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妃传一键奇遇羊脂玉: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3:52:39

xjjk雅儒

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类别:百家杂谈 作者:谢德敏 [个人杂文集] 日期:2011-10-21 9:15:38  编者按:文章有很强的思想性。作者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中看出了潜在的问题,那就是“窝里斗”。文章揭露批评了这种思想,指出了这种思想的由来已久。作者的逆向思维值得我们学习,作者从“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说法,从众多的“三十六记”中看到了“窝里斗”的历史和严重性。  中国人喜欢搞窝里斗,这是不争的事实!先前读曹植的《七步诗》中“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惊叹他才高八斗,殊不知这是那场惊心动魄的窝里斗的产物,是临危生出的灵光。诸如兄弟之间、父子之间、朋友之间、夫妻之间、亲戚之间之斗多矣,大凡有二人以上,就难免有窝里斗。中国历史上窝里斗的刀枪从来就没有放下。
  偶翻闲书,见杨宪宜先生的一首诗,专门感叹窝里斗。遗憾全诗已经记不起了,但其中一联印象颇深:“好汉最长窝里斗,老夫怕吃眼前亏。”的确,中国人喜欢搞窝里斗!这不是给咱国人泼污水,而实实在在是国人的劣根。记得柏杨先生曾说过: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这由龙而虫者,盖因搞窝里斗也!
  目下提倡和谐,反对窝里斗,许多“好汉”们已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了。“斗争”渐行渐远,背影依稀,但“斗”作为中国人处世习惯和生存情节经历了千年,恐怕不会在一个早晨就消失殆尽吧。单看我们的国粹——麻将的规则,就是窝里斗的精髓,就四个人,相互提防,盯住上家,顶住下家,防着对家,如果不是耍老千,打联手,绝对不会和其他三人联合、分享的——或许这就是国人生存的缩影吧。这还是比较文明、隐讳的。而今流行于网络和现实的一种扑克游戏——斗地主,那是一种赤裸裸的斗。同盟的战友和敌人时时变化,这似乎很能象征国人的生存哲学:在利益面前,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
  大人有了窝里斗的游戏,孩子们呢?暂且不会斗,那就学吧。看看特受小朋友追捧的《喜洋洋和灰太狼》,一群羊和两只狼没事可干,在青青草原相斗是它们每天的必修课。反观那只聪明而又有创造力的灰太狼,之所以屡屡败在羊的面前,其根本原因不在羊如何聪明,而在于自己窝里出了一只红太狼,要命的是它还是灰太狼的老婆,手里还有要命的平底锅——这锅本来是为灰太狼做饭的,可编剧奇思妙想,居然赋予那常人绝对想不到的功能,你不得不佩服编剧们是伟大的天才。我要是大不敬的“奇思妙想”一下,现实生活的编剧们,恐怕家里也有拿着平底锅之类的武器的红太狼吧!糟糕的是这部动画片居然没有了结局,围绕着斗——窝里和窝外的,没完没了。把伟人的话断章取义套用一下:“……从娃娃抓起!”我们的孩子在这方面受的教育绝对走在世界的前面。我们也就明白为什么国人擅长窝里斗了,因为我们赢在了起跑线上!
  打开电视机,很容易就看到抗日题材的电视剧,也很容易听到一句台词: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王学泰先生有一篇名为《毫无幽默的对抗者》地文章,先生在文中说:“有时我想,是谁发明了‘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这句话呢?它的背景大约就是中国人只打中国人的缘故,否则,为什么不曾听说‘日本人不打日本人’,‘英国人不打英国人’,‘德国人不打德国人’,‘犹太人不打犹太人’这类的话呢?因为人家根本就没有这个问题。”这是一段颇为精彩的论述,“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就是呼吁中国人莫搞窝里斗。真佩服这口号的发明者,其意义不亚于鲁迅先生当年那一声呐喊。然而千年积习,自然非一句口号能革除。枪炮轰鸣,刺刀闪亮,这呐喊似乎显得是那么的弱小。
  然而这口号堪称经典!之所以无力,是因为斗得太猛烈了。搞政治的人喜欢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政治的最高形式。我见短识浅,以为战争其实就是“斗”的最高形式,是结成团伙斗的最高形式。这样一来,似乎又有混淆正义之嫌。的确,就中国历史来看,似乎所有的战争真的又难以有个泾渭分明。你说霍去病卫青抗击匈奴、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袁崇焕抗清,以及文人志士们的反清复明,又怎么说得清这中间的是是非非?这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碰撞,是一个家庭里的老大和老二的争斗,孰对孰非,岂能一言道尽?虽然流血千里、伏尸百万的战争没有天天打,但用“连绵不断”来形容是不过分的。梁启超说二十四史是一部“相斩史”,通俗的说就是“窝里斗史”。当然,这是高级形式的。低级的呢?如陷害、污蔑、讥笑、诋毁、贬低、落井下石、幸灾乐祸、无中生有、拉帮结派、指桑骂槐、过河拆桥等,可谓时时上演,天天精彩。红脸、黑脸、大花脸,你方唱罢我登场。地雷战、地道战、口水战、下绊子、挖陷阱、使诱饵、美人计、连环计、苦肉计,赛孙武,欺诸葛,防不胜防。让你吃尽眼前亏,倒尽身后霉,斗不死你也气死你,国人早就约定俗成:气死活人不偿命,因而高明的“斗争家”们一般是不会拿大棒子对你当头棒喝的,而是在你的身后下套子,让你在看不见的战线上吃尽暗亏,活活气死你!
