疆巡抚袁大化被迫宣布辞职,新疆正式建立民国体制。
民国初年,焉耆、库尔勒等地仍归属阿克苏道。
民国9年(1920)1月11日,焉耆道设立,辖焉耆、轮台、尉犁、若羌、且末、鄯善、吐鲁番、库尔勒、七角井。自此,现巴州管辖的区域基本定型。民国19年(1930),设焉耆行政长公署,辖焉耆、轮台、尉犁、若羌、且末、吐鲁番、鄯善和库尔勒、托克逊两个设治局。民国27年(1938),焉耆道改为新疆第八行政区,改行政长公署为焉耆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复划吐、鄯、托三县归迪化专署建制。
民国时期焉耆地区农业、牧业经济并存,相互交织。农牧业生产水平低下,农村牧区满目疮痍,经济萧条。农牧民遭受的剥削和压迫,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反动官府,二是地方军阀,三是封建势力,四是宗教势力。
民国时期,焉耆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但有中共党人的活动。抗日战争期间,在焉耆区的中共党人有4名,他们以政府公职人员的身份于1939年2月至1943年5月在焉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教育局、地方税局、财政局等部门和轮台县税局任职。在当时新疆的中共代表陈潭秋、毛泽民的领导下,团结进步人士,积极推行税制改革,大力兴办教育,向各族民众广泛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开展抗日募捐活动。中共党人在焉耆地区工作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为焉耆区民众办了许多好事,受到各族人民的赞扬。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高尚品德和清廉扎实的工作作风,在群众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共产党人传播的革命思想给人们带来了希望,播下了革命种子,他们的活动为焉耆地区和平解放后各级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和群众基础。
展示:
1.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  1991年和静县征集
2.新疆通宝  1991年和静县征集
3. 1992年焉耆县征集
第一单元 民国史鉴——焉耆地区机构沿革、大事记
(一)焉耆区组织机构(提供图表、文字)
1.焉耆行政区机构
杨增新主政新疆时期,曾就焉耆设道事呈请民国政府,谓“焉耆向本府治,为南疆形势之区,拟请在该处添设道尹”。民国9年(1920)1月11日,民国政府内务、财政两部照准,批准设立焉耆道,划阿克苏道所辖焉耆、轮台、尉犁、婼羌、且末县及库尔勒县佐和迪化道所辖吐鲁番、鄯善县归焉耆道。民国27年(1938)焉耆道改为新疆第八行政区。
焉耆道置道尹,隶属巡按使,为一道行政长官,依照法律命令执行道内行政事务并受巡按使之委任,监督财政、司法行政及其他特别官署之行政事务。当时道衙驻焉耆城,有500兵丁防守。设税务局、邮政局、电报局、巡警局。另有官仓、枪械库、监狱等。
2.焉耆道及新疆省第八行政区机构示意图
焉耆道区划表(1920~1930年)
焉耆道
























鄯善县
七角井
焉耆道区划表(1930~1938年)
焉耆道
焉耆
轮台
尉犁
婼羌
且末
吐鲁番
库尔勒
托克逊
鄯善
新疆省第八行政区区划表(1938~1949年)
新疆省第八行政区
焉耆
轮台
尉犁
婼羌
且末
库尔勒
和靖
和硕
焉耆道机构设置图
焉耆道道尹
税务局
邮政局
电报局
巡警局
官仓
枪械库
监狱
3.焉耆行政长公署及焉耆行政督察公署机构说明
民国19年(1930),焉耆行政区设立,辖焉耆、轮台、尉犁、婼羌、且末、吐鲁番6县及库尔勒、托克逊设治局,行政长为最高长官。民国27年(1938),焉耆行政区改为新疆省第八行政区,行政长公署改称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行政区设警察局、邮政局、财政局、粮运处、税局。民国28年(1939)增设教育一科。置和通县及和硕设治局,库尔勒升格为县。同年12月,改和通县为和靖县。
民国32年(1943),焉耆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机关设三科,即总务科、民政科、财政科。民国35年(1946)2月,行政专员左曙萍根据省府指令将原三科扩编为四处八科,另增秘书室。四处即民政处、财政处、建设处、教育处。下辖焉耆、库尔勒、轮台、尉犁、婼羌、且末、和靖、和硕8县。
4.焉耆行政长公署及焉耆行政督察公署机构示意图
焉耆行政区区划示意图(1930~1942年)
焉耆行政区

























焉耆行政区区划示意图(1943~1949年)
焉耆行政区
焉耆
轮台
尉犁
若羌
且末
和靖
和硕
库尔勒
焉耆行政长公署机构示意图(1930~1938年)
焉耆区行政长公署
警察局
邮政局
财政局
粮运处
税局
焉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机构示意图(1943~1949)
焉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政处
财政处
建设处
教育处
秘书室
下设8科
5.基层政权组织说明
民国4年(1915)2月,杨增新通令全省乡约(乡长)由人民公举,经县知事批准任职,两年一任,公正勤勉者,得以连任。民国18年(1929)10月,民国政府规定县以下设区、乡(镇)公所,焉耆地区各地大都未实行,基层仍保持乡约制。民国28年(1939)4月,盛世才指令撤销蒙部盟长公署,设置和通(和静)县及和硕设治局,改旗为区,改苏木为乡。民国30年(1941)11月1日,新疆省制定的《新疆省区、村制组织章程》中规定,县以下分为区、村二级,按照住户数目多寡,组织区、村公所。
民国32~33年(1943~1944),推行保甲制。县以下设乡(镇),乡(镇)下设保,保下设甲。一般1乡编10保、1保编10甲,1甲编10户。乡(镇)行政机构为乡(镇)公所,下设民政警卫股和经济文化股。
6.基层政权组织示意图
基层政权组织示意图
县政府
乡(镇)公所
民政警卫股
经济文化股
10个保(1乡编1保、1保编十甲)
10个甲(1甲编10户)
7.国民党地方组织说明
国民党在焉耆地区的组织活动,始于民国32年(1943)。民国32年(1943)6月29日,国民党焉耆县党部成立,随后婼羌、库尔勒、和硕、和靖、尉犁、轮台、且末县党部相继成立。各县党部下辖若干区党部,区党部又辖若干区分部。县党部内的机构,一般设有新生活运动、党务计划、监察和执行等四个委员会,直属县党部书记长统管。书记长以下工作人员有秘书、组训、总务和助理干事等人。县党部书记长多由各县县长或政府部门其他主要官员充任。国民党焉耆区各级组织主要在政府机关、政法机关和军队中开展活动。从民国35年(1946)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左曙萍任国民党焉耆区党务督导员,主持党务,掌握党部人事调遣和书记长任免权。至1949年9月,焉耆区有国民党员3000余名,有县党部8个、区党部32个、区分部96个、中统通讯组6个,历任各县党部书记35人。
8.国民党地方组织示意图
县党部机构示意图
县党部书记长
新生活运动委员会
党务计划委员会
监察委员会
执行委员会
县党部下属机构示意图
县党部->区党部->区分部
(二)民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民 国 时 期 大 事 记 图 表
年   代
内        容
民国1年(1912)
库尔勒、新平县邮务处和轮台县邮政代办处设立
民国2年(1913)4月
焉耆府改为焉耆县
民国3的(1914)
斯坦因盗走锡克沁千佛洞内的一批壁画
民国3年(1914)
新平县改为尉犁县
民国3年(1914)
改设焉耆县和库尔勒二等邮局、婼羌县邮务代办所
民国4年(1915)
斯坦因在米兰佛教寺院遗址盗掘文物
民国5年(1916)
焉耆、库尔勒县邮局开始办理包裹业务
民国5年(1916)
库尔勒开征房地产税
民国6年(1916)
设库尔勒县佐
民国6年(1917)
焉耆县、库尔勒设治局邮局开始输汇兑业务
民国9年(1920)
焉耆道设立
民国9年(1920)
开都河水暴涨,农田受损1万余亩
民国10年(1921)
塔里木河改道,迫使乌鲁克和库兹列克7000多庄民流散
民国16年(1927)
满汗王府建立
民国19年(1930)
焉耆行政长公署设立
民国19年(1930)
土尔扈特部落盟长多布敦策楞车敏组织骑兵旅并动员旗民600人开挖斜米渠
民国20年(1931)
焉耆、库尔勒邮局开始办理电报汇款业务
民国20年(1931)
罗布淖尔沿途水域面积1900平方千米
民国24年(1935)
焉耆医院建成
民国25年(1936)
土尔扈特汗王满楚克扎布在和靖县创办汗王府小学
民国25年(1936)
和硕特德阿伯特王爷在王爷府创办第一所小学
民国26年(1937)
焉耆地区推广使用苏制新式畜力犁
民国26年(1937)9月
焉耆-库尔勒开通长途电话线路
民国27年(1938)
改焉耆行政长公署为焉耆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27年(1938)
焉耆道改为焉耆第八行政区
民国27年(1938)9月1日
新疆省立焉耆区简易师范学校正式成立
民国27年(1938)9月
新疆反帝会焉耆区第九分会成立
民国27年(1938)
焉耆地区境内开始购进电影放映设备放映电影
民国28年(1939)4月
土尔扈特、和硕特盟长公署撤销,设立县、局
民国28年(1939)
置和通县与和硕县设治局,库尔勒升格为县。同年12月,改和通县为和靖县
民国28年(1939)
设和靖邮政代办所
民国31年(1942)
开始通过焉耆、库尔勒和轮台邮局寄发《新疆日报》
民国31年(1942)
新疆省银行在焉耆设分行
民国32年(1943)
建迪化——喀什公路开都河木桥
民国33年(1944)
焉耆医院改为新疆省立第八医院
民国33年(1944)
焉耆、库尔勒县电信局开办储金业务
民国34年(1945)
库尔勒地方法院成立
民国34年(1945)3月
焉耆地方法院成立
民国34年(1945)
焉耆地区境内58万亩草场发生蝗害
民国35年(1946)
和硕设治局升格为和硕县
民国37年(1948)
蝗虫危害和硕包尔图山区草场和博斯腾湖湖滨草场面积14万亩
民国38年(1949)
10月
人民解放军二军西北野战军一兵团步兵六师接管焉耆专署及各县政府
(三)实物展示
(按时间排序)提供纸质档案仿真件《现存巴州档案馆》
1.毕业证(民国29年)
民国29年(1930)6月25日,新疆省立焉耆简易师范学校,校长何世俊发给轮台县学生买铁木毕业证书。内容大致是:该学生买铁木在该校第二班科修业期满考查成绩及格准予毕业的证书等。
2.新疆省政府指令(民国30年)(有照片)
民国时期各级官吏贪污成风,民不堪命,怨声载道。督办盛世才为了巩固独裁统治,获取更大的利益,主政期间惩办一些贪官污吏。库尔勒前县长马骥在任内贪污800余元以及粮食若干,被人告发。盛世才于民国30年5月签发逮捕讯办的指令。
3.节假日基准表(民国32年)(有照片)
该基准表1943年度制发。此表规定,一年之中新疆各地节假日如下:1月1日,民国成立。2~3日,新年。2月5日,春节。3月12日,孙中山逝世纪念日。3月29日,黄花岗72烈士纪念日。4月5日,植树节。4月11日~13日,“四月革命”。5月1日,国际劳动节。6月7日,夏节。7月7日,建国纪念。8月1日,反帝纪念日。8月27日,孔子诞辰。9月14日,秋节。9月18日,九一八纪念日。10月10日,国庆日。11月12日,孙中山诞辰。共计16个例假。
4.和硕特蒙古盟旗组织系统表(民国32~33年)(有照片)
该系统表绘制时间为民国32年至33年,是研究卫拉特蒙古历史的一份珍贵资料。
5.焉耆民众教育馆一等馆员委任状。(民国33年)(有照片)
民国33年(1944)10月12日,新疆省政府教育厅厅长签名任命岳和德为省立焉耆民众教育馆一等馆员。该委任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焉耆地区的中共党人发展教育事业的功绩。他们到任后整顿和健全区立各小学,调整充实各小学校长和教师,修订学校规章制度,培训职员和骨干力量,亲自授课、编印教学讲义。也展现了焉耆地区当时的教育规模。
6.印花税税票(民国34年11月)(有照片)
民国时期苛捐杂税众多,就连订阅2份新疆日报都要征收印花税30元。
7.库尔勒县政府公文(民国35年11月)(有照片)
该公文严令公务员不得兼职。
8.贺年片(民国35年)(有照片)
该贺年片是民国35年1月25日,由新疆商业银行总行10人联合发给新疆商业银行库尔勒办事处的一份恭贺春节新禧的贺年纸。该纸为普通公文纸,其中“禧”字为手工绘制。
9.民国时期库尔勒全图(有照片)
民国时期地图反映了库尔勒县的环境、水系等自然要素。
10.民国结婚请柬(有照片)
该请柬是白全恩为其侄子白文元婚礼所发。喜宴设在白全恩家中,此贴为正规印制,纸质良好。
11.印章3枚(有照片)
3枚印章均为木制,都是民国时期焉耆地区有关单位使用的印信。
第二单元  同仇敌忾——焉耆行政区人民抗日募捐(提供文字、图表、绘出捐款捐物全景图、纸质档案仿真件<捐款文件,现存自治区档案馆>)
抗日战争时期,地处新疆东南部的焉耆区(现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各族民众和全国人民血脉相连,万众一心,共赴国难,齐心救国。焉耆区的抗日募捐,不仅募集到大批支前物资,而且深刻地教育了广大民众,激发了各族人民的满腔热血,提高了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抵御外侮的情节。
(一)抗日募捐活动记事
1.1937年10月,焉耆道所属各县相继成立抗日救国后援分会,召开宣传大会,组织宣传队、演出队深入农村牧区宣传群众。搭设“献金台”,动员各族人民为抗日前线捐献款物。各行各业、各族群众、各群众团体积极行动, “一切为了抗战,一切服从抗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慷慨解囊,捐钱献物。库尔勒手工业工人356人组织起工人抗日救国分会,在工人中开展募捐活动。(配图)
2.1938年9月30日,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第九分会(焉耆区)召开捐献大会。大会刚一开始,一位名叫韩根年的中医就激动地走上讲台,大声朗读了自己写的一首诗:“抗日战士八路军,群众儿女子弟兵,捐献寒衣送前线,战士穿上杀敌人。”(配图)
3.1938年11月,焉耆区参加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和各族文化促进会组成的抗日献金运动委员会发起献金运动。(配图)
4.1939年3月至4月共产党人曹建培、郝升以公职人员的身份在新疆省立焉耆简易师范学校组织抗日救国宣传团,前往焉耆区所属8个县进行演出、募捐,历时一个半月,所得收入购买约1万套棉衣,交迪化(今乌鲁木齐)反帝总会运往前线。(配图、提供纸质档案仿真件)
5.1939年,著名艺术家赵丹率领实验话剧团到焉耆演出《满天星》,为抗日前线募捐。(演出剧照、照片)
6.1940年11月5日,和静县大喇嘛巴登等以庙产等捐助抗战,捐白银3000两,骟马100匹。(配图)
7.1942年至1943年6月,焉耆区发动各族民众开展为抗日前线将士募献劳军鞋袜运动,共募捐劳军鞋袜大洋6.13万元。(配图)
8.1942年12月,焉耆区开展“文化劳军运动”。共募捐大洋81788.3元(配图)
9.1943年6月,焉耆区在城乡开展“鞋袜劳军运动”宣传活动,募得大批银元和和鞋袜(配图)。
10.1943年8月至1944年8月,焉耆区开展为抗日前线募捐战马和飞机运动,累计捐战马200匹,代购马1300匹,捐飞机款21.88万元。(配图)
(二)抗日捐款明细表
焉耆专区各族民众抗日捐款情况一览表
捐款时间
捐款单位(人)
捐款、物数量
1937年10月
焉耆县妇女团体
208万元
1937年10月
轮台县策大雅庄沙热汗
300万两省票银
1937年11月5日
焉耆行政区
银2761360两
1937年11月11日
尉犁县职员及民众
省票银1207200两
1938年
焉耆镇则地汗
母鸡1只
1938年1月19日
库尔勒设治局、地方税局等
票银47150两
1938年3月13日
库尔勒设治局比汗
票银750000两
1938年5月16日
库尔勒设治局机关及民众
省银票15845100两
1938年5月20日
轮台县各族民众
省银票5480000两
1938年7月26日
托克逊县各族妇女
银3833800两
1938年9月12日
托克逊县各族妇女
省票银263550两,银首饰9件计2两5钱
1938年9月24日
托克逊县各族民众
小麦130石,高梁370石
1938年10月18日
库尔勒设治局所属初级学校
省票银299500两
1938年10月28日
库尔勒设治局民众
省票银398200两
1939年3月7日
焉耆区抗日献金运动委员会
省银票12913050两,国币151元,砂金1两8分,元宝、纹银共751两2钱,牙而钱银190两9钱,银锞、银条33两9钱,大洋195元,银手镯16对共重34两6钱2分,镀金手镯1对重2两,大、小食羊60只,骟骡、马23匹,乳牛2头,骆驼1峰,鸡18只,物品、货物共计148宗
1939年秋
牧主木沙巴依
银元宝11个
1939年秋
区立女校老师魏文秀
金戒指2个、金耳环1对
1939年
焉耆区所属轮台、尉犁、库尔勒、焉耆、和硕等5县
省票银18144万两、纹银369两、大洋133元、牛11头、羊39只、马15匹、粮2.19万斤
1940年11月5日
和静县大喇嘛巴登等
白银3000两,骟马100匹
1942年至1943年6月
焉耆专区各族民众
军鞋袜大洋6.13万元
1943年1月3日
焉耆区
大洋16987.5元
1943年2月2日
轮台县文化劳军
大洋58027元
1943年2月10日
焉耆区财政局
大洋705元
1943年2月26日
尉犁县文化劳军
大洋1242元
1943年4月1日
尉犁县文化劳军
大洋4275.8元
1943年5月10日
且末县税局文化劳军
大洋551元
1943年6月7日
和硕县设治局鞋袜劳军
大洋1956元
1943年6月8日
轮台县鞋袜劳军
大洋10720元
1943年6月9日
尉犁县鞋袜劳军
大洋4332元
1943年6月14日
焉耆区鞋袜劳军
大洋8599.5元
1943年6月28日
库尔勒县鞋袜劳军
鞋袜各542双,共大洋30840元(收现洋4500多元)
1943年8月12日
若羌县鞋袜劳军
大洋2380元
1943年8月20日
尉犁县鞋袜劳军
大洋875元
1943年8月30日
尉犁县税局募捐
大洋4700.5元
1943年8月30日
库尔勒县募捐
大洋10840元
1943年8月至1944年8月
焉耆区
战马200匹,代购马1300匹,飞机款21.88万元
总计捐款物数量:银票2216万两,银650万两,国币22.99万元,大洋21.8万元,砂金1两8分,金戒指2个、金耳环1对,银元宝11个,骡马1638匹,牛13头,羊99只,骆驼1峰,鸡19只,粮食7.19万斤。
第三单元 中流砥柱——共产党人在焉耆区活动纪实(绘图像:开会、组织捐款全景图、照片等)
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焉耆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但有不公开身份的共产党人的活动。民国28~32年(1939~-1943),主政新疆的盛世才向中国共产党要求派人到新疆工作。中共中央出于建立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抗战后方,发展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考虑,先后分两批从延安派遣150多名优秀党员干部到新疆工作。在新疆焉耆地区工作过的共产党人有4名,他们不愧是真正的共产党人,巴州各族人民永远铭记他们的名字和事迹。他们是曹建培、郝升、蒋连穆、薛汉鼎。(有照片)
1.共产党员曹建培(提供照片、绘画、人物像)
曹建培,化名曹克屈,男,汉族,安徽省怀宁县人,1911年3月出生。
1937年10月赴延安参加革命,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被中共中央派遣到新疆工作。1939年2月27日,新疆省政府任命他为焉耆行署教育科科长,3月25日到任。1942年6月20日奉调回到迪化(乌鲁木齐),9月17日被军阀盛世才软禁。1943年2月7日被捕入狱。1946年7月,在党中央的全力营救下回到延安。同年10月,任中央政治研究室研究员。1947~1948年,在陇东及河北省建屏县解放区参加土改工作,后调华北大学任教育科科长。195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任主讲教员。1952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任副教授。1954年重返新疆工作,在新疆学院任教授。1957年调新疆师范学院任副院长。1965年7月,调安徽省教育学院任副院长。
1939年3月25日,曹建培来到焉耆,任行署教育科科长。当时焉耆有一所区立小学,有学生200余人;一所女子小学,有学生20余人;在开都河南区有一所小学,学生40余人。另有一所省立师范学校,是1938年9月1日成立的。曹建培到任后,人地两生,每日下班后,同税局副局长郝升(共产党员)一道走访结识各方人士,了解民情社情。之后,曹建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整顿和发展焉耆区的教育事业。
(1)将焉耆区立小学改名为焉耆区立第一小学校,将抚惠庄小学改名为焉耆区立第二小学,同时成立焉耆区立第三小学校,理顺教育体制。
(2)整顿教师队伍。将三个小学校里不合格的教师全部调转工作,在新教师来到之前,由焉耆师范学校学生实习上课,提高了教学质量。
(3)将原有的女子小学改名为焉耆区立女子小学校。动员全体教师,挨家挨户进行劝学登记,增加女生人数。同时,改变过去男女不同校的封建习俗,在高级小学班实行男女同校。
(4)1941年夏季,在焉耆县创办教师培训班。培训焉耆区各县的教师和招收作教师的高小毕业学生,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曹建培任培训班主任,并讲授教育行政课。
在曹建培任教育科科长的三年里,焉耆地区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教育质量也显著提高。焉耆的三个小学都发展成完全小学,各个学校都配备了素质比较高的教师。第一小学由原来的6个班扩建为12个,学生由200余名增加到820余名。第二小学由原来的数十名学生扩大为600余名,有12个班级。第三小学由80余名学生扩大为500余名。焉耆区各县的教育科长和小学校长,也都改由焉耆省立师范学校的毕业生担任,为各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成立于1935年。其宗旨是“团结反帝群众,进行扩大宣传,拥护‘反帝、亲苏、民平、清廉、和平、建设’六大政策”,其经费来源于会员缴纳的会费、社会捐赠和政府补助。
1937年后,中共党人黄火青、林基路等分别担任该会的秘书长、组训委员、宣传委员等职务,在疆工作的共产党人也都参予了该会的工作,利用其合法的组织形式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教育和组织群众。1938年10月,焉耆区正式成立反帝联合会第九分会。曹建培在迪化工作时就参加了反帝联合会,到焉耆任职后即担任了九分会的组训干事,与同在焉耆区工作的共产党人郝升一起,积极参予该会的各项活动,推动了焉耆地区的抗日运动,打破了该地区颓废、沉闷的气氛。
(1)先后举办三期反帝会员训练班,每期时间一个月,学员来自各个单位和群众组织。曹建培是主要讲课人,讲课内容有毛泽东主席的《论持久战》、《论新阶段》,抗日形势及新疆实行的六大政策等。
(2)反帝会组织话剧团,每周演出一次,门票收入作为抗日捐款。演出剧目有曹建培编写的抗日剧《八路军子弟与群众是一家》、《父母送儿女去当兵》、《送寒衣上前线》以及外国名剧《茶花女》等。
(3)1941年“皖南事变”之后,曹建培、郝升等组织焉耆区的群众示威游行,开会声讨国民党反动派。“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打倒卖国贼蒋介石!积极支援新四军全体指战员”的口号声震撼焉耆古城。
(4)倡议在开都河畔开辟了一个公园,设有茶社、说书场和书报屋等,反帝会经常在公园内教唱抗日救亡歌曲,排演话剧、舞蹈,给边疆古城带来了生气,宣传、教育了民众,深得民心。曹建培等人还倡导修建了焉耆第一个洗澡堂子,提倡讲卫生,召开了机关工作人员参加的“除歪风,振作风”动员会。
(5)在焉耆组织支援抗日献金运动委员会,广泛开展抗日献金活动。据当时的《新疆日报》报道,全疆共捐献苏式战斗机10架,其中就有一架是焉耆地区捐献的。
曹建培在新疆工作期间,密切联系各族干部群众,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各族各界人士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心中思念着新疆的各族人民,思念着新疆的山山水水。1954年,他又重返新疆工作,继续为新疆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才智。1957年,担任新疆师范学院副院长。
2.共产党员郝升(提供照片、人物像)
郝升,化名郝冰清,男,汉族,山东省新泰县人,1911年5月8日出生。少年时代用功读书,考取北京大学历史系,在学校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学生运动。为追求真理,几经辗转,于1937年11月到达延安投身革命。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11月,受中共中央派遣到新疆。1939年3月25日来到焉耆,就任焉耆区税局副局长。1941年7月,焉耆区税局改名为财政局,郝升任副局长。1942年1月,调任拜城县税局局长。同年6月调回迪化工作,9月即被盛世才逮捕入狱。1946年7月,经中共中央营救返回延安。同年10月,任陇东专区中心税务局副局长。解放后,在中央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作,历任科长、副处长、处长职务。1960年12月参加工作组到甘肃省帮助工作,1963年任甘肃省税务局局长。1980年7月1日因病逝世。
郝升在焉耆区任税局和财政局副局长期间,廉洁奉公,积极工作。依据当时的税收政策,整顿焉耆区的税收工作,增加了财政收入,减轻百姓的负担,为稳定边疆,支援抗战作出了贡献。
(1)统一焉耆地区的斗和秤,取消原有的大斗小秤,恢复市场公平交易,为群众作了件大好事。
(2)取缔焉耆镇市面上的几个牟取暴利的当铺,打击了高利贷剥削,维护了群众利益。
(3)豁免了影响人民群众生活的不合理税收,例如油菜籽税、蔬菜类税收等。
(4)会同公安局搜查走私、贩卖大烟和囤积粮食的不法商贩,增加了税收,稳定了物价。
(5)倡导实行自报税收,群众公议的方式,奖励群众检举走私商贩和偷税、漏税行为。
(6)组织税务人员学习税章、税法,严格检查各地关卡勒索财物和收受贿赂的问题。
1939年3月25日,郝升到焉耆,立即参加了反帝联合会九分会的工作。与曹建培一道吸收会员,培训骨干,组织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宣传和抗日献金活动,仅当时捐献的棉衣就有一万余件。
郝升的妻子刘芝荣,是迪化女中的毕业生,两人在焉耆结为伉俪,同在反帝联合会工作,刘芝荣负责妇女联合会的工作。1942年9月郝升在迪化被盛世才逮捕入狱,不久刘芝荣也被捕入狱。
3.共产党员蒋连穆(提供照片、人物像)
蒋连穆,化名蒋春茂,男,汉族,山东济宁人,1915年10月15日出生。1929年毕业于山东省立第二师范附小,1932年毕业于山东省立第七中学,1935年毕业于北京私立进德中学,1937年在国立北京师范大学肄业。1938年到达延安,同年4月29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11月,受中共中央派遣来到新疆迪化。1939年3月抵库车,任库车、沙雅、拜城、轮台、托克苏(新和县)地方税局副局长。1942年1月10日,调任焉耆区财政局副局长。1943年5月回到迪化治病,7月被盛世才软禁,后被关押在第二监狱。1946年7月,经党中央营救返回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全国解放后,曾在中央财委、陈云副总理办公室、国家建委、国家计委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迫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平反,担任国家计委办公厅顾问。1982年离休。
蒋连穆在库车任税局副局长期间,共产党人林基路任库车县长,他们并肩携手,为库车地区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轮台县在行政上录属焉耆区)在税务方面,实行改革和整顿,增加地方税收。
(1)整顿和健全税收制度,尽量作到不亏公,不累民,税收应征尽征。税务人员作到手续清晰,职责分明。
(2)推行币制改革。推广以元为单位的新币,兑换以两为单位的旧币。
(3)验契查田,清理田赋。依据省财政厅令,税务局与各县政府合作,确定田地所有权,编制新的田赋花名册,增加税收,农民也因确定了土地所有权而拍手称快。
(4)去除原来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去除,减轻人民负担。当地原有捐税20余种,后减为7种。
1942年1月10日,蒋连穆到焉耆区任财政局副局长。此时,新疆的政治形势目趋恶化,军阀盛世才积极准备改弦易帜,各地区共产党人或被调离,或被监视,较为进步的“六大政策”已不再施行。蒋连穆被困在焉耆,工作无法开展,不断受到审查和监视。在此情况下,他沉着应付各种情况,与敌人周旋,不给敌人以把柄。同时写信给盛世才,要求回迪化治病。1943年6月,经省政府批准回到迪化,7月即被软禁,后又被关押在第二监狱。在敌人的折磨下,蒋连穆同其他共产党人一道,严守了党的秘密,坚持了革命气节,终于在1946年7月回到延安。
4.共产党员薛汉鼎(提供照片、人物像)
薛汉鼎,化名薛继刚,男,汉族,山东省临沂地区莒南县大薜家村人,1917年5月5日出生。1928年在莒南县立第十小学读书,1919年考入临沂中学,1932年考入高中部,毕业后任师范讲习所教员半年。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高师党支部书记。1936年考入山东齐鲁大学,后肄业。1938年进入延安军政大学学习。同年11月,随第二批中共党人来到新疆工作。
1939年3月~1942年1月任新疆叶城、皮山地方税局副局长,1942年1月调任轮台县税局局长,同年6月兼任轮台县平价委员会副委员长。1942年7月10日调回迪化省财政厅工作,同年9月被囚禁。
1946年7月经中共中央营救返回延安。同年任山东郯海税务支局局长。1947年任山东进出口管理局政委、局长等职。1949年调南下工作团工作,任三中队队长。1950年到昆明,先后任昆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昆明市副市长、省商业厅副厅长、党组书记等职。1959年调任曲靖地区地委副书记兼专员。
薛汉鼎在叶城、皮山税局工作近三年,为增加税收、改善人民生活、稳定边疆作出了贡献。南疆地区交通不便,生活艰苦,居民基本上都是维吾尔族,如果语言不通,很难作好工作。薛汉鼎同志到任后,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维吾尔语,不久便能运用维语进行会话、工作,密切了同群众的关系,促进了工作。在轮台县税局工作期间,还抽出时间,为轮台县小学的维吾尔族学生上汉语课。
薛汉鼎任轮台县税局局长仅半年时间,时逢新疆政治局势恶化,轮台又遭天灾,人民群众生活困难,工作环境恶劣。在此情况下,他不顾个人安危,积极工作,亲拟文稿,上报灾情,请求上级从速接济。为稳定物价,保障群众生活,轮台县成立平价委员会,薛汉鼎任副委员长,采取有力措施,制止个别商贩借灾荒之机抬高物价、牟取暴利的不法行。在盛世才的监牢里,他坚持革命气节,英勇不屈;在建设新中国的历程中,他转战南北,呕心沥血,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
结束语
民国时期(1911~1949年),焉耆地区历经战乱,洪水、瘟疫蝗灾,贪官污吏横行,等数不清的磨难,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1939年2月至1943年5月,有4名共产党人在焉耆区政府部门工作,为焉耆区民众办了大量好事,受到各族人民的赞扬。虽然当时在焉耆区没有建立共产党的组织,共产党人的身份也不公开,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共产党人传播的革命思想给人们带来了希望,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民国的历史启示我们,战乱只会给人民带来灾难,分裂只能给群众带来祸患,只有社会稳定,生产才能发展,各族民众才可以过上安定的日子。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富新疆,才能给各族人民带来光明的前景。
第九部分  新中国成立以来——华夏一州开新篇(1949年~2010年)
前 言
1949年9月26日,新疆宣告和平解放。1949年10月1日,巴州各族人民同全新疆、全国人民一起,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巴州各族人民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党中央、新疆分局的领导下,1950年3月,成立中共焉耆地方委员会;4月12日,成立焉耆专署。此后,中共焉耆地委、专署领导各族人民进行了废除封建王公制度以及改造各级旧政权的工作,新的各级政权陆续建立起来。随后开展的镇反、剿匪反霸、土地改革,极大地巩固了新生的革命政权。焉耆专署实行普选,推选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农牧区慎重稳妥地进行了民主改革。
为进一步促进各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巩固我国西部边疆的安全,维护各民族的大团结,焉耆专署积极稳妥地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工作。1954年6月23日,撤销焉耆专署,成立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区;9月,成立库尔勒专区。1955年6月,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区改称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1960年11月12日,库尔勒专区撤销,所辖县市划入巴州;12月,州政府驻地由焉耆迁至库尔勒。
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各族人民在巴州这块土地上相濡以沫,休戚与共,共同开发建设自己美丽的家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河北省的对口支援和兄弟地州的大力帮助下,巴州党委和人民政府带领全州各族人民团结拼搏、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开拓进取,使自治州的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局面。一个“地大势强、富饶秀美、平安和谐”的新巴州,正如冉冉红日喷薄而出。
第一单元:民主政治日益巩固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全国、全疆人民为巴州建设和发展给予大力支援和亲切关怀,在全国和有关各方的大力支援下,自治州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州有机统一起来,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无论建州初期的党政建设、平叛剿匪、减租反霸斗争,还是建州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等,全州各族人民的民主权力得到保障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政治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成立
1.成立及行政建制。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军六师先后进驻巴州各地。1950年4月12日,成立新疆省人民政府焉耆区,辖焉耆、和静、和硕、轮台、库尔勒、尉犁、若羌、且末等八县。1954年6月23日,撤销焉耆区,分别成立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区和库尔勒专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区辖和静县、和硕县和焉耆回族自治县。1955年6月,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区改名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1960年12月1日,库尔勒专区撤销,地委、专署机关并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县、轮台、尉犁、若羌、且末五县划归自治州管辖,自治州首府由焉耆迁至库尔勒。1971年4月20日,在原和硕县2个公社和焉耆县3个生产小队的基础上成立了博湖县。1979年10月,由库尔勒县拆置库尔勒市。1984年4月,库尔勒县并入库尔勒市。至此巴州行政区划正式形成,辖和静、和硕、焉耆、博湖、轮台、尉犁、若羌、且末八县和库尔勒市。
展示内容:
巴州行政区划图
2.平叛剿匪。
1949年9月,驻扎在焉耆的国民党一二八旅旅长钟祖荫通电起义后潜逃,少数反动官兵乘机发动叛乱,副旅长陈俊及时指派三八三团团长昌生祥接管焉耆城防,平息了叛乱。1950年4月,驻和硕滩的七十九团三营营长薄汝琳,妄图趁焉耆空虚叛乱。焉耆军分区、二十七师在政治争取的同时,出其不意地实行武装缴械,叛乱即告平息。
1950年7~9月,焉耆军分区设立剿匪指挥部,阻止叛匪乌拉孜拜司蒂克南窜,歼灭大部匪徒。1951年1月,二军六师配合甘、青剿匪部队,对盘踞于尕斯湖、铁干里克、台吉乃尔地区的胡塞音、哈力伯克叛匪进行了合剿。至1952年11月,北山匪患彻底清除。
展示内容:
复制平叛剿匪场景油画
3.抗美援朝。
1950年底,中共焉耆地委发动各族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国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号召,订立爱国公约,厉行增产节约,捐款购买武器支援前线,青年报名赴朝作战。焉耆专署、县、区成立了抗美援朝会。各族人民群众表现出极高的爱国热情,到1951年10月,全区共捐献人民币(旧币)12.56亿元,15万人参加了“和平签名”运动。
展示内容:
复制群众支援抗美援朝捐款捐物及报名赴朝场景油画
(二)民族区域自治
1.党的民族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领》精神和《民族区域自治法》,1954年1月,成立乌什塔拉回族自治区(后改为乡)。3月,焉耆地委、专署通过焉耆县人民代表大会成立焉耆回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焉耆回族自治县)。1954年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成立后按自治要求改组了各级机关,建立了州、县、乡三级民族自治地方。
展示内容:
(1)人民代表大会会场(照片1张)、少数民族在各级人大及政府领导中所占比例比较图。
(2)民族语言文字广泛使用。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都得到广泛使用,行政公文、公务活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广泛使用民族语言文字。
(3)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日益壮大,结构不断改善,素质不断提高。
2.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断巩固和发展。
各级党组织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不断巩固和发展。
展示内容:
(1)坚持和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较好地发挥了国家权力机关和人大代表的作用。先后制定和颁布实施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斯腾湖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条例》、《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促进和保护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条例》、《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旅游资源管理条例》、《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条例》、《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语言文字管理条例》、《开都河源头暨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保护条例》、《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塔里木胡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单行条例。
展示形式:
七个条例单行本展示(共7册)
(2)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州、县两级人民政协充分发挥了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作用。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积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力量。工会、共青团、妇联和文联、科协、侨联、残联等人民团体事业蓬勃发展,广泛联系各族各界群众,依照法律和章程开展工作。
(3)不断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和社区居民自治制度。深化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保证了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权力。坚持依法治州,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和普法活动,连续开展“一五”到“五五”普法宣传教育,积极推进“法治六进”,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水平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不断增强。
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党的宗教政策深入人心。
巴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和政策,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不同宗教和谐相处。
展示内容:
依法管理宗教及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宗教场所制度(照片1张)
爱国宗教人士的待遇和作用(照片1张)
巴州社会主义学院(照片1张)
宗教人士培训(照片1张)
(三)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1.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建设,楼兰文化、东归文化等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民族民间艺术得到保护和发扬光大,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发扬,建立了州、县(市)木卡姆传承中心、江格尔传承中心,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等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项目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搜集、挖掘、创作出了蒙古族原生态系列舞蹈《萨吾尔登》,一大批少数民族优秀歌舞艺术、影视作品和叼羊、赛马、摔跤、射箭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传承和发扬。
展示内容: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照片10张)
文化传承中心(照片10张)
舞蹈《萨吾尔登》(照片10张)
叼羊场景(照片1张)
赛马场景(照片1张)
摔跤场景(照片1张)
2.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蓬勃开展。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自治州改革发展的生命线,始终坚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为中心内容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大力揭露和批驳民族分裂势力散布的种种歪曲和杜撰新疆历史、包括民族发展和宗教演变历史的谬论,肃清他们所宣扬的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的影响,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群众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使各族干部群众真正懂得,民族团结则百业兴旺,民族纷争则人民遭殃,不断提高各族干部群众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的思想政治觉悟。
展示内容
(1)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照片1张)及民族团结先进典型(照片1张)。
从1982年开始,全州已开展了7次大规模的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大力表彰民族团结先进典型,以榜样的力量感召和凝聚人心,在巴州大地上唱响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祖国大家庭好、民族团结好”的主旋律,形成增进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先后涌现出了白克日?卡依尔、马明芳、巴图尔、吐尔洪?尼牙孜、王春生等一大批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先进典型。
(2)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
从1983年起,自治州连续26年把每年的五月作为民族团结教育月,以月促年,常抓不懈,对各族干部群众进行深入的宣传教育,“三个离不开”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四)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在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全州各级领导抓综治、保稳定、促发展的意识越来越强,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形成了“社会治安社会治、综合治理综合抓”的良好局面,治安防范措施得到很好落实,全州社会治安秩序良好,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环境。
1.反分裂反渗透斗争。
一方面,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骨干分子、宗教极端势力为首分子和暴力恐怖犯罪分子。另一方面,加大对广大干部群众正面宣传教育,全面系统地宣传新疆发展的历史,提高各族干部群众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大力推进“西新工程”、“ 村村通工程”,不断扩大广播电视覆盖面。坚持守土有责,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加大对政治性、宗教类非法出版物的清缴,打击制售犯罪活动,从源头上净化文化市场,取得了反分裂斗争的一系列胜利。
展示内容:
文化宗教渗透实物若干
“三股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照片2张)
“扫黄打非”斗争成果(照片2张)。
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组织开展打黑除恶、打击侵财犯罪和严重经济犯罪等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强化基层基础工作,推进城乡警务建设和“红袖标”工程等群防群治和军警民联防联治,全面构建“人防、物防和技防”相结合的立体防控网络,着力改善社会治安环境,全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构筑起维护社会稳定的坚固防线,全州已有97.8%的乡镇(街道)达到平安建设标准,且末、和硕两县率先迈入自治区首批平安县市的行列。自治州连续四届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荣膺“长安杯”,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安定的局面不断巩固和发展。
展示内容:
平安创建活动(照片1张)
集中整治活动(照片1张)
打黑除恶活动(照片1张)
“红袖标”工程(照片1张)
群防群治(照片1张)
军警民联防联治(照片1张)
荣膺“长安杯”(照片1张)
平安创建单位(照片1张)
第二单元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建州初期,自治州工业、农业生产落后,经济基础十分薄弱,人民生活困难。为了改变落后局面,州委、州人民政府带领全州各族人民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土地制度和生产关系变革着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治州社会生产力得到恢复和发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巴州与全国全疆同步实行了改革开放,全州各级党政坚决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牢牢抓住南疆铁路通车、塔里木石油大会战、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发展机遇,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走出了一条具有巴州特色的发展之路,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土地制度及生产关系变革
1.土地改革。
建国初期,焉耆专区各县乡的大部分土地仍为封建地主所霸占,全区有农户3.68万户,耕地3.97万亩,户均耕地1.08公顷,其中占总户数4.15%的地主占有15.14%的耕地,而占总户数31.46%的贫雇农,只占有9.64%的耕地,贫富之差极为悬殊。1952年10月,在减租减息和反霸斗争的基础上,焉耆县、轮台县、库尔勒县、且末县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其余县进行土地调剂。各县均派出土改工作队,深入区乡宣传土改政策,发动群众,整顿农会,划分阶级成分,按照地主富农自报、群众评议、民主评定和上级批准的程序,全区依法没收和征收地主、富农土地0.82万公顷、粮食311.8万公斤、大车611辆、马496匹、牛792头、房屋4493间及部分农具。在公平合理、团结互让及满足贫雇农的要求、适当照顾中下农的原则下,使得贫雇农和中下农分得土地和其它一些生产资料,平均每户分得土地0.29公顷,最多分得土地0.6公顷。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得土地,获得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劳动热情空前高涨。
展示内容:
对土地改革前后的土地进行比较,突出反映农民分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2.人民公社。
1958年下半年,巴州、库尔勒专区掀起大办人民公社热潮,到1959年,各县建有47个人民公社、186个生产大队、560个生产小队。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农民的自留地、自留畜、果园、农具和饮具都折价入社,归社队所有。社队之间打破所有制权限,将土地、耕畜、农具、籽种等在社队之间无偿进行平调,管理上实行组织军事化、生产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分配上实行供给制,大办公社食堂、托儿所、敬老院等,超越实际生产水平,导致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泛滥,严重影响生产发展。
1961年,农村进行整风整社,划出7%的耕地分给社员作为自留地,允许社员发展小规模家庭副业。1962年,开始试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划分固定作业组。1964年全面实行三级(公社、大队、生产队)所有、队(生产队)为基础的生产责任制,由生产队长统一调配劳力,安排生产。“文化大革命”期间,基本废除生产责任制,有的公社推行“标兵”工分,后又改为“标准工分”。1975年后改为“等级工分”,这种“大寨式”评工记分方法,群众称为“大呼隆”,干多干少、干好干坏报酬一个样,严重影响社员的集体生产积极性。
展示内容:
复制人民公社、大跃进、大炼钢铁、大锅饭的场景。
(二)基础设施建设
1.兴修水利。
巴州境内河流纵横,湖泊广布,地下地上水资源丰富。建州后,军民联手合作,修建了十八团渠、库塔干渠、八一水库、宝浪苏木分水闸、博湖扬水站等一批水利工程,特别是桥、涵、闸、灌渠防渗等一批田间灌溉工程的修建,彻底解决了水流到哪里地就种到哪里的“平川跑马式”漫灌种植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自治州不断加大对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建成了博湖大小湖隔堤、西尼尔水库和开都河第一、第二分水枢纽,塔里木河截流综合治理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通过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了34万人和150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极大地改善了巴州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居民用水条件。
展示内容:
(1)十八团渠(照片1张)
十八团渠于1950年9月15日开工建设,1951年5月15日建成放水,灌溉面积0.33万亩,是驻州军垦部队最早兴建的大型引水工程,后几经整修扩建,灌溉面积发展到2.13万公顷。
(2)塔里木河综合治理工程(照片1张)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制定了总额为107亿元的塔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规划,2001年工程实施以来,已开工建设工程73项,完成56项,累计完成投资21.16亿元,带动了博湖东泵站、开都河第一分水枢纽工程、西尼尔水库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先后向塔河下游输水22.89亿立方米,塔河下游生态得到进一步恢复。
2.发展电力。
自铁门关水电站和石灰窑水电站并网发电以来,绿色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围绕开都河流域水能开发、塔什店煤炭资源开发和天然气资源开发,建成了大山口水电站、察汗乌苏水电站、塔什店火电厂、小山口水电站、哈尔莫墩水电站、塔什店火电四期项目正在加紧建设,柳树沟水电站、库尔勒热电联产等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建设了一批110千伏、220千伏变电站,完成农村和城镇电网改造,正在建设巴仑台—巩乃斯220千伏、轮台—塔中—且末220千伏输变电项目,电力工业发电总装机达到96万千瓦,发电量23.6亿千瓦时,初步奠定了建设新疆重要的支撑电源和绿色能源基地的基础。
展示内容:
大山口水电站(照片1张)
察汗乌苏水电站(照片1张)
变电站(照片2张)
3.发展交通运输。
解放初期,全州交通十分落后,道路交通依赖于旧时的驿道或大车道,标准低、路况差,翻浆、水毁、沙害频繁,不仅行车速度慢,还时常无法通行。经过5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州交通运输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对加速物资交流、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09年,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241千米(不含兵团道路),全州所有乡镇、国营农牧场实现通公路,90%的乡镇通油路,55%以上的行政村通公路;完成国道314、315、218、217线巴州段全线改造,境内国、省道通车里程达2850千米;建成和库高速公路,实现巴州高速公路“零”的突破,全长580千米和92千米的两条塔里木沙漠公路相继建成通车。铁路运营里程从无到有。航空运输直通乌鲁木齐、北京、石家庄等地;西气东输石油管线建成并投入使用,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管道相结合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展示内容:
巴州交通图(1幅)
和—库高速公路(照片1张)
塔里木沙漠公路(照片1张)
南疆铁路通车库尔勒典礼(照片1张)
库尔勒机场(照片1张)
西气东输首站(照片1张)
4.城镇和乡村建设。
城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建设了以库尔勒为中心城市,以各县城为重点的城镇框架,自治州城镇化率50%。城镇道路交通、供水、供电等公共设施和金融、市场等服务体系功能齐全,为城镇居民方便快捷的生活提供了保障。建设了库尔勒市孔雀河、白鹭河、杜鹃河风景带和荒山绿化,使城镇环境进一步改善,功能逐步完善,品位明显提升。
启动实施“援若工程”、“ 援助和静县巴音布鲁克区工程”和文化卫生发展年、农村改革发展年、统筹城乡发展年活动,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建设高新节水灌溉面积10.47万公顷、防渗渠道7500多千米、土地开发整理面积1.63万公顷。76.5%的基本农田实现了林网化。启动实施了抗震安居工程,新建和改造抗震安居房11.4万户。建成1.3万座农户沼气项目,建设生态园沼气示范村15个。规划建设了塔什萨依、巴音布鲁克、南山、达西4个新农村实验区和13个实验村,以点带面,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展示内容:
城镇(照片1张)
小区(照片1张)
孔雀河风景带(照片1张)
风帆广场(照片1张)
达西村(照片1张)
(三)经济体制改革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重大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华大地上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改革开放30多年来,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巴州大地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它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使自治州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性转折。
1.深化农村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先从农村开始,自1980年以来,巴州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了第二轮土地承包的各项政策规定,确保了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长期稳定。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推进农民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转,稳步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不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棉花流通体制、农村金融体制、农村税费改革和其它各项配套改革,特别是从2005年开始取消农业税,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大惠农措施。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依托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资源,坚持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推进粮食、棉花、畜牧、林果四大基地建设,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2009年,全州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4亿元。粮食单产稳步提高,自给有余;棉花总产35.28万吨,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柱,巴州成为新疆第三大优质棉生产基地;香梨、杏、红枣、葡萄等林果业种植面积增加到10.44万公顷,产量增加到66.18万吨,林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地方牲畜年末存栏363.47万头(只),肉类总产量10.24万吨,奶类总产量7万吨,禽蛋总产量1.62万吨。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不断强化,全州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87%,畜禽良种率达到60%,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5.33万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发展到139.13万千瓦。
2.城镇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完善。
(1)市场体系逐步健全。国有企业改革实现根本性突破;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加快,科教兴州、人才强州战略全面实施。
(2)融合型经济的实践。中央、自治区驻州企事业单位既是保持巴州团结稳定的重要力量,又是巴州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也是巴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州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探索出了一条发挥地区优势,调动地方、石油、兵团、铁路、部队及其他驻州单位力量,打破条块分割和行政区划界限、行业界限、所有制界限,大力发展融合经济,积极支持农二师等单位发展专业经济园区,走联合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整体推进、共同开发建设的发展之路;实施库尉一体化战略,对各县市引进项目落户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产值在引入地统计、财政收入分成的政策,促进了区域内的开放与融合。
(3)库尉一体化发展战略顺利实施。州委、州人民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认真总结开放性融合型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的基础上,超前谋划,相继提出了建设“地大势强、富饶秀美、平安和谐”巴州的奋斗目标,作出了实施“库尉一体化、三县四分天、矿业富且若、特色兴湖硕”的二十字战略布局。
在政策的有力推动下,以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为亮点的库尉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建成了以9.1平方千米的库尔勒南市区、开发区原18平方千米服务区、30平方千米的西尼尔服务区为支撑点并各具内涵特色的三个组团,完成了“七通一平”、“ 三河三渠”水系改扩建以及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首期80平方公里、远期发展到140平方公里的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几年来,开发区累计审核入区企业248家,各类投产项目135个,到位资金53.2亿元,形成了优势产业向开发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的新型工业化产业集群。
(4)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经济。自治州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利时机,依托区位和资源两大优势,大力开发和转换水土光热、石油天然气、旅游和矿产四大资源,加快石油石化、矿业、特色农产品加工、棉花系列加工、绿色能源等优势产业发展,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2009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530亿元,地方财政收人33.6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7.3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2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00元。特别是若羌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592元,不仅成为我州首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的县,而且是西部十二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第一县。
展示内容:
石油石化产业(照片2张)
轮台、库尔勒两大石油化工园区。美克化工、塔里木大化肥项目。
矿产开发(照片2张)
金特钢铁、罗布泊钾盐矿、霍拉山红柱石矿、塔什店煤矿等。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照片5张)
围绕工业番茄、杏子、葡萄、香梨等特色农产品转化深加工,棉花加工业。
④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照片5张)
巴州已形成了石油化工、煤炭、钢铁、电力、建材、纺织、食品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形成了以库尉一体化为中心,焉耆盆地、轮台—且末地区、若羌地区为支点的工业聚集区。
(五)第三产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餐饮、批发、零售、连锁经营、运输、仓储等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强劲,逐步形成以库尔勒为中心,辐射南疆的物流市场网络。现代流通和营销方式不断拓展,金融、保险、房地产等行业快速发展。旅游业快速发展,库尔勒市创建成为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博斯腾湖荣获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初步建成金沙滩、罗布人村寨、塔里木胡杨公园、巴音布鲁克生态旅游区、巩乃斯国家森林公园等重点景区,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11家,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3家。城市观光游、休闲度假游、沙漠探险游、民族风情游、农家乐、历史文化游和会展文化游等旅游活动方兴未艾。巴音郭楞宾馆、塔里木石油宾馆、银星大酒店、楼兰宾馆及康城国际大酒店等一批星级宾馆的建成使用,旅游服务接待水平大幅提高。
展示内容:
大型现代化商场(照片1张)
购物中心(照片1张)
批发市场(照片1张)
五星宾馆(照片2张)
旅游风景区(照片5张)
各县市旅游资源
展示内容:
1、库尔勒市铁门关、风帆广场、城市夜景(照片3张)
2、焉耆县相思湖生态旅游景区(照片1张)
3、和静县美丽的巴音布鲁克大草原、天鹅湖、巩乃斯森林公园|(照片3张)
4、和硕县金沙滩(照片1张)
5、博湖县白鹭洲、巴格希恩随木喇嘛庙(照片2张)
6、轮台县塔里木胡杨公园(照片1张)
7、尉犁县罗布人村寨(照片1张)
8、且末县沙漠公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木孜塔格峰(照片3张)
9、若羌县罗布泊雅丹奇景、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神秘的魔鬼谷(照片3张)
第三单元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建州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大力实施“民心工程”,坚持不懈地为各族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使巴州各族人民大步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
(一)教育事业大发展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加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积极实施幼儿教育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化工程,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积极探索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初步建立了以义务教育为基础,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教育格局。2009年全州有各级各类学校214 所,在校生23万人,教职工1.9万人。 “两基”目标全面实现并通过国家验收,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绝大多数农村中学集中到县城办学,农牧区撤点并校,牧区学生搬迁到城镇上学,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小学生均校舍面积6.6平方米,初中生均校舍面积12.6平方米,农牧区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先进的设备在学校、最整洁美观的场所也是学校。被征地农民家庭子女、流动人口子女安排到公办学校就读,全州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为99.91%、98.77%,普通高中入学率69%,在全疆率先启动高中阶段免费教育试点工作,全州没有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坚持“从学前抓起,从教师抓起”,扎实推进“双语”教育,幼儿园全部民汉合园,学前“双语”教育在校(园)儿童占少数民族适龄学前儿童总数的97%,中小学民汉合校占学校总数的53%,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72%(其中中学生占总数的97%)。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实行“校企结合、工学结合、注重技能”的办学模式,建立校外实训基地79个,校内实验室162个,形成与巴州产业结构相适应、具有区域特色、结构合理的中高职专业体系,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2%,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3%,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面92.47%。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教育培养和校长培训体系,加快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加快推进校园文化和学校特色建设,以文化引领学校发展,以特色提升办学品位。
展示内容
1.教育惠民政策落实到位。建立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困难家庭等特殊群体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制度。截至2009年,各类受助学生累计180815人,受助到位资金达1亿元。在公办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12400人享受中央奖励资金194万元,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的惠民政策得到很好落实。
2.全面启动 “双语”教学工程。目前,全州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机构有109个;全州少数民族学前适龄儿童接受“双语”学前教育的(含民考汉)人数12689人,占少数民族学前适龄儿童总数13123人的96.7%;小学“双语”教学在校生人数(含民考汉)24356人,占少数民族小学生总数36727人的67%;中小学“双语”教学班767个,占中小学少数民族教学班总数的49.9%。
3.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目前,全州共有高、中等职业学校9所(其中:高等职业院校1所、中等职业院校4所、职业高中4所),在校学生16884人(其中:高职2382人,中职14502人),教职工1021人,“双师型”教师185人,占专任教师比例的22%。2009年,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共招收学生6079人,毕业3773人。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达92%,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95.3%。
展示形式:
各类学(院)校(照片5张)
(二)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
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全州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2009年,全州有医疗卫生机构491个,床位5887 张,医疗卫生技术人员6408 人,基本满足了各族群众的就医需求。启动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通过设立济困医院、扶贫病床,着力解决城镇特困群体的医疗服务问题,同时完善覆盖城乡困难群众的大病救助机制,基本解决了全州特困人口的就医问题。
展示内容:
1.州医院、蒙医院(照片各1张)
建成州、县1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个传染病区和州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完成7个县医院、2个县级民族医院、3个妇幼保健院和65个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改扩建和医疗设备配置。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照片1张)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壮大,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9个,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的基本医疗服务。
3.农村合作医疗(照片1张)
从2003年起,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目前全州农牧业人口参合率达97%。
(三)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广大劳动者的就业得到了保障,各族群众的社会福利明显提高。
展示内容:
1.就业再就业政策全面落实。全社会从业人员达到47万人,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每年有2万人以上实现就业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建立和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加大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再就业培训补贴、职业介绍政策落实的工作力度,积极推进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落实,大力发展劳动派遣组织和再就业基地,重点解决城镇“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大中专毕业生、退伍转业军人和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建立和完善最低工资制度,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2.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全州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五大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4.9万人。启动了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建立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试点工作,城乡特困群众实现在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建设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38所,其中社会福利院1所,集中供养4300多人。
