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元神诀听书:【乔柏梁老师就如何看待书法、碑帖、名家与学法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0:54:40
乔柏梁老师就如何看待书法、碑帖、名家与学法答
返 回
时间: 2010-11-05
王铎王献之索靖虞世南王导
原文地址:乔柏梁老师就如何看待书法、碑帖、名家与学法答张朝晖问之二作者:bailiang
乔柏梁老师就如何看待书法、碑帖、名家与学法答张朝晖问之二
张问:
按乔老师的意思,学习草书需要先有一些章草的功底,那你说章草应该学什么好呢?王羲之写过章草吗?王蘧常的章草如何?
乔答:
我的意见,学习章草要用最基础的本子,还是三国时皇象的《急就章》,笔力强健,字法规范,典雅瑰丽,斐然成章。此本有启功收藏的松江本的印刷本,记得是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的,效果甚好,极便于学。
西晋征西将军索靖的《月仪帖》也是古人十分重视的,骨力十分劲健,铁画银钩,刚猛力大,字势峻险,富有奇趣。但不易找到好的临本,要做些努力来找到善本。
现在书店有白立献主编的《章草作品选》,试图将历史上最优秀的章草作品一网打尽,内中收录了索靖的《月仪帖》,卫瓘的《文武帖》、宋克、邓文原与赵孟畹摹都本驼隆罚俺凭罚褂写骶傅摹冻鍪λ獭罚褪枪使┪镌菏詹氐恼婕1荆啦皇な铡A硗猓魑笮凸ぞ呤椋褂小墩虏荽蟮洹罚遣捎玫恼障嘀瓢娴募际酰旨2⒉皇д妫啾阌谑褂谩5贝耐蹀境R彩谴笫度宋铮恼虏莺懿淮看猓佑兴暗囊恍┰脖时北某煞郑Я苏庋恼虏菔樾醋植簧蹙⒗绻约涸诒柿ι咸藕瘢梢圆握眨挥λ姥ВЧ炊缓谩王羲之的《豹奴帖》很标准,这个帖子好,自古以来无人怀疑,通观二王法帖,也就是这么一个章草帖,所以十分宝贵。张芝本来是章草大师,是王羲之学习的对象,可以说是王羲之私淑的老师,但他的真迹一件没有,刻帖也不可靠,实在没有办法。刻帖中传为他名下的帖也很好,但大半带有今草的痕迹,不是完全的章草,可以参学,但不宜过分认真,指实了说是张芝的风格现在还不能确定。他的《终年帖》和《冠军帖》都可以学,便不必一定说是张芝的书法,总觉里面带有唐人张旭的影子。《八月九日帖》的章草古味淳厚,可以先行学它,一定会得其古意的。至于今草我认为学习王羲之草书还是关键中的关键,上通张芝,中接魏与西晋,下开晋唐。王羲之的习惯比较紧张,张芝或者说带有张旭影子的草书更为开张豁达则是真的。因为张芝是专攻草书,所以为草圣,王羲之是全能型的,所以称宗师。yishujia.findart.com.cn
张问:
乔老师的意思是一定要学张芝、索靖、王羲之这些很古的古人的,即使得不到真迹也要学习下真迹下一等的刻帖,您有没有考虑到现存真迹很多的宋四家,像米芾这样有许多传世作品的书家你怎么看呢?