  为什么国人热衷窝里斗?这不能简单归结为人品问题,或是民族性和国民性。我以为导致窝里斗的根本原因是一个“利”字。司马迁曾说“熙熙攘攘,皆为利往”。利从来都不是平均分配的,而人的贪欲也是从来不会得到满足。
  另一个原因就是“权”。权和利是一队连体兄弟。而权比利更容易激发人的斗志,因为权从来就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权越大,钱越多,夺权就更厉害。
  但是,自古以来人们把“斗”都看成是分配上出了问题。比如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起义,发动者都是以“权”和“利”相诱,调动广大无产者提头去搏杀。事成之后论功行赏,即对先前的权利进行重新分配。分配不均,比如你多点,我少点,从个人内心的意愿是你少点,我多点。可这摊到谁也不愿意,解决的办法就只有斗了。当然,国人是文明的,不像西方人那般野蛮,为一个女人可以明目张胆的提出和对手决斗。国人是不会赤裸裸的提出为“权利”而斗,所以要讳饰:或曰为他人,或曰为集体,或曰为国家,或曰为主义等。总之,会绕开“权利”这个词——就像全世界的无产者唱的那样:“要为真理而斗争!”如果说打小日本,我们斗得惊天地泣鬼神,斗得顶天立地,斗得堂堂皇皇,那是为民族,而且斗的是“窝外”,但把“窝外”的斗走了,接下来照旧搞了一场轰轰烈烈、气壮山河、彪炳日月的窝里斗,胜利者昂首挺胸,可以振臂高呼“站起来了”,败者夹着尾巴,灰溜溜的偏安一隅,做着光复的美梦,或许还卧了薪、尝了胆。不管是站起来的还是趴下去的,他们的身下是数以万万计的生命,这斗大到“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野以战,杀人盈野”。
  而小的窝里斗呢,就是诸如“红眼病”,“人争一口气,佛争一柱香”式的斗气。明代有个故事,说父子两的性格都很倔强。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父亲叫儿子去城里买肉。儿子买肉回家,在城门碰上一个进城的人,二人互不相让,对峙而立。父亲见儿子久久不回,前去一看,得知原委,便对儿子说,你拿了肉回去招待客人,我来替你。这样的斗气,虽然可笑,毕竟还有几分童趣,而且未殃及他人。只要有闲心和闲暇,斗斗也无妨碍,旁人呢,也不必为之心生轻蔑,大可做一个无聊的看客,以贫乏的精神去消磨富余的光阴。
  但是,有一类斗鸡一样的人就值得警惕了,甚至值得害怕。他们是天生的“斗士”,一日不斗,吃睡不香。他们以斗为事业,以斗为光荣,但又无力斗及“窝外”,因而,“窝内”和“窝旁”的人就难以幸免了。他们日日搜寻着“斗”的对象,窥伺着战机,给别人打击越大,他的快感越强。而人生之不幸就是和这类人处在一个窝里,你和他斗吧,无聊透顶。你举白旗吧,他更把你当面团,揉之搓之,揉搓不足,手之打之,足之踏之,弄得你身心疲惫,奄奄一息。即便没有和这类人在一个窝里,但如果不幸做了他窝边的人,也难免遭窝里斗时的暗器所伤。
  斗来斗去,大伙斗成了虫子。斗场之外,有人却悄悄的成龙。人家看着你,等你两败俱伤,便坐收渔利。这样的窝里斗使民不能强,国不能富,心不能齐,让亲者痛,仇者快。应该住手了,咱们大声疾呼:“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要斗,咱就斗到“窝外”去。
  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