(四)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第一组:扶贫开发工程
展示内容:
1.“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照片1张)
组织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解决了1.53万户 、6.76万特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实现了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阶段性目标。
2.“异地搬迁扶贫开发工程” (照片1张)
将1443户、6431名生活在自然环境特别恶劣地区的农牧民异地搬迁到富裕的乡村或集中搬迁到农区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定居。
3.“援若援巴工程” (照片1张)
2002年以来,自治州根据实际相继实施“支援若羌”、“援助巴音布鲁克扶贫开发”工程,使两地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第二组: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全州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基本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009年,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90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22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7.1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89亿元。
展示内容:
农村小康之家(照片2张)
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话、空调、音响、电脑已步入寻常百姓家,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摩托车64辆、彩色电视机91台。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7.1平方米,住宅的配套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8.45平方米,砖混、砖木结构住房比重不断扩大。城乡居民生活从温饱步入小康,正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
第三组: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民族文学艺术、群众文化、图书馆、博物馆、文化艺术、文化市场、对外文化交流等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展示内容:
1.“东风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村村通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照片2张)
大力实施“东风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广播电视进万家等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州博物馆、州图书馆、州市文化综合大楼建成使用,完成16个县级“两馆”建设,全州乡镇文化站建成率90%,村文化室建成率89%,农牧区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7.4%。较好地解决农牧民群众看书难、看报难、看电影电视难的问题,切实保障了各族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2.文艺演出(照片2张)
全州有2000多家文化市场经营单位、104个乡镇级业余文艺演出队、120多个村级业余文艺演出队、900多户文化户,基本形成了州、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3.文化广场活动(照片2张)
实施文化下乡进社区工程,在城镇、社区开展文化广场活动,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军营文化蓬勃发展;在农村开展文化“三下乡”工程和农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文化活动,农村文艺活动丰富活跃,极大地丰富了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
4.全国文明城市——库尔勒市(照片2张)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和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库尔勒市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
5.州民族体育场、巴音体育中心、“农牧民健身工程”(照片3张)
体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大部分城镇社区都建设有体育活动和健身场所。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创建全国体育先进(民族传统体育模范)单位(县)3个,自治区体育先进县1个、先进乡镇35个。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成功承办了自治区第十一届运动会部分赛事。
第四单元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巴州地方各级党组织不断健全完善,党员队伍逐步发展壮大。1950年3月25日,中共焉耆地方委员会正式成立,各县开始建党工作,到1950年9月,建立了8个县委员会,到1950年底,成立了18个区委会、18个基层委员会、13个支部委员会,有中共党员326名,拉开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工作序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各级党组织加强党的建设的转折点,全州各级党组织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通过拨乱反正、整党整风、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扎实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使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到2009年底,全州有3157个基层党组织、5.2万名党员,党组织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党员队伍进一步壮大,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日益增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尤其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中得到充分发挥。
展示内容:
自治州第八届党代会(照片1张)
“五好”乡镇党委牌匾(照片1张)
“六好”村党支部牌匾(照片1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场景(照片1张)
党员先进性教育场景(照片1张)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场景(照片1张)
第五单元 明天更美好
开发建设的历史机遇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建州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对新疆工作高度重视,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特别是2004年的中央11号文件和2007年的国务院32号文件,加大对新疆的支持力度。巴州各级党委和政府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艰苦创业,团结奋斗,锐意进取,紧紧抓住农二师驻扎巴州屯垦戍边、南疆铁路通车库尔勒、塔里木石油大会战、西部大开发等历次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坚决贯彻中央、自治区关于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战略部署,确立了建设“地大势强、富饶秀美、平安和谐”巴州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库尉一体化、三县四分天、矿业富且若、特色兴湖硕”二十字战略布局,使全州经济社会和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打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新阶段的标志,也为巴州的开发建设带来了历史性大机遇。全州各级党政和各族干部群众在全国各省市的大力支持和河北省的对口支援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积极适应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确定的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加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战略选择,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百倍的干劲,抓住机遇,奋力进取,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努力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走在南疆乃至全疆的前列、新型工业化走在南疆前列,城乡人均收入水平方面走在全疆前列的目标,全力推进自治州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争创“新疆效率”,谱写巴州新篇。
附:自治州历任党政主要领导
1.党委书记:
熊 晃:中共焉耆地委书记(1949.10—1953.5,湖南浏阳人)
王振文:中共巴音郭楞地委第一书记(1954.8—1960.11,山东人)
郭进亭:中共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委员会第一书记(1960.12—1963.8,甘肃正宁人)
阳焕生:中共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委员会书记(1963.8—1967.1)
马秉需:中共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组长(1970.5—1971.9);中共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书记(1971.9—1973.1)(河北人)
孟树林:中共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书记(1973.1—1979.7,陕西宜伊人,)
任仰山:中共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书记(1979.7—1983.3,山西柳林人)
钟  彬:中共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书记(1983.3—1990.12,陕西蒲城人)
崔光华:中共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书记(1990.12—1995.6,新疆伊宁人,)
张  舟:中共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书记(1995.12—1998.1,河北行唐人)
冯志明:中共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书记(1998.1—2001.8,天津市人)
张志恒:中共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书记(2001.9—2005.4河南洛阳人)
张   博:中共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书记(2005.4—至今,湖北当阳人)
2.州长(专员公署专员、区<州>人民政府主席、人民委员会州长)
郑国卿:焉耆区专员公署专员(1949.10—1950.4)
艾尼德尔:焉耆区专员公署专员(蒙古族,1950.4—1954.6)
巴音克希克: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1954.6—1955.6);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民委员会州长(1955.6—1963.10)(蒙古族,新疆清河人,)
浩?巴岱: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革命委员会主任(1963.10—1967.1;1973.1—1978.3,蒙古族,新疆和静人)
马秉需: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革命委员会主任(1969.4—1973.1,河北人)
党 金: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革命委员会代主任(1979.4—1983.4);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民政府州长(1983.4—1993.4)(蒙古族,新疆焉耆人)
赛尔杰: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民政府州长(1993.4—1998.3,蒙古族,新疆和硕人)
巴代: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民政府州长(1998.4—2007.11,蒙古族,新疆和静人)
史建勇: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民政府州长(2007.11—至今,蒙古族,内蒙古达拉特旗人)
展示形式:
自治州历届州委书记、州长一览表(附照片)
第六单元  亲切的关怀,巨大的鼓舞
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对巴州的关怀
1985年7月30日—8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且末县、若羌县、库尔勒市和沙依东园艺场。
1987年6月5~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胡启立,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视察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
1990年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乔石视察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沙依东园艺场。
1990年8月22~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秘书长杨白冰,全国政协副主席、自治区顾问委员会主任王恩茂陪同下,视察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巴州番茄酱总厂、沙依东园艺场,并题词:“加快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  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996年,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给轮台的信。
1995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参加自治区成立40周年庆祝活动时视察巴州。
1996年5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温家宝视察塔中四油田、轮南油田、农二师二十九团场、库尔勒市英下乡、沙依东园艺场。
1996年8月26日,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视察塔中油田。
1996年9月5~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视察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沙依东园艺场、农二师二十九团场。
1996年9月12~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视察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库尔勒棉纺织厂、博湖扬水站、沙依东园艺场。
1996年1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视察库尔勒棉纺织厂和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
1997年8月14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视察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
1997年10月6日,国务委员、国家民委主任司马义?艾买提视察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
1998年7月5~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视察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库尔勒棉纺织厂、驻州部队。江泽民总书记再次为塔里木油田题词:“加快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  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为巴州题词:“加强民族团结  繁荣巴州经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曾庆红陪同视察。
1998年9月12~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田纪云视察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塔石化建设工地、库尔勒城市建设、沙依东园艺场。
1999年9月13~14日,全国政协副主席赵南起视察巴州。
1999年10月25~26日,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视察轮台县境内的塔里木河、尉犁县兴平乡达西村、且末县和若羌县。
2000年5月25~28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王兆国,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经叔平,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周铁农视察巴州。
2000年6月1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视察库尔勒棉花生长情况与和硕金沙滩、金思特旅游开发工作。
2000年8月12~13日,国务委员司马义?艾买提视察巴州。
2000年9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视察塔里木河、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
2000年9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视察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沙依东园艺场、博湖扬水站、铁门关水电站。
2001年8月31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王兆国视察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塔里木河综合治理、库尔勒棉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沙依东园艺场。
2002年8月13~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中纪委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尉健行视察巴州。
2002年8月27~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视察巴州。
2002年9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委员吴仪视察巴州。
2003年5月10~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视察库尔勒市、博湖县、焉耆回族自治县。
2003年7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参加库尔勒机场迁建工程奠基仪式并参观库尔勒市容和塔里木石油展览馆。
2003年8月6~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视察巴州。
2004年6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考察库尔勒市孔雀河风景旅游带。
2004年6月9~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吴官正考察巴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等陪同考察。
2005年3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到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参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并在库尔勒市考察。
2005年5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给尉犁县达西村团员青年复信。
2005年6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陪同下,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了解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情况,考察沙漠公路防护林、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程。19日,曾培炎在库尔勒出席塔里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形势座谈会。
2005年8月28~30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蒙到巴州调研油气开发工作。
2005年9月26~27日,为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周年,以中央代表团副团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为团长的中央代表团二分团,代表党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到巴州慰问各族人民。
2007年5月3~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考察调研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和巴州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07年8月2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考察尉犁县旅游业。
2007年9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到若羌县罗布泊腹地的罗布泊钾盐公司考察调研。
2008年6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再次给尉犁县达西村团员青年复信。
2009年6月17~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等一行,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等领导陪同下,深入尉犁县和库尔勒市视察。
2009年11月15~16日,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为组长的中央调研组一行,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等领导陪同下,深入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库尔勒市进行调研。
(缺王震、周永康等领导人视察巴州的照片和情况介绍)
展示形式:
领导视察(照片50张)
二楼展厅:丝路楼兰
目录
第一部分 罗布泊新石器时代
第一单元 沧海罗布泊
第二单元 细石器的发现
第二部分 罗布泊的青铜时代
第一单元 小河古墓
第二单元 古墓沟墓地
第三单元 楼兰美女
第四单元 玉石之路
第三部分 楼兰古国
第一单元 两汉时期的楼兰
第二单元 楼兰人的生活
第三单元 楼兰古墓
第四单元 魏晋、前凉时期的楼兰
第五单元 佛教艺术
第四部分 发现楼兰
第一单元 楼兰故城遗址的发现
第二单元 楼兰故城的保护
序 厅
【前言】楼兰,是距今两千年前新疆东南部罗布淖尔地区的一个小王国。有人说,“楼兰”是国名、也是楼兰国的都城名,有人说,楼兰仅仅是国名。那时,这个小王国,也就是沙漠深处一区不算很大的小绿洲,与周围世界虽有一点联系,但却并不为世人关注。公元前2世纪,建都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的西汉王朝为了与以蒙古草原为中心的匈奴王国抗争,反击匈奴经常的侵扰,决定联络活动于今新疆等地区的月氏、乌孙王国,夹击匈奴。这一战略决策,使自长安经过甘肃河西走廊通达新疆的交通路线具有了过去从未有过的重要地位,也使居于这条路线交通要冲地段的楼兰绿洲,很快就从过去并不为人关注的小小王国,跃升成为举足轻重的交通中心,成了联系亚洲、欧洲丝绸之路上的军事、经济重镇。在惜墨如金的古代史家的笔下,如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等史籍中,楼兰,可以说是不绝于书,屡有记载。关系到当年中国北部、西北部地区足以牵动人们心灵的大事,几乎也都与楼兰存在着关联。但就是地位如是重要的绿洲王国,晋代以后,却突然一下就从人们的视野,也从古代史籍中消失了痕迹,并慢慢为人们所遗忘,沉落到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注:楼兰春秋浮雕、雕塑等,以一种形式表现楼兰的历史。
第一部分  罗布泊的新石器时代
第一单元  沧海罗布泊
(一)罗布泊新石器时代
说明:以场景的形式表现,以细石器为代表的狩猎经济居民的生产、生活的情况,场面要大。
人类最早在什么时候涉足到了罗布淖尔荒原,在这片大地上,他们曾经历过怎样的艰难、开拓,不见任何文献记录。考古工作者搜寻到的实物,大概可以说明,最晚在距今一万年前,罗布淖尔荒原上已见到了早期开拓者的遗迹。他们是一批游动中的狩猎人。他们的出现,给罗布淖尔大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罗布淖尔大地掀开了全新的一页。
(二)清朝政府实测、魏晋和唐的推测及1921年孔雀河水复故道罗布泊图
1.清初罗布淖尔形势图(参考大清一统图及斯文赫定楼兰附图摹绘
2.魏晋以后蒲昌海之推测(据水经注河水篇拟绘)
3.唐蒲昌海之推测(据《新唐书?地理志》)拟绘
4.1930年水复故道之罗布淖尔
(三)国内外地理学家罗布泊游移湖之争
1.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和军官科兹洛夫的罗布泊考察
说明:1876年—1877年,俄国军官普尔热瓦尔斯基到阿不旦调查,他将喀拉库顺误认为罗布泊。由於喀拉库顺是淡水湖,位置又较清朝实测的罗布泊纬度偏南一度,所以他断定清朝的实测地图是错误的。1889年和1893年,俄国军官科兹洛夫两次到罗布泊考察。他认为罗布泊北部的广泛湖相沉积,是孔雀河的河水泛滥,与罗布泊没有任何关系。科兹洛夫仍坚持普氏观点。
2.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
说明:普尔热瓦尔斯基和军官科兹洛夫的罗布泊游移湖说,遭到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的反对,他指出普氏考察的湖泊不是中国地图上的罗布泊,真正的罗布泊应在普氏所见湖泊之北。于是引起了关于罗布泊的位置之争。
3.1905年—1906年,美国学者亨廷顿到罗布泊地区调查。他从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出发,提出了罗布泊是“盈亏湖”说。即湖泊随着气候湿润和干燥而扩大或收缩,认为现在的罗布泊是经过两次干湿变化保留下来的。
4.1931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的罗布泊地区实测图
说明:斯文?赫定的调查。1896年3月,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到罗布泊一带调查。他在北纬40°30′的地方见到四个小湖,湖的周围有许多干涸的河床。这些湖泊与清朝地图标明的罗布泊方位一致,但形状不同。他认为这就是罗布泊的遗迹,从而证明了李希霍芬的推测是正确的。
5.中国学者陈宗器的罗布泊调查
说明:1934年,陈宗器再次到罗布泊地区考察,测绘了罗布泊,并标出罗布泊的位置、形状和面积。他认为罗布泊的位置,随着注入的河水分配情况而迁移。罗布泊有时进人到喀拉库顺,有时回到原地,提出了罗布泊是“交替湖”说。
6.1954年,苏联学者西尼村到罗布泊地区考察。他认为由于盆地基底发生块状位移,而造成罗布泊的迁移。提出罗布泊的迁移,是新构造活动引起的理论。
(四)1959年以来的罗布泊考察
1.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地貌组
说明:1959年,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地貌组,进入罗布泊北部地区考察。通过这次考察,他们初步否定了罗布泊是“游移”或“交替”湖的论断。
2.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罗布泊考察队
说明: l980年5月—7月,1980年11月—12月,1981年5月—6月,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罗布泊考察队,三次深入罗布泊湖盆及其附近地区,进行水文地理、地貌、土壤、植物、动物、化学和历史地理等专业的综合考察。这次考察是罗布泊考察史上范围最广、内容最丰富、成绩最大的一次。通过这些考察,他们对楼兰地区的历史地理,以及其它学科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较系统的意见,并基本上否定了罗布泊“游移”湖说(注:中国现在仍有一些学者主张罗布泊“游移说”,但其具体说法和论据与斯文?赫定等人有些区别)。
注:这些实测图,以电子效果表现、或以沙盘表现、或以彩图表现。“雅丹”地貌,在罗布淖尔地区周围,分布是十分广泛的。古籍中常见的“白龙堆”、“龙域”类的记述,实际就是对这种地貌的描述。过去到罗布淖尔地区考察过的人即曾见及于此。黄文弼教授50年前曾经有过一段描写:“罗布淖尔北部被风剥蚀之土丘,土人称为‘雅尔当’。土丘鳞比,如城廓宫阙,蜿蜒迤逦於涸海之东北边缘。其形如龙、其状如城,故名龙城。”这次同去罗布淖尔考察的辛涉,对这种地貌也有一段形象描写:“眼前豁然展现望不到边的‘土丘林’,真是千姿百态,蔚为奇观。但见到繁星般的土丘,有的拔地而起,亭亭玉立,傲视苍穹,好象根根擎天柱;有的迤逦起伏,昂首翘尾,好象条条遨游的鲸鱼,悠然自得地追逐嬉戏;有的如停泊的巨轮,抛锚待航;而在那‘土丘林’的沟壑中,鹅黄色的沙堆,蜿蜒起伏,金波粼粼,恰似匹匹锦缎,随风飘舞,婀娜多姿…”。
第二单元  细石器的发现
单元说明
1931年春,中国学者陈宗器和英国人郝勒,从敦煌玉门关出发,调查了玉门关至罗布泊的古道。同时还调查了楼兰地区古代遗迹,采集了铜镜、铜钱以及石器等遗物。
1934年,黄文弼两次到孔雀河沿岸进行考古调查。在土垠之西发现古道、居住遗址、石器遗址、墓葬,以及水渠、柳堤等重要遗迹。
在罗布泊地区采集到许多的细石器,1997年和1998年,牛耕先生曾两次进入楼兰地区,在以楼兰为中心方圆50公里范围内的地面采集到文物1500余件.以石叶和石核石器为最多。文物采集点62个:
一、1980年罗布泊采集的细石器(说明)
二、1997年罗布泊采集的细石器(说明)
三、1998年罗布泊采集的细石器(说明)
四、2002年罗布泊采集的细石器(说明)
五、罗布泊的黎明
说明:以场景的形式表现,以细石器为代表的狩猎经济居民的生产、生活的情况,场面要大。
人类最早在什么时候涉足到了罗布淖尔荒原,在这片大地上,他们曾经历过怎样的艰难、开拓,不见任何文献记录。考古工作者搜寻到的实物,大概可以说明,最晚在距今一万年前,罗布淖尔荒原上已见到了早期开拓者的遗迹。他们是一批游动中的狩猎人。他们的出现,给罗布淖尔大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罗布淖尔大地掀开了全新的一页。
六、罗布泊细石器
(一)石核
(二)石矛头和箭镞
(三)石叶
第二部分  罗布泊的青铜时代
第一单元  小河古墓
(一)小河墓地的考察(说明)
(二)小河墓地的发掘(说明)
(三)小河墓地(说明)
注:1934年,贝格曼在孔雀河沿岸及其附近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发现了著名的“小河”5号墓地等一批墓葬和遗址,并做了一些发掘。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2年底开始了小河墓地的考古工作,当年发掘墓葬4座,2003年12月—2009年3月发掘墓葬33座,调查小河流域遗址22处。2009年9月—2010年3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合作,在沙漠腹地连续工作近半年,发掘墓葬130座,对整个墓葬进行全面的揭露。发现了许多新的重要的埋葬现象,如结构独特具有祭祀功能的泥壳木棺墓、以泥壳木棺墓为核心的墓地布局、整个墓地规格最高的大型木房式墓葬、成排布列的奇异的“木尸”墓;相当一部分墓葬还基本保存着埋藏时的原貌,墓葬中的尸体、服饰及大量的随葬品保存较好,采集了30多具古尸标本;另外,从遗迹遗物看,墓地早晚文化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通过跨4个年度、近10个月的沙漠考古,共计发掘墓葬167座,出土珍贵文物数以千计。
1.以图片、大影片或投影,展示出小河的发现及2002~2005年的发掘工作(资料由新疆文物考古所提供)。
小河的发现,自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于1900年3月28日在罗布淖尔荒原上发现楼兰故城,次年实施发掘,距今已110年。
2002—2005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三次对墓地进行了发掘,整个墓地经全面揭露。共计发掘墓葬167座。
2.可以近乎于原大小将墓葬陈列出来,同时切一个大剖面,将小河墓地的五个层位墓葬都表现出来。
墓地外观为一个椭圆形沙山,沙山位于一座原生的高阜沙丘之上,在不断的自然风积和构筑墓葬时的人工堆沙过程中,沙山越来越高,发掘前测得其高度7米余,长74、宽35米左右。墓地南部保存相对较好,这里墓葬可分五层,底层的第五层墓葬建构于原生沙丘上,这层墓葬形成之后,在其分布区的南北两侧各立一排整齐的木栅墙。南侧的木栅墙为墓地南边界墙,北木栅墙以北的区域,在木栅墙出现之后也开始布墓,此后整个墓地可分为南、北两个墓区。
3.陈列小河出土干尸
巴州博物馆保存着同时期的四具干尸,仿制铁板河古尸
4.复制
圆形石质权杖头、木雕人面像、带有金环的圆形铜镜
5.幻影成像
可以用幻影成像复原小河居民的埋葬习俗
第二单元  古墓沟墓地
(一)古墓沟墓地的发现(说明)
(二)古墓沟墓地(说明)
注:1.制作古墓沟墓葬地表建筑,尽量以原大的效果制作,可以让观众近距离地观察;2.复制古墓沟出土文物;3.陈展古墓沟人的复原像。
注:文物部门自在“古墓沟”中找到一处结构极具特色的古墓地后,很快就组织力量进行了发掘工作。墓地座落在孔雀河北岸一处沙丘台地上,南距孔雀河不过数里之遥。地表观察,可以看到一组组由7层木桩围成的圆形图案,木桩由里到外逐渐变粗变大,最里层一圈木桩直径粗5厘米左右,最外层则达10多厘米。而在这层层环绕的7层圆圈外,又有成幅射状向四面散射开去的立木,立木直径最粗可达30多厘米。暴露于地表的立木或木桩,在烈风吹蚀下都只残留下一个斜向西南的十分锐利、十分光洁的小尖。只是在表层沙土清除以后,才使7层木桩构成的圆形及放射状立木赫然显露,井然有序,蔚为奇观,给人以无限联想的余地,使人一时无法捉摸清楚这在墓地上展开的繁星似的木结构的实际意义。那迷宫似的安排,自然是古楼兰人为其长眠于地下后布置的一处理想的休憩地,是他们构想中的天国。但是,它们是否还包含什么其他的意义呢?在沙土上楔入层层木桩,直接的作用是可以稳定沙土。那么,只是为了固定流沙?还是另有寄托?代表着一种什么信念?包含着一些什么愿望?看来,这几千年的风雨、这不断流逝的历史的长河,使我们和古楼兰人之间已自然形成了一道不小的障壁,彼此的思想、信念、愿望、追求,都是那么不同,要寻求到所有这一切安排的意义,还得费些思量呢!