乔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对书法这种艺术的价值品评。书法比任何一种艺术更强调师法古,所谓师法古前人一般都会上溯到张、索、王这一级的大师,很少人认为宋四家有多么地古厚,实际上宋四家也未达到他们的高度,只是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并不能确实地古厚起来。我还有一个看法,就是你要学习某一家的书法,一定不能直奔这一家,要多去体会他的老师的东西,即使你真要学习米芾,也要先去王羲之那里讨生活,打下了王羲之的根底,再来进入米家,十之八九也会有所收获,因为米芾说过,“书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他也是学晋人的。书法史上说,谢安不重小王书,何意也?就是说谢安看到了王献之的字不如王羲之那么古雅,淳厚。站在他的立场上这种态度是很客观的。如果你直奔米芾这一家,怎么学也不会到位,现代很多学米者都在徬徨而不进大多数原因仅止于此。yishujia.findart.com.cn
就拿草书来说,你要能把《十七帖》与《二月八日帖》这一路的书风反复咀嚼,来个合而并之,就是最了不起的了。如果再以孙过庭作为中介的话更好,因为是墨迹。《十七帖》是笔短意长的一路,《冠军帖》、《二月八日帖》是笔长意长的一路,各有可观。《书谱》也是笔短意长的一路,但不如王羲之字那么端庄、典雅而瑰丽。我本人不太喜欢《中秋帖》那种感觉,不太清爽。也不能说谁更高级一些,其实二王都认为张芝那样的更高级。
张芝的气力更大,所以能够“弘毅”,这是王献之劝说王羲之“改体”的核心意思。
因为献之是越过乃父向张芝取法的!但也能够看出献之有的帖子的字也不太到位,笔力尚嫌不足。但其取法的方向毕竟是向羲之的老师,所以还能有自己的面目。这个自己的面目就是张芝的东西在献之身上的体现,后来发展为一笔书。《中秋帖》就是典型的米芾造的一笔书,去掉了王献之《十二月割制帖》中的几个字。献之是有意地要返回到张芝的那种状态中去,惜其年不予寿,所以不能十分到位,否则真有“胜父”之处。如学《十七帖》建议你多注意那些方起笔的地方,还有侧锋以取妍之处。所谓方圆兼备、正侧互用、粗细变化、大小不同是也。《书谱》比较挺拔而劲利,不如王羲之那么端庄而温雅,也有它的不足。但是在没有更好墨迹的情况下,《书谱》的学习是可行的,而且易出成效,比学王铎还要古雅。但如把《书谱》的风格变成大草也算是一种革新了。yishujia.findart.com.cn
张问:
乔老师好像很重视篆书,能讲一讲这里边的意义究竟何在吗?对于我学草书有什么意义吗?
乔答:
不只是我重视篆书,篆书本来就应当受到重视。中华文明的文字史如果说有三千年的话,篆书一种就独占两千多年。所以单说篆、隶、真、行、草,好像五种书体并重,对于篆书是不公平的,它是后世其它一切书体的祖宗。后人学习其它书体首学篆书主要是师法古的作用。我见过很多学习颜体的书家,都不能达到颜的高度,实在因为没有篆书的基础,颜真卿虽然不写篆书,他的楷书中的篆书意味是很浓厚的,必要先学了篆书,对于中锋用笔的理路、一切圆笔的规矩洞若观火,再参之以楷法也就差不多了。如果没有篆书的基础一生都用来学颜也得不到皮毛的。所以我特别提倡学习《石鼓文》,因它是唐代大书论家张怀瓘认定的“书法之祖”,以其为师则是师法古的最好的注脚。当你对于一切的中锋用笔都能圆融无碍,方笔和侧锋也就有了彻底的认识,方圆互用不成问题,实质上的书法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大半了。yishujia.findart.com.cn
张问:
你觉得八大山人(朱耷)的字怎么样?我在他身上下过功夫,他不就是用篆笔写的草书吗?
乔答:
你说得不错,他确实是用篆法写的草书。他最有特点了,全用篆法写行草,而篆书却不真好,也有意思。是别一路的风格。不求粗细变化,亦不重方圆兼备、正侧互用,是另路的风格。他是很有个性的,只写自己,不求人说好。这是特殊的一种书家,我叫做可以参看,不便取法。自明清以来,人们就认为书法走向软弱,没有力度,所以有识之士总想振衰起伏,用篆书来代替疲软的行草实是开风气之先者。启老特别重视八大,是有道理的,他本人没有篆书的功底,看见八大那么厚实的篆书功底,他很羡慕,但是没有学到多少八大的东西。
