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娇妻全文txt下载:谁来教孩子做人?(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9:03:58
[大话教育]

谁来教孩子做人?(一) 

kaidinggan[发纸条]

等级: 发帖总数:8

阅读:48回复:10

发表于 2009-07-19 17:06:21

谁来教孩子做人? 

    

■为什么中小生越来越任性、自私,厌倦人类赖以生存的劳动本身?为什么越来越不尊重师长,蔑视甚或无视社会构成必需的公共道德?为什么小小年纪屡屡发生极端事件,自残抑或伤人,造成社会恐慌?为什么…… 

   ■年长一代成长成人之际,日里夜里,梦着醒着,父母言传身教,老师耳提面命,邻居善意提醒,始终有一个声音在纠缠和包围:成绩可以差些,做人不能欠缺。 

   ■教育孩子做人,不是狭义的指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而是指如何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方式对待纷繁复杂的自然和社会,包括如何面对成功与失败,寂寞与喧嚣;如何体味独处与协作,感情与理智;如何习与思考,观察与分析,等等。 

  每个孩子小时候都天真可爱,随着年龄增长,小宝贝不见了,变成了自私、任性、唯我独尊的 "小霸王" 

   刘培锋:我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父亲是一个基层领导干部,在70年代末拨乱反正时,很多人到家里来找父亲。家里给我的教育是:来的都是客,无论谁来,都要有礼貌地接待;回到家里,不管认识不认识,都必须和客人打招呼。"这是最起码的做人的礼节。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现在不一样了。每家只有一个孩子,家长总是担心孩子吃亏、受委屈,所以不断地给孩子灌输怎么保护好自己,不要上坏人的当,遇到危险怎么避开等等。这并没有错,但这种以防范别人为核心的教育,却可能导致孩子从小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人与人之间不能一有矛盾就斗争,应该首先有善心、善举,坚持合作、助人。 

   李华:为了一个U盘不回实习单位,离开实习单位不打招呼,工作有失误经不起批评,这是实习单位对大生的普遍反映。现在一些单位谈到实习生就会对校说:生能力不强可以理解,但做人一定不能差。 

   其实在校园里,这样的事一直在频频上演:和老师抢着上电梯;见了面不主动打招呼;与老师对话时眼睛看着别处;从不给家人写信,用电话或短信代替了亲情的交流方式,或者一打电话就是张口要钱,从不谈在校的学习和生活。 

   学习好不等于一好百好,尤其是不能等到了大学再补中国传统美德的课,再教育他们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家人。现在的好多大学生,对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弃之不学,对国外的文化如圣诞节、情人节则津津乐道,趋之若鹜。 

   马文杰:我经办的案子中,有一起是两个大学生打架,致其中一人死亡。受害人的父母已经五十多岁了,悲痛欲绝。独生子女问题正在凸显,很多家庭承受不了子女遭受意外伤害的风险,这导致了父母教育孩子的心态发生扭曲,对孩子能不能打骂、批评都成为问题。 

   许多家庭实行表扬教育,导致孩子的自信心过度膨胀,也使许多孩子心理脆弱,承受不起挫折、磨难。儒家学说强调"",我们可以不赞同"棍棒教育",但对孩子一定要适度批评,不经常施加点压力,稍有意外,孩子就会崩溃。 

   60后、70后的孩子,父母更多关注养大的问题,而且所有家庭的道德标准比较一致,教育孩子要听话,懂礼貌,孝顺,而现在更多关注的是孩子成人的问题。80后的孩子都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很多父母本身对孩子的教育很茫然,可以说100个家庭就有100种教育方式,这也直接导致了教育理念和道德底线的双重模糊。 

   王爱琴:每个孩子小时候都特别天真可爱,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加上市场经济社会对学校的影响,一些孩子学习不够静心,思想浮躁,以前可爱的小宝贝不见了,随之而来的是自私、任性、唯我独尊的"小霸王":对上不尊敬师长,对下欺凌同类;对己自由散漫,对人苛刻以求;小天地里恣意横行,大场合中毫无公德;小小年纪屡生事端,自残抑或伤人,甚至造成社会恐慌。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习成绩之外,还有许多成人成己的事项要讲。否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可能是跳蚤 

   郝江陵: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也是最亲近的朋友。始终把自己放在家长的位置,凌驾于孩子之上,做什么都以命令、教训的口吻说话,就失去了和孩子交流的平台,作为孩子自然也因为惧怕父母的威严而不愿进行思想交流。孩子的身体和心灵都在成长,不愿意自己始终处在弱势位置,希望有一个公平、舒畅的交流平台,作为父母必须给他一个像朋友一样公平、公正的环境。对孩子说该如何看待事物、如何待人接物,而自己并未按照同样的方式做,一切的沟通不但没作用,某种程度上还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父母不可信。身体力行比你讲一千遍道理更有效。 