在精心设置的七层圆形木桩内,在沙土中寻得了长圆形墓穴。墓穴挖在沙中,极难有稳定的形状。我们能在墓穴中从容工作,主要还是凭藉围木的帮助。但令人失望的是,在如此精心处理过的墓穴内,除见到一具具白森森对人冷视的骷髅外,没有发现任何文物。棺木,成了朽灰。殉物,可能也和主人的肌肉发肤一样,早已化成了泥土。可以告慰的是,在令人目眩的立木结构外,还发现了一大批鳞次栉比、埋葬基浅的小墓,地表微微显露着棺木前后各有一支的小木柱,它们准确的标示了棺木的所在。所谓棺木,是两块掏挖成弧状的树材,相向并合,形若船棺,无底有盖,盖板上再护覆一层羊皮,浅埋在数十公分深的沙土下。这批浅埋的小棺,尸体及随葬的各种物品,一般都保存较好。惊动了许多人的古楼兰干尸,就出现在这些浅埋的小墓中。推究其原因,应该是浅埋者墓穴干燥。这个地区内,虽有暴雨,但大都很容易流失,地层内受水不多。浅层水份,在烈日曝晒下又极易蒸发,所以可以保持一种极度干燥无水状态。这使一般致腐菌类得不到生存条件。而深埋的墓穴,情形会与此稍异,沙易透水,深层水分会多于表层,使致腐微生物得到了一个较合适的生活条件,尸体也易于腐烂。
第三单元  楼兰美女
(一)铁板河墓地的发现(说明)
(二)楼兰美女(说明)
注:复制楼兰美女。铁板河女尸棕色浅波形发,较突出的鼻梁,鼻孔三角形,鼻孔最大径为斜型,鼻宽小于两眼内角宽,均反映出欧洲人种体质特征。女尸系中头型、高头型、狭头型和阔面型,狭鼻低眶,面部在鼻颧水平方向突度强烈,具有原始欧洲人种的古欧洲人类型特点。
但是,从取得的干尸或人骨标本看,她们死亡的年龄是很年轻的。艰难的生活条件,使她们过早地耗尽了自己的精力,走向了生命的晚年。在一具保存很好的女尸身上,勉强可以遮身蔽体的只是织造十分粗陋的毛布,皮鞋也是千缝百补。在那修长的金发内,满藏着虱子的尸体。这是他们当日困苦、艰难生活的写照!“数千年前的虱子,大概可以算得上世界最早的虱子的标本了吧!”对任何一位寄生虫学的研究者来说,它们大概都是弥足珍贵、先睹为快的标本。这荒凉不毛的罗布沙漠中,谁知道究竟埋藏着多少出人意外的东西啊!这大概正是它吸引无数科学工作者们舍生忘死地力求来到这片土地考察的原因之一吧!这些同样死去了数千年的虱子,还提出了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新课题。传统的、无人怀疑的概念是:虱子这类寄生虫,具有“趋温性”,即在人体保持一定温度时,它才寄生在人体上,这是国内外都承认的结论。而现在,在死人身上却见到了虱子的“干尸”,也就是说,当人死后,它们并没有因人体冷却而离去。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难得的标本,它们形态完整,体内的细小吸管都历历可见。究竟该怎样去认识这些标本,得到科学的结论?当然只能留待寄生虫学家们去进一步分析了,我们,还得回到正在发掘的古墓地上来。
第四单元  玉石之路
1. 1997年罗布泊32号点采集
2. 1998年罗布泊采集
3. 1997年若羌县罗布泊西岸采集玉壁
(一)罗布泊玉斧的发现(说明)
(二)玉斧与玉石之路(说明)
注:1997年和1998年,牛耕先生在以楼兰为中心方圆50公里范围内采集玉斧30余件。另外在塔里木盆地其他地方也采集到一些玉斧、新疆昆仑玉器,可以作一个表或是图,用玉斧的比较,表现考古发现玉器的分布图等。也可以用西方学术界流行一个观点:用金、玉器作为区别欧洲、地中海以西与中国、东亚文化的分野。认为西方重金而中国贵玉。欧洲学术界,在青铜时代以后,视黄金为人类物质文明的最高代表,有“黄金时代”(Golden Age)一词。从这一角度,亚洲确显示了不同的文化特征,玉及玉器,在东方文化中具有特别重大的文化意义。它们的流传时间长、分布地域广,形制复杂多变,彼此交流频繁、影响深远。玉器,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是衡量人的社会地位、权势财富的象征,在考古文化中也是具有特征意义的一种标志物。研究玉器的发展,可发掘出不同的文化谱系,揭示其间的内在关联。不少学者认为“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所在”。
在玉器研究中,新疆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田玉,在中国古代玉器中,是最受重视的原料,后期,玛纳斯碧玉也是有重要位置。
新疆发现玉斧分布图
1.玉斧  沙雅县采集
2.玉斧  克里雅河北方墓地采集
3.新疆考古发现权杖比较图
第三部分  楼兰古国
第一单元  两汉时期的楼兰
注1.可以从史记、汉书的记载作一些设计
〔汉〕司马迁撰《史记?匈奴列传》
其明年(汉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76年),单于遗汉(文帝)书曰:“天所立匈奴大单于敬问皇帝无恙。前时皇帝言和亲事,称书意,合驩。汉边吏侵侮右贤王,右贤王不请,听后义卢侯难氏等计,与汉吏相距,绝二主之约,离昆弟之亲。皇帝让书再至,发使以书报,不来,汉使不至。汉以其故不和,邻国不附。今以小吏之败约故,罚右贤王,使之西求月氏击之。以天之福,吏卒良,马强力,以夷灭月氏,尽斩杀降下之。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北州已定,愿寝兵休士养马,除前事,复故约,以安边民,以应始古,使少者得成其长,老者得安其处,世世平乐。未得皇帝之志,故使郎中係雩浅奉书请,献橐他一匹,骑马二匹,驾二驷。皇帝即不欲匈奴近塞,则且诏吏民远舍。使者至,即遣之。”以六月中来至薪望之地。书至,汉议击与和亲孰便。公卿皆曰:“且得匈奴地,泽卤,和亲甚便”。汉许之。
〔汉〕班固撰《汉书?匈奴传》
其明年(汉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76年),单于遗汉(文帝)书曰:“天所立匈奴大单于敬问皇帝无恙。前时皇帝言和亲事,称书意合驩。汉边吏侵侮右贤王,右贤王不请,听后义卢侯难支等计,与汉吏相恨,绝二主之约,离昆弟之亲。皇帝让书再至,发使以书报,不来,汉使不至。汉以其故不和,邻国不附。今以少(小)吏之败约,故罚右贤王,使之西求月氏击之,以天之福,吏卒良,马强力,以灭夷(平)月氏,尽斩杀降下定之。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北州以定。愿寝兵休士养马,除前事,复故约,以安边民,以应古始,使少者得成其长,老者得安其处,世世不乐。未得皇帝之志,故使郎中係虖浅奉书请,献橐佗一,骑马二,驾二驷。皇帝即不欲匈奴近塞,则且诏吏民远舍。使者至,即遣之。” 六月中来至薪望之地。书至,汉议击与和亲孰便。公卿皆曰:“单于新破月氏,乘胜,不可击也。且得匈奴地,泽卤非可居也,和亲甚便”。汉许之。
注2.制作罗布泊地区古城分布图,表现出古城的形制。
(一)最早的丝绸之路——楼兰道
1.“楼兰道”交通线示意图
在汉代,亭是很小的哨所。“列亭从”,这本字很重要,因为所此可知刘平国所筑的是“列亭”。桑弘羊称:“稍筑列亭,连城而西。”《史记?大宛列传》:“敦煌、酒泉置都尉,西至盐水,往往有亭”。陈梦家先生《汉武边塞考略》,据此认为盐水专指盐泽以西流入盐泽之水,约当今营盘以下的库鲁克河及营盘以上的孔雀河,而孔雀河的上段到达渠犁境,近轮台。这说明敦煌以西的亭障沿盐泽以北继续西行,止于渠犁、轮台区域。唐人司马贞于《史记?大宛列传?索引?述赞》中称:“旷哉绝域,往往亭障”。
注:用线图、彩图表现,或用沙盘表现。
楼兰道交通线示意图
(二)土垠——居卢仓和龙城
1.土垠遗址平面图(可作成沙盘形式)
(三)米兰古城、LK古城与伊循屯田
1.米兰古城平面图(可作成沙盘形式)
2.LK古城平面图(可作成沙盘形式)
(四)楼兰屯田(以场景的形式表现汉朝军队在楼兰屯田的场面)。
(五)楼兰汉简
l901年3月初,斯文赫定发掘楼兰故城。出土了的汉文文书和佉卢文文书。
l9l4年2月1日,向楼兰进发。途中发现了LK古城,以及LL、LM等遗址,发掘了LC墓地,出土了许多汉文和佉卢文简牍。
1930年4月,中国学者黄文弼到罗布泊北岸一带调查,发现了著名的土垠遗址及一批汉简。
一个多世纪来,中外学术界关于楼兰史的研究,成果丰硕,成就辉煌。除了传世文献外,更多的则得益于大量的考古发现,简牍、帛书和纸文书的出土以及相当数量的非汉语文献的发现。上世纪30年代的居延汉简中有少量有关楼兰的汉简,黄文弼先生在土垠遗址发掘获得71枚汉简,70年代的敦煌马圈汉简、90年代的悬泉汉简20多件以及甘肃、新疆出土的一些零星汉简中,都有关于楼兰的记载,这对研究楼兰在两汉时期的历史极为重要。
(新疆文物考古所要提供最新的考古资料和社科院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
第二单元  楼兰人的生活
(一)楼兰人的居室建筑(将楼兰保存的居住遗址复制)
(二)楼兰人经济生活
第三单元  楼兰古墓
(一)楼兰LE古城北墓地
(二)楼兰LE古城墓地
1.单耳漆杯  晋  2002年若羌县LE古城墓地采集
(三)楼兰LE古城北5公里墓地
(四)楼兰LE古城西北8公里墓地
(五)楼兰LE古城北Ⅰ号墓地
(六)楼兰古城平台墓地(东汉高台墓地、楼兰城郊古墓葬、A号墓地)
(七)楼兰古城弧台墓地(东汉高台墓地、楼兰城郊古墓葬、B号墓地)
(八)赛马山和楼兰墓葬
(九)楼兰壁画墓
将楼兰壁画墓原大复制
(十)营盘墓地
1.复制营盘古尸
2.巴州博物馆保存着一些营盘墓地出土的东西。
3.新疆文物考古所提供一些新的考古资料(如玻璃杯、漆器、服饰等)和研究成果
第四单元  魏晋、前凉时期的楼兰
(一)佉卢文传入楼兰
1901年3月初,斯文赫定发掘楼兰故城。出土了的汉文文书和佉卢文文书。
1914年2月1日,向楼兰进发。途中发现了LK古城,以及LL、LM等遗址,发掘了LC墓地,出土了许多汉文和佉卢文简牍。
(二)楼兰故城与西域长史治所
(三)李柏文书
1909年3月,日本学者橘瑞超到楼兰地区进行调查,发现了著名的李柏文书。
注:
1.复制李柏文书;
2.根据出土头骨、干尸,复原再现小河人、古墓沟人、东汉高台人、营盘人等楼兰人的形像;
3.文物以巴州博物馆馆藏文物为主,同时需要复制一些。
①楼兰西域长史行政机构职官组织系统
②魏晋时期郡县职官组织系统
第五单元  佛教艺术
《法显传》称:“其国王奉法,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学。诸国俗人及沙门尽行天竺法,但有精粗。”
注:复制楼兰时期佛教寺院及其壁画、塑像等。
1. 米兰佛塔
2. 斯坦因中国探险手记
3. 楼兰故城佛塔1906年摄
4. 斯坦因中国探险手记
5. 带翼童子佛塔2-3世纪
6. 须大太子本年和供养人5号佛2-3世纪
主要参考文献:《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隋书》、《魏略》、《北史》。冯承钧《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论著汇辑》,中华书局,1957年。黄文弼《罗布淖尔考古记》,国立北京大学出版社,1948年。斯坦因著、向达译《斯坦因西域考古记》,中华书局,1936年。
第四部分  发现楼兰
第一单元 楼兰故城遗址的发现
(一)艾尔德克和斯文?赫定
1.艾尔德克画像
2.斯文赫定的考察素写
注:上世纪初瑞典人斯文赫定在维吾尔向导艾尔德克的引导下来到了这里,通过出土的汉文文书及佉卢文文书中出现的“楼兰”对音“库罗来那”判定了楼兰都城的位置。
1900年3月28日,斯文?赫定发现楼兰故城。此外,他还在罗布泊附近发现一条宽l00米、深4—5米的干涸河床。他确信塔里木河曾经流过这里并注入罗布泊,后来河流改道南流。l901年3月初,斯文?赫定发掘楼兰故城。他根据古城出土的汉文文书、及佉卢文文书中出现的“楼兰”对音“库罗来那”判定了楼兰都城的位置。佉卢文简牍“Kroraina”一词,推定古城原名叫楼兰。主张公元前77年以前,楼兰国都在楼兰城,此后都城则迁到了若羌。他根据楼兰故城汉文简牍纪年下限在公元330年,以及古城附近洼地比南部喀拉库顺地势低的现象,4世纪初叶以前罗布泊在北部。4世纪初以后,由于堆积作用的发展,河道改变,北部湖泊缩小、消失,遂在沙漠南部形成了新的湖泊。
3.1906年—1907年:1906年12月中旬,英国学者斯坦因发掘楼兰故城(LA)和LB遗址。
出土了许多汉文和佉卢文简牍,以及其它遗物。据此他断定楼兰故城被放弃的时间,应距汉文简牍纪年下限330年不远。l906年12月初和l907年1月,斯坦因两次发掘米兰古城及其附近的佛寺遗址。1907年2月至3月,斯坦因从米兰向敦煌出发,调查了米兰到古代玉门关的交通线。
4.1909年3月,日本学者橘瑞超到楼兰地区进行调查,发现了著名的李柏文书。
1910年末—1911年初,橘瑞超发掘楼兰故城,发现部分遗物。此外,还调查了一些其他遗迹。
5.1914年1月斯坦因到米兰,2月1日向楼兰进发。途中发现了LK古城,以及LL、LM等遗址。
1914年2月中旬,斯坦因再次发掘楼兰故城。并发掘了LC墓地,发现了LE、LF等遗址。先后出土了许多汉文和佉卢文简牍,以及丝织品等遗物。此外,斯坦因还对罗布泊和古河道进行了考察。他认为罗布泊的位置,随着河流的迁徙而经常变化,指出河流的回转是没有周期性的。斯坦因在楼兰地区考察完毕后,从此向敦煌进发,调查了楼兰与古代玉门关间的交通线。
6.1930年4月,中国学者黄文弼到罗布泊北岸一带调查,发现了著名的土垠遗址及一批汉简。
据此他认为楼兰国都很可能在土垠以西不远。但是,他到晚年时在《罗布淖尔沙碛中之古城和遗址》一文中 (未刊),又提出了LK古城是扜泥城的论点。
1934年,黄文弼两次到孔雀河沿岸进行考古调查。在土垠之西发现古道、居住遗址、石器遗址、墓葬,以及水渠、柳堤等重要遗迹。关于罗布泊位置的变迁,他基本同意斯文?赫定的意见。
(二)楼兰故城的考察
1.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1979年6月和11月、1980年3月至4月,三次组队到楼兰故城和孔雀河沿岸调查发掘。他们校正了楼兰故城的经纬度,发现了古城外的孔雀河道和与之相连的城内水渠。发掘了城外及孔雀河沿岸的墓葬,取得了一批新资料,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2.1988年3月底—5月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楼兰文物普查队,对米兰古城、米兰佛寺遗址、LK古城、楼兰故城等遗址进行了普查,并采集了一批遗物。
注:以图片、大影片或投影、电视等手段,展示楼兰故城的发现过程。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考古工作者正式对楼兰故城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发掘,使得楼兰文明重见天日,被誉为是雅丹中的“庞贝城”的再现(资料由自治区文物局提供,这里包括日本NHK拍摄的一些电视片)。
第二单元 楼兰故城的保护
1.成立保护机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巴州、若羌、尉犁相继成立了文物保护管理所,具体负责楼兰区域内的文物日常保护工作。定期和不定期进入罗布泊地区进行文物安全巡查。
2.加大打击力度。积极与公安、安全部门密切配合,打击盗掘古墓、堵截非法进入未开放文物点的违法违规活动,保障野外文物的安全。
3.抢救加固。1999年,新疆文物局、中国文物研究所、巴州文管所和若羌文体局对古城中濒临倒塌或病害严重的建筑部位(佛塔、三间房的墙体和基础等)进行抢救性加固。
2003—2004年,在古城外围修建保护围栏;树立保护警示标志;修建楼兰、米兰、营盘保护站。
注:展示内容机构成立文件、图片
三楼展厅:东归壮举
前  言
第一表现主题:英雄的历史丰碑
第二表现主题:祖国的崇高礼遇
第一部分  西迁伏尔加河畔
第一单元  西迁的原因
第二单元  伏尔加河畔的游牧封建汗国
第二部分  万水千山隔不断
第一单元  与卫拉特各部的联系
第二单元  与清政府的联系及往来
第三单元  与藏传佛教界的联系
第三部分  壮士血染东归路
第一单元  东归的原因
第二单元  东归的计划与准备
第三单元  誓师起义
第四单元  东归路上的鏖战与磨难
第五单元  震撼心灵的呼喊
第四部分  安置故土祖国亲
第一单元  祖国的温暖
第二单元  乾隆皇帝的召见与册封
第三单元  渥巴锡的致盼致祷
第五部分  东归精神耀千古
第一单元  报效祖国反对分裂的精神
第二单元  坚忍不拔战胜困难的意志
第三单元  热爱家乡敬畏生命的情怀
第四单元  崇尚文明追求幸福的愿望
结束语
第一表现主题:祖国的崇高礼遇
序厅正中展示主题场景:根据清宫廷绘制乾隆皇帝接见渥巴锡等西蒙古首领的绘画塑造的大型场景画面。并配以乾隆皇帝为东归英雄所作的著名诗篇:终焉怀故土 遂尔弃殊伦。
重要文物展示:清政府发给东归各部首领的十颗大印
第二表现主题:英雄的历史丰碑
(讲解词:)
主题场景和重要文物两侧展示:承德普陀宗盛庙所立《忧恤土尔扈特部众记》、《御制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 碑(复制)
(形式设计的要求:序厅的整体氛围要从色彩、造型、布局中突现明亮与和谐的气息,场景制作要宏大,建议采用平面立体效果,逐层推进展示的科技手段,根据清宫廷绘制乾隆皇帝接见渥巴锡等西蒙古首领的油画或塑像的大型场景。)
指导思想:
本陈列内容创作的指导思想是:要从现有条件出发,以马克思主义辩证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正确把握东归文化的历史内涵。展示东归文化,就会涉及到其与蒙古族整体文化的关系,进而涉及到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对此,我们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文化观、国家观,坚持实事求是、民族平等的原则,力求客观而准确地表述符合历史本来面貌的各类主题,最终展示出具有宏大历史背景的,被深远中华文化哺育的,发射着永恒爱国主义光芒的东归历史文化的壮丽诗篇。
陈展目的:
紧紧围绕主题,以东归壮举为脉络,以人物和事件为重点、亮点,让参观者认识东归、了解东归、以及伟大的东归精神。利用东归历史事件中的重要环节和闪光亮点,来展示其悲壮而光荣的历史,宣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紧密团结,互助共生的凝聚力。
陈列形式:
按照博物馆的四条基本展示线,一、版面主线,二、文物展示线,三、艺术品及高科技线,四、展壁线进行布展。充分利用图片、文字、油画和图表等平面艺术,以东归历史的逻辑顺序为主线,开始采取插曲的艺术手法,以体现东归的大背景、大事件为重点和亮点,以物带人,以人带事,发挥雕塑、场景复原、半景画等高科技手段,烘托主题,达到为东归精神所感动的最佳效果。
内容主题:
为了将东归的历史事件上升到文化层面(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政治事件),挖掘和探讨其东归的深刻历史背景和思想根源,从而把这一震惊世界,影响深远的悲壮历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有益教材。在内容主题的设计上应该突出三条主线:
(一)东归部族作为蒙古族一部分,其历史发展与祖国历史发展,祖国统一大业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东归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联系及不可分离的客观历史规律
(三)东归部族反抗压迫,爱好和平,维护民族大义,追求祖国统一的高尚情操和精神
目的:要把该厅打造成对各族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前  言
“我们的子孙永远不当奴隶,让我们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
公元1771年1月17日清晨,17万西蒙古人异口同声地发出了这样的吼声。从那一刻起,为了摆脱沙皇俄国的残暴统治,他们在年仅29岁的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离开生活近一个半世纪的伏尔加河下游草原,踏上充满血与火的征程,向着太阳升起的东方、向着祖国前进。他们忍受严寒饥饿,历尽艰难困苦,经过英勇战斗,付出巨大牺牲,行程万余里,终于在同年7月回到祖国。回国后的西蒙古人受到了祖国亲人的隆重接待,清政府将他们安置于故土,调拨物资进行赈济,并安排渥巴锡等人来避暑山庄朝觐。在普陀宗乘之庙落成之际,乾隆皇帝特立碑以志其事。西蒙古人民在留居伏尔加河下游的140余年期间,为反抗沙俄压迫、重返祖国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史诗般的英雄业绩,为我国各族人民反抗压迫、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西蒙古回归祖国,除了不堪忍受沙俄的压迫外,还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原因,那就是蒙古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其民族心理上对东方祖国强大的向心力和深厚的凝聚力。这种力量是以中国各民族几千年紧密相连的文化发展史为本源的。因此说,东归是一种文化的回归,精神的回归!