弘一大师李叔同也有意学的这一路,只是更加隐蔽。其特点是有圆无方,只转不折,粗细均匀,不求特色。八大在他的时代里是个革命性的书家,后来的我们看他就有了不同的眼光。那是一种心态的反映,最是难以学其精髓的。如果你学哪一路风格的话,一学就像,人们就会认为你是某一家学派的传人,你学这种无风格的风格,谁也不会认你,反而很麻烦,只有心性到了这种地步,对于人生世态淡到了极致,才有可能得到东西,到那时已经人书俱老了。
僧人欲求解脱,其法本就不在世间,故而能有脱俗之举,你要生活于世间,求取艺术上的进步,只可先在书艺上求取进步,到得人生有了那般境界时,只要稍微地靠一下也就可以过去,否则以入世之心学习世外之书,就是个矛盾体,很难有个了决。这当然只是我个人的愚见。
要想有所收获,一定是有所取舍。此消彼长,否极泰来。能够抓住什么是什么,要真正找到艺术上的理由与自己个性的理由。
张问:
乔老师看我的字有什么缺点,我给你几幅作品,麻烦给点评一下。
乔答:
你以前的作品很是轻灵,那种轻灵的笔法写好了也不错的。主要是要自然,毛主席已经写出了他自己的自然之境。你用“举重若轻”这个词来评价毛体用得特别好。那些作品好像是更多地受到了毛体的影响,但大小字的安排不够精到。这次的几幅可能是因为我推崇篆书的关系,很注意了篆意在草字中的作用。优点是比较熟练,均能一气呵成。缺点是用笔稍嫌单调,每一笔的用笔方向不够明确,米芾说字有八面,要求八面出锋,这一点要十分注意,学习古人之书要观其下笔处,才能得其神韵。你的笔下有一种发肉的感觉,圆而不利,不太精警,可能是受到王蘧常的章草的影响。就是不够干脆利落,有些拖沓。大凡写草以多用笔锋者为上,多用锋腰就会是这样。当你压得太狠时就形成了重重的一块,当需要笔锋时提不起来,反而容易散锋,所以粗细对比不是很明显,这就要看怎么调配了。我的意见先不要写太大的字,也不写太小的字,只在中字上用功夫,一二寸之间即可,熟练以后再行扩大或者缩小。我所理解的厚重还要不失自然,若为了厚重而厚重就不好了。yishujia.findart.com.cn
张问:
乔老师再说一说厚重、古厚这类词的意思,是说笔画粗大一些就好吗?如果能举些古帖的例子更好。
乔答:
《十七帖》又厚重又自然,确实了不起,但若也要说点不足的话,就是不如张芝的开张,舒阔。实际上点画很细的字也能写得很厚重,厚重不是指的粗重。厚重主要指的是笔力甚大,能够力透纸背。有的篆书的笔画并不太粗 ,但很是古厚有力。粗重不太好。在用笔上这就是古人说的锥画沙法与印印泥法。前者是细而劲者,后者是粗而重者。善书者在于能于其间进行调和,使其变化莫测,如同风来云去电闪雷鸣。
我说的印印泥法就是《张迁碑》、《鲜于璜碑》那样的笔法,其实古已有之,《大盂鼎》时就有了,只是不成风格,这种笔法不是太难。实在我以为锥画沙法较难,应从《礼器碑》中体会,再就是晋唐小楷中的感觉也重要。你对印印泥法的体会大体可以,对于锥画沙法尚少体会。我之所以看重篆隶,就是想要由源及流。而不是像有些书家发表得最多的意见,叫做上溯法,他们往往要从唐楷上溯到王羲之,却未见有成功者。顺流而下实是最简单方便的法门,但开始即走向高古,非从师难以得门;上溯是最艰难不便的方法,故而大多数人愿从此进,但不见其出而成家。
我对于唐楷从来不敢轻视,欧、虞、褚、颜都学。可是时人包括所谓成家者,大都不愿于唐楷上下功夫,好像只有小孩子才学的东西,这种观点十分有害,唐楷自有他的意义,尤其唐楷的骨架是很要紧的,如无把握就会立不起来。写行写草这都是关键的一环,无论如何绕不过去。还有魏碑的东西,我以为唐楷对于魏碑、隋碑也有它的继承,像《张猛龙碑》和欧阳询之间就有继承关系,隋《龙藏寺碑》和褚遂良之间也是这种继承关系。另外,虞世南更是直接承袭王羲之、王献之而来。我的博克里现在有的魏碑体是《张玄墓志》、《张猛龙碑》的临作,还有颜真卿、禇遂良的临作,你可以大概地看一下,以后再上传一点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的临作和对欧阳询的部分临作,蜜蜂采集百花才能酿成蜂蜜,学书者也要有蜜蜂的勤奋和那种广采博收的精神,不能画地为牢,自我限制。能否学好是一回事,根本不学又是一回事,再找出种种理由来拒绝学习就更不应该了。其实篆隶楷是静态的书体,它们是动态的行草的基础,这些基础都要打好的。所以所谓草圣不是白当的,他的基本功相当全面,只是不露痕迹而已。唐人不管怎么说还有向魏晋学习的空气,现在是什么都没有了,只有老子天下第一了。yishujia.findart.com.cn
张问:
乔老师说的我有点明白了,用笔还是最重要的,其次才谈到结字和章法。除了锥画沙法和印印泥法还要注意哪些地方呢?