   李晶:父母把孩子送到学校,如果把教育孩子的任务全部交给学校那就完全错了。现在学校教授的多是自然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道德的教育在学校里还远远不够。学校基于应试教育的考量,精力过多集中在考试、成绩、升学率上,在课程安排上自然侧重于科学知识,减轻了道德培养的分量,也就忽略了学校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作为家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孩子是第一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同时又是第一代在电脑面前长大的孩子,如果做父母的不把自己孩子的道德教育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来,成为孩子道德教育的第一任老师,而盲目地把它推给学校、社会甚至让孩子放任自流,那将是我们这一代做父母的更大失职。 

   王爱琴:对孩子的思想教育,父母是第一任老师,不能把孩子的教育推给他人。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他的优劣体现了父母教育的成败,所以要从让座位、过马路等一点一滴的小事去影响他。这个优劣不只是学习成绩,重要的是思想道德水准和为人处世的方式。现在很多家长只重视学习成绩,孩子一进门就问:"考试考了多少分?"见了老师第一句话就是:"孩子学习如何?"却少有家长会问:"这一段时间孩子表现怎样?" 

   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可以用塔来表示,最低层是身体,没有健康的身体,什么也干不成,它是基础。然后是心理,心理不健康,也是很可怕的。再就是学习,塔顶是思想品德,它是最高层次。一个人不管多聪明,没有较高的思想境界,什么事也干不成。现在社会竞争激烈,要想干得出色,必须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 

   蒋鹏: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有三个阶段:求学、成家、立业。其中求学和成家在往两头发展,求学越来越早,成家越来越迟,立业力不从心。有人说子女像父母的财产,父母不仅对其有抚养权,还有支配权和控制权。从出生开始到上学、工作、结婚生子,没一件事是父母不操心的,父母几乎把一辈子都搭进去了。家长的无知,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自我个性缺失,个人价值观难以形成,明辨是非能力缺乏,生活不能自理,如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当独立生活时,不能正确应对,一遇波折,很容易丧失自我,难以成人,更难谈如何做人。播下龙种,收获跳蚤,这样的例子多了。 

学校是传播知识的地方,更是教授做人的所在。如果为人师表的老师都不坚守做人的底线,孩子小小年纪遭遇"污染",后果不堪设想。 

   焦惠生:最近收到一个提案,说太原市某小学老师开课外辅导班,班上有些孩子因种种原因没有参加,耽误了老师赚外快。老师对这些学生训斥甚至侮辱。孩子年龄越小,对老师越尊敬,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在某些人生成长阶段甚至超过家长。这样"为人师表"的老师,自己变成反面教材的同时,还会贻误孩子的前程。 

   李华:应试教育导致许多学校只追求学习成绩,缺乏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教育。这种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书本知识,轻生活实践体验;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特长培养,轻情操陶冶的教育,弊端甚多,孩子岂能茁壮成长? 

   唯成绩论英雄的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我只要学习好了,就一好百好,可以不做力所能及的事,可以不团结同学,不爱护集体,甚至轻视、蔑视学习不好的同学或者其他弱势群体。 

   刘培锋:在6+6+4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这个大多数孩子都要经历的固定的人生步骤里,一直都灌输着应试的东西,没有关注综合素质的培养。比如从幼儿园开始,老师会奖励孩子小红花、小红旗;上小学、初中、高中,每一步都是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检验。 

   另一方面,孩子的每一步也是对家长的考验,是对家长的关系、门路、办法的考验--500元一个座位,有钱的坐在前面,没钱的坐在后面;以前老师家访都是访学习不好的学生家长,现在"家访"都是联系有权有钱的、对自己有利能帮助自己的学生家长。 

   陈继光:一次出国旅游,看到一个场景:一位老师带着学生在很认真地做善事。后来了解到,在一些国家,高中学生放假期间必须去做一段时间义工,这属于必修的实践课。许多40岁以上的人小时候也是这样,帮助军烈属、五保户,班里同学分成几个小组,一个小组一户,常年包户。 

   现在的孩子也会去做所谓的善事、好事,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绝大多数都走了过场,应景、作秀的成分多,结果既没有帮助了别人(有的甚至可能还影响了别人),也没有让孩子从中学到好的东西,相反可能养成虚荣、作秀、撒谎、不踏实等坏习惯。 

   很多伟人如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成了学校挂在墙上的摆设,需要时拿来一用,孩子们根本不了解他们身上的精神和品质。 

   王爱琴:一个孩子在学校犯了错误,不去耐心地、尽力地帮他改正,而是开除了事,这样的学校是不负责任的,是不合格的。学校不只是传播知识的地方,还是教授做人的所在,把犯错误的孩子当成包袱,只收合格的学生,这与教育的旨圭严重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