第一部分  西迁伏尔加河畔
部分说明:
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西北边疆,有许多少数民族在那里共同生活,卫拉特蒙古便是其中之一。他们游牧于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以南,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卫拉特蒙古有着悠久的历史,元代称“斡亦剌”,“外剌”,明代称“瓦剌”,清代称厄鲁特或卫拉特。卫拉特蒙古分为四部,即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在明清两代卫拉特蒙古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不仅促进我国西北地区民族关系的发展,而且也影响了邻近亚欧大陆各部族历史的进程。
第一单元:西迁的原因
单元说明:
随着经济、人口的发展,卫拉特联盟生存空间受到限制。土尔扈特首领和鄂尔勒克在民族生存、发展出现危机的时候,为了摆脱危机,寻求新的出路,派人向西部勘查草场牧地。当他们得知诺盖人转向亚速夫和西瓦草原,伏尔加河流域有大片草场空地时,就向杜尔伯特与和硕特发出了准备西迁的讯息,得到认可后,于1628年率领本部及和硕特、杜尔伯特、辉特落的部分民众,共计5万人,离开塔尔巴合台向西迁徙,于1630年到达伏尔加河流域,开始了他们漂泊异域的生活。
图片:1.天山  2.塔城风光 3.伏尔加河
油画:《西迁伏尔加河畔》
示意图:
1.卫拉特蒙古四部分布图
2.西蒙古部族西迁路线图
3.1618年到伏尔加河流域的勘查;
4.10年后的西迁路线图
第二单元:伏尔加河畔的游牧封建汗国
单元说明:
伏尔加河为西蒙古提供了一定的生存环境,他们在那里休养生息,保持着自己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建立了自己独立的汗国。然而他们也没有忘记东方的祖国,派出使团和清政府交往,与准噶尔蒙古联姻,参与卫拉特法典的制定并遵守之。相对独立自由的生活,并没有使西蒙古人感到安宁幸福,沙皇俄国的势力一步步向伏尔加河流域渗透,沙俄处心积虑地想控制西蒙古人,为他们的扩张侵略充当炮灰。土尔扈特汗国又面临新的挑战。
(1)土尔扈特汗国的形成
组说明:
公元17世纪30年代,土尔扈特部和鄂尔勒克率众五万帐至伏尔加河后,虽没正式称汗,却按着独立的汗国体制建立起各种典章制度。公元17世纪50至60年代,土尔扈特首领书库尔岱青扩展机构,建立常备军,设立兀鲁思(准噶尔语,即游牧民族的封建领地)行政长官,组建起一个以土尔扈特部为中心的游牧民族封建汗国——土尔扈特汗国,西方称其为卡尔梅克(突厥语)汗国,书库尔岱青正式称汗。
图片:1.十八世纪西蒙古人的户外活动
2.十八世纪西蒙古人的家庭生活
3.《西域图册. 土尔扈特风情》
示意图:土尔扈特汗国疆域示意图
图表:土尔扈特汗国汗王世系表
土尔扈特汗国汗王世系表
汗王名称
与汗王关系
承汗位时间
退位或卒年
和鄂尔勒克
公元1630年(明崇祯三年)率众迁徙伏尔加河,没正式称汗,但建立了独立汗国制度。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与沙俄军队在阿斯特拉罕城战斗中牺牲
书库尔岱青
和鄂尔勒克之长子
公元1650-1660年,建立西蒙古汗国,从此正式称汗。
公元1661年(顺治十八年)年老退位
朋楚克
书库尔岱青之子
公元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
公元1670年(康熙九年)病逝
阿玉奇
朋楚克之子
公元1670(康熙九年)
公元1724年(雍正二年)
2月19日卒,终年84岁
车凌端多布
阿玉奇之子
公元1724年(雍正二年)
公元1735年(雍正十三年)被废黜
敦罗布旺布
阿玉奇之孙
公元1735年(雍正十三年)11月
公元1741年(乾隆六年)
3月21日卒
敦罗布喇什
阿玉奇之孙
公元1741年(乾隆六年)
7月31日
公元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1月21日卒
渥 巴 锡
敦罗布喇什之子
公元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1月21日
公元1775年(乾隆四十年)病逝,终年33岁
(2)西迁后的生活
组说明:
为保证本民族的独立性,抵御沙俄的文化渗透,身处异域的蒙古人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方面都保持了蒙古族传统的风俗和习惯,他们尤其重视文化教育。西蒙古法典曾规定:贵族和一般牧民的子弟必须学习蒙古文字,否则向其家长罚款。
蒙古人信仰藏传佛教,他们“重佛教,敬达赖喇嘛”。在身处异域之时,这种宗教信仰就是他们生存下去的精神力量。
展示内容:
1.土尔扈特汗国疆域示意图
2.书库尔岱青汗的宫殿及殿内汗与臣僚们的画像(根据俄国使臣戈罗霍夫1660年出访土尔扈特汗国的记载创作)
3.朋楚克汗欢迎并安置和硕特台吉昆都乌巴什从准噶尔带三千多户臣民,迁到伏尔加河,并入土尔扈特汗国的画面(根据这段史料进行艺术创作展示)
(3)与俄国的关系
组说明:
蒙古人来到伏尔加河下游草原时,俄国的势力尚未控制到这里,但极力扩张的沙俄一直想将他们控制为自己的属民,以种种手段诱迫他们改宗东正教,强迫征调大量蒙古人充当士兵为自己对外侵略战争服务。这是酷爱自由,不畏强暴的蒙古人民不能接受的,他们宣称“我们永远不当谁的奴隶,我们不怕任何人。”双方多次发生冲突并进行了频繁的接触与交涉。
第二部分  万水千山隔不断
部分说明:
生活在异地他乡的蒙古族人民,虽与祖国远隔万里又在沙俄的控制之下,但仍在政治、经济、宗教等各方面与祖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不断派使者前往卫拉特各部和清中央政府,表达了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之情。清政府也多次遣使到伏尔加河下游探望,使他们感到无比温暖,这种往来进一步激发了蒙古族人民高昂的爱国热情,坚定了他们的回归信念。
第一单元:与卫拉特各部的联系
组说明:
西迁后,一直和卫拉特蒙古保持密切联系。公元1640年,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浑台吉在塔尔巴哈台召开了卫拉特与喀尔喀蒙古各部会议,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率领他的几个儿子从遥远的伏尔加河赶来参加会议。会上制定了著名的《蒙古-卫拉特法典》,调整了相互关系,缓和了各部的矛盾,加强了蒙古各部族的团结。
1640年,部落首领和鄂尔勒克率领长子书库尔岱青,从伏尔加河畔赶到今新疆塔城,参加东西蒙古四十四个部落首领会议,共同签署制定了著名的《蒙古—卫拉特法典》,以调整蒙古各部的关系,并邀请和硕特佛学大师咱雅班第达到西蒙古弘扬佛法一年之久。
展示:
油画:《制定卫拉特法典》
第二单元:与清政府的联系及往来
单元说明:
在与卫拉特各部加强联系改善关系的同时,土尔扈特部还不断遣使前往清中央政府朝贡。公元1646年,书库尔岱青随和硕特部顾实汗向清政府进表贡,此后又有多批贡使前往京城。后来由于噶尔丹和策妄阿拉布坦等民族分裂势力的阻挠破坏,经天山南北到京城的路线被阻断。公元1709年,阿玉奇派遣萨穆坦使团假道西伯利亚,由库伦到京城朝贡。萨穆坦一行历尽艰辛,用了两年多才到达京城。公元1753年,土尔扈特部又派出吹扎布使团前往京城,受到乾隆皇帝的热情接待。
1.萨穆坦使团绕道抵京。
1709年阿玉奇派遣萨穆坦使团,绕道西伯利亚,由库伦到京城朝贡,历经艰辛,用了两年多时间才到达北京。1753年,土尔扈特蒙古又派出了吹扎布使团到北京,受到了乾隆皇帝的热情接待。
油画:《吹札布进献弓箭袋》
复制文物:《乾隆皇帝在承德接见赏赐吹扎布使团的起居注》(档案)
图片:黑绒嵌银花撒袋
2.图里琛使团的回访。
组说明:
蒙古人民对祖国的向往,使清朝皇帝极为感动。为表示对远离祖国、寄居异域的蒙古部的关怀,清政府曾多次派出使团前往西蒙古部探望慰问。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派出了图理琛使团。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满泰使团出使伏尔加。
使团从北京出发,于1714年到达阿玉奇驻地马努托海,次日阿玉奇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使团首领内阁太子侍殷扎纳向阿玉奇递交了乾隆皇帝的诏书。阿玉奇表达了对祖国的深切怀念:满洲、蒙古大率相类,想起初比系同源,同蒙古衣服帽饰略与中国同,其俄罗斯乃衣服、语言不同之国,难以相比〉。此次交往,为西蒙古的东归做了思想和精神上的准备。(艺术创作场景)
油画:《清朝使团来慰问》
展品:
1.康熙皇帝朝服像  2.康熙谕阿玉奇汗敕书  3.《《异域录与图》  4.《异域录》部分内容  5.《异域录》中附北京至西蒙古汗国沿途山川地貌图  6.雍正皇帝朝服像  7.雍正谕车凌端多布敕书  8.《满泰关于出访经过的奏折》
示意图:图理琛使团出使土尔扈特部路线图(示意图)
3.西蒙古其他使团与清政府的联系。
○1 策凌敦多克执政时,派遣那木卡格龙等前往北京向雍正皇帝递奏书献礼品,使团表示他们不是俄罗斯的臣民。为此,那木卡格龙等被俄国拘禁。清政府派遣满泰使团回访,向策凌敦多克递交了雍正皇帝的敕书。○2敦多克达什执政时,派吹扎布使团到热河觐见乾隆皇帝,向清政府贡献了他们绘制的土尔扈特疆域草图等。乾隆派人护送他们去西藏礼佛。
第三单元:与藏传佛教界的联系
单元说明:
蒙古人民笃信藏传佛教,他们虽远离祖国,但经常派人到青海和西藏“熬茶供佛”。同时,一些西藏和蒙古高僧也多次去西蒙古部进行宗教活动,其中卫拉特蒙古著名大喇嘛咱雅班第达曾于公元1645年春前往伏尔加河下游,为蒙古人讲经诵法,并会见了许多重要的王公贵族,缓和改善了他们与准噶尔部的关系。这种宗教信仰上的认同更强化了蒙古人的民族归属感,坚定了蒙古人民回归的决心。
图片:
1.蒙古喇嘛
2.蒙古人在伏尔加河流域的寺庙
3.蒙古人在伏尔加河流域的宗教活动
4.咱雅班第达像
5.咱雅班第达
文字介绍(文字)
文字说明:
咱雅班第达(公元1599—1662年)语言学家、社会活动家、政治家、佛学家、医学家、翻译家。原名纳姆哈嘉木措,生于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古鲁青鄂拓克的桑噶斯家族。十六岁出家,1616年,前往西藏游学。1638年,五世达赖与四世班禅命其回卫拉特宏扬佛法。此后多年,他积极奔走于卫拉特和喀尔喀各部之间,广传佛法,并在回鹘式蒙文基础上,创制了托忒蒙文,至今仍在新疆地区使用。他还参与制定了著名的《蒙古卫拉特法典》,为卫拉特人民的内部团结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三部分  壮士血染东归路
部分说明:
渥巴锡是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的著名首领,19岁时承袭汗位。为摆脱沙俄政府的压迫和奴役,求得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冬,他率部众十七万人离开居住了近一个半世纪的伏尔加河,踏上了东归祖国的征程。在他的领导下,在“我们的子孙永远不当奴隶,让我们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的口号激励下,英雄的西蒙古人浴血奋战,百折不回。经过八个月的残酷战斗和艰难跋涉,胜利到达了伊犁河畔,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热情接待了渥巴锡等西蒙古首领,册封渥巴锡为卓哩克图汗。安置其部属移牧巴音布鲁克草原。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八日(公元1775年1月9日),渥巴锡因病逝世,终年33岁。他在弥留之际,还对其部众留下了“安分度日,勤奋耕田,繁衍牲畜,勿生事端,致盼致祷”的遗言。
展示:金字雕刻“安分度日,勤奋耕田,繁衍牲畜,勿生事端,致盼致祷”
第一单元:东归的原因
单元说明:
公元1731年至1732年间,俄国的移民政策使哥萨克人的居民点在蒙古人传统游牧区激增。游牧区的土地逐渐缩小,畜牧业由于饲料不足而濒临崩溃,加剧了蒙古居民生活条件的恶化。
公元1761年渥巴锡继承汗位,沙俄政府对汗国的控制空前加强,妄图扶植已经东正教化了的土尔扈特蒙古贵族敦杜克夫重建土尔扈特政权,这一计划严重损害了蒙古人民的自尊心与宗教感情。
俄国政府为发动战争,对土尔扈特蒙古无休止的征兵,给蒙古人民造成了严重的恐慌和灾难,部族的生存已受到严重威胁。
因此反抗俄国的民族压迫和民族奴役是西蒙古部东归的根本原因。
1761年土尔扈特汗王敦多克达什去世,渥巴锡继位。沙俄政府再次利用汗位交替之机,对土尔扈特蒙古实行高压政策。他们削去了土尔扈特汗对扎尔固地方行政机构的领导权,在思想上妄图让全体西蒙古人放弃藏传佛教该信东正教。加上连年征战,一年中参战人数最多达8万人。还无理要求部落交出300个显贵子弟做人质。为了挽救民族的危机,渥巴锡下定决心,举行武装起义,重返祖国。
第二单元:东归的计划与准备
单元说明:
公元1770年秋,渥巴锡从高加索战场归来后,在伏尔加河东岸维特梁卡召开绝密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策伯克多尔济、舍楞、巴木巴尔、达什敦多克、大喇嘛罗布藏丹增,会上通过决议,决定发动起义,东返祖国。他们秘密积蓄了大量的武器和粮食,并巧妙地利用矛盾,麻痹了密探和身边的敌人。
油画:《商议策划东归路》
第三单元:誓师起义
单元说明:
形势紧迫,渥巴锡下令集结所有部队,并进行战前动员。1771年1月15日,渥巴锡召集汗国军民,向他们宣布东归起义的计划。他说:俄国女皇已命令,把我汗王的儿子和各部头领的儿子们送到圣彼得堡,而且从土尔扈特蒙古部选出1万名子弟,派往俄国军队中去,仅仅1年,我们汗国已经派出过8万子弟为俄国做炮灰。为了摆脱俄国的压迫,别无他法,只有回归祖国。
公元1771年1月17日,是蒙古族历史上最值得纪念的日子,西蒙古人民树起了反抗沙俄政府的武装起义旗帜。当天清晨,伏尔加河畔寒风凛冽,白雪覆盖,渥巴锡亲手点燃了自己的木制宫殿,表达了决然东归的决心,也燃起了回归祖国的希望之火。
渥巴锡采取了乘敌不备、先发制人的策略,带领三万三千户近十七万人土尔扈特与和硕特部的东进队伍组成三路大军,以巴木巴尔和舍楞为前锋,妇孺老弱乘坐牛车或马车走中路,两翼各有武装骑兵护卫,渥巴锡和策伯克多尔济率两万战士殿后。成千上万的妇女、儿童和老人乘上早已准备好的马车、骆驼、雪橇,在骑兵护卫下,陆续出发,离开了生活将近一个半世纪的异乡,踏上重返祖国的征程。
油画:《渥巴锡誓师起义》
〔插图〕万里东归路线图(参见《漂泊异域的民族》中示意图)
第四单元 东归路上的鏖战与磨难
1.抢渡雅伊科河,进入大雪覆盖的哈萨克草原
2.哈萨克草原上的白刃格斗与壮烈牺牲
场景画雕塑   《突破雅伊克防线》
3.智取奥琴峡谷
场景画雕塑   《奥琴峡谷之血战》
4.与哈萨克人的遭遇和交涉
5.瘟疫的磨难与损失
第五单元  震撼心灵的呼喊
东归队伍在无数妇女儿童被寒冬多命,俄国和哥萨克两万军队堵截的严峻时刻,及时召开会议统一思想,策伯克多尔济激动地说:“如果再走回头路,每一步都会碰上亲人和同伴的尸体,俄罗斯是奴隶的国度,中国是理想之邦,让我们奋勇前进,向着东方,向着东方。”于是,蒙古人发出了“回归祖国,绝不回头的”呼喊。
以上东归经过,重点突出在回归途中经历的种种艰难困苦和壮烈的牺牲,以及矢志不渝的顽强斗志和爱国精神,并尽量挖掘这种爱国精神的深刻历史背景和文化根源。
图片:
1.伏尔加河
2.东归途中经历的艰苦自然环境(戈壁、沙漠、沼泽)
3.东归途中
4.乌拉尔河
5.哈萨克大草原
6.哈萨克骑兵像
图表:东归大事记(公元1771年)
1月15日,土尔扈特汗国渥巴锡汗在雷恩沙漠附近别尔图地区集结部众,宣布起义东返计划。
1月17日凌晨,宰桑桑杰策凌率兵袭击了俄国派驻渥巴锡牙帐的杜丁大尉兵营;在离雷恩沙漠二十俄里处,宰桑马尔哈什哈又歼灭了基申斯科夫派出增援杜丁大尉的军队。起义队伍分兵袭击了附近一些俄国城镇,踏上东归的征程。
1月29日,东归队伍到达乌拉尔河沿岸。
2月1日,东归队伍全部渡过乌拉尔河,进入哈萨克草原。在这里与哈萨克骑兵展开激战,9000多名西蒙古战士壮烈牺牲。
2月中旬,大队人马来到东进必经险隘奥琴峡谷,渥巴锡组织了五队骆驼兵,从正面向敌人发起进攻,经浴血奋战,消灭了哥萨克守军。
3月,部众停留在恩巴河一带躲避风寒。
4月上旬,雅曼?卡拉率领哈萨克骑兵接连两次袭击西蒙古人。
4月26日,渥巴锡写信致哈萨克努尔阿里汗,要求和平解决冲突。
5月17日,渡过土尔盖河。
5月8日,清朝政府特派舒赫德为参赞大臣,前往伊犁,协助伊犁将军伊勒图处理西蒙古来归事宜。
7月8日,土尔扈特部策伯克多尔济率前锋部队在伊犁河流域的察林河畔与前来相迎的清军相遇。
7月17日,清军总管伊昌阿、硕通在伊犁河畔接待刚刚抵达的渥巴锡、舍楞等西蒙古王公。
雕塑:
1.渥巴锡汗雕像
2.东归英雄人物群雕像
360环幕电影展示《东归英雄》场景
360环幕放映厅:(循环播放与东归有关的音像资料:电影、电视剧、专题片、历史资料片等)展示电影介绍如《骑士风云》(1990)、《东归英雄传》、《悲情布鲁克》(1995)等
第四部分  安置故土祖国亲
单元说明:
越过土尔盖河之后,为避开哈萨克封建主的袭击,蒙古东返大军绕道巴尔喀什湖西南的戈壁,经过吹河、塔拉斯河,沿沙喇伯勒一路前来。公元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7月8日,策伯克多尔济率领的前锋部队在伊犁河支流察林河畔与前来迎接的清军相遇。7月17日渥巴锡、舍楞率大队人马抵伊犁河畔。至此,东归的英雄们完成了武装反抗沙俄奴役,东返祖国的伟大壮举!
油画:《终归故乡伊犁河》
图片:1.巴尔喀什湖  2.察林河  3.伊犁河  4.伊犁惠远楼5.《伊犁将军伊勒图等关于会见渥巴锡询问土尔扈特部情形的奏折》档案6.乾隆谕渥巴锡、策伯克多尔济、舍楞敕书7.《锡伯营总管伊昌阿等关于渥巴锡、舍楞抵达伊犁河畔及彼此会见情形的奏折》(满文)档案
第一单元   祖国的温暖
单元说明:
1771年7月20日,东归的7万人到达伊犁后,伊犁将军会见了渥巴锡等人,参赞大臣舒赫德向他们反复表达了乾隆皇帝的旨意,说考虑到他们身体状况,京城暑热对他们的健康不利,等到天气凉爽的秋季,一定要接见他们并封分嘉奖。还动用“六百里加急驰递”,送来了乾隆帝的敕书,对东归首领们交待了政策,解除了他们的种种顾虑。
在东归途中他们遭受了极大的损失。回到祖国后,清政府组织全国的力量对他们进行支援,乾隆皇帝命令参赞大臣舒赫德“分拨善地安置,乃购运牛羊粮食,以资养赡,置办衣裘庐帐,俾得御寒,并为筹其久远资生之计,令皆全获安居,咸或所得”。
油画  《八方援助祖国亲》
文物复制件:1、《乾隆谕渥巴锡、策伯克多尔济、舍楞敕书》(档案)2、《伊犁将军伊勒图等关于会见渥巴锡询问西蒙古部情形的奏折》(档案)3、《锡伯营总管伊昌阿等关于渥巴锡、舍楞抵达伊犁河畔及彼此会见情形的奏折》(档案)
图表:东归前后人员统计表
东归前后人员统计表
姓 名
离开伏尔加河
回到祖国
渥  巴  锡
20000余户
110000余人
8251户
35909人
策伯克多尔济
4000余户
21000余人
2151户
9565人
巴 木 巴 尔
2000余户
5000余人
852户
3307人
默  们  图
1000余户
4000余人
462户
2018人
恭      格
1000余户
5000余人
762户
3158人
舍      楞
500余户
2100余人
139户
595人
达什敦多克
1000余户
6000余人
旺  丹
1000余户
4000余人
615户
2029人
奇布腾
800余户
4000余人
559户
2191人
额默根乌巴什
400余户
2000余人
200户
842人
拜济瑚
200余户
2000余人
131户
620人
沙喇扣肯
400余户
2000余人
98户
282人
雅兰丕勒
300余户
1000余人
244户
1161人
诺    海
250余户
1400余人
104户
460人
注:起义东返的队伍出发前共33360余户、169000余人
经过长途跋涉回到祖国的蒙古人,几乎丧失了所有牲畜,衣不遮体,形容枯槁。清政府及时从各地调拨大量物资进行赈济,帮助蒙古人度过了困难。
图片:《署伊犁将军舒赫德关于土尔扈特来归部众状况凄惨加以接济安置情形的奏折》档案
图表:赈济土尔扈特蒙古部物资统计表
物资种类
赈   济   数   量
马牛羊
二十余万头
官茶
二万多封
出屯庾米麦
四万一千多石
羊裘
五万一千多套

六万一千多匹
棉花
五万九千多斤
毡庐
四百多具
注:以上各项用银二十万两,而过去赏赐、给予的旅途费用和宴请赏赐的不算在内。
公元1773年,清政府在东归的蒙古部分设盟旗,各立盟长,颁发官印,并派遣官吏进行管辖,使西蒙古部纳入清政府统一管理当中。自此,蒙古人民在故土安居乐业。
图片:1精河  2乌苏  3科布多草原  4博斯腾湖   5巴音布鲁克草原6军机大臣舒赫德关于颁给西蒙古各盟长印信的奏折及印文(满文)档案7盟长银印照片   8盟长银印的印文   9新疆和静县卓哩克图汗王府
图表:设置盟旗情况
设置盟旗情况
盟  长
所辖旗数
分   布   区   域
渥 巴 锡
四旗
喀喇沙尔(今焉耆)北裕勒都斯草原
策伯克多尔济
三旗
和布克赛尔
默 们 图
一旗
精河县一带
巴木巴尔
二旗
库尔喀喇乌苏(今乌苏县)一带
舍    楞
二旗
科布多、阿勒泰地区
恭    格
四旗
博斯腾湖畔(今和硕县一带)
注:上述分牧新疆各处的西蒙古各盟,由哈拉沙尔办事大臣、塔尔巴哈台领队大臣,库尔喀喇乌苏领队大臣分别管辖,而由伊犁将军总理其事。
第二单元:乾隆皇帝的召见与册封
单元说明:
渥巴锡等东归首领,在清政府指指官员陪同下,从8月5启程,途经乌鲁木齐、肃州、凉州、大同、宣化,过怀安县如张家口,10月15日抵达承德木兰围场伊绵峪。一路上受到了沿途人民与官员的热情招待。10月24日,渥巴锡等随乾隆皇帝回到承德避暑山庄,次日,乾隆皇帝在澹泊敬诚殿接见了渥巴锡一行,随后又在四知书屋和卷阿胜境殿个别召见了渥巴锡,并与之长谈。渥巴锡向乾隆皇帝陈述了他们悲壮的东归历程和祖辈的光荣历史。在避暑山庄近半个月的朝觐期间,渥巴锡等东归首领受到了乾隆皇帝的封爵赏赐。并为他们专设灯宴,让他们观赏灯火。公元1771年10月27日,承德普陀宗乘之庙落成之际,渥巴锡等前往瞻礼,与青海、新疆等地少数民族王公贵族一起参加了盛大法会。乾隆皇帝给予渥巴锡格外优待,并在庙内立《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篇碑记,以纪念西蒙古部回归。
展示:
1.伊绵峪觐见图(创作画)
2.清高宗万树园赐宴图(摹画)
3.封爵人员一览表
4.渥巴锡在避暑山庄所获赏赐略表示意图:渥巴锡赴承德朝觐路线图
油画  《进献腰刀和宝马》
图表:进献礼品清单
进献礼品清单
渥巴锡
象牙镶银印一颗、撒袋一副、弓一张、十样景一个、腰刀一把
渥巴锡之母
表一个、箭三十支、带钟表一个、刀子一把
策伯克多尔济
手枪二杆、腰刀一把
舍  楞
表一个、弓一张
巴木巴尔
鸟枪一杆、木碗一个(随碗手巾一条、金钱一枚)表一个、
小刀一把、金黄花缎六庹
根敦诺尔布
手枪一杆
旺   丹
手枪一杆
拜济瑚
手枪一杆
蒙     衮
木碗一个
奇  布  腾
鸟枪一杆
额默根渥巴锡
表一个
雅 兰 丕 勒
木碗一个、银花黄缎四庹
肯  泽
手枪一杆
图片:
1《关于授封土尔扈特首领名号的起居注》档案  2《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玉册 3《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玉册  4避暑山庄万树园全景  5避暑山庄万树园局部近景6清高宗万树园赐宴图
图表:1封爵人员一览表
渥 巴 锡
乌讷恩素珠克图旧西蒙古部之卓哩克图汗
策伯克多尔济
乌讷恩素珠克图旧西蒙古部之布延图亲王
舍  楞
青色特奇勒图新西蒙古部之弼哩克图郡王
巴木巴尔
毕锡呼勒图郡王
恭  格
巴图色特奇勒图和硕特部之土谢图贝勒
默 们 图
济木噶朗贝勒
旺  丹
鄂勒哲依贝子
沙喇扣肯
乌察喇勒图贝子
奇 布 腾
伊特格勒贝子
雅兰丕勒
阿睦尔聆贵贝子
额默根乌巴什
巴雅尔图贝子
拜 济 瑚
辅国公
达什敦多克
一等台吉