乔答:
就用笔而言,一个是粗细,一个是轻重,也就是深浅,还有更关键的一点是方向。我发现你的字对于古人把笔用锋的方向还不是很注意,米芾说字有八面,是指的用锋的方向需要不断地调整。所谓观其下笔处,实为重要。即上下左右左上右下右上左下等等。表现在用笔上即笔管要有一种摇动感。写小字时看不出来,写大字时就明显了。坚持逆锋用笔,即笔管的倾斜度与点画的前进方向保持相反。对于起笔时的方圆用笔的方向自己要细心把握,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你现在的用锋的方向还是单一,少变化,下笔处总是一样,没有照顾到方向的变化,过于规律化。唐楷看上去好像特别规律,内在的变化是很丰富的,所谓的“永字八法”即指此也,不是说一个“永”字如何,而是指的用笔的方向与力量的调配,只是用一个“永”字便于直观地把握,要细心领会才是。不要被表面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有一本《历代墨迹大观》,可以专心研究一下,专注意其下笔处,当变则变,不要表面变化万千,实则拘泥保守,一成下变,那样做不是真的书家的态度。古人一再讲要明其势,魏晋及其以前的古人专讲笔势,不太论及笔法,就是特别关心笔与笔之间的连带关系,方向一对连带关系自然正确。所谓自然是顺字之本体的自然,不是自己怎么写都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一路下去不是真的自然。yishujia.findart.com.cn
张问:
乔老师说得很明白,非常感谢。王铎的字你觉得怎样 ?日本书界有人说“小王胜大王”,可以这样理解吗?
乔答:
王铎的字是真正的帖学代表。在现代书家看来,王铎是一尊神,是有一定道理的。王铎对于阁帖那是下过大力的,自己说,“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我很相信。他用大力学习阁帖,然后将其付诸墨迹。他又对于用墨发展出一套自己的办法,使得墨彩淋漓,不能不让人欢喜雀跃,他的存世作品又多,给人的感觉仿佛书圣回来了。但要从气质格调上来讲,还是不能与书圣同日而语,他毕竟学的是刻帖,一般来讲,刻石与刻帖总是会显得刻板一些,像王铎的字就有明显的痕迹。启老所说的“透过刀锋看笔锋”的话,正是针对的这样的学习阁帖者。
对于墨迹本身比较清楚的,与其时代近者为董其昌,董其昌是很懂得处理墨迹的,所以那么清丽而灵动。通常来讲,刻石、刻帖较古,听以古朴而力大;墨迹多是近人所书,所以清丽有余而笔力不足。我告诉你,董其昌家藏很多著名法帖,不会不知笔法,他可不比王铎差。董是直接继承南朝的所谓文采风流,又大量参照了米芾的作品,在上遥遥相接于梁武帝,与南朝风流颇有一致之处。但是近人多不及此。我对于王铎的研究还不甚多,我的学生里没有学习草书的,所以没有考虑过教习草书,以后当对王铎下些功夫,这也是时代的要求。
张问:
乔老师还谈到过魏晋残纸,哪些是好的,具有经典性的,能跟经典一样对待吗?
乔答:
我对于残纸的看法是不能当成经典看,只取其有利于我者。你看《济白帖》第一行“五月二日济白”这几个字。一看就有一种砸下来的感觉,笔力十分了得。后面的字画较细,但是再细的笔画都能力透纸背。这种用笔与唐摹《万岁通天帖》是一致的,所以说是王氏一门书法的关键的体现。就是古人说的一拓直下法。我的原则是残纸的东西不能完全当经典看,取其有用者,弃其无用者也。
张问:
这两年曾巩的《局事帖》等炒到了上亿,黄庭坚的《砥柱铭》听说是四亿,这是否意味着书法在升值?
乔答:
我不这样看。《局事帖》其实比较一般,不是太了不起的东西,主要因为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十分了得。还有一个原因是,唐人的手札也是绝无仅有的东西了。这叫物以稀为贵,盛世玩古懂的意思。《砥柱铭》在拍卖之前我就在保利大厦看过预展,我陪了它一天,是黄庭坚的东西当无问题,但也不是特别地精,病笔也还是有的。从他的行书角度看,不如《松风阁诗》精到。但是文章很长,一气呵成,极不容易,在黄氏的作品里也算是极品吧。至于是否作为法帖,尚有问题。至少我不会学它。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学书者,不要看到太多的附加价值,只把书法法度作为唯一的追求,则书事在当代尚可有望。
你一定记得王导衣带过江的故事。我通过这种拍卖的行为看到的是我们这个民族对于书法碑帖的重视程度确实在提高,这从长远来看也许不是坏事。东晋丞相王导在逃往江南的时候,把钟繇的《宣示表》带在身上,一路于丧乱之中仍不忘记书法,才有了东晋的王羲之的大放异彩的传承。古人看待书法同于生命,四亿也不及生命珍贵,是不是?
古人有言“不拘形式,贵在坚持;不图舒适,贵在吃苦;不凭感觉,贵在有度;不比阔气,贵在知足。”这是昔贤谈养生的话,也可用在学书上。祝你学习顺利!