诺    海
一等台吉
伯尔哈什哈
一等台吉
图表:2渥巴锡在避暑山庄所获赏赐略表
时 间
地 点
原由
赏  赐  物  品
第一次
万树园
筵宴
小卷八丝缎13匹,10卷五丝缎13匹,紬绫15匹。
第二次
勤政殿
观戏
玉如意1柄,鹅黄辫云产石朝珠1盘,鹅黄辫花大荷包1对,小荷包1对,洋瓷鼻烟壶1个,珐琅器45件,玻璃器皿15件
第三次
勤政殿
观戏
章绒6匹,小卷八丝缎6匹,大呢2匹,黄缎2匹,小呢2匹,铜手炉1件,细镜1件,铜盆1件,洋瓷带钩1幅,利膊1块,象牙搬指套1件,皮火燫1把,念珠1串,玉盃1件,西洋布手巾1条,漆器6件,牙签套2件。
第四次
勤政殿
观戏
鼻烟2瓶,香2盒,瓷鐏瓶10件,瓷器20件(内盛佛手),中普耳茶8个。
图片:
1.普陀宗乘之庙全景
2.《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碑文拓片
3.《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碑文拓片
第三单元:渥巴锡的致盼致祷
渥巴锡承德之行,审时度时,以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为重,接受了清政府分而治之的政策,舍弃小我之利益,为东归民众休养生息创造有利条件。在他们回到祖国100年的时间内,清政府没有一次在蒙古部征兵,免除了全体蒙古人8年的税负。在休养生息的最初阶段,虽然清政府慷慨安置赈济,但众多民众的生计毕竟难于一时恢复。困难重重中,矛盾迭生。社会秩序混乱。鉴于这种情况渥巴锡适时向清政府提出了适合蒙古人当时实际情况的法纪法规,对偷盗、渎职等行为严加惩治,奖罚分明,并调整了部落的产业结构,使南北东西旧土尔扈特四路盟及新土尔扈特盟、和硕特盟,有效地恢复了生产,保证了各部人民的安定。
1775年1月9日,渥巴锡因病去世。终年33岁。他在弥留之际,对其部众遗言:“安分度日,勤奋耕田,繁衍牲畜,勿生事端,致盼致祷”。寥寥数语,却展示出一位英雄对民族安宁、繁荣、和平昌盛的光明胸径,感人至深。
展示:
1.土尔扈特、和硕特蒙古设置盟旗情况一览表
2.渥巴锡对部众传达遗训的感人场景:“安分度日,勤奋耕田,繁衍牲畜,勿生事端,致盼致祷”(雕刻20格字)
第五部分  东归精神耀千古
部分说明:
东归英雄回到祖国后,祖国人民对他们的帮助和支持,以及他们克服新环境中种种困难的智慧和勇气。为了广大民众的休养生息,顾全大局,舍小我之益,而保全民族大利的抉择,为东归后裔保留了永远的荣耀。渥巴锡的抉择来源于蒙古人的传统——维护国家利益,向往美好和平,反对暴力残杀,反抗侵略与压迫。这是光荣的东归英雄取之不绝,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也是新疆各民族和谐团结,共同繁荣发展的行动准则。
第一单元  报效祖国反对分裂的精神
对祖国深厚的感情,对中华民族代代相延的向心力,他们完成了18世纪最伟大的长征。东归的爱国主义的行动表明,中华民族热爱祖国之情,是什么力量也阻挡不了的。对祖国的向心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他们创造了人类史上又一个人间奇迹。
单元说明:
新疆地处祖国的边疆,与俄罗斯、中亚诸国接壤,边界线漫长,又是多民族集居,多种宗教并存,多元文和并存发展的地区。维护边疆的稳定安宁,是各民族安居乐业,繁荣发展的前提保障。回归祖国后,积极参与到保卫边疆维护稳定的正义事业中,为此做出了自己突出的贡献
第一组:支援平叛张格尔 1809-1830年支援清政府平定中亚浩罕国后裔张格尔的叛乱。
单元说明:土尔扈特及和硕特人民不仅踊跃参战平定张格尔之乱,而且积极办理军需物资,因此受到清朝的嘉奖。对贝子巴勒丹喇什、台吉乌图尔纳逊,各赏给大缎2匹。对所有官兵分别奖给银两。
油画《勇战浑巴什河岸》
第二组:配合抗击阿古柏1868、1872、1875,配合清政府抗击浩罕国入侵者阿古柏的入侵。
油画《开都河畔运粮忙》
第三组:反对独立 辛亥革命初期,日俄蒙策划土尔扈特人跟随他们搞独立,遭到了土尔扈特蒙古人的坚决反对。
历史发展规律证明了的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分裂终究不得人心,统一才是民族发展大趋势,侵略属非正义的邪恶行径,正义之师必然赢得最后胜利。
立时昭示了土尔扈特、和硕特蒙古人民具有热爱祖国、抗击侵略、拥护统一、反对分裂的崇高意志,他们在保卫祖国西北边疆斗争中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第二单元   坚忍不拔战胜困难的意志
东归英雄们战胜了沙俄军队和哈萨克骑兵的围追堵截,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承受了极大的民族牺牲,用坚忍不拔的意志、勇敢和智慧完成万里长征,重返祖国怀抱,用生命和鲜血谱写的英雄史诗,无论在世界上,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都有着不容置疑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沙皇俄国政府干涉蒙古人宗教信仰自由和残酷的民族压迫,是回归祖国的决定性因素。为了摆脱俄国的民族压迫,维护民族独立,挽救民族生存危机,使子民得到稍为安定的生活环境,那怕牺牲十万余人毅然坚决东返祖国,实现尊重生命的尊严。东归英雄的壮举,热爱家乡的情怀,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华民族团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为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永远激励东归子孙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意志,永远是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的可歌可泣的光辉一页。
展品:动物皮刻画《东归路线图》
第三单元  热爱家乡敬畏生命的情怀
设计理念:
以巴音布鲁克草原美丽的风光为背景,以民风民俗为载体,反映生活在巴州的东归后裔创建美好生活的情景,是一部浓缩的、物化的、活化的社会风俗画卷,对人们了解东归后裔社会生活具有积极意义。热情歌颂草原新生活,表达了蒙古族人民热爱家乡、热爱和平、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文字说明介绍、场景复原
第一段落:大型景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富饶、美丽的大草原,是蒙古民族世代生息繁衍的家园。食肉饮乳,毡帐为家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世代相因,传承至今。男子牧放在外,女子持家于内;五畜兴旺,有赖天时;信仰禁忌,风俗独具,是蒙古民族生产、生活特征的真实写照。如今,生活在大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其生产、生活方式亦随着社会的进步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展示:场景复原
展品:蒙古族服饰展示、蒙古族民间刺绣作品
第二段落:蒙古族的象征物——蒙古包
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保留着浓郁的游牧经济文化特征,传统的居所——蒙古包,以肉、奶为主的饮食习俗,马、骆驼和牛作为主要交通运输工具以及适应草原气候和游牧生活的各种服饰等,都表现出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我们这是一个抽象型的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典型的居住形式。蒙古包是一种帷幕式的住所,呈圆形、圆顶,通常用一层或两层羊毛毡子覆盖。
展示:场景复原
展品:蒙古包内外生产生活用品若干
第四单元  崇尚文明追求幸福的愿望
辽阔的草原、无际的蓝天,培育出蒙古民族豁达开朗的胸怀和勤劳勇敢的民族性格。特色浓郁的歌舞艺术,传承千载的赛马、摔跤、射箭等竞技项目,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说唱艺术,技艺独到的蒙医蒙药等,均享有很高的声誉。
展示: 东归那达慕大会、节日活动、敬献哈达,演示萨吾尔登、《江格尔》羊皮书、托忒蒙文、蒙古族长调,表演马头琴等,使观众以更近距离更直观的方式,感受草原文化的魅力与风采。
表现手法:播放电视图像、背景音乐、图片若干张。
附件:
1.研究东归历史文化的成果
2.东归英雄人物群雕像
3.历代名人论东归 :如:乾隆皇帝诗词
4.纪念品(赠品、哈达、羊皮书等)
5.演出小型舞台(接待重要贵宾)
6.重走东归路(模拟手法)
结束语:
21世纪是崇尚英雄的时代,人们的生活理念、人生观需要一种精神来塑造。东归壮举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辉煌篇章。而他们为了追求自由、向往祖国不惜献身的英雄行为,更是激励今天的人们为创造美好生活奋进的可贵精神遗产。寻求先辈们的足迹,谱写光荣的业绩,我们时时感到根植于我们民族之间的一种无形但又十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是维系祖国统一的强有力的纽带,也是促进中华民族共同繁荣的巨大力量。东归壮举昭示着中华各民族都为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做出过贡献。永远激励我们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文物虽然静默无语,却能告诉我们二百多年前那一段惊天动地、震撼人心的历史……辉煌和光荣是我们的,更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转眼两个多世纪过去了,昔日的东归英雄早已作古,而他们渴望自由、反抗压迫的民族精神仍然激励着后世子孙。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只有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才能使我们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巴州各族人民牢记东归历史,弘扬东归精神,为建设地大势强、富饶秀美、平安和谐的巴州而努力奋斗。
让东归精神代代相传------
四楼展厅
一展标:屯垦戍边
第一部分  历史回眸—古代屯垦
第二部分  铸剑为犁——开启军垦伟业新篇章
第一单元:挺进西北  解放新疆
第二单元:天山脚下——剿匪建政
第三部分  大漠英魂——军垦壮歌
第一单元  割不断的国土情——坚守使命、艰难跋涉
第二单元  难不倒的兵团人——大漠惊开新天地
第三单元  攻不破的边防线——永不移动的界碑
第四单元  摧不垮的军垦魂——永不转业的屯垦大军
第四部分  兵地融合  共同发展
序言:屯垦戍边是历代中央王朝治理新疆、巩固边疆的一项重要国策,从公元前105年开抬,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新疆后,稳定新疆局势,改造起义部队,建立民主政权,充分发挥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作用,开创了新疆屯垦壮举的新篇章。巴州是屯垦戍边的主战场,无处不留下兵团人那辉煌的足迹。
目的:要把该项厅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基地。
第一部分  历史回眸——追溯古代屯垦渊源
一、汉在新疆的屯垦
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匈奴浑邪王率4万余人归附汉朝。汉朝在西域大规模屯田。汉武帝元封6年(前105年),汉朝细君公主远嫁乌孙王猎骄靡时,在乌孙国的胘靁(今伊犁河谷)屯田,史称赤谷屯田,这是西汉在西域最早的屯田点。公元前101年,汉驻军屯田于轮台、渠犁(今轮台和库尔勒)两地,并置使者校尉管理屯田事务。公元前77年,楼兰王尉屠焉向汉昭帝请求派兵到楼兰驻扎,汉派司马1人,率吏士40人,屯田伊循,后又设置都尉,戍边屯田。公元前68年─公元前62年,西汉相继派兵车师交河,设置戊己校尉专司屯田。公元前60年,汉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立都护府乌垒城(今轮台县境),总领天山南北两道,从此西域正式划入祖国版图。汉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在交河设戊己校尉,专管屯田。西汉的屯田遍及西域各地,主要分布在轮台(今轮台县东南20千米的柯尤克沁古城)、渠犁(今库尔勒西南60多千米的30团南)、焉耆(今焉耆县南)、楼兰(今若羌县罗布泊西北岸)、伊循(今若羌县东北79千米的米兰)、交河(今吐鲁番市西10千米的亚尔乡)、高昌(今吐鲁番市东南45千米的高昌故城遗址)、眩雷(今伊犁河谷中)、赤谷(今中亚吉尔吉斯斯坦的伊塞克湖东南的伊什提克)、龟兹(今库车县东皮朗古城遗址)、姑墨(今阿克苏市附近)、北胥鞬(今莎车县内)。西汉在新疆屯田的最高管理机构是西域都护府,下有戊巳校尉、驻军校尉、屯长分级管理,直属中央大司农管理。各地屯田士卒由数百人增加到千余人或数千人,轮台屯田最盛之时,士卒达3000多人。西域屯军2万多人,屯垦约50万亩。每个屯兵平均种地20亩,屯兵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由国家供给,劳动产品全属官府。屯田士卒,平时务农,战时则兵,所产粮食供给军需及往来使者和商旅。
二、东汉在新疆的屯田
公元9年,王莽篡国建立新朝后,实行民族歧视政策,西域大乱,屯垦事业中断。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再通西域,沿袭西汉成例,继续设置西域都护及戍已校尉管理西域。东汉在新疆的屯田,从公元73年开始,到220年结束,断续屯田147年。主要分布在伊吾(今哈密市西60多千米的四堡村)、柳中(今都善县西南40多千米的鲁克沁乡)、高昌、金满(今吉木萨尔县北12千米的北庭古城遗址)、楼兰、疏勒(今喀什市东北汗诺依古城遗址)、于阗(今和田市东北阿斯克比尔古城遗址)、精绝(今民丰县北150千米尼雅古城遗址)8地。东汉在新疆屯田的组织管理,前期设有西域都护和戊巳校尉,后期设有西域长史和屯田司马。以军屯为主,有少量犯屯,屯军约5000人,垦地约10万亩。
三、魏晋南北朝时在新疆的屯田
在魏晋南北朝的将近400年内,中原地区政治势力此消彼长,长期割据混战,对西域的管理相对削弱,但派遣官吏,推行中央政令从未中断。魏晋在新疆的屯田,从222年开始,到316年结束,经历94年。主要分布在楼兰、高昌、尼雅等地,楼兰是最大的屯垦基地。西域屯军约2000人,垦地4万多亩。管理屯田的机构,主要有西域长史、戊已校尉和营部督将。317—376年,前凉政府在楼兰、海头(在罗布泊西南)和高昌办有屯田。 376-640年,前秦、后凉、西凉、北凉和高昌国,相继在高昌屯田,军屯和民屯并举,有屯军几千人,屯民几千户。445—470年,北魏政府派万度归率军,在鄯善(今若羌县城附近)、焉耆屯田,设有西戎校尉府、军镇、都使、子使和戊主管理屯垦。
四、隋唐在新疆的屯田
隋代,隋炀帝即位后积极经营西域,于公元610年在西域设伊吾郡,派军到伊吾(今哈密市)、鄯善、且末(今且末县西南)屯田,由驻军长官、都使、子使管理屯田事务。以军屯为主,其次有犯屯。屯军约3000人,屯犯有数百人。每兵种地20亩,共有屯田6万多亩。
唐朝在新疆的屯田,从630年开始,到791年结束,经历161年,遍及东起巴里坤,西至楚河畔,南到昆仑山,北至准噶尔的广大区域,主要有11大垦区:在北疆地区,有伊吾、庭州(今吉木萨尔县城北12千米的北庭古城遗址)、轮台(今乌鲁木齐市南郊15千米的乌拉泊古城遗址)、清海(今石河子市西15千米的乌拉乌苏乡)4地;在南疆地区,有西州(今吐鲁番市东南45千米的高昌故城遗址)、焉耆、乌垒(今轮台县东61千米的策大雅乡)、龟兹、疏勒、于阗6地;在中亚有碎叶(今哈萨克斯坦的托克马克)1地。除上述驻军千人至万人的军镇屯田外,在西域的25个守提城(驻军300人的边疆军事检查机构)、各烽戍(驻军几人至几十人的边防哨所)、各州县,还有很多小规模的屯田。唐朝在新疆的屯田,由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统一领导,由节度使兼管,由支度营田使专管,但这两个职务一般都由都护兼任。都护府下属军镇屯田,由驻军长官兼管,由营使副使、营田判官、营田巡官主管;各都督府、州屯田,由都督、刺史兼管,由府州田曹主管。再下所属各屯,由屯主、屯副主管。以军屯为主,还有民屯和犯屯。每屯种地50顷,有兵500人左右,每兵平均种地10亩左右,实行供给制管理,产品全归官府。全疆屯军5万人,屯田50万亩。唐朝在新疆屯田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人数之多,时间之长,成效之显著,都超过了前代。
五、元朝在新疆的屯田
元朝军队于1278—1298年到新疆屯田20年。主要分布在8个地区,即东疆的哈密力(今哈密市),北疆的别失八里(今吉术萨尔县城北的北庭古城遗址)、滕竭儿(今阜康市)、亦里黑(今伊宁附近),南疆的曲先(今库车县)、可失哈儿(今喀什市东北)、斡端(今和田市)、阁部(今且末县)。这些屯田都是在平定海都叛乱中产生的,也是在这次战败中结束的。元朝在新疆的屯田,由北庭都护府统一领导。军屯设宣慰司、万户府、千户所、百户所分级管理,民屯设总管府或营田司、提领所分级管理。以军屯为主,民屯为辅,有屯军2万多人,屯民3.7万户,垦地100多万亩。
六、清朝时在新疆的屯田
清朝时,新疆的屯垦空前发达。主要有26个垦区,东疆地区有巴里坤、哈密、吐鲁番3地,北疆地区有木垒、奇台、济木萨(今吉木萨尔县)、阜康、乌鲁木齐、昌吉、呼图壁、玛纳斯、库尔喀喇乌苏(今乌苏县)、晶河(今精河县)、伊犁、塔尔巴哈台(今塔城)和阿尔泰(今阿勒泰市)13地,南疆地区有喀喇沙尔(今焉耆县)、新平(今尉犁县)、卡克里克(今若羌县)、库车、阿克苏、乌什、巴尔楚克(今巴楚县)、喀什噶尔(今喀什附近)、叶尔羌(今莎车县)、和田10地。
1716年,康熙帝为了阻止准噶尔汗国军向东攻扰,供给前线清军急需的粮草,开始派军到哈密、巴里坤、木垒屯田。1755年,清政府统一新疆后,开始从内地调派大批军民,到新疆掀起大规模屯垦戍边的热潮,在天山南北、主要是在北疆地区大办各种屯田,其中伊犁和乌鲁术齐是两大屯垦中心。到1840年,新疆各种屯田共有屯丁11万多人,男女总人口近50万人,屯地近300万亩。
1840—850年,布彦泰、萨迎阿任伊犁将军,新疆掀起了第二次大规模屯垦的高潮,新垦荒地125万亩,其中南疆72万亩,北疆52万亩。1864年后,新疆爆发战乱,浩罕国的阿古柏和沙俄乘机侵占新疆绝大部分地区,新疆各种屯垦遭到大破坏。
1878年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后,1884年建立新疆省,左宗棠、刘锦棠大力发展民屯,清朝在新疆的屯垦事业出现第三次高潮。1884-1905年,全疆新垦荒地960万亩,乌鲁木齐变成新疆最大的屯垦基地和经济、政治中心。到1911年,新疆人口达到216.2万多人,耕地增到1055.47万亩。
清朝在新疆屯垦,组织管理较严密,制度较完备,经营效益较好。各种屯田都由当地军政机构兼管,军屯和犯屯由各级军官兼管,民屯和回屯由各级政府地方官兼管。1864年前,伊犁将军是新疆最高的军政长官,兼管全疆各种屯田事务。其下分设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掌管各地军政事务,兼管各地屯田事务。各地兵屯,由同级军官兼管,分设有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外委等军官。各地旗屯,由领队大臣、总管、佐领、防御、骁骑校等军官兼管。各地民屯,由陕甘总督、布政司、知府、知州、知县、县丞、巡检分别兼管。各地回屯,由阿奇木伯克、伊什罕伯克和下属专职伯克兼管。1884年建省后,新疆巡抚兼管全疆屯田。兵屯以营为主要建制,一营500人左右;以哨为基层单位,一哨90人左右,分别由营官、哨长、什长兼管。各地民屯,分别由道尹、知府、同知、知州、知县、县25分级兼管。各地屯田好坏,是评判各级军政官员政绩优劣、地位升降的主要依据之一。
七、民国时在新疆的屯田
民国时期,新疆屯垦经历了两起两落的变化。杨增新统治时,新疆屯垦事业继续发展。1912—1918年,他组织各族军民,大规模开渠垦荒,发展民屯,使全疆耕地由1055.47万亩增加到1202.67万亩,新增耕地147.2万亩,在内地协饷完全断绝的情况下,基本上解决了新疆军民的衣食问题。1928—1933年,金树仁统治时,全疆大乱,战火连绵,新疆屯垦遭到大破坏。
1933—1944年,盛世才统治时期,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新疆屯垦事业获得空前未有的大发展。当时,执行了两个三年发展计划,建立了屯垦委员会,第一次在新疆创办了机械化农场,在全疆掀起了大办水利工程的高潮,迅速地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在11年内,使新疆耕地从463万多亩增加到1680多万亩,粮食产量达到1173万石。这是1949年前,新疆历史上耕地和粮食产量增长最快的时期。1944—1949年,局势动荡,战火纷飞,汉民逃亡,土地荒芫,北疆屯垦遭到破坏,南疆屯垦陷入瘫痪,新疆屯垦再次衰落,粮棉产量减少过半。
历代在新疆屯垦,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屯垦戍边是新疆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我国保卫和开发新疆的迫切需要,是中国政府在边疆多民族地区巩固统一的成功经验。它对巩固祖国统一,保卫西北边防,推动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团结,都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汉唐以来,历代中央王朝以“急农兼天下”,靠“屯田定西域”。官吏、士卒、军属、谪囚、流民、商贩…“穿井渠、建仓庐”,“积谷营田”,沿塔里木盆地和天山南北河流,营建出片片富庶的绿洲,串起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构成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伊斯兰文化体系和欧美文化体系交汇融合的陆路大通道,谱写出震烁古今的神奇乐章。
第二部分  铸剑为犁——开启军垦伟业新篇章
茫茫戈壁,夕阳残照,这些夯土而成的断壁残垣仿佛一块块历史的标本,记录着湮没于千年风沙下的亘古岁月。当历史的脚步行至今日,我们再去纵观2000余年新疆屯垦史,发现他们大多已经在岁月的销蚀中隐去了身影,赫然矗立的是中国共产党续写的屯垦戍边的新的历史。
1949年初秋,中国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其中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在王震的率领下展开了向西北各省国民党统治区的纵深进军。先后赢得了扶眉、陇东、兰州、秦岭、宁夏、河西战役的胜利,基本解放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4个省。并迅速挺进甘肃和新疆的结合部,进驻酒泉,逼近新疆东大门。1949年9月25日,国民党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率领国民党驻疆10万官兵宣布起义。随即,王震率10万解放大军由酒泉出发,西出嘉峪关,北穿星星峡,经哈密后分兵两路:一路进驻天山以南各地,直至帕米尔高原;另一路进驻北疆各地。新疆和平解放!
第一单元:挺进新疆
图片:
1、毛泽东关于进军新疆的命令(征集其复制件)
2、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贺龙与王震谈话进军新疆(征集史料照片或油画创作)
“白雪照祁连,乌云盖山巅。草原秋风狂,凯歌进新疆。”这是王震将军在部队西进途中写下的一首诗歌,这首诗成为大军西进的战歌。
3、步兵六师进军新疆路线示意图(征集史料照片或图示再现)
说明:
——1949年9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六师主力由西宁出发,经门源,翻越祁连山,27日抵达张掖。
——1949年10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军步兵六师炮兵营营长杨顺率170人组成骡马大队,赶着300多匹骡马,从张掖出发,横跨千里戈壁,于11月25日到达焉耆。
——1949年11月5日,二军步兵六师师长张仲翰率领50余人的入疆先遣队抵达焉耆,作安定社会秩序和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各项准备工作,受到各族人民及起义部队热烈欢迎。
——1949年12月12日,二军步兵第六师十八团由玉门首批入疆,12月28日到达焉耆。
——1949年12月15日,二军步兵第六师骑兵团从敦煌出发进军若羌。1950年1月6日抵达目的地。
——1950年1月26日,步兵六师主力部队挥师西进,于2月7日到达焉耆。
实物搜集:1、枪2、战刀3、战地宣传报4、公文包5、望远镜  6、军功章  7、衣食起居等用品8、随军日记9、电话机 ……
第二单元  建党建政
1949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二军步兵第六师从甘肃张掖出发,进抵酒泉、玉门、敦煌一线集结待命,分路进驻焉耆、库尔勒、轮台、尉犁、若羌等地。由张仲瀚师长率领的先遣部队于11月5日抵达焉耆、库尔勒地区,受到当地各族人民的热烈欢迎。部队进驻焉耆后,随即展开整编起义部队、平叛剿匪工作,稳定了焉耆等地的局势。他们改造起义部队,帮助地方进行民主改革,建党建政,为巩固新政权充分发挥了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的作用。
1949年12月,中共中央新疆分局成立。人民解放军进疆以后,发扬既是战斗队,又是生产队和工作队的光荣传统,承担起了建党建政任务。在步兵第六师党委的基础上,1950年3月成立中共焉耆地方委员会,隶属迪化区党委领导,下辖焉耆、和静、和硕、库尔勒、轮台、尉犁、且末、若羌8个县委,1950年4月12日成立焉耆专署。从1950年至1952年,步兵六师先后派出470余人,同地方干部一起开展工作,接管和改造旧政权,组建新政权,至1952年底,焉耆8县均成立了中共县委员会。许多干部成为地、县主要领导。他们组织和发动群众,维护社会治安,进行了减租反霸和土地改革,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保证了社会稳定,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图片1.1949年11月5日,步兵六师师长张仲翰率领50余人的入疆先遣队抵达焉耆,作安定社会秩序和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各项准备工作,受到各族人民及起义部队热烈欢迎(征集史料照片或油画创作)。
图片2.建立人民政权(征集史料照片或影像创作)
★1950年2月初,步兵六师抽调干部266名组成工作队,分赴焉耆、和静、和硕、库尔勒、轮台、尉犁等县,废除国民党的封建保甲制度,建立区、乡、村人民政权。
★1950年2月18 日,步兵六师城防部队,在焉耆城内进行户口大清查,查出散兵游勇130名,同时查禁取缔暗娼、聚赌、吸毒场所,整顿社会秩序。
★1950年3月2日,以步兵六师党政干部为主组成中共焉耆地方委员会,六师政委熊晃兼地委书记。
★1950年3月12日,新疆军区命令步兵六师兼焉耆军分区。同时宣布成立焉耆城防司令部。
★1950年3月18日,步兵六师医院在焉耆成立。
★1951年3月,六师党委机关报《建设战线》出版发行。
★1952年3月18日,六师在焉耆城关开办第一所子弟学校。
实物若干……
第三单元 平叛剿匪
1950年初解放军进疆时,新疆匪患迭起,原国民党骑兵第七师中的少数反动军官暗地与乌斯满(哈萨克族,国民党阿山地区专员)、尧乐博斯(维吾尔族,国民党哈密专员)、贾尼木汗(哈萨克族,国民党新疆省政府财务厅厅长)等匪徒相勾结,利用部队中的宗教关系煽动叛乱。
图片1.平叛剿匪(征集史料照片或影像创作)
★1950年4月6日,驻扎在和硕滩一带的由国民党起义部队整编的第27师79团3营叛乱,图谋攻打焉耆,袭击第六师师部。当时第六师主力部队在肉孜和田、哈拉毛墩、库尔勒等地开荒生产,城内守备力量薄弱,群众人心浮动。焉耆军分区急调六师通讯科长杨有才、27师政治部主任傅志华率六师十六团一个营及临时组成的骑兵加强连和教导大队一队,执行平叛任务。在武装包围和政治争取下,首犯蒲汝琳(营长)惧歼就范,叛乱平息。
★1950年7月20日,为配合北疆六军剿匪部队全歼叛匪乌拉孜拜依?司蒂克部,焉耆军分区发布一号作战命令,调集六师派17团一营、16团二营、教导大队(一、二、五队)和27师一部,共计1000余名指战员,在北起达坂城、托克逊,南至库米什、卧虎不拉沟、尼满大坂和察汗通沟、侧尼大坂一线阻击南窜叛匪,俘敌80余名。经过两个多月阻击清剿,南山叛匪墓本平息。
★1951年1月29日,六师骑兵团奉命配合甘肃、青海剿匪部队,会剿盘踞于尕斯湖、铁木里克、台吉乃尔地区的胡赛因、哈里拜克叛匪。
★1951年8月,焉耆军分区指令步兵六师、27师抽调人员组成骑兵团,清剿滋扰乌鲁木齐南山的贾尼木汗、哈那提巴依等股匪。
★1952年5月16日,六师教导大队奉命会剿南窜滋扰的谢尔曼股匪,于托克逊完成堵击任务后,跟踪追击至奇台。
第三部分 大漠英魂——军垦壮歌
第一单元  割不断的国土情——坚守使命、艰难跋涉
历史如歌,给开国者提供了足够的古为今用的资政通鉴。
1950年,毛泽东主席发布了关于军队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1952年2月,毛泽东主席发布部队整编命令——集体就地转业令。由此,刚从战争硝烟中走出来的近二十万曾经干戈的军人(十万人的国民党驻疆起义部队和十万人的进疆解放军),征尘未洗,便将作战地图换成生产规划图,给战马套上犁绳,枪杆换成了锄把,在中国最大的疆域也是最大的荒原和广袤戈壁点燃了拓荒的篝火。在年轻的新中国,在古老的西域边陲,一群群铁打的汉子,付出比战争更大的坚韧,续写了"化剑为犁"——这个自古而今屯戍疆域的崭新主题,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军垦伟业大幕。
天山之南:东起米兰,西到喀什,南至和田,北抵天山,农一师、农二师、农三师、和田农场管理局,环绕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形成合围之势。天山之北:农四师到农九师沿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布点设防、扎寨安营……
按照中央政府不与民争水、争地、争利的政令,王震率部放弃了阿克苏河流域,走进了远离河水的不毛之地。 当年兵团进驻的都是戈壁荒野,从这些名字中就可以得到形象的认识:
乌鲁克:小无人庄子——三十二团驻地;
库孜列克:大无人庄子——三十三团驻地;
铁干里克:长满铃铛刺的地方——三十四团驻地;
英尔曼:村庄和荒漠的分界处——四十三团驻地;
"吾瓦":兔子不拉屎的地方——三十团驻地(地处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北缘, 这里土壤盐碱的含量超过植物生存极限近10倍,但在这个连兔子都不会生存的地方却出现了穿军装的拓荒者。)(征集史料照片或图示再现)
1950年,步兵六师遵照党中央的命令,继续发扬南泥湾光荣革命传统,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在人迹罕至的大漠戈壁、亘古荒原上,执行“屯垦戍边”任务。他们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先后开发出焉耆、库尔勒、塔里木、且若四大垦区。
1953年2月19日,步兵第六师发布整编转业命令,同年6月5日,根据中央军委命令,步兵第六师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二师,所辖之十六、十七、十八团依次更名为农业建设第四、第五、第六团。1954年10月,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农二师归属兵团建制。
春种秋收,冬雪夏雨,屯田戍边,星转斗移,“国土在我心中”是农二师人永恒的信念。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几代农二师人在大力开展经济建设的同时,为巴州各民族的团结,维护巴州的社会和谐与稳定,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是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图片1、1952年2月,毛泽东发布部队整编命令——
“我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   军   师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师的改编计划,将光荣的祖国经济建设任务赋予你们。你们过去曾是久经锻炼的有高度组织性纪律性的战斗队,我相信你们将在生产建设的战线上,成为有熟炼技术的建设突击队。你们将以英雄的榜样,为全国人民的,也就是你们自己的,未来的幸福生活,在新的战线上奋斗,并取得辉煌和胜利。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
图片2.开都河畔第一犁(征集历史照片或油画及雕塑、影像创作等)
背景:1950年,第六师这支久经考验的英雄部队,征尘未洗,放下行李,便投入到前所未有的大生产运动中,揭开了她成长在开都河畔,发展壮大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北边缘的崭新篇章。军垦战士们唱着《南泥湾》小调,穴地而居,化雪为饮,没有粮食,盐水煮野草;没有耕畜,挽起胳膊人拉犁。他们战盐碱沙漠、拓亘古荒原、筑堤建水库,开辟万顷良田,拓展大片绿洲,为保卫和建设边疆创建了光辉业绩。
图片3.誓师大会——向荒原进军(征集史料照片或影像创作)
★1950年3月19日,步兵六师在焉耆简易师范学校广场召开誓师动员大会,第22兵团政委兼六师师长张仲瀚向部队下达向荒原进军的命令。同日,六师生产委员会成立。
图片4.十八团渠寻踪(征集大渠场景的史料照片或影像资料)
★1950年9月15日,一场从库尔勒东艾乃孜到库尔楚之间没有硝烟的挖渠战斗打响了。这就是王震将军同步兵第六师18团(今29团)1000多官兵一起,“走戈壁、跋荒滩、宿民家、吃干粮、挖冻土”,亲自勘察、亲自设计、亲自参战、亲自关怀下兴建而成的“十八团渠”。
★当年,王震将军曾亲自来到库尔勒踏勘荒地,在地图上他从孔雀河的上游,沿南疆公路到库尔勒之间划了一条红线,他要求十八团将这条红线变成造福一方的水渠。仅仅一年的时间,淙淙的孔雀河水便从图纸上奔流到了荒丘之中,这是兵团人垦荒初期完成最早的一条水渠,它灌溉了库尔勒以西的10万亩荒地。王震将军以部队番号命名了这条长达41公里的水渠。这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后,兴建的第一条人工引水渠。这条水利大动脉,掀开了新疆解放后水利建设史的新篇章(征集大渠目前概况资料)。
图片5.十八团渠放水典礼(征集史料照片)
图片6.库尔勒县人民政府向十八团大渠修建者献上锦旗(征集史料照片)
图片7.铁门关水电站记忆(征集史料照片)
背景:在王震提议和指挥下,部队又修建了铁门关水库和电站,历经 50年。现在仍并入大电网为巴州城乡供电。(征集铁门关水电站现今概况及相关资料)
图片8.一曲南泥湾唱到塔里木(征集史料照片或影像再现)
背景:自1956年开始,农二师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在建成焉耆、库尔勒两大垦区的基础上,1958年又吹响了向塔里木进军的号角。1958年,在已建成的焉耆、库尔勒两大垦区的基础上,一万多名屯垦战士浩浩荡荡开进尉犁县,从群克到铁干里克拉开了100多公里的垦荒战线。来自河南、江苏、湖北支边青年,上海、北京支边学生,辽宁、四川、广东复员转业官兵等陆续来到农二师,与老军垦战士一起从事屯垦戍边事业。垦荒队的雄风犹如一支神奇的彩笔,挥洒在渺无人烟的荒原上,点染出一片美丽的绿洲,描绘出一个崭新的天地。那绵延数千里的农场带,相继开拓的数百万亩良田,如银河闪烁,似百花争艳,香飘大地。
◆——歌曲《送你一束沙枣花》(影像播放)
图片9.塔里木的春天(征集建立农二师共青团农场的史料照片)
背景:1957年8月,时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到新疆自治区和兵团考察工作,亲切接见了兵团正在召开的第二次共青团代表大会的成员,并发表了重要讲话,特别强调在执行战斗队、生产队、工作队三大任务中,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突击队的带头作用,要加强民族团结,为各族人民大办好事。共青团委员会根据胡耀邦同志的讲话精神和当时的形势,于1958年3月及时作出“跨过孔雀河,进军塔里木,义务劳动,捐献资金,不要国家投资,创建共青团农场的决议”,这项决议作出后,得到兵团党委的大力支持。当时参加会议的农二师团委书记南文英给师党委汇报后,师党委书记、政委阳焕生立即作出了批示,并于1958年3月师党委专门作出决议,发出“关于创建共青团农场决议的紧急通知”。
图片10.“欢送优秀青年进军塔里木大会”——青年、团员乘吉斯150大敞车登上奔赴塔里木(征集史料照片)
背景:1958年4月中旬,农二师在焉耆垦区召开了“欢送优秀青年进军塔里木大会”。参加欢送的军垦战士和群众1000多人,师领导阳焕生政委、谢高忠副师长,张俊德参谋长,赵干卿主任作欢送讲话,鼓励团员青年到塔里木开荒造田,建设共青团农场,要吃大苦,耐大劳,克服困难,发挥青年突击队的作用,把戈壁荒原建成美丽的家园。会议结束后百名青年、团员乘吉斯150大敞车登上奔赴塔里木的路程。
——“三跳”路:“车在路上跳,人在车上跳,心在肚里跳”(征集影像资料或创作再现)
图片11.农五团(现21团)受到中共西北局的表扬(征集史料照片或实物)
▲图表1.这一时期生产发展取得的成绩
到1960年,全师共有农牧团场22个,工业企业29个,耕地109.6万亩。创办了钢铁厂、煤矿厂、棉纺织厂、印刷厂、陶瓷厂、拖拉机修配厂等师属工业企业。随后,又开发了米兰新垦区。
1966年,农二师工农业总产值达4096.53万元,实现利润319.2万元,创造了农二师生产发展的标志性里程碑。同年,农五团(现21团)大力建设现代化国营农场,粮食总产提高到9045吨,实现综合利润35万元,受到中共西北局的表扬,被树为西北地区农业战线40面红旗之一。
图片12.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征集史料图片或影像资料)
图片13.改土治水(征集史料图片或影像资料)
图片14、第—代女拖拉机手
图片15、开荒造田
图片1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史料图片及影像资料)
背景:1983年,中央1号文件的出台,如春风般拂过了农二师这片热土,极大的释放了农二师农业的生产力量。农业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师属农牧团场纷纷创办各种形式的家庭农场,逐步形成同分结合的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全面推进团场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并试行企业领导经营承包责任制,较好地调动了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
图片18.机械开荒、平地、挖渠、筑埂(史料图片及影像资料)
图片19.棉花、甜菜、啤酒花、香梨、马鹿、辣椒、农场鸟瞰图、机采棉作业场面等特色产业生产基地全景(史料图片及影像资料同期播放)
背景:各团场以市场为先导,因地制宜,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在保证粮食稳增前提下,重点发展经济作物和林果、养殖业,建成一批优质棉花、甜菜、啤酒花、香梨、苹果生产基地,形成北(焉耆盆地)麦南(库尔勒、塔里木)稻、北糖(甜菜)南棉、北果(苹果)南梨(香梨)、水面养鱼、河(塔里木河)边牧鹿(塔河马鹿)的现代化脓也各具。被国家命名为“香梨之乡”、“马鹿之乡”。
图片20.实现条田林网化(史料图片及影像资料同期播放)
图片:21.园林
背景:1982年—1991年10年间,农二师造林10万亩,是此前32年造林总面积4.6万亩的两倍多。全师16个农牧团场全部实现条田林网化,被评为兵团林网化先进单位,自治区绿化委员会授予农二师林业建设先进师光荣称号。
图片线索:
1.节水农业 2.恰铁干渠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3.库塔干渠水利建设 4.团连道路畅通5.机播撒农药 6.机采棉田7.棉花打包外运8.现代化的种牛场9.农田激光平地
图片23.种植业“十大”主体技术和精准农业六大技术(史料照片和影像同期播放)
图片24.节水灌溉、育苗移栽、高密度栽培、新型覆膜等新技术
图片25.且末苏塘灌区(照片和影像同期播放)
图片:26.生态卫士(塔里木垦区空中鸟瞰图)
图片:27.退耕还林图片
背景:农二师在土地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注重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环314、218国道大力开展退耕还林,防风固沙,阻隔了塔克拉玛干与库姆塔格两大沙漠合拢,创造了世界生态保护奇迹。
图片28.冠农上市(照片和影像同期播放)
背景: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功推动冠农果茸股份有限公司挂牌上市,使其成为国家级产业龙头企业。
第二单元 难不倒的兵团人——大漠惊开新天地
历史把农二师选择在了大漠边缘。在巴州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在茫茫戈壁大漠边缘,英雄的兵团人用勤劳的双手、豪迈的激情,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垦荒造田、修路兴水、大办工厂,建成了一大批大规模的现代化国有农牧团场和工业企业,奠定了巴州现代工业、农业的基础。历史见证了这辉煌的一幕。
(一)戈壁滩上建花园
轰轰烈烈的焉耆库尔勒垦区开发
背景:1949年11月5日,由六师师长张仲瀚率领50余人的入疆先遣队到达焉耆县,先遣队除稳定部队、维护社会治安外,积极尖声生产基地。张仲瀚师长与当地上层人士联系,动员地方人士支援部队生产建设。1950年1月,新疆军区下达了生产命令,要求各部除以一部分兵力担负国防、进军西藏、肃特剿匪和维护社会治安以外,其余指战员一律参加劳动。3月19日,六师召开了生产誓师动员大会,部署各团分赴指定地区就地屯垦。
部队进入垦区后,面对一片荒原大漠,战士们放下背包,即构筑简陋的地窝子,或用军垦帐篷住宿。工具不足,及抽调人员组成铁木工班,日夜锻造,先后制成坎土曼1025把,大小镢头910把,锄头130把。种子不足,部队节省口粮补足;肥料缺乏,全师上下开展了积肥运动,张仲瀚师长带头在街头拾粪。
在极端苦难的条件下,指战员们发扬战争年代的高昂士气,每天开荒时间12个小时,不少战士手上打起了“连环泡”,鲜血染红了工具把子,仍坚持不下火线。战士们体力强弱悬殊,即以班排为单位组成“两强夹一弱”的体力互助组。当时十八团包头湖地区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一排出了个火车头,二排出了个气死牛,自力更生春常在,艰苦奋斗样样有。”把南泥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精神化为实际行动。
三五九旅老战士、时任十七团政委的谢高忠扶犁,前面六七个战士把纤绳紧套肩头,拉开了“开都河畔第一犁”,伴随着这一大生产壮举的歌声是《戈壁滩上建花园》。
展示内容:
1、部队进驻焉耆县,并于当地上层人士座谈的历史照片资料
2、军垦战士制作各种劳动工具的场景照片资料或影像资料
3、军垦战士当时“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开展生产建设的劳动场景图片或影像资料
4、开都河畔第一犁照片资料、雕塑
(二)大地茫茫一手翻
进军开发塔里木
背景:1955年冬,农二师在兵团二届计划会议期间,提出了开发塔里木垦区的方案并派出勘荒队挺进塔里木。
展示内容:
1、共青团员和优秀青年报名参加共青团农场建设
2、塔里木垦区建设历史资料照片或影响资料
3、当时荒漠开发兴修水利、开荒造田、平整土地等方面的历史照片、影像资料
4、老式电话机、旧煤油灯
5、踏勘时使用的风镜、测量仪
6、老军垦用过的毛毯
7、1950—1959年使用的二牛抬扛犁、耙、木轮车、背架等
(三)工交商贸齐头进
“戈壁惊开新天地,天山常涌大波涛。”军垦事业,不能只有农业而没有工业。在艰苦的岁月里,农二师军垦战士和各族干部职工,白手起家创办工业,从简陋简单的手工作坊、农副产品加工业起步,形成了轻工、纺织为主,钢铁、煤炭、建材、电力、化工等门类比价齐全的工业体系。同时,农二师还大力发展交通运输、建筑、商贸流通企业,培育诸如永兴供销公司、天润农资公司、金三角商贸集团、金鹿药业公司、天宇公司、神宇公司、环宇公司等等一批重点流通、建筑企业,极大的改善了巴州和农二师人民群众的生活,为巴州和农二师积极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展示内容:
1、塔什店造纸厂今昔的史料图片或影像资料
2、阿尔金山石棉矿的史料图片或影像资料
3、塔什店煤矿、金川矿业公司今昔的史料图片或影像资料
4、纺织厂今昔的史料图片或影像资料
5、绿原糖业公司制糖生产全景照片或影像资料
6、金三角商贸城全景照片资料
7、天宇公司建筑施工场景图片资料
(四)戈壁母亲
上世纪50年代初,为了结束历代西域屯垦一代而终的悲剧,为了使新中国的新疆屯垦成为世界的典范,为了安定军心,保障西北边陲安定,齐鲁大地、湘江两岸近2万名女兵踏上西行列车,投入新疆的军垦事业中,她们的到来,为戈壁荒原男人的世界注入了柔美,她们是边疆荒原上第一代母亲,她们和男人一样,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翻开了军垦事业的新篇章。
西上天山的女儿(征集史料图片或影像资料、影像再现或雕塑创作“军垦母亲”)
背景:集体转业后,不少的人,想回家探亲,想成亲,想当国防军,他们说:没有老婆,怎么安心?没有儿子,怎么扎根?这确是一件大事难事。王震司令员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报告了军委,在军委和湖南、山东、四川等各省的支持下,逐步解决了近10万军垦官兵的婚姻问题。成家立业,创造了兵团辉煌。正如后来流行的那段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子子孙孙献下去,屯垦戍边江山稳。
展示内容:
湖南女兵——(资料《八千湘女进天山》片段)
山东女兵——(资料《戈壁母亲》片段)
代表人物一:湖南女兵l.2.3(史料照片与老年影像同期声播放)
代表人物二:山东女兵l.2.3(史料照片与老年影像同期声播放)
图片:
1.第一代女拖拉机手
2.开荒造田
3.棉纺厂生产车间等
4.女兵坐在车前合影
5.举行婚礼
6.女兵早期的结婚照与现在结婚照对比一组
7.早期托儿所
8.早期团场幼儿园
9.成长中的军垦第二代……
实物搜集线索:
1.中国人民志愿军符号女式军装
2.1952年,进疆的山东女兵配发的裙子
3.1951年3月发给从湖南进疆女兵的歌词《新疆进行曲》等
(五)激情岁月——用文化凝聚开发者力量
农二师的文化艺术事业是在部队文化工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步兵六师进疆时设有宣传队。1951年初,宣传队更名为六师文工队。1953年6月,步兵六师更名为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二师,文工队随之更名为农二师文工队。1957年,农二师文工队移交巴州。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兵团拥有京、秦、豫、越、楚、评、吕、曲、话剧、杂技、歌舞等11个剧种19个专业剧团。各文艺团体参加生产之余,深入田间地头、工地演出。经常步行,自带行李,在球场、粮场或空旷地上搭建舞台,汽灯、马灯做舞台灯光演出,演出后住集体宿舍或睡在舞台上。农二师的文艺活动极大的丰富了部队及地方群众的文化生活,鼓舞了军垦人的创业斗志。
展示内容:
1.文工队演出文化活动场景照片资料或影像资料
2.农二师战鼓剧团成立及演出的照片资料
3.参加西北军区政治部在兰州举办的曲艺培训班的油画创作或影像资料、参加培训人员的集体合影照片资料
3.农二师战鼓剧团成立及演出的史料照片、油画创作或影像资料
4.乌兰牧骑式的演出小分队史料照片、油画创作或影像资料等
5.开展地方减租反霸、土地改革运动的演出的史料照片、油画创作或影像资料等
6.“五兵”运动的史料照片、油画创作或影像资料等
7.参加新疆军区举行的首届文艺会演被评为一等奖的史料照片、油画创作或影像资料等
8.常香玉剧团到农二师慰问的史料照片、油画创作或影像资料
9.军垦文化在上海 史料照片、油画创作或影像资料
10.军垦文化在湖北、浙江的史料照片、油画创作或影像资料
实物征集线索:
1.战士报系列
2.《连队文娱》杂志
3.个人或组织出版的回忆录及文史图书等
第三单元  攻不破的边防线——永不移动的界碑
几十年来,新疆兵团不但是生产队、工作队、宣传队,同时还担负起战斗队的光荣任务,对内平叛、剿匪、维护社会稳定,对外不辱使命,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用鲜血和生命维护祖国的领土、主权和尊严,成为维护新疆稳定的一支可靠的重要力量,被誉为“永不移动的界碑”。
扶犁进戈壁,把剑驻边关。兵团与地方各族人民长期交往和亦兵亦民的形式,有利于联系军队和各族群众,共同构筑起军、兵、警、民边疆同守、维护国家统一的强大机制兵团的预备役、民兵、公安武警、职工群众一体化,具有横向联系紧密、军民交流通畅、军地设施互用的特色,便于在遇到边防危机时迅速动员和有效应对。
表现形式:
1、图片:
民兵预备役训练、执勤图片(进疆初期、2009年)。
政法队伍训练、执勤图片(进疆初期、2009年)。
反恐演练(2008年)
农二师民兵预备役和政法队伍抗洪救灾。
慰问执勤民兵和公安干警。
战斗英雄和革命烈士。
2、实物:
二师建设初期的军装、枪支、望远镜等军用物资。
奖状、奖章、奖牌等。
第四单元  摧不垮的军垦魂——永不转业的屯垦大军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建立,既是西域屯垦事业的光荣延续,又是新形势下的伟大创举,她所经历的50多年的历史同样是一部艰难与辉煌的历史。无论是那种义无反顾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还是它为维护祖国安宁和版图完整所建立的功勋,都传承着历代开拓者的精神精髓。它是一个历时两千余年而不死、不散的魂灵,我们把它称之为“军垦魂”。
在半个多世纪建设新疆和保卫新疆的过程中,包括农二师在内的新疆兵团造就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讲奉献的队伍,凝结而成了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为内涵的伟大的兵团精神。这是全体军垦儿女用血汗凝结成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兵团性质、任务、职能在精神领域的具体反映,更是“摧不垮的军垦魂”。
几十年来,来自五湖四海的军垦战士听从党的安排和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的召唤,汇集到巴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结成了一个充满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的英雄群体,忠实履行屯垦戍边的神圣使命,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豪情,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人间神话,铸就了一支永不转业的军垦大军,不断壮大军垦规模,农业、工交建商业迅速发展,科教文卫事业不断进步,党团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增强,兵地不断融合,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涌现出大片的绿洲、广袤的粮田。
在新的历史时期,农二师将继承和发扬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目标。
表现形式:
1、视频资料
真实反映二师军垦战士建国初期以来进疆在以“天当被、地当床、数着星星入梦乡,烧篝火、开荒滩、描绘蓝图造良田。挖排渠、植绿洲、星星点灯比干劲,粮食少、吃不饱、瓜菜草籽也充饥”的艰苦环境中不畏艰难、艰苦创业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图片:
图片1.科教文卫事业快速发展史料图片(征集影像资料、同期播放)
背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二十世纪末,全师有科研机构16所,科技人员10591人,科研成果扑303项,有近百项获国家、自治区、兵团奖励,师农科所培育的“军棉一号”棉花单产创全国纪录,此项成果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农二师科研投入已达到每年80万元。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1998年已超过2000余万元。全师有中等院校4所、高中4所、初中22所、小学32所。师华山中学教学质量在自治区、兵团、巴州堪称一流,每年都有考生考进北大、清华等国内名牌重点大学。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猛,光缆电视基本实现全师联网,电视覆盖率达到95%以上。卫生事业长足发展。全师拥有医院21所(其中“二级甲等”医院2所、“一级甲等”医院19所),卫生所4所,师团级防疫站17所。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397人。目前,二师“两基”人口覆盖率达100%。青壮年文盲率 1.2%以下。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8%,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7.57%。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远程教育积极推进。
图片2.“军棉一号”专家杨树新(征集史料照片影像资料同期播放)
图片3.农科所今昔对比(征集史料照片影像资料同期播放)
图片4.农二师在焉耆开办的第一所学校(征集史料照片及影像资料或再现创作)
图片5.农二师华山中学新老校区全景(征集史料照片影像资料同期播放)
图片6.农二师八一中学今昔对比(史料照片影像资料同期播放)
图片7.农牧团场学校新旧对比组图(史料照片影像资料同期播放)
图片8.农二师焉耆医院全景照片(影像资料同期播放)
图片9.农二师焉耆医院老照片
图片10.农二师库尔勒医院全景照片(影像资料同期播放)
图片11.农二师库尔勒医院老照片
图片12.如今先进的医疗设施与成就(史料照片)
优秀医务专家代表1.2.3(史料照片)
优秀教育专家代表1.2.3(史料照片)
图片13. 农二师新闻宣传、文化广电事业发展(史料图片及影像资料同期播放)
背景:各级党组织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用先进的文化从思想上武装广大职工群众。“五个一工程”、“ 三项文化工程”、“西新工程”、“ 诚信兵团”等创新工程的实施,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大发展。
图片14.绿原报社成立(史料照片及影像同期)
电视台成立(史料照片及影像同期)
西新工程的实施(照片及影像资料同期)
群众文化活动(照片及影像资料同期)
优秀文艺人才代表1.2.3(史料照片)
图表1:历年来农二师高考状元一览
图表2:改革开放30年来,参加各级文艺汇演一览
军垦第一犁(历史图片)。
向塔里木进军(历史图片)。
3、实物:
《兵团精神》书籍等。
第四部分  兵地融合  共同发展
“尊重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边疆共守,资源共享、共同开发、统筹规划、互惠互利、效益优先、优势互补,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相结合”,遵循好这些原则,是推动兵地融合,共同发展的基础。融合发展是地方和兵团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是州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加强和发展兵团是党中央从治国安邦的长远角度考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党、政、军、企合一的体制,赋予了兵团充分调度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各方面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职能,为兵团的全面发展创造了独特的条件。
长期以来,巴州一直把农二师作为自治州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统一部署,认真落实。
巴州成立了自治州兵地共建融合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由兵地主要领导组成,建立健全协调领导小组座谈会议制度,每年召开1—2次座谈会。各县市、团场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定期开展活动,把融合发展、互学共建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州、师各部门县市、团场、乡村、连队开展结对子,全面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高层次的融合共建,进一步加强了在经济、科技、宣传、教育、文化、卫生、土地管理、治安联防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地提高了兵地融合、共建的层次和水平,兵地融合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融合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大融合、大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兵地融合经济发展座谈会每年如期举行,兵、地发挥各方优势,合作开发、共同发展,促进州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已形成共识。已呈现从经济上的融合向州域内政治、社会、文化等多形式、高层次的兵地融合方向发展的新局面,屯垦文化已成为巴州时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各族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图片线索
1.和静县土尔扈特满汗王向先遣部队献出土地,支援部队建家立业(史料照片或影像创作)
★1949年11月7日,和静县蒙部土尔扈特满汗王福晋邬静彬向先遣队献出开烈渠、大小巴伦渠、包尔海、王家庄土地4万余亩和小珠勒图斯草场,支援部队建业安家。和硕特蒙部王公也献出了宝浪苏木、夏拉苏木近2万亩土地,支援部队发展生产,张仲瀚师长率技术人员前往勘探。
2.部队进疆初期,在民族老乡的引导下勘测地形
3.建设初期,鱼水情深,部队为牧民送水
4.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生产、扶贫帮困
5.兵地举行联欢活动
6.29、30团与阳霞结对扶贫等图片,36团民族连队工作生活场景
7.223团民族团结活动场景
8.农二师与巴州及各县市地方政府开展民族团结活动场景(以史料照片、影视片创作等同期播放为主)
9、州、师各部门、县市、团场、乡村、连队开展结对子,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高层次的融合共建图片。
◆雕塑或画像:英模人物程建华、自治区民族团结好少年朱汉卿
图文集锦:(资料)
二展标:马兰雄风
陈展主题:全面展示以“马兰”为代表的驻州部队军营文化孕育、形成和发展过程,揭示军营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表现新型军民关系,普及科技知识,增强国防观念,激励广大官兵和各族干部群众为巴州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做出新贡献。
表现形式:利用科普知识、历史图片、文物和影像资料和模拟仪器等,反映当代国际军事科技前沿知识、我军现代化建设最新成果和军地一家亲、军民鱼水情的精神风貌。
达到目的:要把该厅打造成对青少年进行现代军事科技知识教育的基地。
陈展内容
【序言】在巴州这块神奇的土地上,驻扎着人民军队数以万计的指战员,他们与巴州各族干部群众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保卫祖国、建设边疆、服务人民的历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同时,形成了内涵丰富、各具特色的军营文化,她既是人民军队光荣传统的具体体现,更是巴州人民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她将永远激励着在巴州这块土地上工作、生活着的人们,朝着“地大势强,富饶秀美,平安和谐”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三展标:石油赞歌
陈展主题:石油是支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和工业血液,居于各国资源安全之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天然气的国家之一,并且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中国石油工业起步于十九世纪初期,崛起于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石油工业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时期。巴州石油工业正是在这一时期兴盛发展,成为拉动巴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表现形式:利用科普知识、历史图片、文物和影像资料等,展示巴州石油工业发展并不断壮大的历程,彰显石油工业在巴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和贡献。
目的:了解地球构造和地理常识,深刻理解塔里木石油人“铁人精神”的时代内涵和石油文化在我州时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第一部分 石油知识概述
一、中国——石油最早开采和使用的国家
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工业交通的血液和人们日常生活动力的石油,最早的发现者、采集者和应用者就是聪明而富于进取心的古代中国人。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易经》中就有了“泽中有火”的记载,中国的第二部历史著作《汉书》中则进一步明确指出“高奴县有洧水可燃”。高奴县在今陕西延安一带,洧水为延水支流,中国古代石油的发现、开采和应用全在这一地区,可以说,陕北地区是石油的摇篮。
最早提出“石油”一词的是公元977年中国北宋编著的《太平广记》。“石油”是根据中国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沈括所著《梦溪笔谈》中,“生于水际砂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而命名的。沈括是第一个为石油命名的科学家,他也极其准确地预见了石油烟可用于制墨的辉煌前景。在“石油”一词出现之前,国外称石油为“魔鬼的汗珠”、“发光的水”等,中国称“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中国也是第一个炼制石油的国家。北宋设在开封的军事工业作坊“猛火油作”,就已经开始炼制石油并在军事上加以应用。把炼制好的猛火油灌入铁罐投掷到敌阵,引起大火,这就是最初的“燃烧弹”。中国还是第一个会开掘石油矿井的国家。首先是在采盐的盐井上利用了天然气,然后进行油气井开凿。13世纪,中国人打出了第一口油井。明朝末年,在四川乐山又打出了第一口深达百米的竖井。 在国外,美国人和俄国人分别于1 8 5 9年和1 8 4 8年打出了石油竖井,声称是石油凿井的先锋,其实比中国已经晚了好几百年。
表现形式:
(1)文字描述
(2)陈列相关文献
二、石油基础知识
(一)石油的含义
石油又称原油,是从地下深处开采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体,其颜色有红、金黄、墨绿、黑、褐红,有的甚至透明。颜色取决于它本身所含胶质、沥青质的含量,含量越高颜色越深;颜色越浅油质越好。透明的原油可直接加在汽车油箱中代替汽油。原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质、胶质、沥青质、碳质等。
石油与天然气的区别:石油是由碳氢化合物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质液体。天然气是以气态的碳氢化合物为主的各种气体组成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无色的易燃性混合气体。
(二)石油系统的分工
物探:专门负责利用各种物探设备并结合地质资料在可能含油气的区域内确定油气层的位置。
钻井:利用钻井的机械设备在含油气的区域钻探出一口石油井并录取该地区的地质资料。
井下作业:利用井下作业设备在地面向井内下入各种井下工具或生产管柱以录取该井的各项生产资料,或使该井正常产出原油或天然气并负责日后石油井的维护作业。
采油:在石油井的正常生产过程中录取石油井的各项生产资料并对石油井的生产设备进行日常维护。
集输:负责原油的对外输送工作。
炼油:将输送到炼油厂的原油按要求炼制出不同的石油产品,如汽油、柴油、煤油等。
(三)石油的开采利用
从寻找石油到利用石油,需要经过四个环节,即寻找、开采、输送和加工,这四个环节一般又分别称为“石油勘探”、“油田开发”、“油气集输”和“石油炼制”。
“石油勘探”:就是为了寻找和查明油气资源,而利用各种勘探手段了解地下的地质状况,认识生油、储油、油气运移、聚集、保存等条件,综合评价含油气远景,确定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找到储油气的圈闭,并探明油气田面积,搞清油气层情况和产出能力的过程。石油勘探有许多方法,但地下是否有油,最终要靠钻井来证实。
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中一种最重要的的方法。它的原理是由人工制造强烈的震动(一般是在地下不深处的爆炸)所引起的弹性波在岩石中传播时,当遇着岩层的分界面,便产生反射波或折射波,在它返回地面时用高度灵敏的仪器记录下来,根据波的传播路线和时间,确定发生反射波或折射波的岩层界面的埋藏深度和形状,认识地下地质构造,以寻找油气圈闭。
“油田开发”:指的是用钻井的办法证实油气的分布范围,并且油井可以投入生产而形成一定生产规模。从这个意义上说,1821年四川富顺县自流井气田的开发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然气田。
“油气集输”:随着油气的开发,油气集输便应运而生。公元1875年左右,自流井气田采用当地盛产的竹子为原料,去节打通,外用麻布缠绕涂以桐油,连接成我们现在称呼的“输气管道”,总长二、三百里,在当时的自流井地区,绵延交织的管线翻越丘陵,穿过沟涧,形成输气网络,使天然气的应用从井的附近延伸到远距离的盐灶,推动了气田的开发,使当时的天然气达到年产7000多万立方米。
“石油炼制”:英国科学家约瑟在有关论文中指出:“在公元十世纪,中国就已经有石油而且大量使用。由此可见,在这以前中国人就对石油进行蒸馏加工了”。早在公元六世纪,我国就萌发了石油炼制工艺。
(四)地层时代划分
地层形成的年代有老有新,通常把地层的时代由老至新划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与“代”相对应的地层单位则称为“界”,如太古界、……新生界等。“代”可以细分为“纪”,如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分为第三纪、第四纪等。与“纪”相对应的地层单位称为“系”,如侏罗系、第三系等。“纪”和“系”还可以再详细划分,如油、气勘探开发工作中常用到的“×××组”和“×××层”,就是更小的地层单位。
表现形式:
(1)文字陈述
(2)实物
(3)模型
第二部分 石油工业概况
一、塔里木盆地的形成
早在6亿年前,塔里木盆地曾是一片汪洋大海,经历四次海水进退后,随着天山和昆仑山的拔起,塔里木盆地抬升为内陆盆地。起先,这里气候温暖,雨量充足,海里鱼游浅底,鸟翔天空,恐龙猬集。可在450万年前,青藏高原抬升,阻挡了从印度洋来的水蒸气,气候日益干燥,地壳风化剥蚀,干涸了的古海和大小河流中的冲积物汇成厚厚积沙,形成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表现形式:
(1)三维动画
采用三维动画展现塔里木盆地的形成和石油的生成
(2)实物:
若干反映塔里木盆地形成的化石
二、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
巴州境内的油气勘探起始于1958年,1965年开始钻探,由于当时钻井深度均未达到油气藏埋藏深度,未获油气发现。1987年,首次在轮台县境内的轮南1井发现工业油气流,并于次年轮南2井获得高产工业油气流,发现轮南油田。从此,开始了新一轮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
表现形式:
(1)模型:
塔里木盆地整个油气田分布图,用醒目的颜色凸显巴州境内油气资源量和油气田
(2)图片:
图片 1:1958年~1959年原石油部在轮台
图片2:尉犁开展地质调查、重磁力勘探时的图片或新闻资料
图片 3:1965年钻井图片或新闻资料
图片 4:1983年进入罗布泊勘探的图片或新闻
图片5:我州境内油气田和石化企业的照片一组(如:轮南、塔中、解放渠东、桑塔木、迪那、塔河、宝浪、石化企业、轮南工业园区等)
(3)实物:
油气田的油样和生产的产品(文字注明发现时间,开发时间、产油量)
(4)模型:
用柱状图反映我州境内1989~2009年油气年产量
三、石油工业为巴州发展插上腾飞翅膀
1989年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会战以来,石油石化产值在整个巴州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增加,石油石化产业成为巴州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主导产业,推动了巴州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表现形式:
(一)文字雕刻
“稳定东部 发展西部”战略方针,江泽民题词“加快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柱状图
图1:历年石油产值占整个GDP的比例图
图2:历年财政收入中,石油行业所占比重图
图3:历年税收中,石油行业所占比重
第三部分 石油石化企业发展
一、塔里木油田公司
塔里木油田公司的前身是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是中石油的地区公司,是集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产品销售、科技研发为一体的大型石油公司。会战以来,油田公司贯彻“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战略方针,坚持“两新两高”工作方针,牢记资源战略接替使命,展开大规模石油勘探开发。到2009年底,发现四个油气富集区、27个含油气构造,建成2000万吨级油气田。
表现形式:
(1)大箭头柱状图:展现塔里木油田重要发展节点油气产量变化
(3)视频:播放塔里木油田形象片或环幕电影
(4)图片:
图片1:油田公司总部全景图片
图片2: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成立大会图片
图片3:1991年1月1日塔里木油田首车原油东运
图片4:塔里木第一条外输管道剪彩仪式
图片5:年产原油500万吨
图片6:油气产量当量1000万吨
图片7:油气产量当量2000万吨等图片
图片8:从塔里木油田走出的3位院士(贾承造、邱中建、童晓光)照片
(5)实物
实物1: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成立时的文件以及成立时新疆和中石油新闻报刊
实物2:1999年油田主辅业分离以及2004年四塔合一文件及相关报刊
实物3:首车原油东运、油气产量达到500万、1000万、2000万等报刊
实物4:国内主要媒体对塔里木发展重要节点的报刊(如人民日报、经济日报)
(一)“两新两高”
油田公司按照“采用新的管理体制和新的工艺技术,实现塔里木石油会战高水平和高效益”的“两新两高”工作方针,开展新一轮石油会战。
表现形式:
(1)文字雕刻:新体制、新技术、高水平、高效益
(2)图片:
图片1:物探照片
图片2:五湖四海的会战队伍图片
图片3:沙漠运输图片
图片4:航空运输图片
图片5:库南1井图片
图片6:战略联盟签字仪式图片
图片7:对外合作照片
图片8:油田产量与合同化员工关系图
图片9:震源车、大型计算机、国产9000米钻机等新设备图片
图片10:油田生产指挥中心图片
图片11:沙漠公路组图
(3)模型:
模型1:三维地震模型
模型2:双台阶水平井模型
模型3:高压循环注气模型
(4)实物:
实物1:1989年8月31日总公司批转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关于逐步建立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新型管理体制的意见》
实物2:合同文本(1989年签订的钻井合同、反承包合同、后勤服务合同等)
实物3:制度汇编
实物4:监督证
实物5: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证书
实物6:在塔里木油田形成的国家技术标准
实物7:复制塔里木沙漠公路获得的“95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杯以及沙漠公路获吉尼斯纪录证书
实物8:钻头、套管、油嘴、抽油泵、电潜泵、气举阀、射孔枪、射孔弹、封隔器、各种打捞工具、岩芯等
(二)西气东输
西气东输工程是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西气东输工程主力气源地建设从2003年开始,到2009年底,建成200亿立方米产能,累计供气超过600亿立方米,已经向上海、北京等14个省区、110多个大中型城市、3000多家大中型企业、近3亿居民供气。1996年开始实施气化南疆工程,到2009年底,气化工程覆盖南疆24个县。西气东输的首站就在我州轮台境内。
表现形式:
(1)视频:
视频1:克拉2气田的发现历程(三上克拉)
视频2:领导视察
视频3:重要会议
视频4:总结表彰
(2)图片:
西气东输图片包括:
图片1:1997年“科技攻关年”照片
图片2:东秋5井钻井照片
图片3:克拉2井试油图片(含邱总写的诗)
图片4:2000年5月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在库尔勒召开会议图片
图片5:2000年西气东输工程开工典礼(在北京)
图片6:克拉2气田建设组图,西气东输首站图片
图片7:2004年9月1日向西气东输管道供气图片
图片8:2004年12月1日西气东输全线投入商业运营图片(在人民大会堂的)
图片9:2004年12月30日西气东输工程投产庆典暨表彰大会图片(会议在北京召开)
图片10:2007年塔里木生产天然气突破100亿立方米庆祝图片
(3)模型:
模型1:西气东输主力气田分布模型
模型2:克拉2气田中央处理厂微缩景观
模型3:西气东输工程线路示意图(包括西气东输和陕京二线、西气东输二线、西气东输三线)
模型4:2004~2009年天然气产量柱状图
(4)实物:
实物1:西气东输决策过程的系列文件
实物2:中央领导的批复
实物3:中央的表彰决定文件
实物4:《紫气赋》
实物5:《紫气东去八千里》
实物6:《日出南天山》
实物7:《群英谱》
实物8:《动脉》
实物9:各大媒体宣传西气东输的报刊
(三)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塔里木石油人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在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进行油气勘探实践中,培育了以“艰苦奋斗、真抓实干、五湖四海”为内涵的塔里木会战精神,树立了“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的人生观,形成具有石油工业精神和巴州地域特色的石油文化。
表现形式:文字雕刻“艰苦奋斗、真抓实干、五湖四海”
(1)艰苦征战
主要展示塔里木石油人继承和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跨戈壁,闯沙漠,坚持不懈地在塔里木盆地进行石油勘探开发。
表现形式:
①图片:
图片1:1958年505地质队九进九出塔克拉玛干大图片或者场景复原
图片2:505重力磁力队队员饮雪解渴
图片3:50年代南天山勘探
图片4:依奇克里克旧址图片
图片5:柯克亚1井井喷图片
图片6:一组反映物探、钻井、产能建设的图片
图片7:住帐篷的营地照片
图片8:修筑沙漠公路的艰苦照片
②视频:
根据50年代《征服塔里拉玛干》纪录片和《塔里木:漫长的征服》进行重新制作,反映艰苦条件下的工作场景。
③实物:
实物1:依奇克里克老油矿遗留的实物
实物2:柯克亚油田会战时期实物
实物3:中苏石油股份公司成立及一些任命文件等实物
实物4:会战初期使用过的综合日志、原始地质资料记录本
实物5:会战初期勘探工作中使用过的卷尺子
实物6:会战初期使用过的绘图笔3支
实物7:会战初期勘探工作中使用过的计算器、榔头
实物8:会战初期岩屑标准比色管
实物9:会战初期使用过的防沙镜
④模型:
模型1:制作反映沙漠航空运输的模型(包含:“双水獭”飞机模型、跑道、人以及沙漠等)
模型2:微缩景观:板房会议室
(2)时代脊梁
主要展示在塔里木长达50多年的石油勘探开发中,涌现的英雄人物和先进集体。
表现形式:
①图片:
图片1:王光荣、黎万林图片,分别是塔里木石油会战初期涌现出的“铁人式的优秀共产党员”、“青年知识分子的楷模”
图片2:全国劳动模范图片
图片3:全国先进集体照片:西气东输项目部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塔中作业区获全国杰出青年文明号(代表在人民大会堂作典型发言)
图片4:一副特写照片《油魂》;一组反映塔里木会战精神和人生观的工作和生活画面(4-6张)
②绘画:一组绘画表示戴健、李越人、健人沟故事
③模型:
“征服塔克拉玛干纪念”碑微缩模型
④实物:
收集王光荣、黎万林生前实物。(专人去家里征集,如证书、使用过的物品等)
(3)精神产品
主要展示塔里木石油人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创造了许多精神财富。
表现形式:
实物:
实物1:塔里木创办的第1期《塔里木石油报》
实物2:《年鉴》
实物3:《塔里木石油志》
实物4:《新疆石油工业史料选集(塔里木卷)》
实物5:《我们征服了塔克拉玛干》(1959年5月)
实物6:《塔里木的脊梁》
实物7:《塔里木找油人》
实物8:《青春献给塔里木》
实物9:《飞扬的青春》
实物10:《大荒漠眺望》
实物11:《征服塔克拉玛干》(50年代电视片)
实物12:《塔里木对祖国说》
实物13:《腾飞的塔里木》
实物:《辉煌塔里木》
实物14:《和谐塔里木》
实物15:《塔里木之春》
实物16:名家在重要刊物上发表的有关塔里木文章(如贾平凹、刘白羽)等
二、物探三处
隶属于中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三、沙漠运输公司
隶属于中石油集团中国石油运输公司
四、西北油田分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是中国石化上游油田企业之一,主要从事油气田勘探、开发与油气销售业务。总部机关设在乌鲁木齐市,并在我州轮台县建立了前线指挥基地。目前,西北油田分公司在塔里木盆地拥有37个油气勘查区块,勘查总面积达到14.31万平方公里,拥有油气远景资源量137.04亿吨油当量,已发现三级石油地质储量31.1亿吨油当量。截至2009年底,分公司共投入开发的有塔河、西达里亚、巴什托、雅克拉、大涝坝、S3-1凝析气田6个油气田,共有采油气井995口,开井775口,日产油水平18271吨,日产气量377.6万方。
西北油田分公司是原地质矿产部一支从事石油地质普查勘探的功勋队伍,曾先后参与发现了大庆、辽河、胜利等油气田,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起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78年进入新疆,先后在塔里木、准噶尔、吐哈等盆地开展石油地质普查勘探;1984年9月22日,部署在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的沙参2井实现重大油气突破,发现了中国第一个海相古生界碳酸盐岩油气田,正式拉开了塔里木盆地大规模油气勘探的序幕;1997年针对海西早期古侵蚀面之下奥陶系碳酸盐岩勘探领域部署的沙46井、沙48井分别获高产、稳产工业油气流,发现了我国第一个古生界海相大油田—塔河油田,实现了我国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真正意义上的重大突破;2003--2009年,塔河油田进入快速发展期,原油产量由2003年的300万吨迅速跃升至2009年的660万吨,原油年产量平均增幅在60万吨,约占中国石化上游年增产幅度的80%;天然气年产量由2003年的3.37亿方增长到2009年的13.45亿方。塔河油田已成为中国石化最主要的原油产量增长区和接替区。
五、塔里木河南勘探公司
塔里木河南勘探公司1993年成立,隶属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河南石油勘探局,是最早参与西部地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国有大型骨干企业之一。公司下属 21个二级参战单位 。目前,塔里木盆地探区已经成为河南勘探公司人力、资金、技术力量最为集中的地区,并已建设和开发了宝浪油田、本布图油田和本东油田,从1996年2月宝1井投入试采到2009年底,原油产量由1996年1.38万吨上升到1999年的22.98万吨,其产量一直稳定在20万吨,并配套建设了年处理能力30万吨的宝浪油田联合站和1万千燃气轮机发电站。
六、西部公司
隶属于中石化华北局(在轮台)
第四部分 融合发展——油地共建美好家园
几十年来,油地双方始终遵循会战之初共同商定的“二十字”方针,即地方建立起生产协作、生活服务、社会保障三位一体的支油格局,塔里木油田公司支援巴州基础设施、生态工程和民生工程建设,扶持巴州兴办企业,共创油地和谐关系,实现了融合发展、共同进步。
表现形式:
(1)文字雕刻:依靠行业主力,依托社会基础,统筹规划,共同发展
(2)绘画:描绘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与自治区领导共同商定“二十”字方针时的情景
一、巴州为塔里木石油事业加快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集中体现:“石油发展我发展,我与石油共兴旺”的指导思想。
表现形式:
(1)图片:
图片1:“石油节”成立的庆祝图片
图片2:反映地方牢固树立“石油发展我发展,我与石油共兴旺”的指导思想(1996年)(图片需巴州提供)
图片3:民族同志慰问石油职工图片
图片4:石油小区新面貌图片
图片5:反映地方在土地方面对油田支持
图片6:油田所在县市成立支油办时的图片
图片7:油地共建座谈图片
图片8:签订《油地合作、共谋发展框架协议》图片
图片9: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轮台县石化工业园图片
图片10:反映巴州加强油区安全保卫工作
图片11:打击和依法惩治偷盗油以及破坏油田设备等违法犯罪
图片12:油田周边的乡村,普遍成立油田护卫队,昼夜巡逻,确保油田安全
(2)实物:
实物1:“石油节”成立的文件
实物2:成立支油办文件、政策等资料
实物3:巴州石油中学、公安局移交文件及资料
二、积极履行三大责任,让石油的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当地各族人民群众
表现形式:
(1)图片:
图片1:油田修建公路分布示意图
图片2:反映20多年来,油田先后投资9亿多元为所在县市修建了9条油地共用等级公路
图片3:反映油田建成全长522公里横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漠公路,被誉为南疆人民脱贫致富的“幸福路”。
图片4:油田援建巴州轮台县东四乡供电工程奠基仪式(出资2400万元)
图片5:油田为库尔勒援建城市气化主管道工程及孔雀河南岸绿化市政工程(出资4400万元)
图片6:一组巴州兴办起来的中小型企业图片。反映油田对地方企业的积极扶持(投资2000多万元)
图片7:为巴州援建4所“石油希望小学”图片
图片8:塔指支援巴州洪水灾区捐款捐物仪式照片
图片9:轮南至库尔勒天然气输气管线开工仪式照片(1996年),或者库尔勒居民现场用气照片一张(1998年)
图片10:一组油田坚持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的图片
图片11: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图片及2008年获得“国家环境友好工程”图片(2.2亿元)
图片12:一张作业区绿化图片
图片13:一张几移井位的图片
(2)实物:
实物1:轮台县东四乡通电后给江泽民的信、江泽民复信和一些媒体相关报道
实物2:沙漠绿化工程前期国家批复文件等资料
实物3:塔里木“环境保护先进单位”、全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先进单位”、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百佳工程”证书和奖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